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前病變篩查“三重奏”

胃癌 胃炎 腸胃病 腫瘤 日本 醫脈通 2018-12-18

本文由作者授權醫脈通發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導讀

萎縮、腸化、上皮內瘤變(舊稱異型增生)與“癌前病變”這個刺眼的字眼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完成或尚未完成胃鏡檢查的患者,常對這些字眼感到惶恐不安。本次,Frank就跟大家探討一下,如何合理看待這些“癌前病變”,如何制定合理的篩查策略,早期發現癌症,擊退腫瘤君。

在講“癌前病變”之前,首先要了解以下三個重要的問題:

1. 胃黏膜癌變遵循的普遍規律

即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上皮內瘤變→癌變。

普通正常的胃黏膜反覆受到多種刺激後會產生慢性炎症,形成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舊稱慢性淺表性胃炎)。非萎縮向萎縮的過程是一個相對比較漫長的過程,而其中幽門螺桿菌(Hp)的感染是非常重要的獨立致病因素,一旦出現了萎縮,腸化,上皮內瘤變就會接踵而至,最終導致胃黏膜的癌變。因此,萎縮,腸化,上皮內瘤變均屬於“癌前病變”,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最新指南中,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已歸入早癌行列。

2. 萎縮、腸化癌變率真的有那麼高嗎?

萎縮是胃黏膜癌變的前奏,然而,其癌變率真的有那麼高嗎?荷蘭一項經典的全國範圍大規模隊列研究給出了答案。該研究共納入了近10萬例存在癌前病變的患者,而其中,僅有0.1%的萎縮患者,0.25%的腸化患者,0. 6%的低級別上皮內瘤變患者轉變成了胃癌,由此可見,這些“癌前病變”的癌變率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高,大眾不必過於過分緊張。但同時,也不能因為其低癌變率而放鬆警惕,不積極隨訪。

胃癌前病變篩查“三重奏”

3. 萎縮、腸化可以逆轉嗎?

就目前的科學認知水平而言,部分萎縮是可以逆轉的,而根除Hp感染成為了防止萎縮進展的重要手段,而腸化就目前認識來說,基本是不可逆的。

胃癌前病變篩查“三重奏”

那麼,基於上述理論,我們再來談談“癌前病變”篩查策略的“三重奏”——血清學、胃鏡及病理。

血清學——胃蛋白酶原Ⅰ,Ⅱ,Ⅰ/Ⅱ,胃泌素-17,抗Hp抗體

對於正常普通人而言,胃鏡檢查因其有創性及經濟負擔等問題,讓人難以馬上接受。而前面已經敘述,胃黏膜萎縮是轉變為胃癌的“重要轉折事件”。因此,急需通過一種無創的方法,瞭解哪些人群可能存在胃黏膜的萎縮,進而積極完善胃鏡。而無創的血清學檢測,為普通人提供了一種非常好的篩查手段,它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指標:

(1)胃蛋白酶原Ⅰ,Ⅱ,Ⅰ/Ⅱ——胃體萎縮的風向標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由胃部分泌的參與消化的胃蛋白酶的前體,通常約1%的PG可通過胃黏膜進入血液循環,可分為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兩種亞型。PGⅠ由胃底腺的主細胞所分泌,PGⅡ由胃底腺,賁門腺,幽門腺,Brunner腺所分泌,雖然PGⅡ的濃度相對較低,但其分泌區域比PGⅠ大。

胃癌前病變篩查“三重奏”

當胃底腺萎縮時,主細胞數量減少,PGⅠ水平下降;而由於分泌PGⅡ細胞較多,此時PGⅡ仍然可以維持高水平狀態,此時PGⅠ/ PGⅡ顯著下降;當萎縮性胃炎伴有腸化生以及胃竇腺向胃體延伸,出現胃底腺假幽門腺化生時,PGⅡ水平升高更多,PGⅠ/ PGⅡ進一步下降。因此PGⅠ水平降低是胃底腺黏膜萎縮的可靠標誌,PGⅠ/ PGⅡ側面反映了胃底腺黏膜萎縮程度。

(2)胃泌素-17(G-17)——胃竇萎縮的試金石

胃泌素是一種由消化道G細胞分泌的胃腸激素,對調節消化道功能和維持其結構完整具有重要作用。人體中有生物活性的胃泌素95%以上是僅α-酰胺化胃泌素,其中80%~90%是G-17,由胃竇部G細胞分泌:5%~10%是G-34。因此,當發生萎縮性胃炎時,胃竇腺體喪失導致胃竇G細胞數量減少,進入血液循環的G-17數量降低,因此可以認為血清G-17水平是胃竇萎縮的血清學標誌物。

(3)血清抗Hp抗體——Hp感染是胃癌重要的獨立致病因子

如前所述,從非萎縮到萎縮過程中,Hp感染是非常重要的獨立致病因子。血清抗Hp抗體的篩查,能夠粗略篩選出既往曾經感染過Hp的人群,但它不是現症感染的證據。碳13或碳14呼吸試驗依然是目前檢測Hp的金標準。

基於上述理論,我們的鄰國日本創立了胃癌高危人群篩查ABC法。根據PGⅠ/ PGⅡ水平及抗Hp抗體是否陽性,將普通人群分為ABCD四大類。長期隨訪研究發現,C組和D組病人年胃癌風險發生率相對較高,需要積極縮短隨訪時間。

胃癌前病變篩查“三重奏”

日本將PGⅠ/ PGⅡ比值≤3.0,作為萎縮性胃炎的診斷臨界值,並以此作為胃癌高危人群篩查的標準,這類人群需要積極完善胃鏡檢查。

胃鏡——Kimura-Takemoto分型

日本學者Kimura和Takemoto根據內鏡檢查結果將胃黏膜萎縮分為6級(C-1,C-2,C-3,O-1,O-2和O-3)。萎縮邊界是幽門和胃底腺區域之間的邊界,其可以基於邊界兩側的胃黏膜的顏色和高度的差異通過內鏡識別。萎縮界限從胃竇開始至小彎,未超過賁門者為閉合型(close type,C型),超過者為開放型(open type,O型)。每個型再各自分為3個亞型:C-1、C-2、C-3型;O-1、O-2、O-3型。

胃癌前病變篩查“三重奏”

已經證明,黏膜萎縮從C-1逐步進展到O-3;這種內鏡分類與最新的悉尼系統對胃萎縮的分類是一致的。

胃癌前病變篩查“三重奏”

日本一項研究發現,在各種類型萎縮中胃癌的檢出率close型1~3分別是0、0.25%、0.71%,而open型1~3分別為1.32%、3.70%、5.33%。由此可見,積極進行內鏡下Kimura-Takemoto分型有助於內鏡下對萎縮性胃炎進行分類,瞭解萎縮程度與胃癌風險。

胃癌前病變篩查“三重奏”

病理——OLGA和OLGIM積分

針對內鏡發現的萎縮性胃炎,需要通過多點活檢,進行合理的病理評估,瞭解其癌變風險。

胃炎分類的新悉尼系統(Updated Sydney System)(1994 年)強調了胃黏膜活檢部位和活檢塊數(胃竇大、小彎各1 塊,胃角1 塊,胃體大、小彎各1 塊),對炎症、活動性、萎縮、化生和Hp 感染的嚴重程度分級(0、1、2、3)提出了直觀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便於評估,減少了觀察者之間的評分差異。即常規需要活檢5塊。

胃癌前病變篩查“三重奏”

圖:根據Updated Sydney System活檢部位的位置。 GC:胃體大彎;LC:胃體小彎。

OLGA(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意譯為“可操作的與胃癌風險聯繫的胃炎評估”)和OLGIM( 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assessment,意譯為“可操作的與胃癌風險聯繫的腸化生評估”)是由慢性胃炎分類新悉尼系統發展而來的胃癌風險分期方法,具體評分方式如下圖。

胃癌前病變篩查“三重奏”

OLGA和OLGIM是目前評估萎縮/腸化嚴重程度和範圍相對準確性較高方法。由於萎縮判斷有主觀性,腸化容易識別,重複性高,因此OLGIM 優於OLGA。分期為III期或IV期屬胃癌高風險患者,需要積極內鏡隨訪。

基於上述癌前病變篩查的三重奏,日本在京都共識中提出了合理的早癌篩查策略,通過血清學檢測篩查出需要進一步行胃鏡檢查的人群,根據胃鏡結果,對內鏡下存在萎縮性胃炎的患者進行病理活檢,完成OLGA和OLGIM積分。並根據結果,合理制定隨訪計劃。

胃癌前病變篩查“三重奏”

此外與京都共識不同的是,我國共識意見首次提出了適合我國人群的血清學檢測cut-off值:即當PGⅠ/ PGⅡ<3.89,G-17>1.50pmol/L 時,胃癌的發生風險顯著增高。而京都共識定義的PGR cut-off值為≤3。

基於上述論述,面對“癌前病變”,我們既不要“談癌色變”,也不要“坐視不管”,要合理運用正確的篩查手段,積極隨訪,早期發現可疑病變,早期處理,就能擊退腫瘤君。

參考文獻

[1] de Vries A C, van Grieken N C, Looman C W, et al. Gastric cancer risk in patients with premalignant gastric lesions: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the Netherlands.[J]. Gastroenterology, 2008, 134(4):945-952.

[2] Miki K. Miki KGastric cancer screening by combined assay for serum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IgG antibody and serum pepsinogen levels - "ABC method". Proc Jpn Acad Ser B Phys Biol Sci 87: 405-414[J].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Academy Ser B Physical & Biological Sciences, 2011, 87(7):405-414.

[3] Masuyama H, Yoshitake N, Sasai T,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endoscopic atrophy of the gastric mucosa and carcinogenic risk.[J]. Digestion, 2015, 91(1):30-36.

[4] Graham D Y. Helicobacter pylori Update: Gastric Cancer, Reliable Therapy, and Possible Benefits[J]. Gastroenterology, 2015, 148(4):719.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