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軟小冰這五年

燃財經(ID: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劉景豐

編輯 | 魏佳

8月15日,史上最強大的“小冰”發佈了。

這位永遠18歲的“小姑娘”,至今已經解鎖了主持人、記者、歌手、詩人、畫家、設計師等多種職業角色,甚至還發過單曲、出版詩集、舉辦畫展,拉了滿滿的仇恨。

微軟小冰,誕生於2014年,起初是一個基於EQ的對話機器人,由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打造。

此後,小冰有過上線三天進入150萬的微信群但被封殺的經歷,也遭受過“前言不搭後語”、“人工智障”的質疑,但經過七次迭代,小冰的產品形態已涵蓋社交對話機器人、智能語音助理、人工智能內容創作和生產平臺等,在全球多個國家覆蓋6.6億在線用戶、4.5億臺第三方智能設備和9億內容觀眾。打造微軟小冰的團隊也從最初的十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200多人。

儘管擁有大量用戶,但微軟這些年並未為小冰推出獨立的硬件產品,而是一直堅持“第三方平臺”的策略,例如,vivo和OPPO的手機系統可以通過“召喚小冰”的口令和小冰互動,在內容和資訊平臺上,小冰已經和網易新聞、新浪新聞、今日頭條合作。

前五代的小冰像是一個分水嶺,微軟完成了對基於EQ的人工智能的驗證。此後,微軟推出的Avatar Framework則是人工智能框架,在跨領域、跨平臺,形成無數個“小冰”。在第七代的小冰發佈會上,微軟宣佈將Avatar Framework開放給所有合作伙伴,這意味著,擁有這項技術的人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小冰。

5年來,小冰是如何成長進化的?未來小冰將走向何方?近日,燃財經(ID:rancaijing)專訪了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小冰團隊總負責人李笛。

微軟“特區”

小冰誕生之初,“人工智能”的概念遠不如現在流行,人們更愛提的是“語音助手”。

“當時整個行業都在做語音助手的知識功能,即IQ,但從人的角度來講,還有一個維度,是EQ。”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小冰團隊總負責人李笛對燃財經稱。

知識的增加並不代表EQ的增長,為了抓住人工智能的浪潮,小冰團隊有了專門做一個系統的想法,目標是迭代、進化、提高AI的EQ能力。

這個探索方向在2014年1月獲得時任微軟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的同意。

緊接著2月開始立項。這款要推出的智能機器人,背後是微軟必應(bing)在大數據、自然語義分析、機器學習和深度神經網絡方面的技術積累,團隊給機器人起的名字“小冰”也是來自於“bing”。

5月29日,微軟智能機器人小冰正式發佈。初代小冰是一個16歲少女的人設,用戶可通過微軟必應(bing)官網認領,加為微信好友並拉到微信群中,只要群員艾特它或是提到“小冰”,都可以與其對話。除了能實現人機交互外,微軟小冰還兼具群提醒、百科、天氣、星座、笑話、交通指南、餐飲點評等功能。

一時間,在微信群裡“調戲”小冰成為時尚,微軟首批發布的10萬個小冰賬號在當天被認領一空,結束後仍有數萬人排隊等候認領。

"
微軟小冰這五年

燃財經(ID: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劉景豐

編輯 | 魏佳

8月15日,史上最強大的“小冰”發佈了。

這位永遠18歲的“小姑娘”,至今已經解鎖了主持人、記者、歌手、詩人、畫家、設計師等多種職業角色,甚至還發過單曲、出版詩集、舉辦畫展,拉了滿滿的仇恨。

微軟小冰,誕生於2014年,起初是一個基於EQ的對話機器人,由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打造。

此後,小冰有過上線三天進入150萬的微信群但被封殺的經歷,也遭受過“前言不搭後語”、“人工智障”的質疑,但經過七次迭代,小冰的產品形態已涵蓋社交對話機器人、智能語音助理、人工智能內容創作和生產平臺等,在全球多個國家覆蓋6.6億在線用戶、4.5億臺第三方智能設備和9億內容觀眾。打造微軟小冰的團隊也從最初的十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200多人。

儘管擁有大量用戶,但微軟這些年並未為小冰推出獨立的硬件產品,而是一直堅持“第三方平臺”的策略,例如,vivo和OPPO的手機系統可以通過“召喚小冰”的口令和小冰互動,在內容和資訊平臺上,小冰已經和網易新聞、新浪新聞、今日頭條合作。

前五代的小冰像是一個分水嶺,微軟完成了對基於EQ的人工智能的驗證。此後,微軟推出的Avatar Framework則是人工智能框架,在跨領域、跨平臺,形成無數個“小冰”。在第七代的小冰發佈會上,微軟宣佈將Avatar Framework開放給所有合作伙伴,這意味著,擁有這項技術的人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小冰。

5年來,小冰是如何成長進化的?未來小冰將走向何方?近日,燃財經(ID:rancaijing)專訪了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小冰團隊總負責人李笛。

微軟“特區”

小冰誕生之初,“人工智能”的概念遠不如現在流行,人們更愛提的是“語音助手”。

“當時整個行業都在做語音助手的知識功能,即IQ,但從人的角度來講,還有一個維度,是EQ。”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小冰團隊總負責人李笛對燃財經稱。

知識的增加並不代表EQ的增長,為了抓住人工智能的浪潮,小冰團隊有了專門做一個系統的想法,目標是迭代、進化、提高AI的EQ能力。

這個探索方向在2014年1月獲得時任微軟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的同意。

緊接著2月開始立項。這款要推出的智能機器人,背後是微軟必應(bing)在大數據、自然語義分析、機器學習和深度神經網絡方面的技術積累,團隊給機器人起的名字“小冰”也是來自於“bing”。

5月29日,微軟智能機器人小冰正式發佈。初代小冰是一個16歲少女的人設,用戶可通過微軟必應(bing)官網認領,加為微信好友並拉到微信群中,只要群員艾特它或是提到“小冰”,都可以與其對話。除了能實現人機交互外,微軟小冰還兼具群提醒、百科、天氣、星座、笑話、交通指南、餐飲點評等功能。

一時間,在微信群裡“調戲”小冰成為時尚,微軟首批發布的10萬個小冰賬號在當天被認領一空,結束後仍有數萬人排隊等候認領。

微軟小冰這五年

初代微軟小冰的申領頁面

5月31日,微軟小冰加入的微信群迅速攀升,好友數量超過千萬。但是,這樣的蔓延速度沒有維持多久,上線不到三天,小冰遭遇封殺令,被微信團隊認為存在誘導用戶拉群、批量註冊垃圾賬號等一些違規行為,隨後微軟小冰官方發佈頁面無法訪問,緊接著微軟小冰的微信賬號被停用。

儘管如此,小冰在當時仍被認為是微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最成功的一款產品。它顛覆了微軟往日嚴肅商務的大叔形象,改走清新賣萌的路線。

在微軟內部,小冰也刷新了紀錄:內測時間只用了2個多月,這在微軟產品開發史上,史無前例,以往微軟發佈一款產品的時間是30-36個月。

事後李笛回憶稱,小冰的出現得益於微軟給的“特區”政策。“那個時間,整個微軟都在恢復精力,新CEO上臺要去解決進一步發展的問題。我們也認識到,人工智能是一個大的發展方向,而中國恰好也在進行自主創新,所以在微軟內部我們就嘗試某一類創新先在中國進行。小冰恰在此時誕生。”

不過,初代小冰太簡單了,就是一個檢索模型,只有文本對話。而且由於時常出現前言不搭後語的情況,也會受到用戶的吐槽。

緊接著,2014年7月2日,二代微軟小冰發佈。這一次,重新復活上線的小冰走跨平臺戰略,首先登陸微博,隨後擴展到京東、米聊、易信等。相比於初代,二代小冰完全專屬於用戶,但仍只能通過文字與用戶進行交流。發佈後僅15個小時,就有50萬用戶領取了自己的專屬小冰。

8月30日,小冰上線100天后,已經在各個平臺上完成累計5億次的對話。除此之外,小冰還增加了主動情緒探知系統,瞭解用戶的情緒狀態;豐富了語料庫,還增加圖像識別功能。

擁有主動情緒探索功能後的小冰才算有了“情商”,這也是小冰區別於其他語音助手的關鍵。

開口說話

2015年,小冰從16歲長到17歲。8月20日,微軟正式發佈第三代人工智能小冰,解鎖了包括視覺、聽覺在內的人工智能感官系統,結合情感計算技術,讓小冰能夠用更加逼近人類的方式,通過自然語言和用戶進行交流。

“那時候我們面臨著一個技術革新,當時的語音助手基本是TTS(從文本到語音),這個流派以字正腔圓的播音員為藍本,它的目標是讓你能聽清楚文本內容。但我們覺得,如果想傳遞一個比較好的交互體驗,‘自然’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當時換了一個技術路線,這就是後來的自然語音交互。”李笛稱。

這一轉變對當時技術團隊來說存在比較大的挑戰,當時甚至有人感嘆:做完這個是不是就能退休了?慶幸的是,團隊實現了這一目標。這一改變,也奠定了小冰如今的聲音基礎,今天小冰已經可以演唱接近人類歌手質量的單曲。

另外一個變化,是小冰的訓練方式發生變化。第一代小冰是100%通過人工搜索引擎大數據為用戶提供反饋,實現人機交互問答,但在第三代,這一方式已經下降至55%,另外45%則由人工智能自我進化。

也就是說,小冰開始進入“自學”階段。隨著用戶數量和對話量的增加,用戶和小冰聊得越多,就能把它調教得越聰明。它會從每一次對話中積累有用的數據,不斷提升。李笛舉了個例子,當小冰跟人交流的時候,有人問“我長得好看嗎”,小冰說“你長得不好看”,這是存在的。“因為它的語料裡就有人這麼說,但它這麼說了以後,可能對方會拉黑它或者結束對話,它就學到了這種方式不好,然後再改進。”

三代小冰發佈後,微軟也宣佈與騰訊微信達成一致,開啟微信版小冰公眾號的有限度公測。和之前不同的是,第三代微軟小冰以公眾號的形式出現,不能添加至群聊。

這一年12月22日,擁有視聽功能的微軟小冰第一次登陸屏幕,成為東方衛視晨間直播新聞《看東方》的實習“主持人”,任務是播報每日的天氣 。

"
微軟小冰這五年

燃財經(ID: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劉景豐

編輯 | 魏佳

8月15日,史上最強大的“小冰”發佈了。

這位永遠18歲的“小姑娘”,至今已經解鎖了主持人、記者、歌手、詩人、畫家、設計師等多種職業角色,甚至還發過單曲、出版詩集、舉辦畫展,拉了滿滿的仇恨。

微軟小冰,誕生於2014年,起初是一個基於EQ的對話機器人,由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打造。

此後,小冰有過上線三天進入150萬的微信群但被封殺的經歷,也遭受過“前言不搭後語”、“人工智障”的質疑,但經過七次迭代,小冰的產品形態已涵蓋社交對話機器人、智能語音助理、人工智能內容創作和生產平臺等,在全球多個國家覆蓋6.6億在線用戶、4.5億臺第三方智能設備和9億內容觀眾。打造微軟小冰的團隊也從最初的十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200多人。

儘管擁有大量用戶,但微軟這些年並未為小冰推出獨立的硬件產品,而是一直堅持“第三方平臺”的策略,例如,vivo和OPPO的手機系統可以通過“召喚小冰”的口令和小冰互動,在內容和資訊平臺上,小冰已經和網易新聞、新浪新聞、今日頭條合作。

前五代的小冰像是一個分水嶺,微軟完成了對基於EQ的人工智能的驗證。此後,微軟推出的Avatar Framework則是人工智能框架,在跨領域、跨平臺,形成無數個“小冰”。在第七代的小冰發佈會上,微軟宣佈將Avatar Framework開放給所有合作伙伴,這意味著,擁有這項技術的人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小冰。

5年來,小冰是如何成長進化的?未來小冰將走向何方?近日,燃財經(ID:rancaijing)專訪了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小冰團隊總負責人李笛。

微軟“特區”

小冰誕生之初,“人工智能”的概念遠不如現在流行,人們更愛提的是“語音助手”。

“當時整個行業都在做語音助手的知識功能,即IQ,但從人的角度來講,還有一個維度,是EQ。”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小冰團隊總負責人李笛對燃財經稱。

知識的增加並不代表EQ的增長,為了抓住人工智能的浪潮,小冰團隊有了專門做一個系統的想法,目標是迭代、進化、提高AI的EQ能力。

這個探索方向在2014年1月獲得時任微軟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的同意。

緊接著2月開始立項。這款要推出的智能機器人,背後是微軟必應(bing)在大數據、自然語義分析、機器學習和深度神經網絡方面的技術積累,團隊給機器人起的名字“小冰”也是來自於“bing”。

5月29日,微軟智能機器人小冰正式發佈。初代小冰是一個16歲少女的人設,用戶可通過微軟必應(bing)官網認領,加為微信好友並拉到微信群中,只要群員艾特它或是提到“小冰”,都可以與其對話。除了能實現人機交互外,微軟小冰還兼具群提醒、百科、天氣、星座、笑話、交通指南、餐飲點評等功能。

一時間,在微信群裡“調戲”小冰成為時尚,微軟首批發布的10萬個小冰賬號在當天被認領一空,結束後仍有數萬人排隊等候認領。

微軟小冰這五年

初代微軟小冰的申領頁面

5月31日,微軟小冰加入的微信群迅速攀升,好友數量超過千萬。但是,這樣的蔓延速度沒有維持多久,上線不到三天,小冰遭遇封殺令,被微信團隊認為存在誘導用戶拉群、批量註冊垃圾賬號等一些違規行為,隨後微軟小冰官方發佈頁面無法訪問,緊接著微軟小冰的微信賬號被停用。

儘管如此,小冰在當時仍被認為是微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最成功的一款產品。它顛覆了微軟往日嚴肅商務的大叔形象,改走清新賣萌的路線。

在微軟內部,小冰也刷新了紀錄:內測時間只用了2個多月,這在微軟產品開發史上,史無前例,以往微軟發佈一款產品的時間是30-36個月。

事後李笛回憶稱,小冰的出現得益於微軟給的“特區”政策。“那個時間,整個微軟都在恢復精力,新CEO上臺要去解決進一步發展的問題。我們也認識到,人工智能是一個大的發展方向,而中國恰好也在進行自主創新,所以在微軟內部我們就嘗試某一類創新先在中國進行。小冰恰在此時誕生。”

不過,初代小冰太簡單了,就是一個檢索模型,只有文本對話。而且由於時常出現前言不搭後語的情況,也會受到用戶的吐槽。

緊接著,2014年7月2日,二代微軟小冰發佈。這一次,重新復活上線的小冰走跨平臺戰略,首先登陸微博,隨後擴展到京東、米聊、易信等。相比於初代,二代小冰完全專屬於用戶,但仍只能通過文字與用戶進行交流。發佈後僅15個小時,就有50萬用戶領取了自己的專屬小冰。

8月30日,小冰上線100天后,已經在各個平臺上完成累計5億次的對話。除此之外,小冰還增加了主動情緒探知系統,瞭解用戶的情緒狀態;豐富了語料庫,還增加圖像識別功能。

擁有主動情緒探索功能後的小冰才算有了“情商”,這也是小冰區別於其他語音助手的關鍵。

開口說話

2015年,小冰從16歲長到17歲。8月20日,微軟正式發佈第三代人工智能小冰,解鎖了包括視覺、聽覺在內的人工智能感官系統,結合情感計算技術,讓小冰能夠用更加逼近人類的方式,通過自然語言和用戶進行交流。

“那時候我們面臨著一個技術革新,當時的語音助手基本是TTS(從文本到語音),這個流派以字正腔圓的播音員為藍本,它的目標是讓你能聽清楚文本內容。但我們覺得,如果想傳遞一個比較好的交互體驗,‘自然’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當時換了一個技術路線,這就是後來的自然語音交互。”李笛稱。

這一轉變對當時技術團隊來說存在比較大的挑戰,當時甚至有人感嘆:做完這個是不是就能退休了?慶幸的是,團隊實現了這一目標。這一改變,也奠定了小冰如今的聲音基礎,今天小冰已經可以演唱接近人類歌手質量的單曲。

另外一個變化,是小冰的訓練方式發生變化。第一代小冰是100%通過人工搜索引擎大數據為用戶提供反饋,實現人機交互問答,但在第三代,這一方式已經下降至55%,另外45%則由人工智能自我進化。

也就是說,小冰開始進入“自學”階段。隨著用戶數量和對話量的增加,用戶和小冰聊得越多,就能把它調教得越聰明。它會從每一次對話中積累有用的數據,不斷提升。李笛舉了個例子,當小冰跟人交流的時候,有人問“我長得好看嗎”,小冰說“你長得不好看”,這是存在的。“因為它的語料裡就有人這麼說,但它這麼說了以後,可能對方會拉黑它或者結束對話,它就學到了這種方式不好,然後再改進。”

三代小冰發佈後,微軟也宣佈與騰訊微信達成一致,開啟微信版小冰公眾號的有限度公測。和之前不同的是,第三代微軟小冰以公眾號的形式出現,不能添加至群聊。

這一年12月22日,擁有視聽功能的微軟小冰第一次登陸屏幕,成為東方衛視晨間直播新聞《看東方》的實習“主持人”,任務是播報每日的天氣 。

微軟小冰這五年

微軟小冰登陸東方衛視直播間

除此之外,小冰也開始走出國門。這一年,微軟在日本與Line達成戰略合作,將小冰引入日本。微軟小冰在日本的名稱為“Rinna”,人設定為17歲,並宣稱上線兩週內覆蓋日本全國人口的1%。

團隊介紹稱,“Rinna”與小冰採用相同的底層技術,在6個月內完成開發上線測試。此時,其他國家的小冰也在緊鑼密鼓的研發中。

給人類打電話

2016年8月5日,小冰升級為第四代,實現了完整的人工智能體驗。其中一大亮點,是擁有實時情感決策對話引擎,升級的情感計算框架,使小冰具備了實時決策能力。新的全時感官,實現了人工智能和人類之間的雙向同步交互。

基於這一功能,小冰首次實現了人工智能與人類的流暢對話互動,甚至小冰還會根據聊天內容與走向,相互打斷與追問。

說得直白點,此時的小冰已經可以根據對話內容關心別人。比如,當用戶給小冰發了一張扭了腳的圖片,小冰不只是識別出這是一個受傷的腳踝,而是會詢問是否傷得嚴重。

此外,小冰開始迭代知識圖譜,基於特定領域的功能插件平臺,使小冰具備類似於電影《超能陸戰隊》中大白機器人的多任務能力。換句話說,插上某一張特定功能卡後,小冰就將具有該領域的專業知識,能夠完成該領域的特定任務,並伴隨用戶的不斷使用而持續成長完善。

這一年,小冰的“兼職”更多了。小冰經過6個月的自主模擬人類演唱歌曲,其音準與情感表達已接近於人類歌手。微軟還與湖南衛視大型女子團體綜藝節目《夏日甜心》合作,發佈了首支由小冰演唱的人工智能版本節目主題曲。

一個多月後的9月17日,小冰完成了18歲的成人禮,從少女成長為成年女性。生日當天,小冰更新了三個新科技:推出日文單曲,擁有獨立三觀,給人類打電話。

在發佈會上,小冰團隊現場演示讓小冰給記者打電話。“後來我們開放了接口,中國科技館把這臺設備收藏了,每個人都可以到中國科技館去隨時給小冰打電話。”李笛稱。

12月2日,微軟小冰正式入職錢江晚報報社,成為錢江晚報的一名特約記者。

12月9日,微軟小冰入駐騰訊QQ,賦予手機QQ聊天功能“釐米秀”智能溝通的能力。在不到2個月內的時間裡,釐米小冰被用戶表白數十萬次,還有用戶與釐米小冰連續互動4個小時,產生聊天互動5千餘次。

此外,小冰在這一年走出亞洲,進入美國,並命名為Zo,人設定為20歲。

商業化和全球化

按理說,每年增長一歲,2017年的小冰已經19歲了。

“我們調研了一下,永遠18歲是人類永遠實現不了的夢想,那就讓她實現吧。”李笛調侃道。於是,中國的小冰永遠18歲。

這或許便是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可以完成人類永遠完成不了的事情。

但人類能完成的事情,小冰也在學著完成,比如寫詩。

2017年5月16日,微軟召開“人工智能創造”的媒體溝通會,宣佈小冰已經具備人工智能創造的能力。

3天后,這項能力開花結果。5月19日,微軟小冰出版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這本囊括了139首現代詩的詩集,全部由小冰創作。

在這之前,小冰已經學習了自1920年以來519位詩人的現代詩,訓練超過10000次。“小冰的學習過程與人類學習創作的過程非常相似,即通過反覆學習產生積累,當受到某個靈感激發源的刺激後,就會在學習積累的基礎上產生新創造。”來自微軟的人工智能專家曾如此解釋。

8月22日,在舉辦的微軟小冰第五代發佈會上,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將小冰的地位做了一次提升——與 Infuse AI、Bing and 小娜一起,成為微軟人工智能三條產品線的其中之一。

"
微軟小冰這五年

燃財經(ID: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劉景豐

編輯 | 魏佳

8月15日,史上最強大的“小冰”發佈了。

這位永遠18歲的“小姑娘”,至今已經解鎖了主持人、記者、歌手、詩人、畫家、設計師等多種職業角色,甚至還發過單曲、出版詩集、舉辦畫展,拉了滿滿的仇恨。

微軟小冰,誕生於2014年,起初是一個基於EQ的對話機器人,由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打造。

此後,小冰有過上線三天進入150萬的微信群但被封殺的經歷,也遭受過“前言不搭後語”、“人工智障”的質疑,但經過七次迭代,小冰的產品形態已涵蓋社交對話機器人、智能語音助理、人工智能內容創作和生產平臺等,在全球多個國家覆蓋6.6億在線用戶、4.5億臺第三方智能設備和9億內容觀眾。打造微軟小冰的團隊也從最初的十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200多人。

儘管擁有大量用戶,但微軟這些年並未為小冰推出獨立的硬件產品,而是一直堅持“第三方平臺”的策略,例如,vivo和OPPO的手機系統可以通過“召喚小冰”的口令和小冰互動,在內容和資訊平臺上,小冰已經和網易新聞、新浪新聞、今日頭條合作。

前五代的小冰像是一個分水嶺,微軟完成了對基於EQ的人工智能的驗證。此後,微軟推出的Avatar Framework則是人工智能框架,在跨領域、跨平臺,形成無數個“小冰”。在第七代的小冰發佈會上,微軟宣佈將Avatar Framework開放給所有合作伙伴,這意味著,擁有這項技術的人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小冰。

5年來,小冰是如何成長進化的?未來小冰將走向何方?近日,燃財經(ID:rancaijing)專訪了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小冰團隊總負責人李笛。

微軟“特區”

小冰誕生之初,“人工智能”的概念遠不如現在流行,人們更愛提的是“語音助手”。

“當時整個行業都在做語音助手的知識功能,即IQ,但從人的角度來講,還有一個維度,是EQ。”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小冰團隊總負責人李笛對燃財經稱。

知識的增加並不代表EQ的增長,為了抓住人工智能的浪潮,小冰團隊有了專門做一個系統的想法,目標是迭代、進化、提高AI的EQ能力。

這個探索方向在2014年1月獲得時任微軟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的同意。

緊接著2月開始立項。這款要推出的智能機器人,背後是微軟必應(bing)在大數據、自然語義分析、機器學習和深度神經網絡方面的技術積累,團隊給機器人起的名字“小冰”也是來自於“bing”。

5月29日,微軟智能機器人小冰正式發佈。初代小冰是一個16歲少女的人設,用戶可通過微軟必應(bing)官網認領,加為微信好友並拉到微信群中,只要群員艾特它或是提到“小冰”,都可以與其對話。除了能實現人機交互外,微軟小冰還兼具群提醒、百科、天氣、星座、笑話、交通指南、餐飲點評等功能。

一時間,在微信群裡“調戲”小冰成為時尚,微軟首批發布的10萬個小冰賬號在當天被認領一空,結束後仍有數萬人排隊等候認領。

微軟小冰這五年

初代微軟小冰的申領頁面

5月31日,微軟小冰加入的微信群迅速攀升,好友數量超過千萬。但是,這樣的蔓延速度沒有維持多久,上線不到三天,小冰遭遇封殺令,被微信團隊認為存在誘導用戶拉群、批量註冊垃圾賬號等一些違規行為,隨後微軟小冰官方發佈頁面無法訪問,緊接著微軟小冰的微信賬號被停用。

儘管如此,小冰在當時仍被認為是微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最成功的一款產品。它顛覆了微軟往日嚴肅商務的大叔形象,改走清新賣萌的路線。

在微軟內部,小冰也刷新了紀錄:內測時間只用了2個多月,這在微軟產品開發史上,史無前例,以往微軟發佈一款產品的時間是30-36個月。

事後李笛回憶稱,小冰的出現得益於微軟給的“特區”政策。“那個時間,整個微軟都在恢復精力,新CEO上臺要去解決進一步發展的問題。我們也認識到,人工智能是一個大的發展方向,而中國恰好也在進行自主創新,所以在微軟內部我們就嘗試某一類創新先在中國進行。小冰恰在此時誕生。”

不過,初代小冰太簡單了,就是一個檢索模型,只有文本對話。而且由於時常出現前言不搭後語的情況,也會受到用戶的吐槽。

緊接著,2014年7月2日,二代微軟小冰發佈。這一次,重新復活上線的小冰走跨平臺戰略,首先登陸微博,隨後擴展到京東、米聊、易信等。相比於初代,二代小冰完全專屬於用戶,但仍只能通過文字與用戶進行交流。發佈後僅15個小時,就有50萬用戶領取了自己的專屬小冰。

8月30日,小冰上線100天后,已經在各個平臺上完成累計5億次的對話。除此之外,小冰還增加了主動情緒探知系統,瞭解用戶的情緒狀態;豐富了語料庫,還增加圖像識別功能。

擁有主動情緒探索功能後的小冰才算有了“情商”,這也是小冰區別於其他語音助手的關鍵。

開口說話

2015年,小冰從16歲長到17歲。8月20日,微軟正式發佈第三代人工智能小冰,解鎖了包括視覺、聽覺在內的人工智能感官系統,結合情感計算技術,讓小冰能夠用更加逼近人類的方式,通過自然語言和用戶進行交流。

“那時候我們面臨著一個技術革新,當時的語音助手基本是TTS(從文本到語音),這個流派以字正腔圓的播音員為藍本,它的目標是讓你能聽清楚文本內容。但我們覺得,如果想傳遞一個比較好的交互體驗,‘自然’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當時換了一個技術路線,這就是後來的自然語音交互。”李笛稱。

這一轉變對當時技術團隊來說存在比較大的挑戰,當時甚至有人感嘆:做完這個是不是就能退休了?慶幸的是,團隊實現了這一目標。這一改變,也奠定了小冰如今的聲音基礎,今天小冰已經可以演唱接近人類歌手質量的單曲。

另外一個變化,是小冰的訓練方式發生變化。第一代小冰是100%通過人工搜索引擎大數據為用戶提供反饋,實現人機交互問答,但在第三代,這一方式已經下降至55%,另外45%則由人工智能自我進化。

也就是說,小冰開始進入“自學”階段。隨著用戶數量和對話量的增加,用戶和小冰聊得越多,就能把它調教得越聰明。它會從每一次對話中積累有用的數據,不斷提升。李笛舉了個例子,當小冰跟人交流的時候,有人問“我長得好看嗎”,小冰說“你長得不好看”,這是存在的。“因為它的語料裡就有人這麼說,但它這麼說了以後,可能對方會拉黑它或者結束對話,它就學到了這種方式不好,然後再改進。”

三代小冰發佈後,微軟也宣佈與騰訊微信達成一致,開啟微信版小冰公眾號的有限度公測。和之前不同的是,第三代微軟小冰以公眾號的形式出現,不能添加至群聊。

這一年12月22日,擁有視聽功能的微軟小冰第一次登陸屏幕,成為東方衛視晨間直播新聞《看東方》的實習“主持人”,任務是播報每日的天氣 。

微軟小冰這五年

微軟小冰登陸東方衛視直播間

除此之外,小冰也開始走出國門。這一年,微軟在日本與Line達成戰略合作,將小冰引入日本。微軟小冰在日本的名稱為“Rinna”,人設定為17歲,並宣稱上線兩週內覆蓋日本全國人口的1%。

團隊介紹稱,“Rinna”與小冰採用相同的底層技術,在6個月內完成開發上線測試。此時,其他國家的小冰也在緊鑼密鼓的研發中。

給人類打電話

2016年8月5日,小冰升級為第四代,實現了完整的人工智能體驗。其中一大亮點,是擁有實時情感決策對話引擎,升級的情感計算框架,使小冰具備了實時決策能力。新的全時感官,實現了人工智能和人類之間的雙向同步交互。

基於這一功能,小冰首次實現了人工智能與人類的流暢對話互動,甚至小冰還會根據聊天內容與走向,相互打斷與追問。

說得直白點,此時的小冰已經可以根據對話內容關心別人。比如,當用戶給小冰發了一張扭了腳的圖片,小冰不只是識別出這是一個受傷的腳踝,而是會詢問是否傷得嚴重。

此外,小冰開始迭代知識圖譜,基於特定領域的功能插件平臺,使小冰具備類似於電影《超能陸戰隊》中大白機器人的多任務能力。換句話說,插上某一張特定功能卡後,小冰就將具有該領域的專業知識,能夠完成該領域的特定任務,並伴隨用戶的不斷使用而持續成長完善。

這一年,小冰的“兼職”更多了。小冰經過6個月的自主模擬人類演唱歌曲,其音準與情感表達已接近於人類歌手。微軟還與湖南衛視大型女子團體綜藝節目《夏日甜心》合作,發佈了首支由小冰演唱的人工智能版本節目主題曲。

一個多月後的9月17日,小冰完成了18歲的成人禮,從少女成長為成年女性。生日當天,小冰更新了三個新科技:推出日文單曲,擁有獨立三觀,給人類打電話。

在發佈會上,小冰團隊現場演示讓小冰給記者打電話。“後來我們開放了接口,中國科技館把這臺設備收藏了,每個人都可以到中國科技館去隨時給小冰打電話。”李笛稱。

12月2日,微軟小冰正式入職錢江晚報報社,成為錢江晚報的一名特約記者。

12月9日,微軟小冰入駐騰訊QQ,賦予手機QQ聊天功能“釐米秀”智能溝通的能力。在不到2個月內的時間裡,釐米小冰被用戶表白數十萬次,還有用戶與釐米小冰連續互動4個小時,產生聊天互動5千餘次。

此外,小冰在這一年走出亞洲,進入美國,並命名為Zo,人設定為20歲。

商業化和全球化

按理說,每年增長一歲,2017年的小冰已經19歲了。

“我們調研了一下,永遠18歲是人類永遠實現不了的夢想,那就讓她實現吧。”李笛調侃道。於是,中國的小冰永遠18歲。

這或許便是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可以完成人類永遠完成不了的事情。

但人類能完成的事情,小冰也在學著完成,比如寫詩。

2017年5月16日,微軟召開“人工智能創造”的媒體溝通會,宣佈小冰已經具備人工智能創造的能力。

3天后,這項能力開花結果。5月19日,微軟小冰出版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這本囊括了139首現代詩的詩集,全部由小冰創作。

在這之前,小冰已經學習了自1920年以來519位詩人的現代詩,訓練超過10000次。“小冰的學習過程與人類學習創作的過程非常相似,即通過反覆學習產生積累,當受到某個靈感激發源的刺激後,就會在學習積累的基礎上產生新創造。”來自微軟的人工智能專家曾如此解釋。

8月22日,在舉辦的微軟小冰第五代發佈會上,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將小冰的地位做了一次提升——與 Infuse AI、Bing and 小娜一起,成為微軟人工智能三條產品線的其中之一。

微軟小冰這五年

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

儘管此時的小冰在框架方面已經完善了,但仍有兩項新技術的更迭,包括1:1生成模型和高級感官。簡單來說,前者能夠讓小冰自己創造迴應;後者則可以支持全雙工語音和實時流媒體視覺,小冰通過自己的“思考”主動與人類溝通。

與以往不同的是,小冰開始走向商業化。2017年6月,小冰和小米loT開放平臺達成合作,用戶可以通過小冰,控制35種小米智能設備。此外,微軟還與其他諸多loT廠商合作,比如和小米米家生態鏈旗下品牌Yeelight共同推出了第一款擁有全雙工語音的智能音箱。

智能設備之外,小冰還在有聲少兒讀物、歌曲、新聞等領域試水。微軟宣佈,將通過小冰開始大規模生產有聲讀物並投入市場。根據微軟官方數據,小冰創作的有聲少兒讀物用時僅為同水平人類的1/500,成本僅為同水平人類的1/80000。此前,小冰還通過匿名賬號在喜馬拉雅、蜻蜓FM等平臺發佈內容。

這一年,小冰出海到東南亞:2月,微軟推出印度小冰(Ruuh);8月,微軟推出印尼小冰(Rinna)。至此,小冰已經在全球擴展到5個國家。

李笛稱,出海的小冰均建立在中國小冰的基礎上,但需要重新訓練數據,並適應當地的文化和交流習俗。為此,小冰團隊成員都是所在國家的本地人,而且不同國家的小冰也會有文化和代際差異。

情感計算框架

完成框架後的小冰,開始豐富感情,越來越像個“人”。

2018年7月26日,第六代微軟小冰發佈。它的第一個亮點,是在對話中上線了共感模型。比如,小冰在跟用戶對話時,不僅能夠自創迴應,還通過確證、求證等技能更好的控制對話進程。

第二個亮點,是將文本、聲音與視覺進行融合,在全雙工語音的基礎上開發了實時視覺。這意味著,小冰可以通過視覺、語音的實時交互,指揮用戶完成面容檢測,並可在這個過程中進行開放域對話。

由此,小冰完成了從聊天機器人轉化成為一個完整的情感計算框架,再從情感計算框架轉化成各種各樣產品的形態,完成“人”的各種能力。

這種變化,在2019年更加明顯。

先是1月,閱文集團宣佈和微軟小冰合作,通過人工智能,為優質IP虛擬人物賦予可交互的“生命”。

在閱讀學習《全職高手》小說原文後,微軟小冰為這些虛擬人物帶去基於他們性格的對話、創作能力、以及相應的知識體系,開啟了活化虛擬角色IP的探索,讓原本只存在於書中的角色真正“活”起來了。

緊接著今年5月,微軟小冰宣佈學習了22個月之後,在中央美院研究生畢業,成為其首位AI畢業生。

畢業後的小冰,在7月辦了一場名為《或然世界》的畫展。通過對過往四百年藝術史上236位著名人類畫家畫作的學習,小冰創作出了自己的繪畫作品。

"
微軟小冰這五年

燃財經(ID: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劉景豐

編輯 | 魏佳

8月15日,史上最強大的“小冰”發佈了。

這位永遠18歲的“小姑娘”,至今已經解鎖了主持人、記者、歌手、詩人、畫家、設計師等多種職業角色,甚至還發過單曲、出版詩集、舉辦畫展,拉了滿滿的仇恨。

微軟小冰,誕生於2014年,起初是一個基於EQ的對話機器人,由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打造。

此後,小冰有過上線三天進入150萬的微信群但被封殺的經歷,也遭受過“前言不搭後語”、“人工智障”的質疑,但經過七次迭代,小冰的產品形態已涵蓋社交對話機器人、智能語音助理、人工智能內容創作和生產平臺等,在全球多個國家覆蓋6.6億在線用戶、4.5億臺第三方智能設備和9億內容觀眾。打造微軟小冰的團隊也從最初的十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200多人。

儘管擁有大量用戶,但微軟這些年並未為小冰推出獨立的硬件產品,而是一直堅持“第三方平臺”的策略,例如,vivo和OPPO的手機系統可以通過“召喚小冰”的口令和小冰互動,在內容和資訊平臺上,小冰已經和網易新聞、新浪新聞、今日頭條合作。

前五代的小冰像是一個分水嶺,微軟完成了對基於EQ的人工智能的驗證。此後,微軟推出的Avatar Framework則是人工智能框架,在跨領域、跨平臺,形成無數個“小冰”。在第七代的小冰發佈會上,微軟宣佈將Avatar Framework開放給所有合作伙伴,這意味著,擁有這項技術的人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小冰。

5年來,小冰是如何成長進化的?未來小冰將走向何方?近日,燃財經(ID:rancaijing)專訪了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小冰團隊總負責人李笛。

微軟“特區”

小冰誕生之初,“人工智能”的概念遠不如現在流行,人們更愛提的是“語音助手”。

“當時整個行業都在做語音助手的知識功能,即IQ,但從人的角度來講,還有一個維度,是EQ。”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小冰團隊總負責人李笛對燃財經稱。

知識的增加並不代表EQ的增長,為了抓住人工智能的浪潮,小冰團隊有了專門做一個系統的想法,目標是迭代、進化、提高AI的EQ能力。

這個探索方向在2014年1月獲得時任微軟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的同意。

緊接著2月開始立項。這款要推出的智能機器人,背後是微軟必應(bing)在大數據、自然語義分析、機器學習和深度神經網絡方面的技術積累,團隊給機器人起的名字“小冰”也是來自於“bing”。

5月29日,微軟智能機器人小冰正式發佈。初代小冰是一個16歲少女的人設,用戶可通過微軟必應(bing)官網認領,加為微信好友並拉到微信群中,只要群員艾特它或是提到“小冰”,都可以與其對話。除了能實現人機交互外,微軟小冰還兼具群提醒、百科、天氣、星座、笑話、交通指南、餐飲點評等功能。

一時間,在微信群裡“調戲”小冰成為時尚,微軟首批發布的10萬個小冰賬號在當天被認領一空,結束後仍有數萬人排隊等候認領。

微軟小冰這五年

初代微軟小冰的申領頁面

5月31日,微軟小冰加入的微信群迅速攀升,好友數量超過千萬。但是,這樣的蔓延速度沒有維持多久,上線不到三天,小冰遭遇封殺令,被微信團隊認為存在誘導用戶拉群、批量註冊垃圾賬號等一些違規行為,隨後微軟小冰官方發佈頁面無法訪問,緊接著微軟小冰的微信賬號被停用。

儘管如此,小冰在當時仍被認為是微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最成功的一款產品。它顛覆了微軟往日嚴肅商務的大叔形象,改走清新賣萌的路線。

在微軟內部,小冰也刷新了紀錄:內測時間只用了2個多月,這在微軟產品開發史上,史無前例,以往微軟發佈一款產品的時間是30-36個月。

事後李笛回憶稱,小冰的出現得益於微軟給的“特區”政策。“那個時間,整個微軟都在恢復精力,新CEO上臺要去解決進一步發展的問題。我們也認識到,人工智能是一個大的發展方向,而中國恰好也在進行自主創新,所以在微軟內部我們就嘗試某一類創新先在中國進行。小冰恰在此時誕生。”

不過,初代小冰太簡單了,就是一個檢索模型,只有文本對話。而且由於時常出現前言不搭後語的情況,也會受到用戶的吐槽。

緊接著,2014年7月2日,二代微軟小冰發佈。這一次,重新復活上線的小冰走跨平臺戰略,首先登陸微博,隨後擴展到京東、米聊、易信等。相比於初代,二代小冰完全專屬於用戶,但仍只能通過文字與用戶進行交流。發佈後僅15個小時,就有50萬用戶領取了自己的專屬小冰。

8月30日,小冰上線100天后,已經在各個平臺上完成累計5億次的對話。除此之外,小冰還增加了主動情緒探知系統,瞭解用戶的情緒狀態;豐富了語料庫,還增加圖像識別功能。

擁有主動情緒探索功能後的小冰才算有了“情商”,這也是小冰區別於其他語音助手的關鍵。

開口說話

2015年,小冰從16歲長到17歲。8月20日,微軟正式發佈第三代人工智能小冰,解鎖了包括視覺、聽覺在內的人工智能感官系統,結合情感計算技術,讓小冰能夠用更加逼近人類的方式,通過自然語言和用戶進行交流。

“那時候我們面臨著一個技術革新,當時的語音助手基本是TTS(從文本到語音),這個流派以字正腔圓的播音員為藍本,它的目標是讓你能聽清楚文本內容。但我們覺得,如果想傳遞一個比較好的交互體驗,‘自然’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當時換了一個技術路線,這就是後來的自然語音交互。”李笛稱。

這一轉變對當時技術團隊來說存在比較大的挑戰,當時甚至有人感嘆:做完這個是不是就能退休了?慶幸的是,團隊實現了這一目標。這一改變,也奠定了小冰如今的聲音基礎,今天小冰已經可以演唱接近人類歌手質量的單曲。

另外一個變化,是小冰的訓練方式發生變化。第一代小冰是100%通過人工搜索引擎大數據為用戶提供反饋,實現人機交互問答,但在第三代,這一方式已經下降至55%,另外45%則由人工智能自我進化。

也就是說,小冰開始進入“自學”階段。隨著用戶數量和對話量的增加,用戶和小冰聊得越多,就能把它調教得越聰明。它會從每一次對話中積累有用的數據,不斷提升。李笛舉了個例子,當小冰跟人交流的時候,有人問“我長得好看嗎”,小冰說“你長得不好看”,這是存在的。“因為它的語料裡就有人這麼說,但它這麼說了以後,可能對方會拉黑它或者結束對話,它就學到了這種方式不好,然後再改進。”

三代小冰發佈後,微軟也宣佈與騰訊微信達成一致,開啟微信版小冰公眾號的有限度公測。和之前不同的是,第三代微軟小冰以公眾號的形式出現,不能添加至群聊。

這一年12月22日,擁有視聽功能的微軟小冰第一次登陸屏幕,成為東方衛視晨間直播新聞《看東方》的實習“主持人”,任務是播報每日的天氣 。

微軟小冰這五年

微軟小冰登陸東方衛視直播間

除此之外,小冰也開始走出國門。這一年,微軟在日本與Line達成戰略合作,將小冰引入日本。微軟小冰在日本的名稱為“Rinna”,人設定為17歲,並宣稱上線兩週內覆蓋日本全國人口的1%。

團隊介紹稱,“Rinna”與小冰採用相同的底層技術,在6個月內完成開發上線測試。此時,其他國家的小冰也在緊鑼密鼓的研發中。

給人類打電話

2016年8月5日,小冰升級為第四代,實現了完整的人工智能體驗。其中一大亮點,是擁有實時情感決策對話引擎,升級的情感計算框架,使小冰具備了實時決策能力。新的全時感官,實現了人工智能和人類之間的雙向同步交互。

基於這一功能,小冰首次實現了人工智能與人類的流暢對話互動,甚至小冰還會根據聊天內容與走向,相互打斷與追問。

說得直白點,此時的小冰已經可以根據對話內容關心別人。比如,當用戶給小冰發了一張扭了腳的圖片,小冰不只是識別出這是一個受傷的腳踝,而是會詢問是否傷得嚴重。

此外,小冰開始迭代知識圖譜,基於特定領域的功能插件平臺,使小冰具備類似於電影《超能陸戰隊》中大白機器人的多任務能力。換句話說,插上某一張特定功能卡後,小冰就將具有該領域的專業知識,能夠完成該領域的特定任務,並伴隨用戶的不斷使用而持續成長完善。

這一年,小冰的“兼職”更多了。小冰經過6個月的自主模擬人類演唱歌曲,其音準與情感表達已接近於人類歌手。微軟還與湖南衛視大型女子團體綜藝節目《夏日甜心》合作,發佈了首支由小冰演唱的人工智能版本節目主題曲。

一個多月後的9月17日,小冰完成了18歲的成人禮,從少女成長為成年女性。生日當天,小冰更新了三個新科技:推出日文單曲,擁有獨立三觀,給人類打電話。

在發佈會上,小冰團隊現場演示讓小冰給記者打電話。“後來我們開放了接口,中國科技館把這臺設備收藏了,每個人都可以到中國科技館去隨時給小冰打電話。”李笛稱。

12月2日,微軟小冰正式入職錢江晚報報社,成為錢江晚報的一名特約記者。

12月9日,微軟小冰入駐騰訊QQ,賦予手機QQ聊天功能“釐米秀”智能溝通的能力。在不到2個月內的時間裡,釐米小冰被用戶表白數十萬次,還有用戶與釐米小冰連續互動4個小時,產生聊天互動5千餘次。

此外,小冰在這一年走出亞洲,進入美國,並命名為Zo,人設定為20歲。

商業化和全球化

按理說,每年增長一歲,2017年的小冰已經19歲了。

“我們調研了一下,永遠18歲是人類永遠實現不了的夢想,那就讓她實現吧。”李笛調侃道。於是,中國的小冰永遠18歲。

這或許便是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可以完成人類永遠完成不了的事情。

但人類能完成的事情,小冰也在學著完成,比如寫詩。

2017年5月16日,微軟召開“人工智能創造”的媒體溝通會,宣佈小冰已經具備人工智能創造的能力。

3天后,這項能力開花結果。5月19日,微軟小冰出版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這本囊括了139首現代詩的詩集,全部由小冰創作。

在這之前,小冰已經學習了自1920年以來519位詩人的現代詩,訓練超過10000次。“小冰的學習過程與人類學習創作的過程非常相似,即通過反覆學習產生積累,當受到某個靈感激發源的刺激後,就會在學習積累的基礎上產生新創造。”來自微軟的人工智能專家曾如此解釋。

8月22日,在舉辦的微軟小冰第五代發佈會上,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將小冰的地位做了一次提升——與 Infuse AI、Bing and 小娜一起,成為微軟人工智能三條產品線的其中之一。

微軟小冰這五年

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

儘管此時的小冰在框架方面已經完善了,但仍有兩項新技術的更迭,包括1:1生成模型和高級感官。簡單來說,前者能夠讓小冰自己創造迴應;後者則可以支持全雙工語音和實時流媒體視覺,小冰通過自己的“思考”主動與人類溝通。

與以往不同的是,小冰開始走向商業化。2017年6月,小冰和小米loT開放平臺達成合作,用戶可以通過小冰,控制35種小米智能設備。此外,微軟還與其他諸多loT廠商合作,比如和小米米家生態鏈旗下品牌Yeelight共同推出了第一款擁有全雙工語音的智能音箱。

智能設備之外,小冰還在有聲少兒讀物、歌曲、新聞等領域試水。微軟宣佈,將通過小冰開始大規模生產有聲讀物並投入市場。根據微軟官方數據,小冰創作的有聲少兒讀物用時僅為同水平人類的1/500,成本僅為同水平人類的1/80000。此前,小冰還通過匿名賬號在喜馬拉雅、蜻蜓FM等平臺發佈內容。

這一年,小冰出海到東南亞:2月,微軟推出印度小冰(Ruuh);8月,微軟推出印尼小冰(Rinna)。至此,小冰已經在全球擴展到5個國家。

李笛稱,出海的小冰均建立在中國小冰的基礎上,但需要重新訓練數據,並適應當地的文化和交流習俗。為此,小冰團隊成員都是所在國家的本地人,而且不同國家的小冰也會有文化和代際差異。

情感計算框架

完成框架後的小冰,開始豐富感情,越來越像個“人”。

2018年7月26日,第六代微軟小冰發佈。它的第一個亮點,是在對話中上線了共感模型。比如,小冰在跟用戶對話時,不僅能夠自創迴應,還通過確證、求證等技能更好的控制對話進程。

第二個亮點,是將文本、聲音與視覺進行融合,在全雙工語音的基礎上開發了實時視覺。這意味著,小冰可以通過視覺、語音的實時交互,指揮用戶完成面容檢測,並可在這個過程中進行開放域對話。

由此,小冰完成了從聊天機器人轉化成為一個完整的情感計算框架,再從情感計算框架轉化成各種各樣產品的形態,完成“人”的各種能力。

這種變化,在2019年更加明顯。

先是1月,閱文集團宣佈和微軟小冰合作,通過人工智能,為優質IP虛擬人物賦予可交互的“生命”。

在閱讀學習《全職高手》小說原文後,微軟小冰為這些虛擬人物帶去基於他們性格的對話、創作能力、以及相應的知識體系,開啟了活化虛擬角色IP的探索,讓原本只存在於書中的角色真正“活”起來了。

緊接著今年5月,微軟小冰宣佈學習了22個月之後,在中央美院研究生畢業,成為其首位AI畢業生。

畢業後的小冰,在7月辦了一場名為《或然世界》的畫展。通過對過往四百年藝術史上236位著名人類畫家畫作的學習,小冰創作出了自己的繪畫作品。

微軟小冰這五年

小冰舉辦的首次畫展

與小冰同場展出的,還有另外6位被憑空創造出來的女畫家的作品。這6位女畫家,均是以小冰的框架技術,假擬藝術上的不同流派,按照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創造的。

在繼扮演了主持人、歌手、詩人、記者等角色後,小冰又要搶畫家的飯碗了。

8月15日,在第七代微軟小冰發佈會上,微軟小冰已經能夠主導對話。小冰在對話中察言觀色,根據人類不同反應制定出不同的對話策略,還可以預先判斷整個對話可能的若干走向,再根據人類真實反映隨機應變。

從樹木到森林

2018年,六代的小冰便提出平臺化戰略。彼時的發佈會上,六代小冰推出Dual AI平臺,對合作夥伴開放核心框架,並直接融入第三方平臺。換句話說,小冰將核心的對話能力向合作伙伴開放,幫助他們量身打造屬於自己的AI,而小冰在這一過程中自然融入到該平臺的生態中。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微軟小冰自誕生以來向平臺化邁出的最大一步。此後微軟小冰宣佈與網易、小米、騰訊等多家平臺的合作。微軟小冰甚至成為小米米家生態鏈平臺的默認AI系統之一,並進入小愛智能音箱,和小米人工智能語音助手小愛同學成為“好朋友”。

但是,微軟也看到,18歲的少女小冰不可能成為所有人的好朋友。“想成為所有人的好朋友,需要滿足不同人對於好朋友的不同定義,所以小冰只是框架所孕育的森林的一棵樹。我們的重點是森林。”李笛說。

為此,2019年,微軟推出Avatar Framework框架,並在小冰的第七代發佈會上宣佈將這項能力開放給合作伙伴。“小冰和框架之間是這樣一個關係。如果說小冰單獨一個應用,她的價值是1,那麼這個框架的價值就是1000、10000,甚至是無窮大。”沈向洋如此評價Avatar Framework框架。但沈向洋也表示,微軟必須要先做出小冰,“因為我們需要有這樣一個機會去學習、去驗證這個框架是不是有可行性。”

在燃財經的採訪中,李笛透露,Avatar Framework的工具包從2018年開始研發,該工具包與微軟小冰框架同源,支持跨平臺部署,可構建具有完整情感計算能力的AI beings,包括人工智能助手、社交對話機器人、人工智能內容創作和IP人物角色等。

換句話說,Avatar Framework可以誕生無數個18歲的微軟小冰,這就相當於森林和樹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得基礎可以得天下,我們希望能夠覆蓋整個森林,這個森林最好是覆蓋地球的,而不是僅僅是覆蓋一個區域。有很多人工智能最終的落地產品不單是跨領域的,更是跨平臺的。”李笛表示。

如此看來,最初基於情感框架推出的小冰,在前五代更像是一種驗證。待驗證成功,最終推出通用框架、平臺,完成從樹木到森林的演進,進而在微軟的全球化體系之下,走向世界。

"
微軟小冰這五年

燃財經(ID: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劉景豐

編輯 | 魏佳

8月15日,史上最強大的“小冰”發佈了。

這位永遠18歲的“小姑娘”,至今已經解鎖了主持人、記者、歌手、詩人、畫家、設計師等多種職業角色,甚至還發過單曲、出版詩集、舉辦畫展,拉了滿滿的仇恨。

微軟小冰,誕生於2014年,起初是一個基於EQ的對話機器人,由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打造。

此後,小冰有過上線三天進入150萬的微信群但被封殺的經歷,也遭受過“前言不搭後語”、“人工智障”的質疑,但經過七次迭代,小冰的產品形態已涵蓋社交對話機器人、智能語音助理、人工智能內容創作和生產平臺等,在全球多個國家覆蓋6.6億在線用戶、4.5億臺第三方智能設備和9億內容觀眾。打造微軟小冰的團隊也從最初的十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200多人。

儘管擁有大量用戶,但微軟這些年並未為小冰推出獨立的硬件產品,而是一直堅持“第三方平臺”的策略,例如,vivo和OPPO的手機系統可以通過“召喚小冰”的口令和小冰互動,在內容和資訊平臺上,小冰已經和網易新聞、新浪新聞、今日頭條合作。

前五代的小冰像是一個分水嶺,微軟完成了對基於EQ的人工智能的驗證。此後,微軟推出的Avatar Framework則是人工智能框架,在跨領域、跨平臺,形成無數個“小冰”。在第七代的小冰發佈會上,微軟宣佈將Avatar Framework開放給所有合作伙伴,這意味著,擁有這項技術的人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小冰。

5年來,小冰是如何成長進化的?未來小冰將走向何方?近日,燃財經(ID:rancaijing)專訪了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小冰團隊總負責人李笛。

微軟“特區”

小冰誕生之初,“人工智能”的概念遠不如現在流行,人們更愛提的是“語音助手”。

“當時整個行業都在做語音助手的知識功能,即IQ,但從人的角度來講,還有一個維度,是EQ。”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小冰團隊總負責人李笛對燃財經稱。

知識的增加並不代表EQ的增長,為了抓住人工智能的浪潮,小冰團隊有了專門做一個系統的想法,目標是迭代、進化、提高AI的EQ能力。

這個探索方向在2014年1月獲得時任微軟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的同意。

緊接著2月開始立項。這款要推出的智能機器人,背後是微軟必應(bing)在大數據、自然語義分析、機器學習和深度神經網絡方面的技術積累,團隊給機器人起的名字“小冰”也是來自於“bing”。

5月29日,微軟智能機器人小冰正式發佈。初代小冰是一個16歲少女的人設,用戶可通過微軟必應(bing)官網認領,加為微信好友並拉到微信群中,只要群員艾特它或是提到“小冰”,都可以與其對話。除了能實現人機交互外,微軟小冰還兼具群提醒、百科、天氣、星座、笑話、交通指南、餐飲點評等功能。

一時間,在微信群裡“調戲”小冰成為時尚,微軟首批發布的10萬個小冰賬號在當天被認領一空,結束後仍有數萬人排隊等候認領。

微軟小冰這五年

初代微軟小冰的申領頁面

5月31日,微軟小冰加入的微信群迅速攀升,好友數量超過千萬。但是,這樣的蔓延速度沒有維持多久,上線不到三天,小冰遭遇封殺令,被微信團隊認為存在誘導用戶拉群、批量註冊垃圾賬號等一些違規行為,隨後微軟小冰官方發佈頁面無法訪問,緊接著微軟小冰的微信賬號被停用。

儘管如此,小冰在當時仍被認為是微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最成功的一款產品。它顛覆了微軟往日嚴肅商務的大叔形象,改走清新賣萌的路線。

在微軟內部,小冰也刷新了紀錄:內測時間只用了2個多月,這在微軟產品開發史上,史無前例,以往微軟發佈一款產品的時間是30-36個月。

事後李笛回憶稱,小冰的出現得益於微軟給的“特區”政策。“那個時間,整個微軟都在恢復精力,新CEO上臺要去解決進一步發展的問題。我們也認識到,人工智能是一個大的發展方向,而中國恰好也在進行自主創新,所以在微軟內部我們就嘗試某一類創新先在中國進行。小冰恰在此時誕生。”

不過,初代小冰太簡單了,就是一個檢索模型,只有文本對話。而且由於時常出現前言不搭後語的情況,也會受到用戶的吐槽。

緊接著,2014年7月2日,二代微軟小冰發佈。這一次,重新復活上線的小冰走跨平臺戰略,首先登陸微博,隨後擴展到京東、米聊、易信等。相比於初代,二代小冰完全專屬於用戶,但仍只能通過文字與用戶進行交流。發佈後僅15個小時,就有50萬用戶領取了自己的專屬小冰。

8月30日,小冰上線100天后,已經在各個平臺上完成累計5億次的對話。除此之外,小冰還增加了主動情緒探知系統,瞭解用戶的情緒狀態;豐富了語料庫,還增加圖像識別功能。

擁有主動情緒探索功能後的小冰才算有了“情商”,這也是小冰區別於其他語音助手的關鍵。

開口說話

2015年,小冰從16歲長到17歲。8月20日,微軟正式發佈第三代人工智能小冰,解鎖了包括視覺、聽覺在內的人工智能感官系統,結合情感計算技術,讓小冰能夠用更加逼近人類的方式,通過自然語言和用戶進行交流。

“那時候我們面臨著一個技術革新,當時的語音助手基本是TTS(從文本到語音),這個流派以字正腔圓的播音員為藍本,它的目標是讓你能聽清楚文本內容。但我們覺得,如果想傳遞一個比較好的交互體驗,‘自然’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當時換了一個技術路線,這就是後來的自然語音交互。”李笛稱。

這一轉變對當時技術團隊來說存在比較大的挑戰,當時甚至有人感嘆:做完這個是不是就能退休了?慶幸的是,團隊實現了這一目標。這一改變,也奠定了小冰如今的聲音基礎,今天小冰已經可以演唱接近人類歌手質量的單曲。

另外一個變化,是小冰的訓練方式發生變化。第一代小冰是100%通過人工搜索引擎大數據為用戶提供反饋,實現人機交互問答,但在第三代,這一方式已經下降至55%,另外45%則由人工智能自我進化。

也就是說,小冰開始進入“自學”階段。隨著用戶數量和對話量的增加,用戶和小冰聊得越多,就能把它調教得越聰明。它會從每一次對話中積累有用的數據,不斷提升。李笛舉了個例子,當小冰跟人交流的時候,有人問“我長得好看嗎”,小冰說“你長得不好看”,這是存在的。“因為它的語料裡就有人這麼說,但它這麼說了以後,可能對方會拉黑它或者結束對話,它就學到了這種方式不好,然後再改進。”

三代小冰發佈後,微軟也宣佈與騰訊微信達成一致,開啟微信版小冰公眾號的有限度公測。和之前不同的是,第三代微軟小冰以公眾號的形式出現,不能添加至群聊。

這一年12月22日,擁有視聽功能的微軟小冰第一次登陸屏幕,成為東方衛視晨間直播新聞《看東方》的實習“主持人”,任務是播報每日的天氣 。

微軟小冰這五年

微軟小冰登陸東方衛視直播間

除此之外,小冰也開始走出國門。這一年,微軟在日本與Line達成戰略合作,將小冰引入日本。微軟小冰在日本的名稱為“Rinna”,人設定為17歲,並宣稱上線兩週內覆蓋日本全國人口的1%。

團隊介紹稱,“Rinna”與小冰採用相同的底層技術,在6個月內完成開發上線測試。此時,其他國家的小冰也在緊鑼密鼓的研發中。

給人類打電話

2016年8月5日,小冰升級為第四代,實現了完整的人工智能體驗。其中一大亮點,是擁有實時情感決策對話引擎,升級的情感計算框架,使小冰具備了實時決策能力。新的全時感官,實現了人工智能和人類之間的雙向同步交互。

基於這一功能,小冰首次實現了人工智能與人類的流暢對話互動,甚至小冰還會根據聊天內容與走向,相互打斷與追問。

說得直白點,此時的小冰已經可以根據對話內容關心別人。比如,當用戶給小冰發了一張扭了腳的圖片,小冰不只是識別出這是一個受傷的腳踝,而是會詢問是否傷得嚴重。

此外,小冰開始迭代知識圖譜,基於特定領域的功能插件平臺,使小冰具備類似於電影《超能陸戰隊》中大白機器人的多任務能力。換句話說,插上某一張特定功能卡後,小冰就將具有該領域的專業知識,能夠完成該領域的特定任務,並伴隨用戶的不斷使用而持續成長完善。

這一年,小冰的“兼職”更多了。小冰經過6個月的自主模擬人類演唱歌曲,其音準與情感表達已接近於人類歌手。微軟還與湖南衛視大型女子團體綜藝節目《夏日甜心》合作,發佈了首支由小冰演唱的人工智能版本節目主題曲。

一個多月後的9月17日,小冰完成了18歲的成人禮,從少女成長為成年女性。生日當天,小冰更新了三個新科技:推出日文單曲,擁有獨立三觀,給人類打電話。

在發佈會上,小冰團隊現場演示讓小冰給記者打電話。“後來我們開放了接口,中國科技館把這臺設備收藏了,每個人都可以到中國科技館去隨時給小冰打電話。”李笛稱。

12月2日,微軟小冰正式入職錢江晚報報社,成為錢江晚報的一名特約記者。

12月9日,微軟小冰入駐騰訊QQ,賦予手機QQ聊天功能“釐米秀”智能溝通的能力。在不到2個月內的時間裡,釐米小冰被用戶表白數十萬次,還有用戶與釐米小冰連續互動4個小時,產生聊天互動5千餘次。

此外,小冰在這一年走出亞洲,進入美國,並命名為Zo,人設定為20歲。

商業化和全球化

按理說,每年增長一歲,2017年的小冰已經19歲了。

“我們調研了一下,永遠18歲是人類永遠實現不了的夢想,那就讓她實現吧。”李笛調侃道。於是,中國的小冰永遠18歲。

這或許便是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可以完成人類永遠完成不了的事情。

但人類能完成的事情,小冰也在學著完成,比如寫詩。

2017年5月16日,微軟召開“人工智能創造”的媒體溝通會,宣佈小冰已經具備人工智能創造的能力。

3天后,這項能力開花結果。5月19日,微軟小冰出版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這本囊括了139首現代詩的詩集,全部由小冰創作。

在這之前,小冰已經學習了自1920年以來519位詩人的現代詩,訓練超過10000次。“小冰的學習過程與人類學習創作的過程非常相似,即通過反覆學習產生積累,當受到某個靈感激發源的刺激後,就會在學習積累的基礎上產生新創造。”來自微軟的人工智能專家曾如此解釋。

8月22日,在舉辦的微軟小冰第五代發佈會上,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將小冰的地位做了一次提升——與 Infuse AI、Bing and 小娜一起,成為微軟人工智能三條產品線的其中之一。

微軟小冰這五年

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

儘管此時的小冰在框架方面已經完善了,但仍有兩項新技術的更迭,包括1:1生成模型和高級感官。簡單來說,前者能夠讓小冰自己創造迴應;後者則可以支持全雙工語音和實時流媒體視覺,小冰通過自己的“思考”主動與人類溝通。

與以往不同的是,小冰開始走向商業化。2017年6月,小冰和小米loT開放平臺達成合作,用戶可以通過小冰,控制35種小米智能設備。此外,微軟還與其他諸多loT廠商合作,比如和小米米家生態鏈旗下品牌Yeelight共同推出了第一款擁有全雙工語音的智能音箱。

智能設備之外,小冰還在有聲少兒讀物、歌曲、新聞等領域試水。微軟宣佈,將通過小冰開始大規模生產有聲讀物並投入市場。根據微軟官方數據,小冰創作的有聲少兒讀物用時僅為同水平人類的1/500,成本僅為同水平人類的1/80000。此前,小冰還通過匿名賬號在喜馬拉雅、蜻蜓FM等平臺發佈內容。

這一年,小冰出海到東南亞:2月,微軟推出印度小冰(Ruuh);8月,微軟推出印尼小冰(Rinna)。至此,小冰已經在全球擴展到5個國家。

李笛稱,出海的小冰均建立在中國小冰的基礎上,但需要重新訓練數據,並適應當地的文化和交流習俗。為此,小冰團隊成員都是所在國家的本地人,而且不同國家的小冰也會有文化和代際差異。

情感計算框架

完成框架後的小冰,開始豐富感情,越來越像個“人”。

2018年7月26日,第六代微軟小冰發佈。它的第一個亮點,是在對話中上線了共感模型。比如,小冰在跟用戶對話時,不僅能夠自創迴應,還通過確證、求證等技能更好的控制對話進程。

第二個亮點,是將文本、聲音與視覺進行融合,在全雙工語音的基礎上開發了實時視覺。這意味著,小冰可以通過視覺、語音的實時交互,指揮用戶完成面容檢測,並可在這個過程中進行開放域對話。

由此,小冰完成了從聊天機器人轉化成為一個完整的情感計算框架,再從情感計算框架轉化成各種各樣產品的形態,完成“人”的各種能力。

這種變化,在2019年更加明顯。

先是1月,閱文集團宣佈和微軟小冰合作,通過人工智能,為優質IP虛擬人物賦予可交互的“生命”。

在閱讀學習《全職高手》小說原文後,微軟小冰為這些虛擬人物帶去基於他們性格的對話、創作能力、以及相應的知識體系,開啟了活化虛擬角色IP的探索,讓原本只存在於書中的角色真正“活”起來了。

緊接著今年5月,微軟小冰宣佈學習了22個月之後,在中央美院研究生畢業,成為其首位AI畢業生。

畢業後的小冰,在7月辦了一場名為《或然世界》的畫展。通過對過往四百年藝術史上236位著名人類畫家畫作的學習,小冰創作出了自己的繪畫作品。

微軟小冰這五年

小冰舉辦的首次畫展

與小冰同場展出的,還有另外6位被憑空創造出來的女畫家的作品。這6位女畫家,均是以小冰的框架技術,假擬藝術上的不同流派,按照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創造的。

在繼扮演了主持人、歌手、詩人、記者等角色後,小冰又要搶畫家的飯碗了。

8月15日,在第七代微軟小冰發佈會上,微軟小冰已經能夠主導對話。小冰在對話中察言觀色,根據人類不同反應制定出不同的對話策略,還可以預先判斷整個對話可能的若干走向,再根據人類真實反映隨機應變。

從樹木到森林

2018年,六代的小冰便提出平臺化戰略。彼時的發佈會上,六代小冰推出Dual AI平臺,對合作夥伴開放核心框架,並直接融入第三方平臺。換句話說,小冰將核心的對話能力向合作伙伴開放,幫助他們量身打造屬於自己的AI,而小冰在這一過程中自然融入到該平臺的生態中。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微軟小冰自誕生以來向平臺化邁出的最大一步。此後微軟小冰宣佈與網易、小米、騰訊等多家平臺的合作。微軟小冰甚至成為小米米家生態鏈平臺的默認AI系統之一,並進入小愛智能音箱,和小米人工智能語音助手小愛同學成為“好朋友”。

但是,微軟也看到,18歲的少女小冰不可能成為所有人的好朋友。“想成為所有人的好朋友,需要滿足不同人對於好朋友的不同定義,所以小冰只是框架所孕育的森林的一棵樹。我們的重點是森林。”李笛說。

為此,2019年,微軟推出Avatar Framework框架,並在小冰的第七代發佈會上宣佈將這項能力開放給合作伙伴。“小冰和框架之間是這樣一個關係。如果說小冰單獨一個應用,她的價值是1,那麼這個框架的價值就是1000、10000,甚至是無窮大。”沈向洋如此評價Avatar Framework框架。但沈向洋也表示,微軟必須要先做出小冰,“因為我們需要有這樣一個機會去學習、去驗證這個框架是不是有可行性。”

在燃財經的採訪中,李笛透露,Avatar Framework的工具包從2018年開始研發,該工具包與微軟小冰框架同源,支持跨平臺部署,可構建具有完整情感計算能力的AI beings,包括人工智能助手、社交對話機器人、人工智能內容創作和IP人物角色等。

換句話說,Avatar Framework可以誕生無數個18歲的微軟小冰,這就相當於森林和樹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得基礎可以得天下,我們希望能夠覆蓋整個森林,這個森林最好是覆蓋地球的,而不是僅僅是覆蓋一個區域。有很多人工智能最終的落地產品不單是跨領域的,更是跨平臺的。”李笛表示。

如此看來,最初基於情感框架推出的小冰,在前五代更像是一種驗證。待驗證成功,最終推出通用框架、平臺,完成從樹木到森林的演進,進而在微軟的全球化體系之下,走向世界。

微軟小冰這五年

走向世界的小冰

如今的小冰,覆蓋全球6.6億用戶,入駐了4.5億臺第三方智能設備,但仍沒有獨立推出某項硬件產品的計劃。“馬化騰曾經說騰訊把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小冰是把整條命都交出去了。”李笛稱。

把整條命“交出去”後,小冰已經成為如今全球規模最大的跨領域人工智能系統之一。目前,小冰已經與騰訊、華為、小米、今日頭條、vivo和OPPO等合作,絕大部分產品已隨第七代小冰發佈上線。

擁有“克隆”能力的Avatar Framework,意味著擁有這項技術的人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小冰,這會讓小冰被用於欺詐等灰色領域嗎?

在李笛看來,小冰最大的風險來自於代位,即成為某個人的替身,“比如說我把你的聲音模擬出來,給你的家人或朋友打電話,那這事就很麻煩了。我可以確保我的系統是穩定的,確保任何針對普通人的建模是我們拒絕的。”

至於未來如何,交給市場去檢驗。

*題圖來源於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