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複雜版四合院,不過在禮制上覆雜得多,有“前殿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社”等講究,裝飾細節之豪華,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所謂海派建築,我認為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建築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複雜版四合院,不過在禮制上覆雜得多,有“前殿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社”等講究,裝飾細節之豪華,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所謂海派建築,我認為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建築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人們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庫門,但不只侷限於此,因為除石庫門住宅外,還有公寓、花園洋房、別墅。

在這些林林總總樣式的住宅建築中,有的反映純民族的建築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機結合,有的是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這些都塗抹上城市歷史沿革的印記。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複雜版四合院,不過在禮制上覆雜得多,有“前殿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社”等講究,裝飾細節之豪華,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所謂海派建築,我認為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建築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人們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庫門,但不只侷限於此,因為除石庫門住宅外,還有公寓、花園洋房、別墅。

在這些林林總總樣式的住宅建築中,有的反映純民族的建築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機結合,有的是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這些都塗抹上城市歷史沿革的印記。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特色核心是海納百川。上海海派建築特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

比如,房型要迎合咱們中國人居住的習慣,全戶朝南,冷暖適宜,採用低窗戶大開間採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觀。而在設計綠化方面,則取材於中歐經典庭院設計,建築風格則注重形式美感卻不過度裝飾的新古典主義。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複雜版四合院,不過在禮制上覆雜得多,有“前殿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社”等講究,裝飾細節之豪華,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所謂海派建築,我認為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建築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人們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庫門,但不只侷限於此,因為除石庫門住宅外,還有公寓、花園洋房、別墅。

在這些林林總總樣式的住宅建築中,有的反映純民族的建築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機結合,有的是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這些都塗抹上城市歷史沿革的印記。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特色核心是海納百川。上海海派建築特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

比如,房型要迎合咱們中國人居住的習慣,全戶朝南,冷暖適宜,採用低窗戶大開間採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觀。而在設計綠化方面,則取材於中歐經典庭院設計,建築風格則注重形式美感卻不過度裝飾的新古典主義。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有種融合的魔力,就如同餐飲一樣,任何正宗的菜系到了上海都要進行改良,變得海派一些一樣,一味地強調原汁原味,反而不會令大多上海人接受,也就不是正宗的海派風格了。

所以一般海派模式是外來建築進入上海,都要進行改造以適合在上海居住者的特點,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特色。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複雜版四合院,不過在禮制上覆雜得多,有“前殿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社”等講究,裝飾細節之豪華,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所謂海派建築,我認為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建築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人們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庫門,但不只侷限於此,因為除石庫門住宅外,還有公寓、花園洋房、別墅。

在這些林林總總樣式的住宅建築中,有的反映純民族的建築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機結合,有的是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這些都塗抹上城市歷史沿革的印記。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特色核心是海納百川。上海海派建築特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

比如,房型要迎合咱們中國人居住的習慣,全戶朝南,冷暖適宜,採用低窗戶大開間採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觀。而在設計綠化方面,則取材於中歐經典庭院設計,建築風格則注重形式美感卻不過度裝飾的新古典主義。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有種融合的魔力,就如同餐飲一樣,任何正宗的菜系到了上海都要進行改良,變得海派一些一樣,一味地強調原汁原味,反而不會令大多上海人接受,也就不是正宗的海派風格了。

所以一般海派模式是外來建築進入上海,都要進行改造以適合在上海居住者的特點,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特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只有適合當地的地域特徵,符合上海的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春溼秋燥的氣候特色,這樣才能適合上海人的居住需求。

旗袍

簡單一點的說京派旗袍源於明朝和清朝的服飾文化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範。裁製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如下面這一款就是典型的京派旗袍: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複雜版四合院,不過在禮制上覆雜得多,有“前殿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社”等講究,裝飾細節之豪華,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所謂海派建築,我認為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建築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人們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庫門,但不只侷限於此,因為除石庫門住宅外,還有公寓、花園洋房、別墅。

在這些林林總總樣式的住宅建築中,有的反映純民族的建築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機結合,有的是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這些都塗抹上城市歷史沿革的印記。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特色核心是海納百川。上海海派建築特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

比如,房型要迎合咱們中國人居住的習慣,全戶朝南,冷暖適宜,採用低窗戶大開間採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觀。而在設計綠化方面,則取材於中歐經典庭院設計,建築風格則注重形式美感卻不過度裝飾的新古典主義。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有種融合的魔力,就如同餐飲一樣,任何正宗的菜系到了上海都要進行改良,變得海派一些一樣,一味地強調原汁原味,反而不會令大多上海人接受,也就不是正宗的海派風格了。

所以一般海派模式是外來建築進入上海,都要進行改造以適合在上海居住者的特點,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特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只有適合當地的地域特徵,符合上海的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春溼秋燥的氣候特色,這樣才能適合上海人的居住需求。

旗袍

簡單一點的說京派旗袍源於明朝和清朝的服飾文化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範。裁製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如下面這一款就是典型的京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旗袍顯得矜持守舊一些。應該說是大家風範,如果說端莊古典的大家閨秀風範。在包滾的工藝手法上也比較大氣 會出現較寬的包滾。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清朝時期的娘娘們穿的旗裝便也是如此。鮮豔奪目的面料,衣服外口鑲一條寬寬的包邊,大氣隆重。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複雜版四合院,不過在禮制上覆雜得多,有“前殿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社”等講究,裝飾細節之豪華,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所謂海派建築,我認為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建築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人們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庫門,但不只侷限於此,因為除石庫門住宅外,還有公寓、花園洋房、別墅。

在這些林林總總樣式的住宅建築中,有的反映純民族的建築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機結合,有的是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這些都塗抹上城市歷史沿革的印記。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特色核心是海納百川。上海海派建築特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

比如,房型要迎合咱們中國人居住的習慣,全戶朝南,冷暖適宜,採用低窗戶大開間採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觀。而在設計綠化方面,則取材於中歐經典庭院設計,建築風格則注重形式美感卻不過度裝飾的新古典主義。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有種融合的魔力,就如同餐飲一樣,任何正宗的菜系到了上海都要進行改良,變得海派一些一樣,一味地強調原汁原味,反而不會令大多上海人接受,也就不是正宗的海派風格了。

所以一般海派模式是外來建築進入上海,都要進行改造以適合在上海居住者的特點,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特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只有適合當地的地域特徵,符合上海的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春溼秋燥的氣候特色,這樣才能適合上海人的居住需求。

旗袍

簡單一點的說京派旗袍源於明朝和清朝的服飾文化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範。裁製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如下面這一款就是典型的京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旗袍顯得矜持守舊一些。應該說是大家風範,如果說端莊古典的大家閨秀風範。在包滾的工藝手法上也比較大氣 會出現較寬的包滾。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清朝時期的娘娘們穿的旗裝便也是如此。鮮豔奪目的面料,衣服外口鑲一條寬寬的包邊,大氣隆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根據時代的要求,京派旗袍也在發展,我們看一下京派作風的現代旗袍。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複雜版四合院,不過在禮制上覆雜得多,有“前殿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社”等講究,裝飾細節之豪華,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所謂海派建築,我認為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建築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人們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庫門,但不只侷限於此,因為除石庫門住宅外,還有公寓、花園洋房、別墅。

在這些林林總總樣式的住宅建築中,有的反映純民族的建築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機結合,有的是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這些都塗抹上城市歷史沿革的印記。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特色核心是海納百川。上海海派建築特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

比如,房型要迎合咱們中國人居住的習慣,全戶朝南,冷暖適宜,採用低窗戶大開間採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觀。而在設計綠化方面,則取材於中歐經典庭院設計,建築風格則注重形式美感卻不過度裝飾的新古典主義。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有種融合的魔力,就如同餐飲一樣,任何正宗的菜系到了上海都要進行改良,變得海派一些一樣,一味地強調原汁原味,反而不會令大多上海人接受,也就不是正宗的海派風格了。

所以一般海派模式是外來建築進入上海,都要進行改造以適合在上海居住者的特點,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特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只有適合當地的地域特徵,符合上海的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春溼秋燥的氣候特色,這樣才能適合上海人的居住需求。

旗袍

簡單一點的說京派旗袍源於明朝和清朝的服飾文化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範。裁製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如下面這一款就是典型的京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旗袍顯得矜持守舊一些。應該說是大家風範,如果說端莊古典的大家閨秀風範。在包滾的工藝手法上也比較大氣 會出現較寬的包滾。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清朝時期的娘娘們穿的旗裝便也是如此。鮮豔奪目的面料,衣服外口鑲一條寬寬的包邊,大氣隆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根據時代的要求,京派旗袍也在發展,我們看一下京派作風的現代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如果說京派旗袍則就承襲了帝都的大氣與矜貴,那麼海派旗袍承載了魔都的開放與創新。

海派旗袍是民國三四十年代出現的,吸收了西方的裁剪方法,使旗袍更為貼身更能展示女性的身材,並且為了從外觀上區別於京派旗袍,一律採用窄邊進行包邊。如下面這一款: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複雜版四合院,不過在禮制上覆雜得多,有“前殿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社”等講究,裝飾細節之豪華,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所謂海派建築,我認為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建築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人們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庫門,但不只侷限於此,因為除石庫門住宅外,還有公寓、花園洋房、別墅。

在這些林林總總樣式的住宅建築中,有的反映純民族的建築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機結合,有的是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這些都塗抹上城市歷史沿革的印記。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特色核心是海納百川。上海海派建築特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

比如,房型要迎合咱們中國人居住的習慣,全戶朝南,冷暖適宜,採用低窗戶大開間採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觀。而在設計綠化方面,則取材於中歐經典庭院設計,建築風格則注重形式美感卻不過度裝飾的新古典主義。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有種融合的魔力,就如同餐飲一樣,任何正宗的菜系到了上海都要進行改良,變得海派一些一樣,一味地強調原汁原味,反而不會令大多上海人接受,也就不是正宗的海派風格了。

所以一般海派模式是外來建築進入上海,都要進行改造以適合在上海居住者的特點,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特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只有適合當地的地域特徵,符合上海的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春溼秋燥的氣候特色,這樣才能適合上海人的居住需求。

旗袍

簡單一點的說京派旗袍源於明朝和清朝的服飾文化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範。裁製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如下面這一款就是典型的京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旗袍顯得矜持守舊一些。應該說是大家風範,如果說端莊古典的大家閨秀風範。在包滾的工藝手法上也比較大氣 會出現較寬的包滾。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清朝時期的娘娘們穿的旗裝便也是如此。鮮豔奪目的面料,衣服外口鑲一條寬寬的包邊,大氣隆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根據時代的要求,京派旗袍也在發展,我們看一下京派作風的現代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如果說京派旗袍則就承襲了帝都的大氣與矜貴,那麼海派旗袍承載了魔都的開放與創新。

海派旗袍是民國三四十年代出現的,吸收了西方的裁剪方法,使旗袍更為貼身更能展示女性的身材,並且為了從外觀上區別於京派旗袍,一律採用窄邊進行包邊。如下面這一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點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飾的兼收幷蓄,一改原來的平面裁剪為西式的立體裁剪,有了胸省、腰省。最大程度上的體現了女性的曲線美。

海派旗袍有著江南女子的溫婉、柔美、細膩,還帶著西方的開放與創新。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複雜版四合院,不過在禮制上覆雜得多,有“前殿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社”等講究,裝飾細節之豪華,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所謂海派建築,我認為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建築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人們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庫門,但不只侷限於此,因為除石庫門住宅外,還有公寓、花園洋房、別墅。

在這些林林總總樣式的住宅建築中,有的反映純民族的建築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機結合,有的是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這些都塗抹上城市歷史沿革的印記。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特色核心是海納百川。上海海派建築特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

比如,房型要迎合咱們中國人居住的習慣,全戶朝南,冷暖適宜,採用低窗戶大開間採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觀。而在設計綠化方面,則取材於中歐經典庭院設計,建築風格則注重形式美感卻不過度裝飾的新古典主義。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有種融合的魔力,就如同餐飲一樣,任何正宗的菜系到了上海都要進行改良,變得海派一些一樣,一味地強調原汁原味,反而不會令大多上海人接受,也就不是正宗的海派風格了。

所以一般海派模式是外來建築進入上海,都要進行改造以適合在上海居住者的特點,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特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只有適合當地的地域特徵,符合上海的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春溼秋燥的氣候特色,這樣才能適合上海人的居住需求。

旗袍

簡單一點的說京派旗袍源於明朝和清朝的服飾文化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範。裁製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如下面這一款就是典型的京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旗袍顯得矜持守舊一些。應該說是大家風範,如果說端莊古典的大家閨秀風範。在包滾的工藝手法上也比較大氣 會出現較寬的包滾。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清朝時期的娘娘們穿的旗裝便也是如此。鮮豔奪目的面料,衣服外口鑲一條寬寬的包邊,大氣隆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根據時代的要求,京派旗袍也在發展,我們看一下京派作風的現代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如果說京派旗袍則就承襲了帝都的大氣與矜貴,那麼海派旗袍承載了魔都的開放與創新。

海派旗袍是民國三四十年代出現的,吸收了西方的裁剪方法,使旗袍更為貼身更能展示女性的身材,並且為了從外觀上區別於京派旗袍,一律採用窄邊進行包邊。如下面這一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點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飾的兼收幷蓄,一改原來的平面裁剪為西式的立體裁剪,有了胸省、腰省。最大程度上的體現了女性的曲線美。

海派旗袍有著江南女子的溫婉、柔美、細膩,還帶著西方的開放與創新。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說到海派旗袍就不得不提起這部電影《花樣年華》。

大家看電影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她的側面特寫特別多,海派旗袍最大的特點就是曲線美、形體美。從側面尤其突顯中國女性的腰身,流暢自然。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複雜版四合院,不過在禮制上覆雜得多,有“前殿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社”等講究,裝飾細節之豪華,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所謂海派建築,我認為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建築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人們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庫門,但不只侷限於此,因為除石庫門住宅外,還有公寓、花園洋房、別墅。

在這些林林總總樣式的住宅建築中,有的反映純民族的建築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機結合,有的是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這些都塗抹上城市歷史沿革的印記。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特色核心是海納百川。上海海派建築特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

比如,房型要迎合咱們中國人居住的習慣,全戶朝南,冷暖適宜,採用低窗戶大開間採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觀。而在設計綠化方面,則取材於中歐經典庭院設計,建築風格則注重形式美感卻不過度裝飾的新古典主義。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有種融合的魔力,就如同餐飲一樣,任何正宗的菜系到了上海都要進行改良,變得海派一些一樣,一味地強調原汁原味,反而不會令大多上海人接受,也就不是正宗的海派風格了。

所以一般海派模式是外來建築進入上海,都要進行改造以適合在上海居住者的特點,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特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只有適合當地的地域特徵,符合上海的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春溼秋燥的氣候特色,這樣才能適合上海人的居住需求。

旗袍

簡單一點的說京派旗袍源於明朝和清朝的服飾文化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範。裁製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如下面這一款就是典型的京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旗袍顯得矜持守舊一些。應該說是大家風範,如果說端莊古典的大家閨秀風範。在包滾的工藝手法上也比較大氣 會出現較寬的包滾。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清朝時期的娘娘們穿的旗裝便也是如此。鮮豔奪目的面料,衣服外口鑲一條寬寬的包邊,大氣隆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根據時代的要求,京派旗袍也在發展,我們看一下京派作風的現代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如果說京派旗袍則就承襲了帝都的大氣與矜貴,那麼海派旗袍承載了魔都的開放與創新。

海派旗袍是民國三四十年代出現的,吸收了西方的裁剪方法,使旗袍更為貼身更能展示女性的身材,並且為了從外觀上區別於京派旗袍,一律採用窄邊進行包邊。如下面這一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點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飾的兼收幷蓄,一改原來的平面裁剪為西式的立體裁剪,有了胸省、腰省。最大程度上的體現了女性的曲線美。

海派旗袍有著江南女子的溫婉、柔美、細膩,還帶著西方的開放與創新。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說到海派旗袍就不得不提起這部電影《花樣年華》。

大家看電影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她的側面特寫特別多,海派旗袍最大的特點就是曲線美、形體美。從側面尤其突顯中國女性的腰身,流暢自然。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旗袍的性感就在於極盡包裹之下的那一絲若影若現的誘惑——開衩。海派旗袍受西方文化影響顯得更加開放時尚,因而會有較高的開衩,十分性感洋氣。

日常穿著的海派旗袍還是會遵照場合及個人偏好定開衩位。畢竟,旗袍的美以大方得體為重。我們看一下現代改良的海派旗袍。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複雜版四合院,不過在禮制上覆雜得多,有“前殿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社”等講究,裝飾細節之豪華,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所謂海派建築,我認為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建築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人們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庫門,但不只侷限於此,因為除石庫門住宅外,還有公寓、花園洋房、別墅。

在這些林林總總樣式的住宅建築中,有的反映純民族的建築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機結合,有的是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這些都塗抹上城市歷史沿革的印記。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特色核心是海納百川。上海海派建築特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

比如,房型要迎合咱們中國人居住的習慣,全戶朝南,冷暖適宜,採用低窗戶大開間採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觀。而在設計綠化方面,則取材於中歐經典庭院設計,建築風格則注重形式美感卻不過度裝飾的新古典主義。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有種融合的魔力,就如同餐飲一樣,任何正宗的菜系到了上海都要進行改良,變得海派一些一樣,一味地強調原汁原味,反而不會令大多上海人接受,也就不是正宗的海派風格了。

所以一般海派模式是外來建築進入上海,都要進行改造以適合在上海居住者的特點,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特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只有適合當地的地域特徵,符合上海的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春溼秋燥的氣候特色,這樣才能適合上海人的居住需求。

旗袍

簡單一點的說京派旗袍源於明朝和清朝的服飾文化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範。裁製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如下面這一款就是典型的京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旗袍顯得矜持守舊一些。應該說是大家風範,如果說端莊古典的大家閨秀風範。在包滾的工藝手法上也比較大氣 會出現較寬的包滾。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清朝時期的娘娘們穿的旗裝便也是如此。鮮豔奪目的面料,衣服外口鑲一條寬寬的包邊,大氣隆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根據時代的要求,京派旗袍也在發展,我們看一下京派作風的現代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如果說京派旗袍則就承襲了帝都的大氣與矜貴,那麼海派旗袍承載了魔都的開放與創新。

海派旗袍是民國三四十年代出現的,吸收了西方的裁剪方法,使旗袍更為貼身更能展示女性的身材,並且為了從外觀上區別於京派旗袍,一律採用窄邊進行包邊。如下面這一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點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飾的兼收幷蓄,一改原來的平面裁剪為西式的立體裁剪,有了胸省、腰省。最大程度上的體現了女性的曲線美。

海派旗袍有著江南女子的溫婉、柔美、細膩,還帶著西方的開放與創新。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說到海派旗袍就不得不提起這部電影《花樣年華》。

大家看電影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她的側面特寫特別多,海派旗袍最大的特點就是曲線美、形體美。從側面尤其突顯中國女性的腰身,流暢自然。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旗袍的性感就在於極盡包裹之下的那一絲若影若現的誘惑——開衩。海派旗袍受西方文化影響顯得更加開放時尚,因而會有較高的開衩,十分性感洋氣。

日常穿著的海派旗袍還是會遵照場合及個人偏好定開衩位。畢竟,旗袍的美以大方得體為重。我們看一下現代改良的海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無論京派或是海派,現在統稱為旗袍,隨著各種文化的相互滲透交融,旗袍的款式愈加豐富,京派海派的差異並沒有太分明的界限。

京派也可以做的貼身,海派也可以做的大家風範。旗袍的美更在於它獨特的文化性,因而散發非一般的神韻。

海報

現代的海報設計不能用“京派”、“海派”來說了,其實現代設計不會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今年六月份公佈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海報大家還有印象嗎?可以說今年的海報一出來,就廣受好評。

不僅如此,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海報還被順便狠狠的拉踩了一把,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複雜版四合院,不過在禮制上覆雜得多,有“前殿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社”等講究,裝飾細節之豪華,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所謂海派建築,我認為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建築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人們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庫門,但不只侷限於此,因為除石庫門住宅外,還有公寓、花園洋房、別墅。

在這些林林總總樣式的住宅建築中,有的反映純民族的建築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機結合,有的是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這些都塗抹上城市歷史沿革的印記。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特色核心是海納百川。上海海派建築特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

比如,房型要迎合咱們中國人居住的習慣,全戶朝南,冷暖適宜,採用低窗戶大開間採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觀。而在設計綠化方面,則取材於中歐經典庭院設計,建築風格則注重形式美感卻不過度裝飾的新古典主義。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有種融合的魔力,就如同餐飲一樣,任何正宗的菜系到了上海都要進行改良,變得海派一些一樣,一味地強調原汁原味,反而不會令大多上海人接受,也就不是正宗的海派風格了。

所以一般海派模式是外來建築進入上海,都要進行改造以適合在上海居住者的特點,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特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只有適合當地的地域特徵,符合上海的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春溼秋燥的氣候特色,這樣才能適合上海人的居住需求。

旗袍

簡單一點的說京派旗袍源於明朝和清朝的服飾文化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範。裁製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如下面這一款就是典型的京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旗袍顯得矜持守舊一些。應該說是大家風範,如果說端莊古典的大家閨秀風範。在包滾的工藝手法上也比較大氣 會出現較寬的包滾。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清朝時期的娘娘們穿的旗裝便也是如此。鮮豔奪目的面料,衣服外口鑲一條寬寬的包邊,大氣隆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根據時代的要求,京派旗袍也在發展,我們看一下京派作風的現代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如果說京派旗袍則就承襲了帝都的大氣與矜貴,那麼海派旗袍承載了魔都的開放與創新。

海派旗袍是民國三四十年代出現的,吸收了西方的裁剪方法,使旗袍更為貼身更能展示女性的身材,並且為了從外觀上區別於京派旗袍,一律採用窄邊進行包邊。如下面這一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點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飾的兼收幷蓄,一改原來的平面裁剪為西式的立體裁剪,有了胸省、腰省。最大程度上的體現了女性的曲線美。

海派旗袍有著江南女子的溫婉、柔美、細膩,還帶著西方的開放與創新。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說到海派旗袍就不得不提起這部電影《花樣年華》。

大家看電影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她的側面特寫特別多,海派旗袍最大的特點就是曲線美、形體美。從側面尤其突顯中國女性的腰身,流暢自然。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旗袍的性感就在於極盡包裹之下的那一絲若影若現的誘惑——開衩。海派旗袍受西方文化影響顯得更加開放時尚,因而會有較高的開衩,十分性感洋氣。

日常穿著的海派旗袍還是會遵照場合及個人偏好定開衩位。畢竟,旗袍的美以大方得體為重。我們看一下現代改良的海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無論京派或是海派,現在統稱為旗袍,隨著各種文化的相互滲透交融,旗袍的款式愈加豐富,京派海派的差異並沒有太分明的界限。

京派也可以做的貼身,海派也可以做的大家風範。旗袍的美更在於它獨特的文化性,因而散發非一般的神韻。

海報

現代的海報設計不能用“京派”、“海派”來說了,其實現代設計不會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今年六月份公佈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海報大家還有印象嗎?可以說今年的海報一出來,就廣受好評。

不僅如此,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海報還被順便狠狠的拉踩了一把,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第二十二屆,所以用緊箍咒表示了“22”,猴子掀開水簾洞的大幕,令人耳目一新,滿屏都是創意,各種細節也表現的淋漓盡致,大氣而不失新意。

這讓大家免不了又想起四月份北影節天壇女神的海報。

對不起,小印當時還用這張圖片做過PPT,在課堂上講述了“審美的重要性”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複雜版四合院,不過在禮制上覆雜得多,有“前殿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社”等講究,裝飾細節之豪華,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所謂海派建築,我認為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建築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人們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庫門,但不只侷限於此,因為除石庫門住宅外,還有公寓、花園洋房、別墅。

在這些林林總總樣式的住宅建築中,有的反映純民族的建築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機結合,有的是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這些都塗抹上城市歷史沿革的印記。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特色核心是海納百川。上海海派建築特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

比如,房型要迎合咱們中國人居住的習慣,全戶朝南,冷暖適宜,採用低窗戶大開間採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觀。而在設計綠化方面,則取材於中歐經典庭院設計,建築風格則注重形式美感卻不過度裝飾的新古典主義。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有種融合的魔力,就如同餐飲一樣,任何正宗的菜系到了上海都要進行改良,變得海派一些一樣,一味地強調原汁原味,反而不會令大多上海人接受,也就不是正宗的海派風格了。

所以一般海派模式是外來建築進入上海,都要進行改造以適合在上海居住者的特點,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特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只有適合當地的地域特徵,符合上海的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春溼秋燥的氣候特色,這樣才能適合上海人的居住需求。

旗袍

簡單一點的說京派旗袍源於明朝和清朝的服飾文化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範。裁製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如下面這一款就是典型的京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旗袍顯得矜持守舊一些。應該說是大家風範,如果說端莊古典的大家閨秀風範。在包滾的工藝手法上也比較大氣 會出現較寬的包滾。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清朝時期的娘娘們穿的旗裝便也是如此。鮮豔奪目的面料,衣服外口鑲一條寬寬的包邊,大氣隆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根據時代的要求,京派旗袍也在發展,我們看一下京派作風的現代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如果說京派旗袍則就承襲了帝都的大氣與矜貴,那麼海派旗袍承載了魔都的開放與創新。

海派旗袍是民國三四十年代出現的,吸收了西方的裁剪方法,使旗袍更為貼身更能展示女性的身材,並且為了從外觀上區別於京派旗袍,一律採用窄邊進行包邊。如下面這一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點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飾的兼收幷蓄,一改原來的平面裁剪為西式的立體裁剪,有了胸省、腰省。最大程度上的體現了女性的曲線美。

海派旗袍有著江南女子的溫婉、柔美、細膩,還帶著西方的開放與創新。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說到海派旗袍就不得不提起這部電影《花樣年華》。

大家看電影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她的側面特寫特別多,海派旗袍最大的特點就是曲線美、形體美。從側面尤其突顯中國女性的腰身,流暢自然。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旗袍的性感就在於極盡包裹之下的那一絲若影若現的誘惑——開衩。海派旗袍受西方文化影響顯得更加開放時尚,因而會有較高的開衩,十分性感洋氣。

日常穿著的海派旗袍還是會遵照場合及個人偏好定開衩位。畢竟,旗袍的美以大方得體為重。我們看一下現代改良的海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無論京派或是海派,現在統稱為旗袍,隨著各種文化的相互滲透交融,旗袍的款式愈加豐富,京派海派的差異並沒有太分明的界限。

京派也可以做的貼身,海派也可以做的大家風範。旗袍的美更在於它獨特的文化性,因而散發非一般的神韻。

海報

現代的海報設計不能用“京派”、“海派”來說了,其實現代設計不會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今年六月份公佈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海報大家還有印象嗎?可以說今年的海報一出來,就廣受好評。

不僅如此,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海報還被順便狠狠的拉踩了一把,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第二十二屆,所以用緊箍咒表示了“22”,猴子掀開水簾洞的大幕,令人耳目一新,滿屏都是創意,各種細節也表現的淋漓盡致,大氣而不失新意。

這讓大家免不了又想起四月份北影節天壇女神的海報。

對不起,小印當時還用這張圖片做過PPT,在課堂上講述了“審美的重要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

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哎耶~~

北京,北京~

不好意思,還沒有綠綠的草原,只有振臂向天的女神在喚醒晨光於璀璨星空……幾乎北影節每年的海報都被拿來吐槽一次。我們看一下去年的上影節和北影節的海報。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複雜版四合院,不過在禮制上覆雜得多,有“前殿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社”等講究,裝飾細節之豪華,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所謂海派建築,我認為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建築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人們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庫門,但不只侷限於此,因為除石庫門住宅外,還有公寓、花園洋房、別墅。

在這些林林總總樣式的住宅建築中,有的反映純民族的建築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機結合,有的是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這些都塗抹上城市歷史沿革的印記。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特色核心是海納百川。上海海派建築特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

比如,房型要迎合咱們中國人居住的習慣,全戶朝南,冷暖適宜,採用低窗戶大開間採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觀。而在設計綠化方面,則取材於中歐經典庭院設計,建築風格則注重形式美感卻不過度裝飾的新古典主義。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有種融合的魔力,就如同餐飲一樣,任何正宗的菜系到了上海都要進行改良,變得海派一些一樣,一味地強調原汁原味,反而不會令大多上海人接受,也就不是正宗的海派風格了。

所以一般海派模式是外來建築進入上海,都要進行改造以適合在上海居住者的特點,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特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只有適合當地的地域特徵,符合上海的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春溼秋燥的氣候特色,這樣才能適合上海人的居住需求。

旗袍

簡單一點的說京派旗袍源於明朝和清朝的服飾文化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範。裁製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如下面這一款就是典型的京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旗袍顯得矜持守舊一些。應該說是大家風範,如果說端莊古典的大家閨秀風範。在包滾的工藝手法上也比較大氣 會出現較寬的包滾。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清朝時期的娘娘們穿的旗裝便也是如此。鮮豔奪目的面料,衣服外口鑲一條寬寬的包邊,大氣隆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根據時代的要求,京派旗袍也在發展,我們看一下京派作風的現代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如果說京派旗袍則就承襲了帝都的大氣與矜貴,那麼海派旗袍承載了魔都的開放與創新。

海派旗袍是民國三四十年代出現的,吸收了西方的裁剪方法,使旗袍更為貼身更能展示女性的身材,並且為了從外觀上區別於京派旗袍,一律採用窄邊進行包邊。如下面這一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點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飾的兼收幷蓄,一改原來的平面裁剪為西式的立體裁剪,有了胸省、腰省。最大程度上的體現了女性的曲線美。

海派旗袍有著江南女子的溫婉、柔美、細膩,還帶著西方的開放與創新。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說到海派旗袍就不得不提起這部電影《花樣年華》。

大家看電影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她的側面特寫特別多,海派旗袍最大的特點就是曲線美、形體美。從側面尤其突顯中國女性的腰身,流暢自然。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旗袍的性感就在於極盡包裹之下的那一絲若影若現的誘惑——開衩。海派旗袍受西方文化影響顯得更加開放時尚,因而會有較高的開衩,十分性感洋氣。

日常穿著的海派旗袍還是會遵照場合及個人偏好定開衩位。畢竟,旗袍的美以大方得體為重。我們看一下現代改良的海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無論京派或是海派,現在統稱為旗袍,隨著各種文化的相互滲透交融,旗袍的款式愈加豐富,京派海派的差異並沒有太分明的界限。

京派也可以做的貼身,海派也可以做的大家風範。旗袍的美更在於它獨特的文化性,因而散發非一般的神韻。

海報

現代的海報設計不能用“京派”、“海派”來說了,其實現代設計不會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今年六月份公佈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海報大家還有印象嗎?可以說今年的海報一出來,就廣受好評。

不僅如此,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海報還被順便狠狠的拉踩了一把,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第二十二屆,所以用緊箍咒表示了“22”,猴子掀開水簾洞的大幕,令人耳目一新,滿屏都是創意,各種細節也表現的淋漓盡致,大氣而不失新意。

這讓大家免不了又想起四月份北影節天壇女神的海報。

對不起,小印當時還用這張圖片做過PPT,在課堂上講述了“審美的重要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

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哎耶~~

北京,北京~

不好意思,還沒有綠綠的草原,只有振臂向天的女神在喚醒晨光於璀璨星空……幾乎北影節每年的海報都被拿來吐槽一次。我們看一下去年的上影節和北影節的海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複雜版四合院,不過在禮制上覆雜得多,有“前殿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社”等講究,裝飾細節之豪華,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所謂海派建築,我認為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建築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人們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庫門,但不只侷限於此,因為除石庫門住宅外,還有公寓、花園洋房、別墅。

在這些林林總總樣式的住宅建築中,有的反映純民族的建築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機結合,有的是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這些都塗抹上城市歷史沿革的印記。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特色核心是海納百川。上海海派建築特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

比如,房型要迎合咱們中國人居住的習慣,全戶朝南,冷暖適宜,採用低窗戶大開間採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觀。而在設計綠化方面,則取材於中歐經典庭院設計,建築風格則注重形式美感卻不過度裝飾的新古典主義。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有種融合的魔力,就如同餐飲一樣,任何正宗的菜系到了上海都要進行改良,變得海派一些一樣,一味地強調原汁原味,反而不會令大多上海人接受,也就不是正宗的海派風格了。

所以一般海派模式是外來建築進入上海,都要進行改造以適合在上海居住者的特點,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特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只有適合當地的地域特徵,符合上海的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春溼秋燥的氣候特色,這樣才能適合上海人的居住需求。

旗袍

簡單一點的說京派旗袍源於明朝和清朝的服飾文化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範。裁製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如下面這一款就是典型的京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旗袍顯得矜持守舊一些。應該說是大家風範,如果說端莊古典的大家閨秀風範。在包滾的工藝手法上也比較大氣 會出現較寬的包滾。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清朝時期的娘娘們穿的旗裝便也是如此。鮮豔奪目的面料,衣服外口鑲一條寬寬的包邊,大氣隆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根據時代的要求,京派旗袍也在發展,我們看一下京派作風的現代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如果說京派旗袍則就承襲了帝都的大氣與矜貴,那麼海派旗袍承載了魔都的開放與創新。

海派旗袍是民國三四十年代出現的,吸收了西方的裁剪方法,使旗袍更為貼身更能展示女性的身材,並且為了從外觀上區別於京派旗袍,一律採用窄邊進行包邊。如下面這一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點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飾的兼收幷蓄,一改原來的平面裁剪為西式的立體裁剪,有了胸省、腰省。最大程度上的體現了女性的曲線美。

海派旗袍有著江南女子的溫婉、柔美、細膩,還帶著西方的開放與創新。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說到海派旗袍就不得不提起這部電影《花樣年華》。

大家看電影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她的側面特寫特別多,海派旗袍最大的特點就是曲線美、形體美。從側面尤其突顯中國女性的腰身,流暢自然。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旗袍的性感就在於極盡包裹之下的那一絲若影若現的誘惑——開衩。海派旗袍受西方文化影響顯得更加開放時尚,因而會有較高的開衩,十分性感洋氣。

日常穿著的海派旗袍還是會遵照場合及個人偏好定開衩位。畢竟,旗袍的美以大方得體為重。我們看一下現代改良的海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無論京派或是海派,現在統稱為旗袍,隨著各種文化的相互滲透交融,旗袍的款式愈加豐富,京派海派的差異並沒有太分明的界限。

京派也可以做的貼身,海派也可以做的大家風範。旗袍的美更在於它獨特的文化性,因而散發非一般的神韻。

海報

現代的海報設計不能用“京派”、“海派”來說了,其實現代設計不會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今年六月份公佈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海報大家還有印象嗎?可以說今年的海報一出來,就廣受好評。

不僅如此,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海報還被順便狠狠的拉踩了一把,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第二十二屆,所以用緊箍咒表示了“22”,猴子掀開水簾洞的大幕,令人耳目一新,滿屏都是創意,各種細節也表現的淋漓盡致,大氣而不失新意。

這讓大家免不了又想起四月份北影節天壇女神的海報。

對不起,小印當時還用這張圖片做過PPT,在課堂上講述了“審美的重要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

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哎耶~~

北京,北京~

不好意思,還沒有綠綠的草原,只有振臂向天的女神在喚醒晨光於璀璨星空……幾乎北影節每年的海報都被拿來吐槽一次。我們看一下去年的上影節和北影節的海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其實或許是小金人的鍋?

除了電影節的海報,小印印象深刻的是亞洲寵物展海報。這是即將要舉辦的上海亞寵展海報。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複雜版四合院,不過在禮制上覆雜得多,有“前殿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社”等講究,裝飾細節之豪華,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所謂海派建築,我認為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建築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人們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庫門,但不只侷限於此,因為除石庫門住宅外,還有公寓、花園洋房、別墅。

在這些林林總總樣式的住宅建築中,有的反映純民族的建築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機結合,有的是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這些都塗抹上城市歷史沿革的印記。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特色核心是海納百川。上海海派建築特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

比如,房型要迎合咱們中國人居住的習慣,全戶朝南,冷暖適宜,採用低窗戶大開間採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觀。而在設計綠化方面,則取材於中歐經典庭院設計,建築風格則注重形式美感卻不過度裝飾的新古典主義。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有種融合的魔力,就如同餐飲一樣,任何正宗的菜系到了上海都要進行改良,變得海派一些一樣,一味地強調原汁原味,反而不會令大多上海人接受,也就不是正宗的海派風格了。

所以一般海派模式是外來建築進入上海,都要進行改造以適合在上海居住者的特點,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特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只有適合當地的地域特徵,符合上海的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春溼秋燥的氣候特色,這樣才能適合上海人的居住需求。

旗袍

簡單一點的說京派旗袍源於明朝和清朝的服飾文化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範。裁製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如下面這一款就是典型的京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旗袍顯得矜持守舊一些。應該說是大家風範,如果說端莊古典的大家閨秀風範。在包滾的工藝手法上也比較大氣 會出現較寬的包滾。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清朝時期的娘娘們穿的旗裝便也是如此。鮮豔奪目的面料,衣服外口鑲一條寬寬的包邊,大氣隆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根據時代的要求,京派旗袍也在發展,我們看一下京派作風的現代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如果說京派旗袍則就承襲了帝都的大氣與矜貴,那麼海派旗袍承載了魔都的開放與創新。

海派旗袍是民國三四十年代出現的,吸收了西方的裁剪方法,使旗袍更為貼身更能展示女性的身材,並且為了從外觀上區別於京派旗袍,一律採用窄邊進行包邊。如下面這一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點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飾的兼收幷蓄,一改原來的平面裁剪為西式的立體裁剪,有了胸省、腰省。最大程度上的體現了女性的曲線美。

海派旗袍有著江南女子的溫婉、柔美、細膩,還帶著西方的開放與創新。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說到海派旗袍就不得不提起這部電影《花樣年華》。

大家看電影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她的側面特寫特別多,海派旗袍最大的特點就是曲線美、形體美。從側面尤其突顯中國女性的腰身,流暢自然。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旗袍的性感就在於極盡包裹之下的那一絲若影若現的誘惑——開衩。海派旗袍受西方文化影響顯得更加開放時尚,因而會有較高的開衩,十分性感洋氣。

日常穿著的海派旗袍還是會遵照場合及個人偏好定開衩位。畢竟,旗袍的美以大方得體為重。我們看一下現代改良的海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無論京派或是海派,現在統稱為旗袍,隨著各種文化的相互滲透交融,旗袍的款式愈加豐富,京派海派的差異並沒有太分明的界限。

京派也可以做的貼身,海派也可以做的大家風範。旗袍的美更在於它獨特的文化性,因而散發非一般的神韻。

海報

現代的海報設計不能用“京派”、“海派”來說了,其實現代設計不會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今年六月份公佈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海報大家還有印象嗎?可以說今年的海報一出來,就廣受好評。

不僅如此,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海報還被順便狠狠的拉踩了一把,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第二十二屆,所以用緊箍咒表示了“22”,猴子掀開水簾洞的大幕,令人耳目一新,滿屏都是創意,各種細節也表現的淋漓盡致,大氣而不失新意。

這讓大家免不了又想起四月份北影節天壇女神的海報。

對不起,小印當時還用這張圖片做過PPT,在課堂上講述了“審美的重要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

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哎耶~~

北京,北京~

不好意思,還沒有綠綠的草原,只有振臂向天的女神在喚醒晨光於璀璨星空……幾乎北影節每年的海報都被拿來吐槽一次。我們看一下去年的上影節和北影節的海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其實或許是小金人的鍋?

除了電影節的海報,小印印象深刻的是亞洲寵物展海報。這是即將要舉辦的上海亞寵展海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真的太萌了,家裡沒有寵物的都想去看看。我們欣賞下北京亞寵展的海報吧。


"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以前大家總說南北差異很大,但小印覺得還好。自信的來源大約是小印自認為是個什麼都吃的北方人,身邊也是什麼都吃的北方人。

直到活了二十年之後認識了一大堆南方的小夥伴,品嚐到了一個叫“肉粽”的不明物體,“為什麼會有南北粽子大戰啊,真的會有人可以接受肉粽嗎?”(個人行為,請勿上升到印客編輯團)

南方朋友真的想跑來打人。

後來去湖南玩的時候,小印又認識了“新品種”,小夥伴極力推薦了好吃的豆腐腦……

what!甜…甜…的?

除此之外,每次在一起聊天都會有想和對方打一架的錯覺,分享大家一段真實的對話(笑話~)

北方人:你中午吃的什麼啊

南方人:吃飯啊

北方人:我知道,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啊

北方人:別開玩笑,吃的什麼飯啊?

南方人:就是飯。。

其實南方人說的吃飯,有時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指吃米飯......

這讓小印反思到了或許南北差異真的還挺大的。

其實南北的差異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咱們國家幅員遼闊,在地理環境、生存條件、風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南方和北方呈現出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複雜面貌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底是米飯還是飯,這種差異從何而來?跟小印穿越一下看看古代因為南北區域而產生的這些差異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到底是飯還是米飯?

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南北文化差異,可是很早的。

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以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為主要代表 。意味著早在六、七千年前南北地區的文化就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仰韶文化的食物以粟為主,器物的話主要是彩陶,居住以半地穴式建築為主;而河姆渡文化則分別以稻、灰陶、幹欄式建築為主。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半地穴房屋的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就是挖一個坑然後加上一個屋頂形成的“房屋”。幹欄式建築是用木樁、竹竿等將房屋架空起來,房屋的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 , 以及交通的極不發達, 使不同區域的早期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體系 , 以後中國文化就表現為南北兩大系就。

這在人文、哲學、 宗教、文學、社會風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同表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總體上來說,南北可以用“南經北政”來形容。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這在今天依然也是這種現象。

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這足以看出從古至今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溼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佈,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

而北方多幹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佈,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當然啦,語言差異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南方的語言可謂是“移步換景”,專業的總結叫做“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

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雖然不同兩地語言依然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

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繫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

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最後關於“南米北面”,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觸。南方人愛米飯,在很多南方人心目中有這麼一個想法“一天沒有吃米就是一天沒有吃飯”。而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也可以接受米飯。

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喜歡高溫多雨的水稻。

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幹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而且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面食也不排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青綠or水墨你的審美pick哪一個?

南北除了以上介紹的文化差異,其中表現得更明顯的可能就是繪畫上的差異了。

南北宗論最早是明代董其昌提出來的,他把提出“青綠”和“水墨”兩種山水風格的定義,並且把唐代畫家王維、李思訓視為“水墨”“青綠”兩種風格的祖師,且以此奠定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雖然南北宗論從字面上意思來看似乎是通過地域來劃分的,但實際並不是,在分宗理論上,不是以畫家的生活地區來劃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禪”與“北禪”的不同修行法門來喻推和類比山水畫的兩種習藝方式、技巧特色和創作傾向。

所以董其昌在他的分宗理論中也特別強調“其人非南貝耳”。(《畫禪室隨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唐 李思訓《九成避暑圖頁(傳李思訓)》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宗北宗可以通過技法風格上區分,南宗相對比較柔和圓潤,整體畫面會比較疏鬆。多用“積墨法”,用墨一遍遍累積。

北宗則比較方剛謹嚴,多以塊面結構,北宗多用“潑墨法”,下筆便無法更改。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五代 董源《瀟湘圖》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局部

不過,南北宗兩大風格體系的形成也不能說與地區絕對沒有關係。

北宗的成熟期應該在五代、北宋之間,典型代表應該是荊浩、范寬、郭熙等人,而對北宗的重大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李唐,不僅繼承了這幾個人,而且一直生活在北方,近80歲時才南渡到臨安。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宋 馬遠 《踏歌圖》

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南北兩地畫家的不同生活體驗,對這兩大風格的形成也不無作用。

從地質地貌上分析,南宗適合表現多土而植被較豐厚的山體,北宗則適合表現多石且石質堅凝頑重的山體。南方山水相對俊秀,北方巍峨,這也都是事實。

所以北宗的畫法適合表現北方的自然景色,南宗畫法更適合表現南方秀麗的景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披麻皴”與“斧披皴”兩大體系,是南宗與北宗的兩大重要標誌。

“天下的山分兩大類,即土山與石山。所以皴法也有兩大類,披麻皴一類,表現土山的形體。捲雲、荷葉、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變體,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帶等死斧披皴的變體。此指大體而言。”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

"披麻皴"的特點就是“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 。比較適合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斧劈皴”的特點是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皺法比較適合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北方山脈的雄偉壯觀就再合適不過了。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明 唐寅 瀠湘歸隱圖

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南北差異。歸根究底,還是地域差異所引發的南北差異。

這種南北差異也一直延伸到了現代。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海派之爭

近代比較出名的南北爭論可謂是“京派”,“海派”之爭了。魯迅先生的文集《準風月談》中就曾發表過《京派和海派》。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綺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於是--團圓了。

——魯迅《京派和海派》

雖然“京派”、“海派”一開始指的是文學上的流派,但後來已經延伸至各個領域,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建築

提到中國的北方建築,肯定是要以京派建築為典型的,而京派建築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裡,曾有千餘條衚衕,京城內的民居四合院就散佈在條條的衚衕裡。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不論是王公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與四合院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衚衕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勞作的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四合院蘊含著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也是老北京的一種象徵,延伸著北京城的記憶。

除四合院外,宮殿建築也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其中最經典的一定是故宮,可以說它也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故宮就像一個放大n倍的複雜版四合院,不過在禮制上覆雜得多,有“前殿後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社”等講究,裝飾細節之豪華,代表著當時頂尖的建築藝術水平。

所謂海派建築,我認為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建築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人們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庫門,但不只侷限於此,因為除石庫門住宅外,還有公寓、花園洋房、別墅。

在這些林林總總樣式的住宅建築中,有的反映純民族的建築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機結合,有的是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這些都塗抹上城市歷史沿革的印記。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建築特色核心是海納百川。上海海派建築特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大家風範。

比如,房型要迎合咱們中國人居住的習慣,全戶朝南,冷暖適宜,採用低窗戶大開間採光,最大可能地引入景觀。而在設計綠化方面,則取材於中歐經典庭院設計,建築風格則注重形式美感卻不過度裝飾的新古典主義。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有種融合的魔力,就如同餐飲一樣,任何正宗的菜系到了上海都要進行改良,變得海派一些一樣,一味地強調原汁原味,反而不會令大多上海人接受,也就不是正宗的海派風格了。

所以一般海派模式是外來建築進入上海,都要進行改造以適合在上海居住者的特點,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特色。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只有適合當地的地域特徵,符合上海的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春溼秋燥的氣候特色,這樣才能適合上海人的居住需求。

旗袍

簡單一點的說京派旗袍源於明朝和清朝的服飾文化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範。裁製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如下面這一款就是典型的京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京派”旗袍顯得矜持守舊一些。應該說是大家風範,如果說端莊古典的大家閨秀風範。在包滾的工藝手法上也比較大氣 會出現較寬的包滾。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清朝時期的娘娘們穿的旗裝便也是如此。鮮豔奪目的面料,衣服外口鑲一條寬寬的包邊,大氣隆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根據時代的要求,京派旗袍也在發展,我們看一下京派作風的現代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如果說京派旗袍則就承襲了帝都的大氣與矜貴,那麼海派旗袍承載了魔都的開放與創新。

海派旗袍是民國三四十年代出現的,吸收了西方的裁剪方法,使旗袍更為貼身更能展示女性的身材,並且為了從外觀上區別於京派旗袍,一律採用窄邊進行包邊。如下面這一款: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點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飾的兼收幷蓄,一改原來的平面裁剪為西式的立體裁剪,有了胸省、腰省。最大程度上的體現了女性的曲線美。

海派旗袍有著江南女子的溫婉、柔美、細膩,還帶著西方的開放與創新。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說到海派旗袍就不得不提起這部電影《花樣年華》。

大家看電影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她的側面特寫特別多,海派旗袍最大的特點就是曲線美、形體美。從側面尤其突顯中國女性的腰身,流暢自然。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旗袍的性感就在於極盡包裹之下的那一絲若影若現的誘惑——開衩。海派旗袍受西方文化影響顯得更加開放時尚,因而會有較高的開衩,十分性感洋氣。

日常穿著的海派旗袍還是會遵照場合及個人偏好定開衩位。畢竟,旗袍的美以大方得體為重。我們看一下現代改良的海派旗袍。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但是無論京派或是海派,現在統稱為旗袍,隨著各種文化的相互滲透交融,旗袍的款式愈加豐富,京派海派的差異並沒有太分明的界限。

京派也可以做的貼身,海派也可以做的大家風範。旗袍的美更在於它獨特的文化性,因而散發非一般的神韻。

海報

現代的海報設計不能用“京派”、“海派”來說了,其實現代設計不會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今年六月份公佈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海報大家還有印象嗎?可以說今年的海報一出來,就廣受好評。

不僅如此,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海報還被順便狠狠的拉踩了一把,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第二十二屆,所以用緊箍咒表示了“22”,猴子掀開水簾洞的大幕,令人耳目一新,滿屏都是創意,各種細節也表現的淋漓盡致,大氣而不失新意。

這讓大家免不了又想起四月份北影節天壇女神的海報。

對不起,小印當時還用這張圖片做過PPT,在課堂上講述了“審美的重要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

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哎耶~~

北京,北京~

不好意思,還沒有綠綠的草原,只有振臂向天的女神在喚醒晨光於璀璨星空……幾乎北影節每年的海報都被拿來吐槽一次。我們看一下去年的上影節和北影節的海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其實或許是小金人的鍋?

除了電影節的海報,小印印象深刻的是亞洲寵物展海報。這是即將要舉辦的上海亞寵展海報。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真的太萌了,家裡沒有寵物的都想去看看。我們欣賞下北京亞寵展的海報吧。


飯還是米飯?青綠還是水墨?京派還是海派?南北方有哪些差別?


emmmm……首都好偉大!!

不過小印沒有拉踩北京海報設計,各自有其背後的文化,各自有其特點。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說過:

“美不僅在物,美是在心與物的關係上,它是借物的形式來表現情趣”。

我則認為美不僅表現情趣,更是借物為了表現背後的價值與文化。南北方自古以來就因為地域差異而產生了不同的文化特徵,這些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在今天看來也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有沒有因為南北差異而引發的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哦~

最後,大家吃中午飯了嗎?是飯還是米飯呢?

小印吃的面算不算飯呢?(偷笑~)

參考資料:

1、海派PK京派——建築文脈的比較

2、淺談京派旗袍與海派旗袍的差異

3、中國古代繪畫地域性研究述評

4、淺談中國古代文化的南北差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