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二、筆法特點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二、筆法特點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

《蘭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

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二、筆法特點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

《蘭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

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3、重側勢

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只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

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書論》)

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面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面的運用。後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

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二、筆法特點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

《蘭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

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3、重側勢

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只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

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書論》)

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面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面的運用。後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

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三、結構特點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蘭亭》的欹側多依字形自然而變。由於筆勢強勁,使字勢開張,欹側多能達到一種勢的平衡。

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云:“字須奇宕瀟酒,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結字的瀟脫有新意是書家性情、風格的重要體現。羲之曾雲:“適我無非新。”就是為學為藝要不斷求新,要超越時代的束縛,使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張顯。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二、筆法特點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

《蘭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

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3、重側勢

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只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

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書論》)

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面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面的運用。後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

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三、結構特點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蘭亭》的欹側多依字形自然而變。由於筆勢強勁,使字勢開張,欹側多能達到一種勢的平衡。

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云:“字須奇宕瀟酒,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結字的瀟脫有新意是書家性情、風格的重要體現。羲之曾雲:“適我無非新。”就是為學為藝要不斷求新,要超越時代的束縛,使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張顯。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四、行氣章法特點

行書不單要注重點畫的關係,同時也要注重上下字的關係,再是整行與整篇。

《蘭亭》是一篇序文,介於章程書與行狎書之間。用現在的分法應屬於楷行,而非行草。從行氣來說,字形有大小,字勢有左右的擺動,字距有鬆緊,所以行氣以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定,以上因素變化小,則行氣多顯平和;以上因素變化大,則行氣多顯跌宕。

從整體章法來說,一般前面多平和,後面多跌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與羲之書此文時的文思緩急有關,開始較為平緩,隨著文思的湧動勃發,書寫的速度自然不斷加快,行氣的擺動也就不斷增強,至尾達於極點,所以前半部分偏於行楷,後半部分偏於行草。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二、筆法特點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

《蘭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

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3、重側勢

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只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

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書論》)

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面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面的運用。後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

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三、結構特點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蘭亭》的欹側多依字形自然而變。由於筆勢強勁,使字勢開張,欹側多能達到一種勢的平衡。

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云:“字須奇宕瀟酒,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結字的瀟脫有新意是書家性情、風格的重要體現。羲之曾雲:“適我無非新。”就是為學為藝要不斷求新,要超越時代的束縛,使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張顯。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四、行氣章法特點

行書不單要注重點畫的關係,同時也要注重上下字的關係,再是整行與整篇。

《蘭亭》是一篇序文,介於章程書與行狎書之間。用現在的分法應屬於楷行,而非行草。從行氣來說,字形有大小,字勢有左右的擺動,字距有鬆緊,所以行氣以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定,以上因素變化小,則行氣多顯平和;以上因素變化大,則行氣多顯跌宕。

從整體章法來說,一般前面多平和,後面多跌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與羲之書此文時的文思緩急有關,開始較為平緩,隨著文思的湧動勃發,書寫的速度自然不斷加快,行氣的擺動也就不斷增強,至尾達於極點,所以前半部分偏於行楷,後半部分偏於行草。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雖然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生髮出的一種字體,沒有固定的法則。但羲之《蘭亭》無形中似有一種法度的意味,後來的行書也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生髮演變的,所以,可以說《蘭亭》為行書樹立了法則,功不可沒。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二、筆法特點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

《蘭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

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3、重側勢

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只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

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書論》)

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面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面的運用。後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

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三、結構特點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蘭亭》的欹側多依字形自然而變。由於筆勢強勁,使字勢開張,欹側多能達到一種勢的平衡。

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云:“字須奇宕瀟酒,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結字的瀟脫有新意是書家性情、風格的重要體現。羲之曾雲:“適我無非新。”就是為學為藝要不斷求新,要超越時代的束縛,使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張顯。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四、行氣章法特點

行書不單要注重點畫的關係,同時也要注重上下字的關係,再是整行與整篇。

《蘭亭》是一篇序文,介於章程書與行狎書之間。用現在的分法應屬於楷行,而非行草。從行氣來說,字形有大小,字勢有左右的擺動,字距有鬆緊,所以行氣以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定,以上因素變化小,則行氣多顯平和;以上因素變化大,則行氣多顯跌宕。

從整體章法來說,一般前面多平和,後面多跌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與羲之書此文時的文思緩急有關,開始較為平緩,隨著文思的湧動勃發,書寫的速度自然不斷加快,行氣的擺動也就不斷增強,至尾達於極點,所以前半部分偏於行楷,後半部分偏於行草。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雖然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生髮出的一種字體,沒有固定的法則。但羲之《蘭亭》無形中似有一種法度的意味,後來的行書也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生髮演變的,所以,可以說《蘭亭》為行書樹立了法則,功不可沒。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以上便是翁志飛老師的臨摹心得。但是,光讀文字似乎還不過癮,那不如直接看翁志飛老師臨摹《蘭亭序》的視頻吧!

在每一講中,翁志飛老師都對原帖中的一行進行精臨講解,幫助你在細節與整體上把握筆畫特徵與行氣貫通,全面掌握《蘭亭序》技法。下面就是課程中的部分片段供你參考~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二、筆法特點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

《蘭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

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3、重側勢

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只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

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書論》)

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面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面的運用。後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

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三、結構特點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蘭亭》的欹側多依字形自然而變。由於筆勢強勁,使字勢開張,欹側多能達到一種勢的平衡。

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云:“字須奇宕瀟酒,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結字的瀟脫有新意是書家性情、風格的重要體現。羲之曾雲:“適我無非新。”就是為學為藝要不斷求新,要超越時代的束縛,使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張顯。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四、行氣章法特點

行書不單要注重點畫的關係,同時也要注重上下字的關係,再是整行與整篇。

《蘭亭》是一篇序文,介於章程書與行狎書之間。用現在的分法應屬於楷行,而非行草。從行氣來說,字形有大小,字勢有左右的擺動,字距有鬆緊,所以行氣以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定,以上因素變化小,則行氣多顯平和;以上因素變化大,則行氣多顯跌宕。

從整體章法來說,一般前面多平和,後面多跌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與羲之書此文時的文思緩急有關,開始較為平緩,隨著文思的湧動勃發,書寫的速度自然不斷加快,行氣的擺動也就不斷增強,至尾達於極點,所以前半部分偏於行楷,後半部分偏於行草。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雖然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生髮出的一種字體,沒有固定的法則。但羲之《蘭亭》無形中似有一種法度的意味,後來的行書也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生髮演變的,所以,可以說《蘭亭》為行書樹立了法則,功不可沒。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以上便是翁志飛老師的臨摹心得。但是,光讀文字似乎還不過癮,那不如直接看翁志飛老師臨摹《蘭亭序》的視頻吧!

在每一講中,翁志飛老師都對原帖中的一行進行精臨講解,幫助你在細節與整體上把握筆畫特徵與行氣貫通,全面掌握《蘭亭序》技法。下面就是課程中的部分片段供你參考~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1.永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二、筆法特點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

《蘭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

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3、重側勢

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只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

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書論》)

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面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面的運用。後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

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三、結構特點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蘭亭》的欹側多依字形自然而變。由於筆勢強勁,使字勢開張,欹側多能達到一種勢的平衡。

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云:“字須奇宕瀟酒,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結字的瀟脫有新意是書家性情、風格的重要體現。羲之曾雲:“適我無非新。”就是為學為藝要不斷求新,要超越時代的束縛,使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張顯。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四、行氣章法特點

行書不單要注重點畫的關係,同時也要注重上下字的關係,再是整行與整篇。

《蘭亭》是一篇序文,介於章程書與行狎書之間。用現在的分法應屬於楷行,而非行草。從行氣來說,字形有大小,字勢有左右的擺動,字距有鬆緊,所以行氣以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定,以上因素變化小,則行氣多顯平和;以上因素變化大,則行氣多顯跌宕。

從整體章法來說,一般前面多平和,後面多跌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與羲之書此文時的文思緩急有關,開始較為平緩,隨著文思的湧動勃發,書寫的速度自然不斷加快,行氣的擺動也就不斷增強,至尾達於極點,所以前半部分偏於行楷,後半部分偏於行草。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雖然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生髮出的一種字體,沒有固定的法則。但羲之《蘭亭》無形中似有一種法度的意味,後來的行書也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生髮演變的,所以,可以說《蘭亭》為行書樹立了法則,功不可沒。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以上便是翁志飛老師的臨摹心得。但是,光讀文字似乎還不過癮,那不如直接看翁志飛老師臨摹《蘭亭序》的視頻吧!

在每一講中,翁志飛老師都對原帖中的一行進行精臨講解,幫助你在細節與整體上把握筆畫特徵與行氣貫通,全面掌握《蘭亭序》技法。下面就是課程中的部分片段供你參考~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1.永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引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二、筆法特點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

《蘭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

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3、重側勢

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只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

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書論》)

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面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面的運用。後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

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三、結構特點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蘭亭》的欹側多依字形自然而變。由於筆勢強勁,使字勢開張,欹側多能達到一種勢的平衡。

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云:“字須奇宕瀟酒,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結字的瀟脫有新意是書家性情、風格的重要體現。羲之曾雲:“適我無非新。”就是為學為藝要不斷求新,要超越時代的束縛,使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張顯。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四、行氣章法特點

行書不單要注重點畫的關係,同時也要注重上下字的關係,再是整行與整篇。

《蘭亭》是一篇序文,介於章程書與行狎書之間。用現在的分法應屬於楷行,而非行草。從行氣來說,字形有大小,字勢有左右的擺動,字距有鬆緊,所以行氣以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定,以上因素變化小,則行氣多顯平和;以上因素變化大,則行氣多顯跌宕。

從整體章法來說,一般前面多平和,後面多跌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與羲之書此文時的文思緩急有關,開始較為平緩,隨著文思的湧動勃發,書寫的速度自然不斷加快,行氣的擺動也就不斷增強,至尾達於極點,所以前半部分偏於行楷,後半部分偏於行草。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雖然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生髮出的一種字體,沒有固定的法則。但羲之《蘭亭》無形中似有一種法度的意味,後來的行書也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生髮演變的,所以,可以說《蘭亭》為行書樹立了法則,功不可沒。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以上便是翁志飛老師的臨摹心得。但是,光讀文字似乎還不過癮,那不如直接看翁志飛老師臨摹《蘭亭序》的視頻吧!

在每一講中,翁志飛老師都對原帖中的一行進行精臨講解,幫助你在細節與整體上把握筆畫特徵與行氣貫通,全面掌握《蘭亭序》技法。下面就是課程中的部分片段供你參考~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1.永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4.竹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二、筆法特點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

《蘭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

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3、重側勢

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只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

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書論》)

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面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面的運用。後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

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三、結構特點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蘭亭》的欹側多依字形自然而變。由於筆勢強勁,使字勢開張,欹側多能達到一種勢的平衡。

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云:“字須奇宕瀟酒,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結字的瀟脫有新意是書家性情、風格的重要體現。羲之曾雲:“適我無非新。”就是為學為藝要不斷求新,要超越時代的束縛,使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張顯。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四、行氣章法特點

行書不單要注重點畫的關係,同時也要注重上下字的關係,再是整行與整篇。

《蘭亭》是一篇序文,介於章程書與行狎書之間。用現在的分法應屬於楷行,而非行草。從行氣來說,字形有大小,字勢有左右的擺動,字距有鬆緊,所以行氣以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定,以上因素變化小,則行氣多顯平和;以上因素變化大,則行氣多顯跌宕。

從整體章法來說,一般前面多平和,後面多跌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與羲之書此文時的文思緩急有關,開始較為平緩,隨著文思的湧動勃發,書寫的速度自然不斷加快,行氣的擺動也就不斷增強,至尾達於極點,所以前半部分偏於行楷,後半部分偏於行草。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雖然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生髮出的一種字體,沒有固定的法則。但羲之《蘭亭》無形中似有一種法度的意味,後來的行書也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生髮演變的,所以,可以說《蘭亭》為行書樹立了法則,功不可沒。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以上便是翁志飛老師的臨摹心得。但是,光讀文字似乎還不過癮,那不如直接看翁志飛老師臨摹《蘭亭序》的視頻吧!

在每一講中,翁志飛老師都對原帖中的一行進行精臨講解,幫助你在細節與整體上把握筆畫特徵與行氣貫通,全面掌握《蘭亭序》技法。下面就是課程中的部分片段供你參考~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1.永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4.竹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5.曲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二、筆法特點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

《蘭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

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3、重側勢

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只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

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書論》)

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面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面的運用。後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

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三、結構特點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蘭亭》的欹側多依字形自然而變。由於筆勢強勁,使字勢開張,欹側多能達到一種勢的平衡。

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云:“字須奇宕瀟酒,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結字的瀟脫有新意是書家性情、風格的重要體現。羲之曾雲:“適我無非新。”就是為學為藝要不斷求新,要超越時代的束縛,使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張顯。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四、行氣章法特點

行書不單要注重點畫的關係,同時也要注重上下字的關係,再是整行與整篇。

《蘭亭》是一篇序文,介於章程書與行狎書之間。用現在的分法應屬於楷行,而非行草。從行氣來說,字形有大小,字勢有左右的擺動,字距有鬆緊,所以行氣以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定,以上因素變化小,則行氣多顯平和;以上因素變化大,則行氣多顯跌宕。

從整體章法來說,一般前面多平和,後面多跌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與羲之書此文時的文思緩急有關,開始較為平緩,隨著文思的湧動勃發,書寫的速度自然不斷加快,行氣的擺動也就不斷增強,至尾達於極點,所以前半部分偏於行楷,後半部分偏於行草。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雖然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生髮出的一種字體,沒有固定的法則。但羲之《蘭亭》無形中似有一種法度的意味,後來的行書也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生髮演變的,所以,可以說《蘭亭》為行書樹立了法則,功不可沒。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以上便是翁志飛老師的臨摹心得。但是,光讀文字似乎還不過癮,那不如直接看翁志飛老師臨摹《蘭亭序》的視頻吧!

在每一講中,翁志飛老師都對原帖中的一行進行精臨講解,幫助你在細節與整體上把握筆畫特徵與行氣貫通,全面掌握《蘭亭序》技法。下面就是課程中的部分片段供你參考~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1.永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4.竹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5.曲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6.水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二、筆法特點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

《蘭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

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3、重側勢

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只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

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書論》)

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面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面的運用。後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

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三、結構特點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蘭亭》的欹側多依字形自然而變。由於筆勢強勁,使字勢開張,欹側多能達到一種勢的平衡。

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云:“字須奇宕瀟酒,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結字的瀟脫有新意是書家性情、風格的重要體現。羲之曾雲:“適我無非新。”就是為學為藝要不斷求新,要超越時代的束縛,使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張顯。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四、行氣章法特點

行書不單要注重點畫的關係,同時也要注重上下字的關係,再是整行與整篇。

《蘭亭》是一篇序文,介於章程書與行狎書之間。用現在的分法應屬於楷行,而非行草。從行氣來說,字形有大小,字勢有左右的擺動,字距有鬆緊,所以行氣以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定,以上因素變化小,則行氣多顯平和;以上因素變化大,則行氣多顯跌宕。

從整體章法來說,一般前面多平和,後面多跌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與羲之書此文時的文思緩急有關,開始較為平緩,隨著文思的湧動勃發,書寫的速度自然不斷加快,行氣的擺動也就不斷增強,至尾達於極點,所以前半部分偏於行楷,後半部分偏於行草。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雖然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生髮出的一種字體,沒有固定的法則。但羲之《蘭亭》無形中似有一種法度的意味,後來的行書也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生髮演變的,所以,可以說《蘭亭》為行書樹立了法則,功不可沒。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以上便是翁志飛老師的臨摹心得。但是,光讀文字似乎還不過癮,那不如直接看翁志飛老師臨摹《蘭亭序》的視頻吧!

在每一講中,翁志飛老師都對原帖中的一行進行精臨講解,幫助你在細節與整體上把握筆畫特徵與行氣貫通,全面掌握《蘭亭序》技法。下面就是課程中的部分片段供你參考~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1.永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4.竹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5.曲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6.水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馮摹本《蘭亭序》原帖與翁志飛臨帖對比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二、筆法特點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

《蘭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

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3、重側勢

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只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

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書論》)

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面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面的運用。後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

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三、結構特點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蘭亭》的欹側多依字形自然而變。由於筆勢強勁,使字勢開張,欹側多能達到一種勢的平衡。

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云:“字須奇宕瀟酒,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結字的瀟脫有新意是書家性情、風格的重要體現。羲之曾雲:“適我無非新。”就是為學為藝要不斷求新,要超越時代的束縛,使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張顯。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四、行氣章法特點

行書不單要注重點畫的關係,同時也要注重上下字的關係,再是整行與整篇。

《蘭亭》是一篇序文,介於章程書與行狎書之間。用現在的分法應屬於楷行,而非行草。從行氣來說,字形有大小,字勢有左右的擺動,字距有鬆緊,所以行氣以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定,以上因素變化小,則行氣多顯平和;以上因素變化大,則行氣多顯跌宕。

從整體章法來說,一般前面多平和,後面多跌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與羲之書此文時的文思緩急有關,開始較為平緩,隨著文思的湧動勃發,書寫的速度自然不斷加快,行氣的擺動也就不斷增強,至尾達於極點,所以前半部分偏於行楷,後半部分偏於行草。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雖然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生髮出的一種字體,沒有固定的法則。但羲之《蘭亭》無形中似有一種法度的意味,後來的行書也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生髮演變的,所以,可以說《蘭亭》為行書樹立了法則,功不可沒。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以上便是翁志飛老師的臨摹心得。但是,光讀文字似乎還不過癮,那不如直接看翁志飛老師臨摹《蘭亭序》的視頻吧!

在每一講中,翁志飛老師都對原帖中的一行進行精臨講解,幫助你在細節與整體上把握筆畫特徵與行氣貫通,全面掌握《蘭亭序》技法。下面就是課程中的部分片段供你參考~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1.永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4.竹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5.曲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6.水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馮摹本《蘭亭序》原帖與翁志飛臨帖對比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 1973年5月生於浙江省麗水市。1992年7月結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書法專業(現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進修班。1997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書法篆刻專業並獲學士學位。2005年結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教師進修班。現為浙江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書法篆刻教學、創作與理論研究。

其它臨作欣賞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二、筆法特點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

《蘭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

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3、重側勢

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只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

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書論》)

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面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面的運用。後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

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三、結構特點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蘭亭》的欹側多依字形自然而變。由於筆勢強勁,使字勢開張,欹側多能達到一種勢的平衡。

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云:“字須奇宕瀟酒,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結字的瀟脫有新意是書家性情、風格的重要體現。羲之曾雲:“適我無非新。”就是為學為藝要不斷求新,要超越時代的束縛,使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張顯。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四、行氣章法特點

行書不單要注重點畫的關係,同時也要注重上下字的關係,再是整行與整篇。

《蘭亭》是一篇序文,介於章程書與行狎書之間。用現在的分法應屬於楷行,而非行草。從行氣來說,字形有大小,字勢有左右的擺動,字距有鬆緊,所以行氣以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定,以上因素變化小,則行氣多顯平和;以上因素變化大,則行氣多顯跌宕。

從整體章法來說,一般前面多平和,後面多跌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與羲之書此文時的文思緩急有關,開始較為平緩,隨著文思的湧動勃發,書寫的速度自然不斷加快,行氣的擺動也就不斷增強,至尾達於極點,所以前半部分偏於行楷,後半部分偏於行草。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雖然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生髮出的一種字體,沒有固定的法則。但羲之《蘭亭》無形中似有一種法度的意味,後來的行書也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生髮演變的,所以,可以說《蘭亭》為行書樹立了法則,功不可沒。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以上便是翁志飛老師的臨摹心得。但是,光讀文字似乎還不過癮,那不如直接看翁志飛老師臨摹《蘭亭序》的視頻吧!

在每一講中,翁志飛老師都對原帖中的一行進行精臨講解,幫助你在細節與整體上把握筆畫特徵與行氣貫通,全面掌握《蘭亭序》技法。下面就是課程中的部分片段供你參考~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1.永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4.竹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5.曲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6.水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馮摹本《蘭亭序》原帖與翁志飛臨帖對比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 1973年5月生於浙江省麗水市。1992年7月結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書法專業(現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進修班。1997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書法篆刻專業並獲學士學位。2005年結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教師進修班。現為浙江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書法篆刻教學、創作與理論研究。

其它臨作欣賞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二、筆法特點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

《蘭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

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3、重側勢

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只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

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書論》)

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面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面的運用。後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

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三、結構特點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蘭亭》的欹側多依字形自然而變。由於筆勢強勁,使字勢開張,欹側多能達到一種勢的平衡。

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云:“字須奇宕瀟酒,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結字的瀟脫有新意是書家性情、風格的重要體現。羲之曾雲:“適我無非新。”就是為學為藝要不斷求新,要超越時代的束縛,使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張顯。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四、行氣章法特點

行書不單要注重點畫的關係,同時也要注重上下字的關係,再是整行與整篇。

《蘭亭》是一篇序文,介於章程書與行狎書之間。用現在的分法應屬於楷行,而非行草。從行氣來說,字形有大小,字勢有左右的擺動,字距有鬆緊,所以行氣以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定,以上因素變化小,則行氣多顯平和;以上因素變化大,則行氣多顯跌宕。

從整體章法來說,一般前面多平和,後面多跌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與羲之書此文時的文思緩急有關,開始較為平緩,隨著文思的湧動勃發,書寫的速度自然不斷加快,行氣的擺動也就不斷增強,至尾達於極點,所以前半部分偏於行楷,後半部分偏於行草。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雖然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生髮出的一種字體,沒有固定的法則。但羲之《蘭亭》無形中似有一種法度的意味,後來的行書也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生髮演變的,所以,可以說《蘭亭》為行書樹立了法則,功不可沒。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以上便是翁志飛老師的臨摹心得。但是,光讀文字似乎還不過癮,那不如直接看翁志飛老師臨摹《蘭亭序》的視頻吧!

在每一講中,翁志飛老師都對原帖中的一行進行精臨講解,幫助你在細節與整體上把握筆畫特徵與行氣貫通,全面掌握《蘭亭序》技法。下面就是課程中的部分片段供你參考~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1.永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4.竹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5.曲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6.水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馮摹本《蘭亭序》原帖與翁志飛臨帖對比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 1973年5月生於浙江省麗水市。1992年7月結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書法專業(現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進修班。1997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書法篆刻專業並獲學士學位。2005年結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教師進修班。現為浙江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書法篆刻教學、創作與理論研究。

其它臨作欣賞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二、筆法特點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

《蘭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

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3、重側勢

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只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

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書論》)

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面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面的運用。後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

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三、結構特點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蘭亭》的欹側多依字形自然而變。由於筆勢強勁,使字勢開張,欹側多能達到一種勢的平衡。

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云:“字須奇宕瀟酒,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結字的瀟脫有新意是書家性情、風格的重要體現。羲之曾雲:“適我無非新。”就是為學為藝要不斷求新,要超越時代的束縛,使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張顯。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四、行氣章法特點

行書不單要注重點畫的關係,同時也要注重上下字的關係,再是整行與整篇。

《蘭亭》是一篇序文,介於章程書與行狎書之間。用現在的分法應屬於楷行,而非行草。從行氣來說,字形有大小,字勢有左右的擺動,字距有鬆緊,所以行氣以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定,以上因素變化小,則行氣多顯平和;以上因素變化大,則行氣多顯跌宕。

從整體章法來說,一般前面多平和,後面多跌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與羲之書此文時的文思緩急有關,開始較為平緩,隨著文思的湧動勃發,書寫的速度自然不斷加快,行氣的擺動也就不斷增強,至尾達於極點,所以前半部分偏於行楷,後半部分偏於行草。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雖然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生髮出的一種字體,沒有固定的法則。但羲之《蘭亭》無形中似有一種法度的意味,後來的行書也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生髮演變的,所以,可以說《蘭亭》為行書樹立了法則,功不可沒。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以上便是翁志飛老師的臨摹心得。但是,光讀文字似乎還不過癮,那不如直接看翁志飛老師臨摹《蘭亭序》的視頻吧!

在每一講中,翁志飛老師都對原帖中的一行進行精臨講解,幫助你在細節與整體上把握筆畫特徵與行氣貫通,全面掌握《蘭亭序》技法。下面就是課程中的部分片段供你參考~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1.永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4.竹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5.曲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6.水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馮摹本《蘭亭序》原帖與翁志飛臨帖對比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 1973年5月生於浙江省麗水市。1992年7月結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書法專業(現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進修班。1997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書法篆刻專業並獲學士學位。2005年結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教師進修班。現為浙江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書法篆刻教學、創作與理論研究。

其它臨作欣賞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

衝著“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去學王羲之《蘭亭序》的人非常多,但能入帖的不多,能出帖的人更少。我曾聽說有人通臨《蘭亭序》千餘遍,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但看其臨作,卻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沒多大關係,全是他自己的“筆法”。

學習書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帖和臨摹,通過讀帖和臨摹,瞭解和體會古人用筆用墨的技巧,體會古人結字的個性特徵以及對行氣、章法的處理,以形取神,體悟古人由技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潛移默化,引發出自我的真性情,施之於創作,成就有個性有新意之作品。書法的學習不外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第一步極為重要,開頭不好就容易走彎路,若一旦形成習氣,再要改正就很難了。

憑藉一手高超的臨摹技巧名噪書壇的翁志飛老師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可謂極其深入,他曾以馮摹本《蘭亭序》為範本,總結過關於臨摹《蘭亭序》時的種種關鍵問題,這裡再次整理分享給大家。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臨《蘭亭序》

一、辨材質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鼠須是硬毫,是否雜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蠶繭紙是一種經過壓磨,表面光潔似蠶繭的楮皮紙。由此,臨摹此帖最好選用與之性能相近的筆紙。如純狼毫、兼毫,細膩不滲化的毛邊紙、蟬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二、筆法特點

1、用筆多露鋒

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

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

《蘭亭》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

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3、重側勢

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只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

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書論》)

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面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面的運用。後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

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三、結構特點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蘭亭》的欹側多依字形自然而變。由於筆勢強勁,使字勢開張,欹側多能達到一種勢的平衡。

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云:“字須奇宕瀟酒,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結字的瀟脫有新意是書家性情、風格的重要體現。羲之曾雲:“適我無非新。”就是為學為藝要不斷求新,要超越時代的束縛,使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張顯。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四、行氣章法特點

行書不單要注重點畫的關係,同時也要注重上下字的關係,再是整行與整篇。

《蘭亭》是一篇序文,介於章程書與行狎書之間。用現在的分法應屬於楷行,而非行草。從行氣來說,字形有大小,字勢有左右的擺動,字距有鬆緊,所以行氣以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定,以上因素變化小,則行氣多顯平和;以上因素變化大,則行氣多顯跌宕。

從整體章法來說,一般前面多平和,後面多跌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與羲之書此文時的文思緩急有關,開始較為平緩,隨著文思的湧動勃發,書寫的速度自然不斷加快,行氣的擺動也就不斷增強,至尾達於極點,所以前半部分偏於行楷,後半部分偏於行草。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雖然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生髮出的一種字體,沒有固定的法則。但羲之《蘭亭》無形中似有一種法度的意味,後來的行書也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生髮演變的,所以,可以說《蘭亭》為行書樹立了法則,功不可沒。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以上便是翁志飛老師的臨摹心得。但是,光讀文字似乎還不過癮,那不如直接看翁志飛老師臨摹《蘭亭序》的視頻吧!

在每一講中,翁志飛老師都對原帖中的一行進行精臨講解,幫助你在細節與整體上把握筆畫特徵與行氣貫通,全面掌握《蘭亭序》技法。下面就是課程中的部分片段供你參考~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1.永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2.引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4.竹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5.曲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6.水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馮摹本《蘭亭序》原帖與翁志飛臨帖對比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翁志飛 1973年5月生於浙江省麗水市。1992年7月結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書法專業(現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進修班。1997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書法篆刻專業並獲學士學位。2005年結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教師進修班。現為浙江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書法篆刻教學、創作與理論研究。

其它臨作欣賞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他筆墨還原“天下第一行書”,如王羲之附體,堪稱“當代馮承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