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什麼時候該學會什麼,生長髮育會落後嗎?兒科教授全面解答!

玩具 育兒 湖南醫聊 湖南醫聊 2017-10-03

湖南醫聊特邀唯嘉兒康小兒內科全科/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王玲教授,分享寶寶生長髮育知識。

本文6116字,閱讀大概需要13分鐘。家長可先收藏後看。

寶寶是上天賜給寶爸寶媽最好的禮物!

每一位家長也希望熟知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基本保健知識,早期發現不正常、甚至是危險的信號。

每一個寶寶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們的生長髮育各有節奏,無法比較。

寶寶什麼時候該學會什麼,生長髮育會落後嗎?兒科教授全面解答!

(網絡圖,僅供參考)

所以作為寶爸寶媽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疑惑:

寶寶快半歲了,應該會些什麼呢?

寶寶10個月還不會爬,生長髮育是不是正常呢?

寶寶2歲還不會主動開口叫爸爸媽媽?

寶寶為什麼和其他孩子有差異?

爸爸媽媽又該如何促進引導寶寶正常發育呢?

寶寶什麼時候該學會什麼,生長髮育會落後嗎?兒科教授全面解答!

(網絡圖,僅供參考)

第一篇寶寶體格發育

這也是許多寶爸寶媽困惑糾結問題。

1、寶寶體重增長規律(健康足月嬰兒)

新生兒期:1~1.5kg(1個月長2~3斤)

嬰兒期:2~6個月 平均0.6kg/月;7~12個月 平均0.5kg/月

幼兒期~12歲:2kg/年 (3兩/月)

或者生後3~4個月的嬰兒可以是出生體重的2倍,12個月時出生體重的3倍,24個月則應該達到4倍。

2、寶寶身高增長規律(健康足月嬰兒)

新生兒期:5~6cm

嬰兒期:2~6個月 平均2.5cm/月 7~12個月 平均 1.5cm/月

幼兒期~12歲: 平均 7cm/年

通常嬰兒出生的時候身長在50cm左右,生後第1年增加25cm(1歲平均身高76cm)。

生後第2年增加12cm(2歲身高平均86cm);2歲以後兒童的身高增長開始減慢,每年增加6~7cm。

3、寶寶頭圍增長規律(健康足月嬰兒)

生後第1年,每月增加1cm;

生後第2年,總共增加2cm;

3~18歲共增長5cm;

通常寶寶出生頭圍33~34cm,3~4個月達40~41cm左右,1歲時頭圍約46~47cm,2歲約48~49cm.

寶寶什麼時候該學會什麼,生長髮育會落後嗎?兒科教授全面解答!

(網絡圖,僅供參考)

第二篇:寶寶動作發育

這是許多寶爸寶媽容易忽略的問題。

1、動作發育非常重要

運動發育是嬰幼兒神經精神發育的一個重要體現,其能力與腦的形態及功能有關。

所以遵循一定的規律,從泛化到集中、從上到下、從近到遠、先正後反。

兒童運動能力可分為大動作和精細動作,是智能組成中的重要指標,與寶寶的個性形成有很大的關係。

寶寶應掌握一定數量的動作技能,這可以幫助寶寶建立自立、自信、自強的性格特點。

培養其社會性、人際交往能力,並能對生活認知不斷積累。

2、大(粗)動作發育規律

大動作就是寶寶以行走為目的的整個發育過程。

是指姿勢或全身的活動,如坐、爬、站、走等。

初生~6個月:學會豎頭,抬頭,挺胸、側身,翻身。

具體表現俯臥位可以用手臂撐起上半身,俯或仰臥位時可以抬腿踢來踢去,可以正反兩方向翻身,可以用手撐著坐起。

半歲~1歲:學會坐、爬、站、走。

具體表現以肚皮貼地、手臂撐起、兩腿蹬方式向前爬行,從坐姿開始爬行或變為俯臥姿勢,扶著欄杆站起來或走起來到獨自走、站

1歲~3歲:學會蹲、跑、蹦、熟練地爬上爬下、兩腳交替上下樓梯、扔球、踢球、接球、拍球

3歲後:學會單腳跳或單腳站立10秒以上、騎(三輪)車、走平衡物、攀爬、跳舞,跳繩、翻跟頭

大運動方面發育異常的標準(WHO簡便評定指標):

4個月不能豎頭,10個月不會獨坐,1歲不會站,1歲半不能走,5歲不能跳

3、不要忽視寶寶爬行動作

研究統計:寶寶在2歲以前大約要爬行150公里

爬行是人一生中手、腳、視、聽等各個身體器官最先綜合協調使用的動作。

它可以鍛鍊手、腳、胸、背肌肉,為站立行走打好基礎。

跳過爬的階段而獨立行走寶寶,長大後易發生感覺統合失調。寶寶的爬行動作的充分發育有利於孩子獨立性、自信、自強、自立等情商的培育。

從6個月到2歲,如果寶寶天天都在爬,那理想的爬行量是平均每天200米。

可惜的是,往往1歲後會走的寶寶就不願意爬行了,父母應多鼓勵孩子爬行。

只有當寶寶產生了觸摸某個夠不著物體的動機時,他才會表現出爬的意願。

而喜歡到處爬的寶寶,往往對新事物充滿濃厚的興趣,瞭解和探索世界的動機非常強烈。

這樣的寶寶,往往是最具有創造潛力的兒童,通過爬來促進寶寶自身認知發展,開發智力。

所以,讓寶寶爬個夠吧!

4、會走的寶寶,需要注意什麼?

鼓勵多自己行走,家長要少抱孩子;

每天走路的量應累計達到30分~2個小時;

幫助寶寶學習其他有關“走”的技巧,前進、倒退、走圓圈、走直線、踏步等;

幫助寶寶學習走路的姿勢,昂頭、挺胸、收腹、擺手

5、兒童細動作(手的精細動作)發育規律

精細動作是指手和手指的運動和手眼協調操作物體的能力,如抓餅乾、捏小豆、拆裝玩具等。

兒童在進行精細動作時,腦血流量增加30%。

精細動作可以促進兒童腦發育,而反過來,腦發育也同樣可以促進兒童的精細動作。

孩子通過手指的抓、握、撥、捏、撓等動作,幫助腦細胞之間產生無數的新鏈接。

他們簡簡單單的拿匙動作,將來可以發展為握筆動作,也為以後寫字做準備。

0~6個月:從被動伸手、拍、觸摸,到主動伸手抓、握、搖。

嬰兒具體表現為:可以用手摸東西或玩具,可以將手放進嘴裡,甚至兩手各抓一玩具,會用手擺弄懸掛在面前的玩具。

6個月~1歲:五指抓、三指抓、拇指食指捏起、放下。

嬰兒具體表現為:玩具換手、雙手握物、撕紙、兩個玩具互相敲擊、拇指食指控物、食指戳洞眼、將圈圈套木棍、將物品放進容器內。

1歲~3歲:在肌肉、骨骼、神經參與的手眼腦協調發育了一連串基本動作後,開始學習遊戲和生活技能。

幼兒具體表現為:翻書,串珠,摺紙、搭積木、自己用勺吃飯、扣鈕釦、用筆戳點、塗鴉,畫圈,用小剪刀、捏小動物、從容器裡倒出東西、可以一頁一頁翻書、擰上或擰開瓶蓋。

3歲後:畫人和物、寫字、洗臉、洗手帕、穿衣脫衣、洗頭、洗澡、會用叉子、勺子和餐刀等。

寶寶什麼時候該學會什麼,生長髮育會落後嗎?兒科教授全面解答!

(網絡圖,僅供參考)

第三篇:寶寶語言發育

這是寶爸寶媽希望寶寶“伶牙俐齒”的問題。

1、語言發育的基本條件:

語言為人類所特有,是交往、思維的工具。正常兒童語言的發育經過發音、理解和表達三個方面。

聽力、智能、發音器官等發育良好,一個正常的孩子生下來能大聲哭,會聽,會發聲。

語言環境的影響對孩子也很重要。

2、兒童的語言發育規律

1~6個月:

寶寶聽到媽媽或爸爸的聲音時會笑,開始呀呀學語,開始模仿一些聲音。

聽到聲音時會將頭轉向發聲之處,對自己名字有反應,會用聲音表達情感等。

7~12個月:

寶寶對講話的注意力提高,對簡單的語言命令有反應,試著模仿詞語和喊爸爸媽媽。

1歲會有意識叫爸爸媽媽。

2歲會用4~5個詞語組句,能說出自己的名字、年齡,能理解大部分語句。

3歲以上能掌握一些基本語法規則,能講出5~6個詞的句子。

語言表達比較清楚,讀兒歌、會講故事、說話流利,能講出自己住址或父母名字。

寶寶什麼時候該學會什麼,生長髮育會落後嗎?兒科教授全面解答!

(網絡圖,僅供參考)

第四篇:健康寶寶情感、認知與社交能力特點

健康寶寶出生後就有一定的思維、情感和探索外界的慾望。

隨著年齡的增長,情感日漸豐富,並逐步具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和社交技能。

1~6個月寶寶:

開始出現社交性微笑、喜歡同其他人玩、以面部表情和手舞足蹈與人交流。

可以尋找故意藏起來的物體、對鏡子裡的形象感興趣、對他人情感表現有反應,經常喜歡笑。

7~12個月寶寶:

可以用不同方式探索物體如搖晃、敲擊、拋出去、扔到地上。

很輕易找到藏起來的物體;會模仿動作或生活用品的使用(喝水、乾杯、打電話)。

對陌生人害羞或不安;父母離開時會哭、更喜歡媽媽和經常照顧他的人。

喜歡在遊戲中模仿他人、對特定的人和玩具顯示偏愛。

2~3歲寶寶:

開始按照形狀和顏色排列東西、開始玩角色扮演遊戲、更加喜歡模仿他人行為並喜歡同其他孩子玩。

自我獨立性增強並出現反抗或逆反情緒、有豐富的情感表達。

可以準確辨認一些顏色、可以數數或理解幾個數字。

可以學會跟別人商量解決事情或衝突、有幻想遊戲的想象能力、喜歡唱歌、跳舞、喜歡嘗試各種新體驗。

4~5歲後寶寶:

可以數出至少10個物體和辨認4種以上顏色。

對時間概念有更好理解、瞭解家裡常用的東西或物件。

能主動交朋友、更具有獨立或逆反、但能服從規矩或規則。

寶寶什麼時候該學會什麼,生長髮育會落後嗎?兒科教授全面解答!

(網絡圖,僅供參考)

第五篇:“問題”寶寶的營養或發育管理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所以沒有人可以準確地預言你的寶寶會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具備某種能力。

關注寶寶階段性的健康發育標誌,可以及時發現健康或發育出問題的信號,早期找兒科醫生進行諮詢。

1、營養與體格問題

偏輕,偏矮的寶寶要追趕:

找原因(出生、餵養、疾病情況)、營養指導(餵養、進食習慣與技能)、追趕計劃、隨訪,評估是否營養不良或內分泌代謝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矮小症等)

肥胖的寶寶要控制:

找原因、營養指導(控制進食量到正常同齡孩子水平)、運動計劃(增加運動量)、隨訪,評估是否營養過剩或內分泌代謝疾病(糖尿病等)

大腦的發育需要脂肪,但過多的脂肪同樣會壓抑大腦的發育,所以偏輕或超重的寶寶,都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2、頭圍增長是腦發育的重要指標之一

2歲以內測量頭圍最具有臨床診斷價值,過小提示腦發育不良,增長過快或大常提示腦積水或佝僂病。

3、情感語言與社交技能問題

如果寶寶6個月後還不能逗笑,眼睛很少注視人或很難進行和保持“眼神交流”。

10個月左右對叫他無反應,對父母的笑臉或者表情缺乏迴應,聽力正常。

12個月沒有咿呀學語,不能繼續目光跟隨,對動作模仿不敢興趣,語言表達遲緩或缺陷。

18個月不能用手指指物或用眼睛追隨他人手指指向,或用不正常的重複方式對某種玩具或物件特別“愛不釋手”。

24個月沒有自發的雙詞短語,很難對別人表達關心。

任何年齡段出現語言功能或社交技能倒退,家長要留意孤獨症。

4、多動行為問題

兒童注意力是一切認識過程的開始,是心理活動的指向和集中。

很多2~3歲左右寶寶看起來都有“多動症”,注意力也容易不集中,比如喜歡跑跳攀爬,不喜歡慢慢走路,說話語數很快、顯得很不安靜、坐不住,這是正常的“精力旺盛”

但如果“注意缺陷”比如注意力常常難以保持持久、經常因周圍環境的動靜而分心、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難以按照指令服從等。

有“活動過度”即活動明顯超出同年齡、同性別兒童,表現好動、愛登高爬低、翻箱倒櫃、難以安靜地做事也難以安靜地玩耍、受到紀律和環境限制也不顧的“活潑有餘”。

有“衝動行為”比如情緒不穩定、容易過度興奮、也容易發脾氣或哭鬧,甚至出現反抗和攻擊性行為等。

家長要留意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5、運動控制與行動能力問題

對於2個月以上寶寶,特別是有出生時高危因素,當他仰面平躺而你試圖把他抱起來時,他的頭會後仰。

他全身僵硬不靈活;感覺他全身無力、酥軟;把抱起來時,他的雙腿僵硬或牢牢交叉呈“剪刀腿”。

會爬的時候不協調,主要靠一側肢體用力、或爬的時候用屁股或大腿、膝蓋支撐而不是用四肢,家長要留意腦癱。

寶寶什麼時候該學會什麼,生長髮育會落後嗎?兒科教授全面解答!

(網絡圖,僅供參考)

第六篇重視寶寶正常“生長發育”的要點

這使寶寶健康成長事半功倍。

1、保證寶寶充足的營養(奶量,輔食)攝入,對其營養進行科學的管理。

不同情況嬰幼兒哺乳管理:

正常嬰兒必須提倡母乳餵養,無法進行母乳餵養、母乳不足或低出生體重、嬰兒患病期間可考慮配方奶及混合餵養。

先天性乳糖不耐受需要進行長期的乳糖限制等。

出生至2個月寶寶應遵循“按需餵養”,每次哺乳時間15~20分鐘。

4個月以上寶寶可以逐漸按時哺乳,一般3~4小時哺乳一次;6個月以內嬰兒應純母乳餵養。

寶寶乳類食物餵養餐次安排:1個月以內7-8、1~3月6-7、4~6月5~6、6月後4-5次。

不同時期嬰幼兒輔食管理:

嬰幼兒餵養食物轉換過程是讓寶寶逐漸適應各種食物的味道、培養對其他食物的興趣、逐漸由液體食物轉換固體食物。

生後第一年餵養至關重要,是孩子營養銀行的“開戶”期。

輔食添加不同時期有過渡期、換乳期、斷乳期食物。根據個體差異輔食添加不能早於4個月,也不宜遲於8個月,多為4~6個月“關鍵窗口期”。

嬰兒第一階段食物添加主要目的是幫助訓練其咀嚼、吞嚥技能及刺激味覺發育。

輔食添加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有單一到多種。

泥糊狀食物是人類不可逾越的食物營養,吃這種食物不僅補充營養,還能促進語言發育、認知動作發育,對性格、氣質的養成、潛能的發揮都有重要影響。

三種形態食物的銜接餵養是三級火箭式的連續軌道,也是一個“一票否決”稍縱即逝的人生機遇。

可以首先添加穀類食物,其次添加蔬菜水果類,最後添加動物性食物。

少鹽不甜忌油膩,從一種、少量開始,連續3~5天正常,適應後逐漸增加品種和量。

及時正確補充生長髮育需要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預防:戶外活動1~2小時,嬰兒生後2周,每天攝入維生素D400U至2歲(配方奶每日500以上酌減)。

維生素A、B劑及鈣、鐵、鋅等需遵醫囑執行、酌情補充。

注重寶寶飲食行為,培養良好的進食技能與進食習慣:

寶寶飲食行為也是心理行為發育的組成部分,內涵包括餵養行為、進食行為、食物選擇和進食氛圍。

4~6個月寶寶可以嘗試用勺餵食,7~9個月訓練用杯喝水,12個月左右訓練手抓食或自用勺進食。

創造良好進餐環境,有寶寶眼神和語言交流,調整食物種類、花色、口味與搭配等提高進食興趣,避免強迫、誘哄、懲罰等方法餵養。

2、為寶寶提供適合的玩具和遊戲的機會幫助寶寶得到良好的動作發育

從玩玩具,做遊戲到日常生活技能,都需要寶寶無數次的嘗試才能達到熟練的目的。

大量的爬、走、手指活動的練習,可以讓寶寶完成從笨拙的試探,到熟練操作的過程,從而促進腦的發育。

家長應為孩子提供可抓、敲,扔、戳、傳、撕、捏等安全衛生的玩具或物品。

父母和家人的過分包辦,越俎代庖,其實是剝奪了寶寶練習的機會,而導致其發育遲滯。

但是選擇的玩具或遊戲不恰當,所有努力將事倍功半。

促進動作發育的玩具

(0~1歲)

有明顯對比圖案的繪本;各式各樣又色彩明亮可以移動的玩具;悅耳或響動的玩具如撥浪鼓、搖鈴、音樂玩具或音樂盒;不會打碎的鏡子;有指洞的玩具;大積木或球類;車類玩具;玩具電話等。

13歲)

積木、繪本、鑲嵌類玩具、拼圖玩具、挖掘類玩具、鼓勵寶寶進行角色扮演的活動玩具(廚房用品)、彩筆、蠟筆、球類、大小不一的娃娃或動物玩具、可控制的車類玩具、形狀大小各異且不易打碎的容器玩具、洗澡玩的玩具以及室外玩具等

促進動作發育的遊戲

(0~1歲)

側翻、翻滾;拍手、拍肩;觸摸頭、耳、嘴;好寶寶一起來做操(被動操);練習爬“爬被子大山”;滴答、滴答,聲音在哪裡;捉迷藏遊戲;練習手指“點點蟲蟲飛”、打電話(座機)摁號碼、開關燈(按鈕)、游泳、上下蹲站等。

(1~4歲)

分果果、丟手巾、踢球、踢球入門、拍球、丟球、投球入籃、進進退退、小白兔蹦蹦跳、騎車、走獨木橋、爬攀爬架、滑滑梯、鑽隧道、你追我趕(跑、停、掙脫、躲閃……)

3、定期為寶寶進行健康體檢,及時發現預警信號。

從寶寶出生到滿月,有兒保醫生定期3、7、15、28天隨訪餵養、體重、黃疸等情況。

健康體檢目的:

讓家長掌握寶寶生長髮育、餵養、護理、疾病等狀況;科學育兒諮詢與解答生長髮育疑惑;督促免疫及優育、優教指導等。

寶爸寶媽是否知道何為定期健康體檢?

寶寶從2個月到12個月,每月最好體檢1次;寶寶1~3歲,每半年體檢1次;3~18歲,每年體檢1次。

常規健康體檢指南與內容:

身高、體重、頭圍測量;神經心理髮育篩查(丹佛發育篩查、智能發育篩查等);運動發育篩查(Alberta嬰兒運動量表測試);身高促進管理(骨密度、骨齡);營養評價與指導;先天性疾病篩查(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先天性內分泌代謝異常、先天性性腺及生殖器發育異常等);高危兒保健;聽力、視覺視力檢查、口腔檢查、內外科檢查及血液檢驗(血常規、微量元素、肝腎功能及乙肝抗體、脂代謝、微量血糖、維生素D含量等)入學、入園體檢。

作為父母想讓寶寶快樂、健康成長,關注寶寶生長與發育義不容辭。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唯嘉兒康 小兒內科全科/兒童保健科 王玲 主任醫師 教授 碩士導師

湖南醫聊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獲取更多健康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hnyiliao。

湖南醫聊每日提供專業、靠譜、實用、及時的權威健康科普資訊,讓我們一起收穫健康,收穫幸福。

點擊“瞭解更多”,關注【湖南醫聊】頭條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