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美貿易摩擦?未來新中關係怎麼發展?李顯龍的“接班人”在上海這麼說

“沒有一個國家擁有所需的一切資源和技能,只有通過開放的國際合作,才能夠互利共贏。”談及最近中美貿易摩擦,面對臺下數百浦東干部學院師生,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先生如是說。

上月底,王瑞傑應邀訪華,在京期間分別會見了李克強總理與韓正副總理。在滬期間,他會見了上海市委書記,與市長聯合主持了新加坡—上海全面合作理事會並在浦江創新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

去浦東干部學院演講,是他在上海活動的最後一站。這座學院與新加坡有過不少交流,開國總理李光耀、前副總理張志賢與尚達曼都曾是學院的座上賓。上月初新加坡政府改組,王瑞傑成為唯一的副總理,也被視作總理李顯龍的有力接班人。正因如此,王瑞傑此次演講更令外界所關注。

如何看待中美貿易摩擦?未來新中關係怎麼發展?李顯龍的“接班人”在上海這麼說

良性的競爭

長期以來,無論在地理位置上,還是在發揮作用上,新加坡都被視作東西方溝通的重要橋樑。“作為世界大國,中國和美國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無論是在維持全球和平與穩定,或是應對全球問題,兩國參與不可或缺。”王瑞傑說。

中美關係是如今全世界最重要的雙邊夥伴關係。在演講中,王瑞傑並不掩飾對近期中美貿易摩擦升溫的擔憂。國際間競爭或許無法避免,但他強調要“良性的競爭”,“這麼做可以激發創新,促使我們共同進步。但‘惡性的競爭’可能會演變成衝突、甚至產生敵對心態。”

王瑞傑因此呼籲,中美兩國能打造可以被形容為“合競”或“coopetition”的關係,也就是“合作”(cooperation) 與“競爭”(competition) 同時共存。兩國在競爭的同時,也能夠攜手開展互惠互利合作。

“要善於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和平與繁榮。”在王瑞傑看來,“一帶一路”就是國際合作的範例。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新加坡是最早支持倡議的地區國家之一。很多中國投資通過新加坡進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而新方也成為中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中最大的對外投資目的地。去年,兩國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升級為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進一步加強了區域聯通性。

當前,中新兩國已經建立了“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伙伴關係”。作為新加坡第四代領導班子中重要一員,王瑞傑希望雙邊合作可以再上層樓。這在當下更具有現實意義。面對國際上支持全球化力量的減弱,兩國應該共同維持開放、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系。2018年11月,中新兩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升級議定書》,這有助於雙方深化經貿領域務實合作,而中國與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盟國家合作逐步走向深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迸發出勃勃生機。

“明年是新中正式建交30週年,我們將繼續探討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加強雙邊關係與合作。”他說。

如何看待中美貿易摩擦?未來新中關係怎麼發展?李顯龍的“接班人”在上海這麼說

共享全球化果實

這次王瑞傑的演講主題是《變革時代的治國理念》,其間,他分享了當今全球之“變”及應對之道。

第一個變就是全球化減速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無論是中美貿易摩擦,還是英國脫歐,或是多個右翼政黨上臺,都顯示出全球化並沒有外界想象的那麼一帆風順。

“全球貿易和國際投資的開放,讓許多國家獲益及蓬勃發展,這包括新加坡和中國。”但王瑞傑也坦言,全球化會帶來利益分佈的不均。擁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通過全球化,獲得豐厚的利潤,但弱勢群體則發現,他們不但沒有在全球化中受惠,還被拋在了後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王瑞傑引用習近平主席話引發場下一片掌聲。“我們需要確保人民都能共享全球化帶來的果實,避免社會分化,以打造溫馨包容的社會。”他也並不諱言,若非如此,將會使政府在改善人民生活、維持經濟增長和推動工業轉型等方面,帶來更大的挑戰,也會拉大國家內部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

“所幸我們保留了傳統家庭價值觀。這意味著孩子們還要分擔照顧父母的責任,但這也增加了他們的壓力。”王瑞傑說。

不能為改變而改變

“兩個月前,我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生:‘最大的憂慮是什麼?’他們擔心,未來的工作就快被機器取代了。”這就是王瑞傑說的另一個全球之“變”——科技發展帶來種種挑戰。

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科技,都在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生活。但總有一些人因為難以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導致無法勝任某些工作,或者因為科技發展,不再需要某些工作或某種技能。這樣的情況新加坡有,中國同樣也有。

“現今的許多工作在我們年輕時可說是聞所未聞。適應這樣的情況,需要政府與民眾的共同努力。”王瑞傑說。在他看來,民眾的關鍵詞是“終身學習”。新加坡通過“技能創前程計劃”(Skills Future)鼓勵民眾終身學習。他也注意到了中國的做法,政府撥款千億人民幣實施“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變革時代,每個人必須不斷重新接受培訓、提升技能,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終身學習,終身受用;精益求精,敬業樂業。”

至於對政府而言,在一個充滿變數的全球環境裡,既需要隨機應變,更需要專注於長期規劃。他舉了個例子,英國威爾士地方政府委任了一位“未來世代部長”,確保政府作出的決策考慮到人民未來的利益,而早在2015年威爾士就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未來世代法》,從法律上規範今日決策能保障未來發展。

“儘管如此,我們也不能一味地為了改變而改變。”王瑞傑最後提醒,必須衡量風險,深思熟慮後再勇於改變。

欄目主編:張駿 文字編輯:張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