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漢末年開始的長達四百年分裂的中國終於在隋唐再次統一,盛世再臨。大隋開國之後勵精圖治,短短三十幾年不僅發展了科舉,還開鑿了“利在千秋”的京杭大運河,李唐王朝代隋之後,“除隋苛禁”“行均田法”,不僅沒有“抑制末業”,“市井之子孫”也可以求取功名,種種措施,都促進了社會文明的進步以及人性的解放,而科舉制度地位的進一步提升,帶來了一股全國崇尚文化的風潮,文學也得到了普及的發展。

初唐四傑應運而生,他們四人“承江左之風流,會六朝之華採,屬辭綺錯,可以代表初唐之體格”,“而(王)勃為之冠”。

論王勃:作為文學上最負盛名的天才,留給後人的不止《滕王閣序》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王勃的祖父是隋唐之際大儒王通,所以從小王勃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王勃六歲就能寫文章,“詞情英邁”,與他的兩個哥哥“才藻相類”。王勃父親的朋友經常稱讚王勃三兄弟,“此王氏三珠樹也”。

《漢書》在班固寫成之後,一直以文字艱深難懂著稱。《後漢書》記載:

《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伏於閣下,從昭受讀。

可見《漢書》艱深難讀並非虛言,連一代大儒馬融都要從班固女弟班昭(曹大姑)講解才能明白。唐代顏師古為了讓更多的人能理解《漢書》,所以耗盡了心血為《漢書》做註釋,後人稱顏師古的注是最接近班固本義的人。

王勃在九歲那年閱讀顏師古註釋的《漢書》,一般人能夠讀下來已經稱得上神童,而王勃不僅讀懂了,還寫了《漢書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的錯誤。

如果因為上面這件事,認為王勃是一個只會鑽故紙堆的文人那就大錯特錯了。

論王勃:作為文學上最負盛名的天才,留給後人的不止《滕王閣序》

高句麗自南北朝時期崛起以後,趁著中原戰亂不斷,控制突厥等部族,不停騷擾邊關,甚至有入侵中原之意。

隋煬帝正是看到了高句麗的這種企圖,才三徵高麗,最終功敗垂成,拖垮了隋帝國。到了李唐王朝,高宗李治聯合百濟最終滅亡了高句麗,解決了邊患問題。

但是自太宗李世民起開始用兵,百姓疲於征戰,王勃看到這一景象,年僅十四歲的他冒死上書給當時巡行關內的右相劉祥道,《上劉右相書》中慷慨陳詞:

······伏見遼陽未靖,大軍頻進,有識寒心,群黎破膽······闢土數千裡,無益神封;勒兵十八萬,空疲帝卒。驚烽走傳,駭秦洛之氓;飛芻輓粟,竭淮海之費。於是乘奸放命者,出繩纆以生威;因公挾私者,入閭閻而競法。雖一物失所,泰階延旰食之憂;而百戰方雄,中國鮮終年之樂。圖得而不圖失,知利而不知害。移手足之病,成心腹之疾。徵稅屈於東西,威信蹇於表裡······

我們不得不說,王勃的建議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解決邊關問題,對於李唐王朝而言,不利於穩定國內的統治,但是征戰卻讓無辜的百姓遭受兵戈之苦,王勃站在百姓的立場之上,一個十四歲的少年,能有如此見識,已經超越同齡人很多了。

雖然唐高宗看了王勃的文章沒能夠停止征戰(也不可能停止征戰),卻對王勃的才華表示讚賞,於是王勃被授予朝散郎之職,進入到宮廷之中。

論王勃:作為文學上最負盛名的天才,留給後人的不止《滕王閣序》

沛王李賢雅好文學,曾召集文官註釋《後漢書》,清代著名經學家王先謙說李賢註釋的《後漢書》可以和顏師古注《漢書》平分秋色。

王勃的名聲很快傳到了李賢的耳朵裡面,李賢把王勃召到自己的府上,王勃一邊陪李賢讀書,一邊“為沛府修撰”,李賢“甚愛重之”。

在李賢的府上,王勃寫成了《平臺祕略論十首》,“書成,王愛重之”。《平臺祕略》每一首都頗有高論,比如尊師六

論曰:前史稱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豈非士情竭於不顧,主色期於難犯?中人以下,罕免斯累。其有抗辭必盡,忠烈橫匪石之心;聞善若驚,君王動順風之請。相須之際,良可詠也。清河之恭慎真懇,雅為辭益。上引聖朝,下託師傅,和矣哉!

論王勃:作為文學上最負盛名的天才,留給後人的不止《滕王閣序》

當時鬥雞風靡整個社會,皇子們也染上了鬥雞的習慣。一天,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鬥雞,身為李賢幕僚的王勃遊戲筆墨,寫了一篇名為《檄英王雞》的文章,本來遊戲之作,可高宗看到後卻怒不可遏,因為文章有破壞皇子之間兄弟感情的嫌疑,於是王勃被逐出了王府。

離開王府之後,王勃開始遊歷,曾客居劍南,他曾經登上葛憒山登高眺望,阮籍當年登上楚漢古戰場發出“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嘆息,而王勃則“慨然思諸葛亮之功,賦詩見情”,仕途的不順利,讓王勃的心情失落到了極點。

王勃的朋友凌季友說虢州藥物豐富,而王勃早年學過岐黃之學,便幫助王勃在虢州謀了一個參軍的職位。

論王勃:作為文學上最負盛名的天才,留給後人的不止《滕王閣序》

有才華的人受人尊敬,也恃才傲物,楚漢之際的韓信,三國時期的禰衡,皆如此。王勃自然也不例外。他在虢州當參軍期間恃才傲物,被同僚嫉妒,甚至引來了殺身之禍。

舊唐書中記載:

有官奴曹達犯罪,勃匿之,又懼事洩,乃殺達以塞口。事發,當誅,會赦除名。

新唐書中記載:

官奴曹達抵罪,匿勃所,懼事洩,輒殺之。事覺當誅,會赦除名。

這件事情寫的雲裡霧裡,王勃為什麼要保護官奴曹達?既然選擇了保護為何又將其殺死?一個合理的解釋是曹達不過是一個棋子,王勃雖然恃才放曠,但是為人卻非常直率,嫉妒他的同僚設計陷害他,想置他於死地

王勃最後得到了赦免,但是牽扯了自己的父親貶謫到交趾(今越南北部)做縣令。而更加讓人悲傷的人,因為他到交趾省親,才溺水而亡。

論王勃:作為文學上最負盛名的天才,留給後人的不止《滕王閣序》

在他身亡之前,他曾路過滕王閣,這是他最後一次顯露自己的才華,同時奠定了他在後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

新唐書中記載了整個王勃書寫滕王閣序的過程: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沆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

《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著名的筆記小說《唐摭言》對故事進行了潤色,讓王勃的形象更加飽滿:

王勃著膝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紙筆巡讓賓客,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先生常談!又報雲: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

論王勃:作為文學上最負盛名的天才,留給後人的不止《滕王閣序》

王勃的詩,發愀愴之詞,怨者之流,文秀而質羸,風格多繼承庾信。銅雀妓二首:

金鳳鄰銅雀,漳河望鄴城。君王無處所,臺榭若平生。

舞席紛何就,歌樑儼未傾。西陵鬆檟冷,誰見綺羅情。

妾本深宮妓,層城閉九重。君王歡愛盡,歌舞為誰容。

錦衾不復襞,羅衣誰再縫。高臺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這兩首詩高度概括了歌妓悲慘的命運和生活,表達了對終身被幽禁於深宮的歌妓的深深的同情。這兩首五言古詩音韻鏗鏘有力,文體交相輝映,有庾信清新的風格。

王勃的五言律詩雖然整體功力流於表面,未能宏贍,但是不乏名句,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編》評價他“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在他的詩《詠風》的尾聯之中有所體現: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鬆聲。

王勃的詩是發自內心樸素真實的歌唱,猶如空谷足音,令人耳目一新,為詩壇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同時王勃也有一些抨擊時弊,發洩心中不滿之作,“羈心何處盡,風急暮猿清”;王勃的離別之作最為著名,“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除了《滕王閣序》,王勃其他的序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山亭興序》、《遊冀州韓家園序》、《秋晚如洛於畢公宅別道王宴序》等等雖然篇幅短小,但是飽含深情,讀起來抑揚頓挫,後來李白寫序就曾多次借鑑王勃。

王勃不僅是一個詩文高手,對推算天文曆法也非常精通,他曾寫下《大唐千歲歷》, 推演出唐朝國運興盛,不會像北周、隋朝一樣短命。

論王勃:作為文學上最負盛名的天才,留給後人的不止《滕王閣序》

王勃的論述也頗為有意思:

王者乘土王,世五十,數盡千年;乘金王,世四十九,數九百年;乘水王,世二十,數六百年;乘木王,世三十,數八百年;乘火王,世二十,數七百年。天地之常也。自黃帝至漢,五運適周,土復歸唐,唐應繼周、漢,不可承周、隋短祚。

王勃的學說對唐朝的發展起到了重大影響,被各種勢力利用。

武則天時代,廢棄北周與隋,認為唐朝直接繼承周、漢,為自己該國號為“周”提供便利;唐中宗恢復北周、隋的地位,為了摒棄武則天“武周政權”;玄宗李林甫把持朝政,宣佈大唐繼承周漢;楊國忠因為自己和隋朝同姓,有了權力之後再一次提升了北周和隋的地位。

如果王勃知道自己學說被如此翻來覆去的運用,是否會很無奈呢?

論王勃:作為文學上最負盛名的天才,留給後人的不止《滕王閣序》

與王勃同為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曾經公然宣佈:“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實際上楊炯這麼說,並非不服膺王勃的學問,而是因為王楊盧駱四個人中,楊盧為長輩,王駱為晚輩,在中國如此看重長幼尊卑的國度裡面,楊炯這麼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楊炯其實很佩服王勃,《王勃集》的序言就是楊炯所作:

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居難則易,在塞鹹通。於術無所滯,於詞無所假。幼有鈞衡之略,獨負舟航之用。

作為文學上最負盛名的天才,王勃雖然在人世間活了不到三十年,但他的才氣卻像璀璨的明珠耀眼了千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