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件事上看,魏延並未反叛,他是被劉備寵溺致死,關羽也是如此

公元234年諸葛亮再出岐山,這是他最後一次北伐,在《三國演義》中,這也是他最接近勝利的一次北伐。蜀軍和魏軍相持數月之久,諸葛亮屢屢派人陣前叫罵,司馬懿始終龜縮不戰。直到諸葛亮屯糧上方谷,以蜀軍軍糧誘使司馬懿來襲,司馬懿果然中計,親率大軍奇襲上方谷,結果被上方谷的漫天大火所困,眼看司馬懿父子就要見閻王了,誰曾想九個月沒下雨的岐山這時候竟然暴雨傾盆,大火盡滅,司馬懿趁勢衝出上方谷,逃出生天。

諸葛亮一聲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自此便一病不起,顯然已油盡燈枯。孔明為給自己續命,於五丈原設七星祭壇,向上天借壽,怎奈魏延誤創祭壇,孔明獻祭未成,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一死,魏延謀反這場羅生門的大戲便被徐徐拉開,諸葛亮臨終前讓費禕用兵符試探魏延是否有反心,魏延果然上鉤,後費禕跟姜維商議,讓姜維先領兵回撤,命馬岱騙取魏延信任,再趁魏延不備,斬殺之!計劃天衣無縫,馬岱成功斬下魏延首級。

從這件事上看,魏延並未反叛,他是被劉備寵溺致死,關羽也是如此

羅貫中筆下,魏延謀反是不用質疑的事實,然而那畢竟是演義。歷史上對於魏延謀反,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魏延是否謀反,千百年來一直是一樁疑案。不妨看看史書上如何交代這件事,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諸葛亮臨終之際,祕密交代楊儀、費禕、姜維三人,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同心協力將蜀軍回撤至成都。若魏延不聽調令,不用管他,大軍自行撤回。魏延的反應果然如孔明所料:“丞相雖亡,吾自見在”,魏延企圖獨掌三軍、繼續北伐。

魏延不聽調令,費禕為了穩住他,騙他說:我親自去找楊儀,讓他交出兵權。費禕跟楊儀會和後,依照孔明的囑咐依次退軍,魏延察覺自己受騙,立馬率軍趕到楊儀前面燒掉了回撤之路上的棧道,逼迫楊儀繼續北伐。就在此時,朝廷同時收到魏延和楊儀的密報,都說對方謀反。而朝廷中蔣琬和董允二人偏信楊儀之言,於是劉禪便相信魏延謀反。之後楊儀派馬岱追上魏延,魏延全軍投降,魏延被馬岱梟首示眾。

從這件事上看,魏延並未反叛,他是被劉備寵溺致死,關羽也是如此

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雖然蜀漢朝廷官宣魏延謀反,但依仗的不過是楊儀的片面之詞,並未讓魏延和楊儀公堂對質,這顯然是有失公允的。再者,分析整個過程,不難看出魏延和楊儀之爭更像是蜀軍內部的權力鬥爭,是一場純粹的軍隊內訌,根本沒有危及到蜀漢政權。更關鍵的是,魏延要是想反叛,在他得知楊儀撤軍之時,他應該是北逃,而不是南下。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

楊儀大軍已經南撤,魏延卻搶先跑到南谷口,阻擊楊儀部隊。以魏延手裡那點兵力,想反叛只能北逃降魏,南下阻擊楊儀無疑是自取滅亡。所以筆者認為,所謂魏延謀反完全是子虛烏有,魏延和楊儀之爭,不過是蜀漢的路線之爭,魏延想繼續北伐,楊儀則想遵循諸葛亮遺命揮師南撤。魏延既沒有叛逃曹魏之心,也沒有反叛蜀漢之意,所謂謀反,實乃千古奇冤。

從這件事上看,魏延並未反叛,他是被劉備寵溺致死,關羽也是如此

然而,這並不能說明魏延沒有罪,所謂軍令如山,魏延作為蜀漢大將,無視軍法、枉顧軍紀之罪是跑不了的。魏延為何會如此蔑視軍法,這大概是“魏延謀反”的深層次原因了,一個人的行為往往是其性格的表象,“魏延謀反”折射出魏延諸多性格問題,而這些性格問題似乎跟蜀漢集團的問題密不可分。整個事件中,魏延無時無刻不透露著“狂妄”二字,“丞相雖亡,吾自見在”,魏延顯然是把自己比作諸葛亮了,或許對魏延來說,自比諸葛亮已經算高看孔明瞭,對楊儀,魏延可沒這麼客氣,魏延曾直言不諱的輕視楊儀:“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出自《三國志魏延傳》),楊儀連讓魏延給其斷後的資格都沒有,可見魏延心氣有多高!

魏延如此孤傲,必然得罪不少人,楊儀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可能是最記恨魏延的人。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魏延死後,楊儀狠踹屍體以洩憤,口中叫罵“庸奴”,並誅其三族,楊儀的報復來得不可謂不猛烈。事實上恨魏延的又何止楊儀一人,當魏延楊儀的密報同時送到御前時,董允和蔣琬也不踩了魏延一腳嗎?就連陳壽都說:“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顯然是犯了眾怒。

從這件事上看,魏延並未反叛,他是被劉備寵溺致死,關羽也是如此

雖說魏延的性格使其成為全民公敵,然而性格卻不是唯一的原因,劉備的縱容也是原因之一。事實上,在蜀漢朝廷,魏延就像一個被寵壞的孩子,寵溺他的人正是劉備。劉備拿下漢中,眾人皆以為會派張飛留守,漢中和荊州都是益州的門戶,劉備坐鎮益州,關羽鎮守荊州,漢中自然是張飛留守,畢竟劉關張是一家。然而鎮守漢中的卻是魏延,三軍震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出自《三國志魏延傳》)。

劉備大宴群臣,為了打消眾將的疑慮,曾問魏延:“我現在委你以重任,你將如何禦敵?”魏延狂言道:“曹操舉國來戰,我替大王拒之,曹操要是派大將率十萬之眾來犯,我為大王鯨吞了魏軍。”劉備聞言點贊,眾將皆誇其忠勇。魏延的確戰功赫赫,但這話卻未見得有多漂亮,不過浮誇之言罷了,然劉備稱讚,卻顯出劉備對魏延的偏愛,畢竟劉備不是一個務虛之人。

從這件事上看,魏延並未反叛,他是被劉備寵溺致死,關羽也是如此

劉備偏愛魏延,魏延也並非高情商的武將,自視甚高又戰功赫赫,魏延自然是誰也不服。適時,除了諸葛亮,又有誰能鎮得住魏大將軍,即便是諸葛亮,魏延也只有三分敬意罷了,如今孔明已死,被劉備寵壞的這隻猛虎,又有誰能製得住呢,所以說魏延之死,劉備是要負上一定責任的。其實不光是魏延被劉備寵溺致死,關羽也是被劉備寵壞的孩子。關羽的性格比之魏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他連孫權都不放在眼裡,還大言不慚地說:“虎女焉能嫁犬子!”

關羽的性格顯然有問題,劉備深知這一點,卻未敲打關羽,還肆意縱容。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鬚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從這件事上看,魏延並未反叛,他是被劉備寵溺致死,關羽也是如此

劉備入主益州,讓關羽鎮守荊州,關羽聽說馬超來降,並深得劉備重用,而關羽又沒聽說過馬超的名號,於是書信成都,打聽馬超情況,跟自己比如何?劉備知道關羽孤傲的老毛病又犯了,只能自嘆無可奈何,讓孔明回信。孔明知道關羽孤芳自賞的性子,於是回信吹捧了一番關羽,順帶稱讚了一番馬超,關羽自覺丞相之意是馬超雖為人傑,但尚不如自己,心中大悅,還將書信傳閱眾賓客。

關羽如此天真的性格,在孫權曹操等政治老炮手中顯然活不過三天,最終敗走麥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果說關羽是孩子,劉備便是家長,關羽的性子有問題,劉備不但沒有及時敲打,反而有縱容之嫌,不能說劉備有意放縱,至少劉備有失察之責,故而關羽之死,劉備怕是要擔點責任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