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告訴你,如何面對人生無常?'

"


"


中國傳統文化告訴你,如何面對人生無常?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

文/月月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


冬天裡的雪是可以預約的,可是生命卻是不可預約的。人生無常,我們要去哪裡找到生命的歸宿呢?

01

無常,才是生命的本質

前段時間,人民日報裡的一篇報道,觸痛了我們每個人的心。28歲的廈門六中音樂教師高志凡,曾帶領學校的合唱團唱響全國,可他的生命,卻永遠定格在了這個夏天。

當我們看到,六中的孩子們在高志凡的追思會上為高志凡清唱了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時,許多人都落淚了。年輕的生命突然的隕落,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最不可觸碰的痛點。

曾讀過林清玄的《可以預約的雪》,被其中一段話深深觸動:“愛情圓滿,維持恆久;事業成功,平步青雲;父母康健,天倫永在;妻賢子孝,家庭和樂;兄弟朋友,義薄雲天……這是對於生命‘常’的嚮往。但是在歲月的拖磨裡,我們逐漸看見隱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閃爍不定的‘變’的眼睛。我們彷彿縱身於大浪,雖然緊緊抱住生命的浮木,卻一點也沒有能力抵擋巨浪,只是隨風波浮沉。也才逐漸瞭解到因緣的不可思議,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預約的。”

是啊,我們每個人都是渴望“生命有常”,卻也清楚地知道,“無常”才是生命的本質。

然而,我們的教育中,卻缺少了一門叫做“生命”的學科。對於生死,我們諱莫如深;對於“無常”,我們避而不及。《西藏生死書》裡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正因如此,我們在面對人生無常時,常常不知所措;在面對生命時,又不懂好好珍惜。

"


中國傳統文化告訴你,如何面對人生無常?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

文/月月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


冬天裡的雪是可以預約的,可是生命卻是不可預約的。人生無常,我們要去哪裡找到生命的歸宿呢?

01

無常,才是生命的本質

前段時間,人民日報裡的一篇報道,觸痛了我們每個人的心。28歲的廈門六中音樂教師高志凡,曾帶領學校的合唱團唱響全國,可他的生命,卻永遠定格在了這個夏天。

當我們看到,六中的孩子們在高志凡的追思會上為高志凡清唱了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時,許多人都落淚了。年輕的生命突然的隕落,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最不可觸碰的痛點。

曾讀過林清玄的《可以預約的雪》,被其中一段話深深觸動:“愛情圓滿,維持恆久;事業成功,平步青雲;父母康健,天倫永在;妻賢子孝,家庭和樂;兄弟朋友,義薄雲天……這是對於生命‘常’的嚮往。但是在歲月的拖磨裡,我們逐漸看見隱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閃爍不定的‘變’的眼睛。我們彷彿縱身於大浪,雖然緊緊抱住生命的浮木,卻一點也沒有能力抵擋巨浪,只是隨風波浮沉。也才逐漸瞭解到因緣的不可思議,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預約的。”

是啊,我們每個人都是渴望“生命有常”,卻也清楚地知道,“無常”才是生命的本質。

然而,我們的教育中,卻缺少了一門叫做“生命”的學科。對於生死,我們諱莫如深;對於“無常”,我們避而不及。《西藏生死書》裡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正因如此,我們在面對人生無常時,常常不知所措;在面對生命時,又不懂好好珍惜。

中國傳統文化告訴你,如何面對人生無常?


02

儒釋道文化中,藏著面對人生無常的智慧

其實,在源遠流長的儒釋道文化中,就隱藏著如何面對人生無常的智慧。

儒家:敬始慎終,知命儘性

對於生命,儒家一直都秉承著一種“戀生”的態度。他們對“生”的重視,遠遠大於對“死”的重視。

《論語》有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又言:“生,事之以禮;死,祭之以禮”。但很多人對此有誤解,於是在生活中我們常看到,有些人對死亡諱莫如深,有些人在親人死去之後大肆操辦,辦喪禮時製作大量紙糊的房子、車子等。但這些都不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事實上,儒家並不是畏懼死亡,故意避而不談,而是認為生命有限,應該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無限的價值。以這樣的思想為落腳點,儒家才有了“知生死”的“知命觀”。

所謂“盡人事,聽天命”,在儒家看來,既然生命是無常的,我們無法預料死亡和明天哪一個先到來,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活在當下,過好今天。

儒家認為,死是“活”的價值的一種延伸,意義是“活的”。正如《論語》有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果我們活的時候過得有意義,那麼即便生命短暫,也無所謂。

既然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價值,那麼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就不僅是儒家文化仰望的有價值的活法,也成了君子們的必然選擇。

活著的時候,好好的活;死亡來臨時,義無反顧地迎接,這便是儒家帶給我們的面對人生無常的智慧。正是在這種生死觀的鼓舞下,才有那麼多的仁人志士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候挺身而出,用超越道德的方式超越生死。

佛家:業報輪迴,積德行善

在佛教中,從業因、業緣到業果、業報,構成了一組人生因果鏈。眾生因為破不了執念、迷惑造業,所以只能在三界六道中流轉生死,也正因如此,人總是逃脫不了佛教所說的“八苦”,甚至還會因為作惡多端,而在來世被貶到惡鬼道、畜生道。

但是,佛教也給普羅大眾提供了一條解脫之路,那就是積德行善。如果這輩子你能積大德、行大善,那麼下輩子不僅可以成為富貴之人,甚至還能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佛教的業報輪迴觀給了我們直面死亡的勇氣,因為死亡不過是現世的終結。人生雖然無常,生命雖然短暫,這一世,我們可能有很多未了的心願,有許多牽掛的人,但好在我們還可以把希望寄託於來世。今生的行為和來世的幸福緊密相連,死亡不過是生命的一個節點。

活著的時候,日行一善,是為來世積累福報。而生命又因無限的輪迴達到了永恆,因此它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人們渴望永生的需求,同時也讓我們從對人生無常的恐懼中解脫出來。

道家:苦生樂死,鼓盆而歌

道家在面對生死無常的智慧,與儒家有很大的不同。

儒家非常重視死亡的價值,就如司馬遷說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在儒家看來,死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得沒價值。但道家講求的是對死亡的超脫。

道家認為,死亡不過是人生的一種過程。

"


中國傳統文化告訴你,如何面對人生無常?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

文/月月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


冬天裡的雪是可以預約的,可是生命卻是不可預約的。人生無常,我們要去哪裡找到生命的歸宿呢?

01

無常,才是生命的本質

前段時間,人民日報裡的一篇報道,觸痛了我們每個人的心。28歲的廈門六中音樂教師高志凡,曾帶領學校的合唱團唱響全國,可他的生命,卻永遠定格在了這個夏天。

當我們看到,六中的孩子們在高志凡的追思會上為高志凡清唱了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時,許多人都落淚了。年輕的生命突然的隕落,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最不可觸碰的痛點。

曾讀過林清玄的《可以預約的雪》,被其中一段話深深觸動:“愛情圓滿,維持恆久;事業成功,平步青雲;父母康健,天倫永在;妻賢子孝,家庭和樂;兄弟朋友,義薄雲天……這是對於生命‘常’的嚮往。但是在歲月的拖磨裡,我們逐漸看見隱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閃爍不定的‘變’的眼睛。我們彷彿縱身於大浪,雖然緊緊抱住生命的浮木,卻一點也沒有能力抵擋巨浪,只是隨風波浮沉。也才逐漸瞭解到因緣的不可思議,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預約的。”

是啊,我們每個人都是渴望“生命有常”,卻也清楚地知道,“無常”才是生命的本質。

然而,我們的教育中,卻缺少了一門叫做“生命”的學科。對於生死,我們諱莫如深;對於“無常”,我們避而不及。《西藏生死書》裡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正因如此,我們在面對人生無常時,常常不知所措;在面對生命時,又不懂好好珍惜。

中國傳統文化告訴你,如何面對人生無常?


02

儒釋道文化中,藏著面對人生無常的智慧

其實,在源遠流長的儒釋道文化中,就隱藏著如何面對人生無常的智慧。

儒家:敬始慎終,知命儘性

對於生命,儒家一直都秉承著一種“戀生”的態度。他們對“生”的重視,遠遠大於對“死”的重視。

《論語》有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又言:“生,事之以禮;死,祭之以禮”。但很多人對此有誤解,於是在生活中我們常看到,有些人對死亡諱莫如深,有些人在親人死去之後大肆操辦,辦喪禮時製作大量紙糊的房子、車子等。但這些都不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事實上,儒家並不是畏懼死亡,故意避而不談,而是認為生命有限,應該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無限的價值。以這樣的思想為落腳點,儒家才有了“知生死”的“知命觀”。

所謂“盡人事,聽天命”,在儒家看來,既然生命是無常的,我們無法預料死亡和明天哪一個先到來,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活在當下,過好今天。

儒家認為,死是“活”的價值的一種延伸,意義是“活的”。正如《論語》有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果我們活的時候過得有意義,那麼即便生命短暫,也無所謂。

既然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價值,那麼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就不僅是儒家文化仰望的有價值的活法,也成了君子們的必然選擇。

活著的時候,好好的活;死亡來臨時,義無反顧地迎接,這便是儒家帶給我們的面對人生無常的智慧。正是在這種生死觀的鼓舞下,才有那麼多的仁人志士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候挺身而出,用超越道德的方式超越生死。

佛家:業報輪迴,積德行善

在佛教中,從業因、業緣到業果、業報,構成了一組人生因果鏈。眾生因為破不了執念、迷惑造業,所以只能在三界六道中流轉生死,也正因如此,人總是逃脫不了佛教所說的“八苦”,甚至還會因為作惡多端,而在來世被貶到惡鬼道、畜生道。

但是,佛教也給普羅大眾提供了一條解脫之路,那就是積德行善。如果這輩子你能積大德、行大善,那麼下輩子不僅可以成為富貴之人,甚至還能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佛教的業報輪迴觀給了我們直面死亡的勇氣,因為死亡不過是現世的終結。人生雖然無常,生命雖然短暫,這一世,我們可能有很多未了的心願,有許多牽掛的人,但好在我們還可以把希望寄託於來世。今生的行為和來世的幸福緊密相連,死亡不過是生命的一個節點。

活著的時候,日行一善,是為來世積累福報。而生命又因無限的輪迴達到了永恆,因此它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人們渴望永生的需求,同時也讓我們從對人生無常的恐懼中解脫出來。

道家:苦生樂死,鼓盆而歌

道家在面對生死無常的智慧,與儒家有很大的不同。

儒家非常重視死亡的價值,就如司馬遷說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在儒家看來,死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得沒價值。但道家講求的是對死亡的超脫。

道家認為,死亡不過是人生的一種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告訴你,如何面對人生無常?


《莊子·知北遊》中假借老子對孔子說道:“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謬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衰之,人類悲之。解其天韜墮其天裹,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

有生就有死,就如一棵樹,有發芽的時候,就會有落葉的時候,它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但我們不能說,道家就是輕視死亡的,只不過它對待死的態度更加樂觀、坦然。所以,莊子喪妻時會“鼓盆而歌”,這在儒家看來是離經叛道,但實際上卻隱藏著道家豁達的生命態度。既然生命無常是必然的,那麼我們就把它當成是一種自然規律,在它到來之時微笑應對。

除此之外,道家還有“苦生樂死”的生命態度,這一點,與儒家的“戀生”態度截然不同。道家認為,人活著的時候是痛苦的。一方面是身體受苦。就如莊子所言:“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忙碌一生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難道不是悲哀嗎?

與此同時,心靈也不堪其苦。莊子說:“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可是在人世間,真正有“大智”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人,都一輩子追名逐利,心靈不得安寧。所以,莊子把人的一生看做是辛苦勞作的過程,而死反而是一種休息,一種解脫。生是一種漂泊,死亡才是歸宿,這才是莊子“鼓盆而歌”的真正原因。

當然,雖然道家苦生樂死,但絕不意味著他們鼓勵人們去死,相反,道家是相當重視養生的。老子認為,生命貴於名、利,如果名利有害於人的生命,那麼寧可拋棄名利也要珍惜生命。生時珍惜,死時坦然,這是道家面對人生無常的智慧。

"


中國傳統文化告訴你,如何面對人生無常?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

文/月月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


冬天裡的雪是可以預約的,可是生命卻是不可預約的。人生無常,我們要去哪裡找到生命的歸宿呢?

01

無常,才是生命的本質

前段時間,人民日報裡的一篇報道,觸痛了我們每個人的心。28歲的廈門六中音樂教師高志凡,曾帶領學校的合唱團唱響全國,可他的生命,卻永遠定格在了這個夏天。

當我們看到,六中的孩子們在高志凡的追思會上為高志凡清唱了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時,許多人都落淚了。年輕的生命突然的隕落,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最不可觸碰的痛點。

曾讀過林清玄的《可以預約的雪》,被其中一段話深深觸動:“愛情圓滿,維持恆久;事業成功,平步青雲;父母康健,天倫永在;妻賢子孝,家庭和樂;兄弟朋友,義薄雲天……這是對於生命‘常’的嚮往。但是在歲月的拖磨裡,我們逐漸看見隱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閃爍不定的‘變’的眼睛。我們彷彿縱身於大浪,雖然緊緊抱住生命的浮木,卻一點也沒有能力抵擋巨浪,只是隨風波浮沉。也才逐漸瞭解到因緣的不可思議,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預約的。”

是啊,我們每個人都是渴望“生命有常”,卻也清楚地知道,“無常”才是生命的本質。

然而,我們的教育中,卻缺少了一門叫做“生命”的學科。對於生死,我們諱莫如深;對於“無常”,我們避而不及。《西藏生死書》裡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正因如此,我們在面對人生無常時,常常不知所措;在面對生命時,又不懂好好珍惜。

中國傳統文化告訴你,如何面對人生無常?


02

儒釋道文化中,藏著面對人生無常的智慧

其實,在源遠流長的儒釋道文化中,就隱藏著如何面對人生無常的智慧。

儒家:敬始慎終,知命儘性

對於生命,儒家一直都秉承著一種“戀生”的態度。他們對“生”的重視,遠遠大於對“死”的重視。

《論語》有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又言:“生,事之以禮;死,祭之以禮”。但很多人對此有誤解,於是在生活中我們常看到,有些人對死亡諱莫如深,有些人在親人死去之後大肆操辦,辦喪禮時製作大量紙糊的房子、車子等。但這些都不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事實上,儒家並不是畏懼死亡,故意避而不談,而是認為生命有限,應該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無限的價值。以這樣的思想為落腳點,儒家才有了“知生死”的“知命觀”。

所謂“盡人事,聽天命”,在儒家看來,既然生命是無常的,我們無法預料死亡和明天哪一個先到來,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活在當下,過好今天。

儒家認為,死是“活”的價值的一種延伸,意義是“活的”。正如《論語》有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果我們活的時候過得有意義,那麼即便生命短暫,也無所謂。

既然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價值,那麼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就不僅是儒家文化仰望的有價值的活法,也成了君子們的必然選擇。

活著的時候,好好的活;死亡來臨時,義無反顧地迎接,這便是儒家帶給我們的面對人生無常的智慧。正是在這種生死觀的鼓舞下,才有那麼多的仁人志士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候挺身而出,用超越道德的方式超越生死。

佛家:業報輪迴,積德行善

在佛教中,從業因、業緣到業果、業報,構成了一組人生因果鏈。眾生因為破不了執念、迷惑造業,所以只能在三界六道中流轉生死,也正因如此,人總是逃脫不了佛教所說的“八苦”,甚至還會因為作惡多端,而在來世被貶到惡鬼道、畜生道。

但是,佛教也給普羅大眾提供了一條解脫之路,那就是積德行善。如果這輩子你能積大德、行大善,那麼下輩子不僅可以成為富貴之人,甚至還能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佛教的業報輪迴觀給了我們直面死亡的勇氣,因為死亡不過是現世的終結。人生雖然無常,生命雖然短暫,這一世,我們可能有很多未了的心願,有許多牽掛的人,但好在我們還可以把希望寄託於來世。今生的行為和來世的幸福緊密相連,死亡不過是生命的一個節點。

活著的時候,日行一善,是為來世積累福報。而生命又因無限的輪迴達到了永恆,因此它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人們渴望永生的需求,同時也讓我們從對人生無常的恐懼中解脫出來。

道家:苦生樂死,鼓盆而歌

道家在面對生死無常的智慧,與儒家有很大的不同。

儒家非常重視死亡的價值,就如司馬遷說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在儒家看來,死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得沒價值。但道家講求的是對死亡的超脫。

道家認為,死亡不過是人生的一種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告訴你,如何面對人生無常?


《莊子·知北遊》中假借老子對孔子說道:“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謬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衰之,人類悲之。解其天韜墮其天裹,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

有生就有死,就如一棵樹,有發芽的時候,就會有落葉的時候,它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但我們不能說,道家就是輕視死亡的,只不過它對待死的態度更加樂觀、坦然。所以,莊子喪妻時會“鼓盆而歌”,這在儒家看來是離經叛道,但實際上卻隱藏著道家豁達的生命態度。既然生命無常是必然的,那麼我們就把它當成是一種自然規律,在它到來之時微笑應對。

除此之外,道家還有“苦生樂死”的生命態度,這一點,與儒家的“戀生”態度截然不同。道家認為,人活著的時候是痛苦的。一方面是身體受苦。就如莊子所言:“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忙碌一生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難道不是悲哀嗎?

與此同時,心靈也不堪其苦。莊子說:“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可是在人世間,真正有“大智”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人,都一輩子追名逐利,心靈不得安寧。所以,莊子把人的一生看做是辛苦勞作的過程,而死反而是一種休息,一種解脫。生是一種漂泊,死亡才是歸宿,這才是莊子“鼓盆而歌”的真正原因。

當然,雖然道家苦生樂死,但絕不意味著他們鼓勵人們去死,相反,道家是相當重視養生的。老子認為,生命貴於名、利,如果名利有害於人的生命,那麼寧可拋棄名利也要珍惜生命。生時珍惜,死時坦然,這是道家面對人生無常的智慧。

中國傳統文化告訴你,如何面對人生無常?


03

撥迷見智 開啟智慧之門

人生是無常的,死亡是可怕的,但慶幸的是,在源遠流長的儒釋道文化中,我們總能汲取到應對人生無常的智慧。

儒家:珍惜時光,活在當下

孔子的“知命觀”,對現代人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那就是活在當下,要把自己的價值和意義發揮出來。

孔子曾說:“原壤夷俟。子曰:‘幼兒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在孔子看來,人如果不能有所作為,就像賊一樣偷走人間的光陰。而這樣的一種思想,對於年輕人來說尤其重要。

我見過許多年輕人對生命極不注重。一方面,是浪費時間,消耗生命,把大好時光揮霍在抖音、網遊之上;另一方面,是輕視生命,不懂敬畏,隨隨便便就把生命交付出去。

今年3月,江蘇一個9歲的男孩因為撞破了學校的玻璃,害怕被家長責罵,竟然選擇了跳樓自殺。

今年4月,上海一個17歲少年在車內和母親發生口角,隨即從高速公路的橋上縱身躍下,當場殞命。

這樣的事例頻頻報道,讓我們痛心的同時也引發深思。

假如我們的教育除了教會孩子知識、技能之外,能多一門生命教育;假如我們能讓孩子學一點儒家的智慧,讓他們懂得敬畏生命,活在當下,或許可以改寫許多孩子的人生。

佛家:積德行善,淡觀生死

有人說,世道變壞,從失去信仰開始。古代的人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相信做了壞事要下地獄,受輪迴之苦,所以更願意積德行善,不行惡事。而今天很多人不相信人在做、天在看,於是為了利益更容易作惡。

《法句經》裡說:“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小善不積,無以成聖。莫輕小惡,以為無罪,小惡所積,足以滅身。”

讀一讀佛學,我們更容易相信,你的善良裡,藏著你的福報。當現世不如意時,我們還能寄託於來世,這就能讓我們在生命無常到來時找到另一條出路,在人生的暗夜中,尋找一絲亮光。

道家:坦然面對,豁達樂觀

如果說,儒家是年輕人的哲學,那麼道家就是中年人的一劑解藥。

在今天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很多人信奉“996”、“007”,以透支生命來換取名利。

人生上半場,許多人以為,保護一個家最好的方式是賺很多很多錢;但到了人生下半場才知道,摧毀一個家,只要一場病就夠了。

就像叔本華說的那樣:“人類所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拿生命換取其他身外之物。”當你在塵世中感到焦慮,被慾望支配著前行時,不妨讀一讀道家,要意識到把年輕當賭注,肆意透支生命,往往得不償失。

當生命的無常降臨身邊時,也要讀一讀道家,把死亡當成是落葉歸根、瓜熟蒂落的自然過程,便能以更從容的姿態對待生死。

總之,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在儒釋道思想中尋找面對生死的智慧,我們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生時珍惜,敬畏死亡;死時淡然,不負此生。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

本文由正心正舉研究院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