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女兒汪明荃:但求有山水共作證

崇明女兒汪明荃:但求有山水共作證崇明女兒汪明荃:但求有山水共作證

汪明荃,1947年出生於崇明,香港著名女藝人。作為香港電視界的泰斗級人物,汪明荃涉及影視、歌唱、戲曲、主持、話劇、政界等多方面。2007年榮獲香港城市大學副監督樑乃鵬博士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她有寫不完的故事。從崇明到香港,跨越萬水千山,縱橫六十餘載,她用自己的方式書寫了芳華人生。

小 草

1947年盛夏,崇明島上一戶汪姓人家又添了個女孩。彼時,國內局勢尚不穩定,在上海從商的汪先生和做護士的汪太太只得將剛出生的幼女留在崇明島上託父母照顧,夫婦二人則帶著其他孩子繼續往返香港和上海兩地生的打拼生涯。離開之前,汪先生為小女兒取名“明荃”,與長女“明萱”相呼應,意為“崇明島上的一株小草”,希望她們在亂世之局仍不忘來處,於困頓之中亦有野火不盡的旺盛姿態。

從此,這個乳名“小妹”的女孩便開始與祖輩一起生活,在崇明島的旖旎風光中度過了自己的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多年後當她回憶起這段時光,用“世外桃源”來形容這座島嶼。島外世界的風雲變幻彷彿被遠遠隔離,縣城以東的老宅及宅前的小河便是她和小夥伴們嬉戲的樂園,夏天下河摸魚釣蝦,冬天與小夥伴一起抓麻雀,祖父母也對她這個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格外疼愛,除了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還經常帶著她往返於上海、青浦和崇明之間小住,走親訪友、看電影、聽戲、求學,開拓眼界。“野生”的天然環境和“放養”式的教育養成了她敢想敢做、大膽率直的個性,不斷變換的生活地域又使她具有極強求知慾和學習能力。

崇明女兒汪明荃:但求有山水共作證

童年與祖母一起生活在崇明島的經歷,是她至今難忘的記憶

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直到她九歲時戛然而止。1956年秋天,她帶著紅領巾,操著家鄉話,坐了一夜火車,經由廣州到香港與父母團聚。“就是覺得好像離開自己的家鄉很遠,到了香港才第一次看見父親,他拿了一個洋娃娃送給我。”自小開始,她就不明白父母為何而奔忙,長期的分離生活讓他們之間產生了疏離感。直到幾十年後,香港迴歸前夕,她才從父母的朋友口中瞭解到原來他們一直都在從事一些地下工作,從上海到香港,不僅為了家庭的生計而打拼,還有一些更宏大壯闊的事業。在這樣左派的家庭氛圍裡,父母堅持讓她們姊妹幾個學好廣東話和英文的同時,入讀普通話教學的學校。“一定要學好國語和牢記傳統文化,不能忘本,這是我父母一直都在教育我們的。”當然她也是聰明好學的,短短几年就掌握了粵語、英語,又因為能說流利的普通話,經常在學校主持節目、上臺表演,展現了過人的演藝天賦。

崇明女兒汪明荃:但求有山水共作證

靠刻苦努力在競爭激烈的香港演藝界闖出一片天

中學畢業後,儘管家人並不是很支持,她還是在朋友的鼓勵下放棄了當時令人羨慕的空姐工作,報考香港麗的電視臺藝員訓練班。因為過人的靈氣,在萬名報考者中脫穎而出,開始為期一年的演藝訓練課程。上課很累,但是她感覺很充實,每天學習唱歌、舞蹈、形體等科目排得滿滿當當。一年後她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證書上的編號0001,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張電視藝員訓練班畢業證書,1966年正式出道。60年代香港風氣保守,還沒有什麼女孩子敢成為“戲子”,電視在香港還是要收費的新鮮事物,她就敢毅然投身這個複雜艱辛的行業,而且一演就是五十年。“這是個考驗,我當時靠的就是一口勇氣”。

花 旦

從藝的道路也並非一帆風順。因為長相不夠柔美甜潤,身材不夠高挑,與當時香港社會的主流審美格格不入,加上來自內地而非香港土生土長,多少會受到一些排擠,在爭取演出的機會時頻頻受挫。“在那個時代,我已感受到了自身技能的侷限性,要想有突破,必須要學習方方面面的東西。”她後來回憶道,“技多不壓身,這是我父母一直告誡我的。”在演藝圈初遭小挫後,她離開麗的電視臺,自費東渡日本學藝。一個人到陌生的國家,不會日語,在全部日本人的環境下工作學習生活,有時還要受到孤立和歧視,也只能咬咬牙堅持。直到有次收到香港家中寄來的一盒臘腸,她哭了。“這是我自己選擇的路,再難也要堅持下去”。

回港後,她受到同是上海人的影視大亨邵逸夫先生的賞識,加盟當時剛成立不久的TVB(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簡稱TVB,是香港首間商業無線電視臺,也是世界第一大華語商營電視臺),並出演了當年萬人空巷的電視劇《家變》,飾演因家庭變故而自立自強,最後闖出一片天的女子洛琳,成為了她演藝生涯的轉折點。70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起飛,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走出家庭,步入職場,面對更多的挑戰。她演繹的洛琳積極樂觀,堅韌可愛,迎合了時代發展需求,受到廣大香港市民的追捧。當時有個筆名叫“亦舒”的報社編輯看完這部劇後十分激動,把這個自立自強的女主角的形象移植到自己的許多作品中,而汪明荃在劇中白襯衫卡其褲的裝扮也成為她筆下“亦舒女郎”的標誌,風靡了半個世紀。“汪明荃有時代女性的氣息,兼二十世紀末的風情。”這位香港最負盛名的女作家文風一貫冷眼旁觀,卻在評價自己的偶像時,充滿欣賞之情。的確,從《家變》到《萬水千山總是情》,再到幾十年後的《創世紀》,她是香港人電視屏幕裡永遠的女主角。

崇明女兒汪明荃:但求有山水共作證

1984年12月19日,受邀在北京見證了“中英兩國政府聯合聲明”的誕生

“萬千星輝賀臺慶”,香港最具影響力的電視臺TVB每年最重要收視率最高的節目,堪稱“香港人的春晚”。整整三十年,人稱“阿姐”的她都擔任第一司儀。這個與內地春晚主持人董卿一般大氣的崇明女子,颱風端莊優雅,沉穩知性,是晚會不可或缺的“鎮臺之寶”。Tvb榮盛之時,她是當家花旦;如今式微之際,她則是定海神針。在老東家40餘年,有她參演的劇集或成為收視熱點,或被大街小巷熱議。一路奮鬥下來,身邊與她配戲的小生花旦一波接一波,紅的紅,沒落的沒落,只有她依舊笑看風雲,站在舞臺的最中央。

1997年,受中央政府的邀請,她以港方代表的身份主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慶典”,見證香港迴歸祖國的神聖時刻。“迴歸的喜悅讓我興奮得夜不能寐。這是香港各界人士第一次揚眉吐氣地舉辦自己的慶典,主持這個慶典的榮譽,讓我終生難忘。”自小受左派教育的她每當回憶起這些難忘的瞬間都無比激動。之後的20年裡,她還4次代表香港市民投票選舉特區行政長官,每逢迴歸慶典,她一定是不可撼動的首席司儀。

崇明女兒汪明荃:但求有山水共作證

三十年的參政議政生涯,比對待自己的演藝事業還要認真

五十年,她都活在進步中,每一件事都要做到最好,每一年都要對自己有交代,拍劇的時候拍劇,拍不了劇就當主持,主持不過癮還要去唱歌。她成了香港第一位橫跨影、視、歌、主持的全能藝人。

阿 姐

在粵語裡,“阿姐”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稱謂,不過自從這個叫汪明荃的崇明女子闖蕩香江開始,這個稱謂就成了專屬於她的代名詞。不像嗎?影視劇中的她,常常飾演叱吒政商兩界,遊刃有餘的“大女主”,劇外的她,在文藝界、政商界,也不遑多讓。與她合作,無論你有多忙多紅,絕對不能遲到,不能敷衍;後輩遇到困難,她會傾力幫助渡過難關,有潛力的則盡力提攜;做公益慈善,她肯定第一個帶頭籌款。這聲“阿姐”的稱呼,是各界人士對她愛國、敬業、擔當和社會責任感的最高評價。

上世紀80年代,內地剛剛改革開放,香港影視娛樂最大的市場在臺灣。而當時臺灣當局規定,凡是在內地拍過影視劇的演員一律封殺。更何況,她還當上了香港人大代表。自1980年開始,一個女演員最寶貴的黃金十年就被扼殺了,再現熒屏時,她已變身《創世紀》裡的Lisa——方建平,一個成熟睿智的大女人。

“臺灣當局讓我寫悔改書認錯,我有什麼錯?我是從內地過來的,而且我那時候帶紅領巾的,那是我的國家。”這是一個有大格局、有大智慧的女人。“我覺得我沒有特別的低谷,沒有臺灣市場,也不是死路,可以找別的出路,所以我一邊繼續回TVB拍電視劇,轉型做主持,一邊利用了那段時間去學喜歡的粵劇,打開了另一片天。”1983年,她自籌資金編排粵劇,與粵劇名家林家聲合作演出《天仙配》,獲得極大反響。其後,1988年開始,與羅家英共組“福升粵劇團”。1992年,她在粵劇泰斗關德興等人的支持下,被推選為香港八和會館(非營利性香港粵劇和藝術家協會,在香港及東南亞華人地區具有極大影響力)第一位女主席,並先後連任6屆。

崇明女兒汪明荃:但求有山水共作證

第二次抗癌成功的阿姐在千禧之年復出主演百集長劇《創世紀》,風靡全國

“我是處女座的,事事都要求完美。”這份完美主義在另一個領域也成就著她的傳奇——步入政壇。從舞臺到會場,這個跨界讓人歎服。1980年經廣東省代表提名推選,她成為香港人大代表,從此開啟參政之路。1984年12月19日,她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中英兩國政府聯合聲明草簽儀式”,成為歷史見證人。“這是我人生中最最光榮的時刻。”她曾這樣感慨。1988年,經新華社香港分社推薦,被選為全國人大第七屆港澳區代表,繼之先後擔任了兩屆全國人大代表。1998年被委任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2006年政協會上她提出的《關於改善廣東地區公路治安狀況的提案》獲得全國政協表彰的優秀提案獎。直到2017年3月份的“兩會”,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使命順利完成。30年的參政生涯才算告一段落。

“你開了一個頭,就不能走掉。”除了心繫香港社會的民生之外,令她最焦心的是粵劇和其他地方戲曲劇種一樣,發展式微。多年來,她憑藉自己的明星效應和社會能量,培育粵劇新人,提升粵劇創作、演出水平,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之地爭取粵劇演出經費和場地,通過自己的人大代表身份以及政府的優惠政策等,不遺餘力地扶持粵劇發展。在她的積極奔走下,香港文化地標、粵劇殿堂——新光戲院得以重生。香港高山劇場成立了粵劇教育及資訊中心,新建了西九戲曲中心。

2004年,她獲得香港特區政府頒發的“銀紫荊”勳章,表彰其為香港的繁榮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芳 華

2018年,香港迴歸20年之後,不少人手機裡的音樂APP單都有一首1982年的懷舊金曲,那是兒時印在腦海中的動人旋律。曲調悠揚,婉轉多情,歌詞雋永,朗朗上口,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汪明荃演唱的電視劇同名主題曲《萬水千山總是情》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飄進了內地的尋常百姓家,成為逝水年華中兩地民眾共同的追憶。同時,這首歌也成為汪明荃在國人心中的一個標誌性印記。

“一首愛國歌曲吧。”這是身為原唱者的她給這首歌的界定,儘管它出自一個愛情故事: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最大的時代主題是救亡圖存,在家仇國恨的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人生離合多了幾分蕩氣迴腸的意味。她飾演的女主角莊夢蝶與謝霆鋒之父謝賢飾演的男主角阮庭深,因家仇而無法順利結合,卻因國難當前,患難更見真情。這部同名電視劇《萬水千山總是情》是令她走進內地觀眾視野的一部劇,也是當年第一部在內地做全國性播映的電視劇集。

崇明女兒汪明荃:但求有山水共作證

與兩任香港特首合影

1999年,香港已經迴歸兩年,內地市場更加開放,香港影視產業在內地有了更多作為的空間。此時,輕舟已過萬重山,“阿姐”再返熒幕,出演TVB商戰大劇《創世紀》,依舊是雷打不動的“大女主”地位,同時也再次開創了她在影視界的“第二世紀”。

漫漫從藝路,她獲得過的掌聲和榮耀無數,也曾經歷過人生的沉浮。比如婚姻的失敗,親人的離去,兩度罹患癌症,未育子女……“我覺得人一生不會那麼順利,你自己的人生還要自己掌握,所以你必須要自尊,自愛,自強。”

2015年,老東家Tvb邀請她拍攝了一部電視劇《華麗轉身》,這是為表彰她對Tvb的貢獻以“阿姐”親身經歷量身定做的劇集,“生活中有很多得失,只要懂得把握機會,每個人都有華麗轉身的可能,重新展開人生旅程。”這是在劇中編劇特意為她設置的一句臺詞,因為在香港人的心目中,樂觀豁達,勇往直前的“阿姐”就是香港精神的代名詞之一。

“Liza姐自強不息,力求創新、不斷進步的精神,實在值得我們敬佩。”2017年的8月,香港紅磡體育場,汪明荃從藝50週年世紀盛宴上,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的開場寄語已足見“阿姐”之稱,名不虛傳。

如今,當70歲的她依然錦衣華服、光彩照人地登上各地晚會。在豁達疏朗,自信自強的“阿姐”身上,絲毫看不出古稀之年的疲態,取而代之的傳統與前衛,認真與灑脫,倔強與淡然,豐富卻不復雜。當她再次唱起這首《萬水千山總是情》,牽動的不僅是香港和內地一代人的懷念與追憶,而且還有年輕一代於國於家的情感共鳴。

萬水千山,滄海桑田。

“有山水為你見證,你還是應該堅持你自己。”此生她時常如此勉勵自己。

(以上內容由魏佳妮提供,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信息來源丨風瀛洲雜誌

主編:陳珺

責編:陳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