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汶川:回望“8·20”強降雨山洪泥石流災害中動人瞬間'

汶川 泥石流 跳槽那些事兒 不完美媽媽 交通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 2019-09-06
""溫暖的汶川:回望“8·20”強降雨山洪泥石流災害中動人瞬間

8月20日,汪建東帶著40多位民兵抵達汶川水磨鎮投入搶險工作。

汪建東 汶川漩口鎮武裝部副部長

從妹妹口中確認父親安全無虞後,汪建東鬆了口氣,這時距離8月20日汶川山洪暴發,已過去一天一夜。之前,汪建東從新聞上看見,在他的老家汶川縣綿虒鎮,昔日廣場上兩個十多米高的羌雕,已經被淹沒大半,而相隔不遠處就是他家,他70多歲的父親,獨自在家。

那是個稍微固執的老人,總是不願意跟子女同住,在老伴兒去幫女兒帶孩子後,他獨守老屋。百年難遇的強降雨,讓汶川多地斷電,通信中斷,在第一時間,汪建東失去了和父親的聯繫。

但和那些匆匆回家尋找親人的遊子不同,汪建東去了另一個方向的受災區。對於這個高大黝黑的汶川漢子而言,他是父親的兒子,也曾是一名戰士,而現在,他是漩口鎮武裝部副部長。8月20日早上,帶著40多位民兵,他抵達距最近、受災嚴重的水磨鎮,在那裡,有他的使命。

——大雨斷電,黑乎乎的淤泥覆蓋了原本依山傍水的小鎮,修建得小巧精緻的農家小院泡在洪水裡,洪水還在不斷湧上來,宛若煮沸的水,一會兒這邊漫上來,一會兒那邊。人們顧不得拾掇自己的家,上萬遊客偕老帶幼,往外撤退,救援人員需要溯游而上,重建秩序。

最初聯繫不上父親時,他也忐忑,但真到了水磨鎮,就再沒有精力去想別的。清理淤泥、疏導交通、現場救援……整整五天,汪建東帶著民兵救援力量,一頭扎進水磨鎮。他們一遍遍重複著“挖泥、裝袋、推車”的過程,直到嗓子啞了,雙眼佈滿血絲,或者徒步進入被沖毀的道路,將傷員和遊客運到安全的地方,也會一次次勸退那些想要貿然進入的市民,幫著當地村民一起清理傢什,直到洪水的印記最終被慢慢擦去。

“我在救人,我相信也有人在救我的家人。”他一直相信並熱愛著這片土地。在他的意識裡,即使再大的苦、再大的難,都能一起扛過去。

事實上,就在汪建東忙碌於水磨鎮的救災一線時,其他的救援力量,也在同一時間進入三江、綿虒等受災區。他的父親和更多居民一起,被安置妥當,“你忙你自己的,家裡都好,”老人家委託女兒告訴他。而更大範圍內,恢復供電、運輸物資、運送傷員、疏散遊客……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堅持著。

汪建東記得,當受災較輕的漩口鎮發出號召,要去水磨鎮幫助清淤時,原本兩三百人的需求,最終去了超過六百人。“感覺這件事和每個人都有關係,常常一個家裡,爹媽在免費接送遊客,暑假在家的孩子就去幫著清淤打掃。”另一邊,面對這些晒得黝黑的民兵,當地居民也都會熱情招呼,“吃了飯沒,要不要來隨便吃點兒。”

災難面前,人的力量總是沉默又巨大。

如今,洪水褪去,汪建東還沒時間回去看看父親。災後的重建恢復、梳理總結,每一件事他都要認真對待,這是他長久以來的習慣。對於這個曾在軍隊服役過9年的退伍軍人而言,退伍卻從不能褪色。

曾經,他參加過1999年國慶大閱兵,代表中國軍人走過天安門廣場,那是他珍藏於記憶深處的閃光回憶。而如今,不論是搶險救災,還是日常更為瑣碎的任務,在他心中,都是同樣閃著光亮,需要全力以赴的責任。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杜江茜柴楓桔羅田怡

王攀圖片由汶川縣漩口鎮馬雲拍攝

"溫暖的汶川:回望“8·20”強降雨山洪泥石流災害中動人瞬間

8月20日,汪建東帶著40多位民兵抵達汶川水磨鎮投入搶險工作。

汪建東 汶川漩口鎮武裝部副部長

從妹妹口中確認父親安全無虞後,汪建東鬆了口氣,這時距離8月20日汶川山洪暴發,已過去一天一夜。之前,汪建東從新聞上看見,在他的老家汶川縣綿虒鎮,昔日廣場上兩個十多米高的羌雕,已經被淹沒大半,而相隔不遠處就是他家,他70多歲的父親,獨自在家。

那是個稍微固執的老人,總是不願意跟子女同住,在老伴兒去幫女兒帶孩子後,他獨守老屋。百年難遇的強降雨,讓汶川多地斷電,通信中斷,在第一時間,汪建東失去了和父親的聯繫。

但和那些匆匆回家尋找親人的遊子不同,汪建東去了另一個方向的受災區。對於這個高大黝黑的汶川漢子而言,他是父親的兒子,也曾是一名戰士,而現在,他是漩口鎮武裝部副部長。8月20日早上,帶著40多位民兵,他抵達距最近、受災嚴重的水磨鎮,在那裡,有他的使命。

——大雨斷電,黑乎乎的淤泥覆蓋了原本依山傍水的小鎮,修建得小巧精緻的農家小院泡在洪水裡,洪水還在不斷湧上來,宛若煮沸的水,一會兒這邊漫上來,一會兒那邊。人們顧不得拾掇自己的家,上萬遊客偕老帶幼,往外撤退,救援人員需要溯游而上,重建秩序。

最初聯繫不上父親時,他也忐忑,但真到了水磨鎮,就再沒有精力去想別的。清理淤泥、疏導交通、現場救援……整整五天,汪建東帶著民兵救援力量,一頭扎進水磨鎮。他們一遍遍重複著“挖泥、裝袋、推車”的過程,直到嗓子啞了,雙眼佈滿血絲,或者徒步進入被沖毀的道路,將傷員和遊客運到安全的地方,也會一次次勸退那些想要貿然進入的市民,幫著當地村民一起清理傢什,直到洪水的印記最終被慢慢擦去。

“我在救人,我相信也有人在救我的家人。”他一直相信並熱愛著這片土地。在他的意識裡,即使再大的苦、再大的難,都能一起扛過去。

事實上,就在汪建東忙碌於水磨鎮的救災一線時,其他的救援力量,也在同一時間進入三江、綿虒等受災區。他的父親和更多居民一起,被安置妥當,“你忙你自己的,家裡都好,”老人家委託女兒告訴他。而更大範圍內,恢復供電、運輸物資、運送傷員、疏散遊客……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堅持著。

汪建東記得,當受災較輕的漩口鎮發出號召,要去水磨鎮幫助清淤時,原本兩三百人的需求,最終去了超過六百人。“感覺這件事和每個人都有關係,常常一個家裡,爹媽在免費接送遊客,暑假在家的孩子就去幫著清淤打掃。”另一邊,面對這些晒得黝黑的民兵,當地居民也都會熱情招呼,“吃了飯沒,要不要來隨便吃點兒。”

災難面前,人的力量總是沉默又巨大。

如今,洪水褪去,汪建東還沒時間回去看看父親。災後的重建恢復、梳理總結,每一件事他都要認真對待,這是他長久以來的習慣。對於這個曾在軍隊服役過9年的退伍軍人而言,退伍卻從不能褪色。

曾經,他參加過1999年國慶大閱兵,代表中國軍人走過天安門廣場,那是他珍藏於記憶深處的閃光回憶。而如今,不論是搶險救災,還是日常更為瑣碎的任務,在他心中,都是同樣閃著光亮,需要全力以赴的責任。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杜江茜柴楓桔羅田怡

王攀圖片由汶川縣漩口鎮馬雲拍攝

溫暖的汶川:回望“8·20”強降雨山洪泥石流災害中動人瞬間

山洪退去,8月29日,陳廷遙的早餐店恢復營業。

陳廷遙 汶川三江鎮早餐店老闆

暖心老闆不講回報

拿出600斤麵粉 免費給遊客做飯

8月29日凌晨3點,天還沒亮,陳廷遙早早起床,和麵粉、包包子、蒸饅頭。這是災害之後,他的早餐店第一次開門做生意。

8月19日,三江鎮一直在下雨,雨勢很大,但誰也沒想到,次日凌晨會發生那麼大的洪水。

“大概凌晨1點到2點之間,我在鋪子二樓家裡睡覺,晚上下雨,雷鳴閃電把我吵醒了。”他說,隨後,他聞到了一股淤泥的臭味,“我心想肯定是洪水來了。”

三江鎮全鎮依河而建,三江,指的是西河、中河和黑石江,三條河在三江鎮彙集。

“我下樓一看,西河、中河的水都漲起來了,政府工作人員正在疏散遊客。”他自己也趕緊去幫忙。

陳廷遙說,河壩村是三江鎮地勢較低的村,很多遊客都被轉移到了三江鎮政府和三江鎮小學。

洪災過後,三江鎮陷入了斷電、斷水、斷氣的困境,和外界連接的主要通道多處塌方已經中斷,只有一條村道(鷂子山村道)可以通往水磨鎮。

“很多遊客都沒有吃的。”陳廷遙說,洪水沒有淹到他家,店鋪裡的設備,比如蒸包機、蒸籠、和麵機,都可以使用。於是,他主動找到了鎮政府,免費把設備拿出來由政府統一安排,“政府把設備安排在了三江小學,統一做飯,再配上稀飯,統一分配。”

不僅是設備,他還將店鋪中的全部庫存——六百多斤麵粉都搬到了小學,給遊客和當地居民做飯。

從8月21日開始,陳廷遙便一直在三江小學內做飯,“主要是做饅頭,一個人一頓兩個饅頭,六七百斤麵粉,夠一千多人吃了。”

這一做,就是一週。

35歲的陳廷遙是三江本地人,在鎮上開早餐店七八年了。一棟自家修的小樓房,下面是鋪面、上面是住房。他和妻子、兩個女兒就生活在這裡。

其實,當地政府提過災後會酌情補償,但被他拒絕了,“三江遇到災難,我看著心痛,不講回報,都是力所能及的事。”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

記者李智戴竺芯攝影劉陳平

"溫暖的汶川:回望“8·20”強降雨山洪泥石流災害中動人瞬間

8月20日,汪建東帶著40多位民兵抵達汶川水磨鎮投入搶險工作。

汪建東 汶川漩口鎮武裝部副部長

從妹妹口中確認父親安全無虞後,汪建東鬆了口氣,這時距離8月20日汶川山洪暴發,已過去一天一夜。之前,汪建東從新聞上看見,在他的老家汶川縣綿虒鎮,昔日廣場上兩個十多米高的羌雕,已經被淹沒大半,而相隔不遠處就是他家,他70多歲的父親,獨自在家。

那是個稍微固執的老人,總是不願意跟子女同住,在老伴兒去幫女兒帶孩子後,他獨守老屋。百年難遇的強降雨,讓汶川多地斷電,通信中斷,在第一時間,汪建東失去了和父親的聯繫。

但和那些匆匆回家尋找親人的遊子不同,汪建東去了另一個方向的受災區。對於這個高大黝黑的汶川漢子而言,他是父親的兒子,也曾是一名戰士,而現在,他是漩口鎮武裝部副部長。8月20日早上,帶著40多位民兵,他抵達距最近、受災嚴重的水磨鎮,在那裡,有他的使命。

——大雨斷電,黑乎乎的淤泥覆蓋了原本依山傍水的小鎮,修建得小巧精緻的農家小院泡在洪水裡,洪水還在不斷湧上來,宛若煮沸的水,一會兒這邊漫上來,一會兒那邊。人們顧不得拾掇自己的家,上萬遊客偕老帶幼,往外撤退,救援人員需要溯游而上,重建秩序。

最初聯繫不上父親時,他也忐忑,但真到了水磨鎮,就再沒有精力去想別的。清理淤泥、疏導交通、現場救援……整整五天,汪建東帶著民兵救援力量,一頭扎進水磨鎮。他們一遍遍重複著“挖泥、裝袋、推車”的過程,直到嗓子啞了,雙眼佈滿血絲,或者徒步進入被沖毀的道路,將傷員和遊客運到安全的地方,也會一次次勸退那些想要貿然進入的市民,幫著當地村民一起清理傢什,直到洪水的印記最終被慢慢擦去。

“我在救人,我相信也有人在救我的家人。”他一直相信並熱愛著這片土地。在他的意識裡,即使再大的苦、再大的難,都能一起扛過去。

事實上,就在汪建東忙碌於水磨鎮的救災一線時,其他的救援力量,也在同一時間進入三江、綿虒等受災區。他的父親和更多居民一起,被安置妥當,“你忙你自己的,家裡都好,”老人家委託女兒告訴他。而更大範圍內,恢復供電、運輸物資、運送傷員、疏散遊客……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堅持著。

汪建東記得,當受災較輕的漩口鎮發出號召,要去水磨鎮幫助清淤時,原本兩三百人的需求,最終去了超過六百人。“感覺這件事和每個人都有關係,常常一個家裡,爹媽在免費接送遊客,暑假在家的孩子就去幫著清淤打掃。”另一邊,面對這些晒得黝黑的民兵,當地居民也都會熱情招呼,“吃了飯沒,要不要來隨便吃點兒。”

災難面前,人的力量總是沉默又巨大。

如今,洪水褪去,汪建東還沒時間回去看看父親。災後的重建恢復、梳理總結,每一件事他都要認真對待,這是他長久以來的習慣。對於這個曾在軍隊服役過9年的退伍軍人而言,退伍卻從不能褪色。

曾經,他參加過1999年國慶大閱兵,代表中國軍人走過天安門廣場,那是他珍藏於記憶深處的閃光回憶。而如今,不論是搶險救災,還是日常更為瑣碎的任務,在他心中,都是同樣閃著光亮,需要全力以赴的責任。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杜江茜柴楓桔羅田怡

王攀圖片由汶川縣漩口鎮馬雲拍攝

溫暖的汶川:回望“8·20”強降雨山洪泥石流災害中動人瞬間

山洪退去,8月29日,陳廷遙的早餐店恢復營業。

陳廷遙 汶川三江鎮早餐店老闆

暖心老闆不講回報

拿出600斤麵粉 免費給遊客做飯

8月29日凌晨3點,天還沒亮,陳廷遙早早起床,和麵粉、包包子、蒸饅頭。這是災害之後,他的早餐店第一次開門做生意。

8月19日,三江鎮一直在下雨,雨勢很大,但誰也沒想到,次日凌晨會發生那麼大的洪水。

“大概凌晨1點到2點之間,我在鋪子二樓家裡睡覺,晚上下雨,雷鳴閃電把我吵醒了。”他說,隨後,他聞到了一股淤泥的臭味,“我心想肯定是洪水來了。”

三江鎮全鎮依河而建,三江,指的是西河、中河和黑石江,三條河在三江鎮彙集。

“我下樓一看,西河、中河的水都漲起來了,政府工作人員正在疏散遊客。”他自己也趕緊去幫忙。

陳廷遙說,河壩村是三江鎮地勢較低的村,很多遊客都被轉移到了三江鎮政府和三江鎮小學。

洪災過後,三江鎮陷入了斷電、斷水、斷氣的困境,和外界連接的主要通道多處塌方已經中斷,只有一條村道(鷂子山村道)可以通往水磨鎮。

“很多遊客都沒有吃的。”陳廷遙說,洪水沒有淹到他家,店鋪裡的設備,比如蒸包機、蒸籠、和麵機,都可以使用。於是,他主動找到了鎮政府,免費把設備拿出來由政府統一安排,“政府把設備安排在了三江小學,統一做飯,再配上稀飯,統一分配。”

不僅是設備,他還將店鋪中的全部庫存——六百多斤麵粉都搬到了小學,給遊客和當地居民做飯。

從8月21日開始,陳廷遙便一直在三江小學內做飯,“主要是做饅頭,一個人一頓兩個饅頭,六七百斤麵粉,夠一千多人吃了。”

這一做,就是一週。

35歲的陳廷遙是三江本地人,在鎮上開早餐店七八年了。一棟自家修的小樓房,下面是鋪面、上面是住房。他和妻子、兩個女兒就生活在這裡。

其實,當地政府提過災後會酌情補償,但被他拒絕了,“三江遇到災難,我看著心痛,不講回報,都是力所能及的事。”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

記者李智戴竺芯攝影劉陳平

溫暖的汶川:回望“8·20”強降雨山洪泥石流災害中動人瞬間

羅超駕駛裝載車在道路上清除淤泥。(受訪者供圖)

"溫暖的汶川:回望“8·20”強降雨山洪泥石流災害中動人瞬間

8月20日,汪建東帶著40多位民兵抵達汶川水磨鎮投入搶險工作。

汪建東 汶川漩口鎮武裝部副部長

從妹妹口中確認父親安全無虞後,汪建東鬆了口氣,這時距離8月20日汶川山洪暴發,已過去一天一夜。之前,汪建東從新聞上看見,在他的老家汶川縣綿虒鎮,昔日廣場上兩個十多米高的羌雕,已經被淹沒大半,而相隔不遠處就是他家,他70多歲的父親,獨自在家。

那是個稍微固執的老人,總是不願意跟子女同住,在老伴兒去幫女兒帶孩子後,他獨守老屋。百年難遇的強降雨,讓汶川多地斷電,通信中斷,在第一時間,汪建東失去了和父親的聯繫。

但和那些匆匆回家尋找親人的遊子不同,汪建東去了另一個方向的受災區。對於這個高大黝黑的汶川漢子而言,他是父親的兒子,也曾是一名戰士,而現在,他是漩口鎮武裝部副部長。8月20日早上,帶著40多位民兵,他抵達距最近、受災嚴重的水磨鎮,在那裡,有他的使命。

——大雨斷電,黑乎乎的淤泥覆蓋了原本依山傍水的小鎮,修建得小巧精緻的農家小院泡在洪水裡,洪水還在不斷湧上來,宛若煮沸的水,一會兒這邊漫上來,一會兒那邊。人們顧不得拾掇自己的家,上萬遊客偕老帶幼,往外撤退,救援人員需要溯游而上,重建秩序。

最初聯繫不上父親時,他也忐忑,但真到了水磨鎮,就再沒有精力去想別的。清理淤泥、疏導交通、現場救援……整整五天,汪建東帶著民兵救援力量,一頭扎進水磨鎮。他們一遍遍重複著“挖泥、裝袋、推車”的過程,直到嗓子啞了,雙眼佈滿血絲,或者徒步進入被沖毀的道路,將傷員和遊客運到安全的地方,也會一次次勸退那些想要貿然進入的市民,幫著當地村民一起清理傢什,直到洪水的印記最終被慢慢擦去。

“我在救人,我相信也有人在救我的家人。”他一直相信並熱愛著這片土地。在他的意識裡,即使再大的苦、再大的難,都能一起扛過去。

事實上,就在汪建東忙碌於水磨鎮的救災一線時,其他的救援力量,也在同一時間進入三江、綿虒等受災區。他的父親和更多居民一起,被安置妥當,“你忙你自己的,家裡都好,”老人家委託女兒告訴他。而更大範圍內,恢復供電、運輸物資、運送傷員、疏散遊客……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堅持著。

汪建東記得,當受災較輕的漩口鎮發出號召,要去水磨鎮幫助清淤時,原本兩三百人的需求,最終去了超過六百人。“感覺這件事和每個人都有關係,常常一個家裡,爹媽在免費接送遊客,暑假在家的孩子就去幫著清淤打掃。”另一邊,面對這些晒得黝黑的民兵,當地居民也都會熱情招呼,“吃了飯沒,要不要來隨便吃點兒。”

災難面前,人的力量總是沉默又巨大。

如今,洪水褪去,汪建東還沒時間回去看看父親。災後的重建恢復、梳理總結,每一件事他都要認真對待,這是他長久以來的習慣。對於這個曾在軍隊服役過9年的退伍軍人而言,退伍卻從不能褪色。

曾經,他參加過1999年國慶大閱兵,代表中國軍人走過天安門廣場,那是他珍藏於記憶深處的閃光回憶。而如今,不論是搶險救災,還是日常更為瑣碎的任務,在他心中,都是同樣閃著光亮,需要全力以赴的責任。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杜江茜柴楓桔羅田怡

王攀圖片由汶川縣漩口鎮馬雲拍攝

溫暖的汶川:回望“8·20”強降雨山洪泥石流災害中動人瞬間

山洪退去,8月29日,陳廷遙的早餐店恢復營業。

陳廷遙 汶川三江鎮早餐店老闆

暖心老闆不講回報

拿出600斤麵粉 免費給遊客做飯

8月29日凌晨3點,天還沒亮,陳廷遙早早起床,和麵粉、包包子、蒸饅頭。這是災害之後,他的早餐店第一次開門做生意。

8月19日,三江鎮一直在下雨,雨勢很大,但誰也沒想到,次日凌晨會發生那麼大的洪水。

“大概凌晨1點到2點之間,我在鋪子二樓家裡睡覺,晚上下雨,雷鳴閃電把我吵醒了。”他說,隨後,他聞到了一股淤泥的臭味,“我心想肯定是洪水來了。”

三江鎮全鎮依河而建,三江,指的是西河、中河和黑石江,三條河在三江鎮彙集。

“我下樓一看,西河、中河的水都漲起來了,政府工作人員正在疏散遊客。”他自己也趕緊去幫忙。

陳廷遙說,河壩村是三江鎮地勢較低的村,很多遊客都被轉移到了三江鎮政府和三江鎮小學。

洪災過後,三江鎮陷入了斷電、斷水、斷氣的困境,和外界連接的主要通道多處塌方已經中斷,只有一條村道(鷂子山村道)可以通往水磨鎮。

“很多遊客都沒有吃的。”陳廷遙說,洪水沒有淹到他家,店鋪裡的設備,比如蒸包機、蒸籠、和麵機,都可以使用。於是,他主動找到了鎮政府,免費把設備拿出來由政府統一安排,“政府把設備安排在了三江小學,統一做飯,再配上稀飯,統一分配。”

不僅是設備,他還將店鋪中的全部庫存——六百多斤麵粉都搬到了小學,給遊客和當地居民做飯。

從8月21日開始,陳廷遙便一直在三江小學內做飯,“主要是做饅頭,一個人一頓兩個饅頭,六七百斤麵粉,夠一千多人吃了。”

這一做,就是一週。

35歲的陳廷遙是三江本地人,在鎮上開早餐店七八年了。一棟自家修的小樓房,下面是鋪面、上面是住房。他和妻子、兩個女兒就生活在這裡。

其實,當地政府提過災後會酌情補償,但被他拒絕了,“三江遇到災難,我看著心痛,不講回報,都是力所能及的事。”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

記者李智戴竺芯攝影劉陳平

溫暖的汶川:回望“8·20”強降雨山洪泥石流災害中動人瞬間

羅超駕駛裝載車在道路上清除淤泥。(受訪者供圖)

溫暖的汶川:回望“8·20”強降雨山洪泥石流災害中動人瞬間

羅超 90後裝載車司機

他在救災一線接送遊客義務清淤

“從沒想過什麼錢不錢”

8月29日,距離汶川“8·20”強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已過去9日。洪水已逐漸退去,水磨、漩口、三江等地的後續處置工作仍在繼續。

河岸兩旁,泥水沖刷的痕跡展示著洪水過境的凶猛。災難面前,除了有疼痛的瞬間,也迸發出許多人性的光彩。

羅超是一名裝載車司機,今年29歲,已有9年從業經歷。災難發生後,他約上另外兩名90後裝載車司機從都江堰出發,前往汶川草坡、三江等地義務清淤,參與救援,工作了整整一週。

8月20日上午7點過,羅超先自行開車前往汶川漩口鎮集中村老家,確認家人平安後,立即返回都江堰,和朋友亮娃、軒軒三人同行,開著三輛大型裝載機,前往受災較為嚴重的草坡鄉附近。

草坡鄉位於汶川縣西南部,羅超三人前往的搶險救援地點就位於都汶高速映秀段至草坡段間。

“現場路面已經被大水衝得不成形了,整條路都不通。”羅超說,他們三人就在這條路上用裝載機清除淤泥,和當地其他救援力量一起疏通道路。

他們把橫在路面的落石鏟到路邊,將路上堆積的淤泥清除乾淨,用泥石堵住不停往下衝刷的洪水……接連三天,他們天亮便開始工作,一直持續到天黑。午飯、晚飯就在那裡吃方便速食。

8月23日,武警救援隊伍到達草坡鄉後,他們聽說三江鎮有許多遊客需要運送,於是又開著裝載機去了三江。

“在三江,我總共接送了20多個遊客到水磨。”羅超說,根據安排,他要把從各地來三江的遊客統一運送至水磨鎮,乘坐大巴離開汶川。除了接送遊客,他還同時肩負著道路清淤的工作,一直持續到8月26日。

“從沒想過什麼錢不錢的。”羅超擺擺手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汶川人,家鄉出了事,理應上前線支援,並不在乎會得到什麼物質補償。“只要是用得上我的,我都要去支援。”

羅超說,2008年汶川地震時,他18歲,當年接受的幫助,他到現在都記得。

“人家也支援過我們,盡力所能及的幫助,也是我們的義務。”羅超說,這並不是他第一次參與搶險救災,不久前,宜賓長寧地震發生後,他也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奉獻自己的力量。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戴竺芯李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