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存詩僅6首,卻以2首詩名列大詩人行列,詩歌真的在精不在多

王之渙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說他“著名”,不是因為他寫了許許多多的詩,而是僅僅以兩首詩就奠定了他在唐代詩人中的地位。可以說,王之渙這個人在唐代詩歌史上“牛人”般的存在。別人成名拼的是數量,而他成名拼的是質量,在這點上,恐怕李白、杜甫都要自嘆不如。

王之渙存詩僅6首,卻以2首詩名列大詩人行列,詩歌真的在精不在多

王之渙本來的事蹟在新舊《唐書》中均無傳,只有在《唐才子傳》保留零星的記載。他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在底層中拼搏,做過小縣城的主簿、縣尉之類的官職,可以說是當時的地方上不起眼的小公務員。可能是因為這個緣故,他的詩歌留存下來的只有6首之多,然而,他卻能以其中的兩首詩“逆襲”成為知名詩人,在當時以及後代享譽四方。我們現在來看看究竟是哪兩首詩?

千古七絕《涼州詞》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本來有兩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流傳非常廣泛,在當時幾乎隨處傳唱這首名作。關於這首詩,還涉及到一個小小的歷史故事。

王之渙存詩僅6首,卻以2首詩名列大詩人行列,詩歌真的在精不在多

話說唐玄宗開元年間,王之渙跟王昌齡、高適這兩位邊塞詩人齊名,哥三個關係也不錯,真可謂是惺惺相惜。那時候,三個人都一樣風塵未偶,過著“北漂”長安的日子,所以時常能夠相互來往。

在一個冬天裡,王之渙陪著老王和老高在長安一個叫旗亭的小酒樓裡頭喝酒。當時剛好酒樓裡有一幫十幾個梨園弟子在登臺演唱,哥三個就依靠著爐火觀看。

不一會,出來四個年輕女子開始演唱當時著名詩人的詩歌。他們三個就忽然來了興致,暗地裡約定看這四個姑娘唱誰的詩多,就算誰贏。只見第一個出場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聽了後就樂了,原來這是他寫的《芙蓉樓送辛漸》。

只聽第二位接著唱到: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老高聽了後也樂了,笑著說是我的是我的,這是他寫的《哭單父樑九少府》裡面的詩句。

第三位又唱道: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聽了十分得意地笑了,只是他寫的《長信秋詞》裡的一首。

王之渙坐在那裡乾著急,沒道理呀,難道自己的詩當真不如他們兩個的?他就不服氣地說:前面這三個長相實在不咋的,唱的詩也沒什麼特別之處,還是聽最後那位長得最漂亮的唱什麼吧,如果再不唱我的詩,我這一輩子就不再寫詩了!

不一會兒,只聽那位漂亮女子果然出場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剛好就是王之渙的七絕《涼州詞》。王之渙聽了後,大聲說:怎麼樣鄉巴佬們?我說的沒不錯吧?三個人於是哈哈大笑起來,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整天的酒。

從這則故事可以得知,在當時《涼州詞》就已經很有名氣了。那麼,這首詩好在何處呢?簡單來說,整首詩氣象開闊,開篇就寫出黃河的滔滔氣勢,渲染出一瀉千里的氣派景象,這是動態的美;接著,筆鋒一轉,勾勒出蒼茫的邊地大漠之景,這是靜態的美,如此動靜結合,可謂是相得益彰。

最後兩句,以前面的景物描寫承接出戍守將士的思鄉之情: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情何以堪?但是,將士們聽著充滿離愁的笛聲,卻以“何須怨”作為寬慰之詞,就使得感情上哀而不傷,既悲涼而又慷慨。

如此,這首詩在情調上悲壯而不失慷慨之氣,體現出時代特有的“盛唐之音”,因而備受推崇,甚至被說成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千古五絕《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不用講都知道它的名氣了,可以說是從小背到大的老唐詩。鸛雀樓是建造在山西南部中條山上的一座三層的高樓,從樓上往前看就是滔滔不絕的黃河之水,所以這座樓歷來都是登臨勝地,而古往今來那麼多的題詠之作,唯獨王之渙的這一首名揚四海,自然是因為這首詩“乾貨”不少的緣故。

王之渙存詩僅6首,卻以2首詩名列大詩人行列,詩歌真的在精不在多

縱觀整首詩,來來回回不過20個字,卻可以說是字字千金,含金量不是一般的高!詩的前半首先聲奪人,一副蒼茫壯闊的景象排空而起,顯得氣勢磅礴,一下子吸引住讀者的眼球,如果換成是三流詩人來寫,一定寫成山有多高、河有多長、人有多開心的老掉牙寫法了,所以說“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當然,更好的東西還在後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道理挺簡單嘛,誰不知道要看得遠就得爬更高一點?然而,真正落實到具體的寫作之中,有幾個能靈光一閃地寫出這種神來之筆?寫詩,靈感是非常重要的。且說這一句好在哪裡?就好在它不僅和此景此情做到了水乳交融,還反映出詩人的胸襟抱負,有著高瞻遠矚的思維,同時也將生活的哲理寓於形象的詩句之中,可以說是面面俱到。由於這首詩太有魅力了,所以被許多人推奉為唐人五絕之首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