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敬、信、達、和、雅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文化積澱和歷史底蘊的體現,也是一所學校辦學品位、辦學特色的體現。作為一種精神激勵的力量,先進的校園文化,對提升師生的精神境界,激發師生奮發進取的內在動力,顯然能起到強大的支撐作用。作為一種環境影響力量,先進的校園文化,對提升教師的師德水平和學生良好品質的養成,全面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提高學生的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校園文化功能的體認,可以借鑑樑曉聲先生對文化所作的一個四句話概括來理解: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作為教育主導者的教師是人,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生也是人。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依託和支撐力量之源,而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無論是從教師角度還是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教育的核心是人,人的行為與其思想觀念密切相關,也與其情感態度高度關聯,校園文化的功能,就是要通過文化的浸潤,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學生的品性修養在其內心植根;理想的境界是讓師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的行為規範,成為無需提醒的自覺,在自覺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受到紀律約束的同時,不是感到受約束的不自在,而是充分讓教師體驗到職業成就感,讓學生體會到求知的快樂;讓教師在栽培學生中,感受到創造的自由,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成長的自由,在師生自由創造與成長的過程中,形成強大的植根於內心的強大精神動力,並讓教師體驗到職業的尊榮,讓學生體驗到成長的美好;教師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其善念善行在於幫助學生成長成才,教師應該享受到“君子成人之美”的成就感,在校園內學校領導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替別人著想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幫助別人,成就自我”應該成為一種風氣,在替別人著想中,展現人性之美,在替別人著想中體驗到善良的滋味,最終使校園成為大家和諧相處的樂園。總之,校園文化的功能,應該是通過文化的浸潤潛移默化地影響師生的精神氣質,為師生提供精神力量的支撐,激發師生內在潛能,形成師生奮發進取的持久內在動力,外化為師生的遵守規章紀律的自覺要求,展現師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個人修養。

校園文化——敬、信、達、和、雅

基於對教育規律的理解和對師生心態的認知,校園文化應該從“敬、信、達、和、雅”五個方面下功夫。

(一)敬

我們應該深刻地認識到,中國既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也存在反智主義的深厚土壤。雖然我們表面上是主張尊師重教,其實反智主義還是深深地潛藏於人們的內心深處,反智主義的潛流,對教育的反作用非常強大。在當下,反智主義與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經驗主義、享樂主義又糾結在一起,正在社會的各個層面產生深刻而複雜的影響,自然會強烈地影響到家長和學生對學習求知的態度,必然會對學校教育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會弱化甚至抵消學校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反智主義最常見的表達就是“讀書無用論”。功利主義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拜金主義和物質主義,用於否定學習意義的話,常常是讀書也是為了將來就業賺錢,某人沒讀多少書,賺了不少錢,結論是讀不讀書意義不大。實用主義最經典的表達是“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在學習方面則表現為唯文憑論唯分數論,把升學當成將來人生事業的敲門磚,這種論調倒是重視學習,但僅僅看重表示學習成績的那個分數,其實大部老師也持這一觀點,至少有這種傾向。經驗主義最經典的表達是“摸著石頭過河”,過於重視經驗,以為經驗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會弱化人們對知識和理性的追求熱情,影響學生求知的動力,表現為家長的觀念,則是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等孩子長大了就會懂事。享樂主義毫無疑問就是畏懼艱苦貪圖安逸,學生的表現為學習不認真不刻苦,家長的表現則是對孩子嬌生慣養。反智主義與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經驗主義、享樂主義糾合於一處,對學校教育的負面影響非常明顯。有鑑於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敬”字應該放到最優考慮的地位。

無論是對對教師還是對學生來說,首先要敬重知識。這是濃厚教風學風的基礎,也是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只有敬重知識,教師才會找到職業榮譽感,學生才會有學習的持久熱情。對教師而言,還應該敬業精神,而教師的敬業精神的動力來源,應該是敬重學生的前程。俗語有“欺老不欺少”之說,就是基於少年前途遠大不可限量來說的。然而,青少年學生其發展前景,準確地說,應該是具有不確定性和可塑性。教師工作的好壞,會對學生的發展前途產生重要影響,基於對學生前途的敬重,教師在工作中看到學生的閃光點而加以獎掖,才會對學生的缺點加以修正,才會審慎地對待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敢懈怠。對學生來說,只有在遠大理想的引領下,追求自己的美好前途和未來的人生幸福,才會有發展自我成就自我的內在要求,才會有勤奮努力頑強拼搏的內在動力。

當然,校園文化建設在“敬”字方面,還要倡導學生尊敬父母,尊敬老師,敬畏生命,敬守規則,尊重同學。這是學生提高個人修養的需要,也是營造和諧校園必不可少的基礎。

(二)信

1、學生要信任老師。

“親其師,信其道”,是學生學習求學的基礎性要求。近些年來,出於對傳統教育模式中灌輸式教育的反感,關心教育的社會各界人士都在提倡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教育界對這一觀點似乎也有很強烈的支持聲音。質疑精神確實是思考的利器,但對學生求學而言,信任卻是不可否定的基礎性前提。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人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至少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是其求學的重要基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確實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相互影響相輔相成這一學習規律。思考對求學者能力的提高,當然十分重要。但思考,未必就一定是質疑。基礎教育階段的青少年學生,由於知識不足心智幼稚,缺乏質疑必須具備的知識基礎和理性思辨能力,強調質疑而輕視信任,必然會以胡思亂想的方式進入到拒絕求知的誤區之中,最終會讓學生陷於狹隘與偏執中,狹隘無知往往導致偏執,偏執頑固又往往導致拒絕學習,二者相互影響,輕則拒絕求知,重則仇視老師,顯然會成為學生求學路上最大的攔路虎。在教師的教學生涯中,有時會遇到“蒸煮不爛,油鹽不進”的學生,其特點是,老師上課他不聽,我行我素做一些小動作聊天之類的自己想做的事;老師對其錯誤行為的規勸教育他也聽不進,或是當面頂撞老師,或是陽奉陰違,一旦學生對老師的教育抱牴觸情緒,甚至是從內心不信任老師,那麼老師對這樣的學生進行教育,很難會產生實質性的作用。學生一旦陷入狹隘與偏執之中,沒有對老師應有的信任,也就失去了求學進步的基礎。

對學生的求知而言,信任老師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僅僅從同學們學習知識的角度來說,迷信可以讓求知的效果達到最大化。我們看看邪教傳播,信眾完全毫無保留地相信邪教,達到狂熱的地步,其學習接受邪教的知識理念,效果是非常好的。我們再看看傳銷給人洗腦,也可以讓參與傳銷者達到痴迷的地步,其傳授效率也是非常高的。當然,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孩子的成長成才,一來迷信會讓人失去思辨能力,不利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二來老師給學生講授的知識並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正確,迷信老師可能會讓孩子盲目接受到錯誤知識而不會自我修正,讓孩子迷信老師並不是學校教育應取的態度。但是,學生信任老師是必不可少的。至少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可以強調學與思協調發展,也可提倡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思辨習慣,但是,強調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特別是忽視學生對老師的信任,顯然有失偏頗,不符合教育規律,是不合適的。在基礎教育階段,在學生既缺少知識基礎,又沒有思辯分析能力的情況下,強調質疑,只會墮落為蠻橫胡鬧。從學生信任老師角度下力,應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2、老師要信任學生。

在強調學生應該信任老師的同時,也應該強調老師要相信學生。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學生有問題,正是需要老師進行教育的地方,但不能成為老師不信任學生的理由,更不能成為老師敵視學生的理由。學生是學校的主體,也是教育的主體,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要求老師要充分相信學生,才能真正激活學生的主體性內在發展力量。老師的教育對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信任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最有效的方法,沒有老師對學生的充分信任,就難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老師不能充分信任學生,最容易把學生工具化道具化,也容易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使用違背教育規律的教育方式方法,甚至會在與學生為敵的過程中,出現過激行為。師生互不信任,肯定是最糟糕的局面,一定會惡化師生關係,嚴重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也會最大程度影響學生的成長進步。很多教學事故,都是起源於師生的互不信任。我們不能否認,學生存在問題與缺點,但是我們應該在充分相信學生的成長性和可塑性,在此基礎上老師可以充分信任學生。提高老師對學生的信任度,是老師專業素養的必備內容,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3、強調自信。

校園文化建設,在“信”字上,還要強調自信。

教師在著力提高專業素養和教學藝術的基礎上,要有教學的自信。學生在勤奮刻苦注重學習效率的基礎上,要有成長成長的自信。信心比黃金更重要。自信心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效果,非常重要。自信是教師熱愛教學工作、提升專業素養並享受職業榮耀感必不可少的基礎。自信心對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悅納自我完善自我,也非常重要。自信是學生熱愛學習奮發進取的前提,也是學生嚴格要求自己全面發展的基礎。有些學生不思進取,甚至出現“破罐子破摔”式的“墮落”,就是內心存在著嚴重的不自信。無論是對教師而言,還是對學生來說,自信都是熱愛之基,動力之源。培養師生的自信,應該成為校園文化的著力點。

4、強調誠信。

誠信,是師生的品德要求,也是校園和諧的基礎,應該也是校園文化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對於誠信的重要性,已得到大家的公認,在這裡不展開討論。

校園文化——敬、信、達、和、雅

(三)達

1、心胸達觀。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達”字方面,首先要培養師生達觀的胸懷。師生達觀的胸懷,是校園良好和諧人際關係的重要基礎。校園的人際關係關乎一個學校的發展,這包括學校領導之間的關係,教師之間的關係,學生之間的關係,師生之間的關係,師生與領導之間的關係,良好的學校人際關係,能夠減少磨擦避免內耗消除矛盾減少糾紛,有助於廣大師生員工達到密切合作,形成一個團結統一的集體,更好的發揮整體效應。

懂團結是大智慧,會團結是大本事,真團結是大境界!一個學校,眾多師生,每個人的思想觀念、個性能力都各不相同,每個人的利益訴求也不盡相同,在工作、學習、生活的過程中,大家長期相處,難免會因為個人差異的存在,而出現諸多矛盾磨擦,甚至產生糾紛爭鬥。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要使全校師生和諧共處,以達觀的胸懷陽光的心態用寬容的態度正確對待人的個性差異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說起寬容,我們常說一個詞叫“容忍”。有時候,我們往往是“容”與“忍”不分,以至於忍多而容少。忍是一時無能,不能不忍,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小不忍則亂大謀。容是寬容,可以不容而能做到容。對看不順眼的人和事,能打壓而不壓是容,一時無法秋後算賬是忍。主動為容,被動為忍!忍是策略,容是智慧。概而言之,君子能容,小人肯忍。容的結果,能夠贏得團結,贏得人心,也能讓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心情舒暢。而忍的結果,卻是積累了一肚子的怨氣,甚至是埋下仇恨的種子,輕則會給自己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重則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產生衝突釀成禍端。能忍者,難免讓人感覺陰險。能容者,才能真正做到海闊天空。比較而言,我們應該多容少忍,用寬容來替代隱忍。教師中,各人的個性能力各不相同。我們教的學生,素質也高低不一。只有用寬容之心待人,才能求得和諧。寬容之心,是心胸達觀的基礎。

2、通達事理。

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最為重要的著力點,就是提高師生的品德修養。雖然從人性本善的立場出發,孟子提出人有“良知良能”之說,人出於天賦的道德本能,有“不學而能”和“不慮而知”的可能。但是回望歷史和觀察現實,這種建立在道德自覺上的良知,還是有許多不靠譜的地方。比如義和團的“愛國”就因為其愚昧無知而沒有達到愛國的目標,比如街頭流氓的“江湖義氣”並不能成為其有修養的表現。諸多的村夫愚婦其認同的“良心”,也無助於社會的發展進步。社會文明進步發展到今天,我們必須認識到,人的良好修養來自良好的教養,而學養比教養更深一個層次,深厚的學養是良好教養的內核和基礎。所謂“玉不琢,不成器”,“教養”既靠教育也靠養成,既需要對為人處事的原則道理有正確的認知,也需要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中下功夫。“學養”則既可為認知提供基礎,為會讓人更好地自省自律。

作為以教育為己任的學校,應該具有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提高師生的品德修養,不能僅僅強調樸素良知,而是要通過校園文化的滋養,讓師生通達事理,為提高師生的品德修養打下良好基礎。

(四)和

校園文化建設要以“和順管理、和樂教學、和美環境”為目標,建設和諧校園。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祕奧就在於如何愛護學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校園文化建設中“和”的支點,應該建立在“愛”之上。

在學生中存在著弱勢群體,留守兒童、家庭殘缺兒童、貧困家庭兒童,就是學生弱勢群體中的主要成員。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或是因家庭困難而承受沉重的生存壓力,或因家庭破碎而過早地嚐了人生的苦澀和無奈,或因缺少父母關愛而感到壓抑和鬱悶。為此,終日悶悶不樂者有之,心事重重者有之,深度自卑者有之,自暴自棄者有之,甚至有的同學出現心理扭曲、行為偏激。如何給學生中的弱勢群體一份特別的關愛,讓弱勢學生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是當前學校工作中必須思考的問題。

對學生中的弱勢群體進行摸底排查,然後彙總到學校,建立幫扶名冊檔案,進行定點幫扶和重點關注幫助,讓困難學生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對他們在校生活情況特別關心,細心關注他們的點滴變化,大至飲食住宿情況,小到衣著穿戴學習用品,都是幫扶的“用心”之處。他們在校學習生活遇到困難,結對幫扶的老師應該施以援手,並鼓勵他們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如果發現他們在心理上有細微的波動,對幫扶老師應該耐心細緻地與他們談心,幫助他們化解心中的糾結。

這份對困難學生特殊的關愛,作為學校的“愛心工程”,應該形成制度。“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雖然困難學生家庭遭際各有各的不幸,對這些不幸的孩子,應該能夠在學校這個大家庭中得到溫暖。學校實施“愛心工程”,對困難學生給予的這份特殊的關愛,滋潤他們的心田,掃除他們心靈中的陰霾,點亮他們心中的希望,讓他們體會到人間真情,也讓他們看清社會的主流發展方向,為他們的美好人生打好了底色。關愛特殊困難學生,應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注重營造溫馨的課堂氛圍,形成以“和樂教學”為核心思想的教學風格。“和樂教學”,要以改變課堂教學死板沉悶的局面為目標,將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和樂教學”,要改變學生的厭學狀況,讓學生品嚐到學習過程中的快樂,在此基礎上,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以“愛”為底色,以“和”為表現,學校應該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樂園。

學校要“和”,必須幫助教師的專業成長。

學校要關愛教師,一方面要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更重要的是,要高度重視教師的專業成長。關心教師的專業成長,讓教師掌握過硬的本領,就是對老師最好的愛護。為了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一是要引導教師讀書學習,努力營造學習氛圍。二是要通過請進來送出去形式,加大教師的培訓的力度,強化教師培訓的效果。與此同時,學校要高度重視校本培訓,主抓集體備課和教師公開課、示範課、精品課、探討課,使之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平臺,使教師從封閉備課走向合作備課,教師的教學從單打獨鬥走向合作,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藝術。

學校要“和”,應該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沃土。

校園文化——敬、信、達、和、雅

(五)雅

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雅”字,主要表現為環境潔雅和師生言行儒雅。

文雅自尊的品格,這是“儒雅”的境界。表現為知書達理並使人際交往文雅化;有清醒聰慧的頭腦,在展現自我價值中實現自己的尊嚴,在實現自我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儒雅自尊要表現“四氣”:一是志氣,表現為志向遠大勤奮進取;二是勇氣,表現為不畏艱難勇攀高峰;三是正氣,表現為正大光明心存善念;四是才氣,表現為聰明智慧追求卓越。

修煉儒雅自尊的品格,要努力達到如下四個方面的指標:

一是正義感的樹立。人行正義的潛能使文明社會建設成為可能;人行不義的傾向使法治社會的建立成為必要。師生在校的行為舉正,應該會從正義感出發去踐行文明社會的規則,阻止不文明行為,做一個盡職盡責的人;從正義感出發,做一個有規則意識,遵紀守法的人。

二是簡練風的培育。“大道至簡”,簡單是一種風格,也是一種境界。簡單其實就是最美,去浮華,去浮誇,去浮躁,是師生在工作學習中應有的品質。豐富的世界總是藏在最樸素和最簡單之中。摒棄鋪張浪費和炫耀虛榮的行為,追求腳踏實地認真勤勉的工作學習態度,應該成為校園的風尚。

三是寬容心的發揚。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尊重規則。不歧視,無偏見,不趾高氣揚,不孤芳自賞,注重發揚團隊精神,認識到只有共同發展才能自我更好地發展。

四是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提高核心競爭力,需要我們有奮發進取之心,克服等待鬆懈心態,永葆探求未知的熱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