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哭了!幸好還有雨果的這本名著沒有燒燬

前情提要:

一早起來,收到好友許青山發來的消息,她說:巴黎聖母院著火了,我開始以為是假新聞,結果是真的。

曾經以為這世界上不朽的建築裡巴黎聖母院會因為是天主教堂和那本雨果的小說而真的不朽,想不到它在今天會被燒燬。

特別把我開公號後發的第二篇書評,也是《巴黎聖母院》的書評重發一遍,幸好還有那部小說在。

本文轉自微信公號:碧珊私讀

每週一篇名著好書隨筆,作家寫讀後感,期待喜歡文學的朋友加入。

本書簡介: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裡有一個鐘樓怪人卡西莫多,卡西莫多愛上了吉普賽女郎艾絲美拉達,可艾絲美拉達愛上了衛隊長菲比斯,副主教克羅德也愛上了艾絲美拉達,並對她因愛生恨……

《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哭了!幸好還有雨果的這本名著沒有燒燬

我必須要寫一下《巴黎聖母院》。

因為我母親最喜歡它。

其實,只有初中學歷的母親從未曾完整看過《巴黎聖母院》的任何一部電影,更不用說某版本譯作了,她對於這個故事的喜愛完全來自那個特殊時代的一段經歷。當年,母親還是一個未出閣的姑娘,在河北老家農村生產隊幹活的時候經常有一位女知青給她們幾個女孩講故事。女知青一邊打毛衣一邊讓女孩們圍著自己,講的最多的就是《巴黎聖母院》。

“忒(tui)醜,”用母親的話說就是,“那個卡西莫多忒醜了,還駝背,還又聾又啞。只有吉普賽女郎給他送水。”

母親記憶中的這個片段想必也是大部分人對這本書的經典記憶。

的確,儘管《巴黎聖母院》大名鼎鼎,流芳百世,但這樣一部名著又有多少人真正讀完過呢?在我大概十五歲的時候就曾買來試著讀。當時,新華書店曾經推出過一個系列的《世界文學名著》普及本,用紙薄,排版密,定價低,但翻譯卻都是很好的。最好的是,在書封底乾脆直接印了一個文學名著的目錄,讓人看完後可以根據目錄再買其他好書。

我當時看的就是普及本《巴黎聖母院》。老實說,看的很艱難。因為我要看的是故事,而雨果卻大量插入說巴黎城市和巴黎聖母院這個建築。我把那些大段文字歸類為初中語文中的說明文性質,每次翻到,必然跳過。

他的那些文字枯燥、不美,完全沒有安徒生《小美人魚》裡對大海形容的那樣浪漫。“在海的深處,海是那麼藍……要想從海底一直達到水面,必須有許多許多教堂尖塔一個接著一個地聯起來才成。”

《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哭了!幸好還有雨果的這本名著沒有燒燬

看序言卻定義這本書為浪漫主義大作,我就在想,這是多枯燥多古板啊,浪漫都跑哪兒去了?但等到長大之後又讀了一些書,尤其印象深刻的,也是一本寫的很好卻只因電影才聞名的小說《法國中尉的女人》。該小說作者也是大比重書寫了自己對當時社會的看法,也總打斷主情節,但卻更有利於讓人瞭解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我才開始懂了,原來,世界上有一類作家,他們寫作不單單為了寫一個好故事。

《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哭了!幸好還有雨果的這本名著沒有燒燬

下面來具體談談《巴黎聖母院》。

從我來看,這部小說的特點大概有如下方面:

1、戲劇味兒濃厚的講述方式

看大仲馬和雨果小說的朋友可能都會發現一點,那就是他們在那個時代寫的小說都特別熱鬧。大型集會、小酒館、婚禮、慶典現場、刑場,它們總是會把小說的情節安排在一個大背景下,再聚焦到主人公身上。而主人公在這時候通常會開口,和大背景中的民眾說話形成一種類似於戲劇化獨白的獨立效果,喜歡看戲劇的人甚至可在此時給他們打上聚光燈。比如本書,落魄詩人也是劇作家格蘭古瓦在一個大慶典中開始等待他的戲劇開演,隨後是民眾,社會各階層百姓庸俗、有趣兒、充滿俚語、諷刺挖苦的對話,然後,劇作家退到幕後,聚光燈交給愚人王卡西莫多和吉普賽女郎艾絲美拉達,最後結尾落魄詩人感嘆自己生不逢時,落幕。本小說之後的每一個章節基本上都是大幕開啟、戲劇一樣的熱鬧、大幕落下的節奏。

《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哭了!幸好還有雨果的這本名著沒有燒燬

2、設計精巧的人物出場

戲劇化的講述必然選取戲劇化的出場,《巴黎聖母院》的人物出場充滿了技巧性。大慶典的開場,先出來的落魄詩人卻不是主要人物,從他的視角在前部分看到了巴黎社會眾生相,在中後段開始逐一出場衛隊長菲比斯和他的表妹家庭成員等貴族階級,主教弗洛羅,坐在小教堂門檻上的卡西莫多和傳聞中的女神“艾絲美拉達在廣場上了!”,這種出場安排可以讓讀者有一種上帝視角,類似看《清明上河圖》,對每個人物的走向都會更清晰。

3、人物塑造的極致化

這就是經典文學!曾年初聽閻連科老師在一次講座中說起過經典文學。他認為,諾貝爾文學獎必須只能頒給經典文學,因為這樣的文學是關注人類大命運大悲喜大命題而非個人小情緒的咖啡文學(大意)。那麼,從《巴黎聖母院》來講,這部經典文學的經典也在於此。試想,一個人,生如卡西莫多,又瞎又駝背又聾又啞,還相貌奇醜,孤兒,被放在聖母院中養大,這樣的人可以說是遭受到了上帝能降臨給一個人的所有悲痛的合集。但就這樣一個人卻在大自卑中展露大自信,在絕望中贏得希望(艾絲美拉達喂水),在無知中展現忠誠,在冤屈下展現勇氣,以一己之力對抗全世界,把心愛的人也是恩人,也是無辜者藏在巴黎聖母院,藏在巴黎聖母院這樣的天主教聖地,那麼,世界的“正常人們”還正常嗎?虛偽的菲比斯,不愛表妹貪圖貴族身份,這樣的男人在現在也不少;更虛偽冷酷的弗洛羅,想要不敢說,敢說又去威脅,得不到又要毀滅,這種人通常都有大權勢;愚蠢又悲慘的艾絲美拉達,不應該為了菲比斯的英俊和地位去卑微地跪舔這樣一個人,忽視真正的金子,去換取一粒沙子。

4、美學方面的獨特體驗

巴黎聖母院,作為世界知名的哥特式建築,本身就有一種非常濃重的故事性和悲劇性色彩。大慈悲、大陰暗、大莊嚴、讓人崇拜又害怕。在這樣一種氛圍下,這本以它命名的小說也受到感染有了一種獨特美感。變態的美,卡西莫多殘缺極致後反而有了一種溫柔;華麗和市井的對比美,跟隨流浪詩人去到另一個詭異巴黎;色彩美,艾絲美拉達的豔麗裙裝和小羊的靈動白,以及主教教袍的對比美;巴黎夜色的美,這一點通過攀巖聖母院的卡西莫多來看到。印象中忘記是哪一章節了,似乎是形容坐在巴黎聖母院的樓頂上向下看整個巴黎城市夜景,它是那樣的剛剛入眠,是那樣的靜逸,又是那樣的有事在發生。《夜訪吸血鬼》中,吸血鬼也正是看到了這樣的美國奴隸主莊園。這段描寫有一種畫卷展開的效果。我在廈門客居寫作期間曾去看了囧瑟夫主演的電影《雲中行走》,其中那個走鋼索的人就夜間去巴黎聖母院走了一回塔尖。

5、俏皮的標題

今天寫來特地發現,原來本書很多標題都特別俏皮,比如“夜裡盯梢美女的諸多麻煩”,“把祕密透露給山羊的危險”等等,這些和它部分行文很配,還讓我想起了十六世紀作家拉伯雷的《巨人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那是一本只看標題就笑壞了的好書。

《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哭了!幸好還有雨果的這本名著沒有燒燬

6、一部小說賦予一座建築的永久生命

這是這本小說的魂魄。世界上從來沒有這本書的任何一個真人,但我相信每一個站在巴黎聖母院面前的人都不會懷疑卡西莫多真正存在過。這就是一部小說最大的意義。

你創作了他,你脆弱於他,你吹了口氣兒給他,你救活了他。

推薦大家可看電視電影《鐘樓怪人》。那版本就是薩爾瑪·海耶克未闖蕩好萊塢時扮演艾絲美拉達的那個版本。以前電視臺放過,我當時驚豔這個女人的性感,此版本也是非常忠於原著。

2018年10月18日

下面,想插入我那部關於書店小說的片段,用以說明小說人物可以自己成活的觀點。

“書是有生命的?”一個孩子問司徒。

“當然,”司徒說,“作家本人跟他筆下的人物比起來渺小的可憐。偉大作品中的人物隨作品的誕生一起誕生。”

“可憐啊。只活在書裡。”

“可憐?它們才不可憐呢。不只活在書裡,它們還活在我們生活中。”

“我怎麼從沒看到過?還有啊,他們能活多久?一百歲嗎?”

“一百歲太短了,”司徒眼望著那個通天書架,意味深長地說道,“它們永世常存。”

《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哭了!幸好還有雨果的這本名著沒有燒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