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好戲連臺

互動式體驗,讓文化遺產走進生活

南報網訊 (記者 朱凱)非遺傳承人展演、紅色主題研學遊、中國結編織鴨蛋網兜……昨天(6月8日)是我國第十四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市文博場館推出一系列互動體驗活動,把藏在博物館裡的文化遺產帶到公眾身邊,讓市民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昨天上午,“非遺保護 你我同行——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演活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舉行。20餘名非遺傳承人在熙南里街區擺出展臺,向市民遊客展示各自的拿手絕活,很多感興趣的小朋友圍在非遺傳承人身邊,在老師們的指導下自己動手製作麵塑、核雕、布貼畫等非遺作品,作為“戶外手工課”的禮物帶回家。市民俗館還結合端午節俗文化設置了非遺體驗區,通過帶來了五彩吉繒(端午彩粽)、麵塑(小豬佩奇吃粽子)、拓印(端午龍舟)、布貼畫(二十四節氣畫及端午節)四堂“非遺體驗課”,讓觀眾在體驗過程中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節俗文化內涵。

在甘家大院南門花園草坪的舞臺上,江南絲竹、南京白局、建鄴空竹協會的非遺傳承人團隊,帶來了經典民樂、南京白局名段和花式空竹絕技,精彩的表演不時引來臺下陣陣掌聲。

舞臺表演結束後,現場還舉行了章嘉陵書畫作品捐贈儀式。章嘉陵自幼跟隨名師學習書畫藝術,在書法、繪畫、制印、斫硯、摶陶等領域造詣頗深。設在甘熙故居津逮樓的風堂藝術館,集中呈現了章嘉陵的書畫、金石、陶瓷、石硯創作的藝術作品,自2014年成立以來,每年接待參觀人數超過3萬人次。昨天,章嘉陵向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捐贈了《春和景明》和《春宴桃李園序》兩幅書畫作品,讓更多走進博物館的市民遊客,透過傳統書畫藝術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是“保護革命文物 傳承紅色基因”。昨天下午,渡江勝利紀念館與莫愁湖小學聯合舉辦紅色特色研學活動,20多名學生走進渡江勝利紀念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追憶70年前“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崢嶸歲月。孩子們一起在國旗下歌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敬少先隊隊禮,在“校外課堂”的參觀學習中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聽非遺傳承人講述南京鹽水鴨製作技藝、用中國結的五彩絲線編織鴨蛋網兜、自己動手製作驅除蚊蟲的傳統香包……小長假期間,南京博物院推出了數十場精彩活動,為觀眾端上一桌豐盛的“節日文化大餐”。特展館兒童體驗室還為7—9歲的小朋友量身定製了《透“物”見史》研學課程,通過慈禧太后鍾愛的大雅齋瓷器、同治皇帝大婚用瓷等院藏文物,領略清代宮廷瓷器的燒造特點和紋飾寓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