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師”被人熱捧,深層次原因是人們對文化的渴望和反思

“流浪大師”被人熱捧,深層次原因是人們對文化的渴望和反思

一種“熱點”現象的出現,必定有其因果。“流浪大師”沈巍的熱捧,喜歡是一方面,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白巖鬆用“喜歡”這個形容詞很恰當。喜歡又是動詞。這個動因就是反差和人們對讀書的認知以及文化的渴求。

“流浪大師”被人熱捧,深層次原因是人們對文化的渴望和反思

反差當然很大。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流浪漢,侃侃而言國學,這就是反差,巨大的反差。相比殿堂上的衣冠楚楚的人物而言。

讀書的認知和文化的渴求。“流浪大師”沈巍對國學全新的詮釋,令人耳目一新,顛覆了某些“殿堂級”人物的詮釋。

當然,在“流浪大師”熱度的同時,也應看到少數“醜陋”的蹭熱度、出於賺大錢的目的,藉此炒作自己的現象。這就好比燉一鍋美味的牛肉,先要燒一鍋開水,焯一下水,撇去浮沫,這些個小丑就是浮沫。

老沈貴有自知之明。他說,自己尚不是大師,所謂“大師”是你們冠以的。不是沈巍讀書太多了,而真的是我們這些人讀書太少了。真因為我們孤陋寡聞、不學無術,所以當看到一個流浪者出口成章、引經據典時,我們才會發出“大師在流浪”的驚歎。

“流浪大師”被人熱捧,深層次原因是人們對文化的渴望和反思

文化從來都是人們大眾的,它根植於人們的土壤。南懷瑾先生常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這就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 南先生無限感慨地說:“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如今卻像個乞丐一樣,向西方討文化的飯吃。” 這是因為中國歷史進入近代後,經濟、科技和軍事等許多方面都落後於西方國家,遭受西方列強的欺負和侵略。一些知識分子尋找中國貧窮落後的原因,結果把賬算到了文化傳統的頭上。

近年來“國學熱”的出現,反映出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日益重視。但重視國學,不等於單純地讀經典,而是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將優秀傳統文化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學習國學後問我:“如何學以致用?”我的回答是,我們不僅要讀書,更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中本質性的內核與精神,並用實踐行動樹立健康的風氣。

“流浪大師”被人熱捧,深層次原因是人們對文化的渴望和反思

“流浪大師”被人熱捧,深層次原因是人們對文化的渴望和反思。久違和將要枯竭的文化,遇見一股甘泉。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是中國人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家園,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文化與學歷、職稱無關

關於什麼是文化,我最最欣賞的回答,是作家樑曉聲的四句概括: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白巖鬆的一句話:“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而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

龍應臺:文化是什麼?

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隻滿身是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把別人擠開?一個盲人和他並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他與別人如何擦身而過?他如何低頭繫上自己鬆了的鞋帶?他怎麼從賣菜的小販手裡接過找來的零錢?

如果他在會議、教室、電視屏幕的公領域裡大談民主人權和勞工權益,在自己家的私領域裡,他尊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嗎?他對家裡的保姆和工人以禮相待嗎?獨處時,他,如何與自己相處?所有的教養、原則、規範,在沒人看見的地方,他怎麼樣?

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

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積累的總和

“流浪大師”被人熱捧,深層次原因是人們對文化的渴望和反思

“流浪大師”登上美國華盛頓報,看看外媒對我們的評價,引人深思

華盛頓郵報一篇報道名為《中國互聯網為這位能引經據典的流浪漢而瘋狂,現在他逃離了名聲》也對流浪大師沈巍進行了報道,他們憑評價流浪大師:“對於那些厭倦了在這個痴迷年輕、新奇、教育、名聲、財富和美貌的國家中,攀爬社交和經濟解體的人來說,沈巍成為了一個‘反英雄’。”

“流浪大師”被人熱捧,深層次原因是人們對文化的渴望和反思

西方媒體是在反思我們的文化現象。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會》意外地觸動了中國人的敏感神經。他在書中說: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達國家。

“流浪大師”被人熱捧,深層次原因是人們對文化的渴望和反思

記得有一位學者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 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所謂“讀書改變人生,知識 改變命運”。讀書不僅僅影響到個人,還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有人感嘆道:“當今社會識字的人多了,讀書的人卻少了。”很多人把寶貴的時間耗在推杯換 盞、打牌搓麻將、歡歌勁舞等娛樂應酬中,卻不願花時間認認真真地讀幾本好書。

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 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孟莎美講演)

可憐的“抖音”。庸俗、低俗,晒了前面,晒後面,沒有才只能拼“身體”;醜態百出,有意識作秀,晒窮、炫富;沒文化,沒內涵,只能“自殘式”的表演。

“流浪大師”沈巍的出世,是“抖音”上的一股清流,盪滌著“抖音”上的汙泥濁水。使得文化賦予了新的魅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