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何謂第一等事?

王守仁(1472—1529),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弘治進士,歷任刑、兵部主事。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受廷杖,被貶為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劉瑾奸黨被剪除後,升遷到廬陵任知縣。正德十一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康、贛州,先後鎮壓福建、江西農民起義,平定寧王叛亂,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1905年,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為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將領,他率領裝備處於劣勢的日本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成為了日本家喻戶曉的人物。由於他在戰爭中的優異表現,日本天皇任命他為海軍軍令部部長,將他召回日本,併為他舉行了慶功宴會。在這次宴會上,面對著與會眾人的一片誇讚之聲,東鄉平八郎默不作聲,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有七個大字:

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何謂第一等事?

王陽明早慧,四歲之前,他就把爺爺王天敘經常朗誦的書籍內容全部爛熟在胸。和大多數孩子一樣,他生性活潑、頑皮好動,有一種惹人發火的好奇心。當他四歲開口說話後,總是把王天敘追問得走投無路。同時,他對任何事物都有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刻苦鑽研的心。

隨著年紀的增長,王陽明的心越來越野,越來越讓當時的人不能接受。1482年,王陽明的父親高中狀元在北京獲取官職。十一歲的王陽明和爺爺王天敘從浙江餘姚前往北京。途經鎮江時,王天敘被他在鎮江的詩友挽留,一行人遊覽金山寺。

遊玩進入高潮時,有人提議以“金山寺”為名作詩。當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時,王陽明已揮筆而就,這首詩是這樣的:“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王天敘揚揚得意地把孫子的詩傳給眾人看,這些詩友們嘖嘖稱奇。但有幾人打翻了醋罈子,議論說,這樣的詩歌怎麼可能是一個孩子所作,必是王天敘代作,以顯示他孫子的超人才華。王天敘顯然聽到了這樣的議論,為了證明他孫子的確有超人的才華,就讓他們給王陽明命題。

王陽明:何謂第一等事?

有人就指著金山寺的“蔽月山房”景點說:“作一首如何?”

王陽明毫不謙虛,點頭。

有人要拿筆墨紙硯給王陽明,王陽明拒絕說:“不必。”還未等那人反應過來,他已脫口而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圓。”

對詩歌稍有欣賞力的人就能發現,這首詩語言雖然清新平凡,卻呈現了一種非凡的藝術觀念。這也是他第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作。此詩看似言辭幼稚,很有打油詩的神韻,但其中卻奧妙無窮。山和月到底哪個更大,這個十二歲的少年用他獨特的思考觀察方式,給出了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

即使那些醋罈子也不得不發自肺腑地稱讚,這真是一首好詩。可王陽明卻發出一聲青澀的冷笑,說道:“文章小事,何足掛齒!”

眾人大驚。文章怎麼是小事?在大明帝國,文章是能獲取高官厚祿的頭等大事,作為知識分子,文章差不多是他生命中唯一的事。如果文章是小事,那王陽明心中的大事還能是什麼呢?

王陽明:何謂第一等事?

1483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相當於是在問,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麼?

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但他還是很快作出了堅定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

王陽明嚴肅地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頓了頓,一臉鄭重地繼續說道:“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這一句話,就是他以後要走的路。年少的王陽明難得有如此悟性,加之於書香世家,終日看書,勤倦忘餐。每當別家孩童邀請出門玩耍,他都一一拒絕。沉寂書海,使他成為了同齡人中的異類,但每個聖人在發光前,都需要走一段又一段的孤獨的路。

人的一生應該追求什麼,人人都有自己的說法。有人說是功名利祿,有人說是安居樂業,也有人說是用無限的知識充實自己。不論是哪種追求,都需要用心。專心做事才有可能實現追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