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雨果筆下的美與醜

原標題:《巴黎聖母院》一部老電影,彰顯人間美醜,世間善惡

相信大家都知道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它是法國的知名教堂,是世界著名的建築標誌。它位於塞納河畔,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在這個教堂內,有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巴黎聖母院》:雨果筆下的美與醜

愛斯梅拉達是集美麗與才華於一身的一位吉普賽女郎,她多才多藝,而且內心善良,她靠著自己優美的舞姿獲得了人們對她的讚賞。但她的美貌和才華也為自己惹來了麻煩,故事也就因此而展開。

《巴黎聖母院》:雨果筆下的美與醜

神父克洛德他垂誕於愛斯梅拉達的美貌已久,於是便想將她據為己有,他暗中派遣撞鐘人卡西莫多將她綁架到巴黎聖母院。但被國王衛隊的隊長菲比斯救下,愛斯梅拉達對其一見傾心。可菲比斯卻早有未婚妻,就這樣他騙走了愛斯梅拉達的芳心,兩人在旅館幽會時,菲比斯被一位黑衣人刺傷。法庭上,由於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黑衣人的存在,愛斯梅拉達屈打成招,被迫承認是自己殺害了菲比斯。在去往刑場的路上,愛斯梅拉達被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卡西莫多救下。他奇醜無比,卻心地善良,默默守護著愛斯梅拉達。愛斯梅拉達對他的態度也逐漸轉變,由開始的畏懼到欽佩。他的聽力因為敲鐘聲音的影響而下降,但他卻能聽到愛斯梅拉達的求救聲。他怕自己的容貌嚇到了她,故意對她避而不見。那陶罐中盛開的鮮花便是卡西莫多心靈最好的展示,鮮花如人,鮮花美在外表,人美在心靈。卡西莫多就這樣一直守護著他心中的女神,可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他恨自己無能,看著愛斯梅拉達被亂箭射死。影片最後,展現的是兩具擁抱在一起的骨骸,人們試圖將他們分開。卻見一陣風將骨骸吹走。從此,他們永遠在一起了,永遠 永遠,化作塵土化作泥……

《巴黎聖母院》:雨果筆下的美與醜

這場悲劇的上演在當時的教會統治下的中世紀是必然的。法國大作家雨果說:這是黃昏的太陽,我們卻把它當成了黎明的曙光。在這樣病態的社會狀態下,追求一份美好的愛情也成了一份奢望。愛斯梅拉達對菲比斯的愛,克洛德副主教對愛斯梅拉達的愛都是如此。克洛德因愛生恨,愛之深,恨之切。他設計了一切的陰謀,苦心經營了一份扭曲的愛。幾十年來的宗教教育早已在他的內心及其壓抑。愛情早已變得病態,千瘡百孔。

《巴黎聖母院》:雨果筆下的美與醜

這部由同名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改編的影片,人物形象十分飽滿,對比十分鮮明,將美與醜,善與惡都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而且人物形象都比較“走極端”,愛斯梅拉達美就美的無可挑剔,卡西莫多醜就醜到了極致。當然這只是外表的對照。人心的描寫也是非常細膩,演員的肢體語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將內心的幽暗和光明就展現了出來。卡西莫多不敢正視愛斯梅拉達,是因為他內心深處埋藏著深深的自卑。他對愛斯梅拉達說:如果你願意我從鐘樓上摔下去,甚至不須講一個字,只要一眨眼就夠了。他生活在黑暗的小鐘樓裡,內心卻無比善良、光明。

《巴黎聖母院》:雨果筆下的美與醜

與中國大團圓的喜劇相比,西方作家大多以悲劇結尾。相比喜劇,悲劇更能引起人們的反思,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場悲劇,怎樣才會阻止悲劇的發生。從而引起人們心靈上的撞擊,情感上的共鳴。這讓我想到了中國的《雷雨》,一聲雷雨改變了一群人的命運,造成了悲劇。巴黎聖母院它雖是一所教堂,一座哥特式風格的建築,但它身上承載的東西太多,太多。它上面有著愛斯梅拉達的舞姿和卡西莫多的鐘聲,承載著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就如同中國的故宮、長城一般,見證了朝代的更替,歷史的興衰,萬千中國人民的努力。因為有了這些,它們的構成不僅僅是簡單的磚頭與石塊,還蘊藏著人間冷暖,世間真情。

《巴黎聖母院》:雨果筆下的美與醜

就如同白雪公主和皇后一般,心靈美的人相貌會更美,相由心生便是最好的解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