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宇烈:“以人為本”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在《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一書中,樓宇烈先生明確指出:與西方文化相比,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最重要的特徵。中國文化中沒有一個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國家庭社會秩序的維護都是靠道德的自覺自律,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的主體性、獨立性、能動性。

在歐洲啟蒙運動之前,以神為本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核心之一。早在16世紀西方傳教士將中國以人為本的文化精神傳到歐洲,他們以人本思想去批判歐洲中世紀以來的神本位文化,高揚人類理性的獨立、自主,把中國看成最理想的社會。從某種程度上講,歐洲人本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樓宇烈:“以人為本”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人本主義思想是建立的,兩個優秀的傳統之上。一是以史為鑑,二是以天為則。

中國古代歷來重視經驗的積累,在全世界上中國歷史著作是最系統、最完備的。歷史中,每次改朝換代之後第一件事是確立新的統治制度,第二件事便是整理前朝的史書。中國有二十四史還有很多野史或輔助性資料,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便是通過以史為鑑總結出來的。

歷來人們反思朝代興亡的原因,對平息戰亂治理天下者進行歌頌,對於濫施暴政霍亂天下者進行批評。中國的政治從大禹治水開始,當時天下洪水氾濫,民不聊生,大禹率領各部落把水在這裡好讓百姓開始安居樂業人們擁戴他建立了夏朝。可是到了夏桀的時候,君主荒淫暴虐,於是百姓紛紛咒罵。湯武革命推翻了夏朝暴虐的統治,建立了商朝。從商周時期,人們便形成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天命是可以轉換的,而這個決定性因素是“德”。

樓宇烈:“以人為本”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從古到今,人們都非常重視修身。所謂的修身,就是以德配天。把個人的行為修正為符合天道規律的行為,把個人的認識修正為符合客觀事實的知識,把個人的思想修正為符號天道民心的思想。惟其如此,可以得道者多助,可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可以天命所歸。

在修身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管住自己。人有五官,眼耳鼻舌身,五官被“心”所主宰。眼睛看到美色,鼻子嗅到香味,嘴巴嚐到滋味。這一些本能的反應,會誘導身體為物質所奴役,作為主宰五官的心,需要明白這個道,要用心管住眼耳口舌之慾,而不能讓身體沉迷於無語不能自拔,這是道德修養的根本。一個能夠管理好慾望的人,才能理性的引導自己使得自己所作所為符合天道。如果放縱自己,沉迷於物慾之中,人的思想行為便會逐漸被外物所奴役,從而失去自己的獨立性、主體性、能動性。最終迷失了自我。

樓宇烈:“以人為本”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在傳統文化中“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天是形而上的哲學術語,既象徵著天道自然的客觀規律,又是廣博無私的道德模範。天地萬物的德行都是一致的,以天為則既包含了向天地萬物學習的主動聯繫,又體現出天地是最高品德的客觀標準。從伏羲俯仰觀察作八卦開始,到後世的格物致知,無不體現著這股精神。科學最早的時候在中國叫做“格致學”,被作為格物致知的有效途徑。人知而能行,行的終極目標是德配天地,聖人為萬民之表率,起到帶頭作用和模範作用。

傳統文化的精神,一方面強調人不能做神的奴隸,另一方面強調人不能作物的奴隸。人要做的是與天地參,配天地德,不要做天地萬物的主宰,反而是要虛心的向天地萬物學習,尊重規律,順應自然。保持獨立性,發揮能動性,如此才能顯現出來人的主體性。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學問是以修身為本,修身的本質是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身與心三大關係。

極簡史:中國漢字的來龍去脈

極簡史:《道德經》的來龍去脈

極簡史:《老子化佛經》的來龍去脈

轉載請註明出自【極簡國學】頭條號,插圖源於互聯網,如有侵權請先與作者聯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