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一生只做一件事———致良知'

"

"

王陽明:一生只做一件事———致良知

朝代:明朝

身份職務: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

主要發明:陽明學,主要包括:“四句訣” 心法、“知行合一”的靈活運用

事功業績: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蕩平了江西數十年巨寇,攻心為上,三十五天之內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創下不朽之功,晚年還肅清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廣西部族匪患。

陽明學當代價值:精神信仰、尋找初心和人生答案的鑰匙,經世致用、事業成功的通用法門。

一、追求聖賢之道

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更高深的學問,探究宇宙人生的問題。比如,人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宇宙萬物的本源是什麼等等。

明朝有一個神童叫王陽明,他在12歲的時候就提出了要讀書成聖賢。怎麼去做呢,《大學》這本教材裡給出了方法:古之慾明明德與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王陽明是一個行動派,他馬上去做了,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這件事對王陽明觸動很大,聖人之道怎麼就這麼難,以前的聖人難道都是這麼悟道的?

其實王陽明在遵從儒家之道的同時,他也廣泛涉獵佛家道家思想。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二十二歲時,王陽明考進士不中,二十五歲又考了一次有落榜了。他的父親安慰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卻說:“你們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這個是典型的佛教禪宗思想,心外無物,以不動心為最高境界。王陽明這個時候已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已經有了一定的領悟了。

中國傳統文化,無論是儒家、佛家、還是道家核心都是一樣的,最終都追求達到“道”的境界,探究宇宙萬物的本源、萬事萬物的真理和規律。

二、逆境中創陽明學

當時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英宗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賠款求和。王陽明對這個國家有著強烈的使命感,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其實,早在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只是當時皇帝並未採納。

王陽明二十八歲的時候,通過了禮部會試,隨後在政工部、刑部、兵部等不同部門任職。王陽明為官正義敢言,35歲時因上疏論救被宦官劉瑾冤屈的大臣,觸怒劉瑾,被謫貶至貴州龍場(今修文縣)當驛棧驛丞。

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王陽明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人在困境的時候思想上特別容易有感悟。在這個時期,王陽明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

王陽明在龍場陽明洞中悟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聖人之道不是那麼難求,不需向外部求,一切都在吾心。他用“四句決”解釋清楚了一個人一輩子該幹什麼、怎麼幹的問題,一個人一生如果按著這四句心決去做則必定內心安寧、事業無不成。

“四句決”心法

無善無惡性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怎麼去理解這四句話呢?

首先要理解一個大背景,王陽明是學過佛家、道家思想的,所以你讀這四句話的時候,你要把佛家道家的思想結合起來一塊思考。

另外,為什麼王陽明單單把善、惡拿出來做案例,其實善、惡只是萬事萬物的一對代名詞,事物的一個正反面,而且主要是儒家討論的比較多,你完全可以任意替換成,諸如:好壞、高低、美醜、你我等等。

1.“無善無惡性之體”

首先,性和心一個意思,請特別注意這個心不是生理的心臟,也不是意識思想,它是指形而上的大心,《易經》裡面講形而上者之謂道,所以也叫“道”,道是什麼,儒家佛家道家其實說的都是一個“道”,是萬事萬物的本源(或叫主宰、老祖宗),萬事萬物都是它生出來的,和外國人講的上帝創造一切是一個意思。

佛教禪宗講打坐參禪,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打坐的時候,你閉上眼睛,然後當你漸漸靜下來的時候,你只去關照自己的呼吸,覺察一呼一吸,“我”也沒有了,其他包括,好壞、美醜一切都彷彿在那一剎那沒有了,這也就是佛教講的到達性、空、空性、佛性、佛心、佛,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人進入這種狀態的時候就會有直覺產生,直覺裡面包萬事萬物的一切真理,會告訴你想要的人生的答案,所以王陽明才說心即理。

通過佛教禪宗,我們就知道了第一句的意思:宇宙的本體(老祖宗)如果有一個稱呼,那麼假定叫做性(或叫心),性本來是空的,什麼都沒有,沒有對立,好壞、美醜,自然善惡也沒有了,所以才叫無善無惡性之體,你也可以叫無美無醜性之體。

2.有善有惡意之動

我們說胎兒在母親體內的時候他和宇宙是渾然一體的,他感受不到“我”的概念,“你”的概念,“分別”的概念。當他出了母體之後,才漸漸有了你我,好壞,美醜的分別。

當我們打坐結束,站起來的時候,這個時候才有了“我”的感覺,這個時候你也同時感受到了其他一切周邊物體。

當時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間遊玩。朋友指著岩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者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所以王陽明當時說了一句話:“你未看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所以你不理解禪宗打坐你永遠不可能理解這句話。

理解了佛教禪宗的道理也就知道了這第二句話的意思:萬事萬物產生的一個邏輯是,從無到有,到正反兩面,再到萬事萬物。你要知道王陽明他是有佛家和道家的學術背景的,這也就是道家所說的道(無)生一,一就是有(包含意識和物質),一生二,二是事物陰陽、善惡、美醜、好壞正反兩面,二再生三,三生萬物。是這麼來的。

那麼王陽明為什麼要說這麼兩句呢,有什麼用呢?其實用處可大了。佛家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要你排除雜念,保持你內心的安寧,同時找到你的本心想要你做的正確的事,按著你內心的直覺做事,你的直覺生髮你的智慧讓你成功。

3.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良知是什麼意思呢,良知就是智慧啊、就是那個大心本來具有的真理。有了知善知惡的智慧以後又該如何呢?那就要用它來格物了,就是要按著你內心的直覺指引去實踐了。

所謂知行合一,這裡的知,特別要注意的是它不是狹義的知識和知道,更不是心情和心態,而是良知,是我們每個人心中內心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斷力。知行合一告訴我們用實踐來檢驗真理,要找到並遵循內心的直覺,按著內心的直覺指引去做。

王陽明認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氣壯大起來,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為指導,從而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王陽明晚年在總結自己學說的時候說,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致良知(致,達到的意思,包含了,覺察良知和行良知),良知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不需要向外面尋找。

王陽明一生都在致良知,成就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

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率文吏弱卒,蕩平了江西數十年巨寇。

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以幾封書信,一場火攻,三十五天內平定了寧王之亂。

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廣西部族匪患。

分享一個小故事:

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王陽明舉例子說,當時和朱宸濠對戰時,我們處於劣勢,我向身邊的人發佈準備火攻的命令,那人無動於衷,我說了四次,他才從茫然中回過神來。這種人就是平時學問不到家,一臨事,就慌亂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飛來的,而是平時學問純篤的功勞。

為什麼“此心不動”是唯一的技巧呢?因為心不動才能冷靜,冷靜才能沉著,沉著才能在危機面前正常甚至超常發揮,所謂急中生智。如陽明先生所說,這不是天外飛來的。

事事講技巧,似乎看著聰明,其實都是投機者的小聰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會從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實實做功夫。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大巧若拙”。

如何做功夫呢?王陽明在這裡指出了另一條路——努力做學問。諸葛亮說“非學無以廣才”,對於才能和修養,讀書學習就算不是唯一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條路。

其實人的本心總是容易被各種各樣的外界環境所影響。心理學有一種說法,說我們內心有許多被嚴重壓制的個情結,而每一個情結都是我們自己的一個盲點。這個盲點一但被外界觸動,我們就會失控。

所以我們要利用一個方法,叫做覺察,當我們常常覺察這些盲點,也就自然化解了,那時別人再去觸碰這個地方,就不會激發自己嚴重的情緒。久而久之,最終就會達到王陽明所說的“此心不動”。

三、學了致良知(覺察良知行良知),有什麼運用的模型呢?

這個方法論就是:通過明心見性,即以讀書閱歷實踐思考為根基,常常讓自己內心保持虛靜,讓內心直覺告訴你自己一個夢想一件想做的事(用筆記下來你的直覺),讓內心直覺告訴你具體的方法(用筆記下來你的直覺),然後按著具體方法去實施。

陽明學之所以500年來長盛不衰,就是因為他是一門通用的學問,無論是對於官員、學者、老闆還是個人都一樣,關鍵你要理解那個意境。

大道至簡!

對我們來說,一個人一輩子如果需要有一種心法來指導自己的人生,那麼就是王陽明總結的那句話:真理在吾心,一生都要致良知(知良知行良知)。通過明心見性找到直覺告訴你該做的事,採用靈活的策略去達成你的目標,做到知行合一。

出世能讓你內心安寧,入世能讓你建立自己的事業,所以21世紀假如要有一個信仰的話,它一定是陽明學,因為他是一門系統的學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