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這塊奇石唸誦了數百年的六字真言

文玩 雕塑 藝術 觀音 醍醐 醍醐 2017-08-28

聽,這塊奇石唸誦了數百年的六字真言

西藏古代滿刻瑪尼石

來源:拉薩周邊

收藏者:張鷹

●●●

收藏,可能是世上最划算的愛好——收藏一件古董,也就擁有了它全部的時間、感動——對藝術家而言,更是衝擊和啟迪。

作為西藏最具聲望的藝術家之一,張鷹擁有海量的瑪尼石、擦擦、經板收藏,他的作品因而與眾不同;他也毫無保留地將這些感動與人分享,在他和兒子張藝手中,這些收藏變成了最具匠心的飾品,讓人愛不釋手。醍醐君將陸續分享這對父子的故事,今天,先從一塊剛來到上海的特別的瑪尼石說起。


聽,這塊奇石唸誦了數百年的六字真言

從陝西,到西藏,張鷹在高原度過了整整45載,擁有成千上萬件藏品,可提起這塊瑪尼石,卻依然流露出初見時的激動和興奮。

2000年左右的一天,張鷹去拉薩周邊的楚布寺附近寫生,偶然遇見了這塊40多公分寬的瑪尼石板,幾乎下意識地,就決定要將它收藏下來。

“它太特別了”,張鷹告訴醍醐君,“一方面,造型本身就特別,有些人或許覺得不完整、有缺陷,但在我們做藝術的人看來,自然雕琢的美才是完美;另一方面,上頭佈滿了密密麻麻的六字真言,一串接著一串的‘嗡嘛呢唄咪吽’,正面、背面,都是這樣,不留絲毫空間,這是楚布寺周邊地區石刻的一個特點,太有代表性了。”

聽,這塊奇石唸誦了數百年的六字真言

上世紀70年代就來到西藏的張鷹,太熟悉這片土地上的人與風物,無論是遍佈整個藏區、掛滿山間、河上的風馬旗,還是人們拋灑的龍達,或是寺院裡隨處可見的轉經筒,都是將美好的祝福散播天地間,祈願能借助自然之力,無數次唸誦這些吉祥經文,獲得好運。

六字真言是藏區最常見的符號,是觀音菩薩的心咒,藏地的人們相信,反覆唸誦六字真言,便能獲得好運加持。

藏裝了經文的轉經筒轉上一圈,就相當於唸了千百遍的六字真言;那眼前這塊瑪尼石,少說已有兩三百年,它外表雖沉默,但佇立在風中,又為人世間增添了多少福祉呢?

將石頭恭請回家後,仍是越看越喜歡。張鷹熟悉西藏各個地區的石刻特點,在拉薩、日喀則等地,較多見到平面片石的簡單銘刻,大多隻有一句六字真言,而這種滿刻的風格,較多出現在楚布寺附近地區,也吸收了牧區石刻的一些特點。

“我們畫畫的,都愛收藏這些,它們代表了西藏造型藝術的傳承,是否精美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有獨特的表達語言,與世俗的價值又有怎樣的結合”,張鷹說。

張鷹對這塊瑪尼石板的印象如此深刻,當他和張藝決定要以藏品為原型,開發“弗影”系列藏地飾品時,幾乎不約而同就想到了它。

用張鷹自己的話說,“我們對瑪尼石有一種偏愛,尤其是保持有自然原型的那種,這是我們搞藝術的人最認可的自然美”,父子倆決定,要將這塊他們眼中完美的石頭化作藝術品般的吊墜,希望每個拿到的人都像初見這塊石頭時的自己,那般喜悅、滿足。

聽,這塊奇石唸誦了數百年的六字真言

想法美妙,可真要實踐起來,並不那麼容易。

製作之初,張藝希望能將石頭等比例縮小,就拍了各個角度的細節高清圖,請內地的師傅製作。

做了幾版後,始終都覺得不對味,張藝狠了狠心,請太太親手提著這塊沉甸甸的瑪尼石坐上飛機,當面去讓師傅體會實物。

這一招顯然起了作用。只有真正面對石頭風化的表面,親手摩挲其中蘊藏的時間,人們才能體會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式的震撼。造型師傅對形態的把握,終於達到了張鷹父子的要求。

隨之而來的考驗,是表面紋飾。只有真正嘗試了才知道,要等比例縮小這密密麻麻的文字有多難——負責雕刻的師傅最後央求張藝,“別讓我再雕這個了,眼睛實在受不了!”

完全復刻的效果也並不那麼讓人滿意。40多公分寬的原石上,字跡清晰,但要放到3.4公分寬的吊墜上,反而過於密集,缺少了開闔間的震撼。

聽,這塊奇石唸誦了數百年的六字真言

怎麼辦?父子倆最終決定,不拘泥於具體的形式或字數多少,提煉出原石滿刻的神韻,重新設計,這款大氣中不失時尚的吊墜由此誕生。

當這塊飽經滄桑的瑪尼石和吊墜一同抵達醍醐藝術中心·上海的時候,醍醐君深深為之震撼了,震撼於古代雕刻者沉默不語的匠心,也震撼於當代創新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若你也想體味這時間的沉澱,歡迎親抵上海市高安路30號的醍醐空間,現場品鑑。

聽,這塊奇石唸誦了數百年的六字真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