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明朝這個朝代,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恐怕最吸引人的是萬曆皇帝,這就不得不談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這到底是一本什麼書?——生平不讀十五年,就稱明粉也枉然。

他在1976年就寫出了這本書,但到了1982年經中華書局刊印出版,一出版就震撼史學界。

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反響?這部作品融匯黃仁宇數十年人生經驗與治學體會於一體,首次以“大歷史觀”分析明代社會之癥結,觀察現代中國之走向,發人深思。並且他打破了之前很多條條框框,比如用散文的手法寫史,再比如他的敘事風格及所要展現的歷史思維。

因為在黃仁宇之前,沒有一個歷史學家認為萬曆十五年有啥好寫,這就是一個平平淡淡的一年。但黃仁宇不這樣認為,除了一些突發性事件發生之外,其他必要事情的發生的背後都蘊含著的危機。黃仁宇通過顯微鏡似仔細的觀察萬曆十五年這一年這一歷史橫截面,向讀者展現一個即將沒沒落的國家機器的社會運作晚期。

不看《萬曆十五年》,何以論大明史

《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需要技術與法律這種方式來解決一些不需要道德出面解決的問題,道德的目的應是遠大的,它是作為一個指引而非硬性的規定。如果將道德作為一種硬性的規定,則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缺乏變化與活力喪失發展的機遇,二是對道德的挑戰,這不僅不能使政策一以貫徹和實現,也會給社會造成動盪與不安。

從黃仁宇的大歷史觀出發,亦從技術的角度去看待《萬曆十五年》。道德終究不能替代法律,一旦替代了法律,就會導致一個及其腐敗而帶有個人色彩的政治環境產生。張居正憑藉兩宮太后的支持 開始十年的大刀闊斧的改革,雖遏制的明朝的衰亡,但也得罪萬曆和整個官僚集團。接下來讓我來你們細細道下這本書的各個主角。

不看《萬曆十五年》,何以論大明史

黃仁宇


第一章的主角萬曆皇帝,萬曆皇帝登基時還是個孩子,所以他的母親給他選了一個國家主管兼老師——首輔張居正,一個內廷主管兼“保姆”——大太監馮保,一個外廷,一個內廷,萬曆小皇帝受到嚴格管控。

按照當年老朱的設計,外廷與內廷是相互制約。可是到萬曆這一朝就徹底改變。外廷和內廷極其和睦。張居正知道自己的改革需要內廷馮保的支持。馮保也識相,知道大明沒有張居正不行。於是乎,大明在萬曆這一朝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

但是隨著萬曆皇帝的年齡增長,對張居正,對馮寶,甚至對母親,都充滿恨意。但此時,後宮、宦官,以及整個官僚集團都在張居正的掌控下——可以說,張居正時代,基本做到了“相實君虛,君主立憲”的程度——萬曆皇帝毫無辦法。

當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以為自己終於可以擺脫張居正對自己的束縛,放手大幹一場。打倒張居正,宣告自己的權威。可是當他發現打倒張居正後,千千萬萬的張居正站起來了。因為他面對是整個官僚集團。

不看《萬曆十五年》,何以論大明史

萬曆皇帝


第二章的主角申時行出現了,堪稱古代和稀泥的鼻祖。申時行是頂級的官僚,他老成,和稀泥的藝術已達登峰造極的境界——可以說,如果沒有申時行的和稀泥,在張居正死後,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將保留不下去,對剛剛形成的有利於大明王朝的局勢將會改變,大明王朝會提前迎接下一個朝代的到來;沒有申時行的和稀泥,就不會有跟韃子十年的和平,申時行不但調節的皇帝和大臣,而且也和到韃子身上去,把蒙古忽悠成生意夥伴;總而言之,申時行的和稀泥成功了讓萬曆朝保持十年的內無混亂,外無戰事的安寧。

不看《萬曆十五年》,何以論大明史

申時行


第三章的章名叫“世上在無張居正”。為什麼叫“世上在無張居正”。張居正,這位大明王朝最後一個擁有能力並且進行改革的政治家猝然長世。但還是為大明朝延續數十年的國祚。

在改革當中張居正很務實,且很講究技巧,可以說是很具有“技術性”,比王莽、王安石好了不知道多少倍——王莽勵精圖治,想幹點事情,可惜過於理想主義,結果從改革變成了革命;王安石的改革也失敗於其富於理想,而拙於實行。

就這樣,到萬曆十年時,早已空癟的大明國庫居然又一次充盈,百姓又一次富足,邊境又一次安寧,軍備又一次振興,這真是一個奇蹟。

從歷史長河上看,張居正新政無疑是繼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際革新之後直至近代前夜影響最為深遠、最為成功的改革。

不看《萬曆十五年》,何以論大明史

張居正


但是世間已無張居正。萬曆皇帝不理解張居正,申時行理解,但卻沒有張的本事及機遇,所以,皇帝只能繼續和官僚集團空耗,從而就有了更加古怪的第四章。

第四章“活著的祖宗”。萬曆想學他的叔祖親自操練兵馬,群臣反對;萬曆想立自己喜愛的皇子為太子,群臣反對;萬曆想為寵愛的妃子加封號,群臣反對;在位期間面對官僚集團無休止的禮儀,無休止的爭論,無休止的指責,萬曆終於煩了。所以,從萬曆十五年起,這位受制於人的皇帝終於向百官詮釋了沉默是最大的反抗,開始了長達32年的罷工而沒有把自己的創造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大明王朝的國運在這32年裡消耗殆盡。所以稱萬曆皇帝是活著的祖宗。

不看《萬曆十五年》,何以論大明史

海瑞

第五章的主角,是站在時代道德的最高點,仰望世人的海瑞。說起海瑞,我小時候就聽過海瑞公正廉明的故事。海瑞確實清廉,而且清廉到你根本就沒辦法想象,黃仁宇在書中寫到,當這個本朝二品大員去世後,他的身後事的花費是同僚湊出來。可見而知,這個二品大員有多窮。同時海瑞是本朝法律實行最為徹底的人,也是唯一一個不斷得罪上司,不斷升職的人,對於海瑞官職任命最為頭疼,因為誰也不想跟這位道德模範一起處事。

對於海瑞來說,沒有人情,只有法理,當徐階被查出違法之事,海瑞對這個有著知遇之恩的人的報答是直接下獄,因為對於海瑞來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是死理,換做是王子,他都敢捉,更何況你徐階。不通人情,嚴守道德規範,不會變通是海瑞的為官之道,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情商智商雙低,所以每當他上任伊始,他任期的官員都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辭職或致仕,以遠離這位古怪的上司。終於在1587年,這位明朝規範官員的樣板人物終於走了,也讓北京的人事部門鬆了口氣。

不看《萬曆十五年》,何以論大明史

戚繼光


第六章的主角是戚繼光。為什麼稱他為孤獨的將領?黃仁宇給出的理由是因為戚繼光足夠務實,明白自己要幹什麼,能幹什麼,並且能在明朝這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掌控兵權。讀過歷史的同學都知道,古代打仗打了不僅僅是依靠兵法,更多打了是後勤。古語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戚繼光知道在遼東的戰事沒有朝中的支持是不行了,而朝中的人大多隻會在朝廷上瞎咧咧,不懂軍事。但是他們又對遼東的戰略佈局產生重大影響,為了獲得他們的支持,戚繼光用最簡單粗暴的方法,那就是跟他們稱兄道弟,兵部有領導下來,他請客;他到兵部去,還是他請客;酒桌上拜把子拉兄弟更是其長項,久而久之,他在兵部紮根,上級領導對他也十分重視。

和戚關係很好的大才子王世貞在批判張居正的同時也把戚帶了進去,說戚大量地送給張居正美女以及高級禮品。這些我們都無從考證了,但是這就是另一面的真實戚繼光。也許有些見不得人,也許不得體,也許該被譴責,但從史書裡我們看到,他鎮守東南時,“百姓歡悅,倭寇喪膽”,他離職後“領將軍印三十餘年,家無餘田,惟集書數千卷而已”,他的收入,不管合法還是不合法的,都用於交際了,而他自己,是清白的。他的交際純粹為了實現他的遠大理想。

不看《萬曆十五年》,何以論大明史

萬曆年間地圖


用黃仁宇的話說:“戚繼光的長處,在於他沒有把這些人事上的才能當成投機取巧和升官發財的本錢,而只是作為建立新軍和保衛國家的手段。他深知一個將領只能在社會情況的允許下才能使軍事科學和軍事技術在現實生活裡發揮作用。他接受這樣的事實,以盡其在我的精神把事情辦好,同時也在可能的情況下使自己得到享受。至於合法或不合法,以他的政治眼光看來已無關宏旨。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世出之才,至少一千年才出一個的天才人物,卻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最終在貧病交加中,鬱鬱而終。

黃仁宇評價說:“將星西隕之際,我們古老的帝國業已失去重整軍備的最好良機。”這是一個高的不能再高的評價,但戚繼光當之無愧。戚死後幾個月,西班牙的艦隊已整備出征英國。軍備的張弛,正在影響一國國運的盛衰。32年後,大明的軍隊與努爾哈赤所部交鋒,沒有戚將軍所強調的紀律及苦心擬定的戰術的明軍眾不敵寡,一舉喪失了明金對峙時期大明的優勢,而後八旗軍作為新生力量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最終取代大明王朝,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戚繼光,註定是一個孤獨的存在。能夠在戚繼光能力範圍內,只要討好他們,他都去做,以換來朝中當局者的支持,這才有兩戚繼光施展抱負的空間。

第七章的主角是自相矛盾的哲學家-李贄,按照我現行的理解,他得思想可以稱得上中國版的啟蒙運動。可惜在下學疏才淺,對這位哲學家還是不能夠完整的提出自己的見解,只能用黃仁宇話來說,李贄就是生活在一個又一個的矛盾裡。作為個人,他尚且無法擺脫社會固有模式和思想給他的枷鎖。可想而知,整個社會要做出改變是多麼困難。而那些寄希望的廉潔與誠信,“也只能長為灌木,不能形成叢林"。

到了最後,通過這麼多的不同的這一年發生的瑣碎的事情、案例,上推下衍,總結出來的就是,明朝的衰亡從萬曆這時候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大明王朝覆滅是必然的

讀罷《《萬曆十五年》》,我們完全可以做這樣幾個假想:假如張居正的改革思維能夠維繫下去,假如萬曆老哥不在怠政,假如戚繼光不孤獨而死,假如資本主義工商業能夠在中國發展……那麼中國現在依舊會是世界第一強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