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乾(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編者按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和我的祖國,像海和浪花一朵”……為什麼這些歌曲,年代再久遠,一聽仍會心潮澎湃?為什麼這些歌曲,即便很久沒聽,旋律一響,仍會熱淚盈眶?

因為這歌聲中有家國,有她的篳路藍縷,有她的艱辛曲折,有她的拼搏奮鬥,有她的欣欣向榮;因為這歌聲中有風雲,有一代代人的血和淚,有無數人的悲與歡,有一個民族的屈辱與自信,有一個國家的光榮和夢想。

這是歷史之歌,也是未來之歌。它們凝聚了中國共產黨氣質中最堅硬的部分,也抒發著億萬中華兒女靈魂中最柔軟的心聲。它們呼應著祖國母親的心跳,也緊扣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脈搏。

歲月留聲。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我們選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歌曲,和祖國母親一起,和千萬讀者一起,聽聽這些直入人心的壯美旋律,聽聽歌曲背後那些動人故事。

"

陳乾(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編者按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和我的祖國,像海和浪花一朵”……為什麼這些歌曲,年代再久遠,一聽仍會心潮澎湃?為什麼這些歌曲,即便很久沒聽,旋律一響,仍會熱淚盈眶?

因為這歌聲中有家國,有她的篳路藍縷,有她的艱辛曲折,有她的拼搏奮鬥,有她的欣欣向榮;因為這歌聲中有風雲,有一代代人的血和淚,有無數人的悲與歡,有一個民族的屈辱與自信,有一個國家的光榮和夢想。

這是歷史之歌,也是未來之歌。它們凝聚了中國共產黨氣質中最堅硬的部分,也抒發著億萬中華兒女靈魂中最柔軟的心聲。它們呼應著祖國母親的心跳,也緊扣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脈搏。

歲月留聲。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我們選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歌曲,和祖國母親一起,和千萬讀者一起,聽聽這些直入人心的壯美旋律,聽聽歌曲背後那些動人故事。

歌曲《歌唱祖國》誕生記

王莘在朝鮮戰場和慰問團排練《歌唱祖國》圖片為資料圖片

它是全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歌曲,被十幾億人傳唱了近70年;

它美妙的旋律與激昂的歌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把全世界華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它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國務活動、會務活動、外事活動、檢閱活動的禮儀曲、開場曲和尾聲曲;

它和《義勇軍進行曲》一樣,被永久載入史冊;

它,就是人民音樂家王莘於1950年作詞、作曲的歌曲《歌唱祖國》。

1949年,隨著開國禮炮第一聲巨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既開闢了中國社會歷史的新紀元,也開啟了文學藝術發展的新階段。新的時代和新的生活,為文藝工作者施展才華創造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在光榮的歷史使命感召下,藝術家們滿懷熱情地投入對新社會的謳歌中。他們以飽含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鼓舞和激勵著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投身到新中國的各項建設事業中去。

《歌唱祖國》就是這一時期誕生的,承載獨特歷史使命,蘊含豐富藝術價值的群眾歌曲之一。它緣起於1949年開國大典,問世於1950年國慶節前,又於1951年9月15日登上《人民日報》,成為中央文化部(文化和旅遊部前身)要求全國範圍學唱的歌曲。1951年國慶期間,《歌唱祖國》以其廣闊的構思、深遠的立意、鮮明的音樂形象和鏗鏘有力的音樂語言唱響全國,此後,在海內外迅速傳播,成為幾代中華兒女耳熟能詳的歌曲。

冼星海贈給王莘一支鉛筆,他說:“我用這支筆寫下了《黃河大合唱》,你拿著它,希望你也能用這支筆寫出些催人奮進的音樂作品來”

生於1918年的王莘,幼年在“絲竹音樂”盛行的環境中成長。他酷愛音樂,小學時便跟隨家中能書會畫、精通絲竹樂器的姐夫學會了拉二胡和吹笛子。1932年,年僅14歲、一心想成為音樂家的王莘,因家境貧寒,踏上了遠赴上海的學徒工之路。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後,上海掀起了抗日救亡歌詠運動。17歲的王莘在青年會劉良謨先生的介紹下加入了“民眾歌詠會”,後又結識了正在上海搞救亡歌詠活動的冼星海和呂驥等人,很快便成為活動骨幹,還當上了教群眾演唱救亡歌曲的“小教員”。

1938年,王莘到達革命聖地延安,考取了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在冼星海、呂驥、向隅等名師的悉心指導下,開始專業、系統的學習。延安緊張充實的學習生活和參與《黃河大合唱》籌備與首演的經歷,為王莘日後從事專業音樂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和情感儲備。

畢業前,冼星海贈給王莘一支頗有紀念意義的法國自動鉛筆,他說:“我用這支筆寫下了《黃河大合唱》,你拿著它,希望你也能用這支筆寫出些催人奮進的音樂作品來。”

1939年6月,畢業後的王莘奔波於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執教於華北聯大音樂系,創作出反映根據地人民心聲的《選村長》《打擊頑固分子》等革命歌曲。1943年春,時任“華北群眾劇社”音樂隊長、副社長的王莘,相繼創作出《戰鬥生產》《永遠跟著共產黨》等歌曲,產生了強大的號召力,在鼓舞軍民士氣的同時,也敲響了侵略者和反動派走向滅亡的喪鐘。

"

陳乾(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編者按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和我的祖國,像海和浪花一朵”……為什麼這些歌曲,年代再久遠,一聽仍會心潮澎湃?為什麼這些歌曲,即便很久沒聽,旋律一響,仍會熱淚盈眶?

因為這歌聲中有家國,有她的篳路藍縷,有她的艱辛曲折,有她的拼搏奮鬥,有她的欣欣向榮;因為這歌聲中有風雲,有一代代人的血和淚,有無數人的悲與歡,有一個民族的屈辱與自信,有一個國家的光榮和夢想。

這是歷史之歌,也是未來之歌。它們凝聚了中國共產黨氣質中最堅硬的部分,也抒發著億萬中華兒女靈魂中最柔軟的心聲。它們呼應著祖國母親的心跳,也緊扣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脈搏。

歲月留聲。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我們選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歌曲,和祖國母親一起,和千萬讀者一起,聽聽這些直入人心的壯美旋律,聽聽歌曲背後那些動人故事。

歌曲《歌唱祖國》誕生記

王莘在朝鮮戰場和慰問團排練《歌唱祖國》圖片為資料圖片

它是全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歌曲,被十幾億人傳唱了近70年;

它美妙的旋律與激昂的歌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把全世界華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它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國務活動、會務活動、外事活動、檢閱活動的禮儀曲、開場曲和尾聲曲;

它和《義勇軍進行曲》一樣,被永久載入史冊;

它,就是人民音樂家王莘於1950年作詞、作曲的歌曲《歌唱祖國》。

1949年,隨著開國禮炮第一聲巨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既開闢了中國社會歷史的新紀元,也開啟了文學藝術發展的新階段。新的時代和新的生活,為文藝工作者施展才華創造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在光榮的歷史使命感召下,藝術家們滿懷熱情地投入對新社會的謳歌中。他們以飽含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鼓舞和激勵著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投身到新中國的各項建設事業中去。

《歌唱祖國》就是這一時期誕生的,承載獨特歷史使命,蘊含豐富藝術價值的群眾歌曲之一。它緣起於1949年開國大典,問世於1950年國慶節前,又於1951年9月15日登上《人民日報》,成為中央文化部(文化和旅遊部前身)要求全國範圍學唱的歌曲。1951年國慶期間,《歌唱祖國》以其廣闊的構思、深遠的立意、鮮明的音樂形象和鏗鏘有力的音樂語言唱響全國,此後,在海內外迅速傳播,成為幾代中華兒女耳熟能詳的歌曲。

冼星海贈給王莘一支鉛筆,他說:“我用這支筆寫下了《黃河大合唱》,你拿著它,希望你也能用這支筆寫出些催人奮進的音樂作品來”

生於1918年的王莘,幼年在“絲竹音樂”盛行的環境中成長。他酷愛音樂,小學時便跟隨家中能書會畫、精通絲竹樂器的姐夫學會了拉二胡和吹笛子。1932年,年僅14歲、一心想成為音樂家的王莘,因家境貧寒,踏上了遠赴上海的學徒工之路。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後,上海掀起了抗日救亡歌詠運動。17歲的王莘在青年會劉良謨先生的介紹下加入了“民眾歌詠會”,後又結識了正在上海搞救亡歌詠活動的冼星海和呂驥等人,很快便成為活動骨幹,還當上了教群眾演唱救亡歌曲的“小教員”。

1938年,王莘到達革命聖地延安,考取了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在冼星海、呂驥、向隅等名師的悉心指導下,開始專業、系統的學習。延安緊張充實的學習生活和參與《黃河大合唱》籌備與首演的經歷,為王莘日後從事專業音樂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和情感儲備。

畢業前,冼星海贈給王莘一支頗有紀念意義的法國自動鉛筆,他說:“我用這支筆寫下了《黃河大合唱》,你拿著它,希望你也能用這支筆寫出些催人奮進的音樂作品來。”

1939年6月,畢業後的王莘奔波於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執教於華北聯大音樂系,創作出反映根據地人民心聲的《選村長》《打擊頑固分子》等革命歌曲。1943年春,時任“華北群眾劇社”音樂隊長、副社長的王莘,相繼創作出《戰鬥生產》《永遠跟著共產黨》等歌曲,產生了強大的號召力,在鼓舞軍民士氣的同時,也敲響了侵略者和反動派走向滅亡的喪鐘。

歌曲《歌唱祖國》誕生記

1951年9月15日的《人民日報》向全國讀者推薦了《歌唱祖國》 圖片為資料圖片

當這段歌譜躍然紙上,音樂家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1949年1月15日,解放軍攻佔天津。第二天,王莘便帶領“華北群眾劇社”全體成員進駐天津。在開國大典前的一次工作會上有人提議,應該每人創作一首新歌曲,為開國大典獻禮。這個倡議得到參會人員的一致贊同。王莘更覺得責任重大,為了帶頭寫出一首歌頌祖國的好歌曲,常常苦思冥想,夜不能眠。

但是,以歌曲這樣的微小體裁承載如此宏大的主題創作,其難度猶如方寸之間雕刻萬千氣象。對於一路追隨革命,見證了從民主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新中國誕生的王莘而言,想抒發的東西太多,這就難上加難。直到10月1日,王莘作為天津音樂界代表參加開國大典遊行,看著一個個遊行方隊喊著口號走過天安門城樓時,不禁激動得熱淚盈眶,熱血沸騰。他多麼希望能寫出一首歌,歌唱偉大的祖國,歌唱勤勞勇敢的人民,歌唱領導人民翻身得解放的中國共產黨,歌唱年輕而蒸蒸日上的人民共和國……想到這裡,突然有一個十分具體的場景出現在他的腦海裡:如果遊行方隊能夠齊聲唱著這樣一首歌,邁著整齊的步伐走過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廣場,該有多好!

有了這個目標,王莘投入緊張的創作,不到三天便能寫出一首新歌。從開國大典到1950年夏天,他已寫出一百餘首歌曲。其中,六首分別發表在《天津日報》和《天津歌聲》等報刊上,但始終沒有傳唱開來。

1950年9月,正值國慶一週年前夕,身為團長的王莘為天津音樂工作團採購西洋樂器,到北京出差。在西四牌樓附近的一個當鋪,發現了國民黨軍樂團遺留的舊樂器,他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錢,買下幾件急需的樂器。兩把長號背在肩上,小號、長笛和雙簧管都掛在脖子上,左右手提著圓號“狼狽”地向火車站走去。

九月的北京,陽光燦爛、紅旗招展、花團錦簇、鑼鼓喧天。為國慶排練的少先隊員敲著鼓,吹著號,唱著《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邁著整齊的步伐練習隊列,準備接受檢閱。看到這一幕,作曲家不禁回憶起開國大典時的情景。

那個想了很久卻遲遲未來的曲調就那樣自然地流淌出來:“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隨著旋律的行進,又引申出兩句“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一上火車,王莘急忙拿出筆,沒找到紙,便在煙盒背面飛快記錄起來。窗外的景色不停變換,他靈感如泉湧,寫下了“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一股創作的熱流推著他反覆朗讀“英雄的人民站起來了,我們團結友愛堅強如鋼”。

當這段歌譜躍然紙上,音樂家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1950年9月,在收到活動鉛筆的第11個年頭,《歌唱祖國》誕生。32歲的王莘終於用老師贈予的那支寫下《黃河大合唱》的活動鉛筆,創作出了這首不朽的頌歌。

"

陳乾(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編者按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和我的祖國,像海和浪花一朵”……為什麼這些歌曲,年代再久遠,一聽仍會心潮澎湃?為什麼這些歌曲,即便很久沒聽,旋律一響,仍會熱淚盈眶?

因為這歌聲中有家國,有她的篳路藍縷,有她的艱辛曲折,有她的拼搏奮鬥,有她的欣欣向榮;因為這歌聲中有風雲,有一代代人的血和淚,有無數人的悲與歡,有一個民族的屈辱與自信,有一個國家的光榮和夢想。

這是歷史之歌,也是未來之歌。它們凝聚了中國共產黨氣質中最堅硬的部分,也抒發著億萬中華兒女靈魂中最柔軟的心聲。它們呼應著祖國母親的心跳,也緊扣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脈搏。

歲月留聲。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我們選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歌曲,和祖國母親一起,和千萬讀者一起,聽聽這些直入人心的壯美旋律,聽聽歌曲背後那些動人故事。

歌曲《歌唱祖國》誕生記

王莘在朝鮮戰場和慰問團排練《歌唱祖國》圖片為資料圖片

它是全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歌曲,被十幾億人傳唱了近70年;

它美妙的旋律與激昂的歌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把全世界華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它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國務活動、會務活動、外事活動、檢閱活動的禮儀曲、開場曲和尾聲曲;

它和《義勇軍進行曲》一樣,被永久載入史冊;

它,就是人民音樂家王莘於1950年作詞、作曲的歌曲《歌唱祖國》。

1949年,隨著開國禮炮第一聲巨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既開闢了中國社會歷史的新紀元,也開啟了文學藝術發展的新階段。新的時代和新的生活,為文藝工作者施展才華創造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在光榮的歷史使命感召下,藝術家們滿懷熱情地投入對新社會的謳歌中。他們以飽含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鼓舞和激勵著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投身到新中國的各項建設事業中去。

《歌唱祖國》就是這一時期誕生的,承載獨特歷史使命,蘊含豐富藝術價值的群眾歌曲之一。它緣起於1949年開國大典,問世於1950年國慶節前,又於1951年9月15日登上《人民日報》,成為中央文化部(文化和旅遊部前身)要求全國範圍學唱的歌曲。1951年國慶期間,《歌唱祖國》以其廣闊的構思、深遠的立意、鮮明的音樂形象和鏗鏘有力的音樂語言唱響全國,此後,在海內外迅速傳播,成為幾代中華兒女耳熟能詳的歌曲。

冼星海贈給王莘一支鉛筆,他說:“我用這支筆寫下了《黃河大合唱》,你拿著它,希望你也能用這支筆寫出些催人奮進的音樂作品來”

生於1918年的王莘,幼年在“絲竹音樂”盛行的環境中成長。他酷愛音樂,小學時便跟隨家中能書會畫、精通絲竹樂器的姐夫學會了拉二胡和吹笛子。1932年,年僅14歲、一心想成為音樂家的王莘,因家境貧寒,踏上了遠赴上海的學徒工之路。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後,上海掀起了抗日救亡歌詠運動。17歲的王莘在青年會劉良謨先生的介紹下加入了“民眾歌詠會”,後又結識了正在上海搞救亡歌詠活動的冼星海和呂驥等人,很快便成為活動骨幹,還當上了教群眾演唱救亡歌曲的“小教員”。

1938年,王莘到達革命聖地延安,考取了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在冼星海、呂驥、向隅等名師的悉心指導下,開始專業、系統的學習。延安緊張充實的學習生活和參與《黃河大合唱》籌備與首演的經歷,為王莘日後從事專業音樂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和情感儲備。

畢業前,冼星海贈給王莘一支頗有紀念意義的法國自動鉛筆,他說:“我用這支筆寫下了《黃河大合唱》,你拿著它,希望你也能用這支筆寫出些催人奮進的音樂作品來。”

1939年6月,畢業後的王莘奔波於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執教於華北聯大音樂系,創作出反映根據地人民心聲的《選村長》《打擊頑固分子》等革命歌曲。1943年春,時任“華北群眾劇社”音樂隊長、副社長的王莘,相繼創作出《戰鬥生產》《永遠跟著共產黨》等歌曲,產生了強大的號召力,在鼓舞軍民士氣的同時,也敲響了侵略者和反動派走向滅亡的喪鐘。

歌曲《歌唱祖國》誕生記

1951年9月15日的《人民日報》向全國讀者推薦了《歌唱祖國》 圖片為資料圖片

當這段歌譜躍然紙上,音樂家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1949年1月15日,解放軍攻佔天津。第二天,王莘便帶領“華北群眾劇社”全體成員進駐天津。在開國大典前的一次工作會上有人提議,應該每人創作一首新歌曲,為開國大典獻禮。這個倡議得到參會人員的一致贊同。王莘更覺得責任重大,為了帶頭寫出一首歌頌祖國的好歌曲,常常苦思冥想,夜不能眠。

但是,以歌曲這樣的微小體裁承載如此宏大的主題創作,其難度猶如方寸之間雕刻萬千氣象。對於一路追隨革命,見證了從民主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新中國誕生的王莘而言,想抒發的東西太多,這就難上加難。直到10月1日,王莘作為天津音樂界代表參加開國大典遊行,看著一個個遊行方隊喊著口號走過天安門城樓時,不禁激動得熱淚盈眶,熱血沸騰。他多麼希望能寫出一首歌,歌唱偉大的祖國,歌唱勤勞勇敢的人民,歌唱領導人民翻身得解放的中國共產黨,歌唱年輕而蒸蒸日上的人民共和國……想到這裡,突然有一個十分具體的場景出現在他的腦海裡:如果遊行方隊能夠齊聲唱著這樣一首歌,邁著整齊的步伐走過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廣場,該有多好!

有了這個目標,王莘投入緊張的創作,不到三天便能寫出一首新歌。從開國大典到1950年夏天,他已寫出一百餘首歌曲。其中,六首分別發表在《天津日報》和《天津歌聲》等報刊上,但始終沒有傳唱開來。

1950年9月,正值國慶一週年前夕,身為團長的王莘為天津音樂工作團採購西洋樂器,到北京出差。在西四牌樓附近的一個當鋪,發現了國民黨軍樂團遺留的舊樂器,他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錢,買下幾件急需的樂器。兩把長號背在肩上,小號、長笛和雙簧管都掛在脖子上,左右手提著圓號“狼狽”地向火車站走去。

九月的北京,陽光燦爛、紅旗招展、花團錦簇、鑼鼓喧天。為國慶排練的少先隊員敲著鼓,吹著號,唱著《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邁著整齊的步伐練習隊列,準備接受檢閱。看到這一幕,作曲家不禁回憶起開國大典時的情景。

那個想了很久卻遲遲未來的曲調就那樣自然地流淌出來:“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隨著旋律的行進,又引申出兩句“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一上火車,王莘急忙拿出筆,沒找到紙,便在煙盒背面飛快記錄起來。窗外的景色不停變換,他靈感如泉湧,寫下了“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一股創作的熱流推著他反覆朗讀“英雄的人民站起來了,我們團結友愛堅強如鋼”。

當這段歌譜躍然紙上,音樂家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1950年9月,在收到活動鉛筆的第11個年頭,《歌唱祖國》誕生。32歲的王莘終於用老師贈予的那支寫下《黃河大合唱》的活動鉛筆,創作出了這首不朽的頌歌。

歌曲《歌唱祖國》誕生記

王莘舊照圖片為資料圖片

毛澤東主席見到王莘時,高興地誇獎《歌唱祖國》寫得“好、好、好”,還將剛出版的《毛澤東選集》贈予王莘,併為他簽字留念

王莘抵達天津後,歌曲第二、三段唱詞的主題已瞭然於胸:第二段要寫出中國人民經受的苦難,第三段要讚美偉大的黨和毛主席。他反覆視唱和修改,很快便將《歌唱祖國》的手稿送到了天津日報社,希望能夠趕在國慶期間發表。當時的報紙版面有限,遇上重大節慶,版面則更加擁擠。王莘的願望沒能實現,不久,他就收到了鉛印的退稿信。

雖然遭受了打擊,但王莘對這首下了功夫、承載著無限深情的歌曲沒有絲毫懷疑。他一邊將《歌唱祖國》的總譜刻板印刷,寄送給同行、好友徵求意見,一邊組織天津音工團的團員們演唱,並在天津耀華中學禮堂親自指揮公演。公演成功後,王莘又到南開大學,天津紡織廠、鍊鋼廠和鐵路機務段等地,邊教唱,邊徵求意見,群眾反響十分強烈。沒過多久,這首熱情激昂、優美歡快的歌曲就在天津的工廠和學校傳唱開來,還在《大眾歌選》第三集位列首篇發表。

1951年春,王莘自制的歌片傳到了北京工人合唱團;夏天,北京電臺播放了工人合唱團的演唱錄音後,歌曲便在北京的工廠、學校和社區傳唱開來;中國音協首任主席呂驥在北京大學的一次集會中也聽到了這首歌,同樣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問詢中發現,學生們只知道歌曲是從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抄來的,並不知作者是誰;秋天,詩人艾青得到這首歌曲,他反覆吟誦歌詞,對作品給予了極高評價,在做了兩處修改(一處是將原詞“五千年文化輝煌燦爛”改為“獨立自主是我們的理想”,另一處將“我們戰勝了一切苦難,我們把敵人趕出了邊疆”改成“我們戰勝了多少苦難,才得到今天的解放”)後,將其刊發在自己擔任副主編的《人民文學》雜誌上。

1951年國慶節前夕,王莘接到老朋友孫慎從北京打來的電話,請他協助查找《歌唱祖國》的創作者和歌譜,並反覆叮囑“中央文化部急要!”王莘在電話裡笑著回答:“詞曲作者正是我。”

1951年9月15日的《人民日報》用近半個版向全國讀者推薦了《歌唱祖國》(包含歌譜和孫慎撰寫的唱法指導),並附上《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關於國慶節唱歌的通知》全文,通知要求全國範圍學唱《歌唱祖國》和《全世界人民心一條》,並由各地文教機關負責組織、推廣和傳授,以求“全國人民普遍學會這兩首歌曲,在國慶節整齊地熱烈地唱出來”。

1951年10月29日,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的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上,毛澤東主席見到王莘時,高興地誇獎《歌唱祖國》寫得“好、好、好”,還將剛出版的《毛澤東選集》贈予王莘,併為他簽字留念。此後,《歌唱祖國》風靡全國,成為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最具影響力的群眾歌曲之一。

如今,距離《歌唱祖國》創作完成的1950年,已經過去69年。回望共和國近70年國旗飄揚的重要時刻,總有它的旋律迴盪耳邊:它是海外遊子的鄉情鄉音、它是賽場看臺上的萬人吶喊、它是浩瀚太空裡的中國之聲……它更化身為見證中華民族千秋功業的光耀之音,深深地烙在幾代人的家國記憶裡。

《光明日報》( 2019年08月05日09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