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傑雄:立足傳統文化之根 賦予石頭“生命力”

49歲的日晟藝術館負責人蔣傑雄在去年獲得了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這一榮譽對他來說,意味著肩負的惠安石雕技藝傳承和創新的責任更為重大。“創新就是要立足傳統文化之根,又融入時代發展特徵,創新創造,把傳統做到極致,將創意轉化為現實,創造出美好的生活。”蔣傑雄說。

深耕臺灣市場 “石頭”牽繫兩岸情

作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福建日晟園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傑雄專注傳承和創新傳統雕刻藝術。在他的帶領下,日晟成為一家集設計、生產、安裝一體化的石雕藝術作品創作企業。

創業以來,蔣傑雄深耕臺灣市場,上百個寺廟工程項目遍佈臺灣地區,由他設計承建的日月潭文武廟、虎尾持法媽祖宮、金門大佛園區、金門萬安堂等項目,均列入臺灣“宗教百景”。日月潭文武廟是其中經典之作,日月潭文武廟感恩碑林揭幕啟用慶典當日,時任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吳敦義為他頒發感謝狀,稱讚其“雕工精美、造型壯麗而有非凡氣象”。

蔣傑雄:立足傳統文化之根 賦予石頭“生命力”


49歲的蔣傑雄常笑說過幾年就要退休了,但談起石雕行業,仍保有熱情和幹勁。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一直以來,惠安是臺灣寺廟建築裝飾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兩地的雕刻藝人和企業也經常互動交流。日晟藝術館專門設有臺灣同行會議室,臺灣台中雕塑協會就曾多次來參觀交流,今年3月,還有十多名專家學者來館交流學習。

“每年基本上都有20多個臺灣訂單,促進了兩岸的民間文化藝術交流。”最近正在推進的金門大佛園區的一座33米高佛像,蔣傑雄和他的團隊都是通過廈門、泉州、金門、臺北四地開視頻會議來完成交流。

蔣傑雄:立足傳統文化之根 賦予石頭“生命力”


蔣傑雄和團隊設計承建金門萬安堂項目,圖為金門沙美萬安堂起源地紀念公園落成慶典。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據蔣傑雄介紹,這座金門大佛園區千手千缽文殊菩薩高達33米,即將成為一座新地標。這座大佛的背屏超過15米,石材覆蓋在鋼結構懸掛體上,本身具有一定的雕刻難度,又由於金門沿海,因此在抗風力和抗震力上要求較高。

注入文化創意 藝術館“新瓶裝老酒”

蔣傑雄能夠實現臺灣市場的全覆蓋,並將雕刻版圖擴展至日本等地,與他在企業發展中注入文化創意息息相關。

“惠安雕藝生生不息的背後是千百年來惠安人所秉承的‘繼承傳統、突破傳統’,誓把老祖宗傳下的手藝發揚光大的工匠精神。”蔣傑雄說。

為此,蔣傑雄深耕傳統,又不忘創意,作品靈氣文氣兼具,藝術價值和附加值隨之提升,他的石雕作品《金門風獅爺》就彰顯出他的這種探索精神。當時,為了推陳出新,他帶領研發團隊,實地瞭解了閩南各地的民風民俗,將蒐集到的虎腳、兔鼻、龍頭、雞披風、狗尾巴等巧妙融合而成新的《金門風獅爺》,賦予風獅爺每一個生肖年都能給人帶來好運的寓意。

蔣傑雄:立足傳統文化之根 賦予石頭“生命力”


日晟藝術館一樓陳列著一批蔣傑雄的個人作品。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隨著日晟藝術館的落成,他的理念也得到進一步完善。該藝術館由蔣傑雄主導設計,斥資2000萬元,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投入使用近四年,目前已是遠近聞名的大師藝術館。

“藝術館實現了室內室外一體化,運用當代的表現手法融合傳統石雕元素,可以說是‘新瓶裝老酒’。”蔣傑雄說,當初他在展館建築方面融入傳統惠安石雕工藝以及自己的藝術審美,線條舒展的石雕建築風格極具現代感。

在藝術館的負一樓裡,陳列著蔣傑雄收集的一批清末光緒年間的石雕收藏品,其中,有寓意“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的舊時門匾、雕刻著“劉備借荊州”的水車堵等等。一樓則擺放著代表惠安南派石雕的精品。大師藝術館的成立,加強了惠安石雕和各種民俗文化團體的交流合作,藝術館定期或不定期舉行藝術展示交流活動,打造公眾活動品牌。

傳承創新並行 石雕行業裡發光發熱

從13歲起學習石雕技術,如今已經是第36個年頭。蔣傑雄家族從高祖輩就開始從事石雕行業,到他這一輩已經是第五代了,他的曾祖父曾下南洋開石材店,這些在惠安縣誌中都有跡可循。而蔣傑雄真正的師傅是自己的堂叔。在藝術館內,幾十件雕刻工具整整齊齊地排開,十分吸睛。據蔣傑雄回憶,當初每人都要學習雕刻三年又四個月才能出師,而這套雕刻工具共有34位師兄弟使用過,非常具有紀念意義。

蔣傑雄:立足傳統文化之根 賦予石頭“生命力”


這種純手工敲打的鑿打手法,是老一輩的傳統做法。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這種純手工敲打的鑿打手法,是老一輩的傳統做法,現在很多年輕一代都不會做了。”蔣傑雄告訴記者,按照以前傳統的手工做法,一尊四米高的佛像,兩、三個人要雕刻七、八個月才能完成。但是由於現在物件越做越大,不少石雕作品必須採用半機械化來完成,這樣一來,減少了人工成本,“但想要呈現最完美的作品,還得通過人的雙手來完成。”保留傳統的古法加工手法,是蔣傑雄最後的堅持。

蔣傑雄說,在他創業近30年裡,惠安的石雕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淘汰了不少也新生了很多,因而創新和產業升級是惠安石雕的必經之路。如石材多樣性的運用,石頭表面雕刻手法的改變,理念的創新,在現代設計中融入傳統元素,讓它們相互交融共生,更具代表性。

據瞭解,蔣傑雄個人的石雕作品承襲傳統南派技藝,融入東西方雕塑和繪畫元素,浮雕佈局參考國畫留白處理;巧妙利用石材的特徵和天然紋理,綜合運用精雕細琢或粗細加工對比,形成不同風格的加工技藝手法來進行表現及創新。

雖然女兒沒能繼承自己的石雕技藝,但創業這些年來,蔣傑雄也正式帶過十幾個徒弟,如今他們有的留在公司工作,有的也依然在石雕行業裡發光發熱。“惠安石雕行業的傳承和創新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的過程,目前大家都還在摸索和學習,還需要腳踏實地、日積月累地去沉澱。”49歲的蔣傑雄常常笑說過幾年就要退休了,但站在自己的作品牆前,談起自己摯愛一生的石雕行業,依然保有一股子熱情和幹勁。 (東南網記者 潘賢利 林婕)

>>>鏈接閱讀

惠安加快成果轉化 為雕藝產業輸送新鮮“血液”

蔣傑雄等石雕大師對於技藝的傳承和創新,正是目前惠安石雕行業所努力的方向。“除了眾多雕藝大師們為石雕技藝的傳承創新發展不斷摸索外,惠安縣委縣政府在這些年來,也不斷樹品牌、育人才、強宣傳、謀合作、促發展,努力推動惠安雕藝行業升級發展。”惠安縣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主任黃永群告訴記者,惠安鼓勵有條件的省、市工藝美術大師、名人,創建大師工作室開展藝術設計、研發和創作,發揮名師帶徒重要作用;鼓勵國際間人才與技藝交流,推動雕塑類大學生來惠安實踐就業和雕藝人才培訓,加快產學研成果轉化,不斷為雕藝產業輸送新鮮‘血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