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團長我的團》折射出的文化元素'

"

我不算一個鐵桿的團長迷,我目前只刷了三遍,我相信很多人可能刷了10遍左右,打心裡很羨慕你們這些狂刷的人,因為你看的不光是一部電視劇,還是一出人生劇,我們都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的角色:有怕死的,有無理取鬧的,有文弱書生,有飛揚跋扈的,有熱血方剛的,有偷奸耍滑的等,只要是個活生生的人,在“團長”裡面都可以找到活生生的人物。

"

我不算一個鐵桿的團長迷,我目前只刷了三遍,我相信很多人可能刷了10遍左右,打心裡很羨慕你們這些狂刷的人,因為你看的不光是一部電視劇,還是一出人生劇,我們都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的角色:有怕死的,有無理取鬧的,有文弱書生,有飛揚跋扈的,有熱血方剛的,有偷奸耍滑的等,只要是個活生生的人,在“團長”裡面都可以找到活生生的人物。

《我的團長我的團》折射出的文化元素

一、敘事風格類似晚清時期文學風格

“團長”的敘述手法很直接,一點也不拖泥帶水,這點很想晚明時期的文學風格,比如《金瓶X》,非常直接,直麵人性,王婆可以為錢設計給金蓮下套,也可以為了活著而設計毒死武大。沒有一點羞恥和悔恨之心,這是非常強烈的文化價值衝擊,到底是對還是錯,留給後人評判。“團長”之所以好看,我個人認為就在於敘事風格夠狠,夠殘忍,夠生活,不拖拖拉拉,說幹就幹,說不幹就不幹。比如在緬甸叢林撤退時,迷龍在逃難的人群中遇到一個女的,這女的站在路邊聲音不大不小的說著“過路君子,誰能幫我葬了我公公”,無人迴應,只看到落荒而逃的腳步從眼前飄過。

迷龍站到她面前說“你能嫁給我嗎”,

女人說“你能給我公公做個三寸厚的棺材板,我可以”

“你能帶我們回中國,我可以”

“就是中途我死了,你也要帶我兒子回中國,我可以”

"

我不算一個鐵桿的團長迷,我目前只刷了三遍,我相信很多人可能刷了10遍左右,打心裡很羨慕你們這些狂刷的人,因為你看的不光是一部電視劇,還是一出人生劇,我們都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的角色:有怕死的,有無理取鬧的,有文弱書生,有飛揚跋扈的,有熱血方剛的,有偷奸耍滑的等,只要是個活生生的人,在“團長”裡面都可以找到活生生的人物。

《我的團長我的團》折射出的文化元素

一、敘事風格類似晚清時期文學風格

“團長”的敘述手法很直接,一點也不拖泥帶水,這點很想晚明時期的文學風格,比如《金瓶X》,非常直接,直麵人性,王婆可以為錢設計給金蓮下套,也可以為了活著而設計毒死武大。沒有一點羞恥和悔恨之心,這是非常強烈的文化價值衝擊,到底是對還是錯,留給後人評判。“團長”之所以好看,我個人認為就在於敘事風格夠狠,夠殘忍,夠生活,不拖拖拉拉,說幹就幹,說不幹就不幹。比如在緬甸叢林撤退時,迷龍在逃難的人群中遇到一個女的,這女的站在路邊聲音不大不小的說著“過路君子,誰能幫我葬了我公公”,無人迴應,只看到落荒而逃的腳步從眼前飄過。

迷龍站到她面前說“你能嫁給我嗎”,

女人說“你能給我公公做個三寸厚的棺材板,我可以”

“你能帶我們回中國,我可以”

“就是中途我死了,你也要帶我兒子回中國,我可以”

《我的團長我的團》折射出的文化元素

之後迷龍就興奮的開始砍樹,沒有釘子就把自己珍愛的藏品——平常誰也不讓動的罐頭箱子拆了,罐頭直接扔到地上,只要釘子。這之前都是他的心肝寶貝,此刻都無所謂,只想給女人的公公做一個棺材,而這個棺材就是他的聘禮。女人看迷龍專注的樣子臉上露出了笑容,她的目的達到了,迷龍的目的也達到了,2個素不相識的人就在幾分鐘內定了終身,殘酷而幸福。現在看到大部分影視之所以不好看關鍵就在於敘事方式上太有春秋時代文化的風格,繁文縟節太多,拖拖拉拉,光哭就能哭一集,一分鐘可以解決的劇情非要給你整30分鐘。

二、演員的文化價值觀

“團長”之所以好看是因為演的好還是導的好還是故事好,我個人認為三者兼有,可我們仔細想一想我們有很多好故事,好演員,好導演,為什麼像“團長”這個的精品卻屈指可數呢,是故事好的時候沒有碰到好導演,還是導演好的時候沒有碰到好演員,這個確實很怪異,明明很喜歡某一位明星,很期待他的作品,可是出來之後大失所望,甚至安慰自己“不是他演的不好,是劇本不行”“不是他演的不行,是導演沒導好”,我認為一個好的演員在任何一部作品裡面都會有自己的發光點,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

比如在“團長”裡面飾演獸醫的羅京民老師,不管在任何一部影片中,不管自己的戲份是重是輕,都能表演的讓你拍手叫絕,比如他在《全能囧爸》中,羅老師為了激勵兒子參加選秀演唱汪峰的歌曲《光明》,可謂影片畫龍點睛之筆,而羅老師的表演也是深入人心的,唱的撕心裂肺卻又無比真實。

比如張譯老師,他參演的電視也好,電影也好,貌似都很好看,難道他的運氣就這麼好,好劇本好導演都被他碰上了嗎,我認為不是,這應該是好演員的文化觀念和個人價值體現,他們不追求個人的名利,只在乎作品,只在乎在作品中出色的完成自己的角色;

"

我不算一個鐵桿的團長迷,我目前只刷了三遍,我相信很多人可能刷了10遍左右,打心裡很羨慕你們這些狂刷的人,因為你看的不光是一部電視劇,還是一出人生劇,我們都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的角色:有怕死的,有無理取鬧的,有文弱書生,有飛揚跋扈的,有熱血方剛的,有偷奸耍滑的等,只要是個活生生的人,在“團長”裡面都可以找到活生生的人物。

《我的團長我的團》折射出的文化元素

一、敘事風格類似晚清時期文學風格

“團長”的敘述手法很直接,一點也不拖泥帶水,這點很想晚明時期的文學風格,比如《金瓶X》,非常直接,直麵人性,王婆可以為錢設計給金蓮下套,也可以為了活著而設計毒死武大。沒有一點羞恥和悔恨之心,這是非常強烈的文化價值衝擊,到底是對還是錯,留給後人評判。“團長”之所以好看,我個人認為就在於敘事風格夠狠,夠殘忍,夠生活,不拖拖拉拉,說幹就幹,說不幹就不幹。比如在緬甸叢林撤退時,迷龍在逃難的人群中遇到一個女的,這女的站在路邊聲音不大不小的說著“過路君子,誰能幫我葬了我公公”,無人迴應,只看到落荒而逃的腳步從眼前飄過。

迷龍站到她面前說“你能嫁給我嗎”,

女人說“你能給我公公做個三寸厚的棺材板,我可以”

“你能帶我們回中國,我可以”

“就是中途我死了,你也要帶我兒子回中國,我可以”

《我的團長我的團》折射出的文化元素

之後迷龍就興奮的開始砍樹,沒有釘子就把自己珍愛的藏品——平常誰也不讓動的罐頭箱子拆了,罐頭直接扔到地上,只要釘子。這之前都是他的心肝寶貝,此刻都無所謂,只想給女人的公公做一個棺材,而這個棺材就是他的聘禮。女人看迷龍專注的樣子臉上露出了笑容,她的目的達到了,迷龍的目的也達到了,2個素不相識的人就在幾分鐘內定了終身,殘酷而幸福。現在看到大部分影視之所以不好看關鍵就在於敘事方式上太有春秋時代文化的風格,繁文縟節太多,拖拖拉拉,光哭就能哭一集,一分鐘可以解決的劇情非要給你整30分鐘。

二、演員的文化價值觀

“團長”之所以好看是因為演的好還是導的好還是故事好,我個人認為三者兼有,可我們仔細想一想我們有很多好故事,好演員,好導演,為什麼像“團長”這個的精品卻屈指可數呢,是故事好的時候沒有碰到好導演,還是導演好的時候沒有碰到好演員,這個確實很怪異,明明很喜歡某一位明星,很期待他的作品,可是出來之後大失所望,甚至安慰自己“不是他演的不好,是劇本不行”“不是他演的不行,是導演沒導好”,我認為一個好的演員在任何一部作品裡面都會有自己的發光點,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

比如在“團長”裡面飾演獸醫的羅京民老師,不管在任何一部影片中,不管自己的戲份是重是輕,都能表演的讓你拍手叫絕,比如他在《全能囧爸》中,羅老師為了激勵兒子參加選秀演唱汪峰的歌曲《光明》,可謂影片畫龍點睛之筆,而羅老師的表演也是深入人心的,唱的撕心裂肺卻又無比真實。

比如張譯老師,他參演的電視也好,電影也好,貌似都很好看,難道他的運氣就這麼好,好劇本好導演都被他碰上了嗎,我認為不是,這應該是好演員的文化觀念和個人價值體現,他們不追求個人的名利,只在乎作品,只在乎在作品中出色的完成自己的角色;

《我的團長我的團》折射出的文化元素

比如王迅老師,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配角,很少演一號,但個人風格很出彩,不論是小成本還是商業大片都遊刃有餘,給人的感覺就是看了之後覺得把這個人演的有靈魂了,不論是奸詐小人還是市井小民,都是有一定文化觀念無形的加在表演中;

比如段奕宏老師的作品,時而霸氣,時而匪氣,時而高雅,時而奸詐,演出的每一個人物都沒有段奕宏本人的痕跡,就好比他就是劇中人一樣,是他迷失了自己嗎,還是說他迷失了觀眾,我認為是突入,從進劇組的那一刻開始可能段奕宏就不是段奕宏了,可能就是這種無形的文化價值觀成就了他。

"

我不算一個鐵桿的團長迷,我目前只刷了三遍,我相信很多人可能刷了10遍左右,打心裡很羨慕你們這些狂刷的人,因為你看的不光是一部電視劇,還是一出人生劇,我們都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的角色:有怕死的,有無理取鬧的,有文弱書生,有飛揚跋扈的,有熱血方剛的,有偷奸耍滑的等,只要是個活生生的人,在“團長”裡面都可以找到活生生的人物。

《我的團長我的團》折射出的文化元素

一、敘事風格類似晚清時期文學風格

“團長”的敘述手法很直接,一點也不拖泥帶水,這點很想晚明時期的文學風格,比如《金瓶X》,非常直接,直麵人性,王婆可以為錢設計給金蓮下套,也可以為了活著而設計毒死武大。沒有一點羞恥和悔恨之心,這是非常強烈的文化價值衝擊,到底是對還是錯,留給後人評判。“團長”之所以好看,我個人認為就在於敘事風格夠狠,夠殘忍,夠生活,不拖拖拉拉,說幹就幹,說不幹就不幹。比如在緬甸叢林撤退時,迷龍在逃難的人群中遇到一個女的,這女的站在路邊聲音不大不小的說著“過路君子,誰能幫我葬了我公公”,無人迴應,只看到落荒而逃的腳步從眼前飄過。

迷龍站到她面前說“你能嫁給我嗎”,

女人說“你能給我公公做個三寸厚的棺材板,我可以”

“你能帶我們回中國,我可以”

“就是中途我死了,你也要帶我兒子回中國,我可以”

《我的團長我的團》折射出的文化元素

之後迷龍就興奮的開始砍樹,沒有釘子就把自己珍愛的藏品——平常誰也不讓動的罐頭箱子拆了,罐頭直接扔到地上,只要釘子。這之前都是他的心肝寶貝,此刻都無所謂,只想給女人的公公做一個棺材,而這個棺材就是他的聘禮。女人看迷龍專注的樣子臉上露出了笑容,她的目的達到了,迷龍的目的也達到了,2個素不相識的人就在幾分鐘內定了終身,殘酷而幸福。現在看到大部分影視之所以不好看關鍵就在於敘事方式上太有春秋時代文化的風格,繁文縟節太多,拖拖拉拉,光哭就能哭一集,一分鐘可以解決的劇情非要給你整30分鐘。

二、演員的文化價值觀

“團長”之所以好看是因為演的好還是導的好還是故事好,我個人認為三者兼有,可我們仔細想一想我們有很多好故事,好演員,好導演,為什麼像“團長”這個的精品卻屈指可數呢,是故事好的時候沒有碰到好導演,還是導演好的時候沒有碰到好演員,這個確實很怪異,明明很喜歡某一位明星,很期待他的作品,可是出來之後大失所望,甚至安慰自己“不是他演的不好,是劇本不行”“不是他演的不行,是導演沒導好”,我認為一個好的演員在任何一部作品裡面都會有自己的發光點,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

比如在“團長”裡面飾演獸醫的羅京民老師,不管在任何一部影片中,不管自己的戲份是重是輕,都能表演的讓你拍手叫絕,比如他在《全能囧爸》中,羅老師為了激勵兒子參加選秀演唱汪峰的歌曲《光明》,可謂影片畫龍點睛之筆,而羅老師的表演也是深入人心的,唱的撕心裂肺卻又無比真實。

比如張譯老師,他參演的電視也好,電影也好,貌似都很好看,難道他的運氣就這麼好,好劇本好導演都被他碰上了嗎,我認為不是,這應該是好演員的文化觀念和個人價值體現,他們不追求個人的名利,只在乎作品,只在乎在作品中出色的完成自己的角色;

《我的團長我的團》折射出的文化元素

比如王迅老師,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配角,很少演一號,但個人風格很出彩,不論是小成本還是商業大片都遊刃有餘,給人的感覺就是看了之後覺得把這個人演的有靈魂了,不論是奸詐小人還是市井小民,都是有一定文化觀念無形的加在表演中;

比如段奕宏老師的作品,時而霸氣,時而匪氣,時而高雅,時而奸詐,演出的每一個人物都沒有段奕宏本人的痕跡,就好比他就是劇中人一樣,是他迷失了自己嗎,還是說他迷失了觀眾,我認為是突入,從進劇組的那一刻開始可能段奕宏就不是段奕宏了,可能就是這種無形的文化價值觀成就了他。

《我的團長我的團》折射出的文化元素

三、文化對接

我們總是在抱怨為什麼現在的拍攝設備和方式都比之前要先進很多,可是質量卻差強人意,流量明星佔了主流,實力派成了配角,這個混搭也可以,老帶新也是為了影視文化傳承,也許問題出在演員的文化價值觀上,覺得自己有了流量有了粉絲,演的好不好無所謂,反正湊合就可以了,不去揣摩劇中的人物,不去體驗劇中的生活,就想當然的來個意識流派,我認為應該這樣演,反正我演的有人看,至於好不好那是導演的事情。

這個心態其實很可怕,作為一個公眾人物,有自己的粉絲關注自己的一舉一動,時刻可能都是成為粉絲的榜樣,你這個無所謂的態度可能就會傳染給自己的粉絲群體,這個文化價值觀就有點扭曲了,只要粉絲不要質量,只要流量,不要深度。俗話說“做一行愛一行”,影視文化是對傳統文化有導向作用的,一個好的作品可能會帶動一個好的現象,比如《人民的名義》無形中帶出了黃仁宇老師的《萬曆十五年》,這個熱度瞬間刷起了讀歷史的熱潮,這種文化價值的傳播是非常廣泛的;比如《平凡的世界》,一部好的電視劇讓一部好書再次暢銷,這種文化對接是值得發揚的,演員生活化的表演讓你覺得他就是咱村裡的人,沒有痕跡不做作的表演才是好的表演,才是尊重文化的表演。現在的很多流量小生耍帥可以,但別弄髒了我的衣服,別弄髒了我的頭髮,別讓我在這麼惡劣的地方表演等等一大堆限制完全搞不懂是文化背景限定了他的表演還是他重新定義了文化,你不去體驗生活怎麼能讓藝術高於生活,你不去理解文化背景怎麼能拿捏劇中人物的語言邏輯。

"

我不算一個鐵桿的團長迷,我目前只刷了三遍,我相信很多人可能刷了10遍左右,打心裡很羨慕你們這些狂刷的人,因為你看的不光是一部電視劇,還是一出人生劇,我們都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的角色:有怕死的,有無理取鬧的,有文弱書生,有飛揚跋扈的,有熱血方剛的,有偷奸耍滑的等,只要是個活生生的人,在“團長”裡面都可以找到活生生的人物。

《我的團長我的團》折射出的文化元素

一、敘事風格類似晚清時期文學風格

“團長”的敘述手法很直接,一點也不拖泥帶水,這點很想晚明時期的文學風格,比如《金瓶X》,非常直接,直麵人性,王婆可以為錢設計給金蓮下套,也可以為了活著而設計毒死武大。沒有一點羞恥和悔恨之心,這是非常強烈的文化價值衝擊,到底是對還是錯,留給後人評判。“團長”之所以好看,我個人認為就在於敘事風格夠狠,夠殘忍,夠生活,不拖拖拉拉,說幹就幹,說不幹就不幹。比如在緬甸叢林撤退時,迷龍在逃難的人群中遇到一個女的,這女的站在路邊聲音不大不小的說著“過路君子,誰能幫我葬了我公公”,無人迴應,只看到落荒而逃的腳步從眼前飄過。

迷龍站到她面前說“你能嫁給我嗎”,

女人說“你能給我公公做個三寸厚的棺材板,我可以”

“你能帶我們回中國,我可以”

“就是中途我死了,你也要帶我兒子回中國,我可以”

《我的團長我的團》折射出的文化元素

之後迷龍就興奮的開始砍樹,沒有釘子就把自己珍愛的藏品——平常誰也不讓動的罐頭箱子拆了,罐頭直接扔到地上,只要釘子。這之前都是他的心肝寶貝,此刻都無所謂,只想給女人的公公做一個棺材,而這個棺材就是他的聘禮。女人看迷龍專注的樣子臉上露出了笑容,她的目的達到了,迷龍的目的也達到了,2個素不相識的人就在幾分鐘內定了終身,殘酷而幸福。現在看到大部分影視之所以不好看關鍵就在於敘事方式上太有春秋時代文化的風格,繁文縟節太多,拖拖拉拉,光哭就能哭一集,一分鐘可以解決的劇情非要給你整30分鐘。

二、演員的文化價值觀

“團長”之所以好看是因為演的好還是導的好還是故事好,我個人認為三者兼有,可我們仔細想一想我們有很多好故事,好演員,好導演,為什麼像“團長”這個的精品卻屈指可數呢,是故事好的時候沒有碰到好導演,還是導演好的時候沒有碰到好演員,這個確實很怪異,明明很喜歡某一位明星,很期待他的作品,可是出來之後大失所望,甚至安慰自己“不是他演的不好,是劇本不行”“不是他演的不行,是導演沒導好”,我認為一個好的演員在任何一部作品裡面都會有自己的發光點,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

比如在“團長”裡面飾演獸醫的羅京民老師,不管在任何一部影片中,不管自己的戲份是重是輕,都能表演的讓你拍手叫絕,比如他在《全能囧爸》中,羅老師為了激勵兒子參加選秀演唱汪峰的歌曲《光明》,可謂影片畫龍點睛之筆,而羅老師的表演也是深入人心的,唱的撕心裂肺卻又無比真實。

比如張譯老師,他參演的電視也好,電影也好,貌似都很好看,難道他的運氣就這麼好,好劇本好導演都被他碰上了嗎,我認為不是,這應該是好演員的文化觀念和個人價值體現,他們不追求個人的名利,只在乎作品,只在乎在作品中出色的完成自己的角色;

《我的團長我的團》折射出的文化元素

比如王迅老師,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配角,很少演一號,但個人風格很出彩,不論是小成本還是商業大片都遊刃有餘,給人的感覺就是看了之後覺得把這個人演的有靈魂了,不論是奸詐小人還是市井小民,都是有一定文化觀念無形的加在表演中;

比如段奕宏老師的作品,時而霸氣,時而匪氣,時而高雅,時而奸詐,演出的每一個人物都沒有段奕宏本人的痕跡,就好比他就是劇中人一樣,是他迷失了自己嗎,還是說他迷失了觀眾,我認為是突入,從進劇組的那一刻開始可能段奕宏就不是段奕宏了,可能就是這種無形的文化價值觀成就了他。

《我的團長我的團》折射出的文化元素

三、文化對接

我們總是在抱怨為什麼現在的拍攝設備和方式都比之前要先進很多,可是質量卻差強人意,流量明星佔了主流,實力派成了配角,這個混搭也可以,老帶新也是為了影視文化傳承,也許問題出在演員的文化價值觀上,覺得自己有了流量有了粉絲,演的好不好無所謂,反正湊合就可以了,不去揣摩劇中的人物,不去體驗劇中的生活,就想當然的來個意識流派,我認為應該這樣演,反正我演的有人看,至於好不好那是導演的事情。

這個心態其實很可怕,作為一個公眾人物,有自己的粉絲關注自己的一舉一動,時刻可能都是成為粉絲的榜樣,你這個無所謂的態度可能就會傳染給自己的粉絲群體,這個文化價值觀就有點扭曲了,只要粉絲不要質量,只要流量,不要深度。俗話說“做一行愛一行”,影視文化是對傳統文化有導向作用的,一個好的作品可能會帶動一個好的現象,比如《人民的名義》無形中帶出了黃仁宇老師的《萬曆十五年》,這個熱度瞬間刷起了讀歷史的熱潮,這種文化價值的傳播是非常廣泛的;比如《平凡的世界》,一部好的電視劇讓一部好書再次暢銷,這種文化對接是值得發揚的,演員生活化的表演讓你覺得他就是咱村裡的人,沒有痕跡不做作的表演才是好的表演,才是尊重文化的表演。現在的很多流量小生耍帥可以,但別弄髒了我的衣服,別弄髒了我的頭髮,別讓我在這麼惡劣的地方表演等等一大堆限制完全搞不懂是文化背景限定了他的表演還是他重新定義了文化,你不去體驗生活怎麼能讓藝術高於生活,你不去理解文化背景怎麼能拿捏劇中人物的語言邏輯。

《我的團長我的團》折射出的文化元素

我們處在一個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世界中,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畫卷任你恣意徜徉,用心去演繹每一步作品應該是每一位演員的準則,就好比在頭條,用心原創肯定會勝過投機取巧之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