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彪的綠色夢想和家國情懷

王文彪 黃河 農民 農業 種植業 光明網 2018-12-16

內蒙古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的第七大沙漠,位於河套平原黃河“幾”字彎裡的南岸。“庫布其”是蒙古語,意思是弓上的弦,這是因為它處在黃河轉彎河道下,恰似一根掛在黃河上的弦。20世紀80年代以前,它也是繃在首都北京心上的一根弦——庫布其沙漠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漠。很長一段時間內,庫布其沙漠就像一條黃龍橫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橫跨內蒙古三旗,對沙漠中殘存的綠色地域虎視眈眈,意欲將其吞沒。

30年前,庫布其除了常年風沙肆虐,還嚴重缺水、缺電,沒有通訊、沒有交通,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一心只想著逃離。30年後,這裡不僅被治理出一片生命的綠洲,更探索出一個生態價值5000億元的“庫布其模式”,引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曾經離開的人們又紛紛回到這裡。

這一巨大的轉變,與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30年的不懈付出緊密相關。

捨棄鐵飯碗,化身治沙人

王文彪出生在一個世世代代都是農民的家庭。他的祖父母清朝末年走西口,從陝西府谷走到了內蒙杭錦旗塔拉溝;他的父親在給人放羊、放牛、當小工中長大,母親給他的人生忠告是,生在苦地方,要學會過苦日子。王文彪牢牢記著母親的忠告,但是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把“苦日子”變成“好日子”!

王文彪回憶,小時候有兩個夢想,“一是像愚公那樣搬走這座沙漠,讓沙漠變成綠洲,另一個是不再捱餓”。清晨4點就開始勞作和讀書,對他來說是常態,最終他考入當地師範學校,之後分配進城,到杭錦旗第一中學當了老師,還被提拔為團委書記。此後,他被提拔為杭錦旗政府副主任祕書。他不會再捱餓了。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鄂爾多斯高原。1988年,政府決定對供應內蒙古中西部幾十萬人食用鹽但處於虧損狀態的杭錦旗鹽廠進行改革,推行承包制。王文彪請纓,暢想著在那裡大展抱負。他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決然帶著幾件衣服和一箱書走進鹽場。

然而,鹽場的情況讓王文彪大吃一驚。車子還沒開到迎接他的員工隊伍面前,就突然陷入了沙坑,導致拋錨,是工人們把他救了出來。當時,廠區飽受風沙侵蝕,很多設備埋在沙堆裡,沒有電,只有一臺柴油發電機每天晚上發電一小時。更嚴重的是,持續的虧損消磨了工人的積極性,“人難勝天”的無奈情緒在工人中蔓延。

在這樣的情況下,王文彪很快拿定了主意——必須先治沙!起初,工人們普遍不理解、不支持他的決定,甚至當做笑談。王文彪先是跟工人講道理,鼓舞一批人加入種樹、治沙的隊伍,爾後苦於沒有資金支持,他抵押掉自己的摩托車來買樹苗,之後更是堅持“每賣出一噸鹽就拿其中的5塊錢用來種樹”。由於沒有治沙經驗,他們種下去的草苗和樹苗很快就成了乾草和枯柴。但是王文彪從來沒有想過放棄。最終,王文彪用8年的努力,為鹽場圍上了一層綠色,沙漠開始變成綠洲。

治沙三十年,扶貧十萬人

王文彪帶領團隊從黃沙口中搶回了鹽場,但制約鹽場發展的另一個因素開始凸顯,那就是交通。鹽場地處沙漠腹地,四周被將近2萬平方公里的黃沙包圍,產品要先用汽車運到火車站,再用火車運出。鹽場距火車站的直線距離只有60多公里,但因公路繞著沙漠走,生生多出了270公里,一旦遇到惡劣天氣便無法通行。為解決這一困擾鹽場和沙漠腹地居民生產生活的大問題,王文彪決定修一條從鹽場直通火車站的穿沙公路。

在沙漠裡修一條路出來,首先需要的就是一大筆錢,鹽廠根本無力承擔。但是王文彪下定決心要做這件事,便向組織和政府尋求幫助,最終他感動了自治區黨委書記,幫他湊齊了7000多萬元的修路款。1997年6月16日,王文彪帶領鹽廠員工和1000多人的築路大軍,頂著風沙、扛著帳篷走進了大漠。1999年10月8日,經過兩年努力,長達65公里的連接鹽場和火車站的公路貫通了。與之伴隨的,是幾年後公路兩旁綿延65公里、寬8—10公里的綠色長廊。

30年的時間裡,王文彪和他的億利集團在庫布其沙漠修建了5條這樣的綠色長廊,總長300多公里,總計綠化面積達1000多平方公里。此外,王文彪還創新了政府、企業、民間合作治理與發展的新模式。他們在生態恢復良好的地方建起牧民新村和生態小鎮,將荒漠區的農牧民遷移至此,既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也讓沙漠有空間得以休養生息。為了讓農牧民的好日子更加長久,億利集團興建中小學、職業技校,並開放自己的產業和項目,讓農牧民成為產業工人和合作夥伴。至今,庫布其沙漠創造就業機會100多萬人次,沙區農牧民人均年收入由原來的不足400元增長到1.5萬元,10.2萬群眾擺脫貧困。

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

在治理沙漠的過程中,王文彪意識到,要長久地過好日子,不僅要通過治沙優化大夥兒的生存環境,更要從治沙工程中賺到錢,只是一味地投入而無法創造經濟效益,治沙路必然走不長遠。

在治沙綠化期間,王文彪和同事們不斷嘗試種植各種植物以求保障存活率。最終他們發現,甘草的存活率很高且防沙效果很好,又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材。王文彪看到了賺錢的機會。他迅速反應,在治沙過程中推廣甘草,並且創新了甘草種植技術,使甘草由豎著長變成橫著長,一株甘草綠化沙漠的面積從0.1平方米增加到1平方米,實現了治理和效益的雙豐收。

以甘草種植為起點,王文彪開始全方位發掘沙漠的變現能力,“向沙要綠、向綠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電”。於是,有機中草藥和沙漠綠色有機食品產業鏈形成,旅遊業、光伏能源、養殖業等先後被開發,庫布其沙漠治理進入“治沙、生態、經濟、民生”四輪驅動的模式……

三十年含辛茹苦,王文彪帶領億利人,憑著一股韌勁兒,向沙漠要來了綠水青山,也從綠水青山中發掘出金山銀山。(作者:劉楗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