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玉的包漿

文玩 文物 玉佩 考古 石在鈺韻 2018-12-03

玩古玉少不了研究沁色包漿。但沁色包漿與人為作色或天然石色很難區分,需要多作觀察分析才能找到感覺。要能識別沁色包漿有10點可以把握:

何為玉的包漿


戰國北方坑口玉環谷紋土蝕沁斑微痕圖

1.整個玉器同一沁色需慎之。

2.局部沁色呆板,色界處無自然過度痕跡需慎之。

3.沁色包漿表面粗糙無光澤,與玉器的正常表面明顯不一需慎之。

4.綹裂處沁色不明顯,其它部位反有明顯沁色需慎之。

5.沁色部位石性重需慎之。

6.陰刻紋飾線條底部沁色包漿與玉表沁色包漿不一致需慎之。

7.沁色明顯漂浮在玉表上需慎之。

8.包漿油性感過重需慎之。

9.生美玉表面無鈣化漂白需慎之。

10.生美玉表面鈣化漂白盤玩無明顯變化需慎之。

出現上述情況極有可能是人為做色和天然石色。因為,做假手法再高明,也難以擺脫上述跡象。真正的沁色和包漿是漫長曆史時間形成的痕跡,與短時間形成的痕跡其本質區別就是自然與不自然。自然的沁色,隨玉器相對密度低的綹裂處或紋理處深入玉體內部,又隨紋理處向外延伸,其顏色由深到淺、深淺不一,過度自然,大多在玉體內成絲狀,給人有賞心悅目之感,且不直接接觸高腐蝕物質一般不會破壞玉表面,玉表也顯得光潤自然。當然對於初入藏界的朋友來說要找到這種感覺有一定難度,但如碰到上述10種情況之一,必須慎之。長期以往,就能找到真沁色包漿的感覺,相信這樣做對收藏古玉有幫助。再多瞭解一些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化風格和工藝特徵,進行綜合分析,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何為玉的包漿


一件奇特的古玉

該玉為青玉,重200克,長13.3釐米,寬3.2釐米,中間縫寬0.5釐米

一位玉器專家鑒識,屬史前器物,名稱有兩種說法。其一:其名可稱之為“拉鰳”,為古人用來打磨繩子之用;另有一種:其名可稱之為“人祖聯合體”(即男性、女性的生殖器合體),為古人對生殖圖騰的崇拜。此玉器由臺灣許清佐先生收藏,的確是一件史前古玉,但其名稱尚難定論,故撰文敬請古玉專家們考研定名。

在古玩圈子裡,常常聽人會提到包漿一詞,俗稱“傳世古”。這通常是指附著於器物表面的一層物質,由於氧化、腐蝕以及在人體汗液的作用下,隨時間的推移自然形成的一種陳舊光澤感。看古玉的包漿與皮殼,其目的,是給所觀之物一個基本判斷,是否開門?是否具有明顯真品特徵?

所謂開門特徵首推“老氣開門”。老氣就是歲月痕跡的自然留存,就是通過包漿和皮殼的表面特徵,來判斷真品概率有多少。其中分為:玉體整樣包漿特徵和琢工紋樣包漿特徵;以及不同玉材質的皮殼風化特徵和南北乾溼坑口基本皮殼風化特徵兩大類。

古玉包漿如果通過不當的方法盤玩,會失去長年形成的那種靈氣光澤。根據這一特性可知,它依然屬於一種受有機氧化物沁染的範疇。所以我們如果給古玉包漿下個詮釋定義的話,古玉包漿是指古玉表面在弱酸鹼土墓葬環境下,出土後接受空氣對古玉附著有機物體的氧化;或者經過人為長時間的搓摸,在空氣的氧化作用下,使古玉表面積富的脂肪類有機物,於玉表面的顆粒晶體結構間,形成的一種敷膜。

這種敷膜的對光反應,有的藏家稱之為滑熟可喜,幽光沉靜的“古玉光澤”,常稱之謂“包漿亮”。而對那種剛出爐的新貨,儘管幾經武盤,貌似熟滑。但依然顯現的是刺目浮躁的光澤,則常稱為“賊光刺目”。賊光之意,就是你不看他,他卻盯著你,刺目感特強。為什麼會有這兩種不同的感覺?這樣的區別又如何把握?我們不妨先通過一項科學的試驗對比,來理解“包漿亮”其中的奧祕。

何為玉的包漿


紅山古玉的包漿

我們平時所見玻璃水杯中筷子,插入水的和露出水面上的,似乎呈現折斷狀,並不在一根直線上。此外,如想知道一面玻璃的厚度,只要在玻璃上站立一張白紙,就可以看到玻璃因其兩面對白紙的光的全反射,將其厚度間隔,完全反映在白紙與玻璃的接觸面上。玻璃水杯中的筷子折斷狀,是光經過玻璃、水與空氣幾種介質對它的折射而形成的,且不管光源來自何處。而紙與玻璃之間,只有玻璃一種介質,光由玻璃反射到紙的距離就是玻璃的厚度。所以當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因介質的折射率不一樣,必然會發生光的折射改變。如果將其現象用在理解古玉“包漿亮”上,就不難發現,包漿與玉石表面也存在著對光折射率不一樣的道理。只要有包漿,就必然會產生光的折射改變,也就是說,想要看見那種對光的反射性的“賊光”也難。而那種沒有包漿的玉器,因沒有包漿類的介質來改變光的折射,所以也就出不來那種幽光熟滑沉靜的視覺現象。

何為玉的包漿


春秋 舊玉龍鳳飾件

一件玉器總有自己的整體包漿特徵。那種因歲月流逝而留下的奇妙光澤,使人賞心悅目。如果我們藉助側光對整體觀察,咫尺間其光亮必然是漫射樣的,不會有一束刺目光亮直射眼內。那種溫潤熟舊的光澤,即使用過蠟罩光、或用椰子油抹擦、或用鞋油過去浮光,也無法在咫尺間出現那種精光深邃寶氣四溢的特徵。(圖一)為陝西省西安市吳家墳墓地出土的戰國龍形玉佩。玉呈青黃色,尾部少許受沁有白化斑,龍體兩面均琢出淺浮雕帶牙谷紋,整體包漿老氣十足。我們都知道水中的氣泡很亮,那是由於圓形的氣泡對光的全反射所造成的。而此圖上的淺浮雕帶牙谷紋雖具有氣泡之圓貌,在同處於光疏介質體的空氣中,卻與玉佩谷底折射之光相比,依然顯得更溫潤了許多,而不是明亮刺目。這就是整體包漿對光漫射的特徵表現。而(圖二)為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田家灣村出土的元代螭龍穿花紋玉帶環。白玉,玉色純淨,橢圓形環上鏤雕穿枝花葉,花叢中穿行一螭龍。整體包漿厚實,螭龍、花葉呈高浮雕,對光折射豐滿柔和,穿枝花葉原始加工拋光處,與壓花鎪空未拋光的穿枝花處,雖因磨面的對光折射效果不一樣,但包漿皮殼過度一致。這就是琢工紋樣的包漿與皮殼的主要特徵之一。

何為玉的包漿


廣州市象山南越王墓出土西漢心形玉佩

說到皮殼,有不少學者和玩家、藏家將其與包漿混為一談,其實稍有偏誤。筆者認為,皮殼是對古玉外表的綜合特徵描述。包含著玉質的原生態和部分玉質風化面貌,以及包漿與沁染。不同玉材質的皮殼因風化的易難程度不同,而特徵也顯得不同。(圖三、四)同為河南省桐柏縣M1號墓出土的。玉虎是雲母石英片岩製品,玉牌飾是透閃石白玉製品。雲母石英片岩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70%~75%)、絹雲母(20%~25%)。晶體形態是單晶體平行分佈,石英岩的風化面容易形成石英砂粒。所以在玉虎佩的頭尾部分風化皮殼,呈現的是石英砂粒狀毛面特徵。這樣的風化沁染特徵,在透閃石的晶體纖維毛氈狀結構中,是難以見到的。南北乾溼坑口的皮殼風化特徵也有不同。如果僅僅以包漿來分辨,尚不能很好區別。(圖五)是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範南村出土的西漢心形玉佩,青玉稍泛黃色,有少量褐色沁染和白化斑痕。整體皮殼乾淨無損。(圖六)為廣州市象山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漢心形玉佩,青玉泛白色,整體皮殼除尚留一些原始玉質包漿外,水沁白化程度嚴重,局部剝損厲害。再如紅山玉器的皮殼,(圖八)表面雖平滑,但其邊緣有兩側下耷的現象。

何為玉的包漿


河南省桐柏縣M1號墓出土玉虎

這是在做平面碾磨的時候,玉工手持玉器作主動方磨檫面,因來回磨碾受力不均,所導致這樣的弧面給晶體歷經長年的皮殼風化,提供了容易產生淺層小片狀細碎斜磷片風化白斑的條件。因為遼東和吉東的成礦帶是岫巖玉床帶,呈纖維、磷片變晶狀結構。這樣磷片的晶體結構表面,晶體內水分子最易喪失。所以晶體間的對光反射出現差異,便有了這種特殊的皮殼現象。

何為玉的包漿


紅山文化勾雲佩皮殼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看皮殼大致可斷南北坑口,看包漿大致可識器物新舊。不過,不能認為學會看包漿皮殼,就一定可以辨別器物的真假。因為培養上手的感覺,遠不只是這些。古玉器玉質的老舊、手感的輕重、外表的柔滑、沁色的自然、刀工的利落、包漿的滋潤、紋樣的演變等,往往有時候需要老師的手把手傳授。

何為玉的包漿


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範南村出土西漢心形玉佩

比如不少明清玉牌有後加款的現象。為在市場牟求高額利潤,這路貨常常為省料省時,以陰文刻款為多。如果利用不同方位的光線,對字口進行光的折射效果判斷,必定可以發現新琢刻痕跡和字口處底子的老包漿,有不吻合的地方。而一些以新料充當和田的,就更要好好注意了,不要被它打了眼。新料常見的是俄料和青海料。好的俄料色冷,包漿不現清代玉器常有的熟滑色澤。如果見到料透明度高,料色有多層色差的,或者料發灰、發悶,雕件邊口容易見點斑狀蹦口發白現象的,就要更加小心辨認了。這樣的玉材,既使不是俄料也好不到哪裡去。這樣的貨色,一般正常市面價在百元或者千元之間。如果當好和田玉料買下,其真正收藏價值就永遠談不上了。

何為玉的包漿


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田家灣村出土元代螭龍穿花紋玉帶環

再如玉器的自然殘痕處的包漿現象。一件玉器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保存,歷經上百年以上的風風雨雨,都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然破損。一般在邊緣和比較單薄的地方,最容易產生應力裂痕。人工的做舊是沒有辦法和真的相比,既在破損的地方,不可能留下自然的包漿,也不可能存在因無意間產生的殘痕應力破損特徵。玉器表面的雕刻線條斷面,有V型,半圓型和U型等。各種不同的雕刻線條截面的底、壁,都可以反映出不同的雕刻工具和速度所產生的痕跡特徵,以及琢刻後產生的年代包漿現象。比如U型雕刻線條截面的底、壁,在現代含金剛砂砣具的高速單向旋轉下,於每秒種數百轉到千轉次,一個點上所能留下的痕跡特徵,和周代以前粗砣慢速往復式,碾琢U型痕跡是不同的。現代含金剛砂砣具,在陰刻線的U型截面的底、壁上,必然會留下束條狀槽樣的線條。而古代的U型線條,是低速往復旋轉,以解玉砂慢慢碾琢而成。U型內是不會出現束條狀的槽樣底線。線條內的皮殼,在顏色、包漿等方面,具有一致性。那種陰刻線槽口的兩側邊,有毛道崩裂大小不均且成大面積連續狀的,線槽內對光檢測無老氣包漿可言的,皮殼也沒有真品的那樣內外渾然一體的,即使放慢轉速雕刻,也必有現代“機器工”痕跡無疑。其道理很簡單,就是速度產生的重力作用如輕磨和重砸,碾琢與旋刮的痕跡會不同的道理,是一樣的。一般這些贗品,不是經酸化處理再提油,就是經過特殊方法處理後,皮殼包漿怪異,氣味異樣。

何為玉的包漿


陝西省西安市吳家墳墓地出土戰國龍形玉佩

除了目測方法外,還可以用微痕方法來鑑定皮殼,也是很有意義的。如戰國晚期北方坑口玉環谷紋上,常常會出現天然土蝕沁斑皮殼痕跡。(圖七)裸眼看象土咬的斑駁坑狀,但在15倍鏡下對光檢測,它那種塊斑狀的沁染現象,與底章卻依然保持和田白玉的潤澤,俗稱開窗。贗品以人工琢損酸咬,是無法出現這樣微痕開窗的現象。一些谷紋沁色的包漿,即使以裸眼看,整個器物都呈白化皮殼,然爾沁斑在40倍鏡下,芝麻點大小的沁色,卻是呈現斑點狀散在性分佈,沁色由面漸進性入玉肌。而假沁色則無法在一個芝麻點大小的40倍場鏡下,呈現這樣點斑狀沁色。理由也很簡單,一個是自然,屬於漸進型的浸沁,而另一個是人為,在短期快速利用化學處理所至。

何為玉的包漿


戰國北方坑口玉環

所以在鑑定真假包漿皮殼上,利用多種學科知識,牢牢把握人為痕跡不可能具備天然痕跡這一屬性特徵,養成綜合分析的學習方法尤為重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