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史話——河南安陽的發現

王懿榮 商朝 甲骨文 清朝 李景明 李景明 2017-11-05

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文字記錄了語言。

我們應該真誠地感謝我們的祖先,因為若不是他們很早就為我們創制了文字,就不會有古代的文獻留存下來,我們也就無法根據古代的文字資料去了解古代的語言。

在漢藏語系中,只有漢語、藏語和緬甸語等極少數語言在古代便創制了文字,而在這少數幾種語言中,漢字的創制又要早得多。當然,漢語的歷史比起漢字的歷史來還要早得多,因為在文字產生前,語言就早已產生了。事實上,漢語的歷史少說也有一萬年,可惜的是我們今天能夠接觸到的最早的漢語資料就只有早期的漢字所記載的資料了。

那麼,最早記錄了漢語的文字是什麼文字呢?這就是甲骨文。甲骨文雖說是最早的文字,可是它的發現卻又是最晚的。而說起它的發現來,還頗有些偶然呢!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陽的小屯村——這裡曾經是殷代的都城,現在稱之為“殷墟”——開始出土一些三千多年以前殷商時代的刻有古文字的龜甲獸骨。那時當地的人並不知道這些甲骨的重要價值,他們只是把它們當作藥材,用來治瘡醫病。直到清光緒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它們的價值才終於被認識。當時北京城裡有一個叫王懿榮的人生了病,醫生為他診脈開處方。當家人按方從中藥店裡揀回幾帖藥來之後,王氏在藥中發現了一味很不尋常的藥,這種藥名為“龍骨”。王氏本是金石學家,他發現“龍骨”上刻著文字,於是好奇心起,便追根溯源,到處打聽,終於打聽到了“龍骨”的貨源——河南安陽小屯村。“龍骨”上的甲骨文就這樣偶然地被發現了。由於王懿榮的發現和收集,並由於後代有心人及學者的繼續採集和研究,終於確定了甲骨文是現今所知中國最古老文字的地位。

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主要都是殷商時期人們祭祀占卜時的事情。當時的人十分迷信,他們認為生活中的一切均得聽命於上天、聽命於鬼神,因而事無鉅細必先佔卜。這樣,占卜的內容便十分廣泛,包括祭祀、征伐、田獵、年成、疾病、氣象、吉凶、出遊等許多方面,甚至涉及祭祀時需用牲多少,征伐時用人多少,婦人生男還是生女等事,幾乎是無所不卜,無所不問。由於甲骨文內容廣泛,因此也給我們留下了不少上古漢語的資料。

從甲骨文的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早期的漢語與今天的漢語的異同。例如:

壬寅貞:子漁亡禍?又禍?

[大意為,壬寅時貞問:子漁沒有禍?有禍?]

癸亥卜:今日雨?

[大意為,癸亥時占卜:今天下雨嗎?]

其告秋上甲,二牛?三牛?四牛?

[大意為,告祀秋熟之事於先公上甲,(祭祀時)用兩頭牛?三頭牛?還是四頭牛?]

貞翌辛丑不其晴?王佔曰:今夕其雨,翌辛丑晴。之夕允雨,辛丑晴。

[大意為,貞問明日辛丑時天是否晴?王占卜後說:今天晚間有雨,明天辛丑時天晴。這天晚間真的下了雨,到辛丑時天晴了。]

從這幾個卜辭例可見,殷商時期的漢語在基本詞序上已具有了與現代漢語相一致的“主—謂”或“主—謂—賓”的形式(即主語在前,謂語在後,若有賓語,賓語又在謂語之後),但其文法簡單,用的大都是不加修飾的簡單句,如“子漁亡禍”、“今日雨”、“之夕允雨”等。另外,那時漢語的詞類界限也不清,比如“今日雨”的“雨”應是名詞,但在句中處於謂語位置,因而又是動詞。這種詞語跨類現象在當時是很普遍的。

除了語法簡單外,早期漢語的詞彙量也不能與今天的現代漢語同日而語。據統計,現在發現的甲骨文字總共只有四五千字,而上古漢語的詞基本上都是單音節的,也就是說,一個字就代表一個詞,即使算上同音詞的因素,那時的詞彙量也不會比文字的數目多多少,可謂非常之少。此外,早期漢語裡表示具體概念的詞語多,而表示抽象概念的詞語少,這也是與當時人的思維水平相一致的。

同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漢語比較起來,甲骨文所記載的是漢語早期的形式。漢語的這種早期形式是簡單的,它是我們華夏民族幼年時期使用的語言。隨著我們民族的成長壯大,漢語也在成長和發展。漢語在它漫長的發展歷史中,不論是在語音方面,還是在詞彙方面,抑或是在語法方面都發生過顯著的變化。

——摘自 陳海東《漢語史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