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只有六首絕句流傳下來,但其中兩首詩,便足以使他流芳百世

王之渙只有六首絕句流傳下來,但其中兩首詩,便足以使他流芳百世

(一)

比起那些動輒千首、百首的詩人,王之渙的詩歌留存到現在的,那是少的可憐又可憐。《全唐詩》收錄的僅僅只有六首。然而就這六首詩歌,讓我們看到了神來之筆。無論是寫景還是狀物,聚會還是送別。

他的最負盛名的兩首詩,《登鸛雀樓》和《涼州詞》,便足以讓他流芳百世,又何必要那麼多?

《登鸛雀樓》是五言絕句,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個字: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河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只有六首絕句流傳下來,但其中兩首詩,便足以使他流芳百世

這四句詩,無一字生僻,無一句難懂,但展現出一幅一瀉千里、氣勢磅礴雄奇境界,氣勢連貫,厚重有力,虛實相生,意境雄渾。以神來之筆書寫大自然雄景奇姿,道出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積極向上的情懷。 "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希望、憧憬,與前兩句承接自然而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向更高的境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已不僅僅是寫景了,而包含了無盡的哲理,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鸛雀樓,因時有鸛雀棲於其上而得名,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始建於北周 。樓體壯觀,結構奇巧,風景如畫。諸多文人雅士登樓賞景,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隨便舉幾例:

唐代李益《同崔邠登鸛雀樓》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

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並起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王之渙只有六首絕句流傳下來,但其中兩首詩,便足以使他流芳百世

唐代暢當《登鸛雀樓》: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唐代吳融《登鸛雀樓》

鳥在林梢腳底看,夕陽無際戍煙殘。

凍開河水奔渾急,雪洗條山錯落寒。

始為一名拋故國,近因多難怕長安。

祖鞭掉折徒為爾,贏得云溪負釣竿。

王之渙只有六首絕句流傳下來,但其中兩首詩,便足以使他流芳百世

唐代耿湋《登鸛雀樓》

久客心常醉,高樓日漸低。

黃河經海內,華嶽鎮關西。

去遠千帆小,來遲獨鳥迷。

終年不得意,空覺負東溪。

這些寫鸛雀樓的詩,以王之渙的詩流傳最廣,最負盛名。沈括《夢溪筆談》曾有評價道:"河中府鸛雀樓兩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

(二)

王之渙出生於公元688年,山西晉陽人,後來遷徙到絳州。他的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

王之渙是盛唐詩壇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也是最早從事邊塞詩創作的詩人。

唐朝到武則天時代的後期,國力已經及其強盛,全社會瀰漫著一種建功立業、奮發昂揚的氛圍。而建功立業最便捷的途徑,便是從軍邊塞,保家衛國。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在詩中寫道: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的一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道出了多少大唐熱血青年的心聲。以王之渙、高適、王昌齡、岑參為代表的文學青年,紛紛參軍入伍。他們在軍中歷練,描寫軍人的喜怒哀樂,邊塞之地的奇異風光,邊塞將士的鄉愁,家中妻子的離恨相思,士兵的愛國熱情,戰鬥的英勇無畏,對侵略戰爭的反感……當時戰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他們寫入詩中,形成了編織盛唐詩歌天空的"邊塞詩派"。

王之渙只有六首絕句流傳下來,但其中兩首詩,便足以使他流芳百世

王之渙、高適、王昌齡、岑參是邊塞詩派的代表詩人。由於王之渙的史料缺失,不能斷定他是否入伍從軍,但其它三人卻是實實在在的軍人。高適還成長成為一位將軍,"安史之亂"中升任淮南節度使,討伐永王李璘的叛軍,當時李白就在李璘的幕府中。唐朝的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大軍區司令員,但是權力比軍區司令員大多了,因為那時候的節度使是軍事和政府一起管。這一制度是唐朝後期軍閥割據、走向分崩離析的根源。

王之渙在四人中年齡最長,但是和高適、王昌齡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則廣泛流傳的故事,是關於他們三人的詩被廣泛傳唱、名揚天下的趣聞:

開元年間,有一年冬天,雪舞長空。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三人當時正在長安。見此雪景,三人便相約到旗亭飲酒。當時酒樓裡有宴會,請的梨園班子在演唱流行歌曲,唱到高潮時,出來四個年輕漂亮的姑娘,開始演唱當時著名詩人的詩歌。他們便一邊喝酒,一邊欣賞。

這時高適突然說道:"我們三個也算有點名氣,平時從來沒有分出高低來。今天我們打個賭,看看這四個姑娘唱誰的詩多,就算誰贏。"三人紛紛表示贊同。

只見第一個姑娘出場就唱道: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高興地說:"是我的。"

第二個姑娘接著唱道:

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

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

高適也高興地說道:"這是我的絕句。"

第三個姑娘又唱道: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王昌齡十分得意地說道:"又是我的。"這一下王之渙有點著急了,指著四位姑娘中最漂亮的一位說道:"這三個唱歌的姑娘長相也不怎麼漂亮,唱的詩也沒什麼高明之處。那個穿紅色衣服最漂亮的姑娘,如果再不唱我的詩,我這一輩子就不再寫詩了!"

不一會兒,那個姑娘果然出場唱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正是王之渙的七絕《涼州詞》。三人一聽,哈哈大笑。

王之渙只有六首絕句流傳下來,但其中兩首詩,便足以使他流芳百世

這一則故事的真假已經無從考證,但是卻反映了詩歌在當時社會上是非常受歡迎的流行歌曲。

這裡所唱的《涼州詞》,便是王之渙另一首最著名的傑作。出塞遠征的將士們,從原駐地出發,渡過黃河,到了涼州,再西出玉門關,愈往西走,就距離渡過的黃河愈遠,回頭望去,如在天際,所以說"遠上白雲間"。這和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都是一樣的寫法。下一句的"孤城",指的是玉門關。說明他們已經向西走的非常遙遠了,黃河,玉門關,都已遠遠地拋在了身後。開首這兩句,寫出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但是愈行愈遠的征途,必然會引起士兵們濃濃的思鄉之情。後兩句便是寫將士們的這種心理狀態。

王之渙只有六首絕句流傳下來,但其中兩首詩,便足以使他流芳百世

《折楊柳》是西域少數民族的歌曲。歌辭唱道:"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這種歌曲曲調悽婉,引人愁思。在這種悽苦的環境中,忽然聽到羌笛的聲音,而羌笛所吹,卻又是《折楊柳》的曲子,就不能不引起征夫們的懷鄉之感了。詩人用反設的語氣寫道:羌笛又何必吹出這種憂愁的曲子呢?出了玉門關,氣候就更加寒冷,即便是春風,也吹不到關外,也許連楊柳都難以生長,更別說折柳送別了,所以吹笛怨別那是徒然無益了。

王之渙這首詩也許是從音樂中得到了寫詩的靈感,所以寫出瞭如此優美的絕句。他的小迷弟高適也寫過一首《塞上聽吹笛》: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高適的詩是因聽羌笛吹奏《梅花落》這一曲調而寫的,和王之渙的詩情景有點相似。

高適的詩也是寫得很優秀,但是仔細比較的話,它還是不如王之渙的《涼州詞》氣象雄偉,辭意深婉,形象鮮明,因此也就不如王之渙的詩激動人心,萬口流傳。

沈德潛《唐詩別裁》引王漁洋的評論說道:"必求壓卷,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其庶幾乎!而終唐之世,絕句亦無出四章之右者矣。"可見王之渙的《涼州詞》在唐詩中的確是壓卷之作。

王之渙只有六首絕句流傳下來,但其中兩首詩,便足以使他流芳百世

關於《涼州詞》,還有一則趣聞。

傳說有一次,乾隆皇帝和和珅,一起來到紀曉嵐的閱微堂,看到紀曉嵐正在練習書法。乾隆便順手把自己拿著的一把紙扇交給紀曉嵐,讓他在上面題上一首詩。紀曉嵐接過紙扇,只見上面有遠山,近城,楊柳數株。他略加思索,便寫下了王之渙的《涼州詞》。

乾隆接過紙扇,大加讚賞:"好!好!龍飛鳳舞,一氣呵成,好!" 乾隆看完,又遞到和珅手中說:"和愛卿,你評判一下。"

和紳接過紙扇,對紀曉嵐的書法也大加讚賞,但是仔細一看,中間缺了一個"間"字。便說:"紀曉嵐,你知罪嗎?"

紀曉嵐笑了笑說:"何罪之有?"

和紳說:"你仔細看一看,給萬歲爺寫詩怎麼少了一個'間'字?"

乾隆大怒:"你這是故意漏字,來欺騙朕,該當何罪?"

紀曉嵐拿起紙扇一看,果真漏下了一個"間"字,一時間冷汗直冒,但是,紀曉嵐就是紀曉嵐,絕不是白吃乾飯的主。他立即鎮定下來說:"萬歲爺,我寫的不是王之渙的《涼州詞》,而是根據他的詩,重新寫的一首詞。"

乾隆看了看紀曉嵐那鎮定的樣子,說道:"既然你寫的是另一首詞,那你就給朕讀一讀。"

就見紀曉嵐拿起紙扇,朗誦起來:"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乾隆聽完,哈哈大笑。

這個故事的真偽或許無從辨識,但由此也反映了王之渙這首《涼州詞》的藝術魅力。傑出的作品,經得住反覆的揣摩、品味的擴展。

王之渙只有六首絕句流傳下來,但其中兩首詩,便足以使他流芳百世

王之渙的另外四首詩也寫得熱情洋溢,皆為上乘之作:

《涼州詞》其二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宴 詞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九日送別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送 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