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思家溝村,一個文化遺存豐盈的偏僻山村

後思家溝村,一個文化遺存豐盈的偏僻山村

作者丨李貴龍(書房記團隊作者)

走進後思家溝村,是一次收穫豐碩的文化苦旅。

後思家溝村位於綏德古城東南75華里的快華嶺西側,一條逼仄的溝道從嶺腳跟向西南延伸,層層疊疊的窯洞院落,若隱若現在溝邊坡坬的林蔭間,恬靜,樸素,平常,與陝北大多數山村沒有太大的區別。200多戶人家,春耕夏鋤,秋收冬藏,祖祖輩輩、平平靜靜地生活在這裡。

後思家溝村,一個文化遺存豐盈的偏僻山村

若透過恬靜、樸素與平常,真心實意地走進它的內心深處,你會奇特地發現,後思家溝村有形的、無形的文化遺存的豐盈令人驚歎:地下埋藏豐富的文物珍寶,地上鮮活著諸多民間文化事項。

我曾多次走進後思家溝村,每次都被富得流油的文化遺存震驚、感動,同時,也得到它那獨特的傳統文化的滋養和鈣補。

我第一次走進後思家溝村,是為踏勘、考證東漢畫像石出土地遺址。

多年來,我潛心研究陝北漢畫像石。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漢畫像石原始資料對其出土地記載的太過簡潔,大部分只記載個村名,沒有地名;少部分只記載個地名,沒有村名,給研究漢畫像石出土墓地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造成許多不便和困難。如綏德漢畫像石中,有幾十塊的出土地只記載為“快華嶺”“ 大坬樑”。很難尋找到準確的出土地。


後思家溝村,一個文化遺存豐盈的偏僻山村

好在我出生在這塊土地上,成長在這塊土地上,出於對這塊土地和根殖其上的民間文化的熱愛,在生活、工作擠兌的夾縫中,忙裡偷閒、幾十年來行走在這塊土地上,踏勘,調查,考證,探索,研究。憑著對這塊土地的熟悉,尋找快華嶺和大坬樑,比一般人佔有了獨具的條件。經過圖像對比,方位確定,也費了不少周折,終於尋找到了快華嶺和大坬樑的準確位置,同時,也發現了一個文化遺產豐富的村莊後思家溝。

快華嶺和大坬樑是後思家溝村東村西的兩座山樑,現在看上去就是普通的山坡地,有幾條水平梯田彎彎曲曲地纏繞在山腰間,生長的高梁穀子也不十分茂盛。看似普通的黃土地下,卻發現了幾處新石器時期的村落遺址,出土了許珍貴的文物;發現了上百座古墓葬,其中有十幾座漢代畫像石墓葬,出土了數十塊漢畫像石。

後思家溝村,一個文化遺存豐盈的偏僻山村

從一把石刀石斧,一隻陶罐陶盆,可以考證出,早在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就踏上了這塊高古而厚重土地。一踏上了這塊土地,就開始了磨製石器,狩獵捕魚;鑽燧取火,烤食獵物;刀耕火種,培植稼禾;掘穴而居,修建窯舍……開創了輝煌的人類文明歷史。至今,這裡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溝,都能講述出先民開創人類文明歷史的感人肺腑的故事。

從一幅幅精美的漢畫圖像“狩獵圖”“牛耕圖”“歌舞圖”“庖廚圖”“車騎出行圖”可以感知,後思家溝村及周邊地區,最遲在漢代,就是一方富庶文明之地。遠離皇畿帝鄉,身居邊塞動盪疆域的人們,生活的純樸而快樂:牛耕山坡,羊牧溝壑;車轔馬嘯出行,架鷹走犬守獵;殺羊宰牛吃烤肉串,吹簫彈箏跳長袖舞。辛勤勞作,盡情享受;一派祥和,幾多愉悅。

後思家溝村,一個文化遺存豐盈的偏僻山村

在古代,修窯建村和選擇墓地,比當下更講究風水。人丁興旺、家庭和睦、村風清明的後思家溝村就佔據了風水寶地,一條粗壯的文脈兩三千年延綿不絕,腳下是幾千年積澱的文化厚土,眼前是文明富裕的康莊大道。

之後,我多次走進後思家溝村,是因了編纂《義合鎮志》和為後思家溝村燈油會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做前期調研工作。

走進後思家溝村,就有一股濃烈的無形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隨便問那位村民,都能講出“人吃五穀牛吃草”“毛野人”“南蠻智捉金馬駒”“石卜掉溝李自成的金銀庫”等一大堆民間神話傳說故事。若走進每戶院落,尊規尊矩的窯洞,掛匾額刻楹聯的大門;各居尊位的家宅五神;左青龍右白虎的石磨石碾;遵循風水走向安置的牲口棚圈、水路出路,這些有形的文化,更是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緊密相連。

後思家溝村,一個文化遺存豐盈的偏僻山村

最有儀式感,最具觀賞性,文化內涵最豐富,聖潔與凡俗共存,神靈與信民同樂的文化事項要數燈油會了。觀賞後思家溝村燈油會,確實是享受文化饕餮大餐。

後思家溝燈油會是形成和延續,迄今已有四五百年曆史的民俗文化活動。它以原始火崇拜、天地崇拜、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特徵,和廣泛的群眾性特徵、極強的娛神娛人特徵,成為後思家溝人世代傳承的生命寄託、精神棲息和情感宣洩的民間盛會。

後思家溝燈油會雖然是依九曲燈場為主的社火活動,但與一般轉九曲有許多不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儀式儀程、表述方式和文化內涵。在陝北很是少見。

後思家溝村,一個文化遺存豐盈的偏僻山村

燈油會在每年農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連辦三天。每天的儀程相同,但寓意和目的不同,十四日為夏田燈,即企盼麥子、豌豆等夏收莊稼豐收;十六日為秋田燈,即企盼高粱、穀子等大秋作物豐收;十五日為人口燈,即企盼人口興旺,村舍安寧。整個燈油會社火活動的主旨概括為四個字:“人壽年豐”。

每到正月初九,要攢燈場。村中有固定的轉燈場地叫燈場坪。初九早飯後鳩首到燈場坪,清掃場地內的雜草垃圾,清掃乾淨後,按九曲場圖,用潔淨的黃土攢出場圖的線路,堆起安放油燈的小土堆。去年,硬化了燈場坪,用石雕蓮花燈座替代了土堆,既改善了社火活動的環境,又使燈場壯觀、漂亮了。

十三日上午,要給三官廟、菩薩廟貼對聯、張燈結綵,爾後,粘轉燈燈臺座。油燈臺座367個。燈臺座為圓形木墩,用紅、綠、黃、粉、紫五色彩紙捲成圓筒粘在燈座上,就成了一個個彩色燈籠,待轉燈時置放於九曲陣上,點著的油燈置放其內,367盞油燈將九曲陣閃爍成燈光燦爛的五彩勝景。

後思家溝村,一個文化遺存豐盈的偏僻山村

十四日上午,鳩首們要煮燈瓜瓜,(又叫押魚砵砵,是一種專為用麻油清油點燈籠、轉九曲燒製的瓷燈盞)。即將所有燈瓜瓜放入開水鍋內燒煮,目的,一是給神靈敬獻盞盞潔淨的油燈,二是除去油漬好粘油捻。粘油捻也叫坐燈捻子,即用麻紙捻成燈捻,粘在洗淨晾乾的燈瓜瓜的內底部。將坐好燈捻的燈瓜瓜分置在八個紅漆木盤內。

接下來要布油,即將清油倒入每盞燈瓜瓜內。

晚上六點多,燈油會正式舉行。

轉燈的隊形是有約定俗成的順序:走在最前面的是由搗鑼、拍鑔、敲鼓、點香燒表的四位鳩首組成的引燈樂隊;接著是各端一盤油燈的八位鳩首和護燈添油者(為鳩首的家人);隨後而行的是嗩吶鼓樂隊、秧歌隊;最後是觀燈的群眾。

後思家溝村,一個文化遺存豐盈的偏僻山村

秧歌隊從三官廟行進到燈油房,緊隨端燈鳩首走向燈場坪。一路嗩吶高奏,花炮齊鳴,彩扇翩翩,秧歌扭動,把整個山村熱鬧成歡樂的海洋。到了九曲陣入口,鳩首立即布燈、點燈,剎那九曲燈場燈火通明,五彩繽紛。油燈布畢,轉燈開始。嗩吶鼓樂、秧歌隊和轉燈信眾依序從九曲燈陣入口處陣陣曲曲轉到出口處,走出燈場,在燈場四周繼續觀燈。待所有轉燈信眾走出燈場,八位端燈鳩首立即收燈,將燈貢獻於三官廟、菩薩廟。

向三官、菩薩獻燈的隊形是,走在最前面的是鳩首鑼鼓隊、四盤油燈、秧歌隊、四盤油燈,隨後是觀燈信眾。

鼓樂齊鳴,秧歌舞動,迎著油燈來到三官廟,鳩首按序將第一、三、五、七盤油燈貢獻到三官的神袛前,第二、四、六、八盤油燈貢獻到菩薩的神袛前。貢畢,當天的燈油會結束。

後思家溝村,一個文化遺存豐盈的偏僻山村

十五、十六日的儀程與十四日的儀程相同。

十五日除了轉燈,還要打神火。

十五日早上,各家各戶主動將高粱杆、圪針等柴禾送到三官廟前小廣場上。十二位鳩首各拿一根早已準備好的榆樹皮繩子,在信民的幫助下,將柴禾捆成粗約兩丈,高約三四丈的圓錐體火塔,豎立在三官廟前。準備就緒,待晚上給三官、菩薩獻燈隊伍行進到三官廟前,點火者拿一頭有引火柴的長杆點燃火塔的頂部。火塔從頂往下自然燃燒,嗩吶手吹奏到火塔自然倒地。觀火者則邊觀火邊議論:火塔頂冒黑煙,喻示當年雨水過多;少煙,喻示天旱少雨;從上往下,火燒到笫一、二或三根草繩處火塔跌倒,喻示倒向方位處世事不太平;燒到四根草繩以下處火塔跌倒則喻示人壽年豐,村舍平安。還可從火星的形狀喻示當年是高粱豐收,還是穀子豐收。整個觀火的過程就是觀火預測年景好壞的過程。

火塔燃至明火不旺時,人們爭著烤火,烤火能避邪去疾。

後思家溝村,一個文化遺存豐盈的偏僻山村

每年燈油會,全村老幼齊動員,就連遠出在外的人也趕回來協助辦會事,人人出力,個個上心,既辦紅了會事,又拉盡了親情鄉情。燈油會不僅有特強的娛神功能,更有很高的觀賞性、娛樂性。嗩吶高奏,花炮齊鳴,秧歌扭動,彩燈星羅,一場民俗盛會引來了祈子的、觀燈的、採風的、攝影的,二萬多人云集山村,其場面,其氣勢,一般鄉村社火、九曲燈場望塵莫及。

後思家溝燈油會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之所以數百年常辦常新,追根溯源是,後思家溝村位於快華嶺側,此嶺海拔千米,延綿百里,山大溝深,偏僻荒涼,惡劣的環境,貧瘠的土地,是人類生存的艱難地帶。人們在大自然面前的無可奈何,全變成對神靈佑護的虔誠。一堆神火,一盞盞油燈,一個個叩首,一臉臉企盼就是人們在神前的許諾與乞求。乞求五穀豐登,乞求人口興旺。神火、油燈是對神恩最虔誠的回報。

後思家溝村,一個文化遺存豐盈的偏僻山村

白天,進行走訪考察;晚上,興高采烈地轉燈觀燈。一場民俗文化盛會,如春雨滋養心田,似春雷激發文化自覺。燈火闌珊,離開後思家溝村。一個信念在我腦海中久久不能抹去:在偽民俗、偽文化氾濫的當下,應該放下身段,懷著敬畏之心,走進偏僻鄉村,那裡才是茂密的傳統文化森林,還有綠草如茵,百花爭豔,鶯歌燕舞。

點擊下方↓↓↓標題,繼續閱讀

陝北俗話中“掌櫃打爛甕”是個什麼意思?

陝北話中的“毛鬼神”究竟是何方神怪?

陝北人說的“一偗人”是一種什麼樣的人?

“胡攪胡,漢攪漢”,陝北俗話道破了古代民族交融的真實狀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