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 》詩云——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王莽篡取漢位,建立新國,之前確曾謙卑恭讓。但不管怎麼說,他的陰謀或者說陽謀能夠得逞,漢武帝必須背這個鍋。

武帝在位54年,文韜武略,風光無限。他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極有效地削弱限制了侯王列王勢力,還想出了讓外戚與功臣爭功的妙招。儘管他在世時看似風平浪靜,但給後嗣埋下了威力巨大的定時炸彈。

"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 》詩云——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王莽篡取漢位,建立新國,之前確曾謙卑恭讓。但不管怎麼說,他的陰謀或者說陽謀能夠得逞,漢武帝必須背這個鍋。

武帝在位54年,文韜武略,風光無限。他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極有效地削弱限制了侯王列王勢力,還想出了讓外戚與功臣爭功的妙招。儘管他在世時看似風平浪靜,但給後嗣埋下了威力巨大的定時炸彈。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武帝任命霍光為大司馬,臨死前託孤於他。這讓霍光權傾朝野,以致於可以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立劉賀,二十七天後再廢了他。大權獨攬也就算了,還自比為殷商的伊尹,誠是可忍孰不可忍。

武帝的曾孫劉病已能當上宣帝,根本原因還是霍光所屬意,而且宣帝也只能在霍光死後才敢清除其勢力。所謂“孝宣之治”、“孝宣中興”都很諷刺。武帝身後的七八個皇帝,除宣帝外,其他六個基本屬於半死不活。最後一個“孺子劉嬰”就不必說了。

王莽也是外戚,也從大司馬位上逐步篡權。所以,武帝之後到宣帝初年,是霍光把控朝政。宣帝之後,就是王莽所出的王氏包括王莽擅權了。

宣帝時,廷尉史王禁獻其女政君進入主管皇宮內務的掖庭(局),被太子看中,生下一子,即後來的成帝。

宣帝崩(前48年),太子即位,是為元帝,王政君立為皇后。王禁也封為陽平侯。

元帝崩,成帝立(前33),尊皇后為皇太后,以王禁長子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司法軍事行政大權,由成帝的大舅一人獨攬。王鳳還益封五千戶,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外戚王氏興旺的無人可及。

王鳳擅政十一年,死了:其弟王音代兄位,擅政七年,死了;其弟王商代兄位,擅政三年,死了;其弟王根代兄位,至綏和元年(前8年)辭職,薦其侄王莽代其位。至此,西漢25年的劉氏朝廷大權,無例外地掌於王氏舅舅們的手中。

"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 》詩云——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王莽篡取漢位,建立新國,之前確曾謙卑恭讓。但不管怎麼說,他的陰謀或者說陽謀能夠得逞,漢武帝必須背這個鍋。

武帝在位54年,文韜武略,風光無限。他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極有效地削弱限制了侯王列王勢力,還想出了讓外戚與功臣爭功的妙招。儘管他在世時看似風平浪靜,但給後嗣埋下了威力巨大的定時炸彈。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武帝任命霍光為大司馬,臨死前託孤於他。這讓霍光權傾朝野,以致於可以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立劉賀,二十七天後再廢了他。大權獨攬也就算了,還自比為殷商的伊尹,誠是可忍孰不可忍。

武帝的曾孫劉病已能當上宣帝,根本原因還是霍光所屬意,而且宣帝也只能在霍光死後才敢清除其勢力。所謂“孝宣之治”、“孝宣中興”都很諷刺。武帝身後的七八個皇帝,除宣帝外,其他六個基本屬於半死不活。最後一個“孺子劉嬰”就不必說了。

王莽也是外戚,也從大司馬位上逐步篡權。所以,武帝之後到宣帝初年,是霍光把控朝政。宣帝之後,就是王莽所出的王氏包括王莽擅權了。

宣帝時,廷尉史王禁獻其女政君進入主管皇宮內務的掖庭(局),被太子看中,生下一子,即後來的成帝。

宣帝崩(前48年),太子即位,是為元帝,王政君立為皇后。王禁也封為陽平侯。

元帝崩,成帝立(前33),尊皇后為皇太后,以王禁長子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司法軍事行政大權,由成帝的大舅一人獨攬。王鳳還益封五千戶,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外戚王氏興旺的無人可及。

王鳳擅政十一年,死了:其弟王音代兄位,擅政七年,死了;其弟王商代兄位,擅政三年,死了;其弟王根代兄位,至綏和元年(前8年)辭職,薦其侄王莽代其位。至此,西漢25年的劉氏朝廷大權,無例外地掌於王氏舅舅們的手中。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對此,並非所有人都熟視無睹。

《漢書》載,高祖異母兄弟、楚元王劉交的五世孫劉向,即心急如焚,他給成帝上“封事極諫”,就是密報,說——

今王氏一姓,乘朱輪華軲者二十三人。……大將軍秉事用權,五侯驕奢僭盛,……行汙而寄治,身私而託公。依東宮之尊,假甥舅之親,以為威重。尚書,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門。管執樞機,朋黨比周。……遊談者助之說,執政者為之言。排擯宗室,孤弱公族。……內有管蔡之萌,外假周公之論。兄弟據重,宗族盤互。歷上古至秦漢,外戚僭貴未有如王氏者也。……

物盛必有非常之變先見,為其人微象。孝昭帝時,冠石立於泰山,僕柳起於上林,而孝宣帝即位。今王氏先祖墳墓在濟南者,其梓柱生枝葉,扶疏上出屋,根垂地中。雖立石起柳,無以過此之明也。事勢不兩大,王氏與劉氏亦且不並立。……陛下為人子孫,守持宗廟,而今國祚移於外親,隆為皁隸,縱不為身,奈宗廟何!

真是說得撕心裂肺、聲淚俱下了。然而,未見當朝皇帝有任何動作,或者,尾大不掉之勢已然不可更改。

王莽是王太后的侄子,輩分不低。但因父親死的早,沒趕上封侯。所以,與他的那些族兄族弟們相比,落魄很多——那些人犬馬聲色、驕奢淫逸,王莽只能弧貧恭儉、低調做人。

這未必是壞事。他師從沛郡陳參,熟讀禮經,勤身博學,平時一身儒生打扮。這讓他的叔叔對其刮目相看,覺得他有學識,能隱忍,很可能成大事。於是上書皇帝,提出把自己的封邑分封給王莽,成帝准奏,遂於永始元年(前16年)封王莽為新都侯,國南陽新野都鄉,享千五百戶

王莽雖然暴貴暴富,然待人愈謙,名聲更好。於是,綏和元年得以代王根任大司馬。

"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 》詩云——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王莽篡取漢位,建立新國,之前確曾謙卑恭讓。但不管怎麼說,他的陰謀或者說陽謀能夠得逞,漢武帝必須背這個鍋。

武帝在位54年,文韜武略,風光無限。他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極有效地削弱限制了侯王列王勢力,還想出了讓外戚與功臣爭功的妙招。儘管他在世時看似風平浪靜,但給後嗣埋下了威力巨大的定時炸彈。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武帝任命霍光為大司馬,臨死前託孤於他。這讓霍光權傾朝野,以致於可以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立劉賀,二十七天後再廢了他。大權獨攬也就算了,還自比為殷商的伊尹,誠是可忍孰不可忍。

武帝的曾孫劉病已能當上宣帝,根本原因還是霍光所屬意,而且宣帝也只能在霍光死後才敢清除其勢力。所謂“孝宣之治”、“孝宣中興”都很諷刺。武帝身後的七八個皇帝,除宣帝外,其他六個基本屬於半死不活。最後一個“孺子劉嬰”就不必說了。

王莽也是外戚,也從大司馬位上逐步篡權。所以,武帝之後到宣帝初年,是霍光把控朝政。宣帝之後,就是王莽所出的王氏包括王莽擅權了。

宣帝時,廷尉史王禁獻其女政君進入主管皇宮內務的掖庭(局),被太子看中,生下一子,即後來的成帝。

宣帝崩(前48年),太子即位,是為元帝,王政君立為皇后。王禁也封為陽平侯。

元帝崩,成帝立(前33),尊皇后為皇太后,以王禁長子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司法軍事行政大權,由成帝的大舅一人獨攬。王鳳還益封五千戶,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外戚王氏興旺的無人可及。

王鳳擅政十一年,死了:其弟王音代兄位,擅政七年,死了;其弟王商代兄位,擅政三年,死了;其弟王根代兄位,至綏和元年(前8年)辭職,薦其侄王莽代其位。至此,西漢25年的劉氏朝廷大權,無例外地掌於王氏舅舅們的手中。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對此,並非所有人都熟視無睹。

《漢書》載,高祖異母兄弟、楚元王劉交的五世孫劉向,即心急如焚,他給成帝上“封事極諫”,就是密報,說——

今王氏一姓,乘朱輪華軲者二十三人。……大將軍秉事用權,五侯驕奢僭盛,……行汙而寄治,身私而託公。依東宮之尊,假甥舅之親,以為威重。尚書,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門。管執樞機,朋黨比周。……遊談者助之說,執政者為之言。排擯宗室,孤弱公族。……內有管蔡之萌,外假周公之論。兄弟據重,宗族盤互。歷上古至秦漢,外戚僭貴未有如王氏者也。……

物盛必有非常之變先見,為其人微象。孝昭帝時,冠石立於泰山,僕柳起於上林,而孝宣帝即位。今王氏先祖墳墓在濟南者,其梓柱生枝葉,扶疏上出屋,根垂地中。雖立石起柳,無以過此之明也。事勢不兩大,王氏與劉氏亦且不並立。……陛下為人子孫,守持宗廟,而今國祚移於外親,隆為皁隸,縱不為身,奈宗廟何!

真是說得撕心裂肺、聲淚俱下了。然而,未見當朝皇帝有任何動作,或者,尾大不掉之勢已然不可更改。

王莽是王太后的侄子,輩分不低。但因父親死的早,沒趕上封侯。所以,與他的那些族兄族弟們相比,落魄很多——那些人犬馬聲色、驕奢淫逸,王莽只能弧貧恭儉、低調做人。

這未必是壞事。他師從沛郡陳參,熟讀禮經,勤身博學,平時一身儒生打扮。這讓他的叔叔對其刮目相看,覺得他有學識,能隱忍,很可能成大事。於是上書皇帝,提出把自己的封邑分封給王莽,成帝准奏,遂於永始元年(前16年)封王莽為新都侯,國南陽新野都鄉,享千五百戶

王莽雖然暴貴暴富,然待人愈謙,名聲更好。於是,綏和元年得以代王根任大司馬。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兩年後,成帝崩。因無子,以元帝庶孫嗣位,為漢哀帝。

哀帝重用自己的外戚,丁、傅等家族崛起。王莽自覺退讓規避了六年。很快,哀帝崩。尚且健在的王太后迅速出手,當天趕到未央宮,先把皇帝印璽一把攬住,然後迅即派人詔王莽進宮,復拜大司馬,迎九歲中山王繼位,是為平帝。西漢大權再次回到王氏手中。

這回,王莽的地位算是真正鞏固了,於是決定大幹一把。

倚重外戚,養癰遺患,這只是漢武帝必須背的一口鍋。

然而,還有一口更大的鍋,也必須由漢武帝來背。這就是他全面採納的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其一整套的理論,陰陽、五行、五德終始,不論從“驗證”漢室衰微必忘角度,還是從天意“符應”王莽當登大位方面,都成其為最好使的理論、武器和工具。

王莽復任大司馬。《漢書》這麼說他——

於是附順者拔攫,忤恨者誅滅。王舜王邑為腹心。甄豐甄邯主擊斷。平晏領機事。劉歆典文章。孫建為爪牙。豐子尋,歆子棻,涿郡崔發,南陽陳崇,皆以材能幸於莽。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黨輿承其指意而顯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讓焉。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於眾庶。

這是說,王莽馬上任用了一批親信。這些人看他的眼色行事。他本人表情嚴肅,話語不多,但只要他一示意,黨羽們就心領神會按其指意呈奏皇上。對讚揚的話和有利自己的事情,王莽都痛哭流涕地拒絕,這把皇太后和臣民們都迷惑了。

最狡猾的手段,就是王莽全盤接過了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及其一整套理論,有計劃地實施篡權的“戰略”。

"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 》詩云——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王莽篡取漢位,建立新國,之前確曾謙卑恭讓。但不管怎麼說,他的陰謀或者說陽謀能夠得逞,漢武帝必須背這個鍋。

武帝在位54年,文韜武略,風光無限。他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極有效地削弱限制了侯王列王勢力,還想出了讓外戚與功臣爭功的妙招。儘管他在世時看似風平浪靜,但給後嗣埋下了威力巨大的定時炸彈。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武帝任命霍光為大司馬,臨死前託孤於他。這讓霍光權傾朝野,以致於可以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立劉賀,二十七天後再廢了他。大權獨攬也就算了,還自比為殷商的伊尹,誠是可忍孰不可忍。

武帝的曾孫劉病已能當上宣帝,根本原因還是霍光所屬意,而且宣帝也只能在霍光死後才敢清除其勢力。所謂“孝宣之治”、“孝宣中興”都很諷刺。武帝身後的七八個皇帝,除宣帝外,其他六個基本屬於半死不活。最後一個“孺子劉嬰”就不必說了。

王莽也是外戚,也從大司馬位上逐步篡權。所以,武帝之後到宣帝初年,是霍光把控朝政。宣帝之後,就是王莽所出的王氏包括王莽擅權了。

宣帝時,廷尉史王禁獻其女政君進入主管皇宮內務的掖庭(局),被太子看中,生下一子,即後來的成帝。

宣帝崩(前48年),太子即位,是為元帝,王政君立為皇后。王禁也封為陽平侯。

元帝崩,成帝立(前33),尊皇后為皇太后,以王禁長子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司法軍事行政大權,由成帝的大舅一人獨攬。王鳳還益封五千戶,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外戚王氏興旺的無人可及。

王鳳擅政十一年,死了:其弟王音代兄位,擅政七年,死了;其弟王商代兄位,擅政三年,死了;其弟王根代兄位,至綏和元年(前8年)辭職,薦其侄王莽代其位。至此,西漢25年的劉氏朝廷大權,無例外地掌於王氏舅舅們的手中。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對此,並非所有人都熟視無睹。

《漢書》載,高祖異母兄弟、楚元王劉交的五世孫劉向,即心急如焚,他給成帝上“封事極諫”,就是密報,說——

今王氏一姓,乘朱輪華軲者二十三人。……大將軍秉事用權,五侯驕奢僭盛,……行汙而寄治,身私而託公。依東宮之尊,假甥舅之親,以為威重。尚書,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門。管執樞機,朋黨比周。……遊談者助之說,執政者為之言。排擯宗室,孤弱公族。……內有管蔡之萌,外假周公之論。兄弟據重,宗族盤互。歷上古至秦漢,外戚僭貴未有如王氏者也。……

物盛必有非常之變先見,為其人微象。孝昭帝時,冠石立於泰山,僕柳起於上林,而孝宣帝即位。今王氏先祖墳墓在濟南者,其梓柱生枝葉,扶疏上出屋,根垂地中。雖立石起柳,無以過此之明也。事勢不兩大,王氏與劉氏亦且不並立。……陛下為人子孫,守持宗廟,而今國祚移於外親,隆為皁隸,縱不為身,奈宗廟何!

真是說得撕心裂肺、聲淚俱下了。然而,未見當朝皇帝有任何動作,或者,尾大不掉之勢已然不可更改。

王莽是王太后的侄子,輩分不低。但因父親死的早,沒趕上封侯。所以,與他的那些族兄族弟們相比,落魄很多——那些人犬馬聲色、驕奢淫逸,王莽只能弧貧恭儉、低調做人。

這未必是壞事。他師從沛郡陳參,熟讀禮經,勤身博學,平時一身儒生打扮。這讓他的叔叔對其刮目相看,覺得他有學識,能隱忍,很可能成大事。於是上書皇帝,提出把自己的封邑分封給王莽,成帝准奏,遂於永始元年(前16年)封王莽為新都侯,國南陽新野都鄉,享千五百戶

王莽雖然暴貴暴富,然待人愈謙,名聲更好。於是,綏和元年得以代王根任大司馬。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兩年後,成帝崩。因無子,以元帝庶孫嗣位,為漢哀帝。

哀帝重用自己的外戚,丁、傅等家族崛起。王莽自覺退讓規避了六年。很快,哀帝崩。尚且健在的王太后迅速出手,當天趕到未央宮,先把皇帝印璽一把攬住,然後迅即派人詔王莽進宮,復拜大司馬,迎九歲中山王繼位,是為平帝。西漢大權再次回到王氏手中。

這回,王莽的地位算是真正鞏固了,於是決定大幹一把。

倚重外戚,養癰遺患,這只是漢武帝必須背的一口鍋。

然而,還有一口更大的鍋,也必須由漢武帝來背。這就是他全面採納的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其一整套的理論,陰陽、五行、五德終始,不論從“驗證”漢室衰微必忘角度,還是從天意“符應”王莽當登大位方面,都成其為最好使的理論、武器和工具。

王莽復任大司馬。《漢書》這麼說他——

於是附順者拔攫,忤恨者誅滅。王舜王邑為腹心。甄豐甄邯主擊斷。平晏領機事。劉歆典文章。孫建為爪牙。豐子尋,歆子棻,涿郡崔發,南陽陳崇,皆以材能幸於莽。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黨輿承其指意而顯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讓焉。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於眾庶。

這是說,王莽馬上任用了一批親信。這些人看他的眼色行事。他本人表情嚴肅,話語不多,但只要他一示意,黨羽們就心領神會按其指意呈奏皇上。對讚揚的話和有利自己的事情,王莽都痛哭流涕地拒絕,這把皇太后和臣民們都迷惑了。

最狡猾的手段,就是王莽全盤接過了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及其一整套理論,有計劃地實施篡權的“戰略”。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平帝登基的第一年(公元1年),王莽讓益州塞外蠻夷,自稱為“越裳氏”,輾轉翻譯來到京城,獻白雉一、黑雉二。

此舉,自有他的深意。

《尚書﹒大傳》曰——

交趾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成王以歸周公。公曰,“……吾何以獲此賜也”?其使請曰,“吾受命吾國之黃耇,曰‘久矣天之無烈風淫雨意者中國有聖人乎?有則盍往朝之’”。

王莽要導演一出自比周公的大戲。益州蠻夷獻雉之後,其手下的團隊在朝廷之上立即大讚王莽的功德,說——

“周公及身而託號於周,莽宜賜號曰安漢公,益戶疇爵邑”——王莽的功德就像周公對周朝的貢獻一樣大,皇帝賜給王莽“安漢公”的爵位吧,他的封邑也該隨之擴大。

不知道十歲的漢平帝如何看此事,王莽假意推脫了好幾次,然後就表面為難但心中竊喜地接受了封賜。

王莽的首次嘗試便大功告成。他高興的不僅是官升一級,而是感到儒家學說真好使。當然,是經戰國時期鄒衍和漢代董仲舒修改過的儒家學說。

董仲舒寫了一本著名的書,叫《春秋繁露》。裡面,講“陰陽”、“五行”和“五德”的內容,大概佔了全書的一半。具體篇目為——

五行對第三十八;五行之義第四十二;陰尊陽卑第四十三;王道通三第四十四;天辨在人第四十六;陰陽位第四十七;陰陽終始第四十八;陰陽義第四十九;陰陽出入第五十;天道無二第五十一;暖燠孰多第五十二;基義第五十三;同類相動第五十七;五行相生第五十八;五行相勝第五十九;五行逆順第六十;治水五行第六十一;治亂五行第六十二;五行變救第六十三;五行五事第六十四;天地之行第七十八;如天之為第八十;天地陰陽第八十一。

一共是二十三篇,基本不談孔孟,而主要是鄒衍陰陽家的學說,特別是“五德”終始說。

董仲舒是著名大儒,學生眾多,司馬遷亦是,又得漢武帝賞識,在他影響下,漢代出現了一大批完全不同先秦的經傳之作。《漢書﹒五行志》收錄的有——

《易》:古五子十八篇;淮南道訓二篇;雜災異三十五篇;神輸五篇;孟氏京房十一篇;災異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書》:劉向五行傳記十一卷;許商五行傳記一卷。

《詩》齊後氏傳三十九卷;齊孫氏傳二十八卷;齊雜記十八卷。

《禮》:明堂陰陽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明堂陰陽說五篇;古封禪群祀二十二篇;封禪議對十九篇;漢封禪群祀三十六篇。

《春秋》:公羊外傳五十篇;穀梁外傳二十篇;公羊雜記八十三篇。

《諸子略﹒儒家》董仲舒一百二十三篇。

漢武帝在採納董仲舒學說後,下旨設五經博士,置弟子,所謂“設科射策,勸以官祿”,雖沒開科考,但指出了一條讀書做官的道路,於是,更讓董仲舒的學說,特別是“天人感應”的災異說和符應說幾乎人人皆知。

恰好,西漢末年災害多發,受災異說的影響,當時的官員、文人包括百姓人心惶惶,深感國運不濟。

王莽就抓住這一點,以製造祥瑞符應來抬高自己的聲望。

平帝二年(公元2年), 王莽指使遠在南海的黃支國國王,派人向漢廷貢獻犀牛。他又溝通匈奴單于,使單于上書給漢廷,說:“幸得備藩臣,竊樂太平聖制,臣故名囊知牙斯,今謹更名知”——從王莽那裡知道我們不能叫中國這個名字,今特此改名,並恭謹告知。王莽還向皇帝報告,在越巂郡的江裡發現了黃龍。接二連三的祥瑞,令漢廷大喜過望。王太后在策書裡說:“天符仍臻,元氣大同,麟鳳龜龍眾祥之瑞七百有餘”。

"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 》詩云——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王莽篡取漢位,建立新國,之前確曾謙卑恭讓。但不管怎麼說,他的陰謀或者說陽謀能夠得逞,漢武帝必須背這個鍋。

武帝在位54年,文韜武略,風光無限。他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極有效地削弱限制了侯王列王勢力,還想出了讓外戚與功臣爭功的妙招。儘管他在世時看似風平浪靜,但給後嗣埋下了威力巨大的定時炸彈。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武帝任命霍光為大司馬,臨死前託孤於他。這讓霍光權傾朝野,以致於可以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立劉賀,二十七天後再廢了他。大權獨攬也就算了,還自比為殷商的伊尹,誠是可忍孰不可忍。

武帝的曾孫劉病已能當上宣帝,根本原因還是霍光所屬意,而且宣帝也只能在霍光死後才敢清除其勢力。所謂“孝宣之治”、“孝宣中興”都很諷刺。武帝身後的七八個皇帝,除宣帝外,其他六個基本屬於半死不活。最後一個“孺子劉嬰”就不必說了。

王莽也是外戚,也從大司馬位上逐步篡權。所以,武帝之後到宣帝初年,是霍光把控朝政。宣帝之後,就是王莽所出的王氏包括王莽擅權了。

宣帝時,廷尉史王禁獻其女政君進入主管皇宮內務的掖庭(局),被太子看中,生下一子,即後來的成帝。

宣帝崩(前48年),太子即位,是為元帝,王政君立為皇后。王禁也封為陽平侯。

元帝崩,成帝立(前33),尊皇后為皇太后,以王禁長子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司法軍事行政大權,由成帝的大舅一人獨攬。王鳳還益封五千戶,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外戚王氏興旺的無人可及。

王鳳擅政十一年,死了:其弟王音代兄位,擅政七年,死了;其弟王商代兄位,擅政三年,死了;其弟王根代兄位,至綏和元年(前8年)辭職,薦其侄王莽代其位。至此,西漢25年的劉氏朝廷大權,無例外地掌於王氏舅舅們的手中。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對此,並非所有人都熟視無睹。

《漢書》載,高祖異母兄弟、楚元王劉交的五世孫劉向,即心急如焚,他給成帝上“封事極諫”,就是密報,說——

今王氏一姓,乘朱輪華軲者二十三人。……大將軍秉事用權,五侯驕奢僭盛,……行汙而寄治,身私而託公。依東宮之尊,假甥舅之親,以為威重。尚書,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門。管執樞機,朋黨比周。……遊談者助之說,執政者為之言。排擯宗室,孤弱公族。……內有管蔡之萌,外假周公之論。兄弟據重,宗族盤互。歷上古至秦漢,外戚僭貴未有如王氏者也。……

物盛必有非常之變先見,為其人微象。孝昭帝時,冠石立於泰山,僕柳起於上林,而孝宣帝即位。今王氏先祖墳墓在濟南者,其梓柱生枝葉,扶疏上出屋,根垂地中。雖立石起柳,無以過此之明也。事勢不兩大,王氏與劉氏亦且不並立。……陛下為人子孫,守持宗廟,而今國祚移於外親,隆為皁隸,縱不為身,奈宗廟何!

真是說得撕心裂肺、聲淚俱下了。然而,未見當朝皇帝有任何動作,或者,尾大不掉之勢已然不可更改。

王莽是王太后的侄子,輩分不低。但因父親死的早,沒趕上封侯。所以,與他的那些族兄族弟們相比,落魄很多——那些人犬馬聲色、驕奢淫逸,王莽只能弧貧恭儉、低調做人。

這未必是壞事。他師從沛郡陳參,熟讀禮經,勤身博學,平時一身儒生打扮。這讓他的叔叔對其刮目相看,覺得他有學識,能隱忍,很可能成大事。於是上書皇帝,提出把自己的封邑分封給王莽,成帝准奏,遂於永始元年(前16年)封王莽為新都侯,國南陽新野都鄉,享千五百戶

王莽雖然暴貴暴富,然待人愈謙,名聲更好。於是,綏和元年得以代王根任大司馬。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兩年後,成帝崩。因無子,以元帝庶孫嗣位,為漢哀帝。

哀帝重用自己的外戚,丁、傅等家族崛起。王莽自覺退讓規避了六年。很快,哀帝崩。尚且健在的王太后迅速出手,當天趕到未央宮,先把皇帝印璽一把攬住,然後迅即派人詔王莽進宮,復拜大司馬,迎九歲中山王繼位,是為平帝。西漢大權再次回到王氏手中。

這回,王莽的地位算是真正鞏固了,於是決定大幹一把。

倚重外戚,養癰遺患,這只是漢武帝必須背的一口鍋。

然而,還有一口更大的鍋,也必須由漢武帝來背。這就是他全面採納的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其一整套的理論,陰陽、五行、五德終始,不論從“驗證”漢室衰微必忘角度,還是從天意“符應”王莽當登大位方面,都成其為最好使的理論、武器和工具。

王莽復任大司馬。《漢書》這麼說他——

於是附順者拔攫,忤恨者誅滅。王舜王邑為腹心。甄豐甄邯主擊斷。平晏領機事。劉歆典文章。孫建為爪牙。豐子尋,歆子棻,涿郡崔發,南陽陳崇,皆以材能幸於莽。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黨輿承其指意而顯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讓焉。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於眾庶。

這是說,王莽馬上任用了一批親信。這些人看他的眼色行事。他本人表情嚴肅,話語不多,但只要他一示意,黨羽們就心領神會按其指意呈奏皇上。對讚揚的話和有利自己的事情,王莽都痛哭流涕地拒絕,這把皇太后和臣民們都迷惑了。

最狡猾的手段,就是王莽全盤接過了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及其一整套理論,有計劃地實施篡權的“戰略”。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平帝登基的第一年(公元1年),王莽讓益州塞外蠻夷,自稱為“越裳氏”,輾轉翻譯來到京城,獻白雉一、黑雉二。

此舉,自有他的深意。

《尚書﹒大傳》曰——

交趾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成王以歸周公。公曰,“……吾何以獲此賜也”?其使請曰,“吾受命吾國之黃耇,曰‘久矣天之無烈風淫雨意者中國有聖人乎?有則盍往朝之’”。

王莽要導演一出自比周公的大戲。益州蠻夷獻雉之後,其手下的團隊在朝廷之上立即大讚王莽的功德,說——

“周公及身而託號於周,莽宜賜號曰安漢公,益戶疇爵邑”——王莽的功德就像周公對周朝的貢獻一樣大,皇帝賜給王莽“安漢公”的爵位吧,他的封邑也該隨之擴大。

不知道十歲的漢平帝如何看此事,王莽假意推脫了好幾次,然後就表面為難但心中竊喜地接受了封賜。

王莽的首次嘗試便大功告成。他高興的不僅是官升一級,而是感到儒家學說真好使。當然,是經戰國時期鄒衍和漢代董仲舒修改過的儒家學說。

董仲舒寫了一本著名的書,叫《春秋繁露》。裡面,講“陰陽”、“五行”和“五德”的內容,大概佔了全書的一半。具體篇目為——

五行對第三十八;五行之義第四十二;陰尊陽卑第四十三;王道通三第四十四;天辨在人第四十六;陰陽位第四十七;陰陽終始第四十八;陰陽義第四十九;陰陽出入第五十;天道無二第五十一;暖燠孰多第五十二;基義第五十三;同類相動第五十七;五行相生第五十八;五行相勝第五十九;五行逆順第六十;治水五行第六十一;治亂五行第六十二;五行變救第六十三;五行五事第六十四;天地之行第七十八;如天之為第八十;天地陰陽第八十一。

一共是二十三篇,基本不談孔孟,而主要是鄒衍陰陽家的學說,特別是“五德”終始說。

董仲舒是著名大儒,學生眾多,司馬遷亦是,又得漢武帝賞識,在他影響下,漢代出現了一大批完全不同先秦的經傳之作。《漢書﹒五行志》收錄的有——

《易》:古五子十八篇;淮南道訓二篇;雜災異三十五篇;神輸五篇;孟氏京房十一篇;災異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書》:劉向五行傳記十一卷;許商五行傳記一卷。

《詩》齊後氏傳三十九卷;齊孫氏傳二十八卷;齊雜記十八卷。

《禮》:明堂陰陽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明堂陰陽說五篇;古封禪群祀二十二篇;封禪議對十九篇;漢封禪群祀三十六篇。

《春秋》:公羊外傳五十篇;穀梁外傳二十篇;公羊雜記八十三篇。

《諸子略﹒儒家》董仲舒一百二十三篇。

漢武帝在採納董仲舒學說後,下旨設五經博士,置弟子,所謂“設科射策,勸以官祿”,雖沒開科考,但指出了一條讀書做官的道路,於是,更讓董仲舒的學說,特別是“天人感應”的災異說和符應說幾乎人人皆知。

恰好,西漢末年災害多發,受災異說的影響,當時的官員、文人包括百姓人心惶惶,深感國運不濟。

王莽就抓住這一點,以製造祥瑞符應來抬高自己的聲望。

平帝二年(公元2年), 王莽指使遠在南海的黃支國國王,派人向漢廷貢獻犀牛。他又溝通匈奴單于,使單于上書給漢廷,說:“幸得備藩臣,竊樂太平聖制,臣故名囊知牙斯,今謹更名知”——從王莽那裡知道我們不能叫中國這個名字,今特此改名,並恭謹告知。王莽還向皇帝報告,在越巂郡的江裡發現了黃龍。接二連三的祥瑞,令漢廷大喜過望。王太后在策書裡說:“天符仍臻,元氣大同,麟鳳龜龍眾祥之瑞七百有餘”。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可見沒幾天,王莽就要呈報一次祥瑞。

在這同時,王莽安派手下的團隊加緊對自己的吹捧。大司徒司直陳崇是團隊中的核心成員,他找人捉刀代筆寫了一份奏摺,其雲——

是故成王之於周公也,度百里之限,超九錫之檢,開七百里之宇,兼商奄之民,賜以附庸殷民六族。……今陛下既知公有周公功德,不行成王之褒賞,遂聽公之固辭,……誠非所以為國也。臣愚以為宜恢公國,令如周公。

這已經有赤裸裸要挾皇帝的味道了——若不像成王那樣封國給王莽,就不是為國家著想了。

平帝十三歲的時候,王莽的女兒被立為皇后。

他的另一個團隊核心成員,太保王舜等又上奏平帝,請按伊尹、周公的待遇賞賜王莽。

同時,他們組織了八千餘人聯名上書予以支持。

於是,平帝下詔,王莽增封地,稱宰衡,位上公。這是王莽的第二次升級。

之後,王莽繼續把自己往周公的角色上推,修明堂,築靈臺,制禮作樂。當時有四十八萬七千餘臣民上書,九百零二名公卿大夫聯奏,請與嘉獎王莽。

於是,至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加九命之錫。太后親臨前殿,賜他綠紱、袞冕、鸞路、龍旂等等,這是王莽第三次升級。

至此,王莽堪稱功高蓋主了。泉陵侯劉慶上書說——

周成王幼少稱“孺子”,周公稱攝。今帝富於春秋,宜令安漢公行天子事如周公!

群臣齊聲響應:“宜如慶言”。

王莽代行天子事了。

漢平帝呢?這年的十二月就夭亡了,享年14歲。《漢書》稱其為病死。但《漢書﹒翟義傳》說是被王莽毒殺的。《資治通鑑》亦持此說。

"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 》詩云——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王莽篡取漢位,建立新國,之前確曾謙卑恭讓。但不管怎麼說,他的陰謀或者說陽謀能夠得逞,漢武帝必須背這個鍋。

武帝在位54年,文韜武略,風光無限。他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極有效地削弱限制了侯王列王勢力,還想出了讓外戚與功臣爭功的妙招。儘管他在世時看似風平浪靜,但給後嗣埋下了威力巨大的定時炸彈。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武帝任命霍光為大司馬,臨死前託孤於他。這讓霍光權傾朝野,以致於可以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立劉賀,二十七天後再廢了他。大權獨攬也就算了,還自比為殷商的伊尹,誠是可忍孰不可忍。

武帝的曾孫劉病已能當上宣帝,根本原因還是霍光所屬意,而且宣帝也只能在霍光死後才敢清除其勢力。所謂“孝宣之治”、“孝宣中興”都很諷刺。武帝身後的七八個皇帝,除宣帝外,其他六個基本屬於半死不活。最後一個“孺子劉嬰”就不必說了。

王莽也是外戚,也從大司馬位上逐步篡權。所以,武帝之後到宣帝初年,是霍光把控朝政。宣帝之後,就是王莽所出的王氏包括王莽擅權了。

宣帝時,廷尉史王禁獻其女政君進入主管皇宮內務的掖庭(局),被太子看中,生下一子,即後來的成帝。

宣帝崩(前48年),太子即位,是為元帝,王政君立為皇后。王禁也封為陽平侯。

元帝崩,成帝立(前33),尊皇后為皇太后,以王禁長子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司法軍事行政大權,由成帝的大舅一人獨攬。王鳳還益封五千戶,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外戚王氏興旺的無人可及。

王鳳擅政十一年,死了:其弟王音代兄位,擅政七年,死了;其弟王商代兄位,擅政三年,死了;其弟王根代兄位,至綏和元年(前8年)辭職,薦其侄王莽代其位。至此,西漢25年的劉氏朝廷大權,無例外地掌於王氏舅舅們的手中。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對此,並非所有人都熟視無睹。

《漢書》載,高祖異母兄弟、楚元王劉交的五世孫劉向,即心急如焚,他給成帝上“封事極諫”,就是密報,說——

今王氏一姓,乘朱輪華軲者二十三人。……大將軍秉事用權,五侯驕奢僭盛,……行汙而寄治,身私而託公。依東宮之尊,假甥舅之親,以為威重。尚書,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門。管執樞機,朋黨比周。……遊談者助之說,執政者為之言。排擯宗室,孤弱公族。……內有管蔡之萌,外假周公之論。兄弟據重,宗族盤互。歷上古至秦漢,外戚僭貴未有如王氏者也。……

物盛必有非常之變先見,為其人微象。孝昭帝時,冠石立於泰山,僕柳起於上林,而孝宣帝即位。今王氏先祖墳墓在濟南者,其梓柱生枝葉,扶疏上出屋,根垂地中。雖立石起柳,無以過此之明也。事勢不兩大,王氏與劉氏亦且不並立。……陛下為人子孫,守持宗廟,而今國祚移於外親,隆為皁隸,縱不為身,奈宗廟何!

真是說得撕心裂肺、聲淚俱下了。然而,未見當朝皇帝有任何動作,或者,尾大不掉之勢已然不可更改。

王莽是王太后的侄子,輩分不低。但因父親死的早,沒趕上封侯。所以,與他的那些族兄族弟們相比,落魄很多——那些人犬馬聲色、驕奢淫逸,王莽只能弧貧恭儉、低調做人。

這未必是壞事。他師從沛郡陳參,熟讀禮經,勤身博學,平時一身儒生打扮。這讓他的叔叔對其刮目相看,覺得他有學識,能隱忍,很可能成大事。於是上書皇帝,提出把自己的封邑分封給王莽,成帝准奏,遂於永始元年(前16年)封王莽為新都侯,國南陽新野都鄉,享千五百戶

王莽雖然暴貴暴富,然待人愈謙,名聲更好。於是,綏和元年得以代王根任大司馬。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兩年後,成帝崩。因無子,以元帝庶孫嗣位,為漢哀帝。

哀帝重用自己的外戚,丁、傅等家族崛起。王莽自覺退讓規避了六年。很快,哀帝崩。尚且健在的王太后迅速出手,當天趕到未央宮,先把皇帝印璽一把攬住,然後迅即派人詔王莽進宮,復拜大司馬,迎九歲中山王繼位,是為平帝。西漢大權再次回到王氏手中。

這回,王莽的地位算是真正鞏固了,於是決定大幹一把。

倚重外戚,養癰遺患,這只是漢武帝必須背的一口鍋。

然而,還有一口更大的鍋,也必須由漢武帝來背。這就是他全面採納的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其一整套的理論,陰陽、五行、五德終始,不論從“驗證”漢室衰微必忘角度,還是從天意“符應”王莽當登大位方面,都成其為最好使的理論、武器和工具。

王莽復任大司馬。《漢書》這麼說他——

於是附順者拔攫,忤恨者誅滅。王舜王邑為腹心。甄豐甄邯主擊斷。平晏領機事。劉歆典文章。孫建為爪牙。豐子尋,歆子棻,涿郡崔發,南陽陳崇,皆以材能幸於莽。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黨輿承其指意而顯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讓焉。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於眾庶。

這是說,王莽馬上任用了一批親信。這些人看他的眼色行事。他本人表情嚴肅,話語不多,但只要他一示意,黨羽們就心領神會按其指意呈奏皇上。對讚揚的話和有利自己的事情,王莽都痛哭流涕地拒絕,這把皇太后和臣民們都迷惑了。

最狡猾的手段,就是王莽全盤接過了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及其一整套理論,有計劃地實施篡權的“戰略”。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平帝登基的第一年(公元1年),王莽讓益州塞外蠻夷,自稱為“越裳氏”,輾轉翻譯來到京城,獻白雉一、黑雉二。

此舉,自有他的深意。

《尚書﹒大傳》曰——

交趾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成王以歸周公。公曰,“……吾何以獲此賜也”?其使請曰,“吾受命吾國之黃耇,曰‘久矣天之無烈風淫雨意者中國有聖人乎?有則盍往朝之’”。

王莽要導演一出自比周公的大戲。益州蠻夷獻雉之後,其手下的團隊在朝廷之上立即大讚王莽的功德,說——

“周公及身而託號於周,莽宜賜號曰安漢公,益戶疇爵邑”——王莽的功德就像周公對周朝的貢獻一樣大,皇帝賜給王莽“安漢公”的爵位吧,他的封邑也該隨之擴大。

不知道十歲的漢平帝如何看此事,王莽假意推脫了好幾次,然後就表面為難但心中竊喜地接受了封賜。

王莽的首次嘗試便大功告成。他高興的不僅是官升一級,而是感到儒家學說真好使。當然,是經戰國時期鄒衍和漢代董仲舒修改過的儒家學說。

董仲舒寫了一本著名的書,叫《春秋繁露》。裡面,講“陰陽”、“五行”和“五德”的內容,大概佔了全書的一半。具體篇目為——

五行對第三十八;五行之義第四十二;陰尊陽卑第四十三;王道通三第四十四;天辨在人第四十六;陰陽位第四十七;陰陽終始第四十八;陰陽義第四十九;陰陽出入第五十;天道無二第五十一;暖燠孰多第五十二;基義第五十三;同類相動第五十七;五行相生第五十八;五行相勝第五十九;五行逆順第六十;治水五行第六十一;治亂五行第六十二;五行變救第六十三;五行五事第六十四;天地之行第七十八;如天之為第八十;天地陰陽第八十一。

一共是二十三篇,基本不談孔孟,而主要是鄒衍陰陽家的學說,特別是“五德”終始說。

董仲舒是著名大儒,學生眾多,司馬遷亦是,又得漢武帝賞識,在他影響下,漢代出現了一大批完全不同先秦的經傳之作。《漢書﹒五行志》收錄的有——

《易》:古五子十八篇;淮南道訓二篇;雜災異三十五篇;神輸五篇;孟氏京房十一篇;災異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書》:劉向五行傳記十一卷;許商五行傳記一卷。

《詩》齊後氏傳三十九卷;齊孫氏傳二十八卷;齊雜記十八卷。

《禮》:明堂陰陽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明堂陰陽說五篇;古封禪群祀二十二篇;封禪議對十九篇;漢封禪群祀三十六篇。

《春秋》:公羊外傳五十篇;穀梁外傳二十篇;公羊雜記八十三篇。

《諸子略﹒儒家》董仲舒一百二十三篇。

漢武帝在採納董仲舒學說後,下旨設五經博士,置弟子,所謂“設科射策,勸以官祿”,雖沒開科考,但指出了一條讀書做官的道路,於是,更讓董仲舒的學說,特別是“天人感應”的災異說和符應說幾乎人人皆知。

恰好,西漢末年災害多發,受災異說的影響,當時的官員、文人包括百姓人心惶惶,深感國運不濟。

王莽就抓住這一點,以製造祥瑞符應來抬高自己的聲望。

平帝二年(公元2年), 王莽指使遠在南海的黃支國國王,派人向漢廷貢獻犀牛。他又溝通匈奴單于,使單于上書給漢廷,說:“幸得備藩臣,竊樂太平聖制,臣故名囊知牙斯,今謹更名知”——從王莽那裡知道我們不能叫中國這個名字,今特此改名,並恭謹告知。王莽還向皇帝報告,在越巂郡的江裡發現了黃龍。接二連三的祥瑞,令漢廷大喜過望。王太后在策書裡說:“天符仍臻,元氣大同,麟鳳龜龍眾祥之瑞七百有餘”。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可見沒幾天,王莽就要呈報一次祥瑞。

在這同時,王莽安派手下的團隊加緊對自己的吹捧。大司徒司直陳崇是團隊中的核心成員,他找人捉刀代筆寫了一份奏摺,其雲——

是故成王之於周公也,度百里之限,超九錫之檢,開七百里之宇,兼商奄之民,賜以附庸殷民六族。……今陛下既知公有周公功德,不行成王之褒賞,遂聽公之固辭,……誠非所以為國也。臣愚以為宜恢公國,令如周公。

這已經有赤裸裸要挾皇帝的味道了——若不像成王那樣封國給王莽,就不是為國家著想了。

平帝十三歲的時候,王莽的女兒被立為皇后。

他的另一個團隊核心成員,太保王舜等又上奏平帝,請按伊尹、周公的待遇賞賜王莽。

同時,他們組織了八千餘人聯名上書予以支持。

於是,平帝下詔,王莽增封地,稱宰衡,位上公。這是王莽的第二次升級。

之後,王莽繼續把自己往周公的角色上推,修明堂,築靈臺,制禮作樂。當時有四十八萬七千餘臣民上書,九百零二名公卿大夫聯奏,請與嘉獎王莽。

於是,至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加九命之錫。太后親臨前殿,賜他綠紱、袞冕、鸞路、龍旂等等,這是王莽第三次升級。

至此,王莽堪稱功高蓋主了。泉陵侯劉慶上書說——

周成王幼少稱“孺子”,周公稱攝。今帝富於春秋,宜令安漢公行天子事如周公!

群臣齊聲響應:“宜如慶言”。

王莽代行天子事了。

漢平帝呢?這年的十二月就夭亡了,享年14歲。《漢書》稱其為病死。但《漢書﹒翟義傳》說是被王莽毒殺的。《資治通鑑》亦持此說。

王莽篡位這個鍋,漢武帝得背

平帝無子。元帝世絕。只有宣帝有曾孫五十三人,玄孫二十三人。經過王莽占卜,說二歲的廣戚侯子嬰最適合繼位。

王莽讓王太后下詔——

玄孫年在襁褓,不得至德君子,孰能安之!安漢公莽輔政三世,……遂向殊風,至於製作,與周公異世同符。今前輝光囂,武功長通上言丹石之符。朕深思厥意,雲“為皇帝”者,乃攝行皇帝之事也。……其令安漢公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

群臣奏曰——

太皇太后聖德昭然,深見天意……《禮﹒明堂記》曰,“周公朝諸侯於明堂,天子負斧依,南面而立”,謂周公踐天子位六年,朝諸侯,制禮作樂,而天下大服也。……《書﹒逸嘉禾篇》曰,“周公奉鬯立於阼階,延登,贊曰,‘假王蒞政,勤和天下’”,此周公攝政,贊者所稱。成王加元服,周公則致政。《書》雲,“朕復子明辟。”“周公常稱王命,專行不報,故言我復子明君也。臣請安漢公居攝踐祚,服天子紱冕,背斧依於戶牖之間,南面朝群臣,聽政事。車服出入警蹕,民臣稱臣妾,皆如天子之制。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廟,享祭群神,贊曰“假皇帝”。民臣謂之“攝皇帝”。 ……其朝見太皇太后,帝,皇后,皆復臣節。

王太后一切准奏。

於是,王莽便做了名義上的“假皇帝”,事實上的真皇帝了。這是他篡奪皇權,登上皇帝之位的關鍵一步。

再接著,他就要把“假皇帝”的名頭也扔掉,當名副其實的皇帝了。這個過程中,陰陽、五行和五德終始說,又要發揮新作用。

漢武帝開了外戚干政的先例,給後世遺留了無窮禍害。他獨尊的儒術,又為王莽這樣的野心家提供了最好的武器。真的是既可悲又可嘆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