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關係:一場文學之間的角力'

"

對於當下的文學現場,一個顯見的事實是,傳統文學正在日漸邊緣化。以文學期刊為例,伴隨各大期刊共同成長的讀者,隨著年齡的增長正在逐漸流失,而對於年輕一代讀者來說,他們有更為多元、豐富的選擇。但文學作品自古以來就有作為“商品”的交換期待,本雅明曾寫到:“波德萊爾明白文人的真實處境:他們像遊手好閒之徒一樣逛進市場,似乎只為四處瞧瞧,實際上卻是想找一個買主。”[【德】瓦爾特·本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修訂譯本),張旭東、魏文生譯,第57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版。]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中,倘若我們懷有復興文學的期待,那麼如何在市場上為文學找到更多的“買主”,就是我們必然要面對的問題。

網絡文學發展至今,不過20餘年。根據2018年第二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上公佈的報告,中國網絡文學讀者量已經突破4億,也就是說,無論我們對網絡文學懷有怎樣的偏見,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它已經擁有非常廣大的讀者群。就文學與讀者的關係而言,網絡文學更能代表人們對“中國故事”的現實需求,在當下的中國文學現場,網絡文學氣象逼人。但是,無論網絡文學如何聲勢浩大,它仍是新興的、成長中的文學類別。網絡文學以其傳播媒介命名,這既不是以題材命名(如“城市文學”“鄉土文學”等),更不是以寫作手法(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等)作為劃分的依據,而傳播媒介並不能成為文學本身。

在過去的認知中,文學是黃鐘大呂的廟堂之聲,它披著神祕的面紗,與普通民眾有著天然的邊界。80年代初的“啟蒙文學”時期,精英知識分子佔領著文學的統治地位,民眾是被“教化”、被啟蒙的一方。隨著上世紀末開始的科技技術進步,網絡媒介的無門檻性使得文學的邊界逐步擴大,寫作可以成為一項大眾化的活動,但由此產生的網絡文學與所謂傳統文學仍被分屬為不同的陣營。

與“表現現實”的傳統文學路徑不同的是,在網絡文學中,現實世界退居幕後,已經不再是故事發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類網文要重新建立一個嶄新的世界,對於文學創作而言,這無疑是具有獨創性和先鋒性的。與之相對應,作為網絡文學的讀者,網絡文學對世界的再創造要求其理想讀者拋棄現實世界經驗和觀念的束縛,接受全新的世界設定,沉浸式地進入網絡文學文本當中。

更為重要的是,相較於傳統文學,作者創造文本,文本完成後交由讀者解讀與評判,在定期更新、連載的網絡文學中,作者和讀者之間是雙向互動的。網絡文學的讀者可以在評論區留下對作品的實時評價,作者也可以即時接納讀者的設想與建議,改變自己原本構思的故事走向,在某種程度上,網絡文學成為作者與讀者群想象的狂歡,成為不同主體合作完成的作品,這在傳統文學裡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因此,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更主要的區別並不在於傳播媒介的變更,而是不同文學主體的同時在場。

但是,無論網絡文學具有怎樣的異質性,它始終是文學這個大類別下的分支。起點中文網、晉江網等主要網絡文學平臺實行的收費制度,使得網絡文學甫一開始就是和“流量”綁在一起,而對於一部分網絡文學作家而言,從構思小說開始就有使其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或遊戲的動機,因此,在網絡文學的世界裡,文學性被暫時擱置,讓位於曲折的故事性與豐富的畫面感。

對於“流量”與“變現”的需求,使得當下網絡文學“粉絲向”嚴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絲向”發展的產物。這類“爽文”直白地表達人類的慾望(暴富、永生、穿越等),建立起一個沒有根基的烏托邦。“金手指”氾濫、“套路化”嚴重,故事發展的路徑幾乎都在相似的模式裡,而這類“爽文”,又能在不同的時間,滿足不同人的心理訴求,也就是說,它永遠可以戳中人們的“爽點”,而擁有永恆的讀者。

不過,無論何種文學類別,其“流量”(包含作者量、讀者量、文本量和商業利潤等)大小永遠不能成為評價它的唯一標準。流量只是判斷不同網絡文學作品的被接受程度,對於網絡文學而言,它既是商業的助力,也是資本的鐐銬。

因此,如何在商業性與文學性的拉鋸之下尋找相對的平衡,如何在網絡文學中表現現實問題、呈現人類普遍的情感價值與取向,正需要網絡文學擺脫流量的束縛,建立其自身的主體性。令人欣慰的是,網絡文學也確實產生了掙脫鐐銬的文學佳作,如priest等的大神級網文作家,能夠寫出相對高質量的文學作品,滿足人們對文學作品的多重期待。

邵燕君等人在《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典文集》中,從海量的網絡文學作品中遴選了五位經典作家的代表作品,以其判斷標準來看,是否“傳達了本時代最核心的精神焦慮和價值指向”、是否“形成了具有顯著作家個性的文學風格”、是否“成為某種更具恆長普遍意義的‘人類共性’的文學表徵”等,仍然深受傳統文學評價標準的影響。

然而,網絡文學藉助網絡這一媒介,將文學輻射到更廣闊的人群中,不同話語主體的交鋒動搖著傳統文學現有體制下文學評論家們“一言堂”的局面,對文學圈內的評審標準發起了挑戰。參與者的普泛化必然導致更多元、更健康的話語語境的形成,也就是說,對於網絡文學的評價,必須兼顧文學內部與大眾傳媒等多個向度。邵燕君等人提出的這套評價標準,可以說是目前為止較為全面的網絡文學評價標準,但是,網絡文學的快速生長性決定了其判斷標準的不確定性,與網絡文學相對應的評價體系也絕不是固定不變的。

在中國當下的文學現場,網絡文學勢如破竹,形成了不同於傳統文學的作者、讀者群體與主體關係,成為一種嶄新的文學樣態。值得欣慰的是,已有研究者將網絡文學作為研究方向,納入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範疇中去。而對於中國文學而言,在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角力中,如何讓異質的網絡文學成為新的文學資源,建立符合中國當代文學實際的文藝理論,仍是中國文學面臨的難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