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黃花黎 此“黎”非彼“梨”(上)

文玩 黃花梨 紫檀 王世襄 最雲南發佈 2017-06-10

古代中國,《考工記》(又稱《周禮·冬官考工記》)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有關手工業技術的文獻。全書僅7100餘字,但在中國的科技史、工藝美術史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該書成書於戰國時期,是齊國官書,記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6類30個工種規範和製造工藝內容。

其中,僅木工種類就細分出七個工種。書中記載:攻木之七,梓人是其中之一。當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領逐步形成,開啟了重文輕技、強調宇宙以道法為經緯的儒家學說,構建了以“士、農、工、商”為等級的社會結構,重道德文章,輕工藝技術,“重農抑商”的基本思想成為歷朝治國理政的沿襲。

而在民間,為生存所迫,各行各業的技藝遵循民風民俗的傳統文化規律漸行漸近。至今都還在不斷髮掘保護的“非遺”現象,乃是明證。唐代柳宗元在《梓人傳》中將負責設計結構樣圖、指揮下料、管理現場施工的指揮稱為“都料匠”。宋元時期又將木工分為匠、梓。匠為大,是建蓋房屋木工藝工匠;梓為小,是負責雕鏤技術專項的木工。木板印刷雕好板,可以付印所專用的“付梓”一詞有源於此。宋末元初,薛景石著《梓人遺製圖說》記載古代梓人流傳下來的生產工藝規則。

海南黃花黎 此“黎”非彼“梨”(上)

明《永樂大典》收錄此書,然僅遺7370餘字。作者薛景石,不僅僅是一名能工巧匠,更是一位具備較高文化水平,能書、能設計的難能可貴的手工藝大師。

明末《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書香世家出身,28歲考中舉人。他雖五進京城會試均名落孫山,但其間多年的往返跋涉,行萬里路之經歷使之見聞大增。入田間、進作坊獲得許多生產知識,最終著成工藝門類和技術知識廣泛,全文三卷十八篇的《天工開物》一書。本書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當時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手工業技藝的綜合性著作,對30多種農業、手工業技藝結合實例進行敘述,全書貫穿著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他認為:天地之間,事物數以萬計,經過變化形成完美的世界,並非皆是人力所能為之。雖然民生日用為技藝的第一要素,但這種“形萬變而不窮”的哲學命題,是科學技術在實踐中經過檢驗,總結出來的案例,詮釋並予以指導運用。昔日落第的舉子成為了不起的科學家。

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另一邊,被譽為歐洲近代哲學家的法國人笛卡爾,在1637年出版了《方法論》一書,同年出現的兩本書命運卻截然不同。《天工開物》並未被編撰納入《四庫全書》,但被傳入日本和朝鮮,在18-20世紀期間被翻譯成法語、英語傳入歐洲。它為東亞地區和歐洲各國的農業、手工業的起步和發展做出了貢獻。笛卡爾的《方法論》則就此豎起了理性主義認識論的大旗,藉此理論西方展開了以科學實踐為契機的產業技術革命,揚起了近代科技革命的風帆,最終成就今天世人所看到的西方世界文明。

古代工匠、梓人多屬世代家傳,靠手藝吃飯。加之“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師傅帶徒弟”,技藝的傳承都以言傳身教為主,傳統手藝人根深蒂固的傳統思維和識字不多的客觀現狀,導致極少數工匠、梓人能將手藝著書成典。而能書者又對工藝流程及技藝知之甚少,從《考工記》、《梓人遺製圖說》、《魯班經》、《天工開物》直至清代李漁散文綜合類的《閒情偶寄》,均是涉及手工技藝的著作。但這些著作在浩瀚的中國古代文化長河中,僅僅是幾葉扁舟。

1942年,德國人古斯塔夫·艾克在中國先後發表了《中國傢俱》、《中國木器傢俱》、《中國硬木傢俱使用的木材》等系列論文。1944年出版了《中國花梨圖考》,該學術專著第一次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古典傳統傢俱。以上論文著作,均以外語撰寫。

距艾克先生在《中國花梨圖考》出版40餘年後的中國,王世襄先生分別於1985年、1989年先後出版了圖文並茂的《明代傢俱珍賞》和《明式傢俱研究》兩本書,是關於中國古典傳統傢俱發展最高峰時期明式傢俱的著作。王先生自述道:“這兩本書的內容是我四十年來的積累。”

艾克先生的書後來被翻譯成中文出版發行,王先生的書也被多次再版發行。兩位先生的著作均以精準的測量數據詮釋了中國古典傳統傢俱,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詳盡的剖析了明式傢俱中經典的榫卯結構、牙仗相間、簡潔柔美、圓潤挺拔、流暢的木工技藝,同時都提到使得明式傢俱熠熠生輝的材質----黃花黎。

海南黃花黎 此“黎”非彼“梨”(上)

王先生兩本著作的面世,藉助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高速增長的勢頭,以海南黃花黎為材質的明式傢俱成為收藏界和海外博物館重點收購的文物,更使其成為眾多紅木商家追捧的緊俏商品。隨後,市面上相繼出現近千種不同版本介紹海南黃花黎的相關書籍。搭乘著海南黃花黎高價提速的快車,越南黃花梨、非洲黃花梨、印尼大葉黃花梨、緬甸花梨、巴西花梨、紫花梨、直至近期炒作的“黑花梨”,但凡與“花梨”沾邊的木材製品,大到傢俱、屏風、門窗、小到珠子手串,品種繁多,市場繁榮,商家有利,熙熙攘攘。

產於我國海南島的黃花黎,按國家林業局提出的國標GB/T1807-2000年頒佈的五屬8類33種標準中歸類為香枝木類,又分為香枝木種和降香黃檀種。前者主要產地分佈較廣,含亞洲熱帶地區。

作為降香黃檀的海南黃花黎,產地只有中國海南。2014年10月10日由國家質檢局和國家標準管委會發布的徵求意見稿,再次定名:“降香黃檀”,其主要產地仍為我國海南,同時增加了通俗名稱:“海南黃花梨”。

海南黃花黎 此“黎”非彼“梨”(上)

關於黃花黎的史料記錄最早出現於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花櫚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幾,似紫檀而色赤,性堅好。”寥寥21字,說明:1、越南從公元前111年直到宋朝以前都屬中國郡縣,唐朝於公元679年設安南都護府於河內並改名為“安南”。明永樂帝(1407年)改安南為“交趾”,設置布政使直接統治。1428年黎氏將明軍趕出安南,建立大越國,成為藩屬國。1803年清嘉慶皇帝下詔:安南為越南,命廣西按察使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越南向清朝稱臣納貢。1885年清政府與法國簽訂《天津條約》,承認越南是法國的保護國。

從此,越南(安南)從中國領土的版圖上被劃分出去。史前記載的花櫚出安南及海南,包括現今細分的越南黃花梨與海南黃花黎;2、作為傢俱用材與同紫檀相媲美。宋代趙汝適在《諸藩志·海南》中史料記載:“土產沉香花梨木等,其貨多出自黎山峒。”即黎族人聚居的地方。世居海南的黎族,有五大支系,有語言而缺文字,只能依據沿用的實物進行歷史的考據。不少愛好海南黃花黎的收藏家或木材商販,多年來多次往返黎家村寨,現金收購大到房屋、樑棟、門窗,生產工具,犁鋁,小至生活用具中鍋蓋、豬槽等實物,足以證明黎族人首先發現並使用野生林的海南黃花黎。

明代《新增格古要論》1459年出版中記載:“花梨木,出南番、廣東。紫紅色,與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愛。花粗而面淡者低。廣人多作茶酒盞。”同一時代的李時珍,在去世三年後(1596年)出版的《本草綱目》中記載:“櫚木,木堅性,紫紅色,亦有花紋者,謂之花櫚木。可做器皿,扇骨諸木。俗作花梨,誤矣。”李時珍認為有花紋的花櫚木,是即可入藥的降香,也可作為木材與眾口廣傳的“花梨”視為同類,屬於誤傳。大醫學家不僅在選材上較真,在正名上也追求清楚、明白。該書中將其定名為降香,有降血壓、血脂,安神理氣化瘀功效。

過去很多書中,把降真香列為海南黃花黎的俗用名稱之一,借李時珍言“誤矣”。降真香,又名紫藤香,雞骨香,是一種多年生的藤本木質植物,需50年才能結香。與降香黃檀海南黃花黎的最大區別在於:降香黃檀是長格(心材)的木材,降真香是不長格(不長心材)的藤本木質植物,雖可同入藥典,但不能作為傢俱用材。說到降香,順作補遺。

海南黃花黎 此“黎”非彼“梨”(上)

艾克先生出版的《中國花梨傢俱圖考》中將其分為老、新花梨。同時期的著名學者樑思成先生,在考察古代建築和研究明式傢俱時,發現明代使用的花梨木與近代所用的新花梨並不是同一材質。為便於區別,便在花梨前面加了一個字“黃”字,此後黃花梨的稱謂便流傳下來。

(這種區別,成為後人認知黃花梨有老、新之別的由來。)在南宋趙汝適著《諸番志》中記載:“黃花梨:海南,漢朱崖、儋耳也。西岸環拱黎母山,黎獠盤踞其中,有生黎、熟黎之別。”黃花梨稱謂在唐、宋時期就已明確,並與黎族先民聯繫在一起。王世襄先生關於明代傢俱的兩本書,也沿用“黃花梨”的稱謂。文敘於此,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說明:絕大多數收藏家和海南黃花黎的愛好者,都是通過艾克先生特別是王世襄先生介紹的明式傢俱而接觸、喜愛、收藏黃花梨傢俱和其他文玩,手串制器的。

從明末清初傳承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的明式傢俱。明式傢俱受到世界上公認:它是中國古代,近現代傢俱製造史上值得稱頌的高峰。張德祥先生認為:中國古典傢俱的名貴優秀受世人喜愛,不止是因為木材,木材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傢俱的載體,它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木工文化。對古典傢俱而言,最重要的是藝術性。他同時認為,王世襄先生沒有將越南黃花梨寫進書中,是因受到當時交通條件和社會條件的限制。根據去越南實地考證過的張先生介紹,越南黃花梨部分外觀極其接近海南黃花黎。在古代,商人是極有條件通過陸路到越南去採購木材的,這樣採購會比前往海南通過海運方式更加便利。而且當時古人對黃花梨的採購不按行政區域劃分區別產地,所以完全可以推斷中國古代黃花梨木材有很大部分可能出自越南。

海南黃花黎 此“黎”非彼“梨”(上)

“花櫚出自安南及海南”唐人之言,今人之語。通過實地驗證,明式傢俱用到的黃花梨(黎)木材,既有產自安南,也有產自於海南。樹是木之源,木是器之本,明式傢俱展現的是古典藝術美。

海南當地對黃花黎木有糠黎、油黎之分。1984年,國內的木材樹種專家對海南黃檀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花梨公”沿用海南黃檀稱謂,拉丁名Dalbergia hainancnsis,樹木形態及解剖特徵都跟降香黃檀十分相似,但它的木材無香味,質地較黃花黎輕,未列入國標,是普通木材,仍可做建築、傢俱、農具等用途。而“花梨母”樹種名:降香黃檀,拉丁名:Dalbergia odorifera,富有光澤和降香氣,從明代開始常用於製作高級傢俱、樂器、雕刻等,異常珍貴。用海南黎族人和當地研究者通俗的說法:即花黎公無“格”,花黎母有“格”,有“格”者才是海南黃花黎,無“格”者是海南黃檀。

海南黃花黎 此“黎”非彼“梨”(上)

曾長期就職於林業部門,多年從事珍稀硬木材質研究的周默先生認為,大多不瞭解植物分類學的學者,往往把產於非洲、東南亞、南亞及南美熱帶地區豆科紫檀屬的花梨木樹種,與產於我國海南島屬於豆科黃檀屬的黃花黎樹種,視為同一類植物。2006年周默先生撰寫了《木鑑》。

該書一經面世立刻廣受業內人士推崇,短短十年竟再版13次。他在書中提出:本文不用“黃花梨”而用“黃花黎”的提法,理由有三:1.史籍多處有“黃花黎”之稱。(列舉了宋代、明、清時期史籍出處的依據);2.“花黎木”皆生長於黎山之中,取之必由黎人;3.區別於其他進口(或島外)的紫檀屬花梨木樹種。海南花黎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志揚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國寶花黎》一書中,第一章就用一萬餘字的篇幅開宗明義對“海南花黎木”名稱從歷史典籍、當地實踐、歷史沿革等方面,釐清正名海南黃花黎的稱謂。

海南黃花黎 此“黎”非彼“梨”(上)

周默先生的以上三點依據和張志揚先生嚴謹而又詳細的考證,應當是客觀公正的。長期從事林業研究的北京林業大學博士後樑明武先生,在2012年出版的《明清時期木材商品經濟研究》一書刊載了光緒28年(公元1902年),海關改定的輸出入稅率表,表內顯示:“作為木材的花梨木每百斤的稅率是0.2兩;降香每百斤稅率是0.125兩。”

這很好的印證了周默先生與張志揚先生觀點的客觀公正。通過海關征收稅率的差異,降香黃檀屬的海南黃花黎樹種與紫檀屬的花梨木樹種,早在清代就有了材質上的區別。豆科紫檀屬的花梨木樹種名目繁多,多達100多種,稱謂各異。除上述地區外,我國江南、西南也都生長著不同的花梨樹種,但都與一枝獨秀的豆科黃檀屬(降香黃檀)海南黃花黎有其本質上的區別。

張志揚先生認為:海南黃花黎屬於蝶形花科黃檀屬,學名為“降香黃檀”,被植物學界認定為在世界範圍內僅發現於中國海南,而越南花梨屬於蝶形花科中的紫檀屬,植物名稱為“越柬紫檀”。兩種植物雖然都俗稱“花梨”,但實際上是一名多物,屬於不同的植物類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