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帥:爸爸去哪兒了

王小帥:爸爸去哪兒了

中文名:日照重慶

英譯名:Chongqing Blues

導 演:王小帥

主 演:王學圻,張嘉譯,秦昊,子義,范冰冰

片 長:115分鐘

上映時間:2010年11月5日

語 言:漢語(普通話、重慶方言)


王小帥:爸爸去哪兒了


賈謬:為父者的失位

——評王小帥電影《日照重慶》

80後甫一成年,話語界就迫不及待地要把“垮掉的一代”稱號送給他們。80後的父輩們50後60後早就為此做好了準備:王朔小說、搖滾樂、古惑仔電影、酗酒的文藝中年……流浪成為最迷人的字眼。不斷攀升的房價與此互相配合,不信你們不垮掉。

然而,一大撮兒80後卻在此起彼伏的選秀選美活動中發出不絕於耳的“加油”聲,勵志歌曲、成功學圖書也成了緊俏貨。那些若有所思狀的青年,在香菸燎繞中食指中指夾著一個迷離的眼神;那些高喊“加油”的孩子,單純得像祭壇上的羔羊。

許多眼睛穿不透表象,許多嘴巴還不敢給80後定論,90後已經乾淨利落地被認為垮掉了。

王小帥:爸爸去哪兒了


在王小帥的新作《日照重慶》中,林波、小昊一群青年剛好是80後90後相交的那一撥兒。他們每日做的事情就是抽菸泡吧撞桌球漫無目的地遊蕩,戀愛是成癮度較低的遊戲的一種(林波例外,所以他被逼入了殺人事件)。小昊的父親在酒桌上哀嘆這幾個孩子都沒考上大學,天天就是一幫人瞎混。林波的父親在夜店看到瘋狂街舞蹦迪的小昊們,無法理解的心緒鎖緊了眉頭。沒錯兒,當有人終於開始想起“為子孫計”這個問題,王小帥的鏡頭對準了當下青年及其父輩的那種緊張。

如果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在殺人事件中送了命,林波他爹這個60後(50後)也想不起關心下一代的心事。小昊他爹不就是這樣嗎?除了在酒桌上發發牢騷,孩子混夜店就混去吧,好歹還能掙幾個錢省得老給自己伸手心。難怪小昊他爹病終的時候,小昊不知道應該生出怎樣的心情,只有不耐煩,就像他不耐煩地問林波他爹“你早幹嗎去了”?

王小帥:爸爸去哪兒了


一直困擾林波的就是這個問題,自己的父親幹嗎去了,父親在哪裡?

這是人類的一個終極命題。自從有了家庭形態的社會,父親就是生命的命名者(表現為姓氏)。沒有父親的生命總會生出一種沒來由的焦慮。宗教正是為了解決人的精神焦慮。因此在基督教語境中,上帝被稱為“萬能的父”。在東方,父親這一形象沒有經過這種上升性的絕對抽象,卻以比類的方式遍佈在社會倫理中。父慈子孝,君明臣忠,父子關係被類放於君臣關係、師徒關係、兄弟關係等等之中,維繫著整個倫理結構。

在西方,有了上帝,所有人也就有了父親。在中國,因為沒有這種為子的認信,父親必須體現在具體中:他是家長,他是長兄,他是師長,他是父母官,他是皇帝。為父者(強者),須擔當教養的責任;為子者(弱者),自然要盡忠孝的義務。傳統中國因此穩定了二千年。

王小帥:爸爸去哪兒了


然而,進入現代社會,東西方的“父親”都出現了危機。當尼采一語道破”上帝死了“,西方的文藝作品便開始不斷出現“尋找父親”的主題(如希臘電影《霧中風景》)。而在中國,國家已不是家的形態,首先在整體上剔除了父親的角色,教育的職業化甚至商業化又使師道崩壞,最普遍的最基本的父親形象也隨著鄉紳階層的消失越發模糊......於是,我們都成了沒有教養的人。

王小帥:爸爸去哪兒了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在《日照重慶》中看到,殘留的本義上的父親們在經濟大潮中要麼單為生計已耗盡一生,要麼拋妻棄子另覓新歡......為父者集體失位,他們的孩子沒有得到應有的教養。我們有什麼理由指責林波、小昊這些80後、90後的孩子們?(賈謬︱2010年11月於北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