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能隨手把孩子玩具送給別人?真相來了

玩具 不完美媽媽 真相來了 敏感期 父母在線 2019-06-15
為什麼不能隨手把孩子玩具送給別人?真相來了

最近,有位國外的媽媽因為支持孩子不分享的行為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

這位國外的媽媽帶著兒子去公園玩,當她兒子興致勃勃地把自己玩具拿出來時,突然發現六七個孩子正圍過來盯著他的玩具,有幾個還想伸手拿。兒子當時就懵掉了,下意識地把玩具護在懷裡,緊張地望著媽媽。


正是這位媽媽此時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論——她對兒子說:“你可以對他們說‘不’,你不想給,就拒絕!”


得到了媽媽的支持,兒子勇敢地拒絕了那些孩子。而那些被拒絕的孩子卻轉而向他媽媽告狀,說她兒子小氣。這位媽媽認真地向這些孩子解釋道:“那是他的玩具,他沒有必要一定要和誰分享,他已經說‘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話,他會和你們分享的。”

事後,這位媽媽將這整件事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寫到了網上,帖子開頭的第一句就是“我的孩子沒義務和你分享”,這個帖子被轉發了二十多萬次。

為什麼不能隨手把孩子玩具送給別人?真相來了

“媽媽肯定不愛我了,

所以才要把我的寶貝給別人。”

孩子與父母,尤其是媽媽分離,建立自己的世界而不是依附於母體時,孩子對於外界的“安全感”將會有一部分轉移到其他物體上,其中最多的就是玩具。

我們看到有些孩子必須抱著小熊寶寶才能入睡,甚至依戀一條絲巾,就是這種現象。

有的父母礙於面子,當別的孩子要自己家孩子的玩具,自己就替孩子做了主,把玩具給了別人,如果自己家的孩子為此大哭大鬧,父母通常的做法是安慰孩子“再給你買一個吧!”,你再給他買一個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其實不是,因為新買的物品即使和原來的一模一樣,甚至更好,但對於孩子來講可能完全不是原來那個物品了。

“我的東西誰也不能碰”,這是孩子的物權意識在萌芽。

物權意識的敏感期一般會出現在2~3歲,這個時候,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我”的意識逐漸清晰,他們開始將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並逐漸將這種區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像模像樣地將自己的所屬物品“保護”起來,在他們眼中“什麼都是我的”,這讓他們看起來“自私、霸道”。

但是這其實只是孩子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

很多時候,父母要孩子分享的東西可能不值錢,但對於孩子來說卻是他最寶貴的財產,是對世界安全感的標誌。

只要這些物品還在,孩子就會覺得世界是完好的。而一旦被剝奪,孩子則會陷入極大的恐懼和不安。而父母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結果卻強行剝奪這些物品,還將其轉送他人,這對於孩子內心來講是非常大的打擊。

“爸爸媽媽是我最能依靠的人,怎麼他們都不幫我幫別人?”

“我的玩具,為什麼一定要讓給別人?”

“媽媽肯定不愛我了,所以才要把我的寶貝給別人。”

當孩子處在“被分享”的情況下,孩子的內心已經很煎熬,當他向父母求助時,得到不是幫助,而是“幫凶”,孩子的安全感瞬間崩塌,沒想到最信任的父母居然背叛了自己,沒想到父母居然這樣不尊重自己的意願。

你以為,你給出去的只是孩子的一件玩具嗎?其實,那是孩子的對世界的安全感,以及互相尊重、互相信賴的親子關係!

“我要把東西都藏起來,

不讓爸爸媽媽找到拿出去。”

隨隨便便的把孩子的東西給別人,或強迫分享,也許會培養出一個“自私”的孩子!

這類孩子容易出現非常嚴重的物權安全感缺失的現象,如時時刻刻抱著不放手、看見其他小朋友靠近就趕緊抱起自己的東西、甚至主動攻擊那些他認為“會搶他東西”的小朋友。

這種影響甚至會持續終生,一個物權安全感極低的人會把東西藏來藏去,藏哪裡都覺得不安全,最後每天都壓在枕頭底下睡覺、或者每天都要看一遍才能安心睡覺。

有個女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給我們:

她和人合租在一起。一般,女孩們有了好吃的都會意思一下,分享給大家嚐個鮮什麼的,她不會。她買了吃的都會悄悄藏起來,有些時候那些食物甚至藏得連她自己都忘記了,放到過期。她始終未曾想過把東西拿出去跟其他人一起享用。

她問:“我是不是很自私?”

這個問題讓她很困擾,內心是滿滿的衝突。這也給她的人際關係帶去了不少影響。

的確,她並非真的負擔不起別人吃她的幾包零食,或者幾隻水果。然而,重要的不是現在有沒有足夠的東西去分享,而是曾經物權安全感很匱乏。

孩子們需要先得到,然後才有能力給予。

無法分享,往往就是源於物權安全感的匱乏。這些匱乏,可能是物質上的匱乏,但更多是心理上的,比如親密依戀關係、安全感和自我價值等。

一直被強迫分享的孩子,在心理上是極度匱乏的。一個長期匱乏的孩子,他得到一樣東西,會小心翼翼、緊張不安地守著那東西。

那樣東西也許很普通,也許很貴重。但無論如何,它在這個孩子眼中都是特別的、重要的。因為它能夠填充他內心的某個地方,增強他的安全感,或者價值感。

他真的非常害怕失去這個東西。

分享?真的太難了。他自己都還不夠,你還要求他給別人,這實在太殘忍。但同時,父母/他人的評判聲音又會隨時響徹耳邊:你怎麼可以這麼自私……

“自私”意味著“我是不好的”,這會加重他們的匱乏感,於是他們內心很容易充滿糾結。

所以,想讓孩子願意分享的前提,是父母尊重孩子的物權,並給予充足的愛和尊重,否則,你送出的是一件玩具,收穫的也許是一個對物質永遠戰戰兢兢的孩子。

“我擁有的東西都可以分享出去。”

一直被強迫分享的孩子,在長大後,失去的可能會更多。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說,小時候,只要有客人帶小朋友帶家裡玩,她的媽媽就讓她把玩具都拿出來給小朋友玩。甚至有些小朋友走的時候想拿走,她不願意,她的媽媽就跟她說怎麼能讓客人不開心呢?媽媽給你買玩具就是希望你學會分享。她很難過,很委屈,媽媽的這些行為甚至讓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認為,自己的難過和委屈,是不對的,是不應該的。


她說,“慢慢地,自己擁有的東西彷彿都不是自己真正擁有的,所有的人或事,只能陪伴我一陣子,而不是一輩子。”


小學時,因為在學校表現優秀,能夠拿到升學的加分,可是老師跟她說,她的成績自己考也完全沒問題,應該把加分的名額讓給其他的同學,她說好。

大學期間,宿舍的姑娘看中她好不容易買到的限量口紅,說拿自己的普通的跟她交換,她說好。


前幾年,她存了20萬買了輛車,媽媽跟她說表哥要結婚,可是家裡窮,能不能把車便宜些賣給表哥,她說好。

回顧這些,她說:“我的媽媽用自己的慷慨,培養出了一個將來面對欺凌和掠奪時,只會逆來順受的懦弱孩子。”這種結局,太讓人痛心了。

一個沒有物權混亂的孩子,始終是缺乏安全感的。物權的隨意剝奪從根本上造成了孩子在面對自己擁有的東西時,不敢爭取,不敢要的軟弱心理。

對於父母來說,你隨便送走的,可能只是一件玩具。但其實,你也送走了孩子守護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的勇氣,留下了怯懦和不懂拒絕伴隨終生。

如何培養孩子樂於分享的品質?

那麼,如何在尊重孩子的物權觀時培養孩子分享的行為習慣,最終形成樂於分享的品質呢?

一般來說,引導孩子分享,可以從孩子3歲左右開始。

❶ 幫助孩子建立分享規則

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分享規則,讓孩子知道,分享玩具是安全的,玩具不會因為分享而失去。這樣,他才不會牴觸分享。

比如,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最喜歡的玩具時,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媽媽知道這個玩具是你非常喜歡的,你可以把它收起來,再幫你找找還有什麼玩具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

這樣,在尊重孩子物權觀的同時,也引導孩子建立了合理的分享規則。

❷ 引導孩子交換、借用和輪流玩玩具

交換、借用和輪流玩,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好的分享方式。孩子能夠藉助這幾種分享方式,交到更多的朋友。

讓孩子懂得,交換玩具並不會讓自己失去玩具,反而可以玩到別人的好玩的玩具。比如,可以跟孩子說“你看,妹妹的玩具咱們家就沒有,我們可以看看妹妹的玩具好不好玩,我們可以用自己的玩具和她交換玩。”

讓孩子懂得“輪流玩”的規則。

比如讓他學會說:“這個玩具,你先玩,我後玩。”這是一個交友技巧,重點是“我後玩”幾個字。當孩子跟別的小朋友這麼說時,一般會獲得對方的同意。

還要教會孩子“借用”。

首先,教會孩子說“借我玩會,好嗎?”等禮貌語言。除此之外,要引導孩子歸還借用的玩具。

❸ 讓孩子體驗與人分享的快樂

讓孩子體會到分享行為帶來的收益和快樂,但不要說教。

如果有小朋友分享東西給孩子,你可以趁機問他:“xxx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你,你開心嗎?”若孩子認可,可以進一步引導孩子,“如果你也能學著分享,xxx也會很開心的。”

等體驗到分享不僅不會失去自己心愛的東西,反而還能帶給自己快樂,孩子就會慢慢從牴觸中走出來,樂於和他人分享。

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些,不僅有助於孩子物權觀的建立,還將會讓孩子擁有清晰的人際界限,懂得尊重別人,敢於表達自己。

為什麼不能隨手把孩子玩具送給別人?真相來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