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我的1997》22日央視首播

四川省為慶祝香港迴歸20週年精心打造重點影視作品

6月20日,由省委宣傳部指導,四川新華髮行集團和中央電視臺聯合出品的電視劇《我的1997》在北京舉行首播新聞發佈會。該劇是四川省為慶祝香港迴歸20週年精心打造的重點影視作品,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列入“2017年重要宣傳期優秀電視劇展播名錄”。6月22日起,該劇將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播出。

電視劇《我的1997》講述了1976年至1997年香港迴歸前後,內地與香港二十多年的歲月變遷,以及以高建國和安慧為代表的來自不同成長環境的年輕人的奮鬥歷程。該劇由製片人高成生、導演王偉民與編劇張強聯合打造,瑛子擔綱女主角安慧,攜手演員印小天領銜主演,巫剛、陳瑾、徐小明(中國香港)、劉之冰、高可兒等聯合主演。

據瞭解,《我的1997》是繼《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之後,又一部“四川造”的主旋律影視大劇。高成生透露,早在拍攝《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時就有了拍攝《我的1997》的想法。(記者 楊琳)

從《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到《我的 1997》

——對話四川新華髮行集團華影文軒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總製片人張小紅

老班底搭配新導演

記者:《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視,所以將該劇中的演員重新集結,拍出這部《我的1997》,是希望能延續輝煌?

張小紅:先說這個劇的年代,其實和《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也是比較重疊的,這些年輕人他們拍過《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再次演繹那個年代,我覺得他們會比較理解那個年代一些,表演上的感覺也會找得比較準一些。其實不只是演員,我們的美工也是《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的美術老師。在《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他曾經做了很多案頭工作,所以在這個戲裡他能重現很多重要場景。比如,雖然不是鄧小平他家的那個院子,是一般北京人家裡的院子,但他對那段歷史的研究是足夠的,出來的效果它就是真實的。大家都上手快,表現就會更到位,那麼出來的效果就更好。

記者:編劇也還是之前的?張小紅:對,張強老師是《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三個編劇之一,所以張老師對香港迴歸這一段歷史的資料收集足夠多,足夠細,也醞釀了很久,決定就寫個小人物勵志成長的故事。

記者:那為何沒有選擇同一個導演呢?

張小紅:因為我覺得畢竟不是完全一樣的戲,《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講的是一個領袖人物,而《我的1997》是小人物的一個奮鬥史,從製片人的角度來說,我覺得還是要有所區別,因為每個導演有每個導演的風格。我不想讓人感覺到它又是延續的一段。我覺得兩個不同的導演會表現出對那個年代不同的詮釋。再有一個,有香港的戲,王偉民導演年輕一些,再加上他有一些留學的經驗。所以我覺得他對內地以外的生活會了解、熟悉得更多一些。

劇中故事有原型

記者:整個劇情是有很多條線索的,那麼怎麼來選擇這個故事?故事中有原型人物嗎?

張小紅:我們看了很多書,的確是有原型的。我們找了一些資料和案例來看,包括回憶錄和記錄那些人成長的東西。

記者:意思是,劇中有真實存在的名人影子?

張小紅:這個我不能說,涉及劇透了。

記者:人物設定本來是香港人,到了大陸,然後又跑回香港去,再到大陸來……一個反覆的過程,為什麼有這樣的人物設定?

張小紅:考慮人物的合理性,主人公要跑到香港要有他的合理性在裡面,而且也為了結合香港和內地很久以來的血親血緣關係,我們本來就是一家人,所以就設定了巫剛老師演的那個人物,當年剛解放的時候愛國青年回來建設祖國,他的弟弟就留在香港了,他選擇建設新中國,他有一顆愛國之心,這樣的人物設定就比較好。還有印小天演的男主角,因為誤傷了女朋友的哥哥,作為一個知青,不得不選擇逃港……這些人物設定看上去很糾結,其實都是為了製造一個不得已的情形。

項目儲備功夫足

記者:這個題材,很多人都會想到在20週年的時候來做,為何最終由華影文軒拿下?

張小紅:一個項目能夠被選擇,很大的因素是前期準備要用心。電視臺的選擇能力是很強的,他們的眼光是很銳利的,如打磨得不好的話,不會被選中。我們在項目儲備上還是下了很大功夫,希望找到好的平臺開展合作,我們是做出版的,所以項目儲備是比較多的。此外,我們很幸運,其實關於香港迴歸,總局推薦的一共有四部作品,但最終央視覺得我們這個作品更加貼切,因為我們是講內地和香港之間共同為迴歸做出努力。(記者 楊琳 肖姍姍)

一個大時代的感人記憶

電視劇《我的1997》22日央視首播

“四川造”主旋律電視劇

“1997年香港迴歸,結束了長達150多年的英國殖民統治歷史。‘一國兩制’掀開了香港全新的篇章。適逢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我的1997》通過展現兩地20多年的歲月變遷,讓我們重溫那段歷史。”6月20日,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項目部副主任王皓在北京舉行的電視劇《我的1997》首播新聞發佈會上說。同時,導演王偉民,主演印小天、巫剛、高可兒等主創亮相,他們在現場分別解讀角色,體會特殊時代裡主角們的非凡命運,引發良多感慨。

用小人物演繹大時代

電視劇《我的1997》描述了從1976年至1997年香港迴歸時,內地與香港20多年的歲月變遷,以主角高建國為代表的一系列小人物的視角,折射出一代人在時代的滄桑鉅變中,生活與情感的起伏沉澱,以及他們為改變命運而不屈奮鬥的勵志情懷。

談到為什麼以小人物為切口,王偉民表示,小人物的故事更鮮活,讓觀眾有代入感。但在人物的選取上,用什麼樣的人物來塑造,中間的度也需要認真地把握。“如果用太底層的人物,可能他與大事件關聯起來比較難;如果用領袖人物的話,很難去表現這一段歷史對普通人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四川新華髮行集團華影文軒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總製片人張小紅說。

雖然這部戲的題材很厚重,但故事很簡單,“就是一個酒瓶子引發的‘血案’,高建國把人給打了,然後有了後面的情節,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後,最終‘修成正果’,成為一個優秀的年輕商人。”王偉民表示,印小天飾演的高建國是一個很典型的形象,他既是一個普通人,但他的奮鬥經歷跟重大的歷史節點都是息息相關的,正是因為這些節點,才造就了一個成功的高建國。

小人物身上飽滿的故事,也讓人動容。印小天回憶起,高建國和母親從香港回到北京,與父親、弟弟長期分離後團聚的那場戲,全劇組的人都哭了。“我在戲中,一路看著北京的街景,回憶當年在這裡的點點滴滴,然後突然看到父親蒼老的背影,這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父親,就特別有感覺,雖然整場戲只有‘回家’兩個字的臺詞,但是很真實。”

“小人物鮮活的故事,更能讓觀眾接受。”王偉民認為,現在很多“00後”“10後”,他們沒有經歷過1997年香港迴歸這一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但是我們希望通過電視劇,讓年輕的觀眾在故事中去了解這段歷史。

四川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宣傳管理處處長馮梅認為,《我的1997》通過小人物折射大事件,是一部凝聚了中國力量的優秀電視劇作品,代表四川電視劇創作的新高度。該劇在央視的播出,必將催生出更多講述中國故事、展現四川氣派的優秀影視作品。

“走心”還原香港風貌

《我的1997》從1976年開始,故事的發生時間、地點、人物都以香港元素為主,大街小巷裡充斥著飽滿的香港人文地理情懷,充斥著普通香港人的生活氣息。要準確、恰如其分地反映這段時期的香港,這對生活於內地的導演王偉民來說,絕非易事。

《我的1997》主創們都成了“細節控”,對香港人當年的衣食住行,流行的音樂、服飾,甚至是口頭語,都經過精心的斟酌,要充分表現出“年代感”。

在王偉民印象中,在好幾個月的時間內,翻閱過的相關文獻數不勝數,力求把當年香港人的相貌和穿戴還原出來。在人物的穿著打扮上,最重要的是細節的準確,比如說演員的褲腳到底是多大,眼鏡是什麼形狀,頭髮燙成什麼樣的,錄音機是單卡的還是雙卡的、是什麼牌子的……所有這些細節都要去考證,工作量相當大,“只有在每個細節上準確,觀眾才會信任。”

對此,主演印小天也感觸頗深。他飾演的高建國,手上戴的表都很有講究,“最開始戴的是海鷗,然後從北京‘逃港’,為了上船把手錶當了。到了香港,李佳欣在聖誕節的時候送給他一塊金裝勞力士,也是那個年代生意人的象徵。”印小天說,包括衣服袖口、馬甲,都是很考究的。而他在劇中穿的一件棉襖,都是經過七次修改,棉花掏出來又放進去,只為了呈現最優的效果。

在此劇中,曾執導過電視劇《霍元甲》的香港著名導演徐小明加盟,也成為劇組瞭解香港的“活字典”,主創們經常找他聊天“取經”,瞭解那個時代的香港究竟是什麼樣的。

在發佈會現場,當電視劇主題曲《公元1997》響起時,立刻勾起了現場來賓的集體回憶。這是一首為迎接香港迴歸而創作的歌曲,由靳樹增作詞,肖白作曲,大陸群星共同演唱。

這首歌是王偉民特意挑選的,而且還是1997年的原版,“我們把它買過來,因為這首歌能帶起很多人的回憶,一想起這首歌馬上能回想起當年的情景。很多年輕人可能沒聽過,但是我相信,這首歌對他們肯定是有共鳴的。” (記者 楊琳 本報北京6月20日電)

導演王偉民:感覺自己要加入影視“川軍團”了

電視劇《我的1997》22日央視首播

《我的1997》劇照。

電視劇《我的1997》22日央視首播

《我的1997》劇照。

喜歡歷史正劇的觀眾對導演王偉民肯定不會陌生,在《我的1997》之前,王偉民還執導了電視劇《彝海結盟》,抗戰劇《我的鐵血金戈夢》也是他的作品。對於王偉民來說,拍攝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緣於他的情懷。

“1997年,我在北京,在宣佈香港迴歸的那一天,我也去天安門廣場振臂高呼,淚流滿面。我很榮幸成為了這段歷史的見證者,其實也是參與者。”王偉民回憶起20年前的事情,至今仍然歷歷在目,激動不已,“香港迴歸是百年雪恥的盛事,同時我們也是歷史的一部分,20年過去了,我們藝術創作者也有責任、義務把這段歷史留下來,包括談判怎麼談的,怎麼迴歸的,香港人什麼心態,把這些用很好的故事表現出來,留給後人,讓‘00後’‘10後’們記住國力騰飛時是怎麼收回香港的。”

王偉民記得《甜蜜蜜》中有一段臺詞,“你在大街看到的匆匆忙忙的香港人,但是你仔細一聊很多人都是從內地過來的。”對王偉民來說,“逃港”的內地人在香港的掙扎的內心世界,也是香港發展的過程,要呈現這樣一種“血濃於水”的情分對他是一大考驗。

從《我的鐵血金戈夢》到《彝海結盟》再到如今的《我的1997》,王偉民導演的鏡頭裡,“以小見大”是其一以貫之的創作風格。而他感慨,這也是創作中自己需要不斷學習和進步的地方。“我知道如何將人物情感塑造得飽滿,也知道如何駕馭歷史潮流中的大場面,但是將兩者糅合在一起,這是我覺得目前遇到的最難的地方。”

在新聞發佈會現場,王偉民特意感謝了臺下的妻子,“我太太在劇中也演了一個小角色,她現在懷著的小女兒也是《我的1997》拍攝過程的見證者,甚至我們打算給小女兒取名為‘九七’,因為無論是這段歷史還是拍戲的經歷,很有紀念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王偉民與四川的影視公司特別有緣,他即將第三次與四川的影視公司合作。去年的《彝海結盟》是與涼山文廣傳媒集團合作。在拍攝過程中,他和主創人員還在涼山重走長征路,感觸頗深。《彝海結盟》播出後不久,他又與四川新華髮行集團旗下的華影文軒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合作拍攝《我的1997》。6月21日,他將再次來到四川,又一次與涼山文廣傳媒集團合作籌備電視劇《索瑪花開》,表現脫貧攻堅主題。“這兩年我跟四川的影視公司合作很頻繁,也很愉快,我感覺自己都要加入影視‘川軍團’了。” (本報北京6月20日電)

劇情解讀

全劇從主角高建國、安慧等一系列鮮活人物的視角出發,折射出一代人在時代的滄桑鉅變中,生活與感情的起伏沉澱,以及他們為改變命運而不屈奮鬥的勵志情懷。大時代影響著小人物生活的軌跡,小人物的生活同時也表現出大時代的精彩。

在這部精品大作中,既有赴港創業中幾經波折的商海周旋,又能看到兩地相互融匯的商戰圖景,更有兩地之間割捨不斷的骨肉親情,同時還反映了改革開放對香港經濟的提振和帶動作用以及“一國兩制”為香港社會帶來的蓬勃氣象。(記者 楊琳)

一群普通人的勵志情懷

電視劇《我的1997》22日央視首播

《我的1997》劇照。

戲骨飆戲 歷史重現

歷時75天,北京—佛山—深圳—香港,4座城市,行程3000多公里,500多名演職人員……6月22日,由四川新華髮行集團聯合中央電視臺打造的首部慶祝香港迴歸20週年的熒屏鉅製《我的1997》將登陸央視一套。

該劇由王偉民導演,張強編劇。此前公佈的劇照和6分鐘片花令人震撼,劇中跨越20多年的各色人物先後登場,兩代人命運的波動、情感的維繫牽動人心,時代特徵十足的畫面勾起人們滿滿的回憶。印小天、瑛子、巫剛、陳瑾、劉之冰、高可兒、徐小明(中國香港)、龔慈恩(中國香港)等重量級演員的實力飆戲,更是備受期待。

一部恢弘大氣的史詩鉅製

這部劇的時間跨度是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1997年香港迴歸後,全面展現了香港迴歸前20多年歲月中內地和香港的時代變遷,以主角高建國等一系列的普通人物視角,折射出一代人在時代的滄桑鉅變中,生活與情感的起起伏伏,以及他們不屈奮鬥的勵志故事。

無論是熱血激揚的勵志創業,還是在時代大潮中艱難跋涉的兒女情懷,該劇從多個側面展現了改革開放造就的時代新貌和“一國兩制”為香港社會帶來的蓬勃生機,正應了導演王偉民那句豪氣的開機宣言:“我對這部劇的創作,既要駕馭住歷史潮流中的大場面,也要將人物情感塑造得飽滿,在小人物的愛恨情仇中再現歷史的變遷。”

在劇中,人們為改變命運而尋找出路,或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或下海闖蕩獲取新生,與時代發展共同前行;曾經的親人、愛人、朋友們在分隔多年後再次相逢令人不禁唏噓……從前期曝光的片花來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而各種歷史場景還原,更是關注的焦點。比如,在大結局,香港迴歸的那一幕——當五星紅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東方之珠”終於回到祖國懷抱的那一刻,大國小家齊團聚。不少觀眾在網上看了片花後感嘆:“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瞬間就被點燃,眼淚一下就流出來了!”同時,“逃港”“恢復高考”“改革開放”“一國兩制”“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等充滿時代記憶的歷史名詞和場景陸續出現,滄桑鉅變,蕩氣迴腸,被業內一致評價為“一部恢弘大氣的史詩鉅製”。

老中青三代戲骨飆戲

如此大的一部題材,王偉民導演在挑選演員上,也是相當嚴苛。最終呈現的印小天、瑛子、巫剛、陳瑾、劉之冰、高可兒、徐小明、龔慈恩等組合,堪稱強強聯手。

厚積薄發的印小天,一改過去的“鮮肉”形象,勇挑大樑,飾演該劇的男主角高建國,流落香港,飽嘗人情冷暖,在艱苦的條件下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不屈精神,在香港闖下了一番事業新天地。同時也見證了香港迴歸前的重要歷史階段,與風起雲湧的大時代一起成長起來。印小天的演技,在劇中堪稱大爆發,受到劇組上下的集體肯定。

印小天曾表示,這是一次遇強則強的寶貴經歷,因為在戲中,演他的父母、與他對戲的,正是兩位實力派戲骨——巫剛和陳瑾。

軍人出身的巫剛,僅僅在片花階段,就開始“圈粉”了。他所飾演的高致遠,歷經滄桑磨難,但仍舊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積極影響著身邊的人。無論是氣質,還是演技,已經在網上引發熱議,有網友直言:“《人民的名義》火了達康書記等‘漢東男子天團’,《我的1997》輪到巫剛老師啦!”而將飛天獎、華表獎、金雞獎、白玉蘭獎、金鷹獎等眾多獎項拿到手軟的陳瑾,在劇中塑造的嶽芳英,堅強倔強,性格鮮明,渾身是戲。

此外,劉之冰、肖榮生、譚洋等,都是讓觀眾一看就能喊出名字的實力派男演員。值得一提的是,徐小明、龔慈恩這對來自香港的老戲骨,暌違熒屏多年,再戰江湖,就選擇了《我的1997》。

復古風颳得滿屏都是

拍攝之前,王偉民導演就說過:“將把內地兩代人心中抹不掉的港式風土街景和懷舊情懷搬上熒屏。”

說到做到,劇組轉戰3000多公里,分別到北京懷柔、廣東佛山、深圳、香港實地取景。單看片花,那復古風颳得滿屏都是:上世紀80年代最流行的蛤蟆鏡、喇叭褲、手提錄音機,以及軍大衣、棉手套,還有今天都在流行的海魂衫,真是潮爆整條衚衕;狹窄逼仄的小衚衕裡,牆上還殘留著沒撕掉的標語以及褪色的宣傳畫;香港街頭的燈紅酒綠,風情萬種的粵語歌曲都得到呈現;劇中在表現深圳經濟特區建設中,路邊赫然出現“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畫面撲面而來……總有一處,打動人心,喚醒記憶裡無法磨滅的情懷。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也加入了大量的真實歷史事件。比如,“粉碎‘四人幫’”“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等重大歷史事件,都被細膩地貫穿於全劇始終,進一步加強了劇集的真實性,完整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特徵。(記者 肖姍姍)

印小天:有幸經歷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

電視劇《我的1997》22日央視首播

印小天在《我的1997》中飾演男主角。

曾因出演過《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一米陽光》《五星大飯店》等電視劇,印小天便有“陽光男孩”的稱號。從《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到《我的1997》,印小天開始逐漸出演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當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印小天笑稱,時機到了,都是緣分。

相比田源,更喜歡高建國

記者:你現在戲路開始發生轉變了嗎?駕馭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有什麼困難?

印小天:一方面我年齡也到了,另一方面現在更成熟一些,剛好遇到這一類的題材,各方面都滿足吧。在《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飾演的角色和《我的1997》中有些相似,都是知青,我想這也是緣分吧。接下來,我也接了類似題材的戲,總之拍這些戲也很開心,希望能繼續合作。

記者:《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的田源和《我的1997》中的高建國,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印小天:我覺得基本上沒有太多相同的地方,雖然整體背景都是改革開放之後,大家的生活都越來越好了,但《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寫到上世紀80年代結束,而《我的1997》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到1997年,主要體現了內地人到香港人的生存狀態,國家強盛,香港迴歸,老百姓受益的過程。

記者:高建國和田源你更喜歡哪個角色?

印小天:我更喜歡建國。這部戲會更火。

鄧麗君的歌很應景

記者:你怎麼去拿捏那個時候和現在的差距?

印小天:我儘量從我父母身上和我閱歷中去體會,包括從圖片、影視、大量的閱讀中體會這樣的感覺。還會跟徐小明老師交流他們小時候玩什麼。我拍每場戲為了有代入感,有時候也聽聽鄧麗君的歌。有一場戲,是安慧在北京結婚了,很悲傷。當時聽的是《你怎麼說》,那首歌真的很應景。

1997年,我還在讀大學,只記得當時看電視,風吹著中國國旗在飄揚,中國軍人英姿颯爽。這些畫面很深刻,我也感受到祖國日益強大。

記者:在你的演藝經歷當中也感受到這種變化嗎?

印小天:非常深刻。10多年前我在加拿大拍《一米陽光》的時候,那裡很多車、品牌我們都看不到的,差距很大。現在我們發展得非常快,我現在去美國、歐洲,感覺到差距越來越小。國家的飛速發展,也讓我感到很自豪,我有幸經歷了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更幸運的是,還演了那個時代的故事,而且我演的這個角色其實就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記者 楊琳 本報北京6月20日電)

青年演員:在重溫歷史中成長

在《我的1997》中,許多青年演員都有精彩的表演。包括飾演李欣欣和李浩南姐弟的演員高可兒和伍麟凱,其中,高可兒是1990年出生的成都人,伍麟凱是香港人,出生於1989年。

記者:劇中的年代對你們來說是陌生的,你們怎麼樣把自己代入進去呢?

高可兒:和劇組的其他前輩比起來,我可能缺乏對那個年代的情感和情懷,他們的感動是一回憶起來就會馬上有的,而我在拍攝中有一個學習的過程。隨著劇情一點一點推動,一環扣一環,自己的代入感也一點點增加,最後跟著劇情就“演進去”了。雖然之前也演過《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但這一次難度更大,角色顯得更有血有肉。另外,在開拍之前,我專門學習了香港近代史,對拍戲有很大幫助,而且對我自己來說,又重溫了一遍歷史,很受益。

記者:重溫歷史有什麼不一樣的體驗呢?高可兒:1997年香港迴歸時,只是在電視上看過,當時覺得解放軍好帥,莫名地激動。但到劇組之後,因為劇組很嚴謹,在開機前大家會讀劇本,包括我們的美術還有導演都蒐集來很多資料,比如一些絕版的書籍、圖片,重溫一遍,才體會到,當時為什麼會那麼激動,不僅僅是感官上的,還有發自內心的自豪感。

記者:在發佈會上,看到你在現場做直播。直播對你來說已經是得心應手了吧?

高可兒:不是,其實我今天是專門為了這個發佈會學的直播。今天主要是給粉絲們介紹發佈會的情況,以及在劇中飾演的角色。因為我之前演過一些偶像劇,積累了一些年輕的粉絲,做直播主要是想照顧一些更年輕的粉絲和觀眾,讓更多的年輕人來關注這部劇。但是很遺憾今天直播時間太短,粉絲們沒看過癮。

記者:作為一個香港人,“1997”對你而言,是什麼樣的感受?

伍麟凱:我是1989年出生的,1997年的時候差不多8歲,還不太懂事。拍了這部戲之後,我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風起雲湧。想起當年香港迴歸時,聽到電視裡放的國歌,那種激動的心情被這個劇再次喚醒。

記者:從不太瞭解,到真正去詮釋這個時代的一個角色,你是如何做到的?

伍麟凱:以前因為年紀小,對這方面不太關注。後來年歲漸長,看了一些相關資料,包括內地和香港的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多,互動也越來越多,視野就慢慢開闊,用一個新的角度去認識這件事情。另外,我的角色是內地和香港兩條線,好在我的成長背景和內地也是分不開的,因為我有很多親戚在內地,關係都很密切,所以對內地的故事並不陌生。

記者:你的普通話是專門為拍戲而練習的嗎?伍麟凱:我之前一直在北京唸書,我的媽媽是雲南昆明人,所以我和媽媽的日常對話也經常講普通話,在電影學院唸書也有學習普通話。(記者 楊琳 本報北京6月20日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