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

曹操、劉備、孫權從東漢末年的眾多軍閥中脫穎而出,分別奠基或創立魏、蜀、吳三個政權,鼎足而立。但是最後統一天下的卻並不是其中任意一個,而是異軍突起的西晉。魏明帝曹叡去世之間,將司馬懿和曹爽安排為曹芳的輔政大臣。

兩者之間存在嚴重的政治傾軋。司馬懿先是示敵以弱,然後趁曹爽陪同拜謁高平陵時發動兵變,消滅曹爽,司馬氏逐步掌握曹魏的政權。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司馬氏還是要面臨一些波折和挑戰,比如小編下面要說的“淮南三叛”。

"

曹操、劉備、孫權從東漢末年的眾多軍閥中脫穎而出,分別奠基或創立魏、蜀、吳三個政權,鼎足而立。但是最後統一天下的卻並不是其中任意一個,而是異軍突起的西晉。魏明帝曹叡去世之間,將司馬懿和曹爽安排為曹芳的輔政大臣。

兩者之間存在嚴重的政治傾軋。司馬懿先是示敵以弱,然後趁曹爽陪同拜謁高平陵時發動兵變,消滅曹爽,司馬氏逐步掌握曹魏的政權。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司馬氏還是要面臨一些波折和挑戰,比如小編下面要說的“淮南三叛”。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什麼是“淮南三叛”?

“淮南三叛”就是在淮南地區三次對抗司馬氏掌權而發起的兵變,又稱為“壽春三叛”。三次兵變的領導者分別為:王凌、毌丘儉、諸葛誕。

司馬氏架空魏室的行為,引起魏臣的不滿;司馬氏打擊異己的行為,也刺激到政治投機者的敏感神經。淮南地區是與東吳對抗的前線,部署大量的兵力和糧餉,為“淮南三叛”提供充足條件。但司馬氏掌權以後,也抽調邊防部隊擴充中央軍,直接掌握一股數量龐大、實力強勁的軍事力量,成功遏制、平定“淮南三叛”。“淮南三叛”從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到甘露三年(即公元258年),歷經七年,但真正平叛的時間不足一年,可以這樣說,“淮南三叛”並未真正動搖司馬氏的統治權威。

“淮南三叛”的過程

一、淮南一叛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引起曹魏老臣王凌的不滿。王凌與其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都掌有淮南地區的兵權。二人認為曹芳年幼,容易受制於司馬懿,希望擁立楚王曹彪為帝。在嘉平元年(即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沒過多久,令狐愚派部將張式聯絡曹彪,商議起事的事宜;王凌又派舍人勞精到洛陽聯絡兒子王廣,有裡應外合的打算,但沒有得到王廣的支持。同年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張式聯絡,但這次還沒等張式回來,令狐愚就病死。

"

曹操、劉備、孫權從東漢末年的眾多軍閥中脫穎而出,分別奠基或創立魏、蜀、吳三個政權,鼎足而立。但是最後統一天下的卻並不是其中任意一個,而是異軍突起的西晉。魏明帝曹叡去世之間,將司馬懿和曹爽安排為曹芳的輔政大臣。

兩者之間存在嚴重的政治傾軋。司馬懿先是示敵以弱,然後趁曹爽陪同拜謁高平陵時發動兵變,消滅曹爽,司馬氏逐步掌握曹魏的政權。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司馬氏還是要面臨一些波折和挑戰,比如小編下面要說的“淮南三叛”。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什麼是“淮南三叛”?

“淮南三叛”就是在淮南地區三次對抗司馬氏掌權而發起的兵變,又稱為“壽春三叛”。三次兵變的領導者分別為:王凌、毌丘儉、諸葛誕。

司馬氏架空魏室的行為,引起魏臣的不滿;司馬氏打擊異己的行為,也刺激到政治投機者的敏感神經。淮南地區是與東吳對抗的前線,部署大量的兵力和糧餉,為“淮南三叛”提供充足條件。但司馬氏掌權以後,也抽調邊防部隊擴充中央軍,直接掌握一股數量龐大、實力強勁的軍事力量,成功遏制、平定“淮南三叛”。“淮南三叛”從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到甘露三年(即公元258年),歷經七年,但真正平叛的時間不足一年,可以這樣說,“淮南三叛”並未真正動搖司馬氏的統治權威。

“淮南三叛”的過程

一、淮南一叛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引起曹魏老臣王凌的不滿。王凌與其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都掌有淮南地區的兵權。二人認為曹芳年幼,容易受制於司馬懿,希望擁立楚王曹彪為帝。在嘉平元年(即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沒過多久,令狐愚派部將張式聯絡曹彪,商議起事的事宜;王凌又派舍人勞精到洛陽聯絡兒子王廣,有裡應外合的打算,但沒有得到王廣的支持。同年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張式聯絡,但這次還沒等張式回來,令狐愚就病死。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令狐愚在病中時,其治中從事,也是心腹楊康應召到洛陽,向司馬懿告發王凌、令狐愚之謀。但具體時間不明。不過很有可能是在令狐愚病死之際。如果是這樣的話,司馬懿早已經對王凌提高警惕,並有充足的時間制定針對王凌的計劃,比如在嘉平元年十二月拜王凌為太尉加以安撫;派兒子司馬昭鎮守許昌,防備曹彪生事(曹彪在許昌附近的白馬,王凌的計劃就是擁立曹彪在許昌自立)。

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正月,王凌以東吳為藉口,請求調動軍隊,司馬懿此時已經察覺王凌的計劃,沒有允許。王凌派楊弘聯絡繼任的兗州刺史黃華,希望共同行廢立之事。但其實楊弘和黃華都是司馬懿一派,二人將王凌的計劃告發。先有兗州治中從事楊康,後有兗州刺史黃華,司馬懿篤定王凌叛亂,在同年四月親率大軍討伐王凌。

對付王凌,司馬懿又使用當初對付曹爽的伎倆,下書勸降王凌。王凌面對來勢洶洶的中軍,只能無視曹爽的前車之鑑,向司馬懿投降。但司馬懿內心當中並沒有赦免王凌的想法,王凌自知求生無望,飲藥自盡。司馬懿來到壽春,處死與此事相關人員,逼死曹彪,“淮南一叛”徹底失敗。同年八月,司馬懿病逝。

"

曹操、劉備、孫權從東漢末年的眾多軍閥中脫穎而出,分別奠基或創立魏、蜀、吳三個政權,鼎足而立。但是最後統一天下的卻並不是其中任意一個,而是異軍突起的西晉。魏明帝曹叡去世之間,將司馬懿和曹爽安排為曹芳的輔政大臣。

兩者之間存在嚴重的政治傾軋。司馬懿先是示敵以弱,然後趁曹爽陪同拜謁高平陵時發動兵變,消滅曹爽,司馬氏逐步掌握曹魏的政權。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司馬氏還是要面臨一些波折和挑戰,比如小編下面要說的“淮南三叛”。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什麼是“淮南三叛”?

“淮南三叛”就是在淮南地區三次對抗司馬氏掌權而發起的兵變,又稱為“壽春三叛”。三次兵變的領導者分別為:王凌、毌丘儉、諸葛誕。

司馬氏架空魏室的行為,引起魏臣的不滿;司馬氏打擊異己的行為,也刺激到政治投機者的敏感神經。淮南地區是與東吳對抗的前線,部署大量的兵力和糧餉,為“淮南三叛”提供充足條件。但司馬氏掌權以後,也抽調邊防部隊擴充中央軍,直接掌握一股數量龐大、實力強勁的軍事力量,成功遏制、平定“淮南三叛”。“淮南三叛”從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到甘露三年(即公元258年),歷經七年,但真正平叛的時間不足一年,可以這樣說,“淮南三叛”並未真正動搖司馬氏的統治權威。

“淮南三叛”的過程

一、淮南一叛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引起曹魏老臣王凌的不滿。王凌與其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都掌有淮南地區的兵權。二人認為曹芳年幼,容易受制於司馬懿,希望擁立楚王曹彪為帝。在嘉平元年(即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沒過多久,令狐愚派部將張式聯絡曹彪,商議起事的事宜;王凌又派舍人勞精到洛陽聯絡兒子王廣,有裡應外合的打算,但沒有得到王廣的支持。同年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張式聯絡,但這次還沒等張式回來,令狐愚就病死。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令狐愚在病中時,其治中從事,也是心腹楊康應召到洛陽,向司馬懿告發王凌、令狐愚之謀。但具體時間不明。不過很有可能是在令狐愚病死之際。如果是這樣的話,司馬懿早已經對王凌提高警惕,並有充足的時間制定針對王凌的計劃,比如在嘉平元年十二月拜王凌為太尉加以安撫;派兒子司馬昭鎮守許昌,防備曹彪生事(曹彪在許昌附近的白馬,王凌的計劃就是擁立曹彪在許昌自立)。

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正月,王凌以東吳為藉口,請求調動軍隊,司馬懿此時已經察覺王凌的計劃,沒有允許。王凌派楊弘聯絡繼任的兗州刺史黃華,希望共同行廢立之事。但其實楊弘和黃華都是司馬懿一派,二人將王凌的計劃告發。先有兗州治中從事楊康,後有兗州刺史黃華,司馬懿篤定王凌叛亂,在同年四月親率大軍討伐王凌。

對付王凌,司馬懿又使用當初對付曹爽的伎倆,下書勸降王凌。王凌面對來勢洶洶的中軍,只能無視曹爽的前車之鑑,向司馬懿投降。但司馬懿內心當中並沒有赦免王凌的想法,王凌自知求生無望,飲藥自盡。司馬懿來到壽春,處死與此事相關人員,逼死曹彪,“淮南一叛”徹底失敗。同年八月,司馬懿病逝。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二、淮南二叛

在正元元年(即公元254年),中書令李豐、外戚張緝、夏侯玄密謀除掉司馬師,掌控權柄。事情敗露後盡數被誅戮。曹芳參與了這次政變,司馬師於是將其廢掉,擁立曹髦為帝。這次曹魏上層巨大的政治動盪,也引起了“淮南二叛”。

鎮東將軍毌丘儉素與夏侯玄、李豐等人交好,內心不自安,在其子毌丘甸的勸說下,於正元二年(即公元255年)與曹爽故人、揚州刺史前將軍文欽聯合,假稱奉太后密詔討司馬師,在壽春正式發動兵變。

為了這次兵變,毌丘儉和文欽做了諸多準備,一是將矯詔送往各州郡,希望聯合其他曹魏忠臣反抗司馬氏;二是將淮南地區其他將領士吏控制在壽春,消除不安定因素,凝聚力量;三是遣子到東吳為質,希望得到東吳的支持(也有人認為毌丘儉並未與東吳聯合)。但按戰爭過程來看,毌丘儉、文欽的手段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

毌丘儉與文欽留老弱士兵守壽春,二人率領五、六萬士兵渡過淮水,攻佔壽春西北方向的項城。毌丘儉守備項城,文欽統兵在城外遊擊,與毌丘儉裡外呼應。二人打算以項城為前站,緩緩以圖許昌、洛陽。

面對毌丘儉、文欽的兵變,在王肅、傅嘏、鍾會的勸說下,司司馬師留司馬昭鎮守洛陽,自己親率大軍東征。除了中央軍以外,諸葛誕率領豫州軍隊,胡遵率領青州、徐州軍隊,一左一右兩翼包抄毌丘儉的後路;王基率領許昌軍隊,作為前鋒搶先佔據南頓,逼退毌丘儉還保項城;鄧艾率領泰山軍進駐樂嘉城。相較於十餘萬之眾的中央軍,各州郡的守軍,毌丘儉、文欽實在顯得有些勢單力孤。

另外有一點,曹魏有“質任制”,在外戍守的將士,他們的家眷要在中央的控制之下。毌丘儉、文欽挾裹起事的淮南將士,他們的家眷大都在曹魏北方。這樣一來,起事的時間越長,軍心越容易渙散,對毌丘儉、文欽越不利。在數路大軍的堵截、切割包圍,以及軍隊內部存在巨大隱患的情況下,毌丘儉、文欽迫切地需要一場勝利穩住態勢,扭轉局面。

起初屯於樂嘉的泰山軍只有一萬多人。毌丘儉選擇樂嘉為突破口,派文欽、文鴦父子夜襲樂嘉。但樂嘉的弱小隻是假象,司馬師已經偷偷來到樂嘉,與鄧艾合兵一處。文欽來到樂嘉,發現樂嘉的軍力反而強於己方。文鴦勸文欽趁對方立足未穩,分為兩隊強攻樂嘉。文鴦率領精銳首先擂鼓進攻,司馬師眼珠子都被嚇得掉了出來(這並不是誇張說法,司馬師患有眼疾,剛剛做完手術),忍痛指揮戰鬥。文鴦的衝擊成功造成敵軍的騷動,但文欽認為無法取勝,後期並沒有發動進攻呼應文鴦。最後文欽、文鴦引軍撤退。

"

曹操、劉備、孫權從東漢末年的眾多軍閥中脫穎而出,分別奠基或創立魏、蜀、吳三個政權,鼎足而立。但是最後統一天下的卻並不是其中任意一個,而是異軍突起的西晉。魏明帝曹叡去世之間,將司馬懿和曹爽安排為曹芳的輔政大臣。

兩者之間存在嚴重的政治傾軋。司馬懿先是示敵以弱,然後趁曹爽陪同拜謁高平陵時發動兵變,消滅曹爽,司馬氏逐步掌握曹魏的政權。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司馬氏還是要面臨一些波折和挑戰,比如小編下面要說的“淮南三叛”。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什麼是“淮南三叛”?

“淮南三叛”就是在淮南地區三次對抗司馬氏掌權而發起的兵變,又稱為“壽春三叛”。三次兵變的領導者分別為:王凌、毌丘儉、諸葛誕。

司馬氏架空魏室的行為,引起魏臣的不滿;司馬氏打擊異己的行為,也刺激到政治投機者的敏感神經。淮南地區是與東吳對抗的前線,部署大量的兵力和糧餉,為“淮南三叛”提供充足條件。但司馬氏掌權以後,也抽調邊防部隊擴充中央軍,直接掌握一股數量龐大、實力強勁的軍事力量,成功遏制、平定“淮南三叛”。“淮南三叛”從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到甘露三年(即公元258年),歷經七年,但真正平叛的時間不足一年,可以這樣說,“淮南三叛”並未真正動搖司馬氏的統治權威。

“淮南三叛”的過程

一、淮南一叛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引起曹魏老臣王凌的不滿。王凌與其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都掌有淮南地區的兵權。二人認為曹芳年幼,容易受制於司馬懿,希望擁立楚王曹彪為帝。在嘉平元年(即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沒過多久,令狐愚派部將張式聯絡曹彪,商議起事的事宜;王凌又派舍人勞精到洛陽聯絡兒子王廣,有裡應外合的打算,但沒有得到王廣的支持。同年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張式聯絡,但這次還沒等張式回來,令狐愚就病死。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令狐愚在病中時,其治中從事,也是心腹楊康應召到洛陽,向司馬懿告發王凌、令狐愚之謀。但具體時間不明。不過很有可能是在令狐愚病死之際。如果是這樣的話,司馬懿早已經對王凌提高警惕,並有充足的時間制定針對王凌的計劃,比如在嘉平元年十二月拜王凌為太尉加以安撫;派兒子司馬昭鎮守許昌,防備曹彪生事(曹彪在許昌附近的白馬,王凌的計劃就是擁立曹彪在許昌自立)。

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正月,王凌以東吳為藉口,請求調動軍隊,司馬懿此時已經察覺王凌的計劃,沒有允許。王凌派楊弘聯絡繼任的兗州刺史黃華,希望共同行廢立之事。但其實楊弘和黃華都是司馬懿一派,二人將王凌的計劃告發。先有兗州治中從事楊康,後有兗州刺史黃華,司馬懿篤定王凌叛亂,在同年四月親率大軍討伐王凌。

對付王凌,司馬懿又使用當初對付曹爽的伎倆,下書勸降王凌。王凌面對來勢洶洶的中軍,只能無視曹爽的前車之鑑,向司馬懿投降。但司馬懿內心當中並沒有赦免王凌的想法,王凌自知求生無望,飲藥自盡。司馬懿來到壽春,處死與此事相關人員,逼死曹彪,“淮南一叛”徹底失敗。同年八月,司馬懿病逝。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二、淮南二叛

在正元元年(即公元254年),中書令李豐、外戚張緝、夏侯玄密謀除掉司馬師,掌控權柄。事情敗露後盡數被誅戮。曹芳參與了這次政變,司馬師於是將其廢掉,擁立曹髦為帝。這次曹魏上層巨大的政治動盪,也引起了“淮南二叛”。

鎮東將軍毌丘儉素與夏侯玄、李豐等人交好,內心不自安,在其子毌丘甸的勸說下,於正元二年(即公元255年)與曹爽故人、揚州刺史前將軍文欽聯合,假稱奉太后密詔討司馬師,在壽春正式發動兵變。

為了這次兵變,毌丘儉和文欽做了諸多準備,一是將矯詔送往各州郡,希望聯合其他曹魏忠臣反抗司馬氏;二是將淮南地區其他將領士吏控制在壽春,消除不安定因素,凝聚力量;三是遣子到東吳為質,希望得到東吳的支持(也有人認為毌丘儉並未與東吳聯合)。但按戰爭過程來看,毌丘儉、文欽的手段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

毌丘儉與文欽留老弱士兵守壽春,二人率領五、六萬士兵渡過淮水,攻佔壽春西北方向的項城。毌丘儉守備項城,文欽統兵在城外遊擊,與毌丘儉裡外呼應。二人打算以項城為前站,緩緩以圖許昌、洛陽。

面對毌丘儉、文欽的兵變,在王肅、傅嘏、鍾會的勸說下,司司馬師留司馬昭鎮守洛陽,自己親率大軍東征。除了中央軍以外,諸葛誕率領豫州軍隊,胡遵率領青州、徐州軍隊,一左一右兩翼包抄毌丘儉的後路;王基率領許昌軍隊,作為前鋒搶先佔據南頓,逼退毌丘儉還保項城;鄧艾率領泰山軍進駐樂嘉城。相較於十餘萬之眾的中央軍,各州郡的守軍,毌丘儉、文欽實在顯得有些勢單力孤。

另外有一點,曹魏有“質任制”,在外戍守的將士,他們的家眷要在中央的控制之下。毌丘儉、文欽挾裹起事的淮南將士,他們的家眷大都在曹魏北方。這樣一來,起事的時間越長,軍心越容易渙散,對毌丘儉、文欽越不利。在數路大軍的堵截、切割包圍,以及軍隊內部存在巨大隱患的情況下,毌丘儉、文欽迫切地需要一場勝利穩住態勢,扭轉局面。

起初屯於樂嘉的泰山軍只有一萬多人。毌丘儉選擇樂嘉為突破口,派文欽、文鴦父子夜襲樂嘉。但樂嘉的弱小隻是假象,司馬師已經偷偷來到樂嘉,與鄧艾合兵一處。文欽來到樂嘉,發現樂嘉的軍力反而強於己方。文鴦勸文欽趁對方立足未穩,分為兩隊強攻樂嘉。文鴦率領精銳首先擂鼓進攻,司馬師眼珠子都被嚇得掉了出來(這並不是誇張說法,司馬師患有眼疾,剛剛做完手術),忍痛指揮戰鬥。文鴦的衝擊成功造成敵軍的騷動,但文欽認為無法取勝,後期並沒有發動進攻呼應文鴦。最後文欽、文鴦引軍撤退。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司馬師派出一支精銳部隊追殺文欽。文鴦帶領十幾個騎兵斷後,在敵軍中往復衝殺,暫時挫敗敵人的追擊。司馬師又派出八千騎兵兼大隊步兵擊潰文欽,文欽只能逃回項城;另一方面,王基得知毌丘儉分兵攻打樂嘉的消息,從南頓發兵進逼項城,毌丘儉得知文欽兵敗的消息,不敢再守項城,先撇棄文欽逃往壽春,結果在路上被殺。文欽回到項城,也不敢再守,逃往壽春。但此時壽春已經被諸葛誕攻佔,文欽無奈之下投降東吳。

東吳方面孫峻、呂據、留贊等趁亂攻打壽春,但已經被諸葛誕捷足先登,毌丘儉、文欽也已經覆敗。東吳撤軍。至此淮南二叛基本被司馬師平定。但因為一目突出,司馬師不久後去世。

三、淮南三叛

因為毌丘儉的兵變,諸葛誕由都督豫州,改為都督揚州,接替了毌丘儉的位置。雖然諸葛誕並沒有響應毌丘儉匡扶曹魏的號召,還斬殺來使以明其志,但他並非忠於司馬氏。恰恰相反,諸葛誕到任之後開始積蓄力量,打算割據淮南,與司馬氏對抗。

諸葛誕在任期間收買遊俠,寬赦囚犯,將這些桀驁悍勇的人收編為死士。在甘露元年(即公元256年)冬,諸葛誕藉口抵禦東吳的進攻,請求調集十萬軍隊到壽春,又請求依託淮水建築城塢,這些加強淮南地區軍事力量的請求引起司馬昭的注意。司馬昭派賈充以慰勞的藉口到壽春刺探情況。賈充與諸葛誕相見,以禪讓一事探查其態度,結果遭到強烈的反駁。

賈充知道諸葛誕不願徹底依附司馬氏,回洛陽後勸司馬昭徵調諸葛誕到朝中加以控制。在甘露二年(即公元257年)五月,朝中徵諸葛誕為司空,鍾會認為諸葛誕必然不會從命,勸說司馬昭,但事已至此,司馬昭並沒有收回成命。這件事果然成為逼反諸葛誕的導火索。

"

曹操、劉備、孫權從東漢末年的眾多軍閥中脫穎而出,分別奠基或創立魏、蜀、吳三個政權,鼎足而立。但是最後統一天下的卻並不是其中任意一個,而是異軍突起的西晉。魏明帝曹叡去世之間,將司馬懿和曹爽安排為曹芳的輔政大臣。

兩者之間存在嚴重的政治傾軋。司馬懿先是示敵以弱,然後趁曹爽陪同拜謁高平陵時發動兵變,消滅曹爽,司馬氏逐步掌握曹魏的政權。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司馬氏還是要面臨一些波折和挑戰,比如小編下面要說的“淮南三叛”。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什麼是“淮南三叛”?

“淮南三叛”就是在淮南地區三次對抗司馬氏掌權而發起的兵變,又稱為“壽春三叛”。三次兵變的領導者分別為:王凌、毌丘儉、諸葛誕。

司馬氏架空魏室的行為,引起魏臣的不滿;司馬氏打擊異己的行為,也刺激到政治投機者的敏感神經。淮南地區是與東吳對抗的前線,部署大量的兵力和糧餉,為“淮南三叛”提供充足條件。但司馬氏掌權以後,也抽調邊防部隊擴充中央軍,直接掌握一股數量龐大、實力強勁的軍事力量,成功遏制、平定“淮南三叛”。“淮南三叛”從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到甘露三年(即公元258年),歷經七年,但真正平叛的時間不足一年,可以這樣說,“淮南三叛”並未真正動搖司馬氏的統治權威。

“淮南三叛”的過程

一、淮南一叛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引起曹魏老臣王凌的不滿。王凌與其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都掌有淮南地區的兵權。二人認為曹芳年幼,容易受制於司馬懿,希望擁立楚王曹彪為帝。在嘉平元年(即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沒過多久,令狐愚派部將張式聯絡曹彪,商議起事的事宜;王凌又派舍人勞精到洛陽聯絡兒子王廣,有裡應外合的打算,但沒有得到王廣的支持。同年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張式聯絡,但這次還沒等張式回來,令狐愚就病死。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令狐愚在病中時,其治中從事,也是心腹楊康應召到洛陽,向司馬懿告發王凌、令狐愚之謀。但具體時間不明。不過很有可能是在令狐愚病死之際。如果是這樣的話,司馬懿早已經對王凌提高警惕,並有充足的時間制定針對王凌的計劃,比如在嘉平元年十二月拜王凌為太尉加以安撫;派兒子司馬昭鎮守許昌,防備曹彪生事(曹彪在許昌附近的白馬,王凌的計劃就是擁立曹彪在許昌自立)。

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正月,王凌以東吳為藉口,請求調動軍隊,司馬懿此時已經察覺王凌的計劃,沒有允許。王凌派楊弘聯絡繼任的兗州刺史黃華,希望共同行廢立之事。但其實楊弘和黃華都是司馬懿一派,二人將王凌的計劃告發。先有兗州治中從事楊康,後有兗州刺史黃華,司馬懿篤定王凌叛亂,在同年四月親率大軍討伐王凌。

對付王凌,司馬懿又使用當初對付曹爽的伎倆,下書勸降王凌。王凌面對來勢洶洶的中軍,只能無視曹爽的前車之鑑,向司馬懿投降。但司馬懿內心當中並沒有赦免王凌的想法,王凌自知求生無望,飲藥自盡。司馬懿來到壽春,處死與此事相關人員,逼死曹彪,“淮南一叛”徹底失敗。同年八月,司馬懿病逝。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二、淮南二叛

在正元元年(即公元254年),中書令李豐、外戚張緝、夏侯玄密謀除掉司馬師,掌控權柄。事情敗露後盡數被誅戮。曹芳參與了這次政變,司馬師於是將其廢掉,擁立曹髦為帝。這次曹魏上層巨大的政治動盪,也引起了“淮南二叛”。

鎮東將軍毌丘儉素與夏侯玄、李豐等人交好,內心不自安,在其子毌丘甸的勸說下,於正元二年(即公元255年)與曹爽故人、揚州刺史前將軍文欽聯合,假稱奉太后密詔討司馬師,在壽春正式發動兵變。

為了這次兵變,毌丘儉和文欽做了諸多準備,一是將矯詔送往各州郡,希望聯合其他曹魏忠臣反抗司馬氏;二是將淮南地區其他將領士吏控制在壽春,消除不安定因素,凝聚力量;三是遣子到東吳為質,希望得到東吳的支持(也有人認為毌丘儉並未與東吳聯合)。但按戰爭過程來看,毌丘儉、文欽的手段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

毌丘儉與文欽留老弱士兵守壽春,二人率領五、六萬士兵渡過淮水,攻佔壽春西北方向的項城。毌丘儉守備項城,文欽統兵在城外遊擊,與毌丘儉裡外呼應。二人打算以項城為前站,緩緩以圖許昌、洛陽。

面對毌丘儉、文欽的兵變,在王肅、傅嘏、鍾會的勸說下,司司馬師留司馬昭鎮守洛陽,自己親率大軍東征。除了中央軍以外,諸葛誕率領豫州軍隊,胡遵率領青州、徐州軍隊,一左一右兩翼包抄毌丘儉的後路;王基率領許昌軍隊,作為前鋒搶先佔據南頓,逼退毌丘儉還保項城;鄧艾率領泰山軍進駐樂嘉城。相較於十餘萬之眾的中央軍,各州郡的守軍,毌丘儉、文欽實在顯得有些勢單力孤。

另外有一點,曹魏有“質任制”,在外戍守的將士,他們的家眷要在中央的控制之下。毌丘儉、文欽挾裹起事的淮南將士,他們的家眷大都在曹魏北方。這樣一來,起事的時間越長,軍心越容易渙散,對毌丘儉、文欽越不利。在數路大軍的堵截、切割包圍,以及軍隊內部存在巨大隱患的情況下,毌丘儉、文欽迫切地需要一場勝利穩住態勢,扭轉局面。

起初屯於樂嘉的泰山軍只有一萬多人。毌丘儉選擇樂嘉為突破口,派文欽、文鴦父子夜襲樂嘉。但樂嘉的弱小隻是假象,司馬師已經偷偷來到樂嘉,與鄧艾合兵一處。文欽來到樂嘉,發現樂嘉的軍力反而強於己方。文鴦勸文欽趁對方立足未穩,分為兩隊強攻樂嘉。文鴦率領精銳首先擂鼓進攻,司馬師眼珠子都被嚇得掉了出來(這並不是誇張說法,司馬師患有眼疾,剛剛做完手術),忍痛指揮戰鬥。文鴦的衝擊成功造成敵軍的騷動,但文欽認為無法取勝,後期並沒有發動進攻呼應文鴦。最後文欽、文鴦引軍撤退。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司馬師派出一支精銳部隊追殺文欽。文鴦帶領十幾個騎兵斷後,在敵軍中往復衝殺,暫時挫敗敵人的追擊。司馬師又派出八千騎兵兼大隊步兵擊潰文欽,文欽只能逃回項城;另一方面,王基得知毌丘儉分兵攻打樂嘉的消息,從南頓發兵進逼項城,毌丘儉得知文欽兵敗的消息,不敢再守項城,先撇棄文欽逃往壽春,結果在路上被殺。文欽回到項城,也不敢再守,逃往壽春。但此時壽春已經被諸葛誕攻佔,文欽無奈之下投降東吳。

東吳方面孫峻、呂據、留贊等趁亂攻打壽春,但已經被諸葛誕捷足先登,毌丘儉、文欽也已經覆敗。東吳撤軍。至此淮南二叛基本被司馬師平定。但因為一目突出,司馬師不久後去世。

三、淮南三叛

因為毌丘儉的兵變,諸葛誕由都督豫州,改為都督揚州,接替了毌丘儉的位置。雖然諸葛誕並沒有響應毌丘儉匡扶曹魏的號召,還斬殺來使以明其志,但他並非忠於司馬氏。恰恰相反,諸葛誕到任之後開始積蓄力量,打算割據淮南,與司馬氏對抗。

諸葛誕在任期間收買遊俠,寬赦囚犯,將這些桀驁悍勇的人收編為死士。在甘露元年(即公元256年)冬,諸葛誕藉口抵禦東吳的進攻,請求調集十萬軍隊到壽春,又請求依託淮水建築城塢,這些加強淮南地區軍事力量的請求引起司馬昭的注意。司馬昭派賈充以慰勞的藉口到壽春刺探情況。賈充與諸葛誕相見,以禪讓一事探查其態度,結果遭到強烈的反駁。

賈充知道諸葛誕不願徹底依附司馬氏,回洛陽後勸司馬昭徵調諸葛誕到朝中加以控制。在甘露二年(即公元257年)五月,朝中徵諸葛誕為司空,鍾會認為諸葛誕必然不會從命,勸說司馬昭,但事已至此,司馬昭並沒有收回成命。這件事果然成為逼反諸葛誕的導火索。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諸葛誕攻殺揚州刺史樂綝,聚攏淮南、淮北屯田口的十多萬官兵(鄧艾曾獻《濟河論》,指點屯田之策:淮北安排兩萬屯田兵,淮南三萬,還有四萬常備輪休。這個政策不僅積累了大量的軍糧,也為諸葛誕的兵變提供充足的兵源),又臨時徵募四萬人,總共十五萬左右的大軍。諸葛誕並沒有像毌丘儉一樣北上勤王,而是外連東吳,收縮兵力,囤積糧草,呈固守壽春之勢。

為了平復諸葛誕的兵變,司馬昭挾持曹髦親征,調集青州、徐州、荊州、豫州、兗州、關中以及中央的軍隊,合計二十六萬;東吳為了救援諸葛誕,派文欽、唐諮、全端、全懌、王祚等率領三萬人到壽春。司馬昭派王基圍攻壽春,但沒有完全圍死,文欽等人從缺口進入壽春城。

隨後王基等人完成對壽春的合圍;另外石苞、州泰、胡質率領一支精兵在外防備東吳的進攻。東吳方面先是朱異率三萬軍屯安豐,與壽春呈掎角之勢,但被州泰挫敗;後大將軍孫綝派朱異、丁奉、黎斐率領五萬人進攻壽春,朱異等人將輜重留在都陸,五萬輕兵屯在黎漿,但被石苞、州泰擊敗;同時泰山太守胡烈率領五千人偷襲都陸,燒燬朱異軍的輜重。孫綝又給朱異三萬軍隊,令其死戰,朱異抗命不從,被孫綝斬殺。東吳軍隊自殺大將,士氣低落,孫綝以調集軍隊為由回江東,只有其弟孫恩尚為諸葛誕、文欽的外援,對壽春的威脅大大降低。

"

曹操、劉備、孫權從東漢末年的眾多軍閥中脫穎而出,分別奠基或創立魏、蜀、吳三個政權,鼎足而立。但是最後統一天下的卻並不是其中任意一個,而是異軍突起的西晉。魏明帝曹叡去世之間,將司馬懿和曹爽安排為曹芳的輔政大臣。

兩者之間存在嚴重的政治傾軋。司馬懿先是示敵以弱,然後趁曹爽陪同拜謁高平陵時發動兵變,消滅曹爽,司馬氏逐步掌握曹魏的政權。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司馬氏還是要面臨一些波折和挑戰,比如小編下面要說的“淮南三叛”。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什麼是“淮南三叛”?

“淮南三叛”就是在淮南地區三次對抗司馬氏掌權而發起的兵變,又稱為“壽春三叛”。三次兵變的領導者分別為:王凌、毌丘儉、諸葛誕。

司馬氏架空魏室的行為,引起魏臣的不滿;司馬氏打擊異己的行為,也刺激到政治投機者的敏感神經。淮南地區是與東吳對抗的前線,部署大量的兵力和糧餉,為“淮南三叛”提供充足條件。但司馬氏掌權以後,也抽調邊防部隊擴充中央軍,直接掌握一股數量龐大、實力強勁的軍事力量,成功遏制、平定“淮南三叛”。“淮南三叛”從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到甘露三年(即公元258年),歷經七年,但真正平叛的時間不足一年,可以這樣說,“淮南三叛”並未真正動搖司馬氏的統治權威。

“淮南三叛”的過程

一、淮南一叛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引起曹魏老臣王凌的不滿。王凌與其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都掌有淮南地區的兵權。二人認為曹芳年幼,容易受制於司馬懿,希望擁立楚王曹彪為帝。在嘉平元年(即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沒過多久,令狐愚派部將張式聯絡曹彪,商議起事的事宜;王凌又派舍人勞精到洛陽聯絡兒子王廣,有裡應外合的打算,但沒有得到王廣的支持。同年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張式聯絡,但這次還沒等張式回來,令狐愚就病死。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令狐愚在病中時,其治中從事,也是心腹楊康應召到洛陽,向司馬懿告發王凌、令狐愚之謀。但具體時間不明。不過很有可能是在令狐愚病死之際。如果是這樣的話,司馬懿早已經對王凌提高警惕,並有充足的時間制定針對王凌的計劃,比如在嘉平元年十二月拜王凌為太尉加以安撫;派兒子司馬昭鎮守許昌,防備曹彪生事(曹彪在許昌附近的白馬,王凌的計劃就是擁立曹彪在許昌自立)。

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正月,王凌以東吳為藉口,請求調動軍隊,司馬懿此時已經察覺王凌的計劃,沒有允許。王凌派楊弘聯絡繼任的兗州刺史黃華,希望共同行廢立之事。但其實楊弘和黃華都是司馬懿一派,二人將王凌的計劃告發。先有兗州治中從事楊康,後有兗州刺史黃華,司馬懿篤定王凌叛亂,在同年四月親率大軍討伐王凌。

對付王凌,司馬懿又使用當初對付曹爽的伎倆,下書勸降王凌。王凌面對來勢洶洶的中軍,只能無視曹爽的前車之鑑,向司馬懿投降。但司馬懿內心當中並沒有赦免王凌的想法,王凌自知求生無望,飲藥自盡。司馬懿來到壽春,處死與此事相關人員,逼死曹彪,“淮南一叛”徹底失敗。同年八月,司馬懿病逝。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二、淮南二叛

在正元元年(即公元254年),中書令李豐、外戚張緝、夏侯玄密謀除掉司馬師,掌控權柄。事情敗露後盡數被誅戮。曹芳參與了這次政變,司馬師於是將其廢掉,擁立曹髦為帝。這次曹魏上層巨大的政治動盪,也引起了“淮南二叛”。

鎮東將軍毌丘儉素與夏侯玄、李豐等人交好,內心不自安,在其子毌丘甸的勸說下,於正元二年(即公元255年)與曹爽故人、揚州刺史前將軍文欽聯合,假稱奉太后密詔討司馬師,在壽春正式發動兵變。

為了這次兵變,毌丘儉和文欽做了諸多準備,一是將矯詔送往各州郡,希望聯合其他曹魏忠臣反抗司馬氏;二是將淮南地區其他將領士吏控制在壽春,消除不安定因素,凝聚力量;三是遣子到東吳為質,希望得到東吳的支持(也有人認為毌丘儉並未與東吳聯合)。但按戰爭過程來看,毌丘儉、文欽的手段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

毌丘儉與文欽留老弱士兵守壽春,二人率領五、六萬士兵渡過淮水,攻佔壽春西北方向的項城。毌丘儉守備項城,文欽統兵在城外遊擊,與毌丘儉裡外呼應。二人打算以項城為前站,緩緩以圖許昌、洛陽。

面對毌丘儉、文欽的兵變,在王肅、傅嘏、鍾會的勸說下,司司馬師留司馬昭鎮守洛陽,自己親率大軍東征。除了中央軍以外,諸葛誕率領豫州軍隊,胡遵率領青州、徐州軍隊,一左一右兩翼包抄毌丘儉的後路;王基率領許昌軍隊,作為前鋒搶先佔據南頓,逼退毌丘儉還保項城;鄧艾率領泰山軍進駐樂嘉城。相較於十餘萬之眾的中央軍,各州郡的守軍,毌丘儉、文欽實在顯得有些勢單力孤。

另外有一點,曹魏有“質任制”,在外戍守的將士,他們的家眷要在中央的控制之下。毌丘儉、文欽挾裹起事的淮南將士,他們的家眷大都在曹魏北方。這樣一來,起事的時間越長,軍心越容易渙散,對毌丘儉、文欽越不利。在數路大軍的堵截、切割包圍,以及軍隊內部存在巨大隱患的情況下,毌丘儉、文欽迫切地需要一場勝利穩住態勢,扭轉局面。

起初屯於樂嘉的泰山軍只有一萬多人。毌丘儉選擇樂嘉為突破口,派文欽、文鴦父子夜襲樂嘉。但樂嘉的弱小隻是假象,司馬師已經偷偷來到樂嘉,與鄧艾合兵一處。文欽來到樂嘉,發現樂嘉的軍力反而強於己方。文鴦勸文欽趁對方立足未穩,分為兩隊強攻樂嘉。文鴦率領精銳首先擂鼓進攻,司馬師眼珠子都被嚇得掉了出來(這並不是誇張說法,司馬師患有眼疾,剛剛做完手術),忍痛指揮戰鬥。文鴦的衝擊成功造成敵軍的騷動,但文欽認為無法取勝,後期並沒有發動進攻呼應文鴦。最後文欽、文鴦引軍撤退。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司馬師派出一支精銳部隊追殺文欽。文鴦帶領十幾個騎兵斷後,在敵軍中往復衝殺,暫時挫敗敵人的追擊。司馬師又派出八千騎兵兼大隊步兵擊潰文欽,文欽只能逃回項城;另一方面,王基得知毌丘儉分兵攻打樂嘉的消息,從南頓發兵進逼項城,毌丘儉得知文欽兵敗的消息,不敢再守項城,先撇棄文欽逃往壽春,結果在路上被殺。文欽回到項城,也不敢再守,逃往壽春。但此時壽春已經被諸葛誕攻佔,文欽無奈之下投降東吳。

東吳方面孫峻、呂據、留贊等趁亂攻打壽春,但已經被諸葛誕捷足先登,毌丘儉、文欽也已經覆敗。東吳撤軍。至此淮南二叛基本被司馬師平定。但因為一目突出,司馬師不久後去世。

三、淮南三叛

因為毌丘儉的兵變,諸葛誕由都督豫州,改為都督揚州,接替了毌丘儉的位置。雖然諸葛誕並沒有響應毌丘儉匡扶曹魏的號召,還斬殺來使以明其志,但他並非忠於司馬氏。恰恰相反,諸葛誕到任之後開始積蓄力量,打算割據淮南,與司馬氏對抗。

諸葛誕在任期間收買遊俠,寬赦囚犯,將這些桀驁悍勇的人收編為死士。在甘露元年(即公元256年)冬,諸葛誕藉口抵禦東吳的進攻,請求調集十萬軍隊到壽春,又請求依託淮水建築城塢,這些加強淮南地區軍事力量的請求引起司馬昭的注意。司馬昭派賈充以慰勞的藉口到壽春刺探情況。賈充與諸葛誕相見,以禪讓一事探查其態度,結果遭到強烈的反駁。

賈充知道諸葛誕不願徹底依附司馬氏,回洛陽後勸司馬昭徵調諸葛誕到朝中加以控制。在甘露二年(即公元257年)五月,朝中徵諸葛誕為司空,鍾會認為諸葛誕必然不會從命,勸說司馬昭,但事已至此,司馬昭並沒有收回成命。這件事果然成為逼反諸葛誕的導火索。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諸葛誕攻殺揚州刺史樂綝,聚攏淮南、淮北屯田口的十多萬官兵(鄧艾曾獻《濟河論》,指點屯田之策:淮北安排兩萬屯田兵,淮南三萬,還有四萬常備輪休。這個政策不僅積累了大量的軍糧,也為諸葛誕的兵變提供充足的兵源),又臨時徵募四萬人,總共十五萬左右的大軍。諸葛誕並沒有像毌丘儉一樣北上勤王,而是外連東吳,收縮兵力,囤積糧草,呈固守壽春之勢。

為了平復諸葛誕的兵變,司馬昭挾持曹髦親征,調集青州、徐州、荊州、豫州、兗州、關中以及中央的軍隊,合計二十六萬;東吳為了救援諸葛誕,派文欽、唐諮、全端、全懌、王祚等率領三萬人到壽春。司馬昭派王基圍攻壽春,但沒有完全圍死,文欽等人從缺口進入壽春城。

隨後王基等人完成對壽春的合圍;另外石苞、州泰、胡質率領一支精兵在外防備東吳的進攻。東吳方面先是朱異率三萬軍屯安豐,與壽春呈掎角之勢,但被州泰挫敗;後大將軍孫綝派朱異、丁奉、黎斐率領五萬人進攻壽春,朱異等人將輜重留在都陸,五萬輕兵屯在黎漿,但被石苞、州泰擊敗;同時泰山太守胡烈率領五千人偷襲都陸,燒燬朱異軍的輜重。孫綝又給朱異三萬軍隊,令其死戰,朱異抗命不從,被孫綝斬殺。東吳軍隊自殺大將,士氣低落,孫綝以調集軍隊為由回江東,只有其弟孫恩尚為諸葛誕、文欽的外援,對壽春的威脅大大降低。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東吳撤退,諸葛誕、文欽只有壽春城中一支孤軍。當然,這支軍隊的數量相當龐大,但是他們每日消耗的糧食同樣也是個大數字。此時諸葛誕有三種選擇:一、固守等待東吳救援;二、決死突圍;三、節省軍糧補給,“耗”死司馬昭的二十六萬大軍。司馬昭針對這三種選擇,作出相對完備的措施。司馬昭作出軍糧不濟的假象,又揚言東吳馬上就要救援壽春,成功麻痺諸葛誕、文欽的神經,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困死諸葛誕。另一方面,為了應對東吳可能的救援,司馬昭並不急於攻城,而是“堅守三面”,如果有東吳軍隊從陸路支援,則用騎兵襲擾糧道,有點“圍點打援”的意思。

在壽春城中,諸葛誕軍已經起了內訌。諸葛誕部將蔣班、焦彝認為,孫綝不會再積極救援壽春,建議諸葛誕趁士氣可用的時候,立刻從一面發起突圍,放棄壽春,保存有生力量。但諸葛誕和文欽都不願意放棄壽春,堅持等待東吳的救援和曹魏內部生變。蔣班、焦彝苦勸不止,無奈之下投降司馬昭;同時運氣對司馬昭也“錦上添花”一把,全輝、全儀(全懌之兄全緒的兒子),在建業與家族不合,於是帶著部曲投奔曹魏。鍾會向司馬昭獻計,讓全輝、全儀寫信給壽春城中的全懌、全端及兄弟全靜,謊稱東吳欲以全懌等人救援不利為由夷滅全家,全懌等人信以為真,率領部曲投降司馬昭。接二連三的投降,不僅削弱了諸葛誕、文欽的實力,對士氣也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部將和全家兄弟的投降,讓諸葛誕和文欽終於從固守壽春,割據淮南的美夢中驚醒。文欽認為,接連的得利會讓司馬昭降低防備,此時正是突圍的有利時機。但這只不過是窮軍陌路的一種幻想。文欽、諸葛誕、唐諮等人向南方發起突圍,鏖戰五、六天無果,只好退回城中。此時不僅僅是士氣的問題,城中的糧食已經匱乏,又有幾萬人投降。面臨斷糧的危機,文欽打算將曹魏的軍隊趕出城,由東吳軍隊全面負責城防。這個提議有架空諸葛誕之嫌,當然遭到反對,也引起諸葛誕的猜疑。於是諸葛誕趁機殺害文欽,文鴦投降司馬昭。

"

曹操、劉備、孫權從東漢末年的眾多軍閥中脫穎而出,分別奠基或創立魏、蜀、吳三個政權,鼎足而立。但是最後統一天下的卻並不是其中任意一個,而是異軍突起的西晉。魏明帝曹叡去世之間,將司馬懿和曹爽安排為曹芳的輔政大臣。

兩者之間存在嚴重的政治傾軋。司馬懿先是示敵以弱,然後趁曹爽陪同拜謁高平陵時發動兵變,消滅曹爽,司馬氏逐步掌握曹魏的政權。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司馬氏還是要面臨一些波折和挑戰,比如小編下面要說的“淮南三叛”。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什麼是“淮南三叛”?

“淮南三叛”就是在淮南地區三次對抗司馬氏掌權而發起的兵變,又稱為“壽春三叛”。三次兵變的領導者分別為:王凌、毌丘儉、諸葛誕。

司馬氏架空魏室的行為,引起魏臣的不滿;司馬氏打擊異己的行為,也刺激到政治投機者的敏感神經。淮南地區是與東吳對抗的前線,部署大量的兵力和糧餉,為“淮南三叛”提供充足條件。但司馬氏掌權以後,也抽調邊防部隊擴充中央軍,直接掌握一股數量龐大、實力強勁的軍事力量,成功遏制、平定“淮南三叛”。“淮南三叛”從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到甘露三年(即公元258年),歷經七年,但真正平叛的時間不足一年,可以這樣說,“淮南三叛”並未真正動搖司馬氏的統治權威。

“淮南三叛”的過程

一、淮南一叛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引起曹魏老臣王凌的不滿。王凌與其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都掌有淮南地區的兵權。二人認為曹芳年幼,容易受制於司馬懿,希望擁立楚王曹彪為帝。在嘉平元年(即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沒過多久,令狐愚派部將張式聯絡曹彪,商議起事的事宜;王凌又派舍人勞精到洛陽聯絡兒子王廣,有裡應外合的打算,但沒有得到王廣的支持。同年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張式聯絡,但這次還沒等張式回來,令狐愚就病死。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令狐愚在病中時,其治中從事,也是心腹楊康應召到洛陽,向司馬懿告發王凌、令狐愚之謀。但具體時間不明。不過很有可能是在令狐愚病死之際。如果是這樣的話,司馬懿早已經對王凌提高警惕,並有充足的時間制定針對王凌的計劃,比如在嘉平元年十二月拜王凌為太尉加以安撫;派兒子司馬昭鎮守許昌,防備曹彪生事(曹彪在許昌附近的白馬,王凌的計劃就是擁立曹彪在許昌自立)。

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正月,王凌以東吳為藉口,請求調動軍隊,司馬懿此時已經察覺王凌的計劃,沒有允許。王凌派楊弘聯絡繼任的兗州刺史黃華,希望共同行廢立之事。但其實楊弘和黃華都是司馬懿一派,二人將王凌的計劃告發。先有兗州治中從事楊康,後有兗州刺史黃華,司馬懿篤定王凌叛亂,在同年四月親率大軍討伐王凌。

對付王凌,司馬懿又使用當初對付曹爽的伎倆,下書勸降王凌。王凌面對來勢洶洶的中軍,只能無視曹爽的前車之鑑,向司馬懿投降。但司馬懿內心當中並沒有赦免王凌的想法,王凌自知求生無望,飲藥自盡。司馬懿來到壽春,處死與此事相關人員,逼死曹彪,“淮南一叛”徹底失敗。同年八月,司馬懿病逝。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二、淮南二叛

在正元元年(即公元254年),中書令李豐、外戚張緝、夏侯玄密謀除掉司馬師,掌控權柄。事情敗露後盡數被誅戮。曹芳參與了這次政變,司馬師於是將其廢掉,擁立曹髦為帝。這次曹魏上層巨大的政治動盪,也引起了“淮南二叛”。

鎮東將軍毌丘儉素與夏侯玄、李豐等人交好,內心不自安,在其子毌丘甸的勸說下,於正元二年(即公元255年)與曹爽故人、揚州刺史前將軍文欽聯合,假稱奉太后密詔討司馬師,在壽春正式發動兵變。

為了這次兵變,毌丘儉和文欽做了諸多準備,一是將矯詔送往各州郡,希望聯合其他曹魏忠臣反抗司馬氏;二是將淮南地區其他將領士吏控制在壽春,消除不安定因素,凝聚力量;三是遣子到東吳為質,希望得到東吳的支持(也有人認為毌丘儉並未與東吳聯合)。但按戰爭過程來看,毌丘儉、文欽的手段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

毌丘儉與文欽留老弱士兵守壽春,二人率領五、六萬士兵渡過淮水,攻佔壽春西北方向的項城。毌丘儉守備項城,文欽統兵在城外遊擊,與毌丘儉裡外呼應。二人打算以項城為前站,緩緩以圖許昌、洛陽。

面對毌丘儉、文欽的兵變,在王肅、傅嘏、鍾會的勸說下,司司馬師留司馬昭鎮守洛陽,自己親率大軍東征。除了中央軍以外,諸葛誕率領豫州軍隊,胡遵率領青州、徐州軍隊,一左一右兩翼包抄毌丘儉的後路;王基率領許昌軍隊,作為前鋒搶先佔據南頓,逼退毌丘儉還保項城;鄧艾率領泰山軍進駐樂嘉城。相較於十餘萬之眾的中央軍,各州郡的守軍,毌丘儉、文欽實在顯得有些勢單力孤。

另外有一點,曹魏有“質任制”,在外戍守的將士,他們的家眷要在中央的控制之下。毌丘儉、文欽挾裹起事的淮南將士,他們的家眷大都在曹魏北方。這樣一來,起事的時間越長,軍心越容易渙散,對毌丘儉、文欽越不利。在數路大軍的堵截、切割包圍,以及軍隊內部存在巨大隱患的情況下,毌丘儉、文欽迫切地需要一場勝利穩住態勢,扭轉局面。

起初屯於樂嘉的泰山軍只有一萬多人。毌丘儉選擇樂嘉為突破口,派文欽、文鴦父子夜襲樂嘉。但樂嘉的弱小隻是假象,司馬師已經偷偷來到樂嘉,與鄧艾合兵一處。文欽來到樂嘉,發現樂嘉的軍力反而強於己方。文鴦勸文欽趁對方立足未穩,分為兩隊強攻樂嘉。文鴦率領精銳首先擂鼓進攻,司馬師眼珠子都被嚇得掉了出來(這並不是誇張說法,司馬師患有眼疾,剛剛做完手術),忍痛指揮戰鬥。文鴦的衝擊成功造成敵軍的騷動,但文欽認為無法取勝,後期並沒有發動進攻呼應文鴦。最後文欽、文鴦引軍撤退。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司馬師派出一支精銳部隊追殺文欽。文鴦帶領十幾個騎兵斷後,在敵軍中往復衝殺,暫時挫敗敵人的追擊。司馬師又派出八千騎兵兼大隊步兵擊潰文欽,文欽只能逃回項城;另一方面,王基得知毌丘儉分兵攻打樂嘉的消息,從南頓發兵進逼項城,毌丘儉得知文欽兵敗的消息,不敢再守項城,先撇棄文欽逃往壽春,結果在路上被殺。文欽回到項城,也不敢再守,逃往壽春。但此時壽春已經被諸葛誕攻佔,文欽無奈之下投降東吳。

東吳方面孫峻、呂據、留贊等趁亂攻打壽春,但已經被諸葛誕捷足先登,毌丘儉、文欽也已經覆敗。東吳撤軍。至此淮南二叛基本被司馬師平定。但因為一目突出,司馬師不久後去世。

三、淮南三叛

因為毌丘儉的兵變,諸葛誕由都督豫州,改為都督揚州,接替了毌丘儉的位置。雖然諸葛誕並沒有響應毌丘儉匡扶曹魏的號召,還斬殺來使以明其志,但他並非忠於司馬氏。恰恰相反,諸葛誕到任之後開始積蓄力量,打算割據淮南,與司馬氏對抗。

諸葛誕在任期間收買遊俠,寬赦囚犯,將這些桀驁悍勇的人收編為死士。在甘露元年(即公元256年)冬,諸葛誕藉口抵禦東吳的進攻,請求調集十萬軍隊到壽春,又請求依託淮水建築城塢,這些加強淮南地區軍事力量的請求引起司馬昭的注意。司馬昭派賈充以慰勞的藉口到壽春刺探情況。賈充與諸葛誕相見,以禪讓一事探查其態度,結果遭到強烈的反駁。

賈充知道諸葛誕不願徹底依附司馬氏,回洛陽後勸司馬昭徵調諸葛誕到朝中加以控制。在甘露二年(即公元257年)五月,朝中徵諸葛誕為司空,鍾會認為諸葛誕必然不會從命,勸說司馬昭,但事已至此,司馬昭並沒有收回成命。這件事果然成為逼反諸葛誕的導火索。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諸葛誕攻殺揚州刺史樂綝,聚攏淮南、淮北屯田口的十多萬官兵(鄧艾曾獻《濟河論》,指點屯田之策:淮北安排兩萬屯田兵,淮南三萬,還有四萬常備輪休。這個政策不僅積累了大量的軍糧,也為諸葛誕的兵變提供充足的兵源),又臨時徵募四萬人,總共十五萬左右的大軍。諸葛誕並沒有像毌丘儉一樣北上勤王,而是外連東吳,收縮兵力,囤積糧草,呈固守壽春之勢。

為了平復諸葛誕的兵變,司馬昭挾持曹髦親征,調集青州、徐州、荊州、豫州、兗州、關中以及中央的軍隊,合計二十六萬;東吳為了救援諸葛誕,派文欽、唐諮、全端、全懌、王祚等率領三萬人到壽春。司馬昭派王基圍攻壽春,但沒有完全圍死,文欽等人從缺口進入壽春城。

隨後王基等人完成對壽春的合圍;另外石苞、州泰、胡質率領一支精兵在外防備東吳的進攻。東吳方面先是朱異率三萬軍屯安豐,與壽春呈掎角之勢,但被州泰挫敗;後大將軍孫綝派朱異、丁奉、黎斐率領五萬人進攻壽春,朱異等人將輜重留在都陸,五萬輕兵屯在黎漿,但被石苞、州泰擊敗;同時泰山太守胡烈率領五千人偷襲都陸,燒燬朱異軍的輜重。孫綝又給朱異三萬軍隊,令其死戰,朱異抗命不從,被孫綝斬殺。東吳軍隊自殺大將,士氣低落,孫綝以調集軍隊為由回江東,只有其弟孫恩尚為諸葛誕、文欽的外援,對壽春的威脅大大降低。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東吳撤退,諸葛誕、文欽只有壽春城中一支孤軍。當然,這支軍隊的數量相當龐大,但是他們每日消耗的糧食同樣也是個大數字。此時諸葛誕有三種選擇:一、固守等待東吳救援;二、決死突圍;三、節省軍糧補給,“耗”死司馬昭的二十六萬大軍。司馬昭針對這三種選擇,作出相對完備的措施。司馬昭作出軍糧不濟的假象,又揚言東吳馬上就要救援壽春,成功麻痺諸葛誕、文欽的神經,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困死諸葛誕。另一方面,為了應對東吳可能的救援,司馬昭並不急於攻城,而是“堅守三面”,如果有東吳軍隊從陸路支援,則用騎兵襲擾糧道,有點“圍點打援”的意思。

在壽春城中,諸葛誕軍已經起了內訌。諸葛誕部將蔣班、焦彝認為,孫綝不會再積極救援壽春,建議諸葛誕趁士氣可用的時候,立刻從一面發起突圍,放棄壽春,保存有生力量。但諸葛誕和文欽都不願意放棄壽春,堅持等待東吳的救援和曹魏內部生變。蔣班、焦彝苦勸不止,無奈之下投降司馬昭;同時運氣對司馬昭也“錦上添花”一把,全輝、全儀(全懌之兄全緒的兒子),在建業與家族不合,於是帶著部曲投奔曹魏。鍾會向司馬昭獻計,讓全輝、全儀寫信給壽春城中的全懌、全端及兄弟全靜,謊稱東吳欲以全懌等人救援不利為由夷滅全家,全懌等人信以為真,率領部曲投降司馬昭。接二連三的投降,不僅削弱了諸葛誕、文欽的實力,對士氣也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部將和全家兄弟的投降,讓諸葛誕和文欽終於從固守壽春,割據淮南的美夢中驚醒。文欽認為,接連的得利會讓司馬昭降低防備,此時正是突圍的有利時機。但這只不過是窮軍陌路的一種幻想。文欽、諸葛誕、唐諮等人向南方發起突圍,鏖戰五、六天無果,只好退回城中。此時不僅僅是士氣的問題,城中的糧食已經匱乏,又有幾萬人投降。面臨斷糧的危機,文欽打算將曹魏的軍隊趕出城,由東吳軍隊全面負責城防。這個提議有架空諸葛誕之嫌,當然遭到反對,也引起諸葛誕的猜疑。於是諸葛誕趁機殺害文欽,文鴦投降司馬昭。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文鴦作為文欽的兒子,在“淮南二叛”中表現得很活躍,也直接造成司馬師之死。此時投降,正好可以作為司馬昭的宣傳工具。就如劉邦給雍齒封侯一樣,司馬昭不僅不問罪,還上表曹髦賜文鴦關內侯(曹髦就在身邊,這回倒是方便了),派幾百騎兵向城中喊話:“文欽之子猶不見殺,其餘何懼!”司馬昭通過這種手段,進一步消磨壽春將士的鬥志,分化諸葛誕的力量。

後來司馬昭親自來到壽春城下,城上守兵連箭都懶得射。這樣的軍隊早就沒有了戰鬥力。司馬昭當機立斷,四面攻城。壽春果然輕易告破,諸葛誕在突圍時戰死。唐諮、王祚等吳將投降。從甘露二年(即公元257年)五月,到甘露三年(即公元258年)二月,淮南地區第三次兵變徹底被平復。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誕戰死後,其部曲數百人寧死不降。司馬昭每斬一人勸降一次,竟然沒有一人投降,口稱:“為諸葛公死,不恨。”或許就是當時由遊俠和死刑犯組成的死士;吳將於詮脫下鎧甲,向司馬昭的軍隊衝擊取死。這些人自然無法扭轉諸葛誕的敗局,但他們用自己的鮮血譜寫出三國史上最為慷慨悲壯的一筆。

"

曹操、劉備、孫權從東漢末年的眾多軍閥中脫穎而出,分別奠基或創立魏、蜀、吳三個政權,鼎足而立。但是最後統一天下的卻並不是其中任意一個,而是異軍突起的西晉。魏明帝曹叡去世之間,將司馬懿和曹爽安排為曹芳的輔政大臣。

兩者之間存在嚴重的政治傾軋。司馬懿先是示敵以弱,然後趁曹爽陪同拜謁高平陵時發動兵變,消滅曹爽,司馬氏逐步掌握曹魏的政權。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司馬氏還是要面臨一些波折和挑戰,比如小編下面要說的“淮南三叛”。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什麼是“淮南三叛”?

“淮南三叛”就是在淮南地區三次對抗司馬氏掌權而發起的兵變,又稱為“壽春三叛”。三次兵變的領導者分別為:王凌、毌丘儉、諸葛誕。

司馬氏架空魏室的行為,引起魏臣的不滿;司馬氏打擊異己的行為,也刺激到政治投機者的敏感神經。淮南地區是與東吳對抗的前線,部署大量的兵力和糧餉,為“淮南三叛”提供充足條件。但司馬氏掌權以後,也抽調邊防部隊擴充中央軍,直接掌握一股數量龐大、實力強勁的軍事力量,成功遏制、平定“淮南三叛”。“淮南三叛”從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到甘露三年(即公元258年),歷經七年,但真正平叛的時間不足一年,可以這樣說,“淮南三叛”並未真正動搖司馬氏的統治權威。

“淮南三叛”的過程

一、淮南一叛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引起曹魏老臣王凌的不滿。王凌與其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都掌有淮南地區的兵權。二人認為曹芳年幼,容易受制於司馬懿,希望擁立楚王曹彪為帝。在嘉平元年(即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沒過多久,令狐愚派部將張式聯絡曹彪,商議起事的事宜;王凌又派舍人勞精到洛陽聯絡兒子王廣,有裡應外合的打算,但沒有得到王廣的支持。同年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張式聯絡,但這次還沒等張式回來,令狐愚就病死。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令狐愚在病中時,其治中從事,也是心腹楊康應召到洛陽,向司馬懿告發王凌、令狐愚之謀。但具體時間不明。不過很有可能是在令狐愚病死之際。如果是這樣的話,司馬懿早已經對王凌提高警惕,並有充足的時間制定針對王凌的計劃,比如在嘉平元年十二月拜王凌為太尉加以安撫;派兒子司馬昭鎮守許昌,防備曹彪生事(曹彪在許昌附近的白馬,王凌的計劃就是擁立曹彪在許昌自立)。

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正月,王凌以東吳為藉口,請求調動軍隊,司馬懿此時已經察覺王凌的計劃,沒有允許。王凌派楊弘聯絡繼任的兗州刺史黃華,希望共同行廢立之事。但其實楊弘和黃華都是司馬懿一派,二人將王凌的計劃告發。先有兗州治中從事楊康,後有兗州刺史黃華,司馬懿篤定王凌叛亂,在同年四月親率大軍討伐王凌。

對付王凌,司馬懿又使用當初對付曹爽的伎倆,下書勸降王凌。王凌面對來勢洶洶的中軍,只能無視曹爽的前車之鑑,向司馬懿投降。但司馬懿內心當中並沒有赦免王凌的想法,王凌自知求生無望,飲藥自盡。司馬懿來到壽春,處死與此事相關人員,逼死曹彪,“淮南一叛”徹底失敗。同年八月,司馬懿病逝。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二、淮南二叛

在正元元年(即公元254年),中書令李豐、外戚張緝、夏侯玄密謀除掉司馬師,掌控權柄。事情敗露後盡數被誅戮。曹芳參與了這次政變,司馬師於是將其廢掉,擁立曹髦為帝。這次曹魏上層巨大的政治動盪,也引起了“淮南二叛”。

鎮東將軍毌丘儉素與夏侯玄、李豐等人交好,內心不自安,在其子毌丘甸的勸說下,於正元二年(即公元255年)與曹爽故人、揚州刺史前將軍文欽聯合,假稱奉太后密詔討司馬師,在壽春正式發動兵變。

為了這次兵變,毌丘儉和文欽做了諸多準備,一是將矯詔送往各州郡,希望聯合其他曹魏忠臣反抗司馬氏;二是將淮南地區其他將領士吏控制在壽春,消除不安定因素,凝聚力量;三是遣子到東吳為質,希望得到東吳的支持(也有人認為毌丘儉並未與東吳聯合)。但按戰爭過程來看,毌丘儉、文欽的手段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

毌丘儉與文欽留老弱士兵守壽春,二人率領五、六萬士兵渡過淮水,攻佔壽春西北方向的項城。毌丘儉守備項城,文欽統兵在城外遊擊,與毌丘儉裡外呼應。二人打算以項城為前站,緩緩以圖許昌、洛陽。

面對毌丘儉、文欽的兵變,在王肅、傅嘏、鍾會的勸說下,司司馬師留司馬昭鎮守洛陽,自己親率大軍東征。除了中央軍以外,諸葛誕率領豫州軍隊,胡遵率領青州、徐州軍隊,一左一右兩翼包抄毌丘儉的後路;王基率領許昌軍隊,作為前鋒搶先佔據南頓,逼退毌丘儉還保項城;鄧艾率領泰山軍進駐樂嘉城。相較於十餘萬之眾的中央軍,各州郡的守軍,毌丘儉、文欽實在顯得有些勢單力孤。

另外有一點,曹魏有“質任制”,在外戍守的將士,他們的家眷要在中央的控制之下。毌丘儉、文欽挾裹起事的淮南將士,他們的家眷大都在曹魏北方。這樣一來,起事的時間越長,軍心越容易渙散,對毌丘儉、文欽越不利。在數路大軍的堵截、切割包圍,以及軍隊內部存在巨大隱患的情況下,毌丘儉、文欽迫切地需要一場勝利穩住態勢,扭轉局面。

起初屯於樂嘉的泰山軍只有一萬多人。毌丘儉選擇樂嘉為突破口,派文欽、文鴦父子夜襲樂嘉。但樂嘉的弱小隻是假象,司馬師已經偷偷來到樂嘉,與鄧艾合兵一處。文欽來到樂嘉,發現樂嘉的軍力反而強於己方。文鴦勸文欽趁對方立足未穩,分為兩隊強攻樂嘉。文鴦率領精銳首先擂鼓進攻,司馬師眼珠子都被嚇得掉了出來(這並不是誇張說法,司馬師患有眼疾,剛剛做完手術),忍痛指揮戰鬥。文鴦的衝擊成功造成敵軍的騷動,但文欽認為無法取勝,後期並沒有發動進攻呼應文鴦。最後文欽、文鴦引軍撤退。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司馬師派出一支精銳部隊追殺文欽。文鴦帶領十幾個騎兵斷後,在敵軍中往復衝殺,暫時挫敗敵人的追擊。司馬師又派出八千騎兵兼大隊步兵擊潰文欽,文欽只能逃回項城;另一方面,王基得知毌丘儉分兵攻打樂嘉的消息,從南頓發兵進逼項城,毌丘儉得知文欽兵敗的消息,不敢再守項城,先撇棄文欽逃往壽春,結果在路上被殺。文欽回到項城,也不敢再守,逃往壽春。但此時壽春已經被諸葛誕攻佔,文欽無奈之下投降東吳。

東吳方面孫峻、呂據、留贊等趁亂攻打壽春,但已經被諸葛誕捷足先登,毌丘儉、文欽也已經覆敗。東吳撤軍。至此淮南二叛基本被司馬師平定。但因為一目突出,司馬師不久後去世。

三、淮南三叛

因為毌丘儉的兵變,諸葛誕由都督豫州,改為都督揚州,接替了毌丘儉的位置。雖然諸葛誕並沒有響應毌丘儉匡扶曹魏的號召,還斬殺來使以明其志,但他並非忠於司馬氏。恰恰相反,諸葛誕到任之後開始積蓄力量,打算割據淮南,與司馬氏對抗。

諸葛誕在任期間收買遊俠,寬赦囚犯,將這些桀驁悍勇的人收編為死士。在甘露元年(即公元256年)冬,諸葛誕藉口抵禦東吳的進攻,請求調集十萬軍隊到壽春,又請求依託淮水建築城塢,這些加強淮南地區軍事力量的請求引起司馬昭的注意。司馬昭派賈充以慰勞的藉口到壽春刺探情況。賈充與諸葛誕相見,以禪讓一事探查其態度,結果遭到強烈的反駁。

賈充知道諸葛誕不願徹底依附司馬氏,回洛陽後勸司馬昭徵調諸葛誕到朝中加以控制。在甘露二年(即公元257年)五月,朝中徵諸葛誕為司空,鍾會認為諸葛誕必然不會從命,勸說司馬昭,但事已至此,司馬昭並沒有收回成命。這件事果然成為逼反諸葛誕的導火索。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諸葛誕攻殺揚州刺史樂綝,聚攏淮南、淮北屯田口的十多萬官兵(鄧艾曾獻《濟河論》,指點屯田之策:淮北安排兩萬屯田兵,淮南三萬,還有四萬常備輪休。這個政策不僅積累了大量的軍糧,也為諸葛誕的兵變提供充足的兵源),又臨時徵募四萬人,總共十五萬左右的大軍。諸葛誕並沒有像毌丘儉一樣北上勤王,而是外連東吳,收縮兵力,囤積糧草,呈固守壽春之勢。

為了平復諸葛誕的兵變,司馬昭挾持曹髦親征,調集青州、徐州、荊州、豫州、兗州、關中以及中央的軍隊,合計二十六萬;東吳為了救援諸葛誕,派文欽、唐諮、全端、全懌、王祚等率領三萬人到壽春。司馬昭派王基圍攻壽春,但沒有完全圍死,文欽等人從缺口進入壽春城。

隨後王基等人完成對壽春的合圍;另外石苞、州泰、胡質率領一支精兵在外防備東吳的進攻。東吳方面先是朱異率三萬軍屯安豐,與壽春呈掎角之勢,但被州泰挫敗;後大將軍孫綝派朱異、丁奉、黎斐率領五萬人進攻壽春,朱異等人將輜重留在都陸,五萬輕兵屯在黎漿,但被石苞、州泰擊敗;同時泰山太守胡烈率領五千人偷襲都陸,燒燬朱異軍的輜重。孫綝又給朱異三萬軍隊,令其死戰,朱異抗命不從,被孫綝斬殺。東吳軍隊自殺大將,士氣低落,孫綝以調集軍隊為由回江東,只有其弟孫恩尚為諸葛誕、文欽的外援,對壽春的威脅大大降低。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東吳撤退,諸葛誕、文欽只有壽春城中一支孤軍。當然,這支軍隊的數量相當龐大,但是他們每日消耗的糧食同樣也是個大數字。此時諸葛誕有三種選擇:一、固守等待東吳救援;二、決死突圍;三、節省軍糧補給,“耗”死司馬昭的二十六萬大軍。司馬昭針對這三種選擇,作出相對完備的措施。司馬昭作出軍糧不濟的假象,又揚言東吳馬上就要救援壽春,成功麻痺諸葛誕、文欽的神經,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困死諸葛誕。另一方面,為了應對東吳可能的救援,司馬昭並不急於攻城,而是“堅守三面”,如果有東吳軍隊從陸路支援,則用騎兵襲擾糧道,有點“圍點打援”的意思。

在壽春城中,諸葛誕軍已經起了內訌。諸葛誕部將蔣班、焦彝認為,孫綝不會再積極救援壽春,建議諸葛誕趁士氣可用的時候,立刻從一面發起突圍,放棄壽春,保存有生力量。但諸葛誕和文欽都不願意放棄壽春,堅持等待東吳的救援和曹魏內部生變。蔣班、焦彝苦勸不止,無奈之下投降司馬昭;同時運氣對司馬昭也“錦上添花”一把,全輝、全儀(全懌之兄全緒的兒子),在建業與家族不合,於是帶著部曲投奔曹魏。鍾會向司馬昭獻計,讓全輝、全儀寫信給壽春城中的全懌、全端及兄弟全靜,謊稱東吳欲以全懌等人救援不利為由夷滅全家,全懌等人信以為真,率領部曲投降司馬昭。接二連三的投降,不僅削弱了諸葛誕、文欽的實力,對士氣也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部將和全家兄弟的投降,讓諸葛誕和文欽終於從固守壽春,割據淮南的美夢中驚醒。文欽認為,接連的得利會讓司馬昭降低防備,此時正是突圍的有利時機。但這只不過是窮軍陌路的一種幻想。文欽、諸葛誕、唐諮等人向南方發起突圍,鏖戰五、六天無果,只好退回城中。此時不僅僅是士氣的問題,城中的糧食已經匱乏,又有幾萬人投降。面臨斷糧的危機,文欽打算將曹魏的軍隊趕出城,由東吳軍隊全面負責城防。這個提議有架空諸葛誕之嫌,當然遭到反對,也引起諸葛誕的猜疑。於是諸葛誕趁機殺害文欽,文鴦投降司馬昭。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文鴦作為文欽的兒子,在“淮南二叛”中表現得很活躍,也直接造成司馬師之死。此時投降,正好可以作為司馬昭的宣傳工具。就如劉邦給雍齒封侯一樣,司馬昭不僅不問罪,還上表曹髦賜文鴦關內侯(曹髦就在身邊,這回倒是方便了),派幾百騎兵向城中喊話:“文欽之子猶不見殺,其餘何懼!”司馬昭通過這種手段,進一步消磨壽春將士的鬥志,分化諸葛誕的力量。

後來司馬昭親自來到壽春城下,城上守兵連箭都懶得射。這樣的軍隊早就沒有了戰鬥力。司馬昭當機立斷,四面攻城。壽春果然輕易告破,諸葛誕在突圍時戰死。唐諮、王祚等吳將投降。從甘露二年(即公元257年)五月,到甘露三年(即公元258年)二月,淮南地區第三次兵變徹底被平復。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誕戰死後,其部曲數百人寧死不降。司馬昭每斬一人勸降一次,竟然沒有一人投降,口稱:“為諸葛公死,不恨。”或許就是當時由遊俠和死刑犯組成的死士;吳將於詮脫下鎧甲,向司馬昭的軍隊衝擊取死。這些人自然無法扭轉諸葛誕的敗局,但他們用自己的鮮血譜寫出三國史上最為慷慨悲壯的一筆。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結語

“淮南三叛”的規模不可謂不大,尤其是第三次,牽扯到魏、蜀、吳三個國家(姜維趁司馬昭調撥關中守兵北伐,與司馬望、鄧艾相據,諸葛誕覆滅後撤兵),三方投入的兵力高達五十萬之巨,遠超三國時期“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淮南一叛”中王凌準備不足,所託非人,曹爽不得人心,王凌對抗司馬氏缺乏力量,其打出的“廢曹芳,立曹彪”的旗號更有損其兵變的合理性;事情敗露後,王凌沒從曹爽的前車之鑑中總結教訓,輕信司馬懿的承諾,最後自殺而死。種種因素導致“淮南一叛”以極小的代價被平定。

“淮南二叛”中毌丘儉準備更加充足,但相對於司馬氏的力量還是有些薄弱;由於“質任制”的原因,毌丘儉在項城躊躇不前,也使軍隊士氣日漸低迷;同時毌丘儉沒有成功聯合東吳的力量,本身勢單力孤的情況下還要分兵出擊,其迅速失敗也是在所難免的。

“淮南二叛”中諸葛誕本身有十五萬大軍,能夠維持一年的糧草,並且取得東吳的支持。但東吳方面的失敗令諸葛誕成為一支孤軍,在身陷重圍的情況下,諸葛誕和文欽不但不願意放棄壽春,及時突圍,更是被司馬昭作出的“糧草不濟”的假象迷惑,沒有控制糧食的消耗,加速自己的滅亡;同時諸葛誕與文欽本來就有恩怨,在後期兩個人又自相殘殺,進一步削弱自身的力量。最後諸葛誕賴以自立的壽春城像紙一樣被司馬昭輕易攻破。

其實“淮南三叛”均沒有爭取到其他州郡的支持,僅以淮南之地對抗司馬氏,勝算非常渺茫。“淮南三叛”不僅沒有動搖司馬氏的統治,其失敗反而讓司馬氏加強對淮南地區的控制,樹立威望,為篡魏的事業添磚加瓦。

王凌、毌丘儉、諸葛誕以魏臣的身份反抗司馬氏的統治,被視為節義之臣。但王凌欲行廢立之事,在許昌新建朝廷,有野心家之嫌;諸葛誕被逼而反,獨守壽春,企圖割據自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三人之中只有毌丘儉算是沒有爭議的忠臣良士。當然了,這些歷史人物的忠奸真偽,還是靠讀者自行判斷取捨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