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蜀戰爭的最後倖存者——魏國後期第一謀士衛瓘'

"

《初刻拍案驚奇》裡說,“造化小兒無定據,翻來覆去,倒橫直豎,眼見都如許”,作為個體,當然無法對抗造化的捉弄,所以《倚天屠龍》裡謝遜只能詛咒“賊老天”,更何況在多米諾骨牌當中,自己的命運究竟造化假人之手來成就還是“空為她人做嫁衣”便更不得而知,就如彼時伐蜀時,當鄧艾從陰平山路上滾下的一刻,衛瓘的命運軌跡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或許早已寫就的劇本本該如此,或許衛瓘只是被動的被推到了舞臺中央。

單獨看魏伐蜀的片段,像極了電影版《仙鶴神針》的設計,三路大軍浩浩蕩蕩、塵土飛揚,攻守之中奇謀詭計、兵來將擋,最終結局卻是孤單一人殘旗瘦馬,淒涼收場,不過伐蜀史實是把電影中的馬君武換成了衛瓘。

"

《初刻拍案驚奇》裡說,“造化小兒無定據,翻來覆去,倒橫直豎,眼見都如許”,作為個體,當然無法對抗造化的捉弄,所以《倚天屠龍》裡謝遜只能詛咒“賊老天”,更何況在多米諾骨牌當中,自己的命運究竟造化假人之手來成就還是“空為她人做嫁衣”便更不得而知,就如彼時伐蜀時,當鄧艾從陰平山路上滾下的一刻,衛瓘的命運軌跡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或許早已寫就的劇本本該如此,或許衛瓘只是被動的被推到了舞臺中央。

單獨看魏伐蜀的片段,像極了電影版《仙鶴神針》的設計,三路大軍浩浩蕩蕩、塵土飛揚,攻守之中奇謀詭計、兵來將擋,最終結局卻是孤單一人殘旗瘦馬,淒涼收場,不過伐蜀史實是把電影中的馬君武換成了衛瓘。

伐蜀戰爭的最後倖存者——魏國後期第一謀士衛瓘

伐蜀前奏及人員組合

衛瓘,字伯玉,史載其為河東安邑人,為官有道,“在位十年,以任職稱”,並被傅嘏認為有甯武子的處世能力,朝堂上的明槍暗箭不能傷及,但是既然身處戰亂的時代,每個人都不免戰場被牽引,而衛瓘命運搏擊的戰場竟然彷彿是在倉促間開闢的,這不得不讓人感嘆。

《資治通鑑.魏記十》記載“司馬昭患姜維數為寇,官騎路遺求為刺客入蜀,從事中郎荀勖曰:“明公為天下宰,宜杖正義以伐違貳,而以刺客除賊,非所以刑于四海也。”昭善之”。

換言之,最初司馬昭只是憂慮姜維數次犯境,想用刺客入蜀刺殺姜維,後經過荀勖勸說才改變計劃,如此看來,司馬氏的計劃僅僅是針對姜維個人的,想針對西蜀主將實施外科手術般的精確打擊,至於伐蜀平漢此類重大戰略貌似並沒有提前佈局,甚至連內部的意見都未統一,因為當司馬昭提出要伐蜀時,除了鍾會以外,都認為不可以,“昭欲大舉伐漢,朝臣多以為不可,獨司隸校尉鍾會勸之。”即便是制定了三路大軍伐蜀的策略後,其西征四人組中,鄧艾曾是鮮明的“反伐蜀者”,明確表示伐蜀時機未到,“徵西將軍鄧艾以為蜀未有釁,屢陳異議”,連同極力支持西征的鐘會可能也沒十足完美的計劃,因為在鍾會出徵拜訪王戎時居然問到“該怎麼作呢?”“會過幽州刺史王雄之孫戎,問“計將安出?””

即便是出於多聞必有益的考慮或者隨口的謙虛問計,也完全看不出鍾會對平蜀的志在必得或者謀劃良久,而此時的衛瓘必定還不能意識到自己作為監軍已經進入了一個糟糕又複雜的團隊中。而戰線的西端,在收到姜維的預警後,西蜀的寵臣黃皓居然問之鬼神,並且認為敵人不會自己上門挑釁的,讓劉禪不要提起此事,導致“群臣莫知”。

"

《初刻拍案驚奇》裡說,“造化小兒無定據,翻來覆去,倒橫直豎,眼見都如許”,作為個體,當然無法對抗造化的捉弄,所以《倚天屠龍》裡謝遜只能詛咒“賊老天”,更何況在多米諾骨牌當中,自己的命運究竟造化假人之手來成就還是“空為她人做嫁衣”便更不得而知,就如彼時伐蜀時,當鄧艾從陰平山路上滾下的一刻,衛瓘的命運軌跡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或許早已寫就的劇本本該如此,或許衛瓘只是被動的被推到了舞臺中央。

單獨看魏伐蜀的片段,像極了電影版《仙鶴神針》的設計,三路大軍浩浩蕩蕩、塵土飛揚,攻守之中奇謀詭計、兵來將擋,最終結局卻是孤單一人殘旗瘦馬,淒涼收場,不過伐蜀史實是把電影中的馬君武換成了衛瓘。

伐蜀戰爭的最後倖存者——魏國後期第一謀士衛瓘

伐蜀前奏及人員組合

衛瓘,字伯玉,史載其為河東安邑人,為官有道,“在位十年,以任職稱”,並被傅嘏認為有甯武子的處世能力,朝堂上的明槍暗箭不能傷及,但是既然身處戰亂的時代,每個人都不免戰場被牽引,而衛瓘命運搏擊的戰場竟然彷彿是在倉促間開闢的,這不得不讓人感嘆。

《資治通鑑.魏記十》記載“司馬昭患姜維數為寇,官騎路遺求為刺客入蜀,從事中郎荀勖曰:“明公為天下宰,宜杖正義以伐違貳,而以刺客除賊,非所以刑于四海也。”昭善之”。

換言之,最初司馬昭只是憂慮姜維數次犯境,想用刺客入蜀刺殺姜維,後經過荀勖勸說才改變計劃,如此看來,司馬氏的計劃僅僅是針對姜維個人的,想針對西蜀主將實施外科手術般的精確打擊,至於伐蜀平漢此類重大戰略貌似並沒有提前佈局,甚至連內部的意見都未統一,因為當司馬昭提出要伐蜀時,除了鍾會以外,都認為不可以,“昭欲大舉伐漢,朝臣多以為不可,獨司隸校尉鍾會勸之。”即便是制定了三路大軍伐蜀的策略後,其西征四人組中,鄧艾曾是鮮明的“反伐蜀者”,明確表示伐蜀時機未到,“徵西將軍鄧艾以為蜀未有釁,屢陳異議”,連同極力支持西征的鐘會可能也沒十足完美的計劃,因為在鍾會出徵拜訪王戎時居然問到“該怎麼作呢?”“會過幽州刺史王雄之孫戎,問“計將安出?””

即便是出於多聞必有益的考慮或者隨口的謙虛問計,也完全看不出鍾會對平蜀的志在必得或者謀劃良久,而此時的衛瓘必定還不能意識到自己作為監軍已經進入了一個糟糕又複雜的團隊中。而戰線的西端,在收到姜維的預警後,西蜀的寵臣黃皓居然問之鬼神,並且認為敵人不會自己上門挑釁的,讓劉禪不要提起此事,導致“群臣莫知”。

伐蜀戰爭的最後倖存者——魏國後期第一謀士衛瓘

“姜維表漢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左右車騎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及陰平之橋頭,以防未然。”黃皓信巫鬼,謂敵終不自致,啟漢主寢其事,群臣莫知。”

就這樣,在攻者“朝臣皆多以為不可”,主帥或表反對或無十分把握,守者“群臣莫知”,主帥或問以鬼神或被猜忌或的狀態下,雙方抵達了各自的命運的戰場----包括國運和與之關聯的個人命運,但是無論誰勝誰負,命運應該早已在暗中標好了籌碼,洞悉一切的也許只有劉寔。

“或以問參相國軍事平原劉寔曰:“鍾、鄧其平蜀乎?”寔曰:“破蜀必矣,而皆不還。”客問其故,寔笑而不答。”

這段記載讓人讀之背後發涼,難道人真是僅僅是命運的玩偶嗎?難道人的命運真的是早已註定,無論人們如何左衝右突都只能在早已鋪好的荊棘上走向自己的歸宿嗎?或許劉寔還會故弄玄虛,伸出一個手指頭,等到只有衛瓘一人全身而還時,人們才能理解一指要說的是隻能有一個人平安而還?那麼一個都不能還?

四人中一半可還,其實都逃不過這一個手指中的隱喻。

"

《初刻拍案驚奇》裡說,“造化小兒無定據,翻來覆去,倒橫直豎,眼見都如許”,作為個體,當然無法對抗造化的捉弄,所以《倚天屠龍》裡謝遜只能詛咒“賊老天”,更何況在多米諾骨牌當中,自己的命運究竟造化假人之手來成就還是“空為她人做嫁衣”便更不得而知,就如彼時伐蜀時,當鄧艾從陰平山路上滾下的一刻,衛瓘的命運軌跡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或許早已寫就的劇本本該如此,或許衛瓘只是被動的被推到了舞臺中央。

單獨看魏伐蜀的片段,像極了電影版《仙鶴神針》的設計,三路大軍浩浩蕩蕩、塵土飛揚,攻守之中奇謀詭計、兵來將擋,最終結局卻是孤單一人殘旗瘦馬,淒涼收場,不過伐蜀史實是把電影中的馬君武換成了衛瓘。

伐蜀戰爭的最後倖存者——魏國後期第一謀士衛瓘

伐蜀前奏及人員組合

衛瓘,字伯玉,史載其為河東安邑人,為官有道,“在位十年,以任職稱”,並被傅嘏認為有甯武子的處世能力,朝堂上的明槍暗箭不能傷及,但是既然身處戰亂的時代,每個人都不免戰場被牽引,而衛瓘命運搏擊的戰場竟然彷彿是在倉促間開闢的,這不得不讓人感嘆。

《資治通鑑.魏記十》記載“司馬昭患姜維數為寇,官騎路遺求為刺客入蜀,從事中郎荀勖曰:“明公為天下宰,宜杖正義以伐違貳,而以刺客除賊,非所以刑于四海也。”昭善之”。

換言之,最初司馬昭只是憂慮姜維數次犯境,想用刺客入蜀刺殺姜維,後經過荀勖勸說才改變計劃,如此看來,司馬氏的計劃僅僅是針對姜維個人的,想針對西蜀主將實施外科手術般的精確打擊,至於伐蜀平漢此類重大戰略貌似並沒有提前佈局,甚至連內部的意見都未統一,因為當司馬昭提出要伐蜀時,除了鍾會以外,都認為不可以,“昭欲大舉伐漢,朝臣多以為不可,獨司隸校尉鍾會勸之。”即便是制定了三路大軍伐蜀的策略後,其西征四人組中,鄧艾曾是鮮明的“反伐蜀者”,明確表示伐蜀時機未到,“徵西將軍鄧艾以為蜀未有釁,屢陳異議”,連同極力支持西征的鐘會可能也沒十足完美的計劃,因為在鍾會出徵拜訪王戎時居然問到“該怎麼作呢?”“會過幽州刺史王雄之孫戎,問“計將安出?””

即便是出於多聞必有益的考慮或者隨口的謙虛問計,也完全看不出鍾會對平蜀的志在必得或者謀劃良久,而此時的衛瓘必定還不能意識到自己作為監軍已經進入了一個糟糕又複雜的團隊中。而戰線的西端,在收到姜維的預警後,西蜀的寵臣黃皓居然問之鬼神,並且認為敵人不會自己上門挑釁的,讓劉禪不要提起此事,導致“群臣莫知”。

伐蜀戰爭的最後倖存者——魏國後期第一謀士衛瓘

“姜維表漢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左右車騎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及陰平之橋頭,以防未然。”黃皓信巫鬼,謂敵終不自致,啟漢主寢其事,群臣莫知。”

就這樣,在攻者“朝臣皆多以為不可”,主帥或表反對或無十分把握,守者“群臣莫知”,主帥或問以鬼神或被猜忌或的狀態下,雙方抵達了各自的命運的戰場----包括國運和與之關聯的個人命運,但是無論誰勝誰負,命運應該早已在暗中標好了籌碼,洞悉一切的也許只有劉寔。

“或以問參相國軍事平原劉寔曰:“鍾、鄧其平蜀乎?”寔曰:“破蜀必矣,而皆不還。”客問其故,寔笑而不答。”

這段記載讓人讀之背後發涼,難道人真是僅僅是命運的玩偶嗎?難道人的命運真的是早已註定,無論人們如何左衝右突都只能在早已鋪好的荊棘上走向自己的歸宿嗎?或許劉寔還會故弄玄虛,伸出一個手指頭,等到只有衛瓘一人全身而還時,人們才能理解一指要說的是隻能有一個人平安而還?那麼一個都不能還?

四人中一半可還,其實都逃不過這一個手指中的隱喻。

伐蜀戰爭的最後倖存者——魏國後期第一謀士衛瓘

伐蜀之後的連鎖反應

事先制定的三路伐蜀計劃在實戰中出現了問題,原定由鄧艾帶領三萬餘人到沓中牽制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帶領三萬餘人截斷維退路;鍾會帶領十萬餘人分從斜谷、駱谷、子午谷到漢中。但是姜維得到鍾會到達漢中的消息後,不再和鄧艾糾纏,騙過作為堵截道路的諸葛緒成功回防劍閣,蜀國倚仗天險和魏國的十萬大軍對峙,兩國陷入了僵持階段,本來想獨攬大功的鐘會反而被姜維絆在了劍閣,為了給自己不能進軍推脫,鍾會職責諸葛緒失職,而此時衛瓘也許尚不能窺探鍾會的另一番心思,所以更是不會想到這離他和鍾會的鬥爭更近了一步。

與此同時,可以改變局面的最後一根“艾草”出現了,鄧艾在十字路口替衛瓘選擇了命運的方向,如果不是陰平小路出發的鄧艾奇兵突擊,讓遠在劍閣的姜維大軍一時難以顧及,也許僵持下去的結果會是魏國最終回撤,或者至少不能短時間迫使劉禪出降而亡國,那麼後來所有的故事都不會發生,但是成都城裡的主人竟然真的把納降的首功送給了鄧艾“漢主乃遣侍中張紹等奉璽綬以降於艾”,一個國家的結局就這樣落定了。

"

《初刻拍案驚奇》裡說,“造化小兒無定據,翻來覆去,倒橫直豎,眼見都如許”,作為個體,當然無法對抗造化的捉弄,所以《倚天屠龍》裡謝遜只能詛咒“賊老天”,更何況在多米諾骨牌當中,自己的命運究竟造化假人之手來成就還是“空為她人做嫁衣”便更不得而知,就如彼時伐蜀時,當鄧艾從陰平山路上滾下的一刻,衛瓘的命運軌跡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或許早已寫就的劇本本該如此,或許衛瓘只是被動的被推到了舞臺中央。

單獨看魏伐蜀的片段,像極了電影版《仙鶴神針》的設計,三路大軍浩浩蕩蕩、塵土飛揚,攻守之中奇謀詭計、兵來將擋,最終結局卻是孤單一人殘旗瘦馬,淒涼收場,不過伐蜀史實是把電影中的馬君武換成了衛瓘。

伐蜀戰爭的最後倖存者——魏國後期第一謀士衛瓘

伐蜀前奏及人員組合

衛瓘,字伯玉,史載其為河東安邑人,為官有道,“在位十年,以任職稱”,並被傅嘏認為有甯武子的處世能力,朝堂上的明槍暗箭不能傷及,但是既然身處戰亂的時代,每個人都不免戰場被牽引,而衛瓘命運搏擊的戰場竟然彷彿是在倉促間開闢的,這不得不讓人感嘆。

《資治通鑑.魏記十》記載“司馬昭患姜維數為寇,官騎路遺求為刺客入蜀,從事中郎荀勖曰:“明公為天下宰,宜杖正義以伐違貳,而以刺客除賊,非所以刑于四海也。”昭善之”。

換言之,最初司馬昭只是憂慮姜維數次犯境,想用刺客入蜀刺殺姜維,後經過荀勖勸說才改變計劃,如此看來,司馬氏的計劃僅僅是針對姜維個人的,想針對西蜀主將實施外科手術般的精確打擊,至於伐蜀平漢此類重大戰略貌似並沒有提前佈局,甚至連內部的意見都未統一,因為當司馬昭提出要伐蜀時,除了鍾會以外,都認為不可以,“昭欲大舉伐漢,朝臣多以為不可,獨司隸校尉鍾會勸之。”即便是制定了三路大軍伐蜀的策略後,其西征四人組中,鄧艾曾是鮮明的“反伐蜀者”,明確表示伐蜀時機未到,“徵西將軍鄧艾以為蜀未有釁,屢陳異議”,連同極力支持西征的鐘會可能也沒十足完美的計劃,因為在鍾會出徵拜訪王戎時居然問到“該怎麼作呢?”“會過幽州刺史王雄之孫戎,問“計將安出?””

即便是出於多聞必有益的考慮或者隨口的謙虛問計,也完全看不出鍾會對平蜀的志在必得或者謀劃良久,而此時的衛瓘必定還不能意識到自己作為監軍已經進入了一個糟糕又複雜的團隊中。而戰線的西端,在收到姜維的預警後,西蜀的寵臣黃皓居然問之鬼神,並且認為敵人不會自己上門挑釁的,讓劉禪不要提起此事,導致“群臣莫知”。

伐蜀戰爭的最後倖存者——魏國後期第一謀士衛瓘

“姜維表漢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左右車騎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及陰平之橋頭,以防未然。”黃皓信巫鬼,謂敵終不自致,啟漢主寢其事,群臣莫知。”

就這樣,在攻者“朝臣皆多以為不可”,主帥或表反對或無十分把握,守者“群臣莫知”,主帥或問以鬼神或被猜忌或的狀態下,雙方抵達了各自的命運的戰場----包括國運和與之關聯的個人命運,但是無論誰勝誰負,命運應該早已在暗中標好了籌碼,洞悉一切的也許只有劉寔。

“或以問參相國軍事平原劉寔曰:“鍾、鄧其平蜀乎?”寔曰:“破蜀必矣,而皆不還。”客問其故,寔笑而不答。”

這段記載讓人讀之背後發涼,難道人真是僅僅是命運的玩偶嗎?難道人的命運真的是早已註定,無論人們如何左衝右突都只能在早已鋪好的荊棘上走向自己的歸宿嗎?或許劉寔還會故弄玄虛,伸出一個手指頭,等到只有衛瓘一人全身而還時,人們才能理解一指要說的是隻能有一個人平安而還?那麼一個都不能還?

四人中一半可還,其實都逃不過這一個手指中的隱喻。

伐蜀戰爭的最後倖存者——魏國後期第一謀士衛瓘

伐蜀之後的連鎖反應

事先制定的三路伐蜀計劃在實戰中出現了問題,原定由鄧艾帶領三萬餘人到沓中牽制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帶領三萬餘人截斷維退路;鍾會帶領十萬餘人分從斜谷、駱谷、子午谷到漢中。但是姜維得到鍾會到達漢中的消息後,不再和鄧艾糾纏,騙過作為堵截道路的諸葛緒成功回防劍閣,蜀國倚仗天險和魏國的十萬大軍對峙,兩國陷入了僵持階段,本來想獨攬大功的鐘會反而被姜維絆在了劍閣,為了給自己不能進軍推脫,鍾會職責諸葛緒失職,而此時衛瓘也許尚不能窺探鍾會的另一番心思,所以更是不會想到這離他和鍾會的鬥爭更近了一步。

與此同時,可以改變局面的最後一根“艾草”出現了,鄧艾在十字路口替衛瓘選擇了命運的方向,如果不是陰平小路出發的鄧艾奇兵突擊,讓遠在劍閣的姜維大軍一時難以顧及,也許僵持下去的結果會是魏國最終回撤,或者至少不能短時間迫使劉禪出降而亡國,那麼後來所有的故事都不會發生,但是成都城裡的主人竟然真的把納降的首功送給了鄧艾“漢主乃遣侍中張紹等奉璽綬以降於艾”,一個國家的結局就這樣落定了。

伐蜀戰爭的最後倖存者——魏國後期第一謀士衛瓘

但是早已寫就的橋段卻迫不及待的上演,忘乎所以的鄧艾繼而被鍾會誣陷為謀反,鄧艾被“詔以檻車徵鄧艾”,又一個人的命運落幕了。

在親手把最後一塊骨牌推倒後,衛瓘被自己逼到了臺前,“會所憚惟艾,艾父子既禽,會獨統大眾,威震西土,遂決意謀反”。原本鍾會告發鄧艾謀反,衛瓘作為監軍想緝拿鄧艾就存在困難,因為此時衛瓘手中兵力本就不可能與作戰部隊相比,衛瓘想借助鍾會力量時,鍾會卻心存借刀殺人的想法,“會以瓘兵少,欲令艾殺瓘”,無奈之下衛瓘對鄧艾部將分化瓦解才得以將鄧艾父子擒拿,“奉詔收艾,其餘一無所問;若來赴官軍,爵賞如先;敢有不出,誅及三族!”

但是比及鄧艾被擒,衛瓘卻並沒有因此而更加平安,鄧艾既除,伐蜀主將只剩鍾會一人,足以割據為復劉備的巴蜀山川、足以依仗復為西蜀的西征魏軍、足以復為西蜀的有利時機使得鍾會甚至要求衛瓘支持他的反叛行動,衛瓘拒絕之下,以計謀為脫身,並在出外如廁的時候,讓衛兵把鍾會謀反的消息傳遞出去,同時散佈消息---鍾會將會坑殺魏國將士,以此激發魏軍共同對付鍾會”。

"

《初刻拍案驚奇》裡說,“造化小兒無定據,翻來覆去,倒橫直豎,眼見都如許”,作為個體,當然無法對抗造化的捉弄,所以《倚天屠龍》裡謝遜只能詛咒“賊老天”,更何況在多米諾骨牌當中,自己的命運究竟造化假人之手來成就還是“空為她人做嫁衣”便更不得而知,就如彼時伐蜀時,當鄧艾從陰平山路上滾下的一刻,衛瓘的命運軌跡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或許早已寫就的劇本本該如此,或許衛瓘只是被動的被推到了舞臺中央。

單獨看魏伐蜀的片段,像極了電影版《仙鶴神針》的設計,三路大軍浩浩蕩蕩、塵土飛揚,攻守之中奇謀詭計、兵來將擋,最終結局卻是孤單一人殘旗瘦馬,淒涼收場,不過伐蜀史實是把電影中的馬君武換成了衛瓘。

伐蜀戰爭的最後倖存者——魏國後期第一謀士衛瓘

伐蜀前奏及人員組合

衛瓘,字伯玉,史載其為河東安邑人,為官有道,“在位十年,以任職稱”,並被傅嘏認為有甯武子的處世能力,朝堂上的明槍暗箭不能傷及,但是既然身處戰亂的時代,每個人都不免戰場被牽引,而衛瓘命運搏擊的戰場竟然彷彿是在倉促間開闢的,這不得不讓人感嘆。

《資治通鑑.魏記十》記載“司馬昭患姜維數為寇,官騎路遺求為刺客入蜀,從事中郎荀勖曰:“明公為天下宰,宜杖正義以伐違貳,而以刺客除賊,非所以刑于四海也。”昭善之”。

換言之,最初司馬昭只是憂慮姜維數次犯境,想用刺客入蜀刺殺姜維,後經過荀勖勸說才改變計劃,如此看來,司馬氏的計劃僅僅是針對姜維個人的,想針對西蜀主將實施外科手術般的精確打擊,至於伐蜀平漢此類重大戰略貌似並沒有提前佈局,甚至連內部的意見都未統一,因為當司馬昭提出要伐蜀時,除了鍾會以外,都認為不可以,“昭欲大舉伐漢,朝臣多以為不可,獨司隸校尉鍾會勸之。”即便是制定了三路大軍伐蜀的策略後,其西征四人組中,鄧艾曾是鮮明的“反伐蜀者”,明確表示伐蜀時機未到,“徵西將軍鄧艾以為蜀未有釁,屢陳異議”,連同極力支持西征的鐘會可能也沒十足完美的計劃,因為在鍾會出徵拜訪王戎時居然問到“該怎麼作呢?”“會過幽州刺史王雄之孫戎,問“計將安出?””

即便是出於多聞必有益的考慮或者隨口的謙虛問計,也完全看不出鍾會對平蜀的志在必得或者謀劃良久,而此時的衛瓘必定還不能意識到自己作為監軍已經進入了一個糟糕又複雜的團隊中。而戰線的西端,在收到姜維的預警後,西蜀的寵臣黃皓居然問之鬼神,並且認為敵人不會自己上門挑釁的,讓劉禪不要提起此事,導致“群臣莫知”。

伐蜀戰爭的最後倖存者——魏國後期第一謀士衛瓘

“姜維表漢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左右車騎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及陰平之橋頭,以防未然。”黃皓信巫鬼,謂敵終不自致,啟漢主寢其事,群臣莫知。”

就這樣,在攻者“朝臣皆多以為不可”,主帥或表反對或無十分把握,守者“群臣莫知”,主帥或問以鬼神或被猜忌或的狀態下,雙方抵達了各自的命運的戰場----包括國運和與之關聯的個人命運,但是無論誰勝誰負,命運應該早已在暗中標好了籌碼,洞悉一切的也許只有劉寔。

“或以問參相國軍事平原劉寔曰:“鍾、鄧其平蜀乎?”寔曰:“破蜀必矣,而皆不還。”客問其故,寔笑而不答。”

這段記載讓人讀之背後發涼,難道人真是僅僅是命運的玩偶嗎?難道人的命運真的是早已註定,無論人們如何左衝右突都只能在早已鋪好的荊棘上走向自己的歸宿嗎?或許劉寔還會故弄玄虛,伸出一個手指頭,等到只有衛瓘一人全身而還時,人們才能理解一指要說的是隻能有一個人平安而還?那麼一個都不能還?

四人中一半可還,其實都逃不過這一個手指中的隱喻。

伐蜀戰爭的最後倖存者——魏國後期第一謀士衛瓘

伐蜀之後的連鎖反應

事先制定的三路伐蜀計劃在實戰中出現了問題,原定由鄧艾帶領三萬餘人到沓中牽制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帶領三萬餘人截斷維退路;鍾會帶領十萬餘人分從斜谷、駱谷、子午谷到漢中。但是姜維得到鍾會到達漢中的消息後,不再和鄧艾糾纏,騙過作為堵截道路的諸葛緒成功回防劍閣,蜀國倚仗天險和魏國的十萬大軍對峙,兩國陷入了僵持階段,本來想獨攬大功的鐘會反而被姜維絆在了劍閣,為了給自己不能進軍推脫,鍾會職責諸葛緒失職,而此時衛瓘也許尚不能窺探鍾會的另一番心思,所以更是不會想到這離他和鍾會的鬥爭更近了一步。

與此同時,可以改變局面的最後一根“艾草”出現了,鄧艾在十字路口替衛瓘選擇了命運的方向,如果不是陰平小路出發的鄧艾奇兵突擊,讓遠在劍閣的姜維大軍一時難以顧及,也許僵持下去的結果會是魏國最終回撤,或者至少不能短時間迫使劉禪出降而亡國,那麼後來所有的故事都不會發生,但是成都城裡的主人竟然真的把納降的首功送給了鄧艾“漢主乃遣侍中張紹等奉璽綬以降於艾”,一個國家的結局就這樣落定了。

伐蜀戰爭的最後倖存者——魏國後期第一謀士衛瓘

但是早已寫就的橋段卻迫不及待的上演,忘乎所以的鄧艾繼而被鍾會誣陷為謀反,鄧艾被“詔以檻車徵鄧艾”,又一個人的命運落幕了。

在親手把最後一塊骨牌推倒後,衛瓘被自己逼到了臺前,“會所憚惟艾,艾父子既禽,會獨統大眾,威震西土,遂決意謀反”。原本鍾會告發鄧艾謀反,衛瓘作為監軍想緝拿鄧艾就存在困難,因為此時衛瓘手中兵力本就不可能與作戰部隊相比,衛瓘想借助鍾會力量時,鍾會卻心存借刀殺人的想法,“會以瓘兵少,欲令艾殺瓘”,無奈之下衛瓘對鄧艾部將分化瓦解才得以將鄧艾父子擒拿,“奉詔收艾,其餘一無所問;若來赴官軍,爵賞如先;敢有不出,誅及三族!”

但是比及鄧艾被擒,衛瓘卻並沒有因此而更加平安,鄧艾既除,伐蜀主將只剩鍾會一人,足以割據為復劉備的巴蜀山川、足以依仗復為西蜀的西征魏軍、足以復為西蜀的有利時機使得鍾會甚至要求衛瓘支持他的反叛行動,衛瓘拒絕之下,以計謀為脫身,並在出外如廁的時候,讓衛兵把鍾會謀反的消息傳遞出去,同時散佈消息---鍾會將會坑殺魏國將士,以此激發魏軍共同對付鍾會”。

伐蜀戰爭的最後倖存者——魏國後期第一謀士衛瓘

終成大贏家的衛瓘

”軍並已唱義,陵旦共攻會”,最終的結局是“會率左右距戰,諸將擊敗之,唯帳下數百人隨會繞殿而走,盡殺之。”

此時正在押回魏國路上的鄧艾怎麼都不可能想到,鍾會之死不是自己平反之時,卻把自己回家的路程大大的縮短了。

“ 瓘自以與會共陷艾,懼為變…乃遣護軍田續至綿竹,夜襲艾於三造亭,斬艾及其子忠。”

鄧艾滅蜀,而鍾會又陷害鄧艾,比及鍾會謀反被誅殺,被徵還的鄧艾旋即又被衛瓘滅口,大罪者見誅,大功者亦見誅,諸葛緒雖然因為被鍾會陷害而保住了性命只能說是撿回一命,最後的大贏家成了未有寸功的監軍衛瓘。

暴風的中心真的是最安全的地方,衛瓘一直活到了東晉立國,直至晉惠帝即位,衛瓘這個滅蜀之戰中的幸運兒才因為最初支持換立太子被他的政敵和賈南風害死,全家僅兩個幼子免於被害“…遂與子恆、嶽、裔及孫等九人同被害,時年七十二。恆二子璪、玠,時在醫家得免。”

此時,衛瓘年七十二歲,距離伐蜀之戰已經過去了三十年,河東走過了,該走到河西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