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
"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文|丁十二


我們讀孟浩然的詩、讀杜甫的詩、讀李白的詩內心會有感觸,會有感動。而王維的山水詩那麼美,為什麼卻不能讓我們感動?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個評價是很中肯的。

王維是一個詩、畫、書、音樂俱佳的全才,不光山水田園詩,還有邊塞詩、歌行體等都有不錯的成就。但世人都把他作為山水田園詩人,與孟浩然並稱“王孟”。所以我們今天只是說王維的山水詩,說他求隱的一面。

王維和孟浩然兩者雖經常並舉,但實際上他們之間的境遇完全不同,所以他們的詩風大不同。前面我們說了孟浩然最後是在“求隱也不得,求仕也不得”兩邊失意的夾縫中抱恨而終。而王維呢,是求仕得仕,求隱得隱。

但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不是的!那些不過是表象而已。並不是王維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在內心深處,王維是一個很擰巴的人,甚至有些怯懦,所以王維到死也沒能徹底遠離朝堂,他是屬於那種身在朝堂心在野,但是身居江湖之後,心裡始終捨不得官爵的人。

"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文|丁十二


我們讀孟浩然的詩、讀杜甫的詩、讀李白的詩內心會有感觸,會有感動。而王維的山水詩那麼美,為什麼卻不能讓我們感動?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個評價是很中肯的。

王維是一個詩、畫、書、音樂俱佳的全才,不光山水田園詩,還有邊塞詩、歌行體等都有不錯的成就。但世人都把他作為山水田園詩人,與孟浩然並稱“王孟”。所以我們今天只是說王維的山水詩,說他求隱的一面。

王維和孟浩然兩者雖經常並舉,但實際上他們之間的境遇完全不同,所以他們的詩風大不同。前面我們說了孟浩然最後是在“求隱也不得,求仕也不得”兩邊失意的夾縫中抱恨而終。而王維呢,是求仕得仕,求隱得隱。

但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不是的!那些不過是表象而已。並不是王維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在內心深處,王維是一個很擰巴的人,甚至有些怯懦,所以王維到死也沒能徹底遠離朝堂,他是屬於那種身在朝堂心在野,但是身居江湖之後,心裡始終捨不得官爵的人。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仕”和“隱”一直是中國詩歌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種“掙扎”。中國古代讀書人從小接受儒家傳統教育,骨子裡都有一種出仕的思想,有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但是當他們進入官場後,發現官場都被一群奸臣把持著。這些人曾經也有遠大的理想,但是一進入官場有了權利和地位,便只顧著升官發財、貪贓枉法,全然不管百姓死活,把當初的責任全拋在腦後了。所以很多讀書人看到這個情況就產生了歸隱的念頭,陶淵明就是如此,“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歸隱了。可是陶淵明是真的享受隱逸的生活,這些從他的詩裡就可以體現。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其五》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帶給我們的感動,縱然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但他依然能自得其樂,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

"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文|丁十二


我們讀孟浩然的詩、讀杜甫的詩、讀李白的詩內心會有感觸,會有感動。而王維的山水詩那麼美,為什麼卻不能讓我們感動?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個評價是很中肯的。

王維是一個詩、畫、書、音樂俱佳的全才,不光山水田園詩,還有邊塞詩、歌行體等都有不錯的成就。但世人都把他作為山水田園詩人,與孟浩然並稱“王孟”。所以我們今天只是說王維的山水詩,說他求隱的一面。

王維和孟浩然兩者雖經常並舉,但實際上他們之間的境遇完全不同,所以他們的詩風大不同。前面我們說了孟浩然最後是在“求隱也不得,求仕也不得”兩邊失意的夾縫中抱恨而終。而王維呢,是求仕得仕,求隱得隱。

但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不是的!那些不過是表象而已。並不是王維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在內心深處,王維是一個很擰巴的人,甚至有些怯懦,所以王維到死也沒能徹底遠離朝堂,他是屬於那種身在朝堂心在野,但是身居江湖之後,心裡始終捨不得官爵的人。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仕”和“隱”一直是中國詩歌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種“掙扎”。中國古代讀書人從小接受儒家傳統教育,骨子裡都有一種出仕的思想,有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但是當他們進入官場後,發現官場都被一群奸臣把持著。這些人曾經也有遠大的理想,但是一進入官場有了權利和地位,便只顧著升官發財、貪贓枉法,全然不管百姓死活,把當初的責任全拋在腦後了。所以很多讀書人看到這個情況就產生了歸隱的念頭,陶淵明就是如此,“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歸隱了。可是陶淵明是真的享受隱逸的生活,這些從他的詩裡就可以體現。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其五》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帶給我們的感動,縱然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但他依然能自得其樂,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我們再來看王維的詩,王維他是一心求仕的,這是他骨子裡的思想,雖然後面他產生了隱退的想法,但那不過是他怯懦、想要逃避的一種方式。王維的母親信佛,所以王維受母親的影響也信佛。但這些都是對現實的一種不徹底的逃避。

在王維的仕途上,張九齡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王維有次被貶,張九齡很欣賞王維,所以在玄宗面前幫他求情,王維就被赦免回朝了。但是後來張九齡在和李林甫(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林九郎)的政治鬥爭中失敗了,張九齡被貶謫,很多人都跟著張九齡一起被貶謫了,有的人辭官了。而王維呢,他給張九齡寫詩表示了同情,但他並沒有隨張九齡一起隱退。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王維《酬張少府》

他在詩中說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但是在張九齡被貶以後,王維一樣給李林甫寫詩,與他應酬唱和。他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始終不能決絕的態度,他始終不能放下他的官位。即使在李林甫做宰相的時候,他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官爵,而且越升越高。所以他的求隱不是發自內心的,他是一種不得已的逃避。

"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文|丁十二


我們讀孟浩然的詩、讀杜甫的詩、讀李白的詩內心會有感觸,會有感動。而王維的山水詩那麼美,為什麼卻不能讓我們感動?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個評價是很中肯的。

王維是一個詩、畫、書、音樂俱佳的全才,不光山水田園詩,還有邊塞詩、歌行體等都有不錯的成就。但世人都把他作為山水田園詩人,與孟浩然並稱“王孟”。所以我們今天只是說王維的山水詩,說他求隱的一面。

王維和孟浩然兩者雖經常並舉,但實際上他們之間的境遇完全不同,所以他們的詩風大不同。前面我們說了孟浩然最後是在“求隱也不得,求仕也不得”兩邊失意的夾縫中抱恨而終。而王維呢,是求仕得仕,求隱得隱。

但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不是的!那些不過是表象而已。並不是王維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在內心深處,王維是一個很擰巴的人,甚至有些怯懦,所以王維到死也沒能徹底遠離朝堂,他是屬於那種身在朝堂心在野,但是身居江湖之後,心裡始終捨不得官爵的人。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仕”和“隱”一直是中國詩歌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種“掙扎”。中國古代讀書人從小接受儒家傳統教育,骨子裡都有一種出仕的思想,有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但是當他們進入官場後,發現官場都被一群奸臣把持著。這些人曾經也有遠大的理想,但是一進入官場有了權利和地位,便只顧著升官發財、貪贓枉法,全然不管百姓死活,把當初的責任全拋在腦後了。所以很多讀書人看到這個情況就產生了歸隱的念頭,陶淵明就是如此,“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歸隱了。可是陶淵明是真的享受隱逸的生活,這些從他的詩裡就可以體現。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其五》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帶給我們的感動,縱然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但他依然能自得其樂,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我們再來看王維的詩,王維他是一心求仕的,這是他骨子裡的思想,雖然後面他產生了隱退的想法,但那不過是他怯懦、想要逃避的一種方式。王維的母親信佛,所以王維受母親的影響也信佛。但這些都是對現實的一種不徹底的逃避。

在王維的仕途上,張九齡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王維有次被貶,張九齡很欣賞王維,所以在玄宗面前幫他求情,王維就被赦免回朝了。但是後來張九齡在和李林甫(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林九郎)的政治鬥爭中失敗了,張九齡被貶謫,很多人都跟著張九齡一起被貶謫了,有的人辭官了。而王維呢,他給張九齡寫詩表示了同情,但他並沒有隨張九齡一起隱退。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王維《酬張少府》

他在詩中說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但是在張九齡被貶以後,王維一樣給李林甫寫詩,與他應酬唱和。他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始終不能決絕的態度,他始終不能放下他的官位。即使在李林甫做宰相的時候,他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官爵,而且越升越高。所以他的求隱不是發自內心的,他是一種不得已的逃避。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即使後來他半官半隱,可是你看他隱居的地方,終南山和藍田輞川,都是在長安周邊。而且在唐朝有一個詞叫“終南捷徑”。在唐朝很多人蔘加科舉考試,但是不能保證一次就考中,有的人考了幾十次頭髮白了也可能考不上。所以有些人就想到了一個聰明的辦法,就把自己的理想標得很高,每天高談闊論,好像鄙薄世間的一切功名利祿,就隱居在終南山中。這樣一下子就出了名,人們便以為他是高士,傳到了皇帝那裡,於是馬上就請他出來做官,他就屁顛屁顛出來了,連試都不用考。“隨駕隱士”盧藏用就是這樣,“終南捷徑”這個詞也是從這裡出來的。所以隱居在終南山,在唐朝本身已經有一種灰色的含義了。更何況王維是一邊當官一邊隱居。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王維《終南山》

王維的這首《終南山》同樣寫得很有藝術性,很細膩。首聯二句通過誇張和想象極言終南山的高大與寬廣。頷聯說“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寫得真是細膩,觀察真是細緻,登山的時候,你站在山上回望,周圍都是白雲籠罩;你眺望遠山,山上好像煙靄迷濛的樣子,但是等你到了那裡你就會發現剛才看到的煙靄已經不見了,這真是觀察入微。你甚至能在眼前腦補出那樣一幅畫面,很美,很有意境。但還是像前面說的那樣,此時你的內心有感動嗎?沒有,因為詩人只是在藝術的描繪,中間沒有他感情的流露。

"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文|丁十二


我們讀孟浩然的詩、讀杜甫的詩、讀李白的詩內心會有感觸,會有感動。而王維的山水詩那麼美,為什麼卻不能讓我們感動?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個評價是很中肯的。

王維是一個詩、畫、書、音樂俱佳的全才,不光山水田園詩,還有邊塞詩、歌行體等都有不錯的成就。但世人都把他作為山水田園詩人,與孟浩然並稱“王孟”。所以我們今天只是說王維的山水詩,說他求隱的一面。

王維和孟浩然兩者雖經常並舉,但實際上他們之間的境遇完全不同,所以他們的詩風大不同。前面我們說了孟浩然最後是在“求隱也不得,求仕也不得”兩邊失意的夾縫中抱恨而終。而王維呢,是求仕得仕,求隱得隱。

但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不是的!那些不過是表象而已。並不是王維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在內心深處,王維是一個很擰巴的人,甚至有些怯懦,所以王維到死也沒能徹底遠離朝堂,他是屬於那種身在朝堂心在野,但是身居江湖之後,心裡始終捨不得官爵的人。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仕”和“隱”一直是中國詩歌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種“掙扎”。中國古代讀書人從小接受儒家傳統教育,骨子裡都有一種出仕的思想,有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但是當他們進入官場後,發現官場都被一群奸臣把持著。這些人曾經也有遠大的理想,但是一進入官場有了權利和地位,便只顧著升官發財、貪贓枉法,全然不管百姓死活,把當初的責任全拋在腦後了。所以很多讀書人看到這個情況就產生了歸隱的念頭,陶淵明就是如此,“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歸隱了。可是陶淵明是真的享受隱逸的生活,這些從他的詩裡就可以體現。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其五》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帶給我們的感動,縱然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但他依然能自得其樂,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我們再來看王維的詩,王維他是一心求仕的,這是他骨子裡的思想,雖然後面他產生了隱退的想法,但那不過是他怯懦、想要逃避的一種方式。王維的母親信佛,所以王維受母親的影響也信佛。但這些都是對現實的一種不徹底的逃避。

在王維的仕途上,張九齡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王維有次被貶,張九齡很欣賞王維,所以在玄宗面前幫他求情,王維就被赦免回朝了。但是後來張九齡在和李林甫(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林九郎)的政治鬥爭中失敗了,張九齡被貶謫,很多人都跟著張九齡一起被貶謫了,有的人辭官了。而王維呢,他給張九齡寫詩表示了同情,但他並沒有隨張九齡一起隱退。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王維《酬張少府》

他在詩中說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但是在張九齡被貶以後,王維一樣給李林甫寫詩,與他應酬唱和。他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始終不能決絕的態度,他始終不能放下他的官位。即使在李林甫做宰相的時候,他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官爵,而且越升越高。所以他的求隱不是發自內心的,他是一種不得已的逃避。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即使後來他半官半隱,可是你看他隱居的地方,終南山和藍田輞川,都是在長安周邊。而且在唐朝有一個詞叫“終南捷徑”。在唐朝很多人蔘加科舉考試,但是不能保證一次就考中,有的人考了幾十次頭髮白了也可能考不上。所以有些人就想到了一個聰明的辦法,就把自己的理想標得很高,每天高談闊論,好像鄙薄世間的一切功名利祿,就隱居在終南山中。這樣一下子就出了名,人們便以為他是高士,傳到了皇帝那裡,於是馬上就請他出來做官,他就屁顛屁顛出來了,連試都不用考。“隨駕隱士”盧藏用就是這樣,“終南捷徑”這個詞也是從這裡出來的。所以隱居在終南山,在唐朝本身已經有一種灰色的含義了。更何況王維是一邊當官一邊隱居。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王維《終南山》

王維的這首《終南山》同樣寫得很有藝術性,很細膩。首聯二句通過誇張和想象極言終南山的高大與寬廣。頷聯說“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寫得真是細膩,觀察真是細緻,登山的時候,你站在山上回望,周圍都是白雲籠罩;你眺望遠山,山上好像煙靄迷濛的樣子,但是等你到了那裡你就會發現剛才看到的煙靄已經不見了,這真是觀察入微。你甚至能在眼前腦補出那樣一幅畫面,很美,很有意境。但還是像前面說的那樣,此時你的內心有感動嗎?沒有,因為詩人只是在藝術的描繪,中間沒有他感情的流露。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王維最出名的《山居秋瞑》,同樣只是藝術的鋪排和理智的表達。其中傳達給我們的是一種閒適安逸的感受,而且在詩中最後他說他不願意出山,不管春夏秋冬,他都願意待在山中。但是事實上是那樣嗎?不是,我們說了張九齡被貶後,他依然給李林甫寫詩,雖然他厭惡李林甫,但他依然跟李林甫唱和,他捨不得官位。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山居秋瞑》

他不是真心歸隱的,他也並不是享受隱居的生活。他把隱居的生活寫得那麼美,如畫一般,但唯獨沒有他的感情,他就像一個畫家一個藝術家在描繪一處風景,《鹿柴》、《竹裡館》、《辛夷塢》等都是這樣,只是這其中並沒有他的真情實感。

"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文|丁十二


我們讀孟浩然的詩、讀杜甫的詩、讀李白的詩內心會有感觸,會有感動。而王維的山水詩那麼美,為什麼卻不能讓我們感動?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個評價是很中肯的。

王維是一個詩、畫、書、音樂俱佳的全才,不光山水田園詩,還有邊塞詩、歌行體等都有不錯的成就。但世人都把他作為山水田園詩人,與孟浩然並稱“王孟”。所以我們今天只是說王維的山水詩,說他求隱的一面。

王維和孟浩然兩者雖經常並舉,但實際上他們之間的境遇完全不同,所以他們的詩風大不同。前面我們說了孟浩然最後是在“求隱也不得,求仕也不得”兩邊失意的夾縫中抱恨而終。而王維呢,是求仕得仕,求隱得隱。

但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不是的!那些不過是表象而已。並不是王維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在內心深處,王維是一個很擰巴的人,甚至有些怯懦,所以王維到死也沒能徹底遠離朝堂,他是屬於那種身在朝堂心在野,但是身居江湖之後,心裡始終捨不得官爵的人。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仕”和“隱”一直是中國詩歌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種“掙扎”。中國古代讀書人從小接受儒家傳統教育,骨子裡都有一種出仕的思想,有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但是當他們進入官場後,發現官場都被一群奸臣把持著。這些人曾經也有遠大的理想,但是一進入官場有了權利和地位,便只顧著升官發財、貪贓枉法,全然不管百姓死活,把當初的責任全拋在腦後了。所以很多讀書人看到這個情況就產生了歸隱的念頭,陶淵明就是如此,“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歸隱了。可是陶淵明是真的享受隱逸的生活,這些從他的詩裡就可以體現。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其五》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帶給我們的感動,縱然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但他依然能自得其樂,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我們再來看王維的詩,王維他是一心求仕的,這是他骨子裡的思想,雖然後面他產生了隱退的想法,但那不過是他怯懦、想要逃避的一種方式。王維的母親信佛,所以王維受母親的影響也信佛。但這些都是對現實的一種不徹底的逃避。

在王維的仕途上,張九齡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王維有次被貶,張九齡很欣賞王維,所以在玄宗面前幫他求情,王維就被赦免回朝了。但是後來張九齡在和李林甫(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林九郎)的政治鬥爭中失敗了,張九齡被貶謫,很多人都跟著張九齡一起被貶謫了,有的人辭官了。而王維呢,他給張九齡寫詩表示了同情,但他並沒有隨張九齡一起隱退。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王維《酬張少府》

他在詩中說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但是在張九齡被貶以後,王維一樣給李林甫寫詩,與他應酬唱和。他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始終不能決絕的態度,他始終不能放下他的官位。即使在李林甫做宰相的時候,他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官爵,而且越升越高。所以他的求隱不是發自內心的,他是一種不得已的逃避。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即使後來他半官半隱,可是你看他隱居的地方,終南山和藍田輞川,都是在長安周邊。而且在唐朝有一個詞叫“終南捷徑”。在唐朝很多人蔘加科舉考試,但是不能保證一次就考中,有的人考了幾十次頭髮白了也可能考不上。所以有些人就想到了一個聰明的辦法,就把自己的理想標得很高,每天高談闊論,好像鄙薄世間的一切功名利祿,就隱居在終南山中。這樣一下子就出了名,人們便以為他是高士,傳到了皇帝那裡,於是馬上就請他出來做官,他就屁顛屁顛出來了,連試都不用考。“隨駕隱士”盧藏用就是這樣,“終南捷徑”這個詞也是從這裡出來的。所以隱居在終南山,在唐朝本身已經有一種灰色的含義了。更何況王維是一邊當官一邊隱居。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王維《終南山》

王維的這首《終南山》同樣寫得很有藝術性,很細膩。首聯二句通過誇張和想象極言終南山的高大與寬廣。頷聯說“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寫得真是細膩,觀察真是細緻,登山的時候,你站在山上回望,周圍都是白雲籠罩;你眺望遠山,山上好像煙靄迷濛的樣子,但是等你到了那裡你就會發現剛才看到的煙靄已經不見了,這真是觀察入微。你甚至能在眼前腦補出那樣一幅畫面,很美,很有意境。但還是像前面說的那樣,此時你的內心有感動嗎?沒有,因為詩人只是在藝術的描繪,中間沒有他感情的流露。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王維最出名的《山居秋瞑》,同樣只是藝術的鋪排和理智的表達。其中傳達給我們的是一種閒適安逸的感受,而且在詩中最後他說他不願意出山,不管春夏秋冬,他都願意待在山中。但是事實上是那樣嗎?不是,我們說了張九齡被貶後,他依然給李林甫寫詩,雖然他厭惡李林甫,但他依然跟李林甫唱和,他捨不得官位。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山居秋瞑》

他不是真心歸隱的,他也並不是享受隱居的生活。他把隱居的生活寫得那麼美,如畫一般,但唯獨沒有他的感情,他就像一個畫家一個藝術家在描繪一處風景,《鹿柴》、《竹裡館》、《辛夷塢》等都是這樣,只是這其中並沒有他的真情實感。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王維有一篇文章《與魏居士書》,安史之亂後,唐肅宗讓王維寫一封信給魏居士讓他出來做官,因為王維號摩詰居士,所以唐肅宗的意思是王維也是居士都出來做官了,你魏居士也可以。很顯然魏居士最終還是沒有出來做官,因為名字都沒留下,看來魏居士是個真隱士。

在這封書信中,王維說到了兩個人嵇康和陶淵明,都是有名的隱士。嵇康是竹林七賢之一,他有一個好朋友山濤也是竹林七賢之一,後來山濤出來做官了,就推薦嵇康也出來。而嵇康不願意出來,他將自己比作一匹野馬,說野馬是拴不住的,它總要掙斷繩子逃走,它嚮往的是茂密的樹林和豐茂的草地。

而王維卻說嵇康一心掙脫出去和低下頭來接受別人的捆綁沒有區別;一心要回到自由的長林豐茂之地與坐在衙門裡沒有區別。王維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覺得只要心裡沒有分別就沒有分別了。可如果連妥協和反抗都沒了區別,這豈不是黑白可以顛倒?是非可以不分?

"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文|丁十二


我們讀孟浩然的詩、讀杜甫的詩、讀李白的詩內心會有感觸,會有感動。而王維的山水詩那麼美,為什麼卻不能讓我們感動?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個評價是很中肯的。

王維是一個詩、畫、書、音樂俱佳的全才,不光山水田園詩,還有邊塞詩、歌行體等都有不錯的成就。但世人都把他作為山水田園詩人,與孟浩然並稱“王孟”。所以我們今天只是說王維的山水詩,說他求隱的一面。

王維和孟浩然兩者雖經常並舉,但實際上他們之間的境遇完全不同,所以他們的詩風大不同。前面我們說了孟浩然最後是在“求隱也不得,求仕也不得”兩邊失意的夾縫中抱恨而終。而王維呢,是求仕得仕,求隱得隱。

但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不是的!那些不過是表象而已。並不是王維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在內心深處,王維是一個很擰巴的人,甚至有些怯懦,所以王維到死也沒能徹底遠離朝堂,他是屬於那種身在朝堂心在野,但是身居江湖之後,心裡始終捨不得官爵的人。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仕”和“隱”一直是中國詩歌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種“掙扎”。中國古代讀書人從小接受儒家傳統教育,骨子裡都有一種出仕的思想,有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但是當他們進入官場後,發現官場都被一群奸臣把持著。這些人曾經也有遠大的理想,但是一進入官場有了權利和地位,便只顧著升官發財、貪贓枉法,全然不管百姓死活,把當初的責任全拋在腦後了。所以很多讀書人看到這個情況就產生了歸隱的念頭,陶淵明就是如此,“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歸隱了。可是陶淵明是真的享受隱逸的生活,這些從他的詩裡就可以體現。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其五》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帶給我們的感動,縱然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但他依然能自得其樂,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我們再來看王維的詩,王維他是一心求仕的,這是他骨子裡的思想,雖然後面他產生了隱退的想法,但那不過是他怯懦、想要逃避的一種方式。王維的母親信佛,所以王維受母親的影響也信佛。但這些都是對現實的一種不徹底的逃避。

在王維的仕途上,張九齡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王維有次被貶,張九齡很欣賞王維,所以在玄宗面前幫他求情,王維就被赦免回朝了。但是後來張九齡在和李林甫(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林九郎)的政治鬥爭中失敗了,張九齡被貶謫,很多人都跟著張九齡一起被貶謫了,有的人辭官了。而王維呢,他給張九齡寫詩表示了同情,但他並沒有隨張九齡一起隱退。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王維《酬張少府》

他在詩中說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但是在張九齡被貶以後,王維一樣給李林甫寫詩,與他應酬唱和。他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始終不能決絕的態度,他始終不能放下他的官位。即使在李林甫做宰相的時候,他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官爵,而且越升越高。所以他的求隱不是發自內心的,他是一種不得已的逃避。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即使後來他半官半隱,可是你看他隱居的地方,終南山和藍田輞川,都是在長安周邊。而且在唐朝有一個詞叫“終南捷徑”。在唐朝很多人蔘加科舉考試,但是不能保證一次就考中,有的人考了幾十次頭髮白了也可能考不上。所以有些人就想到了一個聰明的辦法,就把自己的理想標得很高,每天高談闊論,好像鄙薄世間的一切功名利祿,就隱居在終南山中。這樣一下子就出了名,人們便以為他是高士,傳到了皇帝那裡,於是馬上就請他出來做官,他就屁顛屁顛出來了,連試都不用考。“隨駕隱士”盧藏用就是這樣,“終南捷徑”這個詞也是從這裡出來的。所以隱居在終南山,在唐朝本身已經有一種灰色的含義了。更何況王維是一邊當官一邊隱居。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王維《終南山》

王維的這首《終南山》同樣寫得很有藝術性,很細膩。首聯二句通過誇張和想象極言終南山的高大與寬廣。頷聯說“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寫得真是細膩,觀察真是細緻,登山的時候,你站在山上回望,周圍都是白雲籠罩;你眺望遠山,山上好像煙靄迷濛的樣子,但是等你到了那裡你就會發現剛才看到的煙靄已經不見了,這真是觀察入微。你甚至能在眼前腦補出那樣一幅畫面,很美,很有意境。但還是像前面說的那樣,此時你的內心有感動嗎?沒有,因為詩人只是在藝術的描繪,中間沒有他感情的流露。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王維最出名的《山居秋瞑》,同樣只是藝術的鋪排和理智的表達。其中傳達給我們的是一種閒適安逸的感受,而且在詩中最後他說他不願意出山,不管春夏秋冬,他都願意待在山中。但是事實上是那樣嗎?不是,我們說了張九齡被貶後,他依然給李林甫寫詩,雖然他厭惡李林甫,但他依然跟李林甫唱和,他捨不得官位。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山居秋瞑》

他不是真心歸隱的,他也並不是享受隱居的生活。他把隱居的生活寫得那麼美,如畫一般,但唯獨沒有他的感情,他就像一個畫家一個藝術家在描繪一處風景,《鹿柴》、《竹裡館》、《辛夷塢》等都是這樣,只是這其中並沒有他的真情實感。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王維有一篇文章《與魏居士書》,安史之亂後,唐肅宗讓王維寫一封信給魏居士讓他出來做官,因為王維號摩詰居士,所以唐肅宗的意思是王維也是居士都出來做官了,你魏居士也可以。很顯然魏居士最終還是沒有出來做官,因為名字都沒留下,看來魏居士是個真隱士。

在這封書信中,王維說到了兩個人嵇康和陶淵明,都是有名的隱士。嵇康是竹林七賢之一,他有一個好朋友山濤也是竹林七賢之一,後來山濤出來做官了,就推薦嵇康也出來。而嵇康不願意出來,他將自己比作一匹野馬,說野馬是拴不住的,它總要掙斷繩子逃走,它嚮往的是茂密的樹林和豐茂的草地。

而王維卻說嵇康一心掙脫出去和低下頭來接受別人的捆綁沒有區別;一心要回到自由的長林豐茂之地與坐在衙門裡沒有區別。王維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覺得只要心裡沒有分別就沒有分別了。可如果連妥協和反抗都沒了區別,這豈不是黑白可以顛倒?是非可以不分?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這還不算,在說到陶淵明時,王維怎麼說?陶淵明不願意拍馬屁,不願意為了五斗米折腰就辭官不做了,後來導致自己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甚至到隔壁鄰居借一點糧食,自己很不好意思。王維卻說假如陶淵明當年去見一見那個領導,拍拍馬屁,好吃好喝招待著,現在就可以平平安安舒舒服服享受國家給你的田地,你就不用再經常吃不起飯,喝不起酒了。說陶淵明是“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陶淵明《乞食》

王維這樣的話,完全就是狡辯。一個人窮即使窮到乞討並不可恥,雖然會慚愧;但一個人出賣自己的人格,與奸佞為伍,同流合汙、善惡不分、虛與委蛇、諂媚權貴才真的可恥,才一輩子都應該感到羞愧。

但這也同時從側面暴露了王維內心的真實想法,他就是捨不得官爵。所以儘管他年輕時滿懷壯志來到長安,受到張九齡的多次推薦和幫助。但是在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迫害時,他雖然有寫詩給張九齡表示同情,但他沒有隨張九齡一起貶謫,更別談辭官。不但沒有辭官,他還寫詩讚美李林甫。但是話說回來,他也並沒有跟李林甫一起為非作歹,一起幹貪贓枉法的事。所以也不能說他善惡不分,忠奸不明,他只是捨不得頭上的烏紗帽而已。

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王維和杜甫都是經歷過這次戰亂的詩人,杜甫幾乎每首詩都提到了安史之亂,而王維呢,沒有一首反映安史之亂的詩歌。

"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文|丁十二


我們讀孟浩然的詩、讀杜甫的詩、讀李白的詩內心會有感觸,會有感動。而王維的山水詩那麼美,為什麼卻不能讓我們感動?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個評價是很中肯的。

王維是一個詩、畫、書、音樂俱佳的全才,不光山水田園詩,還有邊塞詩、歌行體等都有不錯的成就。但世人都把他作為山水田園詩人,與孟浩然並稱“王孟”。所以我們今天只是說王維的山水詩,說他求隱的一面。

王維和孟浩然兩者雖經常並舉,但實際上他們之間的境遇完全不同,所以他們的詩風大不同。前面我們說了孟浩然最後是在“求隱也不得,求仕也不得”兩邊失意的夾縫中抱恨而終。而王維呢,是求仕得仕,求隱得隱。

但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不是的!那些不過是表象而已。並不是王維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在內心深處,王維是一個很擰巴的人,甚至有些怯懦,所以王維到死也沒能徹底遠離朝堂,他是屬於那種身在朝堂心在野,但是身居江湖之後,心裡始終捨不得官爵的人。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仕”和“隱”一直是中國詩歌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種“掙扎”。中國古代讀書人從小接受儒家傳統教育,骨子裡都有一種出仕的思想,有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但是當他們進入官場後,發現官場都被一群奸臣把持著。這些人曾經也有遠大的理想,但是一進入官場有了權利和地位,便只顧著升官發財、貪贓枉法,全然不管百姓死活,把當初的責任全拋在腦後了。所以很多讀書人看到這個情況就產生了歸隱的念頭,陶淵明就是如此,“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歸隱了。可是陶淵明是真的享受隱逸的生活,這些從他的詩裡就可以體現。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其五》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帶給我們的感動,縱然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但他依然能自得其樂,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我們再來看王維的詩,王維他是一心求仕的,這是他骨子裡的思想,雖然後面他產生了隱退的想法,但那不過是他怯懦、想要逃避的一種方式。王維的母親信佛,所以王維受母親的影響也信佛。但這些都是對現實的一種不徹底的逃避。

在王維的仕途上,張九齡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王維有次被貶,張九齡很欣賞王維,所以在玄宗面前幫他求情,王維就被赦免回朝了。但是後來張九齡在和李林甫(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林九郎)的政治鬥爭中失敗了,張九齡被貶謫,很多人都跟著張九齡一起被貶謫了,有的人辭官了。而王維呢,他給張九齡寫詩表示了同情,但他並沒有隨張九齡一起隱退。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王維《酬張少府》

他在詩中說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但是在張九齡被貶以後,王維一樣給李林甫寫詩,與他應酬唱和。他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始終不能決絕的態度,他始終不能放下他的官位。即使在李林甫做宰相的時候,他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官爵,而且越升越高。所以他的求隱不是發自內心的,他是一種不得已的逃避。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即使後來他半官半隱,可是你看他隱居的地方,終南山和藍田輞川,都是在長安周邊。而且在唐朝有一個詞叫“終南捷徑”。在唐朝很多人蔘加科舉考試,但是不能保證一次就考中,有的人考了幾十次頭髮白了也可能考不上。所以有些人就想到了一個聰明的辦法,就把自己的理想標得很高,每天高談闊論,好像鄙薄世間的一切功名利祿,就隱居在終南山中。這樣一下子就出了名,人們便以為他是高士,傳到了皇帝那裡,於是馬上就請他出來做官,他就屁顛屁顛出來了,連試都不用考。“隨駕隱士”盧藏用就是這樣,“終南捷徑”這個詞也是從這裡出來的。所以隱居在終南山,在唐朝本身已經有一種灰色的含義了。更何況王維是一邊當官一邊隱居。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王維《終南山》

王維的這首《終南山》同樣寫得很有藝術性,很細膩。首聯二句通過誇張和想象極言終南山的高大與寬廣。頷聯說“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寫得真是細膩,觀察真是細緻,登山的時候,你站在山上回望,周圍都是白雲籠罩;你眺望遠山,山上好像煙靄迷濛的樣子,但是等你到了那裡你就會發現剛才看到的煙靄已經不見了,這真是觀察入微。你甚至能在眼前腦補出那樣一幅畫面,很美,很有意境。但還是像前面說的那樣,此時你的內心有感動嗎?沒有,因為詩人只是在藝術的描繪,中間沒有他感情的流露。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王維最出名的《山居秋瞑》,同樣只是藝術的鋪排和理智的表達。其中傳達給我們的是一種閒適安逸的感受,而且在詩中最後他說他不願意出山,不管春夏秋冬,他都願意待在山中。但是事實上是那樣嗎?不是,我們說了張九齡被貶後,他依然給李林甫寫詩,雖然他厭惡李林甫,但他依然跟李林甫唱和,他捨不得官位。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山居秋瞑》

他不是真心歸隱的,他也並不是享受隱居的生活。他把隱居的生活寫得那麼美,如畫一般,但唯獨沒有他的感情,他就像一個畫家一個藝術家在描繪一處風景,《鹿柴》、《竹裡館》、《辛夷塢》等都是這樣,只是這其中並沒有他的真情實感。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王維有一篇文章《與魏居士書》,安史之亂後,唐肅宗讓王維寫一封信給魏居士讓他出來做官,因為王維號摩詰居士,所以唐肅宗的意思是王維也是居士都出來做官了,你魏居士也可以。很顯然魏居士最終還是沒有出來做官,因為名字都沒留下,看來魏居士是個真隱士。

在這封書信中,王維說到了兩個人嵇康和陶淵明,都是有名的隱士。嵇康是竹林七賢之一,他有一個好朋友山濤也是竹林七賢之一,後來山濤出來做官了,就推薦嵇康也出來。而嵇康不願意出來,他將自己比作一匹野馬,說野馬是拴不住的,它總要掙斷繩子逃走,它嚮往的是茂密的樹林和豐茂的草地。

而王維卻說嵇康一心掙脫出去和低下頭來接受別人的捆綁沒有區別;一心要回到自由的長林豐茂之地與坐在衙門裡沒有區別。王維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覺得只要心裡沒有分別就沒有分別了。可如果連妥協和反抗都沒了區別,這豈不是黑白可以顛倒?是非可以不分?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這還不算,在說到陶淵明時,王維怎麼說?陶淵明不願意拍馬屁,不願意為了五斗米折腰就辭官不做了,後來導致自己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甚至到隔壁鄰居借一點糧食,自己很不好意思。王維卻說假如陶淵明當年去見一見那個領導,拍拍馬屁,好吃好喝招待著,現在就可以平平安安舒舒服服享受國家給你的田地,你就不用再經常吃不起飯,喝不起酒了。說陶淵明是“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陶淵明《乞食》

王維這樣的話,完全就是狡辯。一個人窮即使窮到乞討並不可恥,雖然會慚愧;但一個人出賣自己的人格,與奸佞為伍,同流合汙、善惡不分、虛與委蛇、諂媚權貴才真的可恥,才一輩子都應該感到羞愧。

但這也同時從側面暴露了王維內心的真實想法,他就是捨不得官爵。所以儘管他年輕時滿懷壯志來到長安,受到張九齡的多次推薦和幫助。但是在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迫害時,他雖然有寫詩給張九齡表示同情,但他沒有隨張九齡一起貶謫,更別談辭官。不但沒有辭官,他還寫詩讚美李林甫。但是話說回來,他也並沒有跟李林甫一起為非作歹,一起幹貪贓枉法的事。所以也不能說他善惡不分,忠奸不明,他只是捨不得頭上的烏紗帽而已。

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王維和杜甫都是經歷過這次戰亂的詩人,杜甫幾乎每首詩都提到了安史之亂,而王維呢,沒有一首反映安史之亂的詩歌。

我們讀孟浩然、杜甫的詩會流淚,為什麼讀王維的詩卻不會感動?

《易經》上說“修辭立其誠”,要想成為一個好的作者,不管寫什麼,最重要的都是真誠,一定要說自己想說的話。不然就會像王維這樣,即使有很高的天分和高超的藝術技巧,但始終不能給人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動,因為他的詩歌中缺少了最真摯的情感。

須知:任何的表達技巧和藝術形式在真情實感面前都弱爆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圖片作者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