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表達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哲學

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表達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哲學

文/老張在路上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夏季的第二個節氣。

關於小滿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四月中, 小滿者, 物致於此小得盈滿。”

在小滿節氣這一段時間裡,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 但還沒有成熟, 所以叫小滿。

在物候上,古代將小滿分為三候:“一候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 三候麥秋至。”

苦菜秀:《埤雅》以荼為苦菜。《毛詩》曰:“誰謂荼苦?”。荼是多音字,可讀作tú或者shū,原意指苦菜。

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書》:“小滿之日苦菜秀。”《詩經》:“採苦採苦,首陽之下。”是說那時的人在首陽山下挖苦苦菜充飢。

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表達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哲學

苦苦菜遍佈全國,醫學上叫它敗醬草,有的地方叫 “苦麻菜”,李時珍稱之為“天香草”,《本草綱目》:“久服,安心益氣,輕身、耐老。”

在小滿節氣裡,苦苦菜開始茂盛生長。《爾雅》:“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按這個解釋,小滿節氣裡的苦菜不宜用秀字,而宜用英字來形容才對。

靡草死:鄭康成、鮑景翔皆雲:靡草,葶藶之屬。葶藶,又名:葶藶子,一年或二年生草本。生於田邊路旁,山坡草地及河谷溼地。以種子入藥,主要功用是瀉肺降氣、消腫除痰、止咳定喘。

《禮記》注曰:“草之枝葉而靡細者。”鄭玄注:“舊說雲靡草,薺、亭歷之屬。”孔穎達疏:“以其枝葉靡細,故云靡草。”

方氏曰:“凡物感陽而生者,則強而立;感陰而生者,則柔而靡。”

靡草至陰之所生,至陽而死。

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表達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哲學

麥秋至:原為小暑至,後《金史志》改麥秋至。《月令》:“麥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滿為四月之中氣,故易之。秋者,百穀成熟之時,此於時雖夏,於麥則秋,故云麥秋也”。

二十四節氣,是指干支曆法(或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節令,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確定。24節氣也與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規律有關,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位置。

二十四節氣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獨特貢獻。

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表達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哲學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名中,許多都是相對應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二露:白露、寒露;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小二大: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三暑:小暑、大暑、處暑;餘下的: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霜降都是以氣候或物候特徵命名的。

那麼,以小大表示節令程度,二十四節氣中已經有了“二小二大”,為什麼孤單單隻有“小滿”,而沒有“大滿”?

有民俗學專家解釋,大寒小寒、大暑小暑都是在極冷和極熱的時間段,由於冷、熱持續時間長,相當於兩個節氣,且人們正好在貓冬、避暑,沒什麼活動,所以分成兩個相連的節氣。“但春種、秋收期間農事繁忙,事情比較多,節氣本身的特點分明,所以不需要命名兩個大小相連的節氣。”

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表達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哲學

另一種說法是:小滿的滿並不是說穀物灌漿,顆粒小滿。小滿說的就是陰陽二氣中的陽氣小滿。而大滿,就是陽氣到極致,陽氣到極致就是夏至。有雙重身份的就只能選一個了,恰好被選上的是夏至而不是大滿。

這些說法,或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小滿節氣的命名,表現的是中國古人的智慧和哲學思想。

上面已經說過,古人根據天地運行規律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與終點並劃分出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

一年四季由“四立”開始,所謂“立”即開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開始和到來。為了更準確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又根據天氣和物候,將節氣分為“分”、“至”、“啟”、“閉”四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稱“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稱“二至”;“啟”是立春和立夏,“閉”則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這些加起來共為“八節”。八節中再選重點,則是夏至和冬至這“二至”。

根據文獻記述,商代時,出現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名稱。周代時,出現了八個節氣名稱。《呂氏春秋》中就有十二月紀,二分二至和四立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表達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哲學

完整的二十四個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

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制訂了《太初曆》,吸收了節氣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

班固著《漢書·律曆志》,二十四節氣名字分毫未改。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論“六家要旨”中也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二十四節氣表現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和哲學思想,如效法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智慧,及中國人對宇宙、自然的獨特認識。這一點,在小滿這個節氣的名稱上表現得最為突出。

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表達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哲學

先看滿字的解釋:

《說文解字》【卷十一】【水部】滿:盈溢也。從水㒼聲。莫旱切。

《黃帝內經》:“滿則洩之”。

最簡單的解釋,《新華字典》“滿”意為全部充實,沒有餘地。

《懶真子》,宋代筆記著作,馬永卿撰。永卿字大年,揚州,大觀進士,歷官江都丞,淅川、夏縣令等,後流寓鉛山。《懶真子》五卷。考證藝文,詮釋詩賦,於作家作品故事亦有記述。

馬永卿在《懶真子》這樣說:“二十四氣其名皆可解,獨小滿、芒種說者不一。”

明郎瑛《七修類稿·天地類》“小滿芒種”條質疑:“二十四氣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何以有小滿而無大滿也?”

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表達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哲學

為什麼不叫“大滿”而改叫“芒種”?《曆書》稱:“鬥指甲為小滿,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

小滿時節,麥子快要成熟了,但又沒有完全成熟;芒種到來時,有鋒芒的穀物要栽種。這是說這兩個節氣,一個表麥子、一個表穀物的收種。

明顧元慶《簷暴偶談》並不認同,認為,小滿和芒種兩個節氣“皆指麥言”,都是針對麥子的成熟和收穫情況來說的。

這個說法,《懶真子》也同樣如此認為:“皆謂麥也。小滿,四月中,謂麥之氣至此,方小滿而未熟也;芒種,五月節,‘種’讀如‘種類’之‘種’,謂種之有芒者,麥也,至是當熟矣。”

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表達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哲學

對於《懶真子》中的說法,郎瑛又不贊同,他在《七修類稿》中說:“夫寒暑以時令言,雪水以天地言,此以‘芒種’易‘大滿’者,因時物兼人事以立義也。蓋有芒之種穀,至此已長,人當效勤矣;節物至此時,小得盈滿,故以芒種易大滿耳。”

郎瑛認為,“小滿”和“芒種”這兩個節氣的命名,“因時物兼人事以立義也”,他的意思是這樣命名有深刻的人生含義在裡面。過了小滿,人要變得更勤勞,小滿可以,大滿要溢,所以改為芒種。

郎瑛這個看法,雖已接近這兩個節氣名的哲學範疇,但他把以芒種代大滿說成是單純的時令變化天氣原因,似乎格局有點小。

有小滿沒有大滿,其實是中國古人人生智慧的結晶。

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表達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哲學

《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

老子在《道德經》講“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在老子那裡已經超越了世俗社會生活,接近於自然法則之道,天地萬物的始基與母源在於“道”,由道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那麼,“道”的特性是什麼?老子說,“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

道體似虛而實,所以體內蘊含用之不竭的物質和能量,但不會因自滿而溢出。老子認為,道體柔而不剛,內部單純,外部樸素無華,且清澈透明,長存於天地之間。所以道無處不在,不管是個人,還是人類社會,包括天地萬物都應該效法道而運行,而道法自然,返璞歸真。

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表達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哲學

不將“芒種”叫作“大滿”,根本上還因為中國的本土哲學“儒道觀”。

從許慎的《說文解字》,到《管子·霸言》:“地大而不為,命曰土滿;人眾而不理,命曰人滿……”

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表達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哲學

“滿了便要溢出,就無發展空間”,因而古人只希望“小滿”,而“大滿”是萬萬不行的。而相對的,大寒後就可能迎來天氣回暖;大暑後就會迎來秋天的涼爽,都是好事情。

而大滿則非吉祥之語。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