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為何鼓勵人們去農經商?

王陽明 經濟 儒家 黃宗羲 豐富多彩談國學 2017-05-17

王陽明是十六世紀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創立的“陽明心學”對當時思想界影響很大。雖然他對工商經濟的論述不多,但其觀點具有開放、進步的特點。特別是他追隨社會發展的潮流,對傳統的“四民”觀念進行修正,提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嶄新命題,在明清經濟思想史上值得一提。

王陽明為何鼓勵人們去農經商?

王陽明先生真像

明嘉靖四年 1525年 ,王陽明在為棄儒經商的方麟所寫的《節庵方公墓表》一文中說:“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士以修治,農以具養,工以利器,商以通貨,各就其資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業焉,以求盡其心。其歸要在於有益於生人之道,則一而已。士農以其盡心於修治具養者,而利器通貨猶其士與農也。工商以其盡心於利器通貨者,而修治具養猶其工與商也。故曰:四民異業而同道。……自王道熄而學術乖,人失其心,交鶩於利,以相驅軼,於是始有歆士而卑農,榮宦遊而恥工賈。夷考其實,射時罔利有甚焉,特異其名耳。”在這篇《墓表》中,王陽明不僅說士農工商“其歸要在於有益於生人之道,則一而已”,更進一步提出“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的觀點,把傳統觀念中一直視作賤業的工商擺到與士同“道”的高度。他雖借用了託古的口氣,卻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命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陽明在這篇《墓表》中,不僅把工商放到與士農平等的地位,還認為社會上出現“交鶩於利,以相驅軼,於是始有歆士而卑農,榮宦遊而恥工賈”的現象,完全是因為“王道熄而學術乖,人失其心”所造成。

在這篇《墓表》中,王陽明推倒了傳統的“四民”觀,對工商作出全新的價值認定,敢於發前人所未發,確是當時思想界的一件大事,是儒家社會觀念上的一個新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王陽明生活的時代是十六世紀,幾千年來緩慢發展的中國社會開始了“質”的變動,特別是江浙地區的商業經濟已進入空前發達的時期,東南沿海地區步入資本主義萌芽階段。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上對商人的看法也相應出現新的修正,逐末營利逐漸成為社會風氣。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就說:“正德末,嘉靖初,商賈既多,土田不重。”這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去農經商、棄本逐末的情況。由此,也促進了我國社會觀念的改變。王陽明生活的餘姚、紹興兩地,正處於浙東沿海地帶。作為思想敏銳又具有獨立意識的思想家,王陽明面對周圍社會的經濟變化,面對西歐文化的東漸,自然會以新眼光重新剖析工商階層的社會價值,擺脫以古人之是非為是非的習慣,以全新的價值觀去把握時代,對傳統的“四民”觀給予必要的修正。這是王陽明反對傳統的“四民”觀、提出“四民平等”觀的時代因素。

由於王陽明在思想界的崇高威望,他的“四民異業而同道”的新觀念在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逐漸改變了人們對工商的傳統看法。到明末清初,以陽明傳人自任的啟蒙思想家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就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號。與黃同時的另一位思想家唐甄不僅“宗陽明良知之學”,晚年更轉而經商,並且自豪地說:“我之以賈為生者,人以為辱其身,而不知所以不辱其身也。”正因為王陽明有著“四民”平等的新觀念,並把這一平等觀念普及到講學之中,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來聽講的工商業者,他的學生中也才會出現上至朝廷大員,下至鹽丁、樵夫、陶匠等,同聚講堂聽講的奇特現象。“唯陽明先生從遊者最眾,然陽明之學自是聳動人。”不少手工業者和商賈登門拜師求學,成為王陽明的信徒。值得一提的是,陽明心學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王艮,出身於鹽丁,後又隨父經商于山東等地;陶匠韓貞繼承師說,又以工商業者為再傳弟子,“以化俗為任,隨機指點,農工商賈從之遊者千餘。”這不能不說是儒林中的奇特現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