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一些瞭解,才能玩得更開心。

如今街頭服飾的風頭一時無兩。一件 Tee 可以在一夜間就爆火,年輕人們在店門口排起長龍,流量明星們也紛紛穿上身,但它能存在10年嗎?基本不可能。能保留10年,甚至30年的,不是街頭服飾,是街頭文化。其實我們所習慣說的“街頭文化”這個詞,也並沒有被準確定義過,主要是包括滑板和 hip-hop 文化(但也不僅限於這些)——大致就是帶著一種青年文化/亞文化的氛圍。1971年一個希臘的小夥在紐約街頭各處噴上“TAKI 183”的塗鴉,1973年 Kool Herc 在紐約 Bronx 區舉辦了第一場 hip-hop 派對,1984年加州衝浪品牌 Stüssy把創辦人的手寫體簽名印在 Tee 上,1986年Ice-T發佈了新歌《6 in the Morning》打開了西海岸的匪幫說唱市場,1993年 Hiroshi Fujiwara幫助 NIGOJun Takahashi在東京原宿開了家店鋪NOWHERE——這些事發生的時候,這些人都處在一種“不知道”的狀態,不會想到當下做的能成為之後一系列文化現象的觸發點。當看著現在身邊的年輕人都穿著街頭品牌,玩著滑板說唱,不由想:那中國的街頭文化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也許還有另一個疑問:中國有街頭文化嗎?

我們採訪了11位國內街頭文化領域的OG人物們,邀請他們分享剛開始接觸這些文化時的記憶,還有他們現在的理解。這些在中國街頭文化的軌跡上先後登場的人們,最初並沒有刻意把“做文化”當作是目的,一切發生得很自然,只是因為單純的喜歡跳舞、說唱、塗鴉、DJ、滑板......一種文化能夠在一個地方形成,需要那裡的人源源不斷得用愛和理解來培養這個文化,不隨意消費它。我們投入的每一筆“熱情”和“耐心”,每一次前進後退的嘗試都是在空白歷史上的一個落點, 沒有這些印記就永遠不會有精彩的故事出現——就像《只有街舞》中說的, “要經常比,經常輸,才能慢慢贏”。或許我們身邊的街頭文化還在表面,但這個文化正在被建立——被我們建立。

"

多一些瞭解,才能玩得更開心。

如今街頭服飾的風頭一時無兩。一件 Tee 可以在一夜間就爆火,年輕人們在店門口排起長龍,流量明星們也紛紛穿上身,但它能存在10年嗎?基本不可能。能保留10年,甚至30年的,不是街頭服飾,是街頭文化。其實我們所習慣說的“街頭文化”這個詞,也並沒有被準確定義過,主要是包括滑板和 hip-hop 文化(但也不僅限於這些)——大致就是帶著一種青年文化/亞文化的氛圍。1971年一個希臘的小夥在紐約街頭各處噴上“TAKI 183”的塗鴉,1973年 Kool Herc 在紐約 Bronx 區舉辦了第一場 hip-hop 派對,1984年加州衝浪品牌 Stüssy把創辦人的手寫體簽名印在 Tee 上,1986年Ice-T發佈了新歌《6 in the Morning》打開了西海岸的匪幫說唱市場,1993年 Hiroshi Fujiwara幫助 NIGOJun Takahashi在東京原宿開了家店鋪NOWHERE——這些事發生的時候,這些人都處在一種“不知道”的狀態,不會想到當下做的能成為之後一系列文化現象的觸發點。當看著現在身邊的年輕人都穿著街頭品牌,玩著滑板說唱,不由想:那中國的街頭文化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也許還有另一個疑問:中國有街頭文化嗎?

我們採訪了11位國內街頭文化領域的OG人物們,邀請他們分享剛開始接觸這些文化時的記憶,還有他們現在的理解。這些在中國街頭文化的軌跡上先後登場的人們,最初並沒有刻意把“做文化”當作是目的,一切發生得很自然,只是因為單純的喜歡跳舞、說唱、塗鴉、DJ、滑板......一種文化能夠在一個地方形成,需要那裡的人源源不斷得用愛和理解來培養這個文化,不隨意消費它。我們投入的每一筆“熱情”和“耐心”,每一次前進後退的嘗試都是在空白歷史上的一個落點, 沒有這些印記就永遠不會有精彩的故事出現——就像《只有街舞》中說的, “要經常比,經常輸,才能慢慢贏”。或許我們身邊的街頭文化還在表面,但這個文化正在被建立——被我們建立。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90年代梅詠和設計師朋友在一起

梅詠,街頭文化推廣者,從事街頭服飾文化工作30年

北京,日本

街頭文化啟蒙:在日本上學時看到穿肥肥大大的 T-Shirt 和褲子,踩著滑板鞋的年輕人,也是在大阪的“美國村”第一次接觸到古著

“我是80年代後期就到了日本,我記得在出國之前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們都會去北京‘秀水街’買衣服,在那兒我們能找到國外感覺的衣服,王府井的利生百貨1986年就有了 AIR JORDAN 1 。還有霹靂舞也出現在那個年代,無論是球鞋還是霹靂舞這些都是從美國電影裡來的,所以我覺得當時國內的年輕人文化一部分是受美國文化影響才開始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國內街頭文化的萌芽 ,但這應該是北京的街頭文化的萌芽。

1988年我到了日本。當時日本已經經過了幾個文化思潮的影響,年輕人穿著打扮上也有了自己的風格。從1994年之後,裡原宿把我們喜歡的這些文化做了梳理總結,街頭文化就從那裡開始爆炸了。90年代基本沒有互聯網,所以大家都要自己主動去找新的信息,再去深入的研究它,不用功的話很容易就會被人識破——在我看來當時的氣氛有點battle的感覺——而且這不是錢的問題,也不只是注重外表,是在思想上去追求和探尋。像當時我在“美國村”買古著,回來之後就研究它的年代、材質等。從喜歡穿到研究穿再到穿出自己的個性,我覺得這就是街頭文化的發展,現在原宿的大部分品牌主理人也都是跟我當年一樣在做同樣的事情。

街頭文化不是錢砸出來的,街頭文化也不只是服裝。街頭文化是表現自我的一個過程,忠於自我是街頭文化裡一個很重要的態度,而服裝只是街頭文化中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每天只追求爆款那不是街頭文化,可能會變成奢侈品文化。有自己見解和想法的年輕人們玩的文化才是街頭文化。如果喜歡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能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兒還能去生活,那就是最棒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LIFESTYLE。”

"

多一些瞭解,才能玩得更開心。

如今街頭服飾的風頭一時無兩。一件 Tee 可以在一夜間就爆火,年輕人們在店門口排起長龍,流量明星們也紛紛穿上身,但它能存在10年嗎?基本不可能。能保留10年,甚至30年的,不是街頭服飾,是街頭文化。其實我們所習慣說的“街頭文化”這個詞,也並沒有被準確定義過,主要是包括滑板和 hip-hop 文化(但也不僅限於這些)——大致就是帶著一種青年文化/亞文化的氛圍。1971年一個希臘的小夥在紐約街頭各處噴上“TAKI 183”的塗鴉,1973年 Kool Herc 在紐約 Bronx 區舉辦了第一場 hip-hop 派對,1984年加州衝浪品牌 Stüssy把創辦人的手寫體簽名印在 Tee 上,1986年Ice-T發佈了新歌《6 in the Morning》打開了西海岸的匪幫說唱市場,1993年 Hiroshi Fujiwara幫助 NIGOJun Takahashi在東京原宿開了家店鋪NOWHERE——這些事發生的時候,這些人都處在一種“不知道”的狀態,不會想到當下做的能成為之後一系列文化現象的觸發點。當看著現在身邊的年輕人都穿著街頭品牌,玩著滑板說唱,不由想:那中國的街頭文化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也許還有另一個疑問:中國有街頭文化嗎?

我們採訪了11位國內街頭文化領域的OG人物們,邀請他們分享剛開始接觸這些文化時的記憶,還有他們現在的理解。這些在中國街頭文化的軌跡上先後登場的人們,最初並沒有刻意把“做文化”當作是目的,一切發生得很自然,只是因為單純的喜歡跳舞、說唱、塗鴉、DJ、滑板......一種文化能夠在一個地方形成,需要那裡的人源源不斷得用愛和理解來培養這個文化,不隨意消費它。我們投入的每一筆“熱情”和“耐心”,每一次前進後退的嘗試都是在空白歷史上的一個落點, 沒有這些印記就永遠不會有精彩的故事出現——就像《只有街舞》中說的, “要經常比,經常輸,才能慢慢贏”。或許我們身邊的街頭文化還在表面,但這個文化正在被建立——被我們建立。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90年代梅詠和設計師朋友在一起

梅詠,街頭文化推廣者,從事街頭服飾文化工作30年

北京,日本

街頭文化啟蒙:在日本上學時看到穿肥肥大大的 T-Shirt 和褲子,踩著滑板鞋的年輕人,也是在大阪的“美國村”第一次接觸到古著

“我是80年代後期就到了日本,我記得在出國之前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們都會去北京‘秀水街’買衣服,在那兒我們能找到國外感覺的衣服,王府井的利生百貨1986年就有了 AIR JORDAN 1 。還有霹靂舞也出現在那個年代,無論是球鞋還是霹靂舞這些都是從美國電影裡來的,所以我覺得當時國內的年輕人文化一部分是受美國文化影響才開始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國內街頭文化的萌芽 ,但這應該是北京的街頭文化的萌芽。

1988年我到了日本。當時日本已經經過了幾個文化思潮的影響,年輕人穿著打扮上也有了自己的風格。從1994年之後,裡原宿把我們喜歡的這些文化做了梳理總結,街頭文化就從那裡開始爆炸了。90年代基本沒有互聯網,所以大家都要自己主動去找新的信息,再去深入的研究它,不用功的話很容易就會被人識破——在我看來當時的氣氛有點battle的感覺——而且這不是錢的問題,也不只是注重外表,是在思想上去追求和探尋。像當時我在“美國村”買古著,回來之後就研究它的年代、材質等。從喜歡穿到研究穿再到穿出自己的個性,我覺得這就是街頭文化的發展,現在原宿的大部分品牌主理人也都是跟我當年一樣在做同樣的事情。

街頭文化不是錢砸出來的,街頭文化也不只是服裝。街頭文化是表現自我的一個過程,忠於自我是街頭文化裡一個很重要的態度,而服裝只是街頭文化中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每天只追求爆款那不是街頭文化,可能會變成奢侈品文化。有自己見解和想法的年輕人們玩的文化才是街頭文化。如果喜歡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能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兒還能去生活,那就是最棒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LIFESTYLE。”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2年,Himm(左)、塗鴉藝術家(也是《urban》第一位員工)火燁(中)、新疆DSP舞團創始人普開(右)在《urban》雜誌的第一個辦公室裡

Himm Wonn,街頭雜誌《urban》和街頭文化品牌 DOE 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啟蒙:淘打口碟,看MTV臺,然後把口袋裡所有的錢買CD和球鞋

“個人覺得街頭文化的源頭永遠是和音樂、藝術、運動有關聯的。比如70年代紐約的時髦青年的音樂跳舞派對滋生了 hip-hop 文化從而衍生了後來一系列的青年次文化現象。同樣的,國內街頭文化的起源也是源自於一群有同好音樂、時尚口味的年輕人開始聚集形成的小圈子底下社區文化而向外延伸開始。90年代國內的街頭文化還處於懵懂時期,資訊在那個時代非常可貴,全靠口耳相傳。當時在國內如果想要了解街頭文化,基本都是看日本的《boon》、《cool》這些雜誌,或者一些音樂節目、音樂錄影帶、espn 極限運動節目,還有後期開始通過打口碟上的 www.xxxxxx.com(網站)去挖掘。和現在接近 ‘假主流’ 相比,那時的街頭文化就是 ‘地下’ 和 ‘異類’。那時喜愛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對於周圍保守的人,表示不理解和鄙夷;而對於同好者,猶如找到了知己找到了組織。

街頭文化想要保持 real,這需要一種發自自我熱愛的表現,而不是因為利益驅使——所以保持 real 的根本是看你自己有多少熱愛你所做的事情。國內街頭文化的發展,目前看似繁榮的狀態其實參雜了太多的泡沫和四不象,我希望這個文化不要被一些外行所毀掉,不要只想從中牟利而不做有益的事情。”

"

多一些瞭解,才能玩得更開心。

如今街頭服飾的風頭一時無兩。一件 Tee 可以在一夜間就爆火,年輕人們在店門口排起長龍,流量明星們也紛紛穿上身,但它能存在10年嗎?基本不可能。能保留10年,甚至30年的,不是街頭服飾,是街頭文化。其實我們所習慣說的“街頭文化”這個詞,也並沒有被準確定義過,主要是包括滑板和 hip-hop 文化(但也不僅限於這些)——大致就是帶著一種青年文化/亞文化的氛圍。1971年一個希臘的小夥在紐約街頭各處噴上“TAKI 183”的塗鴉,1973年 Kool Herc 在紐約 Bronx 區舉辦了第一場 hip-hop 派對,1984年加州衝浪品牌 Stüssy把創辦人的手寫體簽名印在 Tee 上,1986年Ice-T發佈了新歌《6 in the Morning》打開了西海岸的匪幫說唱市場,1993年 Hiroshi Fujiwara幫助 NIGOJun Takahashi在東京原宿開了家店鋪NOWHERE——這些事發生的時候,這些人都處在一種“不知道”的狀態,不會想到當下做的能成為之後一系列文化現象的觸發點。當看著現在身邊的年輕人都穿著街頭品牌,玩著滑板說唱,不由想:那中國的街頭文化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也許還有另一個疑問:中國有街頭文化嗎?

我們採訪了11位國內街頭文化領域的OG人物們,邀請他們分享剛開始接觸這些文化時的記憶,還有他們現在的理解。這些在中國街頭文化的軌跡上先後登場的人們,最初並沒有刻意把“做文化”當作是目的,一切發生得很自然,只是因為單純的喜歡跳舞、說唱、塗鴉、DJ、滑板......一種文化能夠在一個地方形成,需要那裡的人源源不斷得用愛和理解來培養這個文化,不隨意消費它。我們投入的每一筆“熱情”和“耐心”,每一次前進後退的嘗試都是在空白歷史上的一個落點, 沒有這些印記就永遠不會有精彩的故事出現——就像《只有街舞》中說的, “要經常比,經常輸,才能慢慢贏”。或許我們身邊的街頭文化還在表面,但這個文化正在被建立——被我們建立。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90年代梅詠和設計師朋友在一起

梅詠,街頭文化推廣者,從事街頭服飾文化工作30年

北京,日本

街頭文化啟蒙:在日本上學時看到穿肥肥大大的 T-Shirt 和褲子,踩著滑板鞋的年輕人,也是在大阪的“美國村”第一次接觸到古著

“我是80年代後期就到了日本,我記得在出國之前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們都會去北京‘秀水街’買衣服,在那兒我們能找到國外感覺的衣服,王府井的利生百貨1986年就有了 AIR JORDAN 1 。還有霹靂舞也出現在那個年代,無論是球鞋還是霹靂舞這些都是從美國電影裡來的,所以我覺得當時國內的年輕人文化一部分是受美國文化影響才開始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國內街頭文化的萌芽 ,但這應該是北京的街頭文化的萌芽。

1988年我到了日本。當時日本已經經過了幾個文化思潮的影響,年輕人穿著打扮上也有了自己的風格。從1994年之後,裡原宿把我們喜歡的這些文化做了梳理總結,街頭文化就從那裡開始爆炸了。90年代基本沒有互聯網,所以大家都要自己主動去找新的信息,再去深入的研究它,不用功的話很容易就會被人識破——在我看來當時的氣氛有點battle的感覺——而且這不是錢的問題,也不只是注重外表,是在思想上去追求和探尋。像當時我在“美國村”買古著,回來之後就研究它的年代、材質等。從喜歡穿到研究穿再到穿出自己的個性,我覺得這就是街頭文化的發展,現在原宿的大部分品牌主理人也都是跟我當年一樣在做同樣的事情。

街頭文化不是錢砸出來的,街頭文化也不只是服裝。街頭文化是表現自我的一個過程,忠於自我是街頭文化裡一個很重要的態度,而服裝只是街頭文化中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每天只追求爆款那不是街頭文化,可能會變成奢侈品文化。有自己見解和想法的年輕人們玩的文化才是街頭文化。如果喜歡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能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兒還能去生活,那就是最棒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LIFESTYLE。”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2年,Himm(左)、塗鴉藝術家(也是《urban》第一位員工)火燁(中)、新疆DSP舞團創始人普開(右)在《urban》雜誌的第一個辦公室裡

Himm Wonn,街頭雜誌《urban》和街頭文化品牌 DOE 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啟蒙:淘打口碟,看MTV臺,然後把口袋裡所有的錢買CD和球鞋

“個人覺得街頭文化的源頭永遠是和音樂、藝術、運動有關聯的。比如70年代紐約的時髦青年的音樂跳舞派對滋生了 hip-hop 文化從而衍生了後來一系列的青年次文化現象。同樣的,國內街頭文化的起源也是源自於一群有同好音樂、時尚口味的年輕人開始聚集形成的小圈子底下社區文化而向外延伸開始。90年代國內的街頭文化還處於懵懂時期,資訊在那個時代非常可貴,全靠口耳相傳。當時在國內如果想要了解街頭文化,基本都是看日本的《boon》、《cool》這些雜誌,或者一些音樂節目、音樂錄影帶、espn 極限運動節目,還有後期開始通過打口碟上的 www.xxxxxx.com(網站)去挖掘。和現在接近 ‘假主流’ 相比,那時的街頭文化就是 ‘地下’ 和 ‘異類’。那時喜愛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對於周圍保守的人,表示不理解和鄙夷;而對於同好者,猶如找到了知己找到了組織。

街頭文化想要保持 real,這需要一種發自自我熱愛的表現,而不是因為利益驅使——所以保持 real 的根本是看你自己有多少熱愛你所做的事情。國內街頭文化的發展,目前看似繁榮的狀態其實參雜了太多的泡沫和四不象,我希望這個文化不要被一些外行所毀掉,不要只想從中牟利而不做有益的事情。”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0年,Jeff Han(中)、“龍舞蹈”創始人汪瀚(左)和好友在上海辦的第一場 hip-hop 派對上

Jeff Han,中國滑板先驅人物,FLY Streetwear 和 FLY 滑板品牌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的啟蒙:最初是從電影《危險之至》( Gleaming the Cube)接觸到了滑板,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我1991年開始滑板,當時感覺整個上海只有我一個人在滑。90年代國內滑板的人非常少,可以用 ‘稀有’去形容,也只能通過國外的滑板雜誌和一些錄像帶去了解滑板這件事。後來認識的滑板朋友漸漸多起來,但這個人群的建立是非常緩慢的。要說到國內滑板的爆發點應該是車霖在“亞洲室內運動會”拿到冠軍的時刻,滑板開始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我覺得國內滑板文化其實受到個人滑手的影響比較大。像是當時從加拿大來上海的滑手 Johnny Tang,他的滑板風格和技術其實影響了中國整個滑板的發展——聽起來好像挺不可思議的,但其實在外來的滑手對國內的滑板風格的確起到了很大的改變。

雖然滑板文化也不可避免被商業市場所影響,不過我覺得從90年代滑到現在,其實周圍滑板的氛圍還是與之前一樣—— 一群有相同愛好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保持 real 的滑板精神,重點就是能心無旁騖的研究滑板技術或動作,享受單純的滑板樂趣,不被周圍的商業氛圍影響。滑板動作的創新力和練習滑板動作的過程,是滑板文化中最深刻最純粹的部分。我無法告訴年輕人們滑板是什麼,只能讓喜歡的人自己去體會。我相信真正喜歡滑板的人們,會懂得堅持並享受這個過程——一個人如果連自己最喜歡的事都無法堅持下去,那對他的人生也無法有更多期待吧。”

"

多一些瞭解,才能玩得更開心。

如今街頭服飾的風頭一時無兩。一件 Tee 可以在一夜間就爆火,年輕人們在店門口排起長龍,流量明星們也紛紛穿上身,但它能存在10年嗎?基本不可能。能保留10年,甚至30年的,不是街頭服飾,是街頭文化。其實我們所習慣說的“街頭文化”這個詞,也並沒有被準確定義過,主要是包括滑板和 hip-hop 文化(但也不僅限於這些)——大致就是帶著一種青年文化/亞文化的氛圍。1971年一個希臘的小夥在紐約街頭各處噴上“TAKI 183”的塗鴉,1973年 Kool Herc 在紐約 Bronx 區舉辦了第一場 hip-hop 派對,1984年加州衝浪品牌 Stüssy把創辦人的手寫體簽名印在 Tee 上,1986年Ice-T發佈了新歌《6 in the Morning》打開了西海岸的匪幫說唱市場,1993年 Hiroshi Fujiwara幫助 NIGOJun Takahashi在東京原宿開了家店鋪NOWHERE——這些事發生的時候,這些人都處在一種“不知道”的狀態,不會想到當下做的能成為之後一系列文化現象的觸發點。當看著現在身邊的年輕人都穿著街頭品牌,玩著滑板說唱,不由想:那中國的街頭文化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也許還有另一個疑問:中國有街頭文化嗎?

我們採訪了11位國內街頭文化領域的OG人物們,邀請他們分享剛開始接觸這些文化時的記憶,還有他們現在的理解。這些在中國街頭文化的軌跡上先後登場的人們,最初並沒有刻意把“做文化”當作是目的,一切發生得很自然,只是因為單純的喜歡跳舞、說唱、塗鴉、DJ、滑板......一種文化能夠在一個地方形成,需要那裡的人源源不斷得用愛和理解來培養這個文化,不隨意消費它。我們投入的每一筆“熱情”和“耐心”,每一次前進後退的嘗試都是在空白歷史上的一個落點, 沒有這些印記就永遠不會有精彩的故事出現——就像《只有街舞》中說的, “要經常比,經常輸,才能慢慢贏”。或許我們身邊的街頭文化還在表面,但這個文化正在被建立——被我們建立。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90年代梅詠和設計師朋友在一起

梅詠,街頭文化推廣者,從事街頭服飾文化工作30年

北京,日本

街頭文化啟蒙:在日本上學時看到穿肥肥大大的 T-Shirt 和褲子,踩著滑板鞋的年輕人,也是在大阪的“美國村”第一次接觸到古著

“我是80年代後期就到了日本,我記得在出國之前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們都會去北京‘秀水街’買衣服,在那兒我們能找到國外感覺的衣服,王府井的利生百貨1986年就有了 AIR JORDAN 1 。還有霹靂舞也出現在那個年代,無論是球鞋還是霹靂舞這些都是從美國電影裡來的,所以我覺得當時國內的年輕人文化一部分是受美國文化影響才開始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國內街頭文化的萌芽 ,但這應該是北京的街頭文化的萌芽。

1988年我到了日本。當時日本已經經過了幾個文化思潮的影響,年輕人穿著打扮上也有了自己的風格。從1994年之後,裡原宿把我們喜歡的這些文化做了梳理總結,街頭文化就從那裡開始爆炸了。90年代基本沒有互聯網,所以大家都要自己主動去找新的信息,再去深入的研究它,不用功的話很容易就會被人識破——在我看來當時的氣氛有點battle的感覺——而且這不是錢的問題,也不只是注重外表,是在思想上去追求和探尋。像當時我在“美國村”買古著,回來之後就研究它的年代、材質等。從喜歡穿到研究穿再到穿出自己的個性,我覺得這就是街頭文化的發展,現在原宿的大部分品牌主理人也都是跟我當年一樣在做同樣的事情。

街頭文化不是錢砸出來的,街頭文化也不只是服裝。街頭文化是表現自我的一個過程,忠於自我是街頭文化裡一個很重要的態度,而服裝只是街頭文化中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每天只追求爆款那不是街頭文化,可能會變成奢侈品文化。有自己見解和想法的年輕人們玩的文化才是街頭文化。如果喜歡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能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兒還能去生活,那就是最棒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LIFESTYLE。”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2年,Himm(左)、塗鴉藝術家(也是《urban》第一位員工)火燁(中)、新疆DSP舞團創始人普開(右)在《urban》雜誌的第一個辦公室裡

Himm Wonn,街頭雜誌《urban》和街頭文化品牌 DOE 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啟蒙:淘打口碟,看MTV臺,然後把口袋裡所有的錢買CD和球鞋

“個人覺得街頭文化的源頭永遠是和音樂、藝術、運動有關聯的。比如70年代紐約的時髦青年的音樂跳舞派對滋生了 hip-hop 文化從而衍生了後來一系列的青年次文化現象。同樣的,國內街頭文化的起源也是源自於一群有同好音樂、時尚口味的年輕人開始聚集形成的小圈子底下社區文化而向外延伸開始。90年代國內的街頭文化還處於懵懂時期,資訊在那個時代非常可貴,全靠口耳相傳。當時在國內如果想要了解街頭文化,基本都是看日本的《boon》、《cool》這些雜誌,或者一些音樂節目、音樂錄影帶、espn 極限運動節目,還有後期開始通過打口碟上的 www.xxxxxx.com(網站)去挖掘。和現在接近 ‘假主流’ 相比,那時的街頭文化就是 ‘地下’ 和 ‘異類’。那時喜愛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對於周圍保守的人,表示不理解和鄙夷;而對於同好者,猶如找到了知己找到了組織。

街頭文化想要保持 real,這需要一種發自自我熱愛的表現,而不是因為利益驅使——所以保持 real 的根本是看你自己有多少熱愛你所做的事情。國內街頭文化的發展,目前看似繁榮的狀態其實參雜了太多的泡沫和四不象,我希望這個文化不要被一些外行所毀掉,不要只想從中牟利而不做有益的事情。”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0年,Jeff Han(中)、“龍舞蹈”創始人汪瀚(左)和好友在上海辦的第一場 hip-hop 派對上

Jeff Han,中國滑板先驅人物,FLY Streetwear 和 FLY 滑板品牌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的啟蒙:最初是從電影《危險之至》( Gleaming the Cube)接觸到了滑板,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我1991年開始滑板,當時感覺整個上海只有我一個人在滑。90年代國內滑板的人非常少,可以用 ‘稀有’去形容,也只能通過國外的滑板雜誌和一些錄像帶去了解滑板這件事。後來認識的滑板朋友漸漸多起來,但這個人群的建立是非常緩慢的。要說到國內滑板的爆發點應該是車霖在“亞洲室內運動會”拿到冠軍的時刻,滑板開始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我覺得國內滑板文化其實受到個人滑手的影響比較大。像是當時從加拿大來上海的滑手 Johnny Tang,他的滑板風格和技術其實影響了中國整個滑板的發展——聽起來好像挺不可思議的,但其實在外來的滑手對國內的滑板風格的確起到了很大的改變。

雖然滑板文化也不可避免被商業市場所影響,不過我覺得從90年代滑到現在,其實周圍滑板的氛圍還是與之前一樣—— 一群有相同愛好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保持 real 的滑板精神,重點就是能心無旁騖的研究滑板技術或動作,享受單純的滑板樂趣,不被周圍的商業氛圍影響。滑板動作的創新力和練習滑板動作的過程,是滑板文化中最深刻最純粹的部分。我無法告訴年輕人們滑板是什麼,只能讓喜歡的人自己去體會。我相信真正喜歡滑板的人們,會懂得堅持並享受這個過程——一個人如果連自己最喜歡的事都無法堅持下去,那對他的人生也無法有更多期待吧。”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汪瀚,龍舞蹈 D-Clan

汪瀚,上海老牌舞蹈團體“龍舞蹈”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的啟蒙:1987年通過霹靂舞電影的錄像帶,還有街坊大哥們的教授

“90年代是中國霹靂舞年代到街舞年代的大轉變時期,也是最好玩的 Disco 文化時代,當時有真正的 party dance 圍圈跳舞。而且大家都有一顆愛交流和好學的心,雖然資源少但是會不停的跳,所以基礎打得好。那時我們有下午場、正點檔、午夜場,年輕人們基本場場到。記得自己當時節約了一週的零花錢就為買舞票,用紅綠領巾當髮帶,翹課去學跳舞………太多好玩的回憶!那時街舞是絕對的超級新潮酷炫,基本現在40歲左右的人當年都接觸模仿過街舞,還有很多現在街頭領域的大人物們當時都喜歡過街舞吧。我覺得喜歡街舞的年輕人,應該多看多學多交流,增強團隊意識感。還要了解歷史,明白街舞是由歐美音樂而同步發展的。喜歡街舞就扔下手機去學,多練習打好基礎很重要。我覺得想讓街舞保持 real,需要把商業和圈內事物分的清楚—— 跳舞不為名利,只為超越自我!”

"

多一些瞭解,才能玩得更開心。

如今街頭服飾的風頭一時無兩。一件 Tee 可以在一夜間就爆火,年輕人們在店門口排起長龍,流量明星們也紛紛穿上身,但它能存在10年嗎?基本不可能。能保留10年,甚至30年的,不是街頭服飾,是街頭文化。其實我們所習慣說的“街頭文化”這個詞,也並沒有被準確定義過,主要是包括滑板和 hip-hop 文化(但也不僅限於這些)——大致就是帶著一種青年文化/亞文化的氛圍。1971年一個希臘的小夥在紐約街頭各處噴上“TAKI 183”的塗鴉,1973年 Kool Herc 在紐約 Bronx 區舉辦了第一場 hip-hop 派對,1984年加州衝浪品牌 Stüssy把創辦人的手寫體簽名印在 Tee 上,1986年Ice-T發佈了新歌《6 in the Morning》打開了西海岸的匪幫說唱市場,1993年 Hiroshi Fujiwara幫助 NIGOJun Takahashi在東京原宿開了家店鋪NOWHERE——這些事發生的時候,這些人都處在一種“不知道”的狀態,不會想到當下做的能成為之後一系列文化現象的觸發點。當看著現在身邊的年輕人都穿著街頭品牌,玩著滑板說唱,不由想:那中國的街頭文化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也許還有另一個疑問:中國有街頭文化嗎?

我們採訪了11位國內街頭文化領域的OG人物們,邀請他們分享剛開始接觸這些文化時的記憶,還有他們現在的理解。這些在中國街頭文化的軌跡上先後登場的人們,最初並沒有刻意把“做文化”當作是目的,一切發生得很自然,只是因為單純的喜歡跳舞、說唱、塗鴉、DJ、滑板......一種文化能夠在一個地方形成,需要那裡的人源源不斷得用愛和理解來培養這個文化,不隨意消費它。我們投入的每一筆“熱情”和“耐心”,每一次前進後退的嘗試都是在空白歷史上的一個落點, 沒有這些印記就永遠不會有精彩的故事出現——就像《只有街舞》中說的, “要經常比,經常輸,才能慢慢贏”。或許我們身邊的街頭文化還在表面,但這個文化正在被建立——被我們建立。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90年代梅詠和設計師朋友在一起

梅詠,街頭文化推廣者,從事街頭服飾文化工作30年

北京,日本

街頭文化啟蒙:在日本上學時看到穿肥肥大大的 T-Shirt 和褲子,踩著滑板鞋的年輕人,也是在大阪的“美國村”第一次接觸到古著

“我是80年代後期就到了日本,我記得在出國之前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們都會去北京‘秀水街’買衣服,在那兒我們能找到國外感覺的衣服,王府井的利生百貨1986年就有了 AIR JORDAN 1 。還有霹靂舞也出現在那個年代,無論是球鞋還是霹靂舞這些都是從美國電影裡來的,所以我覺得當時國內的年輕人文化一部分是受美國文化影響才開始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國內街頭文化的萌芽 ,但這應該是北京的街頭文化的萌芽。

1988年我到了日本。當時日本已經經過了幾個文化思潮的影響,年輕人穿著打扮上也有了自己的風格。從1994年之後,裡原宿把我們喜歡的這些文化做了梳理總結,街頭文化就從那裡開始爆炸了。90年代基本沒有互聯網,所以大家都要自己主動去找新的信息,再去深入的研究它,不用功的話很容易就會被人識破——在我看來當時的氣氛有點battle的感覺——而且這不是錢的問題,也不只是注重外表,是在思想上去追求和探尋。像當時我在“美國村”買古著,回來之後就研究它的年代、材質等。從喜歡穿到研究穿再到穿出自己的個性,我覺得這就是街頭文化的發展,現在原宿的大部分品牌主理人也都是跟我當年一樣在做同樣的事情。

街頭文化不是錢砸出來的,街頭文化也不只是服裝。街頭文化是表現自我的一個過程,忠於自我是街頭文化裡一個很重要的態度,而服裝只是街頭文化中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每天只追求爆款那不是街頭文化,可能會變成奢侈品文化。有自己見解和想法的年輕人們玩的文化才是街頭文化。如果喜歡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能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兒還能去生活,那就是最棒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LIFESTYLE。”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2年,Himm(左)、塗鴉藝術家(也是《urban》第一位員工)火燁(中)、新疆DSP舞團創始人普開(右)在《urban》雜誌的第一個辦公室裡

Himm Wonn,街頭雜誌《urban》和街頭文化品牌 DOE 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啟蒙:淘打口碟,看MTV臺,然後把口袋裡所有的錢買CD和球鞋

“個人覺得街頭文化的源頭永遠是和音樂、藝術、運動有關聯的。比如70年代紐約的時髦青年的音樂跳舞派對滋生了 hip-hop 文化從而衍生了後來一系列的青年次文化現象。同樣的,國內街頭文化的起源也是源自於一群有同好音樂、時尚口味的年輕人開始聚集形成的小圈子底下社區文化而向外延伸開始。90年代國內的街頭文化還處於懵懂時期,資訊在那個時代非常可貴,全靠口耳相傳。當時在國內如果想要了解街頭文化,基本都是看日本的《boon》、《cool》這些雜誌,或者一些音樂節目、音樂錄影帶、espn 極限運動節目,還有後期開始通過打口碟上的 www.xxxxxx.com(網站)去挖掘。和現在接近 ‘假主流’ 相比,那時的街頭文化就是 ‘地下’ 和 ‘異類’。那時喜愛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對於周圍保守的人,表示不理解和鄙夷;而對於同好者,猶如找到了知己找到了組織。

街頭文化想要保持 real,這需要一種發自自我熱愛的表現,而不是因為利益驅使——所以保持 real 的根本是看你自己有多少熱愛你所做的事情。國內街頭文化的發展,目前看似繁榮的狀態其實參雜了太多的泡沫和四不象,我希望這個文化不要被一些外行所毀掉,不要只想從中牟利而不做有益的事情。”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0年,Jeff Han(中)、“龍舞蹈”創始人汪瀚(左)和好友在上海辦的第一場 hip-hop 派對上

Jeff Han,中國滑板先驅人物,FLY Streetwear 和 FLY 滑板品牌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的啟蒙:最初是從電影《危險之至》( Gleaming the Cube)接觸到了滑板,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我1991年開始滑板,當時感覺整個上海只有我一個人在滑。90年代國內滑板的人非常少,可以用 ‘稀有’去形容,也只能通過國外的滑板雜誌和一些錄像帶去了解滑板這件事。後來認識的滑板朋友漸漸多起來,但這個人群的建立是非常緩慢的。要說到國內滑板的爆發點應該是車霖在“亞洲室內運動會”拿到冠軍的時刻,滑板開始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我覺得國內滑板文化其實受到個人滑手的影響比較大。像是當時從加拿大來上海的滑手 Johnny Tang,他的滑板風格和技術其實影響了中國整個滑板的發展——聽起來好像挺不可思議的,但其實在外來的滑手對國內的滑板風格的確起到了很大的改變。

雖然滑板文化也不可避免被商業市場所影響,不過我覺得從90年代滑到現在,其實周圍滑板的氛圍還是與之前一樣—— 一群有相同愛好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保持 real 的滑板精神,重點就是能心無旁騖的研究滑板技術或動作,享受單純的滑板樂趣,不被周圍的商業氛圍影響。滑板動作的創新力和練習滑板動作的過程,是滑板文化中最深刻最純粹的部分。我無法告訴年輕人們滑板是什麼,只能讓喜歡的人自己去體會。我相信真正喜歡滑板的人們,會懂得堅持並享受這個過程——一個人如果連自己最喜歡的事都無法堅持下去,那對他的人生也無法有更多期待吧。”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汪瀚,龍舞蹈 D-Clan

汪瀚,上海老牌舞蹈團體“龍舞蹈”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的啟蒙:1987年通過霹靂舞電影的錄像帶,還有街坊大哥們的教授

“90年代是中國霹靂舞年代到街舞年代的大轉變時期,也是最好玩的 Disco 文化時代,當時有真正的 party dance 圍圈跳舞。而且大家都有一顆愛交流和好學的心,雖然資源少但是會不停的跳,所以基礎打得好。那時我們有下午場、正點檔、午夜場,年輕人們基本場場到。記得自己當時節約了一週的零花錢就為買舞票,用紅綠領巾當髮帶,翹課去學跳舞………太多好玩的回憶!那時街舞是絕對的超級新潮酷炫,基本現在40歲左右的人當年都接觸模仿過街舞,還有很多現在街頭領域的大人物們當時都喜歡過街舞吧。我覺得喜歡街舞的年輕人,應該多看多學多交流,增強團隊意識感。還要了解歷史,明白街舞是由歐美音樂而同步發展的。喜歡街舞就扔下手機去學,多練習打好基礎很重要。我覺得想讓街舞保持 real,需要把商業和圈內事物分的清楚—— 跳舞不為名利,只為超越自我!”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DJ Wordy ,from《urban》2008年製作的街頭文化畫冊《To Be All I Can Be》

DJ WORDY,Turntablist DJ ,連續3年 DMC 中國區冠軍(2005-2007)

北京

街頭文化的啟蒙:1995年 Fatboy Slim 第一次來北京演出,還有當時看DMC比賽的VCD。

“90年代新的唱片、音樂、資訊都很難獲得,我們想要買器材、買唱片就更難,只能靠朋友從國外帶雜誌回來,或者聽他們分享一些訊息。中國的DJ文化因該最先是從香港開始,後來傳到北京和南方一些城市。1995年 Fatboy Slim 第一次來北京應該對國內的 party 文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讓大家知道什麼是DJ——原來臺上的那個人是可以讓大家都瘋起來。那時的音樂風格基本就是 House 和 Breakbeat,也沒有現在的燈光特效等視覺效果,DJ在臺上就是很簡單的帶最新的唱片給大家放音樂,也就是最純粹的跳舞文化。我覺得國內的DJ文化跟國外差距最大的是觀眾,因為對我們而言,對音樂、對跳舞文化等的接受其實是一夜之間就發生的,沒有經歷那個跟隨文化一同成長的過程。

想要DJ文化保持 real,就得讓自己一直 real——去不斷的學習和鑽研,否則永遠只停留在表面上。雖然簡單說來 DJ 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大家,不過和所有行業一樣,DJ也分不同層次類型。我個人喜歡 scratch,覺得它像樂器一樣是用聲音去演奏,如同吹小號或彈鋼琴。當然也有像百大DJ一樣不強調技術本身,側重在放音樂或做市場。所以對於喜歡DJ文化的年輕人,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自己想做什麼樣的DJ,這需要自己多去看多瞭解。”

"

多一些瞭解,才能玩得更開心。

如今街頭服飾的風頭一時無兩。一件 Tee 可以在一夜間就爆火,年輕人們在店門口排起長龍,流量明星們也紛紛穿上身,但它能存在10年嗎?基本不可能。能保留10年,甚至30年的,不是街頭服飾,是街頭文化。其實我們所習慣說的“街頭文化”這個詞,也並沒有被準確定義過,主要是包括滑板和 hip-hop 文化(但也不僅限於這些)——大致就是帶著一種青年文化/亞文化的氛圍。1971年一個希臘的小夥在紐約街頭各處噴上“TAKI 183”的塗鴉,1973年 Kool Herc 在紐約 Bronx 區舉辦了第一場 hip-hop 派對,1984年加州衝浪品牌 Stüssy把創辦人的手寫體簽名印在 Tee 上,1986年Ice-T發佈了新歌《6 in the Morning》打開了西海岸的匪幫說唱市場,1993年 Hiroshi Fujiwara幫助 NIGOJun Takahashi在東京原宿開了家店鋪NOWHERE——這些事發生的時候,這些人都處在一種“不知道”的狀態,不會想到當下做的能成為之後一系列文化現象的觸發點。當看著現在身邊的年輕人都穿著街頭品牌,玩著滑板說唱,不由想:那中國的街頭文化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也許還有另一個疑問:中國有街頭文化嗎?

我們採訪了11位國內街頭文化領域的OG人物們,邀請他們分享剛開始接觸這些文化時的記憶,還有他們現在的理解。這些在中國街頭文化的軌跡上先後登場的人們,最初並沒有刻意把“做文化”當作是目的,一切發生得很自然,只是因為單純的喜歡跳舞、說唱、塗鴉、DJ、滑板......一種文化能夠在一個地方形成,需要那裡的人源源不斷得用愛和理解來培養這個文化,不隨意消費它。我們投入的每一筆“熱情”和“耐心”,每一次前進後退的嘗試都是在空白歷史上的一個落點, 沒有這些印記就永遠不會有精彩的故事出現——就像《只有街舞》中說的, “要經常比,經常輸,才能慢慢贏”。或許我們身邊的街頭文化還在表面,但這個文化正在被建立——被我們建立。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90年代梅詠和設計師朋友在一起

梅詠,街頭文化推廣者,從事街頭服飾文化工作30年

北京,日本

街頭文化啟蒙:在日本上學時看到穿肥肥大大的 T-Shirt 和褲子,踩著滑板鞋的年輕人,也是在大阪的“美國村”第一次接觸到古著

“我是80年代後期就到了日本,我記得在出國之前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們都會去北京‘秀水街’買衣服,在那兒我們能找到國外感覺的衣服,王府井的利生百貨1986年就有了 AIR JORDAN 1 。還有霹靂舞也出現在那個年代,無論是球鞋還是霹靂舞這些都是從美國電影裡來的,所以我覺得當時國內的年輕人文化一部分是受美國文化影響才開始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國內街頭文化的萌芽 ,但這應該是北京的街頭文化的萌芽。

1988年我到了日本。當時日本已經經過了幾個文化思潮的影響,年輕人穿著打扮上也有了自己的風格。從1994年之後,裡原宿把我們喜歡的這些文化做了梳理總結,街頭文化就從那裡開始爆炸了。90年代基本沒有互聯網,所以大家都要自己主動去找新的信息,再去深入的研究它,不用功的話很容易就會被人識破——在我看來當時的氣氛有點battle的感覺——而且這不是錢的問題,也不只是注重外表,是在思想上去追求和探尋。像當時我在“美國村”買古著,回來之後就研究它的年代、材質等。從喜歡穿到研究穿再到穿出自己的個性,我覺得這就是街頭文化的發展,現在原宿的大部分品牌主理人也都是跟我當年一樣在做同樣的事情。

街頭文化不是錢砸出來的,街頭文化也不只是服裝。街頭文化是表現自我的一個過程,忠於自我是街頭文化裡一個很重要的態度,而服裝只是街頭文化中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每天只追求爆款那不是街頭文化,可能會變成奢侈品文化。有自己見解和想法的年輕人們玩的文化才是街頭文化。如果喜歡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能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兒還能去生活,那就是最棒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LIFESTYLE。”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2年,Himm(左)、塗鴉藝術家(也是《urban》第一位員工)火燁(中)、新疆DSP舞團創始人普開(右)在《urban》雜誌的第一個辦公室裡

Himm Wonn,街頭雜誌《urban》和街頭文化品牌 DOE 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啟蒙:淘打口碟,看MTV臺,然後把口袋裡所有的錢買CD和球鞋

“個人覺得街頭文化的源頭永遠是和音樂、藝術、運動有關聯的。比如70年代紐約的時髦青年的音樂跳舞派對滋生了 hip-hop 文化從而衍生了後來一系列的青年次文化現象。同樣的,國內街頭文化的起源也是源自於一群有同好音樂、時尚口味的年輕人開始聚集形成的小圈子底下社區文化而向外延伸開始。90年代國內的街頭文化還處於懵懂時期,資訊在那個時代非常可貴,全靠口耳相傳。當時在國內如果想要了解街頭文化,基本都是看日本的《boon》、《cool》這些雜誌,或者一些音樂節目、音樂錄影帶、espn 極限運動節目,還有後期開始通過打口碟上的 www.xxxxxx.com(網站)去挖掘。和現在接近 ‘假主流’ 相比,那時的街頭文化就是 ‘地下’ 和 ‘異類’。那時喜愛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對於周圍保守的人,表示不理解和鄙夷;而對於同好者,猶如找到了知己找到了組織。

街頭文化想要保持 real,這需要一種發自自我熱愛的表現,而不是因為利益驅使——所以保持 real 的根本是看你自己有多少熱愛你所做的事情。國內街頭文化的發展,目前看似繁榮的狀態其實參雜了太多的泡沫和四不象,我希望這個文化不要被一些外行所毀掉,不要只想從中牟利而不做有益的事情。”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0年,Jeff Han(中)、“龍舞蹈”創始人汪瀚(左)和好友在上海辦的第一場 hip-hop 派對上

Jeff Han,中國滑板先驅人物,FLY Streetwear 和 FLY 滑板品牌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的啟蒙:最初是從電影《危險之至》( Gleaming the Cube)接觸到了滑板,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我1991年開始滑板,當時感覺整個上海只有我一個人在滑。90年代國內滑板的人非常少,可以用 ‘稀有’去形容,也只能通過國外的滑板雜誌和一些錄像帶去了解滑板這件事。後來認識的滑板朋友漸漸多起來,但這個人群的建立是非常緩慢的。要說到國內滑板的爆發點應該是車霖在“亞洲室內運動會”拿到冠軍的時刻,滑板開始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我覺得國內滑板文化其實受到個人滑手的影響比較大。像是當時從加拿大來上海的滑手 Johnny Tang,他的滑板風格和技術其實影響了中國整個滑板的發展——聽起來好像挺不可思議的,但其實在外來的滑手對國內的滑板風格的確起到了很大的改變。

雖然滑板文化也不可避免被商業市場所影響,不過我覺得從90年代滑到現在,其實周圍滑板的氛圍還是與之前一樣—— 一群有相同愛好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保持 real 的滑板精神,重點就是能心無旁騖的研究滑板技術或動作,享受單純的滑板樂趣,不被周圍的商業氛圍影響。滑板動作的創新力和練習滑板動作的過程,是滑板文化中最深刻最純粹的部分。我無法告訴年輕人們滑板是什麼,只能讓喜歡的人自己去體會。我相信真正喜歡滑板的人們,會懂得堅持並享受這個過程——一個人如果連自己最喜歡的事都無法堅持下去,那對他的人生也無法有更多期待吧。”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汪瀚,龍舞蹈 D-Clan

汪瀚,上海老牌舞蹈團體“龍舞蹈”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的啟蒙:1987年通過霹靂舞電影的錄像帶,還有街坊大哥們的教授

“90年代是中國霹靂舞年代到街舞年代的大轉變時期,也是最好玩的 Disco 文化時代,當時有真正的 party dance 圍圈跳舞。而且大家都有一顆愛交流和好學的心,雖然資源少但是會不停的跳,所以基礎打得好。那時我們有下午場、正點檔、午夜場,年輕人們基本場場到。記得自己當時節約了一週的零花錢就為買舞票,用紅綠領巾當髮帶,翹課去學跳舞………太多好玩的回憶!那時街舞是絕對的超級新潮酷炫,基本現在40歲左右的人當年都接觸模仿過街舞,還有很多現在街頭領域的大人物們當時都喜歡過街舞吧。我覺得喜歡街舞的年輕人,應該多看多學多交流,增強團隊意識感。還要了解歷史,明白街舞是由歐美音樂而同步發展的。喜歡街舞就扔下手機去學,多練習打好基礎很重要。我覺得想讓街舞保持 real,需要把商業和圈內事物分的清楚—— 跳舞不為名利,只為超越自我!”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DJ Wordy ,from《urban》2008年製作的街頭文化畫冊《To Be All I Can Be》

DJ WORDY,Turntablist DJ ,連續3年 DMC 中國區冠軍(2005-2007)

北京

街頭文化的啟蒙:1995年 Fatboy Slim 第一次來北京演出,還有當時看DMC比賽的VCD。

“90年代新的唱片、音樂、資訊都很難獲得,我們想要買器材、買唱片就更難,只能靠朋友從國外帶雜誌回來,或者聽他們分享一些訊息。中國的DJ文化因該最先是從香港開始,後來傳到北京和南方一些城市。1995年 Fatboy Slim 第一次來北京應該對國內的 party 文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讓大家知道什麼是DJ——原來臺上的那個人是可以讓大家都瘋起來。那時的音樂風格基本就是 House 和 Breakbeat,也沒有現在的燈光特效等視覺效果,DJ在臺上就是很簡單的帶最新的唱片給大家放音樂,也就是最純粹的跳舞文化。我覺得國內的DJ文化跟國外差距最大的是觀眾,因為對我們而言,對音樂、對跳舞文化等的接受其實是一夜之間就發生的,沒有經歷那個跟隨文化一同成長的過程。

想要DJ文化保持 real,就得讓自己一直 real——去不斷的學習和鑽研,否則永遠只停留在表面上。雖然簡單說來 DJ 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大家,不過和所有行業一樣,DJ也分不同層次類型。我個人喜歡 scratch,覺得它像樂器一樣是用聲音去演奏,如同吹小號或彈鋼琴。當然也有像百大DJ一樣不強調技術本身,側重在放音樂或做市場。所以對於喜歡DJ文化的年輕人,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自己想做什麼樣的DJ,這需要自己多去看多瞭解。”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小老虎,中國最好的說唱音樂人之一,“精氣神”團員

北京

街頭文化的啟蒙:地下的 MC Battle 和打口盤

“那個時候對說唱文化印象最深的是地下的 MC Battle,因為之前都沒見過這麼玩的,當時也只有通過打口盤能接觸到說唱音樂。當時身邊的年輕人看待說唱音樂是件挺神聖的事——哪怕是隻在乎穿衣造型或混 party 的年輕人,對那些真正會說唱的人,也有種特別單純的尊重,眼神裡透著神往——就是大家真在乎自我表達這件事。如果要給喜歡說唱的年輕人們一些建議,我覺得他們要做的就是‘從心欲’吧。”

"

多一些瞭解,才能玩得更開心。

如今街頭服飾的風頭一時無兩。一件 Tee 可以在一夜間就爆火,年輕人們在店門口排起長龍,流量明星們也紛紛穿上身,但它能存在10年嗎?基本不可能。能保留10年,甚至30年的,不是街頭服飾,是街頭文化。其實我們所習慣說的“街頭文化”這個詞,也並沒有被準確定義過,主要是包括滑板和 hip-hop 文化(但也不僅限於這些)——大致就是帶著一種青年文化/亞文化的氛圍。1971年一個希臘的小夥在紐約街頭各處噴上“TAKI 183”的塗鴉,1973年 Kool Herc 在紐約 Bronx 區舉辦了第一場 hip-hop 派對,1984年加州衝浪品牌 Stüssy把創辦人的手寫體簽名印在 Tee 上,1986年Ice-T發佈了新歌《6 in the Morning》打開了西海岸的匪幫說唱市場,1993年 Hiroshi Fujiwara幫助 NIGOJun Takahashi在東京原宿開了家店鋪NOWHERE——這些事發生的時候,這些人都處在一種“不知道”的狀態,不會想到當下做的能成為之後一系列文化現象的觸發點。當看著現在身邊的年輕人都穿著街頭品牌,玩著滑板說唱,不由想:那中國的街頭文化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也許還有另一個疑問:中國有街頭文化嗎?

我們採訪了11位國內街頭文化領域的OG人物們,邀請他們分享剛開始接觸這些文化時的記憶,還有他們現在的理解。這些在中國街頭文化的軌跡上先後登場的人們,最初並沒有刻意把“做文化”當作是目的,一切發生得很自然,只是因為單純的喜歡跳舞、說唱、塗鴉、DJ、滑板......一種文化能夠在一個地方形成,需要那裡的人源源不斷得用愛和理解來培養這個文化,不隨意消費它。我們投入的每一筆“熱情”和“耐心”,每一次前進後退的嘗試都是在空白歷史上的一個落點, 沒有這些印記就永遠不會有精彩的故事出現——就像《只有街舞》中說的, “要經常比,經常輸,才能慢慢贏”。或許我們身邊的街頭文化還在表面,但這個文化正在被建立——被我們建立。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90年代梅詠和設計師朋友在一起

梅詠,街頭文化推廣者,從事街頭服飾文化工作30年

北京,日本

街頭文化啟蒙:在日本上學時看到穿肥肥大大的 T-Shirt 和褲子,踩著滑板鞋的年輕人,也是在大阪的“美國村”第一次接觸到古著

“我是80年代後期就到了日本,我記得在出國之前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們都會去北京‘秀水街’買衣服,在那兒我們能找到國外感覺的衣服,王府井的利生百貨1986年就有了 AIR JORDAN 1 。還有霹靂舞也出現在那個年代,無論是球鞋還是霹靂舞這些都是從美國電影裡來的,所以我覺得當時國內的年輕人文化一部分是受美國文化影響才開始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國內街頭文化的萌芽 ,但這應該是北京的街頭文化的萌芽。

1988年我到了日本。當時日本已經經過了幾個文化思潮的影響,年輕人穿著打扮上也有了自己的風格。從1994年之後,裡原宿把我們喜歡的這些文化做了梳理總結,街頭文化就從那裡開始爆炸了。90年代基本沒有互聯網,所以大家都要自己主動去找新的信息,再去深入的研究它,不用功的話很容易就會被人識破——在我看來當時的氣氛有點battle的感覺——而且這不是錢的問題,也不只是注重外表,是在思想上去追求和探尋。像當時我在“美國村”買古著,回來之後就研究它的年代、材質等。從喜歡穿到研究穿再到穿出自己的個性,我覺得這就是街頭文化的發展,現在原宿的大部分品牌主理人也都是跟我當年一樣在做同樣的事情。

街頭文化不是錢砸出來的,街頭文化也不只是服裝。街頭文化是表現自我的一個過程,忠於自我是街頭文化裡一個很重要的態度,而服裝只是街頭文化中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每天只追求爆款那不是街頭文化,可能會變成奢侈品文化。有自己見解和想法的年輕人們玩的文化才是街頭文化。如果喜歡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能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兒還能去生活,那就是最棒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LIFESTYLE。”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2年,Himm(左)、塗鴉藝術家(也是《urban》第一位員工)火燁(中)、新疆DSP舞團創始人普開(右)在《urban》雜誌的第一個辦公室裡

Himm Wonn,街頭雜誌《urban》和街頭文化品牌 DOE 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啟蒙:淘打口碟,看MTV臺,然後把口袋裡所有的錢買CD和球鞋

“個人覺得街頭文化的源頭永遠是和音樂、藝術、運動有關聯的。比如70年代紐約的時髦青年的音樂跳舞派對滋生了 hip-hop 文化從而衍生了後來一系列的青年次文化現象。同樣的,國內街頭文化的起源也是源自於一群有同好音樂、時尚口味的年輕人開始聚集形成的小圈子底下社區文化而向外延伸開始。90年代國內的街頭文化還處於懵懂時期,資訊在那個時代非常可貴,全靠口耳相傳。當時在國內如果想要了解街頭文化,基本都是看日本的《boon》、《cool》這些雜誌,或者一些音樂節目、音樂錄影帶、espn 極限運動節目,還有後期開始通過打口碟上的 www.xxxxxx.com(網站)去挖掘。和現在接近 ‘假主流’ 相比,那時的街頭文化就是 ‘地下’ 和 ‘異類’。那時喜愛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對於周圍保守的人,表示不理解和鄙夷;而對於同好者,猶如找到了知己找到了組織。

街頭文化想要保持 real,這需要一種發自自我熱愛的表現,而不是因為利益驅使——所以保持 real 的根本是看你自己有多少熱愛你所做的事情。國內街頭文化的發展,目前看似繁榮的狀態其實參雜了太多的泡沫和四不象,我希望這個文化不要被一些外行所毀掉,不要只想從中牟利而不做有益的事情。”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0年,Jeff Han(中)、“龍舞蹈”創始人汪瀚(左)和好友在上海辦的第一場 hip-hop 派對上

Jeff Han,中國滑板先驅人物,FLY Streetwear 和 FLY 滑板品牌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的啟蒙:最初是從電影《危險之至》( Gleaming the Cube)接觸到了滑板,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我1991年開始滑板,當時感覺整個上海只有我一個人在滑。90年代國內滑板的人非常少,可以用 ‘稀有’去形容,也只能通過國外的滑板雜誌和一些錄像帶去了解滑板這件事。後來認識的滑板朋友漸漸多起來,但這個人群的建立是非常緩慢的。要說到國內滑板的爆發點應該是車霖在“亞洲室內運動會”拿到冠軍的時刻,滑板開始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我覺得國內滑板文化其實受到個人滑手的影響比較大。像是當時從加拿大來上海的滑手 Johnny Tang,他的滑板風格和技術其實影響了中國整個滑板的發展——聽起來好像挺不可思議的,但其實在外來的滑手對國內的滑板風格的確起到了很大的改變。

雖然滑板文化也不可避免被商業市場所影響,不過我覺得從90年代滑到現在,其實周圍滑板的氛圍還是與之前一樣—— 一群有相同愛好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保持 real 的滑板精神,重點就是能心無旁騖的研究滑板技術或動作,享受單純的滑板樂趣,不被周圍的商業氛圍影響。滑板動作的創新力和練習滑板動作的過程,是滑板文化中最深刻最純粹的部分。我無法告訴年輕人們滑板是什麼,只能讓喜歡的人自己去體會。我相信真正喜歡滑板的人們,會懂得堅持並享受這個過程——一個人如果連自己最喜歡的事都無法堅持下去,那對他的人生也無法有更多期待吧。”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汪瀚,龍舞蹈 D-Clan

汪瀚,上海老牌舞蹈團體“龍舞蹈”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的啟蒙:1987年通過霹靂舞電影的錄像帶,還有街坊大哥們的教授

“90年代是中國霹靂舞年代到街舞年代的大轉變時期,也是最好玩的 Disco 文化時代,當時有真正的 party dance 圍圈跳舞。而且大家都有一顆愛交流和好學的心,雖然資源少但是會不停的跳,所以基礎打得好。那時我們有下午場、正點檔、午夜場,年輕人們基本場場到。記得自己當時節約了一週的零花錢就為買舞票,用紅綠領巾當髮帶,翹課去學跳舞………太多好玩的回憶!那時街舞是絕對的超級新潮酷炫,基本現在40歲左右的人當年都接觸模仿過街舞,還有很多現在街頭領域的大人物們當時都喜歡過街舞吧。我覺得喜歡街舞的年輕人,應該多看多學多交流,增強團隊意識感。還要了解歷史,明白街舞是由歐美音樂而同步發展的。喜歡街舞就扔下手機去學,多練習打好基礎很重要。我覺得想讓街舞保持 real,需要把商業和圈內事物分的清楚—— 跳舞不為名利,只為超越自我!”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DJ Wordy ,from《urban》2008年製作的街頭文化畫冊《To Be All I Can Be》

DJ WORDY,Turntablist DJ ,連續3年 DMC 中國區冠軍(2005-2007)

北京

街頭文化的啟蒙:1995年 Fatboy Slim 第一次來北京演出,還有當時看DMC比賽的VCD。

“90年代新的唱片、音樂、資訊都很難獲得,我們想要買器材、買唱片就更難,只能靠朋友從國外帶雜誌回來,或者聽他們分享一些訊息。中國的DJ文化因該最先是從香港開始,後來傳到北京和南方一些城市。1995年 Fatboy Slim 第一次來北京應該對國內的 party 文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讓大家知道什麼是DJ——原來臺上的那個人是可以讓大家都瘋起來。那時的音樂風格基本就是 House 和 Breakbeat,也沒有現在的燈光特效等視覺效果,DJ在臺上就是很簡單的帶最新的唱片給大家放音樂,也就是最純粹的跳舞文化。我覺得國內的DJ文化跟國外差距最大的是觀眾,因為對我們而言,對音樂、對跳舞文化等的接受其實是一夜之間就發生的,沒有經歷那個跟隨文化一同成長的過程。

想要DJ文化保持 real,就得讓自己一直 real——去不斷的學習和鑽研,否則永遠只停留在表面上。雖然簡單說來 DJ 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大家,不過和所有行業一樣,DJ也分不同層次類型。我個人喜歡 scratch,覺得它像樂器一樣是用聲音去演奏,如同吹小號或彈鋼琴。當然也有像百大DJ一樣不強調技術本身,側重在放音樂或做市場。所以對於喜歡DJ文化的年輕人,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自己想做什麼樣的DJ,這需要自己多去看多瞭解。”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小老虎,中國最好的說唱音樂人之一,“精氣神”團員

北京

街頭文化的啟蒙:地下的 MC Battle 和打口盤

“那個時候對說唱文化印象最深的是地下的 MC Battle,因為之前都沒見過這麼玩的,當時也只有通過打口盤能接觸到說唱音樂。當時身邊的年輕人看待說唱音樂是件挺神聖的事——哪怕是隻在乎穿衣造型或混 party 的年輕人,對那些真正會說唱的人,也有種特別單純的尊重,眼神裡透著神往——就是大家真在乎自我表達這件事。如果要給喜歡說唱的年輕人們一些建議,我覺得他們要做的就是‘從心欲’吧。”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SIC 2003年在廣州街頭塗鴉

SIC,中國第一位女生塗鴉人,成立了中國第一個 Graffiti 團隊,後創辦了“陌陌”和兒童品牌 PUPUPULA

廣州

街頭文化的啟蒙:那時看各種國外塗鴉網站,英文也因此進步飛快

“1998年剛能撥號上網時,我通過網絡認識到塗鴉文化,當即被吸引,自己也開始學著在紙上畫。當時為了記錄自己的塗鴉,我也做了一個塗鴉網站(510000.me),之後在上面認識了很多世界各地玩塗鴉的人,像是 KDG, GR4, Syan(MC Yan), FUTURA......那時我們大部分都是先在網絡上認識——先認識塗鴉,再把畫塗鴉的人找出來。

當時的年輕人們對‘塗鴉’的定義瞭解其實挺模糊的,也不清楚這算是藝術還是在破壞公物。記得有幾個香港朋友來廣州,覺得這裡太棒了,可以隨意塗鴉。那時玩塗鴉最大困難就是沒有專業的工具,或者購買起來太麻煩又太貴。我們當時最常用的是國產品牌‘漆師傅’(7CF)——我們都在比誰用水一樣的噴漆依舊技巧好。偶然一些預算多的活動我們能爭取從香港訂購 MONTANA、MOLOTOW 之類的噴漆,就覺得太好了,就算沒有報酬也去。除了塗鴉,當時在廣州也開始有滑板、單車這類的極限運動出現,也認識了一幫朋友,比如 BMX鍾騰飛、滑板黑柴,同時還有一個街頭文化網站——CSN(chinastreets.net )——開始拍攝國內滑板、街舞、塗鴉的視頻,現在想起來都非常超前。

現在還是在街上看到不少塗鴉,我會很尊敬那些堅持在街上畫的人。在街上,你會心跳加速:你不會管自己剛剛那個字母有沒有填完色,你得一直在跑,不要被人發現被抓,你會盡全力做自己認為特別厲害的事情。對喜歡塗鴉的年輕人,我覺得要從瞭解 hip-hop 開始,可以看看《Wild Style》。然後學英文,多閱讀,不然無論怎麼埋頭畫,也只是畫個皮膚,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

"

多一些瞭解,才能玩得更開心。

如今街頭服飾的風頭一時無兩。一件 Tee 可以在一夜間就爆火,年輕人們在店門口排起長龍,流量明星們也紛紛穿上身,但它能存在10年嗎?基本不可能。能保留10年,甚至30年的,不是街頭服飾,是街頭文化。其實我們所習慣說的“街頭文化”這個詞,也並沒有被準確定義過,主要是包括滑板和 hip-hop 文化(但也不僅限於這些)——大致就是帶著一種青年文化/亞文化的氛圍。1971年一個希臘的小夥在紐約街頭各處噴上“TAKI 183”的塗鴉,1973年 Kool Herc 在紐約 Bronx 區舉辦了第一場 hip-hop 派對,1984年加州衝浪品牌 Stüssy把創辦人的手寫體簽名印在 Tee 上,1986年Ice-T發佈了新歌《6 in the Morning》打開了西海岸的匪幫說唱市場,1993年 Hiroshi Fujiwara幫助 NIGOJun Takahashi在東京原宿開了家店鋪NOWHERE——這些事發生的時候,這些人都處在一種“不知道”的狀態,不會想到當下做的能成為之後一系列文化現象的觸發點。當看著現在身邊的年輕人都穿著街頭品牌,玩著滑板說唱,不由想:那中國的街頭文化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也許還有另一個疑問:中國有街頭文化嗎?

我們採訪了11位國內街頭文化領域的OG人物們,邀請他們分享剛開始接觸這些文化時的記憶,還有他們現在的理解。這些在中國街頭文化的軌跡上先後登場的人們,最初並沒有刻意把“做文化”當作是目的,一切發生得很自然,只是因為單純的喜歡跳舞、說唱、塗鴉、DJ、滑板......一種文化能夠在一個地方形成,需要那裡的人源源不斷得用愛和理解來培養這個文化,不隨意消費它。我們投入的每一筆“熱情”和“耐心”,每一次前進後退的嘗試都是在空白歷史上的一個落點, 沒有這些印記就永遠不會有精彩的故事出現——就像《只有街舞》中說的, “要經常比,經常輸,才能慢慢贏”。或許我們身邊的街頭文化還在表面,但這個文化正在被建立——被我們建立。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90年代梅詠和設計師朋友在一起

梅詠,街頭文化推廣者,從事街頭服飾文化工作30年

北京,日本

街頭文化啟蒙:在日本上學時看到穿肥肥大大的 T-Shirt 和褲子,踩著滑板鞋的年輕人,也是在大阪的“美國村”第一次接觸到古著

“我是80年代後期就到了日本,我記得在出國之前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們都會去北京‘秀水街’買衣服,在那兒我們能找到國外感覺的衣服,王府井的利生百貨1986年就有了 AIR JORDAN 1 。還有霹靂舞也出現在那個年代,無論是球鞋還是霹靂舞這些都是從美國電影裡來的,所以我覺得當時國內的年輕人文化一部分是受美國文化影響才開始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國內街頭文化的萌芽 ,但這應該是北京的街頭文化的萌芽。

1988年我到了日本。當時日本已經經過了幾個文化思潮的影響,年輕人穿著打扮上也有了自己的風格。從1994年之後,裡原宿把我們喜歡的這些文化做了梳理總結,街頭文化就從那裡開始爆炸了。90年代基本沒有互聯網,所以大家都要自己主動去找新的信息,再去深入的研究它,不用功的話很容易就會被人識破——在我看來當時的氣氛有點battle的感覺——而且這不是錢的問題,也不只是注重外表,是在思想上去追求和探尋。像當時我在“美國村”買古著,回來之後就研究它的年代、材質等。從喜歡穿到研究穿再到穿出自己的個性,我覺得這就是街頭文化的發展,現在原宿的大部分品牌主理人也都是跟我當年一樣在做同樣的事情。

街頭文化不是錢砸出來的,街頭文化也不只是服裝。街頭文化是表現自我的一個過程,忠於自我是街頭文化裡一個很重要的態度,而服裝只是街頭文化中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每天只追求爆款那不是街頭文化,可能會變成奢侈品文化。有自己見解和想法的年輕人們玩的文化才是街頭文化。如果喜歡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能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兒還能去生活,那就是最棒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LIFESTYLE。”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2年,Himm(左)、塗鴉藝術家(也是《urban》第一位員工)火燁(中)、新疆DSP舞團創始人普開(右)在《urban》雜誌的第一個辦公室裡

Himm Wonn,街頭雜誌《urban》和街頭文化品牌 DOE 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啟蒙:淘打口碟,看MTV臺,然後把口袋裡所有的錢買CD和球鞋

“個人覺得街頭文化的源頭永遠是和音樂、藝術、運動有關聯的。比如70年代紐約的時髦青年的音樂跳舞派對滋生了 hip-hop 文化從而衍生了後來一系列的青年次文化現象。同樣的,國內街頭文化的起源也是源自於一群有同好音樂、時尚口味的年輕人開始聚集形成的小圈子底下社區文化而向外延伸開始。90年代國內的街頭文化還處於懵懂時期,資訊在那個時代非常可貴,全靠口耳相傳。當時在國內如果想要了解街頭文化,基本都是看日本的《boon》、《cool》這些雜誌,或者一些音樂節目、音樂錄影帶、espn 極限運動節目,還有後期開始通過打口碟上的 www.xxxxxx.com(網站)去挖掘。和現在接近 ‘假主流’ 相比,那時的街頭文化就是 ‘地下’ 和 ‘異類’。那時喜愛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對於周圍保守的人,表示不理解和鄙夷;而對於同好者,猶如找到了知己找到了組織。

街頭文化想要保持 real,這需要一種發自自我熱愛的表現,而不是因為利益驅使——所以保持 real 的根本是看你自己有多少熱愛你所做的事情。國內街頭文化的發展,目前看似繁榮的狀態其實參雜了太多的泡沫和四不象,我希望這個文化不要被一些外行所毀掉,不要只想從中牟利而不做有益的事情。”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0年,Jeff Han(中)、“龍舞蹈”創始人汪瀚(左)和好友在上海辦的第一場 hip-hop 派對上

Jeff Han,中國滑板先驅人物,FLY Streetwear 和 FLY 滑板品牌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的啟蒙:最初是從電影《危險之至》( Gleaming the Cube)接觸到了滑板,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我1991年開始滑板,當時感覺整個上海只有我一個人在滑。90年代國內滑板的人非常少,可以用 ‘稀有’去形容,也只能通過國外的滑板雜誌和一些錄像帶去了解滑板這件事。後來認識的滑板朋友漸漸多起來,但這個人群的建立是非常緩慢的。要說到國內滑板的爆發點應該是車霖在“亞洲室內運動會”拿到冠軍的時刻,滑板開始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我覺得國內滑板文化其實受到個人滑手的影響比較大。像是當時從加拿大來上海的滑手 Johnny Tang,他的滑板風格和技術其實影響了中國整個滑板的發展——聽起來好像挺不可思議的,但其實在外來的滑手對國內的滑板風格的確起到了很大的改變。

雖然滑板文化也不可避免被商業市場所影響,不過我覺得從90年代滑到現在,其實周圍滑板的氛圍還是與之前一樣—— 一群有相同愛好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保持 real 的滑板精神,重點就是能心無旁騖的研究滑板技術或動作,享受單純的滑板樂趣,不被周圍的商業氛圍影響。滑板動作的創新力和練習滑板動作的過程,是滑板文化中最深刻最純粹的部分。我無法告訴年輕人們滑板是什麼,只能讓喜歡的人自己去體會。我相信真正喜歡滑板的人們,會懂得堅持並享受這個過程——一個人如果連自己最喜歡的事都無法堅持下去,那對他的人生也無法有更多期待吧。”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汪瀚,龍舞蹈 D-Clan

汪瀚,上海老牌舞蹈團體“龍舞蹈”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的啟蒙:1987年通過霹靂舞電影的錄像帶,還有街坊大哥們的教授

“90年代是中國霹靂舞年代到街舞年代的大轉變時期,也是最好玩的 Disco 文化時代,當時有真正的 party dance 圍圈跳舞。而且大家都有一顆愛交流和好學的心,雖然資源少但是會不停的跳,所以基礎打得好。那時我們有下午場、正點檔、午夜場,年輕人們基本場場到。記得自己當時節約了一週的零花錢就為買舞票,用紅綠領巾當髮帶,翹課去學跳舞………太多好玩的回憶!那時街舞是絕對的超級新潮酷炫,基本現在40歲左右的人當年都接觸模仿過街舞,還有很多現在街頭領域的大人物們當時都喜歡過街舞吧。我覺得喜歡街舞的年輕人,應該多看多學多交流,增強團隊意識感。還要了解歷史,明白街舞是由歐美音樂而同步發展的。喜歡街舞就扔下手機去學,多練習打好基礎很重要。我覺得想讓街舞保持 real,需要把商業和圈內事物分的清楚—— 跳舞不為名利,只為超越自我!”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DJ Wordy ,from《urban》2008年製作的街頭文化畫冊《To Be All I Can Be》

DJ WORDY,Turntablist DJ ,連續3年 DMC 中國區冠軍(2005-2007)

北京

街頭文化的啟蒙:1995年 Fatboy Slim 第一次來北京演出,還有當時看DMC比賽的VCD。

“90年代新的唱片、音樂、資訊都很難獲得,我們想要買器材、買唱片就更難,只能靠朋友從國外帶雜誌回來,或者聽他們分享一些訊息。中國的DJ文化因該最先是從香港開始,後來傳到北京和南方一些城市。1995年 Fatboy Slim 第一次來北京應該對國內的 party 文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讓大家知道什麼是DJ——原來臺上的那個人是可以讓大家都瘋起來。那時的音樂風格基本就是 House 和 Breakbeat,也沒有現在的燈光特效等視覺效果,DJ在臺上就是很簡單的帶最新的唱片給大家放音樂,也就是最純粹的跳舞文化。我覺得國內的DJ文化跟國外差距最大的是觀眾,因為對我們而言,對音樂、對跳舞文化等的接受其實是一夜之間就發生的,沒有經歷那個跟隨文化一同成長的過程。

想要DJ文化保持 real,就得讓自己一直 real——去不斷的學習和鑽研,否則永遠只停留在表面上。雖然簡單說來 DJ 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大家,不過和所有行業一樣,DJ也分不同層次類型。我個人喜歡 scratch,覺得它像樂器一樣是用聲音去演奏,如同吹小號或彈鋼琴。當然也有像百大DJ一樣不強調技術本身,側重在放音樂或做市場。所以對於喜歡DJ文化的年輕人,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自己想做什麼樣的DJ,這需要自己多去看多瞭解。”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小老虎,中國最好的說唱音樂人之一,“精氣神”團員

北京

街頭文化的啟蒙:地下的 MC Battle 和打口盤

“那個時候對說唱文化印象最深的是地下的 MC Battle,因為之前都沒見過這麼玩的,當時也只有通過打口盤能接觸到說唱音樂。當時身邊的年輕人看待說唱音樂是件挺神聖的事——哪怕是隻在乎穿衣造型或混 party 的年輕人,對那些真正會說唱的人,也有種特別單純的尊重,眼神裡透著神往——就是大家真在乎自我表達這件事。如果要給喜歡說唱的年輕人們一些建議,我覺得他們要做的就是‘從心欲’吧。”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SIC 2003年在廣州街頭塗鴉

SIC,中國第一位女生塗鴉人,成立了中國第一個 Graffiti 團隊,後創辦了“陌陌”和兒童品牌 PUPUPULA

廣州

街頭文化的啟蒙:那時看各種國外塗鴉網站,英文也因此進步飛快

“1998年剛能撥號上網時,我通過網絡認識到塗鴉文化,當即被吸引,自己也開始學著在紙上畫。當時為了記錄自己的塗鴉,我也做了一個塗鴉網站(510000.me),之後在上面認識了很多世界各地玩塗鴉的人,像是 KDG, GR4, Syan(MC Yan), FUTURA......那時我們大部分都是先在網絡上認識——先認識塗鴉,再把畫塗鴉的人找出來。

當時的年輕人們對‘塗鴉’的定義瞭解其實挺模糊的,也不清楚這算是藝術還是在破壞公物。記得有幾個香港朋友來廣州,覺得這裡太棒了,可以隨意塗鴉。那時玩塗鴉最大困難就是沒有專業的工具,或者購買起來太麻煩又太貴。我們當時最常用的是國產品牌‘漆師傅’(7CF)——我們都在比誰用水一樣的噴漆依舊技巧好。偶然一些預算多的活動我們能爭取從香港訂購 MONTANA、MOLOTOW 之類的噴漆,就覺得太好了,就算沒有報酬也去。除了塗鴉,當時在廣州也開始有滑板、單車這類的極限運動出現,也認識了一幫朋友,比如 BMX鍾騰飛、滑板黑柴,同時還有一個街頭文化網站——CSN(chinastreets.net )——開始拍攝國內滑板、街舞、塗鴉的視頻,現在想起來都非常超前。

現在還是在街上看到不少塗鴉,我會很尊敬那些堅持在街上畫的人。在街上,你會心跳加速:你不會管自己剛剛那個字母有沒有填完色,你得一直在跑,不要被人發現被抓,你會盡全力做自己認為特別厲害的事情。對喜歡塗鴉的年輕人,我覺得要從瞭解 hip-hop 開始,可以看看《Wild Style》。然後學英文,多閱讀,不然無論怎麼埋頭畫,也只是畫個皮膚,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4年 Dickid 和 MC REN(右)在廣州的 hip-hop 演出上

DICKID,hip-hop 文化推廣者,中國首個街頭文化網站“CSN”的創辦人之一

廣州

街頭文化啟蒙:在電視上看到 Kris Kross 的歌《Jump》,因此喜歡上 hip-hop。考職中(外語系)面試時,還在面試老師面前唱了一段 Shyheim 的歌來展示口語

“90年代是一個沒網絡的時代,很多人在玩某樣東西,自己其實也不知道那個叫什麼。像我自己93年接觸塗鴉,但只是從外國電影上的印象來自己摸索——連這個東西是叫'Graffiti'都是要到96年才知道。當時廣州這邊很多打口CD,我幾乎每天都會去dig碟,然後自己聽歌詞學唱。記得當時去職中(外語系)的入學面試,我還在面試老師面前唱了一段 Shyheim 的歌來展示口語。90年代廣州 hip-hop 還算不上有什麼氛圍,因為玩的人基本沒幾個,偶爾會有一些小聚會,也不會有很多人覺得玩這個很酷,更不會說有任何價值。要說真正的興起要到2000年開始,我們CSN網站開始推廣之後越來越多人開始瞭解並喜歡上 Hip Hop 文化。那時候我們做了很多教學、lifestyle、比賽和交流活動等等,還有很多人不遠千里搭火車來廣州找我們交流。大約2001年開始,整個國內就開始越來越多這樣的組織了,像“嘻哈之城”(上海的一個街舞網站)這些也開始做很多文化推廣的東西。

我覺得‘hip-hop文化’是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但用愛和熱誠去做。如果真正喜歡 hip-hop 的年輕朋友,希望多去了解文化的根,去學習這個文化是怎麼來的,它代表了什麼。 DO WHAT YOU LOVE, NOT WHAT YOU GET。”

"

多一些瞭解,才能玩得更開心。

如今街頭服飾的風頭一時無兩。一件 Tee 可以在一夜間就爆火,年輕人們在店門口排起長龍,流量明星們也紛紛穿上身,但它能存在10年嗎?基本不可能。能保留10年,甚至30年的,不是街頭服飾,是街頭文化。其實我們所習慣說的“街頭文化”這個詞,也並沒有被準確定義過,主要是包括滑板和 hip-hop 文化(但也不僅限於這些)——大致就是帶著一種青年文化/亞文化的氛圍。1971年一個希臘的小夥在紐約街頭各處噴上“TAKI 183”的塗鴉,1973年 Kool Herc 在紐約 Bronx 區舉辦了第一場 hip-hop 派對,1984年加州衝浪品牌 Stüssy把創辦人的手寫體簽名印在 Tee 上,1986年Ice-T發佈了新歌《6 in the Morning》打開了西海岸的匪幫說唱市場,1993年 Hiroshi Fujiwara幫助 NIGOJun Takahashi在東京原宿開了家店鋪NOWHERE——這些事發生的時候,這些人都處在一種“不知道”的狀態,不會想到當下做的能成為之後一系列文化現象的觸發點。當看著現在身邊的年輕人都穿著街頭品牌,玩著滑板說唱,不由想:那中國的街頭文化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也許還有另一個疑問:中國有街頭文化嗎?

我們採訪了11位國內街頭文化領域的OG人物們,邀請他們分享剛開始接觸這些文化時的記憶,還有他們現在的理解。這些在中國街頭文化的軌跡上先後登場的人們,最初並沒有刻意把“做文化”當作是目的,一切發生得很自然,只是因為單純的喜歡跳舞、說唱、塗鴉、DJ、滑板......一種文化能夠在一個地方形成,需要那裡的人源源不斷得用愛和理解來培養這個文化,不隨意消費它。我們投入的每一筆“熱情”和“耐心”,每一次前進後退的嘗試都是在空白歷史上的一個落點, 沒有這些印記就永遠不會有精彩的故事出現——就像《只有街舞》中說的, “要經常比,經常輸,才能慢慢贏”。或許我們身邊的街頭文化還在表面,但這個文化正在被建立——被我們建立。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90年代梅詠和設計師朋友在一起

梅詠,街頭文化推廣者,從事街頭服飾文化工作30年

北京,日本

街頭文化啟蒙:在日本上學時看到穿肥肥大大的 T-Shirt 和褲子,踩著滑板鞋的年輕人,也是在大阪的“美國村”第一次接觸到古著

“我是80年代後期就到了日本,我記得在出國之前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們都會去北京‘秀水街’買衣服,在那兒我們能找到國外感覺的衣服,王府井的利生百貨1986年就有了 AIR JORDAN 1 。還有霹靂舞也出現在那個年代,無論是球鞋還是霹靂舞這些都是從美國電影裡來的,所以我覺得當時國內的年輕人文化一部分是受美國文化影響才開始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國內街頭文化的萌芽 ,但這應該是北京的街頭文化的萌芽。

1988年我到了日本。當時日本已經經過了幾個文化思潮的影響,年輕人穿著打扮上也有了自己的風格。從1994年之後,裡原宿把我們喜歡的這些文化做了梳理總結,街頭文化就從那裡開始爆炸了。90年代基本沒有互聯網,所以大家都要自己主動去找新的信息,再去深入的研究它,不用功的話很容易就會被人識破——在我看來當時的氣氛有點battle的感覺——而且這不是錢的問題,也不只是注重外表,是在思想上去追求和探尋。像當時我在“美國村”買古著,回來之後就研究它的年代、材質等。從喜歡穿到研究穿再到穿出自己的個性,我覺得這就是街頭文化的發展,現在原宿的大部分品牌主理人也都是跟我當年一樣在做同樣的事情。

街頭文化不是錢砸出來的,街頭文化也不只是服裝。街頭文化是表現自我的一個過程,忠於自我是街頭文化裡一個很重要的態度,而服裝只是街頭文化中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每天只追求爆款那不是街頭文化,可能會變成奢侈品文化。有自己見解和想法的年輕人們玩的文化才是街頭文化。如果喜歡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能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兒還能去生活,那就是最棒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LIFESTYLE。”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2年,Himm(左)、塗鴉藝術家(也是《urban》第一位員工)火燁(中)、新疆DSP舞團創始人普開(右)在《urban》雜誌的第一個辦公室裡

Himm Wonn,街頭雜誌《urban》和街頭文化品牌 DOE 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啟蒙:淘打口碟,看MTV臺,然後把口袋裡所有的錢買CD和球鞋

“個人覺得街頭文化的源頭永遠是和音樂、藝術、運動有關聯的。比如70年代紐約的時髦青年的音樂跳舞派對滋生了 hip-hop 文化從而衍生了後來一系列的青年次文化現象。同樣的,國內街頭文化的起源也是源自於一群有同好音樂、時尚口味的年輕人開始聚集形成的小圈子底下社區文化而向外延伸開始。90年代國內的街頭文化還處於懵懂時期,資訊在那個時代非常可貴,全靠口耳相傳。當時在國內如果想要了解街頭文化,基本都是看日本的《boon》、《cool》這些雜誌,或者一些音樂節目、音樂錄影帶、espn 極限運動節目,還有後期開始通過打口碟上的 www.xxxxxx.com(網站)去挖掘。和現在接近 ‘假主流’ 相比,那時的街頭文化就是 ‘地下’ 和 ‘異類’。那時喜愛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對於周圍保守的人,表示不理解和鄙夷;而對於同好者,猶如找到了知己找到了組織。

街頭文化想要保持 real,這需要一種發自自我熱愛的表現,而不是因為利益驅使——所以保持 real 的根本是看你自己有多少熱愛你所做的事情。國內街頭文化的發展,目前看似繁榮的狀態其實參雜了太多的泡沫和四不象,我希望這個文化不要被一些外行所毀掉,不要只想從中牟利而不做有益的事情。”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0年,Jeff Han(中)、“龍舞蹈”創始人汪瀚(左)和好友在上海辦的第一場 hip-hop 派對上

Jeff Han,中國滑板先驅人物,FLY Streetwear 和 FLY 滑板品牌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的啟蒙:最初是從電影《危險之至》( Gleaming the Cube)接觸到了滑板,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我1991年開始滑板,當時感覺整個上海只有我一個人在滑。90年代國內滑板的人非常少,可以用 ‘稀有’去形容,也只能通過國外的滑板雜誌和一些錄像帶去了解滑板這件事。後來認識的滑板朋友漸漸多起來,但這個人群的建立是非常緩慢的。要說到國內滑板的爆發點應該是車霖在“亞洲室內運動會”拿到冠軍的時刻,滑板開始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我覺得國內滑板文化其實受到個人滑手的影響比較大。像是當時從加拿大來上海的滑手 Johnny Tang,他的滑板風格和技術其實影響了中國整個滑板的發展——聽起來好像挺不可思議的,但其實在外來的滑手對國內的滑板風格的確起到了很大的改變。

雖然滑板文化也不可避免被商業市場所影響,不過我覺得從90年代滑到現在,其實周圍滑板的氛圍還是與之前一樣—— 一群有相同愛好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保持 real 的滑板精神,重點就是能心無旁騖的研究滑板技術或動作,享受單純的滑板樂趣,不被周圍的商業氛圍影響。滑板動作的創新力和練習滑板動作的過程,是滑板文化中最深刻最純粹的部分。我無法告訴年輕人們滑板是什麼,只能讓喜歡的人自己去體會。我相信真正喜歡滑板的人們,會懂得堅持並享受這個過程——一個人如果連自己最喜歡的事都無法堅持下去,那對他的人生也無法有更多期待吧。”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汪瀚,龍舞蹈 D-Clan

汪瀚,上海老牌舞蹈團體“龍舞蹈”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的啟蒙:1987年通過霹靂舞電影的錄像帶,還有街坊大哥們的教授

“90年代是中國霹靂舞年代到街舞年代的大轉變時期,也是最好玩的 Disco 文化時代,當時有真正的 party dance 圍圈跳舞。而且大家都有一顆愛交流和好學的心,雖然資源少但是會不停的跳,所以基礎打得好。那時我們有下午場、正點檔、午夜場,年輕人們基本場場到。記得自己當時節約了一週的零花錢就為買舞票,用紅綠領巾當髮帶,翹課去學跳舞………太多好玩的回憶!那時街舞是絕對的超級新潮酷炫,基本現在40歲左右的人當年都接觸模仿過街舞,還有很多現在街頭領域的大人物們當時都喜歡過街舞吧。我覺得喜歡街舞的年輕人,應該多看多學多交流,增強團隊意識感。還要了解歷史,明白街舞是由歐美音樂而同步發展的。喜歡街舞就扔下手機去學,多練習打好基礎很重要。我覺得想讓街舞保持 real,需要把商業和圈內事物分的清楚—— 跳舞不為名利,只為超越自我!”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DJ Wordy ,from《urban》2008年製作的街頭文化畫冊《To Be All I Can Be》

DJ WORDY,Turntablist DJ ,連續3年 DMC 中國區冠軍(2005-2007)

北京

街頭文化的啟蒙:1995年 Fatboy Slim 第一次來北京演出,還有當時看DMC比賽的VCD。

“90年代新的唱片、音樂、資訊都很難獲得,我們想要買器材、買唱片就更難,只能靠朋友從國外帶雜誌回來,或者聽他們分享一些訊息。中國的DJ文化因該最先是從香港開始,後來傳到北京和南方一些城市。1995年 Fatboy Slim 第一次來北京應該對國內的 party 文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讓大家知道什麼是DJ——原來臺上的那個人是可以讓大家都瘋起來。那時的音樂風格基本就是 House 和 Breakbeat,也沒有現在的燈光特效等視覺效果,DJ在臺上就是很簡單的帶最新的唱片給大家放音樂,也就是最純粹的跳舞文化。我覺得國內的DJ文化跟國外差距最大的是觀眾,因為對我們而言,對音樂、對跳舞文化等的接受其實是一夜之間就發生的,沒有經歷那個跟隨文化一同成長的過程。

想要DJ文化保持 real,就得讓自己一直 real——去不斷的學習和鑽研,否則永遠只停留在表面上。雖然簡單說來 DJ 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大家,不過和所有行業一樣,DJ也分不同層次類型。我個人喜歡 scratch,覺得它像樂器一樣是用聲音去演奏,如同吹小號或彈鋼琴。當然也有像百大DJ一樣不強調技術本身,側重在放音樂或做市場。所以對於喜歡DJ文化的年輕人,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自己想做什麼樣的DJ,這需要自己多去看多瞭解。”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小老虎,中國最好的說唱音樂人之一,“精氣神”團員

北京

街頭文化的啟蒙:地下的 MC Battle 和打口盤

“那個時候對說唱文化印象最深的是地下的 MC Battle,因為之前都沒見過這麼玩的,當時也只有通過打口盤能接觸到說唱音樂。當時身邊的年輕人看待說唱音樂是件挺神聖的事——哪怕是隻在乎穿衣造型或混 party 的年輕人,對那些真正會說唱的人,也有種特別單純的尊重,眼神裡透著神往——就是大家真在乎自我表達這件事。如果要給喜歡說唱的年輕人們一些建議,我覺得他們要做的就是‘從心欲’吧。”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SIC 2003年在廣州街頭塗鴉

SIC,中國第一位女生塗鴉人,成立了中國第一個 Graffiti 團隊,後創辦了“陌陌”和兒童品牌 PUPUPULA

廣州

街頭文化的啟蒙:那時看各種國外塗鴉網站,英文也因此進步飛快

“1998年剛能撥號上網時,我通過網絡認識到塗鴉文化,當即被吸引,自己也開始學著在紙上畫。當時為了記錄自己的塗鴉,我也做了一個塗鴉網站(510000.me),之後在上面認識了很多世界各地玩塗鴉的人,像是 KDG, GR4, Syan(MC Yan), FUTURA......那時我們大部分都是先在網絡上認識——先認識塗鴉,再把畫塗鴉的人找出來。

當時的年輕人們對‘塗鴉’的定義瞭解其實挺模糊的,也不清楚這算是藝術還是在破壞公物。記得有幾個香港朋友來廣州,覺得這裡太棒了,可以隨意塗鴉。那時玩塗鴉最大困難就是沒有專業的工具,或者購買起來太麻煩又太貴。我們當時最常用的是國產品牌‘漆師傅’(7CF)——我們都在比誰用水一樣的噴漆依舊技巧好。偶然一些預算多的活動我們能爭取從香港訂購 MONTANA、MOLOTOW 之類的噴漆,就覺得太好了,就算沒有報酬也去。除了塗鴉,當時在廣州也開始有滑板、單車這類的極限運動出現,也認識了一幫朋友,比如 BMX鍾騰飛、滑板黑柴,同時還有一個街頭文化網站——CSN(chinastreets.net )——開始拍攝國內滑板、街舞、塗鴉的視頻,現在想起來都非常超前。

現在還是在街上看到不少塗鴉,我會很尊敬那些堅持在街上畫的人。在街上,你會心跳加速:你不會管自己剛剛那個字母有沒有填完色,你得一直在跑,不要被人發現被抓,你會盡全力做自己認為特別厲害的事情。對喜歡塗鴉的年輕人,我覺得要從瞭解 hip-hop 開始,可以看看《Wild Style》。然後學英文,多閱讀,不然無論怎麼埋頭畫,也只是畫個皮膚,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4年 Dickid 和 MC REN(右)在廣州的 hip-hop 演出上

DICKID,hip-hop 文化推廣者,中國首個街頭文化網站“CSN”的創辦人之一

廣州

街頭文化啟蒙:在電視上看到 Kris Kross 的歌《Jump》,因此喜歡上 hip-hop。考職中(外語系)面試時,還在面試老師面前唱了一段 Shyheim 的歌來展示口語

“90年代是一個沒網絡的時代,很多人在玩某樣東西,自己其實也不知道那個叫什麼。像我自己93年接觸塗鴉,但只是從外國電影上的印象來自己摸索——連這個東西是叫'Graffiti'都是要到96年才知道。當時廣州這邊很多打口CD,我幾乎每天都會去dig碟,然後自己聽歌詞學唱。記得當時去職中(外語系)的入學面試,我還在面試老師面前唱了一段 Shyheim 的歌來展示口語。90年代廣州 hip-hop 還算不上有什麼氛圍,因為玩的人基本沒幾個,偶爾會有一些小聚會,也不會有很多人覺得玩這個很酷,更不會說有任何價值。要說真正的興起要到2000年開始,我們CSN網站開始推廣之後越來越多人開始瞭解並喜歡上 Hip Hop 文化。那時候我們做了很多教學、lifestyle、比賽和交流活動等等,還有很多人不遠千里搭火車來廣州找我們交流。大約2001年開始,整個國內就開始越來越多這樣的組織了,像“嘻哈之城”(上海的一個街舞網站)這些也開始做很多文化推廣的東西。

我覺得‘hip-hop文化’是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但用愛和熱誠去做。如果真正喜歡 hip-hop 的年輕朋友,希望多去了解文化的根,去學習這個文化是怎麼來的,它代表了什麼。 DO WHAT YOU LOVE, NOT WHAT YOU GET。”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5 black knight 滑板宣傳拍攝,Photo: 張良

Eric Lai,滑板文化推廣者,創立滑板品牌 Vagabond Skateboards 和滑板雜誌《Wandering》

深圳

街頭文化啟蒙:滑板場上一個不認識的滑手熱情的邀請我下去試試,他教了我 Ollie,打開了我的滑板生涯。還有 LMF(大懶堂)也是當時反叛的代表。

“我是1999年開始滑板的,但在滑板之前就能在香港的《Milk》雜誌經常看到滑板的內容,那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 Vans 和 Reef 的廣告,特別好奇滑板是怎樣才能跳起來。還有各種地下雜誌,打口碟,這些文化都對當時的滑手影響深遠,而且互聯網也並不發達,大家都是靠著熱血精神來用100%的熱情去發掘自己的愛好,一切都來之不易!所以大家都很珍惜能遇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時候大家都很團結,也沒有什麼商業氣氛,大家都在一起玩。還記得在2000年至2003年期間經常上百人在一起滑板(深圳),我們在商場的門口玩,保安也不會來管我們,因為隊伍實在太龐大了。2000年初的滑板有很多不一樣風格的滑手,基本上都是以音樂和穿著風格來代表自己,除了一些少數的雷鬼和 Metal 風格之外主要分為朋克和 hip-hop 兩派,從衣著到裝備和動作的選擇也完全不一樣。近年來已經完全見不到朋克滑手的影子了,實在遺憾!

滑板只要你認真去滑就會明白那是什麼!只要你知道滑板的‘難’,你就會知道那個滑手在完全那些動作到底付出了多少,這些只有真正滑板的人才會知道。滑板想要保持 real 就是回到街頭! 只有在街頭成功的滑板動作才會留名。”

"

多一些瞭解,才能玩得更開心。

如今街頭服飾的風頭一時無兩。一件 Tee 可以在一夜間就爆火,年輕人們在店門口排起長龍,流量明星們也紛紛穿上身,但它能存在10年嗎?基本不可能。能保留10年,甚至30年的,不是街頭服飾,是街頭文化。其實我們所習慣說的“街頭文化”這個詞,也並沒有被準確定義過,主要是包括滑板和 hip-hop 文化(但也不僅限於這些)——大致就是帶著一種青年文化/亞文化的氛圍。1971年一個希臘的小夥在紐約街頭各處噴上“TAKI 183”的塗鴉,1973年 Kool Herc 在紐約 Bronx 區舉辦了第一場 hip-hop 派對,1984年加州衝浪品牌 Stüssy把創辦人的手寫體簽名印在 Tee 上,1986年Ice-T發佈了新歌《6 in the Morning》打開了西海岸的匪幫說唱市場,1993年 Hiroshi Fujiwara幫助 NIGOJun Takahashi在東京原宿開了家店鋪NOWHERE——這些事發生的時候,這些人都處在一種“不知道”的狀態,不會想到當下做的能成為之後一系列文化現象的觸發點。當看著現在身邊的年輕人都穿著街頭品牌,玩著滑板說唱,不由想:那中國的街頭文化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也許還有另一個疑問:中國有街頭文化嗎?

我們採訪了11位國內街頭文化領域的OG人物們,邀請他們分享剛開始接觸這些文化時的記憶,還有他們現在的理解。這些在中國街頭文化的軌跡上先後登場的人們,最初並沒有刻意把“做文化”當作是目的,一切發生得很自然,只是因為單純的喜歡跳舞、說唱、塗鴉、DJ、滑板......一種文化能夠在一個地方形成,需要那裡的人源源不斷得用愛和理解來培養這個文化,不隨意消費它。我們投入的每一筆“熱情”和“耐心”,每一次前進後退的嘗試都是在空白歷史上的一個落點, 沒有這些印記就永遠不會有精彩的故事出現——就像《只有街舞》中說的, “要經常比,經常輸,才能慢慢贏”。或許我們身邊的街頭文化還在表面,但這個文化正在被建立——被我們建立。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90年代梅詠和設計師朋友在一起

梅詠,街頭文化推廣者,從事街頭服飾文化工作30年

北京,日本

街頭文化啟蒙:在日本上學時看到穿肥肥大大的 T-Shirt 和褲子,踩著滑板鞋的年輕人,也是在大阪的“美國村”第一次接觸到古著

“我是80年代後期就到了日本,我記得在出國之前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們都會去北京‘秀水街’買衣服,在那兒我們能找到國外感覺的衣服,王府井的利生百貨1986年就有了 AIR JORDAN 1 。還有霹靂舞也出現在那個年代,無論是球鞋還是霹靂舞這些都是從美國電影裡來的,所以我覺得當時國內的年輕人文化一部分是受美國文化影響才開始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國內街頭文化的萌芽 ,但這應該是北京的街頭文化的萌芽。

1988年我到了日本。當時日本已經經過了幾個文化思潮的影響,年輕人穿著打扮上也有了自己的風格。從1994年之後,裡原宿把我們喜歡的這些文化做了梳理總結,街頭文化就從那裡開始爆炸了。90年代基本沒有互聯網,所以大家都要自己主動去找新的信息,再去深入的研究它,不用功的話很容易就會被人識破——在我看來當時的氣氛有點battle的感覺——而且這不是錢的問題,也不只是注重外表,是在思想上去追求和探尋。像當時我在“美國村”買古著,回來之後就研究它的年代、材質等。從喜歡穿到研究穿再到穿出自己的個性,我覺得這就是街頭文化的發展,現在原宿的大部分品牌主理人也都是跟我當年一樣在做同樣的事情。

街頭文化不是錢砸出來的,街頭文化也不只是服裝。街頭文化是表現自我的一個過程,忠於自我是街頭文化裡一個很重要的態度,而服裝只是街頭文化中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每天只追求爆款那不是街頭文化,可能會變成奢侈品文化。有自己見解和想法的年輕人們玩的文化才是街頭文化。如果喜歡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能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兒還能去生活,那就是最棒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LIFESTYLE。”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2年,Himm(左)、塗鴉藝術家(也是《urban》第一位員工)火燁(中)、新疆DSP舞團創始人普開(右)在《urban》雜誌的第一個辦公室裡

Himm Wonn,街頭雜誌《urban》和街頭文化品牌 DOE 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啟蒙:淘打口碟,看MTV臺,然後把口袋裡所有的錢買CD和球鞋

“個人覺得街頭文化的源頭永遠是和音樂、藝術、運動有關聯的。比如70年代紐約的時髦青年的音樂跳舞派對滋生了 hip-hop 文化從而衍生了後來一系列的青年次文化現象。同樣的,國內街頭文化的起源也是源自於一群有同好音樂、時尚口味的年輕人開始聚集形成的小圈子底下社區文化而向外延伸開始。90年代國內的街頭文化還處於懵懂時期,資訊在那個時代非常可貴,全靠口耳相傳。當時在國內如果想要了解街頭文化,基本都是看日本的《boon》、《cool》這些雜誌,或者一些音樂節目、音樂錄影帶、espn 極限運動節目,還有後期開始通過打口碟上的 www.xxxxxx.com(網站)去挖掘。和現在接近 ‘假主流’ 相比,那時的街頭文化就是 ‘地下’ 和 ‘異類’。那時喜愛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對於周圍保守的人,表示不理解和鄙夷;而對於同好者,猶如找到了知己找到了組織。

街頭文化想要保持 real,這需要一種發自自我熱愛的表現,而不是因為利益驅使——所以保持 real 的根本是看你自己有多少熱愛你所做的事情。國內街頭文化的發展,目前看似繁榮的狀態其實參雜了太多的泡沫和四不象,我希望這個文化不要被一些外行所毀掉,不要只想從中牟利而不做有益的事情。”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0年,Jeff Han(中)、“龍舞蹈”創始人汪瀚(左)和好友在上海辦的第一場 hip-hop 派對上

Jeff Han,中國滑板先驅人物,FLY Streetwear 和 FLY 滑板品牌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的啟蒙:最初是從電影《危險之至》( Gleaming the Cube)接觸到了滑板,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我1991年開始滑板,當時感覺整個上海只有我一個人在滑。90年代國內滑板的人非常少,可以用 ‘稀有’去形容,也只能通過國外的滑板雜誌和一些錄像帶去了解滑板這件事。後來認識的滑板朋友漸漸多起來,但這個人群的建立是非常緩慢的。要說到國內滑板的爆發點應該是車霖在“亞洲室內運動會”拿到冠軍的時刻,滑板開始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我覺得國內滑板文化其實受到個人滑手的影響比較大。像是當時從加拿大來上海的滑手 Johnny Tang,他的滑板風格和技術其實影響了中國整個滑板的發展——聽起來好像挺不可思議的,但其實在外來的滑手對國內的滑板風格的確起到了很大的改變。

雖然滑板文化也不可避免被商業市場所影響,不過我覺得從90年代滑到現在,其實周圍滑板的氛圍還是與之前一樣—— 一群有相同愛好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保持 real 的滑板精神,重點就是能心無旁騖的研究滑板技術或動作,享受單純的滑板樂趣,不被周圍的商業氛圍影響。滑板動作的創新力和練習滑板動作的過程,是滑板文化中最深刻最純粹的部分。我無法告訴年輕人們滑板是什麼,只能讓喜歡的人自己去體會。我相信真正喜歡滑板的人們,會懂得堅持並享受這個過程——一個人如果連自己最喜歡的事都無法堅持下去,那對他的人生也無法有更多期待吧。”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汪瀚,龍舞蹈 D-Clan

汪瀚,上海老牌舞蹈團體“龍舞蹈”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的啟蒙:1987年通過霹靂舞電影的錄像帶,還有街坊大哥們的教授

“90年代是中國霹靂舞年代到街舞年代的大轉變時期,也是最好玩的 Disco 文化時代,當時有真正的 party dance 圍圈跳舞。而且大家都有一顆愛交流和好學的心,雖然資源少但是會不停的跳,所以基礎打得好。那時我們有下午場、正點檔、午夜場,年輕人們基本場場到。記得自己當時節約了一週的零花錢就為買舞票,用紅綠領巾當髮帶,翹課去學跳舞………太多好玩的回憶!那時街舞是絕對的超級新潮酷炫,基本現在40歲左右的人當年都接觸模仿過街舞,還有很多現在街頭領域的大人物們當時都喜歡過街舞吧。我覺得喜歡街舞的年輕人,應該多看多學多交流,增強團隊意識感。還要了解歷史,明白街舞是由歐美音樂而同步發展的。喜歡街舞就扔下手機去學,多練習打好基礎很重要。我覺得想讓街舞保持 real,需要把商業和圈內事物分的清楚—— 跳舞不為名利,只為超越自我!”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DJ Wordy ,from《urban》2008年製作的街頭文化畫冊《To Be All I Can Be》

DJ WORDY,Turntablist DJ ,連續3年 DMC 中國區冠軍(2005-2007)

北京

街頭文化的啟蒙:1995年 Fatboy Slim 第一次來北京演出,還有當時看DMC比賽的VCD。

“90年代新的唱片、音樂、資訊都很難獲得,我們想要買器材、買唱片就更難,只能靠朋友從國外帶雜誌回來,或者聽他們分享一些訊息。中國的DJ文化因該最先是從香港開始,後來傳到北京和南方一些城市。1995年 Fatboy Slim 第一次來北京應該對國內的 party 文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讓大家知道什麼是DJ——原來臺上的那個人是可以讓大家都瘋起來。那時的音樂風格基本就是 House 和 Breakbeat,也沒有現在的燈光特效等視覺效果,DJ在臺上就是很簡單的帶最新的唱片給大家放音樂,也就是最純粹的跳舞文化。我覺得國內的DJ文化跟國外差距最大的是觀眾,因為對我們而言,對音樂、對跳舞文化等的接受其實是一夜之間就發生的,沒有經歷那個跟隨文化一同成長的過程。

想要DJ文化保持 real,就得讓自己一直 real——去不斷的學習和鑽研,否則永遠只停留在表面上。雖然簡單說來 DJ 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大家,不過和所有行業一樣,DJ也分不同層次類型。我個人喜歡 scratch,覺得它像樂器一樣是用聲音去演奏,如同吹小號或彈鋼琴。當然也有像百大DJ一樣不強調技術本身,側重在放音樂或做市場。所以對於喜歡DJ文化的年輕人,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自己想做什麼樣的DJ,這需要自己多去看多瞭解。”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小老虎,中國最好的說唱音樂人之一,“精氣神”團員

北京

街頭文化的啟蒙:地下的 MC Battle 和打口盤

“那個時候對說唱文化印象最深的是地下的 MC Battle,因為之前都沒見過這麼玩的,當時也只有通過打口盤能接觸到說唱音樂。當時身邊的年輕人看待說唱音樂是件挺神聖的事——哪怕是隻在乎穿衣造型或混 party 的年輕人,對那些真正會說唱的人,也有種特別單純的尊重,眼神裡透著神往——就是大家真在乎自我表達這件事。如果要給喜歡說唱的年輕人們一些建議,我覺得他們要做的就是‘從心欲’吧。”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SIC 2003年在廣州街頭塗鴉

SIC,中國第一位女生塗鴉人,成立了中國第一個 Graffiti 團隊,後創辦了“陌陌”和兒童品牌 PUPUPULA

廣州

街頭文化的啟蒙:那時看各種國外塗鴉網站,英文也因此進步飛快

“1998年剛能撥號上網時,我通過網絡認識到塗鴉文化,當即被吸引,自己也開始學著在紙上畫。當時為了記錄自己的塗鴉,我也做了一個塗鴉網站(510000.me),之後在上面認識了很多世界各地玩塗鴉的人,像是 KDG, GR4, Syan(MC Yan), FUTURA......那時我們大部分都是先在網絡上認識——先認識塗鴉,再把畫塗鴉的人找出來。

當時的年輕人們對‘塗鴉’的定義瞭解其實挺模糊的,也不清楚這算是藝術還是在破壞公物。記得有幾個香港朋友來廣州,覺得這裡太棒了,可以隨意塗鴉。那時玩塗鴉最大困難就是沒有專業的工具,或者購買起來太麻煩又太貴。我們當時最常用的是國產品牌‘漆師傅’(7CF)——我們都在比誰用水一樣的噴漆依舊技巧好。偶然一些預算多的活動我們能爭取從香港訂購 MONTANA、MOLOTOW 之類的噴漆,就覺得太好了,就算沒有報酬也去。除了塗鴉,當時在廣州也開始有滑板、單車這類的極限運動出現,也認識了一幫朋友,比如 BMX鍾騰飛、滑板黑柴,同時還有一個街頭文化網站——CSN(chinastreets.net )——開始拍攝國內滑板、街舞、塗鴉的視頻,現在想起來都非常超前。

現在還是在街上看到不少塗鴉,我會很尊敬那些堅持在街上畫的人。在街上,你會心跳加速:你不會管自己剛剛那個字母有沒有填完色,你得一直在跑,不要被人發現被抓,你會盡全力做自己認為特別厲害的事情。對喜歡塗鴉的年輕人,我覺得要從瞭解 hip-hop 開始,可以看看《Wild Style》。然後學英文,多閱讀,不然無論怎麼埋頭畫,也只是畫個皮膚,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4年 Dickid 和 MC REN(右)在廣州的 hip-hop 演出上

DICKID,hip-hop 文化推廣者,中國首個街頭文化網站“CSN”的創辦人之一

廣州

街頭文化啟蒙:在電視上看到 Kris Kross 的歌《Jump》,因此喜歡上 hip-hop。考職中(外語系)面試時,還在面試老師面前唱了一段 Shyheim 的歌來展示口語

“90年代是一個沒網絡的時代,很多人在玩某樣東西,自己其實也不知道那個叫什麼。像我自己93年接觸塗鴉,但只是從外國電影上的印象來自己摸索——連這個東西是叫'Graffiti'都是要到96年才知道。當時廣州這邊很多打口CD,我幾乎每天都會去dig碟,然後自己聽歌詞學唱。記得當時去職中(外語系)的入學面試,我還在面試老師面前唱了一段 Shyheim 的歌來展示口語。90年代廣州 hip-hop 還算不上有什麼氛圍,因為玩的人基本沒幾個,偶爾會有一些小聚會,也不會有很多人覺得玩這個很酷,更不會說有任何價值。要說真正的興起要到2000年開始,我們CSN網站開始推廣之後越來越多人開始瞭解並喜歡上 Hip Hop 文化。那時候我們做了很多教學、lifestyle、比賽和交流活動等等,還有很多人不遠千里搭火車來廣州找我們交流。大約2001年開始,整個國內就開始越來越多這樣的組織了,像“嘻哈之城”(上海的一個街舞網站)這些也開始做很多文化推廣的東西。

我覺得‘hip-hop文化’是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但用愛和熱誠去做。如果真正喜歡 hip-hop 的年輕朋友,希望多去了解文化的根,去學習這個文化是怎麼來的,它代表了什麼。 DO WHAT YOU LOVE, NOT WHAT YOU GET。”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5 black knight 滑板宣傳拍攝,Photo: 張良

Eric Lai,滑板文化推廣者,創立滑板品牌 Vagabond Skateboards 和滑板雜誌《Wandering》

深圳

街頭文化啟蒙:滑板場上一個不認識的滑手熱情的邀請我下去試試,他教了我 Ollie,打開了我的滑板生涯。還有 LMF(大懶堂)也是當時反叛的代表。

“我是1999年開始滑板的,但在滑板之前就能在香港的《Milk》雜誌經常看到滑板的內容,那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 Vans 和 Reef 的廣告,特別好奇滑板是怎樣才能跳起來。還有各種地下雜誌,打口碟,這些文化都對當時的滑手影響深遠,而且互聯網也並不發達,大家都是靠著熱血精神來用100%的熱情去發掘自己的愛好,一切都來之不易!所以大家都很珍惜能遇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時候大家都很團結,也沒有什麼商業氣氛,大家都在一起玩。還記得在2000年至2003年期間經常上百人在一起滑板(深圳),我們在商場的門口玩,保安也不會來管我們,因為隊伍實在太龐大了。2000年初的滑板有很多不一樣風格的滑手,基本上都是以音樂和穿著風格來代表自己,除了一些少數的雷鬼和 Metal 風格之外主要分為朋克和 hip-hop 兩派,從衣著到裝備和動作的選擇也完全不一樣。近年來已經完全見不到朋克滑手的影子了,實在遺憾!

滑板只要你認真去滑就會明白那是什麼!只要你知道滑板的‘難’,你就會知道那個滑手在完全那些動作到底付出了多少,這些只有真正滑板的人才會知道。滑板想要保持 real 就是回到街頭! 只有在街頭成功的滑板動作才會留名。”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DJ L-J 在2003年的 DMC China 比賽上

DJ L-J,scratch DJ文化推廣者

貴陽

街頭文化啟蒙:在街上練習 BMX 時聽到 Westside Connection 的專輯《The shadiest one》,還有貴陽當時大型跳舞場上的街舞高手們

“90年代從貴陽開始接觸到一些DJ,那時候網絡沒有這麼發達,獲取音樂資源比現在麻煩一些。沒有數字化的DJ系統,大家都播放黑膠唱片和CD,所以每個DJ自己有的祕密音樂倉庫。DJ使用黑膠唱片上的鼓銀色來做一些簡單的 scratch,來準備mix下一首要播放的歌——那是我最初聽到的 scratch 的聲音。當時貴陽的一些小店能買到的打口CD或是磁帶,朋友們也會收集到一些錄影帶,裡面的視頻展示了包括街舞、DJ、塗鴉這樣的街頭文化元素。2012年DMC中國賽開賽,我就一直在參與這個賽事,也結識來自不同城市的有著同樣興趣愛好的DJ,像是當時第一屆的中國DMC冠軍 DJ V-nutz,當年他創辦了一個‘實驗’工作室,這是一個非盈利的DJ工作室,免費對DJ感興趣的人開放,提供練習的場地和設備。那時國內玩DJ的人也不多,大家都沒有經驗,都埋頭摸索技術,難免會走一些彎路,有些技術可能一兩天可以攻克,但在當時可能要花上幾個月才能弄明白呢,不過這個過程也是有趣的。

我從最開始DJ到現在,一直是希望能夠把每一個聲音做的好聽。之前我更多是自己一個人去玩唱機,玩 scratch,而現在我更喜歡和不同的DJ一起玩音樂。現在的年輕人有自己的精神狀態和節奏,學習能力強,精力充沛,剛開始嘗試DJ時就已經面對更廣大的全球化環境,他們也需要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現在越來越覺得DJ是有很多可能性、可塑性的一個表演形式和創作形式。”

"

多一些瞭解,才能玩得更開心。

如今街頭服飾的風頭一時無兩。一件 Tee 可以在一夜間就爆火,年輕人們在店門口排起長龍,流量明星們也紛紛穿上身,但它能存在10年嗎?基本不可能。能保留10年,甚至30年的,不是街頭服飾,是街頭文化。其實我們所習慣說的“街頭文化”這個詞,也並沒有被準確定義過,主要是包括滑板和 hip-hop 文化(但也不僅限於這些)——大致就是帶著一種青年文化/亞文化的氛圍。1971年一個希臘的小夥在紐約街頭各處噴上“TAKI 183”的塗鴉,1973年 Kool Herc 在紐約 Bronx 區舉辦了第一場 hip-hop 派對,1984年加州衝浪品牌 Stüssy把創辦人的手寫體簽名印在 Tee 上,1986年Ice-T發佈了新歌《6 in the Morning》打開了西海岸的匪幫說唱市場,1993年 Hiroshi Fujiwara幫助 NIGOJun Takahashi在東京原宿開了家店鋪NOWHERE——這些事發生的時候,這些人都處在一種“不知道”的狀態,不會想到當下做的能成為之後一系列文化現象的觸發點。當看著現在身邊的年輕人都穿著街頭品牌,玩著滑板說唱,不由想:那中國的街頭文化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也許還有另一個疑問:中國有街頭文化嗎?

我們採訪了11位國內街頭文化領域的OG人物們,邀請他們分享剛開始接觸這些文化時的記憶,還有他們現在的理解。這些在中國街頭文化的軌跡上先後登場的人們,最初並沒有刻意把“做文化”當作是目的,一切發生得很自然,只是因為單純的喜歡跳舞、說唱、塗鴉、DJ、滑板......一種文化能夠在一個地方形成,需要那裡的人源源不斷得用愛和理解來培養這個文化,不隨意消費它。我們投入的每一筆“熱情”和“耐心”,每一次前進後退的嘗試都是在空白歷史上的一個落點, 沒有這些印記就永遠不會有精彩的故事出現——就像《只有街舞》中說的, “要經常比,經常輸,才能慢慢贏”。或許我們身邊的街頭文化還在表面,但這個文化正在被建立——被我們建立。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90年代梅詠和設計師朋友在一起

梅詠,街頭文化推廣者,從事街頭服飾文化工作30年

北京,日本

街頭文化啟蒙:在日本上學時看到穿肥肥大大的 T-Shirt 和褲子,踩著滑板鞋的年輕人,也是在大阪的“美國村”第一次接觸到古著

“我是80年代後期就到了日本,我記得在出國之前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們都會去北京‘秀水街’買衣服,在那兒我們能找到國外感覺的衣服,王府井的利生百貨1986年就有了 AIR JORDAN 1 。還有霹靂舞也出現在那個年代,無論是球鞋還是霹靂舞這些都是從美國電影裡來的,所以我覺得當時國內的年輕人文化一部分是受美國文化影響才開始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國內街頭文化的萌芽 ,但這應該是北京的街頭文化的萌芽。

1988年我到了日本。當時日本已經經過了幾個文化思潮的影響,年輕人穿著打扮上也有了自己的風格。從1994年之後,裡原宿把我們喜歡的這些文化做了梳理總結,街頭文化就從那裡開始爆炸了。90年代基本沒有互聯網,所以大家都要自己主動去找新的信息,再去深入的研究它,不用功的話很容易就會被人識破——在我看來當時的氣氛有點battle的感覺——而且這不是錢的問題,也不只是注重外表,是在思想上去追求和探尋。像當時我在“美國村”買古著,回來之後就研究它的年代、材質等。從喜歡穿到研究穿再到穿出自己的個性,我覺得這就是街頭文化的發展,現在原宿的大部分品牌主理人也都是跟我當年一樣在做同樣的事情。

街頭文化不是錢砸出來的,街頭文化也不只是服裝。街頭文化是表現自我的一個過程,忠於自我是街頭文化裡一個很重要的態度,而服裝只是街頭文化中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每天只追求爆款那不是街頭文化,可能會變成奢侈品文化。有自己見解和想法的年輕人們玩的文化才是街頭文化。如果喜歡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能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兒還能去生活,那就是最棒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LIFESTYLE。”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2年,Himm(左)、塗鴉藝術家(也是《urban》第一位員工)火燁(中)、新疆DSP舞團創始人普開(右)在《urban》雜誌的第一個辦公室裡

Himm Wonn,街頭雜誌《urban》和街頭文化品牌 DOE 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啟蒙:淘打口碟,看MTV臺,然後把口袋裡所有的錢買CD和球鞋

“個人覺得街頭文化的源頭永遠是和音樂、藝術、運動有關聯的。比如70年代紐約的時髦青年的音樂跳舞派對滋生了 hip-hop 文化從而衍生了後來一系列的青年次文化現象。同樣的,國內街頭文化的起源也是源自於一群有同好音樂、時尚口味的年輕人開始聚集形成的小圈子底下社區文化而向外延伸開始。90年代國內的街頭文化還處於懵懂時期,資訊在那個時代非常可貴,全靠口耳相傳。當時在國內如果想要了解街頭文化,基本都是看日本的《boon》、《cool》這些雜誌,或者一些音樂節目、音樂錄影帶、espn 極限運動節目,還有後期開始通過打口碟上的 www.xxxxxx.com(網站)去挖掘。和現在接近 ‘假主流’ 相比,那時的街頭文化就是 ‘地下’ 和 ‘異類’。那時喜愛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們對於周圍保守的人,表示不理解和鄙夷;而對於同好者,猶如找到了知己找到了組織。

街頭文化想要保持 real,這需要一種發自自我熱愛的表現,而不是因為利益驅使——所以保持 real 的根本是看你自己有多少熱愛你所做的事情。國內街頭文化的發展,目前看似繁榮的狀態其實參雜了太多的泡沫和四不象,我希望這個文化不要被一些外行所毀掉,不要只想從中牟利而不做有益的事情。”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0年,Jeff Han(中)、“龍舞蹈”創始人汪瀚(左)和好友在上海辦的第一場 hip-hop 派對上

Jeff Han,中國滑板先驅人物,FLY Streetwear 和 FLY 滑板品牌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的啟蒙:最初是從電影《危險之至》( Gleaming the Cube)接觸到了滑板,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我1991年開始滑板,當時感覺整個上海只有我一個人在滑。90年代國內滑板的人非常少,可以用 ‘稀有’去形容,也只能通過國外的滑板雜誌和一些錄像帶去了解滑板這件事。後來認識的滑板朋友漸漸多起來,但這個人群的建立是非常緩慢的。要說到國內滑板的爆發點應該是車霖在“亞洲室內運動會”拿到冠軍的時刻,滑板開始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我覺得國內滑板文化其實受到個人滑手的影響比較大。像是當時從加拿大來上海的滑手 Johnny Tang,他的滑板風格和技術其實影響了中國整個滑板的發展——聽起來好像挺不可思議的,但其實在外來的滑手對國內的滑板風格的確起到了很大的改變。

雖然滑板文化也不可避免被商業市場所影響,不過我覺得從90年代滑到現在,其實周圍滑板的氛圍還是與之前一樣—— 一群有相同愛好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保持 real 的滑板精神,重點就是能心無旁騖的研究滑板技術或動作,享受單純的滑板樂趣,不被周圍的商業氛圍影響。滑板動作的創新力和練習滑板動作的過程,是滑板文化中最深刻最純粹的部分。我無法告訴年輕人們滑板是什麼,只能讓喜歡的人自己去體會。我相信真正喜歡滑板的人們,會懂得堅持並享受這個過程——一個人如果連自己最喜歡的事都無法堅持下去,那對他的人生也無法有更多期待吧。”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汪瀚,龍舞蹈 D-Clan

汪瀚,上海老牌舞蹈團體“龍舞蹈”創始人

上海

街頭文化的啟蒙:1987年通過霹靂舞電影的錄像帶,還有街坊大哥們的教授

“90年代是中國霹靂舞年代到街舞年代的大轉變時期,也是最好玩的 Disco 文化時代,當時有真正的 party dance 圍圈跳舞。而且大家都有一顆愛交流和好學的心,雖然資源少但是會不停的跳,所以基礎打得好。那時我們有下午場、正點檔、午夜場,年輕人們基本場場到。記得自己當時節約了一週的零花錢就為買舞票,用紅綠領巾當髮帶,翹課去學跳舞………太多好玩的回憶!那時街舞是絕對的超級新潮酷炫,基本現在40歲左右的人當年都接觸模仿過街舞,還有很多現在街頭領域的大人物們當時都喜歡過街舞吧。我覺得喜歡街舞的年輕人,應該多看多學多交流,增強團隊意識感。還要了解歷史,明白街舞是由歐美音樂而同步發展的。喜歡街舞就扔下手機去學,多練習打好基礎很重要。我覺得想讓街舞保持 real,需要把商業和圈內事物分的清楚—— 跳舞不為名利,只為超越自我!”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DJ Wordy ,from《urban》2008年製作的街頭文化畫冊《To Be All I Can Be》

DJ WORDY,Turntablist DJ ,連續3年 DMC 中國區冠軍(2005-2007)

北京

街頭文化的啟蒙:1995年 Fatboy Slim 第一次來北京演出,還有當時看DMC比賽的VCD。

“90年代新的唱片、音樂、資訊都很難獲得,我們想要買器材、買唱片就更難,只能靠朋友從國外帶雜誌回來,或者聽他們分享一些訊息。中國的DJ文化因該最先是從香港開始,後來傳到北京和南方一些城市。1995年 Fatboy Slim 第一次來北京應該對國內的 party 文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讓大家知道什麼是DJ——原來臺上的那個人是可以讓大家都瘋起來。那時的音樂風格基本就是 House 和 Breakbeat,也沒有現在的燈光特效等視覺效果,DJ在臺上就是很簡單的帶最新的唱片給大家放音樂,也就是最純粹的跳舞文化。我覺得國內的DJ文化跟國外差距最大的是觀眾,因為對我們而言,對音樂、對跳舞文化等的接受其實是一夜之間就發生的,沒有經歷那個跟隨文化一同成長的過程。

想要DJ文化保持 real,就得讓自己一直 real——去不斷的學習和鑽研,否則永遠只停留在表面上。雖然簡單說來 DJ 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大家,不過和所有行業一樣,DJ也分不同層次類型。我個人喜歡 scratch,覺得它像樂器一樣是用聲音去演奏,如同吹小號或彈鋼琴。當然也有像百大DJ一樣不強調技術本身,側重在放音樂或做市場。所以對於喜歡DJ文化的年輕人,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自己想做什麼樣的DJ,這需要自己多去看多瞭解。”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小老虎,中國最好的說唱音樂人之一,“精氣神”團員

北京

街頭文化的啟蒙:地下的 MC Battle 和打口盤

“那個時候對說唱文化印象最深的是地下的 MC Battle,因為之前都沒見過這麼玩的,當時也只有通過打口盤能接觸到說唱音樂。當時身邊的年輕人看待說唱音樂是件挺神聖的事——哪怕是隻在乎穿衣造型或混 party 的年輕人,對那些真正會說唱的人,也有種特別單純的尊重,眼神裡透著神往——就是大家真在乎自我表達這件事。如果要給喜歡說唱的年輕人們一些建議,我覺得他們要做的就是‘從心欲’吧。”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SIC 2003年在廣州街頭塗鴉

SIC,中國第一位女生塗鴉人,成立了中國第一個 Graffiti 團隊,後創辦了“陌陌”和兒童品牌 PUPUPULA

廣州

街頭文化的啟蒙:那時看各種國外塗鴉網站,英文也因此進步飛快

“1998年剛能撥號上網時,我通過網絡認識到塗鴉文化,當即被吸引,自己也開始學著在紙上畫。當時為了記錄自己的塗鴉,我也做了一個塗鴉網站(510000.me),之後在上面認識了很多世界各地玩塗鴉的人,像是 KDG, GR4, Syan(MC Yan), FUTURA......那時我們大部分都是先在網絡上認識——先認識塗鴉,再把畫塗鴉的人找出來。

當時的年輕人們對‘塗鴉’的定義瞭解其實挺模糊的,也不清楚這算是藝術還是在破壞公物。記得有幾個香港朋友來廣州,覺得這裡太棒了,可以隨意塗鴉。那時玩塗鴉最大困難就是沒有專業的工具,或者購買起來太麻煩又太貴。我們當時最常用的是國產品牌‘漆師傅’(7CF)——我們都在比誰用水一樣的噴漆依舊技巧好。偶然一些預算多的活動我們能爭取從香港訂購 MONTANA、MOLOTOW 之類的噴漆,就覺得太好了,就算沒有報酬也去。除了塗鴉,當時在廣州也開始有滑板、單車這類的極限運動出現,也認識了一幫朋友,比如 BMX鍾騰飛、滑板黑柴,同時還有一個街頭文化網站——CSN(chinastreets.net )——開始拍攝國內滑板、街舞、塗鴉的視頻,現在想起來都非常超前。

現在還是在街上看到不少塗鴉,我會很尊敬那些堅持在街上畫的人。在街上,你會心跳加速:你不會管自己剛剛那個字母有沒有填完色,你得一直在跑,不要被人發現被抓,你會盡全力做自己認為特別厲害的事情。對喜歡塗鴉的年輕人,我覺得要從瞭解 hip-hop 開始,可以看看《Wild Style》。然後學英文,多閱讀,不然無論怎麼埋頭畫,也只是畫個皮膚,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4年 Dickid 和 MC REN(右)在廣州的 hip-hop 演出上

DICKID,hip-hop 文化推廣者,中國首個街頭文化網站“CSN”的創辦人之一

廣州

街頭文化啟蒙:在電視上看到 Kris Kross 的歌《Jump》,因此喜歡上 hip-hop。考職中(外語系)面試時,還在面試老師面前唱了一段 Shyheim 的歌來展示口語

“90年代是一個沒網絡的時代,很多人在玩某樣東西,自己其實也不知道那個叫什麼。像我自己93年接觸塗鴉,但只是從外國電影上的印象來自己摸索——連這個東西是叫'Graffiti'都是要到96年才知道。當時廣州這邊很多打口CD,我幾乎每天都會去dig碟,然後自己聽歌詞學唱。記得當時去職中(外語系)的入學面試,我還在面試老師面前唱了一段 Shyheim 的歌來展示口語。90年代廣州 hip-hop 還算不上有什麼氛圍,因為玩的人基本沒幾個,偶爾會有一些小聚會,也不會有很多人覺得玩這個很酷,更不會說有任何價值。要說真正的興起要到2000年開始,我們CSN網站開始推廣之後越來越多人開始瞭解並喜歡上 Hip Hop 文化。那時候我們做了很多教學、lifestyle、比賽和交流活動等等,還有很多人不遠千里搭火車來廣州找我們交流。大約2001年開始,整個國內就開始越來越多這樣的組織了,像“嘻哈之城”(上海的一個街舞網站)這些也開始做很多文化推廣的東西。

我覺得‘hip-hop文化’是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但用愛和熱誠去做。如果真正喜歡 hip-hop 的年輕朋友,希望多去了解文化的根,去學習這個文化是怎麼來的,它代表了什麼。 DO WHAT YOU LOVE, NOT WHAT YOU GET。”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05 black knight 滑板宣傳拍攝,Photo: 張良

Eric Lai,滑板文化推廣者,創立滑板品牌 Vagabond Skateboards 和滑板雜誌《Wandering》

深圳

街頭文化啟蒙:滑板場上一個不認識的滑手熱情的邀請我下去試試,他教了我 Ollie,打開了我的滑板生涯。還有 LMF(大懶堂)也是當時反叛的代表。

“我是1999年開始滑板的,但在滑板之前就能在香港的《Milk》雜誌經常看到滑板的內容,那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 Vans 和 Reef 的廣告,特別好奇滑板是怎樣才能跳起來。還有各種地下雜誌,打口碟,這些文化都對當時的滑手影響深遠,而且互聯網也並不發達,大家都是靠著熱血精神來用100%的熱情去發掘自己的愛好,一切都來之不易!所以大家都很珍惜能遇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時候大家都很團結,也沒有什麼商業氣氛,大家都在一起玩。還記得在2000年至2003年期間經常上百人在一起滑板(深圳),我們在商場的門口玩,保安也不會來管我們,因為隊伍實在太龐大了。2000年初的滑板有很多不一樣風格的滑手,基本上都是以音樂和穿著風格來代表自己,除了一些少數的雷鬼和 Metal 風格之外主要分為朋克和 hip-hop 兩派,從衣著到裝備和動作的選擇也完全不一樣。近年來已經完全見不到朋克滑手的影子了,實在遺憾!

滑板只要你認真去滑就會明白那是什麼!只要你知道滑板的‘難’,你就會知道那個滑手在完全那些動作到底付出了多少,這些只有真正滑板的人才會知道。滑板想要保持 real 就是回到街頭! 只有在街頭成功的滑板動作才會留名。”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DJ L-J 在2003年的 DMC China 比賽上

DJ L-J,scratch DJ文化推廣者

貴陽

街頭文化啟蒙:在街上練習 BMX 時聽到 Westside Connection 的專輯《The shadiest one》,還有貴陽當時大型跳舞場上的街舞高手們

“90年代從貴陽開始接觸到一些DJ,那時候網絡沒有這麼發達,獲取音樂資源比現在麻煩一些。沒有數字化的DJ系統,大家都播放黑膠唱片和CD,所以每個DJ自己有的祕密音樂倉庫。DJ使用黑膠唱片上的鼓銀色來做一些簡單的 scratch,來準備mix下一首要播放的歌——那是我最初聽到的 scratch 的聲音。當時貴陽的一些小店能買到的打口CD或是磁帶,朋友們也會收集到一些錄影帶,裡面的視頻展示了包括街舞、DJ、塗鴉這樣的街頭文化元素。2012年DMC中國賽開賽,我就一直在參與這個賽事,也結識來自不同城市的有著同樣興趣愛好的DJ,像是當時第一屆的中國DMC冠軍 DJ V-nutz,當年他創辦了一個‘實驗’工作室,這是一個非盈利的DJ工作室,免費對DJ感興趣的人開放,提供練習的場地和設備。那時國內玩DJ的人也不多,大家都沒有經驗,都埋頭摸索技術,難免會走一些彎路,有些技術可能一兩天可以攻克,但在當時可能要花上幾個月才能弄明白呢,不過這個過程也是有趣的。

我從最開始DJ到現在,一直是希望能夠把每一個聲音做的好聽。之前我更多是自己一個人去玩唱機,玩 scratch,而現在我更喜歡和不同的DJ一起玩音樂。現在的年輕人有自己的精神狀態和節奏,學習能力強,精力充沛,剛開始嘗試DJ時就已經面對更廣大的全球化環境,他們也需要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現在越來越覺得DJ是有很多可能性、可塑性的一個表演形式和創作形式。”

分享:11位街頭文化OG人物聊中國街頭文化

2016年在巴厘島衝浪的時候,給當地衝浪旅館老闆畫的一輛 VAN

林子楠, 塗鴉藝術家,OOP創辦人

潮州

街頭文化啟蒙:最早是在 LMF(大懶堂)的專輯封面上和MV裡看到塗鴉元素,之後在一個叫“indeependent.com.cn” 的街頭藝術BBS上結交了不少塗鴉朋友

“最初我在深圳時認識了一些玩塗鴉的香港朋友。那時的我們通常會在一些塗鴉BBS上面分享自己的作品、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後約碰頭找地方一起塗鴉——這個塗鴉族群的傳統互動方式應該到現在依舊被大家保持著吧。這些體驗也啟發後來成了自己的塗鴉團體 IDT CREW,並做了一個公路塗鴉紀錄片《在路塗》。最初,塗鴉這樣的創作形式並不被廣為人知、通常都是一些自發的塗鴉聚會,偶爾才會有一兩個品牌贊助,對我而言受到啟發最深的一次是2004年某運動品牌邀請塗鴉大師 Futura 在廣州做的活動,我開始意識到塗鴉是可以通過更多元化的方式來呈現。剛開始玩塗鴉時,和朋友聊的最多是在技巧上面如何更進化,有風格。但是在現在,我想融合更多自己喜歡的東西, 我認為擁有紮實的技法是用來服務於多元的想法。

嚴格來說原生塗鴉只是存在於70年代到80年代這段時間,是 hip-hop 文化運動的延伸,塗鴉者對他們自身身份特徵的一種表達形式。原生塗鴉也是藝術最衝動的體現。80年代之後,開始轉為後現代塗鴉,將街頭作為載體開始承載一些塗鴉者的個人想法,也逐漸合法及消費化,得到社會的認可。如果喜歡原生塗鴉的年輕人,可以去了解一下塗鴉文化的源頭,那些有衝動、刺激、樂趣都隱藏在那些字體符號裡。如果想通過藝術的方式去創作,那前提是需要有原創性和啟發性的,有想法就去嘗試。如果從這方面去想,就要想怎麼去提出有創意和美學的作品。在創作或者商業合作上,要忠於自己,堅持自己的想法和風格。”

Credits:

編輯:Cathy Xu

照片由採訪者本人提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