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


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


“慎獨”,典出《禮記·中庸》,意為謹慎獨處時的行為,通俗的意思就是人前人後都一個樣,可說是修身的至高境界。

慎獨,修養的是內在的定力,是古人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無人時、細微處,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

除慎獨外,還有四個“慎”字可作為我們修身處世的根本。


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


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



慎獨,“君子慎其獨也”。


所謂“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時也能謹慎自律,操行自守,不欺暗室。關於慎獨,國學君曾經也與諸位師兄分享過相關感悟。

在沒有人監督,沒有人看到我們的暗處,一定要慎獨、堅守一個君子的原則。

中國曆代文人學士受“慎獨”思想的影響頗深,都以此來砥礪標榜,作為修身進德的重要目標。面對故人王密的賄賂和“暮夜無知者”和說法,楊震慨然回絕:“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以慎獨精神成為廉潔自律的典範。

被譽為晚清三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他著名的“日課四條”就是: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四條之中,慎獨是第一位的,其他三條是都以慎獨為基礎。


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


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


慎染,“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古篇《墨子·所染》記載一段故事:“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說他曾見人染絲,然後感嘆:“(絲)染了青顏料就變成青色,染了黃顏料就變成黃色。染料不同,絲的顏色也跟著變化。經過五次之後,就變為五種顏色了。所以染這件事是不可不謹慎的。”

荀子在《勸學》裡面也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蓬草生長在大麻中,用不著扶就長得挺直;白沙混雜在烏黑的泥土中,跟黑土一起沾染黑了。

孟母也是看到了壞環境和好環境對人的成長所產生的不同影響,才決定三遷其所,而使孟子終成大器。

“慎染”,就是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主動接受良好環境的影響,涵養正氣。


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


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



慎微,“慎微防萌,以斷其邪”。

漢代哲學家王符說:“慎微防萌,以斷其邪。”可見,慎微,是防止貪慾萌生、斬斷邪念必須堅持的操守。


慎微,主要是慎小事小節。一個很有名的實驗叫“溫水效應”,先把青蛙放入沸水中,青蛙受到強烈刺激,拼命一跳,挽救了自己。再把這隻青蛙放入涼水中,再慢慢加熱,青蛙在水裡悠閒自得,當水溫過高想跳出來時,已跳不出來了。

蜀漢先主劉備將之概括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不慮於微,始貽大患;不防於小,終累大德。


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



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


慎初,“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

“慎初”,顧名思義,就是戒慎於事情發生之初,在思想上築牢“第一道防線”,不存僥倖之心,避免誤入歧途。

明朝都察院長王廷相講過一個“轎伕溼鞋”的故事:“昨雨後出街衢,一輿人躡新履,自灰廠歷長安街,皆擇地而蹈,兢兢恐汙其履,轉入京城,漸多泥濘,偶一沾濡,列不復顧惜。”

昨天雨後我到街上去,看見一個轎伕愛惜自己腳下的新鞋子,從灰廠到長安街這段路,下腳的地方總是挑了又挑,唯恐把自己的鞋弄髒了。但是到了京城,路上泥濘的地方就多了。偶然把鞋子沾溼弄髒後,就毫不顧惜,什麼地方都踩下去了。

王廷相由此感悟到,“儻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如果一失足,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呢?

自覺不越雷池一步,行所當行,止所當止,就是慎初的意義。


慎獨、慎染、慎微、慎初、慎終



慎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詩經》中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就是說沒有一件事情是沒有開始的,但是難得有一件事情有結局。

老子也曾經在《道德經》裡面說:“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人們從事事業,經常在即將成功時卻失敗了,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不能遵循自然規律,心存輕忽。

堅持二字,寫易行難。有一個非常通俗易懂的表述:“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我們開始做一件事,總是信心滿滿而又躊躇滿志,到了中途可能會灰心喪氣想偷工減料。但是如果真正想做好一件事情,不想到頭來還功敗垂成,就應做到善始善終。

一個懂得“慎”的人,不一定就是“完人”;但是一個不懂得“慎”的人,卻一定是“瑕人”。慎獨、慎染、慎微、慎初和慎終,護我們駐守清本,安得自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