我和儀徵博物館的故事

文物 博物館 阮元 中國歷史 巫晨 2017-05-21

儀徵博物館建館十年了,作為儀徵地方歷史文化愛好者,見證了博物館的成長,也從中受益良多,下面說說我與儀徵博物館的幾件事情。

我從前在政府辦接待科上班,後來陸續換了幾個崗位,有不少外地朋友,特別是在信息辦時,我們政府網站連續幾次取得“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縣級第一名”的好成績,全國各地到儀徵來參觀學習交流的同行非常多,有一年接待了四十多批。經常有客人問儀徵有什麼好玩的地方?這個真的要“抱嘴張”(儀徵方言,意思是無言以對),除了鼓樓、寶塔,就沒啥有說頭的地方了。記得有一次硬著頭皮帶客人去登月湖,裡面一個客人都沒有,真是汗顏。

自從有了博物館,我就有了一處引以為豪的保留景點,只要客人時間允許,我都要安排他們到儀徵博物館轉一轉。雖然我的表述不如館裡的講解員專業,但我如數家珍、充滿自豪的介紹也感動了不少客人。

記得2012年我們畢業30週年,大學同學相約到儀徵來玩,我帶著他們看鼓樓看寶塔看長江,將壓軸戲安排到博物館,他們對我如此熟悉儀徵歷史頗感意外(我們都是蘇州大學物理系的畢業生喔),對一個小小的縣級市有如此眾多的館藏、如此深厚的歷史積澱大為震撼,尤其是漢代專題,那是很多地級市博物館都不多見的。送行的晚宴上和各自回家後的聯繫中,他們紛紛表示,給他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參觀儀徵博物館的行程。

我和儀徵博物館的故事【圖為我的蘇大物理系同學興致勃勃參觀儀徵博物館】

我先後出版了《阮元與儀徵》《阮元儀徵事》兩本書,參加過多次阮元研究學術會議,也接待過不少專家學者來儀徵尋訪阮元遺蹟,自然也會陪同他們到博物館看看。2014年11月29日,我陪同阮元五世孫、同濟大學著名學者阮儀三教授參觀儀徵博物館,阮老在阮元展板浮雕前駐足良久,並執意要我用不同相機和手機拍了好幾張照片,還說沒能用自己的學識和影響,給儀徵做出貢獻,真是慚愧。阮老後來又來儀徵幾次,為黨校學員講學、參加鹽文化論壇、為南門大碼頭做修復規劃,他的心中,始終裝著阮元這位先祖和故鄉!

我和儀徵博物館的故事【圖為阮儀三教授在儀徵博物館阮元浮雕前留影】

我和儀徵博物館的故事【圖為阮儀三教授在儀徵博物館留影】

出於興趣和編書寫論文等的需要,我有時候會一個人來博物館,一來溫故而知新,二來也是參觀經常變化的專題展覽。一旦發現新的展品,我往往滿心歡喜,還會寫點心得。

2014年12月,有網友發了一張在田野裡的石羊照片,大家知道,我喜歡探訪儀徵古文化遺蹟,看到這張照片自然不想放過。由於諸事纏身,直到2015年11月1日方才成行。後來在馬集鎮秦橋村合心組的石羊崗,一個農戶房子的後面找到了石羊,在撰寫“探訪儀徵古蹟之石羊崗”一文時,我到儀徵博物館,對照1987年古井鄉倉房村石羊莊出土的石羊和1986年古井鄉中心村王莊組出土的石虎等實物,推測馬集石羊崗的“野生”石羊應是漢代石象生。

我和儀徵博物館的故事【“野生”石羊】

我和儀徵博物館的故事【博物館石羊】

2016年1月3日,我陪美國朋友參觀博物館,欣喜地發現多了幾件展品,其中有清代儀徵著名文人陳含光的篆書扇面。我2015年出版的《阮元儀徵事》,敘述阮元在儀徵縣學的秀才生涯,順便就談到了儀徵縣學的光榮歷史,談到了“父子兩傳臚”的佳話,說的是陳嘉樹、陳彝父子,而陳含光就是“父子傳臚”名門之後,是陳嘉樹的重孫、陳彝的孫子、陳重慶的兒子。參觀回來後,我將陳含光的扇面照片、陳含光給史公祠題聯“數點梅花亡國淚 二分明月故臣心”、陳含光在清史館、陳含光在“冶春後社”、陳含光的書法成就以及“父子傳臚”佳話等資料,撰寫了一篇《見景即說陳含光》,閱讀量近萬。

我和儀徵博物館的故事【陳含光扇面】

後來,我在北京還拜訪了陳彝的曾孫、北京外國語大學資深教育家、92歲的陳琳教授,我的《拜訪“父子傳臚”後人陳琳》一文,進一步介紹了陳氏家族四代人的故事,讀者反映熱烈。

我和儀徵博物館的故事【拜訪陳琳】

2016年3月19日,我參觀了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科舉文化展”, 看到裡面有與儀徵有關係的人的資料,如乾隆二年狀元于敏中,金壇人,女兒(傳為義女,實為乾隆女兒)嫁給72代衍聖公,侄子孔慶鎔過繼給她做了73代,孔慶鎔是阮元的內弟。

我和儀徵博物館的故事【儀博展示的于敏中書法】

再如乾隆十九年榜眼王鳴盛,嘉定人,曾給儀徵白沙翠竹江村主人餘禮耕寫過一篇文章,被主人刻在石碑上,此石碑2014年秋冬在儀徵開發區十二圩辦事處東昇村花園組面世,被南京人買走,我曾費心找到買主,請他將照片發給我辨識,後來我將照片發給了古代園林研究專家王建文博士,他據此確認了白沙江村地址和斷代主人餘禮耕;再如 “有史以來全國狀元一覽表”, 儀徵人陳倓光榮入榜,他是雍正十一年狀元。我專門寫了一篇科舉文化展讀後感,並下功夫撰寫了八篇文章,詳細介紹了儀徵的狀元陳倓、榜眼江德亮、探花謝增、父子傳臚陳嘉樹陳彝、武狀元楊謙和兄弟楊凱、明代榜眼景暘、光緒傳臚吳筠孫和儀徵縣學。

網友們都知道我喜歡儀徵歷史文化,經常與我有交流,拉我進各種群。2016年2月23日下午,有網友給我發來照片,說新城冷紅有個水塘正在搞擴建,挖機所至,出現不少碎瓷器,有外地人在現場撿拾,該水塘幾年前曾出過不少瓷器,據說當時挖機司機挖到了好東西,連工程款都沒有向東家要,連夜就撤了。該網友擔心儀徵的文物流落到外地去。我一聽到消息,立即趕到現場,果然看見該塘與眾不同,河坎及河底全是破瓦爛磚碎瓷片,有三五個外地人正在挖掘機前撿拾瓷片。我立即拍了照片,連同定位一起用微信發給博物館領導,劉勤館長很重視,當即派人趕赴現場,在現場發掘到大量元瓷,很多都是大窯口的,還有些“高精尖”的東西如“轉心高足杯”等。劉館長說,發掘地鄰近古揚子縣縣治,宋元時期揚子縣的縣城就在附近,這些元瓷填補了儀徵博物館元代藏品的空白,感謝我對儀徵文物工作的關心支持,我看了心裡樂滋滋的。

我和儀徵博物館的故事【圖為劉勤館長與我微信對話截屏】

我和儀徵博物館的故事

我和儀徵博物館的故事

【圖為新城冷紅出土的部分元瓷】

我常去博物館轉悠,也有些小小遺憾,一是總體感覺博物館展區面積太小,肯定有很多展品未能與觀眾見面。我去過金壇、洪澤、宜興、姜堰等縣級博物館,我們儀徵的歷史要厚重得多,用我們物理上的行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除了漢代專題,還可以有運河船閘、鹽運漕運、古代園林等專題,都是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二是重要人物的介紹份量太輕,陳登的陳公塘,陳甫的《農書》,許叔微的《傷寒三論》,流寓的伍子胥、蘇東坡、文天祥、郝經,抗金抗元英雄韓世忠、三將軍、苗在成,儀徵二品以上人物吳敏、阮元、吳文鎔、卞寶第等,大有文章可做。前來尋訪阮元遺蹟的朋友,都想看看阮元遺物或真跡,可惜博物館沒有實物展品;三是前來參觀的觀眾人數太少,好多次都是我一個人在展廳裡面。

我與儀徵博物館的故事還在繼續,衷心期望博物館事業發達,面積不斷擴大,展品越來越多,參觀人數日增,研究成果豐碩,有更多的愛好者投身其中,讓儀徵厚重的歷史文化不斷傳承下去。

注:這篇文章完成於2016年5月6日,後經過儀徵博物館延請專家們評審,俺得了個成人組三等獎,按說成績較差不值得炫耀,可我自己覺得寫得不錯呢。今天是2017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我將此文稍作整理,權作紀念。我和儀徵博物館的故事【三等獎】

本文作者:巫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