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嶽遺論解明——楊澄甫

王宗嶽 楊澄甫 孔子 力學 太極拳健身小幫手 2017-04-26

王宗嶽遺論解明---楊澄甫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注意實行解說非作文也)

不動為無極,已動為太極,空氣磨動而生太極遂分陰陽,故練太極先講陰陽,而內包羅萬象,相生相剋電此而變化矣,太極本無極生,而陰陽之母也。

王宗嶽遺論解明——楊澄甫

動之則分靜之合

練太極,心意一動則分發四肢,太極生兩儀四象八卦九宮,即掤履擠按採捌肘肘靠束退顧粉定,靜本營極心神合一,滿身空空洞洞,少有接觸即知。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無論練拳對敵無過不及,過逾也,不及未到也,過與不及皆失中心點,如敵來攻順化為曲,曲者彎也,如敵攻未呈欲退,我隨彼退時就伸,伸者出手發勁也,過有頂之敝,不及為丟,不能隨曲為抗,不能就伸為之離,謹記丟頂離四字,如功能不即不離,方能隨手接巧。

人剛我柔為之走我順人背為之黏

比如二人對敵,人力剛直,我用柔軟之手搭上敵之剛直上,如皮鞭打物然實實搭在他勁上,他相摔開甚難,他交就是膠皮帶纏住他能放能長,如他用大力,我隨粘他手脆往後坐身,手同時不離往懷收轉半個圈為之走化也,向他左方伸手使敵身側不得力,我為順,人為背,黏他不能走脫矣,昔有一軼事,有不法和尚頭者,與一人較,人知其用羊抵頭之法無敵焉,甚懼,其人見和尚新剃頭,忽想一法,去外用溼毛巾一條仿焉,和尚施其法,此人用溼毛巾摔搭頭上往下一拉,和尚隨倒,是即以柔克剛之理也。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今同志其柔化,不知急應之法,恐難與外功對敵,急快也,緩慢也,如敵來緩則柔化跟隨此理皆明,如敵來甚速柔化烏能取哉,則用太極截勁之法,不後不先之理以應敵,何為截勁,如行邱埋伏突出截擊之,何為不後不先,如敵手已發未到之際,我手截入敵膊未直之時,一發即去,此為迎頭痛擊,動急則急應此非真傳不可。

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與人對敵,如推手或散手,無論何著數,有大圈,小圈,半個圈,陰陽之奧妙,步法之虛實,太極之陰陽魚,不丟頂之理,循環不息,變化不同,太極之理則一也。

由著熱漸悟懂勁由懂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著者拳式也

今同志專悟懂勁,故不能發人,先學姿勢正確,次要熟練,漸學懂勁,古人云,不揣其本而其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此句紀求姿勢後悟懂勁,不難而及神明,神明言拳精巧,豁然貫通,即領悟得拳奧妙,能氣行如九曲珠太極理通焉,非久練久熟,何能此境耶。

虛靈頂勁氣沉丹點不偏不倚

頂者頭頂也,此處道家稱為泥丸宮,素呼天門,頂勁非用力上頂,要空虛要頭容正直,精神上提,不可氣貫於頂,練久眼目光明,無有頭痛之病,丹田在臍下寸餘即小腹處,一身元氣總聚此地位,行如氣海發源,環流四肢,氣歸丹田身與氣不偏倚,如偏倚,猶

磁瓶盛水瓶歪倒,則水流出矣,丹田偏倚,則氣不能歸聚矣,此說法佛家舍利子,道家為練丹,如此練法氣壯多男,工久外有柔軟筋骨,內有堅實腹髒,氣充足,百病不能侵矣。

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隱者藏也,現者露也,隱現之法,與人對敵,猶神明難測之妙,如敵來擊至我身,我身收朿為忽隱使敵不能施其力,如敵手往回抽時,我隨跟進為忽現,敵不知我式高低上下,無法敵當我手,練太極如何中小船人步臨其上,必略偏忽隱,又裹步必隨起,忽視,猶龍之變化,能升能降,降則隱藏藏形,現能飛昇太虛興雲吐露,此理言太極能高低,隱氣即忽有忽無之說重者不動也,與人對敵不動可乎,如用拳必以身體活動,手腳靈捷,然後可以迎敵,敵如擊我左方,我身略偏虛無可逞,擊我右方我右肩往收縮使其拳來無所著,我體靈活不可捉摸,即左重左虛,右重右杳。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彌長退之則愈促

仰為上,俯為下,敵欲高攻,吾即因而高之而不可及,敵欲押吾下因而降使敵失其重心,與己說,仰之彌高眼上看,心想將敵人擲上房屋,俯之彌深,想將敵人打入地內,班侯先生有軼事,六月某*在村外(即北方收糧地方)場乘涼,突來一人拱手曰,訪問班侯先生居處,答吾即楊某也,其人疾出大食中三指擊之,班侯師見場有草房七尺高,招手說朋友你上去罷將其擲上,又言請下罷速回醫治,鄉人問曰何能擲其上,曰,仰之彌高,鄉人不解其說,北方有洛萬子從學焉,習數年欲試其技,班侯師曰將你擲出元寶式樣可乎,萬笑曰略試之,較手如言兩手兩腳朝天,右胯著下如元寶形,入地不能,將胯摔脫矣,醫好至今腿略顛跛,此人拳甚好其人至今還在,常曰俯之彌深利害極矣。

進之則愈長退之愈促

長者進也,促者迫也,與人對敵時,可進不可退,伸手長勁,我手愈進愈長,不進則短,我擊敵,適退時我進身跟步,促迫敵不能逃也,敵不逃脫我為順敵為背,可能施其機,總言之即粘連黏隨之意義矣。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練工久感覺靈敏,稍有接觸即知,獨如一鳥毛之輕,我亦不馱,蠅蟲之小亦不能著落我身,即便著落琉璃瓶內,光滑不能立足,我以化力,將蠅足分磋矣,如此可謂太極拳之功成矣,昔班侯先生有一軼事六月行功時,常臥數蔭下休息,或有風吹一葉落身上不能存留,隨脫流而落地下,自常試己功,解襟仰臥榻上捻金米(即小米)少許置與臍上,聽呼一聲小米猶彈弓射彈一樣,飛射瓦屋頁相接,班侯先生之功可為及矣,同志宜為之。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與人對敵,不出有一定架式,使敵無處入手,如諸葛用兵或攻或守敵莫能預測,諺雲不知我葫蘆賣的是什麼藥,敵不知我練太極拳有審敵之法,如搭手素熟懂勁,我手有靈動知覺,敵手稍動我早知來意,隨手湊巧以發即出,如離遠用審敵法,以望即知其動作,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面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出雖拳類繁多,各門姿式用法不同,總而言之,蓋注重手快力大則一也,此種說法,人生就有,非學得也,各拳著名人亦甚多,但未有太極之理之精微奧妙也。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

聖人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學藝能無力打有力,手慢慢手快,以巧治敵,能使人實地心服,亦不愧學藝之苦心矣,練太極能引進落空,雖千斤力無所用矣,能靈活才有落空之妙,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妙得矣,昔有一軼事京西有富翁莊宅如城,人稱為小府張宅,其人愛武家有鏢師三十餘人,性且好學,聞廣平府楊祿禪名著,託友武祿青者注聘,及請至,張見請人瘦小身未五尺,面目忠厚,身衣布衣,遂招待其禮不恭,燕亦不盛,露禪先師會意,遂自酌自飲不顧其錈,張不悅曰,常聞武歌談先生盛名,不知太極能打人乎,祿禪知謙不成,遂曰有三種人不可打,張問何為三種,答曰,銅鑄的,鐵打的,木作的,此三種人不容易打,其外無論,張曰敝舍卅餘人冠者劉教師,力能舉五百斤與戲可乎,答曰無妨一試,劉某來式猛如泰山,拳風颼聲,臨近,露禪以右手引其落空,以左手拍之,跌出三丈外,張撫拳笑曰,先生真神技矣,遂使廚夫,從新換滿漢盛燕,恭敬如師,劉力如牛,不巧安能敵手,由此知彼顯非力勝,之能為功也。

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七八十歲為耄耋,能御眾人,指練拳言,不練拳,即年壯,敵一二人難矣,用功人自學拳*起,至老未脫功夫,*久筋骨內壯,氣血充足,故七八十歲能敵眾人,猶戰定軍山老黃忠言,人老馬不老,馬老刀不老,其言甚壯,練太極拳人老精神不老,能敵多人,概此意也,昔建侯太師遺事,有*天雨初晴,院泥水中一小路,可容一人行,門生趙某立其間觀天,不知老先生自屋出,行趙後焉,欲為戲伸右膊輕輕押趙右肩上,趙某覺似大梁押肩,身灣曲側坐,移出路,老先笑而不言,行出,又一*足立院中言與眾捕為戲,有門生八九人齊擁上來,見老先生幾個轉身,眾人齊跌出,有弓餘的亦有八九尺遠的,老先生年近八十,耄耋御眾,非妄言也,快何能焉,快何能為,此快字言無著數之快謂之忙亂,忙亂之快無所用矣,非快不好,快而有法然後可用矣。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立如平準,即立身中立不偏,方能支撐八面,即乾坤坎離鄙震兌艮即四正四斜方向也,活似車輪言氣循環不息,古人云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腰如車軸四肢如車輪,如腰不能作車軸,四肢不能動轉,自己想使車軸轉,可多澆油腰軸油滿方好,同志細細體會,自得之,勿須教也。

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前說有車輪之比,猶如用一腳蹬輪偏,自然隨之而下,何為雙重猶如右腳蹬上右方,左腳蹬上左方,兩力平均自滯而不轉動,此理甚明,忽須細說。

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最淺解說,同時得許多宜處,譬如有幾人練太極**用功五六年,與人較反被敵制,同志問曰你用功五六年可為純工矣,何其不勝,請表演十三式觀之,見其練法騎馬坐襠把拳怒目咬牙,力大如牛,氣也未敢出,此為雙重練法,同志笑曰,尊駕未悟雙重之病耳

,又一人曰,我不用力練五六年,為何連十歲頑童也打不倒,同志請其演十三式,其見練法毫不著力,浮如鵝毛,手足未敢伸,眼亦未敢開大,同志笑曰,尊駕為雙浮娛矣,雙重為病,雙浮亦為病,眾笑曰,卻實練法何能得之。

預避此病

雙重雙浮之病,預避此病,現今易耳,有此拳書容易知之,此書練法先閱一扁拳理甚多,不能一閱就全懂,*後可練十*拳閱一*書,慢慢此書功效大著矣。如有一節悟明料難,可問高明老師也。

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陽相濟方為懂勁陰陽即虛實,總而言之,粘連走化懂敵之來勁,前解甚多不必多敘。

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能懂勁敵之來勁,加以**習練久練久熟之意,揣摩就是悟想老師教的使用法,極熟,出手心想即至,從心所欲得之矣。

本是捨己從人

與敵對手,知要隨人所動,不要自動,吾師澄甫先生常言由己測滯,從人則活,能從人便得落空之妙,由人不能由己,能從人就能由己,此理極確實,極奧妙,同志功夫練不到此地位,恐不易知耳,此說極明顯,佛經雲,我說牛頭有角,即明顯之意也。

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釐毫謬逾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是為論與敵對手,多是不用近,而用遠,靜以待動,機到即發為近,出手慌忙,上下尋處擊敵為遠,太極之巧,分寸之大,釐毫之小,所以不可差也,如差釐毫,如千里之遠,練拳對手同志不可不注意焉,此先師王宗嶽傳太極拳之要論。

明師註解“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楊澄甫:著者,拳式也。今同志專悟懂勁,故敵不能發人。先學姿勢正確,次學熟練,漸學懂勁。古人云:“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與陵樓”。此句先求姿勢後悟懂勁,不難及神明。神明言拳精巧,豁然貫通,即領悟得拳奧妙,能氣行如九曲珠,太極拳通焉。非久練久熟,何能及此境耶。

陳微明注:著熟者,習拳以練體,推手以應用,用之即久,自然懂勁而神明矣。

許雲厚注:自習太極拳者,不可躐等躁進也。太極拳之妙全在用勁(此“勁”系靈明之勁,不可僅作力量講)。然勁為無形,必符著於有形之著,使能顯著,言太極拳者,每專恃善於運勁,而輕視用著,以致習者無從捉摸,有望洋興嘆之感慨,虛度光陰,難期進益,較循序漸進者,反事倍功半,不遵守自然之程序故也。昔孔子講學,常因材授教,故諸門第子各得其益。拳術雖屬小技,然執塗人而語以升堂入室之奧,未有能豁然者也。故習此拳者,應先模仿師之姿勢。姿勢正確矣,須求各姿勢互相連貫之精神。拳路熟悉矣,須求各姿勢著數之用法。著數矣,其用是否適當?用均得其當矣,其勁是否不落空?勁不落空,是為著熟。再由推手以求懂勁,研求對手動作之輕重遲速,及勁行之趨向方位。久之子微懂而略動,進至為無微不覺,無處不懂,方得稱為懂勁。東勁後不求用著,而著自合,進至無勁非著,無著非勁,漸至不須用著只需用勁,再至不求用勁,而勁自合。洵至以意運勁,以氣代意。精神所處,莫之能御,則階及神明矣。是非數十年純功,曷克針此。

王培生注:太極拳的妙處不是短時間能學到的,也不是躐等所得到的,應該像做學問一樣,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長時間的堅持才能有所成就。首先應該按照教師的姿勢盤架子,要求姿勢正確,再求著熟,瞭解每一著的虛實陰陽,再瞭解每一著的用法,再瞭解太極拳中各種勁的意義。由推手而求得懂勁,訓練皮膚感覺的靈敏,懂得各種勁的用法,能夠隨心所欲,方達於化境。然而在這些階段中,也像做學問一樣要碰到好多困難,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必定要堅持不懈,精心琢磨才能豁然開朗,有所了悟,突破難關。這樣數十年不斷地刻苦鑽研,克服無數困難,才能得到太極拳的精妙處。

沈壽注:須從熟悉著法入手,而漸漸懂得勁的變化規律,再由懂勁進而達到運用自如。然而如不是經久地刻苦鍛鍊,那是不可能一下子突然精通的。關於“懂勁”,或問懂勁是否就是懂得力學原理?懂勁是太極拳的專用術語。在我國古代,雖然還沒有單獨建立起物理力學這門學科,但太極拳如不符合力學原理,那不但與人對大或推手是必敗無疑,而且連走架也站不穩腳。因此,所謂“懂勁”在客觀上也就要求懂得力學原理在太極拳中的實際運用。然而在古代,這種樸素的力學原理一般是由老師口授身傳,並*結合自己刻苦實踐和默識揣摩而得來的。所以,身傳和身體力行依然是頭等重要的,因為本本上的理論再精湛,如不能運化到拳術實踐中去,則還是一紙空文。因此,“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這句話,在今天來說,仍然具有深刻的意義。

李文濤注:學習太極拳有一定進程,不可跳躍前進。太極拳之妙全在用勁。勁是無形的,必須通過有形的著勢來表現。怎樣學習用勁?應該先學習姿勢,姿勢正確再求連貫。拳路熟後,須瞭解各招式之用法。用法熟悉之後,能用勁不落空,才是真正招熟。然後再學推手,此求懂勁。懂勁是探覺敵方動作(勁路)的輕重緩急和趨向。經過長期練習,由略懂勁至無處不懂,無微不覺才算懂勁。懂勁後不須用著(招)只須用勁。以至以氣代意,以意用勁,無勁非招,無招非勁。若能達到所發無人能擋,即接近神明瞭。非數十年之純功,不能達到此境。

張義敬注:著熟為初步功夫,不過求熟於法而已。所謂法者,在本身為各部骨節筋腱之動作能相協調。在對方為彼來力之線路能確實辨認,所以在此一不中,可謂重在應用力學之練習。懂勁為第二步功夫,由法之運用漸熟,至於習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