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 行動才有結果。

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


"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 行動才有結果。

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王陽明與友人同遊,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1、心是身上的燈

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萬事萬物都是你內心的投射。

哪怕洪水滔天,我心安然,哪裡都是桃花源;哪怕暗夜無邊,我心光明,哪裡都是水雲間。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

保持內心的光明,人生自然光明。

《禮記•禮運》說:“人為天地之心”。古代聖賢也教育後人,要“為天地立心”。

沒有人,這世間就沒有美醜,沒有美麗和善良。

世界沒有本來模樣,你心裡有什麼,相信什麼,就擁有什麼樣的世界。一個人對世界的看法,決定了他的世界的模樣。

有句話說得好:這個世界,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你對世界的態度決定了你會擁有怎樣的世界。

王陽明十三歲時,母親早逝。繼母常常虐待他,而他父親遠在京師任職,對於王陽明的遭遇毫不知情。

王陽明不得已,想利用繼母篤信佛教的弱點,擺脫她的虐待。她半夜悄悄起床,把茶盤放在佛堂門外,第二天早晨繼母見了,覺得非常奇怪。日後每天都如此,繼母不由得心中發毛。

後來王陽明覺得時機成熟了,就到郊外找尋捕鳥人,買下一隻平日罕見的怪鳥,偷偷放在繼母被內。繼母整理床鋪時,突然看見這隻怪鳥,害怕鬼魅作祟,便趕緊請來巫婆占卜。

誰知王陽明早就買通巫婆,對繼母說:“王狀元前妻對自己兒子遭人虐待很生氣,上告天帝,現在天帝派陰兵下凡拘捕你的魂魄,被中的怪鳥,就是陰兵的化身。”

繼母聽了這話,嚇得臉色發青,趕緊下跪謝罪,王陽明也裝作害怕,下跪向天帝求情。從此繼母對王陽明便視如己出。

心裡有什麼,就相信什麼,相信什麼就看到什麼。

"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 行動才有結果。

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王陽明與友人同遊,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1、心是身上的燈

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萬事萬物都是你內心的投射。

哪怕洪水滔天,我心安然,哪裡都是桃花源;哪怕暗夜無邊,我心光明,哪裡都是水雲間。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

保持內心的光明,人生自然光明。

《禮記•禮運》說:“人為天地之心”。古代聖賢也教育後人,要“為天地立心”。

沒有人,這世間就沒有美醜,沒有美麗和善良。

世界沒有本來模樣,你心裡有什麼,相信什麼,就擁有什麼樣的世界。一個人對世界的看法,決定了他的世界的模樣。

有句話說得好:這個世界,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你對世界的態度決定了你會擁有怎樣的世界。

王陽明十三歲時,母親早逝。繼母常常虐待他,而他父親遠在京師任職,對於王陽明的遭遇毫不知情。

王陽明不得已,想利用繼母篤信佛教的弱點,擺脫她的虐待。她半夜悄悄起床,把茶盤放在佛堂門外,第二天早晨繼母見了,覺得非常奇怪。日後每天都如此,繼母不由得心中發毛。

後來王陽明覺得時機成熟了,就到郊外找尋捕鳥人,買下一隻平日罕見的怪鳥,偷偷放在繼母被內。繼母整理床鋪時,突然看見這隻怪鳥,害怕鬼魅作祟,便趕緊請來巫婆占卜。

誰知王陽明早就買通巫婆,對繼母說:“王狀元前妻對自己兒子遭人虐待很生氣,上告天帝,現在天帝派陰兵下凡拘捕你的魂魄,被中的怪鳥,就是陰兵的化身。”

繼母聽了這話,嚇得臉色發青,趕緊下跪謝罪,王陽明也裝作害怕,下跪向天帝求情。從此繼母對王陽明便視如己出。

心裡有什麼,就相信什麼,相信什麼就看到什麼。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2、相信美好,就會遇見美好


五百年前,王陽明的學生冀元亨問他,何謂“心即理”。王陽明笑而不答,喚書童取來一本《戰國策》,第一頁是戰國詳細地圖。

陽明把地圖扯下來,撕成一張一張的紙片,然後讓冀元亨重新拼接起來。這是一張戰國初年的地圖,除了我們熟知的七國之外,還有中山、魯、鄒、外加一些少數民族小國。

冀元亨動用一切知識,也只拼出了山東六國,然後無奈地望著老師。

陽明微微一笑,把紙片交給了書童。

冀元亨內心不以為然,我都拼不起來,這個書童又如何能拼起來。

誰料,書童全然不看戰國地圖,而是把紙片翻了過來,那是一幅劉向(《戰國策》作者)的畫像。

書童笑著對冀元亨說,只要把人(畫像)拼起來,這地圖自然也就拼好了。

冀元亨頓時領悟;


"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 行動才有結果。

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王陽明與友人同遊,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1、心是身上的燈

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萬事萬物都是你內心的投射。

哪怕洪水滔天,我心安然,哪裡都是桃花源;哪怕暗夜無邊,我心光明,哪裡都是水雲間。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

保持內心的光明,人生自然光明。

《禮記•禮運》說:“人為天地之心”。古代聖賢也教育後人,要“為天地立心”。

沒有人,這世間就沒有美醜,沒有美麗和善良。

世界沒有本來模樣,你心裡有什麼,相信什麼,就擁有什麼樣的世界。一個人對世界的看法,決定了他的世界的模樣。

有句話說得好:這個世界,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你對世界的態度決定了你會擁有怎樣的世界。

王陽明十三歲時,母親早逝。繼母常常虐待他,而他父親遠在京師任職,對於王陽明的遭遇毫不知情。

王陽明不得已,想利用繼母篤信佛教的弱點,擺脫她的虐待。她半夜悄悄起床,把茶盤放在佛堂門外,第二天早晨繼母見了,覺得非常奇怪。日後每天都如此,繼母不由得心中發毛。

後來王陽明覺得時機成熟了,就到郊外找尋捕鳥人,買下一隻平日罕見的怪鳥,偷偷放在繼母被內。繼母整理床鋪時,突然看見這隻怪鳥,害怕鬼魅作祟,便趕緊請來巫婆占卜。

誰知王陽明早就買通巫婆,對繼母說:“王狀元前妻對自己兒子遭人虐待很生氣,上告天帝,現在天帝派陰兵下凡拘捕你的魂魄,被中的怪鳥,就是陰兵的化身。”

繼母聽了這話,嚇得臉色發青,趕緊下跪謝罪,王陽明也裝作害怕,下跪向天帝求情。從此繼母對王陽明便視如己出。

心裡有什麼,就相信什麼,相信什麼就看到什麼。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2、相信美好,就會遇見美好


五百年前,王陽明的學生冀元亨問他,何謂“心即理”。王陽明笑而不答,喚書童取來一本《戰國策》,第一頁是戰國詳細地圖。

陽明把地圖扯下來,撕成一張一張的紙片,然後讓冀元亨重新拼接起來。這是一張戰國初年的地圖,除了我們熟知的七國之外,還有中山、魯、鄒、外加一些少數民族小國。

冀元亨動用一切知識,也只拼出了山東六國,然後無奈地望著老師。

陽明微微一笑,把紙片交給了書童。

冀元亨內心不以為然,我都拼不起來,這個書童又如何能拼起來。

誰料,書童全然不看戰國地圖,而是把紙片翻了過來,那是一幅劉向(《戰國策》作者)的畫像。

書童笑著對冀元亨說,只要把人(畫像)拼起來,這地圖自然也就拼好了。

冀元亨頓時領悟;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3、人對了,世界就對了。

《人民日報》主筆盧新寧在北大中文系畢業典禮上的致辭中說: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於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於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於媚骨。

只有我們相信美好,心裡有美好,才能在世界裡發展美好。相反,一個人如果不再相信真善美,那麼看到和擁有的世界就必然充滿罪惡、醜陋。

因此,一切都與人心有關。心裡光明,世界便不黑暗,心裡光明,世界便清晰透亮,心裡光明,世界便溫暖如春。

不是世界如何人便如何,而是人如何,世界便如何。相信美好,才能發現世界上的美好事物,才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世界。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身上,估計早就鬱悶而死了。但是王陽明卻一直保持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在龍場的時候,跟著他的隨從都相繼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無恙。

王陽明說:我來龍場兩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卻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那是因為我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悲悲切切、哀愁抑鬱。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積極的情緒有助於身心健康,一個人如果快樂,體內就會分泌出一種激素,提升身體狀態。一個人如果鬱鬱寡歡、悶悶不樂,那麼身體狀況就會隨之下降。

在贛州的時候,陳九川病倒了。

王陽明對陳九川說:“生病這件事,積極面對它確實很難,你感覺如何?”

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確實很難。”

王陽明回答:“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陽明看來,保持身心暢快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需要通過修養而獲得。

"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 行動才有結果。

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王陽明與友人同遊,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1、心是身上的燈

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萬事萬物都是你內心的投射。

哪怕洪水滔天,我心安然,哪裡都是桃花源;哪怕暗夜無邊,我心光明,哪裡都是水雲間。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

保持內心的光明,人生自然光明。

《禮記•禮運》說:“人為天地之心”。古代聖賢也教育後人,要“為天地立心”。

沒有人,這世間就沒有美醜,沒有美麗和善良。

世界沒有本來模樣,你心裡有什麼,相信什麼,就擁有什麼樣的世界。一個人對世界的看法,決定了他的世界的模樣。

有句話說得好:這個世界,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你對世界的態度決定了你會擁有怎樣的世界。

王陽明十三歲時,母親早逝。繼母常常虐待他,而他父親遠在京師任職,對於王陽明的遭遇毫不知情。

王陽明不得已,想利用繼母篤信佛教的弱點,擺脫她的虐待。她半夜悄悄起床,把茶盤放在佛堂門外,第二天早晨繼母見了,覺得非常奇怪。日後每天都如此,繼母不由得心中發毛。

後來王陽明覺得時機成熟了,就到郊外找尋捕鳥人,買下一隻平日罕見的怪鳥,偷偷放在繼母被內。繼母整理床鋪時,突然看見這隻怪鳥,害怕鬼魅作祟,便趕緊請來巫婆占卜。

誰知王陽明早就買通巫婆,對繼母說:“王狀元前妻對自己兒子遭人虐待很生氣,上告天帝,現在天帝派陰兵下凡拘捕你的魂魄,被中的怪鳥,就是陰兵的化身。”

繼母聽了這話,嚇得臉色發青,趕緊下跪謝罪,王陽明也裝作害怕,下跪向天帝求情。從此繼母對王陽明便視如己出。

心裡有什麼,就相信什麼,相信什麼就看到什麼。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2、相信美好,就會遇見美好


五百年前,王陽明的學生冀元亨問他,何謂“心即理”。王陽明笑而不答,喚書童取來一本《戰國策》,第一頁是戰國詳細地圖。

陽明把地圖扯下來,撕成一張一張的紙片,然後讓冀元亨重新拼接起來。這是一張戰國初年的地圖,除了我們熟知的七國之外,還有中山、魯、鄒、外加一些少數民族小國。

冀元亨動用一切知識,也只拼出了山東六國,然後無奈地望著老師。

陽明微微一笑,把紙片交給了書童。

冀元亨內心不以為然,我都拼不起來,這個書童又如何能拼起來。

誰料,書童全然不看戰國地圖,而是把紙片翻了過來,那是一幅劉向(《戰國策》作者)的畫像。

書童笑著對冀元亨說,只要把人(畫像)拼起來,這地圖自然也就拼好了。

冀元亨頓時領悟;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3、人對了,世界就對了。

《人民日報》主筆盧新寧在北大中文系畢業典禮上的致辭中說: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於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於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於媚骨。

只有我們相信美好,心裡有美好,才能在世界裡發展美好。相反,一個人如果不再相信真善美,那麼看到和擁有的世界就必然充滿罪惡、醜陋。

因此,一切都與人心有關。心裡光明,世界便不黑暗,心裡光明,世界便清晰透亮,心裡光明,世界便溫暖如春。

不是世界如何人便如何,而是人如何,世界便如何。相信美好,才能發現世界上的美好事物,才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世界。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身上,估計早就鬱悶而死了。但是王陽明卻一直保持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在龍場的時候,跟著他的隨從都相繼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無恙。

王陽明說:我來龍場兩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卻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那是因為我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悲悲切切、哀愁抑鬱。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積極的情緒有助於身心健康,一個人如果快樂,體內就會分泌出一種激素,提升身體狀態。一個人如果鬱鬱寡歡、悶悶不樂,那麼身體狀況就會隨之下降。

在贛州的時候,陳九川病倒了。

王陽明對陳九川說:“生病這件事,積極面對它確實很難,你感覺如何?”

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確實很難。”

王陽明回答:“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陽明看來,保持身心暢快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需要通過修養而獲得。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4 、活在當下

王陽明講過:“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意思是,只要常存養此心,就能經常覺察到心的存在,這就是做學問。那些已經過去的事,想它有什麼益處嗎?那些還沒到來的事,想它有什麼益處嗎?這樣胡思亂想,只能白白丟失清明的本心。

一個人想活得快樂,就要有這樣一種智慧:活在當下。

簡單來說,就是活在此刻,專注眼前的事情,不必胡思亂想。

專注於當下,不去計較過去的得失,也不憂慮對於未來的變故,這樣的人,內心寧靜而清明,因而是快樂的。

心理學已經證明,如果一個人專注於某件事,他的身心就會處於一種和諧之中,進而引發出舒緩的喜悅感。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裡,人們的幸福感普遍降低,那是因為我們失去了專注於某件事情的條件。一個人每天接觸那麼多信息,沉浸於層出不窮的娛樂,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

易飛老師說過:我們不再幸福,因為我們不再專注。

因此,我們要努力擺脫各種紛紛擾擾,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把握現在、專注當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發自內心的喜悅。


"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 行動才有結果。

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王陽明與友人同遊,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1、心是身上的燈

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萬事萬物都是你內心的投射。

哪怕洪水滔天,我心安然,哪裡都是桃花源;哪怕暗夜無邊,我心光明,哪裡都是水雲間。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

保持內心的光明,人生自然光明。

《禮記•禮運》說:“人為天地之心”。古代聖賢也教育後人,要“為天地立心”。

沒有人,這世間就沒有美醜,沒有美麗和善良。

世界沒有本來模樣,你心裡有什麼,相信什麼,就擁有什麼樣的世界。一個人對世界的看法,決定了他的世界的模樣。

有句話說得好:這個世界,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你對世界的態度決定了你會擁有怎樣的世界。

王陽明十三歲時,母親早逝。繼母常常虐待他,而他父親遠在京師任職,對於王陽明的遭遇毫不知情。

王陽明不得已,想利用繼母篤信佛教的弱點,擺脫她的虐待。她半夜悄悄起床,把茶盤放在佛堂門外,第二天早晨繼母見了,覺得非常奇怪。日後每天都如此,繼母不由得心中發毛。

後來王陽明覺得時機成熟了,就到郊外找尋捕鳥人,買下一隻平日罕見的怪鳥,偷偷放在繼母被內。繼母整理床鋪時,突然看見這隻怪鳥,害怕鬼魅作祟,便趕緊請來巫婆占卜。

誰知王陽明早就買通巫婆,對繼母說:“王狀元前妻對自己兒子遭人虐待很生氣,上告天帝,現在天帝派陰兵下凡拘捕你的魂魄,被中的怪鳥,就是陰兵的化身。”

繼母聽了這話,嚇得臉色發青,趕緊下跪謝罪,王陽明也裝作害怕,下跪向天帝求情。從此繼母對王陽明便視如己出。

心裡有什麼,就相信什麼,相信什麼就看到什麼。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2、相信美好,就會遇見美好


五百年前,王陽明的學生冀元亨問他,何謂“心即理”。王陽明笑而不答,喚書童取來一本《戰國策》,第一頁是戰國詳細地圖。

陽明把地圖扯下來,撕成一張一張的紙片,然後讓冀元亨重新拼接起來。這是一張戰國初年的地圖,除了我們熟知的七國之外,還有中山、魯、鄒、外加一些少數民族小國。

冀元亨動用一切知識,也只拼出了山東六國,然後無奈地望著老師。

陽明微微一笑,把紙片交給了書童。

冀元亨內心不以為然,我都拼不起來,這個書童又如何能拼起來。

誰料,書童全然不看戰國地圖,而是把紙片翻了過來,那是一幅劉向(《戰國策》作者)的畫像。

書童笑著對冀元亨說,只要把人(畫像)拼起來,這地圖自然也就拼好了。

冀元亨頓時領悟;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3、人對了,世界就對了。

《人民日報》主筆盧新寧在北大中文系畢業典禮上的致辭中說: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於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於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於媚骨。

只有我們相信美好,心裡有美好,才能在世界裡發展美好。相反,一個人如果不再相信真善美,那麼看到和擁有的世界就必然充滿罪惡、醜陋。

因此,一切都與人心有關。心裡光明,世界便不黑暗,心裡光明,世界便清晰透亮,心裡光明,世界便溫暖如春。

不是世界如何人便如何,而是人如何,世界便如何。相信美好,才能發現世界上的美好事物,才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世界。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身上,估計早就鬱悶而死了。但是王陽明卻一直保持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在龍場的時候,跟著他的隨從都相繼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無恙。

王陽明說:我來龍場兩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卻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那是因為我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悲悲切切、哀愁抑鬱。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積極的情緒有助於身心健康,一個人如果快樂,體內就會分泌出一種激素,提升身體狀態。一個人如果鬱鬱寡歡、悶悶不樂,那麼身體狀況就會隨之下降。

在贛州的時候,陳九川病倒了。

王陽明對陳九川說:“生病這件事,積極面對它確實很難,你感覺如何?”

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確實很難。”

王陽明回答:“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陽明看來,保持身心暢快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需要通過修養而獲得。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4 、活在當下

王陽明講過:“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意思是,只要常存養此心,就能經常覺察到心的存在,這就是做學問。那些已經過去的事,想它有什麼益處嗎?那些還沒到來的事,想它有什麼益處嗎?這樣胡思亂想,只能白白丟失清明的本心。

一個人想活得快樂,就要有這樣一種智慧:活在當下。

簡單來說,就是活在此刻,專注眼前的事情,不必胡思亂想。

專注於當下,不去計較過去的得失,也不憂慮對於未來的變故,這樣的人,內心寧靜而清明,因而是快樂的。

心理學已經證明,如果一個人專注於某件事,他的身心就會處於一種和諧之中,進而引發出舒緩的喜悅感。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裡,人們的幸福感普遍降低,那是因為我們失去了專注於某件事情的條件。一個人每天接觸那麼多信息,沉浸於層出不窮的娛樂,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

易飛老師說過:我們不再幸福,因為我們不再專注。

因此,我們要努力擺脫各種紛紛擾擾,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把握現在、專注當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發自內心的喜悅。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5、放下自我

王陽明在龍場時,曾經打造過一個石棺。因為他在悟道的過程中,始終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

王陽明發下大願:我就當自己已經死了,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他在石棺中靜坐修身,潛心悟道,終於徹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障礙是自己,如果不能放下自我、破除我執,就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

易飛老師說:我們覺得痛苦,是因為我們感覺到了失敗。而所謂失敗,其實就是事情沒有像“我”所期望的那樣發展,最後事情並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結果。我們痛苦,因為我們緊緊抱著一個“我”,不願意放鬆。

所以王陽明說:尋找快樂,其實就是不斷放下自我的過程。

蘇軾《前赤壁賦》有這樣一句話:“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一般人面臨生命中的重大變故,都會愁緒難解。而蘇軾選擇放下自我,忘懷得失,返歸自然,他把艱辛的生活融入和諧的自然,由此換來精神的從容、灑脫、喜悅。

真正的快樂,是一種忘我的境界,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 行動才有結果。

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王陽明與友人同遊,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1、心是身上的燈

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萬事萬物都是你內心的投射。

哪怕洪水滔天,我心安然,哪裡都是桃花源;哪怕暗夜無邊,我心光明,哪裡都是水雲間。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

保持內心的光明,人生自然光明。

《禮記•禮運》說:“人為天地之心”。古代聖賢也教育後人,要“為天地立心”。

沒有人,這世間就沒有美醜,沒有美麗和善良。

世界沒有本來模樣,你心裡有什麼,相信什麼,就擁有什麼樣的世界。一個人對世界的看法,決定了他的世界的模樣。

有句話說得好:這個世界,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你對世界的態度決定了你會擁有怎樣的世界。

王陽明十三歲時,母親早逝。繼母常常虐待他,而他父親遠在京師任職,對於王陽明的遭遇毫不知情。

王陽明不得已,想利用繼母篤信佛教的弱點,擺脫她的虐待。她半夜悄悄起床,把茶盤放在佛堂門外,第二天早晨繼母見了,覺得非常奇怪。日後每天都如此,繼母不由得心中發毛。

後來王陽明覺得時機成熟了,就到郊外找尋捕鳥人,買下一隻平日罕見的怪鳥,偷偷放在繼母被內。繼母整理床鋪時,突然看見這隻怪鳥,害怕鬼魅作祟,便趕緊請來巫婆占卜。

誰知王陽明早就買通巫婆,對繼母說:“王狀元前妻對自己兒子遭人虐待很生氣,上告天帝,現在天帝派陰兵下凡拘捕你的魂魄,被中的怪鳥,就是陰兵的化身。”

繼母聽了這話,嚇得臉色發青,趕緊下跪謝罪,王陽明也裝作害怕,下跪向天帝求情。從此繼母對王陽明便視如己出。

心裡有什麼,就相信什麼,相信什麼就看到什麼。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2、相信美好,就會遇見美好


五百年前,王陽明的學生冀元亨問他,何謂“心即理”。王陽明笑而不答,喚書童取來一本《戰國策》,第一頁是戰國詳細地圖。

陽明把地圖扯下來,撕成一張一張的紙片,然後讓冀元亨重新拼接起來。這是一張戰國初年的地圖,除了我們熟知的七國之外,還有中山、魯、鄒、外加一些少數民族小國。

冀元亨動用一切知識,也只拼出了山東六國,然後無奈地望著老師。

陽明微微一笑,把紙片交給了書童。

冀元亨內心不以為然,我都拼不起來,這個書童又如何能拼起來。

誰料,書童全然不看戰國地圖,而是把紙片翻了過來,那是一幅劉向(《戰國策》作者)的畫像。

書童笑著對冀元亨說,只要把人(畫像)拼起來,這地圖自然也就拼好了。

冀元亨頓時領悟;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3、人對了,世界就對了。

《人民日報》主筆盧新寧在北大中文系畢業典禮上的致辭中說: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於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於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於媚骨。

只有我們相信美好,心裡有美好,才能在世界裡發展美好。相反,一個人如果不再相信真善美,那麼看到和擁有的世界就必然充滿罪惡、醜陋。

因此,一切都與人心有關。心裡光明,世界便不黑暗,心裡光明,世界便清晰透亮,心裡光明,世界便溫暖如春。

不是世界如何人便如何,而是人如何,世界便如何。相信美好,才能發現世界上的美好事物,才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世界。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身上,估計早就鬱悶而死了。但是王陽明卻一直保持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在龍場的時候,跟著他的隨從都相繼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無恙。

王陽明說:我來龍場兩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卻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那是因為我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悲悲切切、哀愁抑鬱。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積極的情緒有助於身心健康,一個人如果快樂,體內就會分泌出一種激素,提升身體狀態。一個人如果鬱鬱寡歡、悶悶不樂,那麼身體狀況就會隨之下降。

在贛州的時候,陳九川病倒了。

王陽明對陳九川說:“生病這件事,積極面對它確實很難,你感覺如何?”

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確實很難。”

王陽明回答:“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陽明看來,保持身心暢快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需要通過修養而獲得。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4 、活在當下

王陽明講過:“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意思是,只要常存養此心,就能經常覺察到心的存在,這就是做學問。那些已經過去的事,想它有什麼益處嗎?那些還沒到來的事,想它有什麼益處嗎?這樣胡思亂想,只能白白丟失清明的本心。

一個人想活得快樂,就要有這樣一種智慧:活在當下。

簡單來說,就是活在此刻,專注眼前的事情,不必胡思亂想。

專注於當下,不去計較過去的得失,也不憂慮對於未來的變故,這樣的人,內心寧靜而清明,因而是快樂的。

心理學已經證明,如果一個人專注於某件事,他的身心就會處於一種和諧之中,進而引發出舒緩的喜悅感。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裡,人們的幸福感普遍降低,那是因為我們失去了專注於某件事情的條件。一個人每天接觸那麼多信息,沉浸於層出不窮的娛樂,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

易飛老師說過:我們不再幸福,因為我們不再專注。

因此,我們要努力擺脫各種紛紛擾擾,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把握現在、專注當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發自內心的喜悅。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5、放下自我

王陽明在龍場時,曾經打造過一個石棺。因為他在悟道的過程中,始終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

王陽明發下大願:我就當自己已經死了,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他在石棺中靜坐修身,潛心悟道,終於徹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障礙是自己,如果不能放下自我、破除我執,就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

易飛老師說:我們覺得痛苦,是因為我們感覺到了失敗。而所謂失敗,其實就是事情沒有像“我”所期望的那樣發展,最後事情並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結果。我們痛苦,因為我們緊緊抱著一個“我”,不願意放鬆。

所以王陽明說:尋找快樂,其實就是不斷放下自我的過程。

蘇軾《前赤壁賦》有這樣一句話:“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一般人面臨生命中的重大變故,都會愁緒難解。而蘇軾選擇放下自我,忘懷得失,返歸自然,他把艱辛的生活融入和諧的自然,由此換來精神的從容、灑脫、喜悅。

真正的快樂,是一種忘我的境界,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王陽明:相信才會遇見,行動才有結果


6、少點欲求

王陽明曾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這裡所謂“人慾”,不是指正常的生活欲求,渴了喝水,餓了吃飯,冷了穿衣等等,而是指過度的貪慾。 因此,修養功夫就在一個“減”字上,適當減少那些過度的欲求,從而破除貪慾對心靈的裹挾。這樣我們的心靈就能回覆到原本的良知了。

易飛老師說: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曾經告訴我們,過多的慾望是一切痛苦的來源。試想,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慾望的滿足上,那麼一旦慾望得不到滿足,快樂也就蕩然無存。而人的慾望無窮無盡,如果不懂得節制,就永遠在滿足慾望,而又永遠都滿足不了慾望。從此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道德經》裡有這樣一句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要懂得知足、知止,才能良好地保全自己的身心和諧。

王陽明曾經給他的學生舉例說,張良、董仲舒、諸葛亮、韓愈那些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古人,無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為他們的慾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專注在事業上,最終取得過人的成就。

只有節制慾望,讓自己在慾海中脫身,才能破除雜念,讓心靈沉靜下來,去做些有價值的事情。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王陽明身後500年來,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許多第一等的人物把王陽明奉為自己的精神導師,其中包括張居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雪巖、蔣介石。

陽明心學,為何受到這麼多傑出人物追捧?易飛老師認為,心學最高的價值就在於,它不是高深的概念,而是簡便易行的哲學。

陽明心學從王陽明坎坷的人生經歷中激發出來,是實踐的哲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