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王安憶的這部小說是寫於當代的《紅樓夢》?'

"

當代女作家王安憶已是家喻戶曉,她的代表作《長恨歌》以細膩幽峻的筆調寫盡上海弄堂中王琦瑤波瀾起伏的生活與情感經歷,並憑其出色的文筆與強大影響力獲得了茅盾文學獎。在《長恨歌》的盛輝下,王安憶的其他作品就顯得相對失色,流傳範圍與引起的關注度也相對小了很多。但實際上,在王安憶的眾多作品中,有一部作品毫不孫色於《長恨歌》,甚至有人稱之為寫於當代的《紅樓夢》,這部作品就是《天香》。

王安憶於27歲開始文學創作,《天香》寫於她開始寫作的第三十個年頭,是她長篇小說的殿軍之作。雖然《天香》的知名度低於獲譽甚廣的《長恨歌》,但《天香》所顯的語言之本色、架構之宏大全備、人物塑造之玲瓏多彩、內容之浩瀚豐富,都較《長恨歌》更上一層樓,在某種程度上可謂繼承了《紅樓夢》的衣缽。雖然王安憶本人自謙地認為將這部小說尚不足與《紅樓夢》一論軒輊,但實際上二者確實有著不少相似之處,比如二者都描寫的是一個大貴族家庭由盛至衰的發展史,兩部小說中的人物名字都有雙關意,《紅樓夢》中"甄士隱"雙關"真事隱",《天香》中"小綢"雙關"愁","閔女兒"雙關"憫"等。評論家趙昌平先生也認為《天香》有"紅樓筆法",且這筆法的相似並非出於刻意模仿,而是合情合理地出運用於小說,併成為其中值得稱道之處。

"

當代女作家王安憶已是家喻戶曉,她的代表作《長恨歌》以細膩幽峻的筆調寫盡上海弄堂中王琦瑤波瀾起伏的生活與情感經歷,並憑其出色的文筆與強大影響力獲得了茅盾文學獎。在《長恨歌》的盛輝下,王安憶的其他作品就顯得相對失色,流傳範圍與引起的關注度也相對小了很多。但實際上,在王安憶的眾多作品中,有一部作品毫不孫色於《長恨歌》,甚至有人稱之為寫於當代的《紅樓夢》,這部作品就是《天香》。

王安憶於27歲開始文學創作,《天香》寫於她開始寫作的第三十個年頭,是她長篇小說的殿軍之作。雖然《天香》的知名度低於獲譽甚廣的《長恨歌》,但《天香》所顯的語言之本色、架構之宏大全備、人物塑造之玲瓏多彩、內容之浩瀚豐富,都較《長恨歌》更上一層樓,在某種程度上可謂繼承了《紅樓夢》的衣缽。雖然王安憶本人自謙地認為將這部小說尚不足與《紅樓夢》一論軒輊,但實際上二者確實有著不少相似之處,比如二者都描寫的是一個大貴族家庭由盛至衰的發展史,兩部小說中的人物名字都有雙關意,《紅樓夢》中"甄士隱"雙關"真事隱",《天香》中"小綢"雙關"愁","閔女兒"雙關"憫"等。評論家趙昌平先生也認為《天香》有"紅樓筆法",且這筆法的相似並非出於刻意模仿,而是合情合理地出運用於小說,併成為其中值得稱道之處。

為什麼說王安憶的這部小說是寫於當代的《紅樓夢》?

一、海納百川的內容架構

《天香》寫了晚明嘉靖至崇禎年間,上海申家由興盛發展至衰敗,最終由女眷們以繡藝支撐起家族命運的故事。正如《紅樓夢》全書有兩條線索,一為賈家的盛衰發展史,二是寶黛釵的情感線索,《天香》也是沿著兩條線索展開敘述,其一是"天香園繡",它由閔女兒和小綢手中萌芽,到在希昭手中成形,再到由蕙蘭設幔授藝術,逐漸風行上海,遍地開花。由小說的三大卷分別設為"造園"、"繡畫"與"設幔"就可知,"天香園繡"這一線索無疑是小說的主線,也是書名"天香"的主要內涵。

其二是申家的家族發展史,這無疑是一條容納性更強的線索。正如在《紅樓夢》中,除了賈家由盛至衰的發展史外,還包含了園藝、飲食、服飾、市井、官場、宮廷等更廣泛的內容,同樣在《天香》中,由於申家男人好風流、喜新奇,又有著名門大家的強大財力作支撐,起初園子的構建就花了不少心意,園子建起後,還移植荷花、做桃釀、設墨廠,出品了"天香桃釀""柯海墨",其中自然包含著園林、飲食、文用的文化。加之申家男人交友廣泛,從鄉村野夫至書香貴族,從市井藝人到跨海洋人,和不同人物之間的往來,透露著不同行業、不同階層、不同家族的生活景象,編織出晚明時上海民間生活、社會文化的面貌,堪稱一幅晚明上海的"清明上河圖"。比如在小說第二卷第二十五篇中,阿潛結交了陳俊再,對戲曲產生了好奇心,文中便有了一段對南戲音樂的描寫:

"板子是最難,實是樂音之骨架,尤其南曲,有言道:'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因南音多宛轉和緩,這又和南邊地方話語聲腔有關,歌就是說話之擴大與著重。幽長之音全憑板子間斷隔離而成曲式,因此,板子不僅要諳熟自己,還需瞭然笛子和絃子,何況南音裡的板子,更是非一日之功可達。"

書中諸如此類的描寫還有很多,以客觀平實的口吻,既展現出申家男子的風流風貌,也透露出晚明上海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

當代女作家王安憶已是家喻戶曉,她的代表作《長恨歌》以細膩幽峻的筆調寫盡上海弄堂中王琦瑤波瀾起伏的生活與情感經歷,並憑其出色的文筆與強大影響力獲得了茅盾文學獎。在《長恨歌》的盛輝下,王安憶的其他作品就顯得相對失色,流傳範圍與引起的關注度也相對小了很多。但實際上,在王安憶的眾多作品中,有一部作品毫不孫色於《長恨歌》,甚至有人稱之為寫於當代的《紅樓夢》,這部作品就是《天香》。

王安憶於27歲開始文學創作,《天香》寫於她開始寫作的第三十個年頭,是她長篇小說的殿軍之作。雖然《天香》的知名度低於獲譽甚廣的《長恨歌》,但《天香》所顯的語言之本色、架構之宏大全備、人物塑造之玲瓏多彩、內容之浩瀚豐富,都較《長恨歌》更上一層樓,在某種程度上可謂繼承了《紅樓夢》的衣缽。雖然王安憶本人自謙地認為將這部小說尚不足與《紅樓夢》一論軒輊,但實際上二者確實有著不少相似之處,比如二者都描寫的是一個大貴族家庭由盛至衰的發展史,兩部小說中的人物名字都有雙關意,《紅樓夢》中"甄士隱"雙關"真事隱",《天香》中"小綢"雙關"愁","閔女兒"雙關"憫"等。評論家趙昌平先生也認為《天香》有"紅樓筆法",且這筆法的相似並非出於刻意模仿,而是合情合理地出運用於小說,併成為其中值得稱道之處。

為什麼說王安憶的這部小說是寫於當代的《紅樓夢》?

一、海納百川的內容架構

《天香》寫了晚明嘉靖至崇禎年間,上海申家由興盛發展至衰敗,最終由女眷們以繡藝支撐起家族命運的故事。正如《紅樓夢》全書有兩條線索,一為賈家的盛衰發展史,二是寶黛釵的情感線索,《天香》也是沿著兩條線索展開敘述,其一是"天香園繡",它由閔女兒和小綢手中萌芽,到在希昭手中成形,再到由蕙蘭設幔授藝術,逐漸風行上海,遍地開花。由小說的三大卷分別設為"造園"、"繡畫"與"設幔"就可知,"天香園繡"這一線索無疑是小說的主線,也是書名"天香"的主要內涵。

其二是申家的家族發展史,這無疑是一條容納性更強的線索。正如在《紅樓夢》中,除了賈家由盛至衰的發展史外,還包含了園藝、飲食、服飾、市井、官場、宮廷等更廣泛的內容,同樣在《天香》中,由於申家男人好風流、喜新奇,又有著名門大家的強大財力作支撐,起初園子的構建就花了不少心意,園子建起後,還移植荷花、做桃釀、設墨廠,出品了"天香桃釀""柯海墨",其中自然包含著園林、飲食、文用的文化。加之申家男人交友廣泛,從鄉村野夫至書香貴族,從市井藝人到跨海洋人,和不同人物之間的往來,透露著不同行業、不同階層、不同家族的生活景象,編織出晚明時上海民間生活、社會文化的面貌,堪稱一幅晚明上海的"清明上河圖"。比如在小說第二卷第二十五篇中,阿潛結交了陳俊再,對戲曲產生了好奇心,文中便有了一段對南戲音樂的描寫:

"板子是最難,實是樂音之骨架,尤其南曲,有言道:'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因南音多宛轉和緩,這又和南邊地方話語聲腔有關,歌就是說話之擴大與著重。幽長之音全憑板子間斷隔離而成曲式,因此,板子不僅要諳熟自己,還需瞭然笛子和絃子,何況南音裡的板子,更是非一日之功可達。"

書中諸如此類的描寫還有很多,以客觀平實的口吻,既展現出申家男子的風流風貌,也透露出晚明上海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為什麼說王安憶的這部小說是寫於當代的《紅樓夢》?

二、女性人格魅力的塑造

在《紅樓夢》中,作者極力塑造的是黛玉、寶釵、王熙鳳等女子的性格與形象,而男子除寶玉外,諸如賈璉、賈環等人物,則更像是萬花園中的點綴,從書中難見其多重立體的性格,且多是"不務正業"的閒逸之人,一個園子的生機幾乎全靠女子撐起。《天香》與此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申家上至祖輩申明世,下至孫輩阿潛等大大小小的人物中,尤為突出的是小綢、希昭、蕙蘭等女性的形象,她們不僅呈現先出鮮活多彩的性格特徵,而且是"天香園繡"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人物。

小綢是小說中首位出場的女主角,她性格剛烈倔強,眼裡容不得沙子,有執著的傲骨,與《紅樓夢》中探春的性格頗為相像。她因惱怒柯海納妾,便與柯海斷絕來往,任憑柯海哀求,也依然分毫不退。但同時小綢還有著溫情的一面,新婚之初對夫君的情意綿綿,斷交後費心製作璇璣圖,與柯海媳婦的生死之交都展現出她可親可愛的一面。希昭是天香園繡的第二代傳人,也是小說中堪稱完美的一位女性,她秀外慧中,機智聰穎,靈動有趣,還有一段兩相纏綿的愛情,這些特質暗合《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形象,同時她也有黛玉的孤高傲氣與卓越才情。她依靠自己的才智與巧技,將畫藝融入繡法中,將"天香園繡"發揚光大。蕙蘭是"天香園繡"的第三代傳人,她的身世經歷與《紅樓夢》中的巧姐有些許相似,都是從名門貴族淪落到民間瓦巷。但蕙蘭卻更為堅強,喪夫後靠繡藝支撐起整個家,並把天香園繡帶到民間,在上海遍地開花。在這三人中間,作者還塑造了柯海媳婦、閔女兒等形象,這幾人雖琢磨想對較少,但柯海媳婦的樸實善良,與閔女兒的柔軟和順也同樣躍然紙上。不過,與《紅樓夢》不同的是,大觀園中的女子們對於家族的敗落束手無策,而天香園中的女子們則試圖力挽狂瀾,靠繡藝在家族的頹敗中開闢出一道生機。

三、工筆畫式的語言運用

《天香》以明代江南上海一貴族家庭為表現對象,如何把貴族巧妙曲折的園林構造如畫般清晰呈現在讀者面前,如何描繪出貴族日常使用的器具的精美絕倫,以及如何展現出貴族嫻雅的閒情逸致,就成為無法迴避的問題。王安憶很巧妙地將以上問題化解,她以工筆畫式的語言與移步換景的寫法,氣定神閒地展現出申家宅院之美,並將申家一家老少的生活、社交、情趣自然又渾然地融入對申府大圖景的描繪之中。全書語言典雅、沉著、中正、雋永、充滿書卷氣,既有賈平凹文筆的平實,又有汪曾祺的清暢,飄逸出一股江南的蘭玉之氣。

首先值得稱道的,便是王安憶的空間描寫的能力。小說第一卷第二篇中有這麼一段文字:

"柯海的新房做在花廳旁的一個小套院,三間平房,十來步深的庭院,鋪著細白石子,面上用暗紅暗綠卵石嵌成圖案,一孔月洞門隔成內外兩進。外院僅兩步,兩面牆爬了常春藤。院內中央一棵香樟樹,樹下安一具石桌,,四具石鼓凳。正屋簷下是趙孟頫字的橫額,堂上掛了古人的楹聯,月洞門上鑿了兩個字:蕉風……從後窗望出去,白牆前立一具湖石,形狀好似披盔戴甲的兵將,邊上再有幾株美人蕉,這一幅小景是申家自己的趣味,有點孩子氣,又有點娟閣氣。"

這是對新造天香園中柯海房的描繪,作者將視野先放大,後縮小,先宏觀俯瞰柯海房的位置,後細細著眼到院內每處佈景。視線由庭院移至房屋,又透過房間的窗戶透視到後院,這種寫法類似於現代影視拍攝中的"一鏡到底"手法。這段文字既寫出了大戶人家庭院設計的細膩繁複,又突出了申家別出心裁的趣味,一段簡簡單單、沒有華麗辭藻的空間描寫,也把申家人的脾性帶上紙面了。從這種一板一眼、舒緩細膩的家宅庭院的描寫中,不難看出《紅樓夢》中描繪賈府的影子。

另外,《天香》中對器物美學的認識也值得一提。第一卷中寫園中案几時是這樣描繪的:"案几簡要,但色澤極沉,近荸薺色,又泛紅,看不出紋理,又不著漆,因沒有浮光,知道不是平凡材質"。幾個短句,便描繪清了案几的材質、色澤,語句的簡潔樸質與所寫案几的古樸雅緻相應相稱。《天香》中的器物雖不像《紅樓夢》中那樣美輪美奐、奢華精緻,但這主要是由申家與賈府本身財力與生活習性上的不同導致的。而在描寫手法上,二者都採用了工筆畫式的白描手法,描寫細膩詳實又緩和深麗,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

總體看來,雖然故事發生的背景從《紅樓夢》清朝的南京轉至明代的上海,故事的結局是不同於賈府的樹倒猢猻散,而是大起大落後歸於平淡,但王安憶的《天香》在內容構架、形象塑造和語言運用上均繼承了《紅樓夢》的光輝成果,使人讀來有滿口馨香,滿心感慨之感。

"

當代女作家王安憶已是家喻戶曉,她的代表作《長恨歌》以細膩幽峻的筆調寫盡上海弄堂中王琦瑤波瀾起伏的生活與情感經歷,並憑其出色的文筆與強大影響力獲得了茅盾文學獎。在《長恨歌》的盛輝下,王安憶的其他作品就顯得相對失色,流傳範圍與引起的關注度也相對小了很多。但實際上,在王安憶的眾多作品中,有一部作品毫不孫色於《長恨歌》,甚至有人稱之為寫於當代的《紅樓夢》,這部作品就是《天香》。

王安憶於27歲開始文學創作,《天香》寫於她開始寫作的第三十個年頭,是她長篇小說的殿軍之作。雖然《天香》的知名度低於獲譽甚廣的《長恨歌》,但《天香》所顯的語言之本色、架構之宏大全備、人物塑造之玲瓏多彩、內容之浩瀚豐富,都較《長恨歌》更上一層樓,在某種程度上可謂繼承了《紅樓夢》的衣缽。雖然王安憶本人自謙地認為將這部小說尚不足與《紅樓夢》一論軒輊,但實際上二者確實有著不少相似之處,比如二者都描寫的是一個大貴族家庭由盛至衰的發展史,兩部小說中的人物名字都有雙關意,《紅樓夢》中"甄士隱"雙關"真事隱",《天香》中"小綢"雙關"愁","閔女兒"雙關"憫"等。評論家趙昌平先生也認為《天香》有"紅樓筆法",且這筆法的相似並非出於刻意模仿,而是合情合理地出運用於小說,併成為其中值得稱道之處。

為什麼說王安憶的這部小說是寫於當代的《紅樓夢》?

一、海納百川的內容架構

《天香》寫了晚明嘉靖至崇禎年間,上海申家由興盛發展至衰敗,最終由女眷們以繡藝支撐起家族命運的故事。正如《紅樓夢》全書有兩條線索,一為賈家的盛衰發展史,二是寶黛釵的情感線索,《天香》也是沿著兩條線索展開敘述,其一是"天香園繡",它由閔女兒和小綢手中萌芽,到在希昭手中成形,再到由蕙蘭設幔授藝術,逐漸風行上海,遍地開花。由小說的三大卷分別設為"造園"、"繡畫"與"設幔"就可知,"天香園繡"這一線索無疑是小說的主線,也是書名"天香"的主要內涵。

其二是申家的家族發展史,這無疑是一條容納性更強的線索。正如在《紅樓夢》中,除了賈家由盛至衰的發展史外,還包含了園藝、飲食、服飾、市井、官場、宮廷等更廣泛的內容,同樣在《天香》中,由於申家男人好風流、喜新奇,又有著名門大家的強大財力作支撐,起初園子的構建就花了不少心意,園子建起後,還移植荷花、做桃釀、設墨廠,出品了"天香桃釀""柯海墨",其中自然包含著園林、飲食、文用的文化。加之申家男人交友廣泛,從鄉村野夫至書香貴族,從市井藝人到跨海洋人,和不同人物之間的往來,透露著不同行業、不同階層、不同家族的生活景象,編織出晚明時上海民間生活、社會文化的面貌,堪稱一幅晚明上海的"清明上河圖"。比如在小說第二卷第二十五篇中,阿潛結交了陳俊再,對戲曲產生了好奇心,文中便有了一段對南戲音樂的描寫:

"板子是最難,實是樂音之骨架,尤其南曲,有言道:'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因南音多宛轉和緩,這又和南邊地方話語聲腔有關,歌就是說話之擴大與著重。幽長之音全憑板子間斷隔離而成曲式,因此,板子不僅要諳熟自己,還需瞭然笛子和絃子,何況南音裡的板子,更是非一日之功可達。"

書中諸如此類的描寫還有很多,以客觀平實的口吻,既展現出申家男子的風流風貌,也透露出晚明上海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為什麼說王安憶的這部小說是寫於當代的《紅樓夢》?

二、女性人格魅力的塑造

在《紅樓夢》中,作者極力塑造的是黛玉、寶釵、王熙鳳等女子的性格與形象,而男子除寶玉外,諸如賈璉、賈環等人物,則更像是萬花園中的點綴,從書中難見其多重立體的性格,且多是"不務正業"的閒逸之人,一個園子的生機幾乎全靠女子撐起。《天香》與此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申家上至祖輩申明世,下至孫輩阿潛等大大小小的人物中,尤為突出的是小綢、希昭、蕙蘭等女性的形象,她們不僅呈現先出鮮活多彩的性格特徵,而且是"天香園繡"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人物。

小綢是小說中首位出場的女主角,她性格剛烈倔強,眼裡容不得沙子,有執著的傲骨,與《紅樓夢》中探春的性格頗為相像。她因惱怒柯海納妾,便與柯海斷絕來往,任憑柯海哀求,也依然分毫不退。但同時小綢還有著溫情的一面,新婚之初對夫君的情意綿綿,斷交後費心製作璇璣圖,與柯海媳婦的生死之交都展現出她可親可愛的一面。希昭是天香園繡的第二代傳人,也是小說中堪稱完美的一位女性,她秀外慧中,機智聰穎,靈動有趣,還有一段兩相纏綿的愛情,這些特質暗合《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形象,同時她也有黛玉的孤高傲氣與卓越才情。她依靠自己的才智與巧技,將畫藝融入繡法中,將"天香園繡"發揚光大。蕙蘭是"天香園繡"的第三代傳人,她的身世經歷與《紅樓夢》中的巧姐有些許相似,都是從名門貴族淪落到民間瓦巷。但蕙蘭卻更為堅強,喪夫後靠繡藝支撐起整個家,並把天香園繡帶到民間,在上海遍地開花。在這三人中間,作者還塑造了柯海媳婦、閔女兒等形象,這幾人雖琢磨想對較少,但柯海媳婦的樸實善良,與閔女兒的柔軟和順也同樣躍然紙上。不過,與《紅樓夢》不同的是,大觀園中的女子們對於家族的敗落束手無策,而天香園中的女子們則試圖力挽狂瀾,靠繡藝在家族的頹敗中開闢出一道生機。

三、工筆畫式的語言運用

《天香》以明代江南上海一貴族家庭為表現對象,如何把貴族巧妙曲折的園林構造如畫般清晰呈現在讀者面前,如何描繪出貴族日常使用的器具的精美絕倫,以及如何展現出貴族嫻雅的閒情逸致,就成為無法迴避的問題。王安憶很巧妙地將以上問題化解,她以工筆畫式的語言與移步換景的寫法,氣定神閒地展現出申家宅院之美,並將申家一家老少的生活、社交、情趣自然又渾然地融入對申府大圖景的描繪之中。全書語言典雅、沉著、中正、雋永、充滿書卷氣,既有賈平凹文筆的平實,又有汪曾祺的清暢,飄逸出一股江南的蘭玉之氣。

首先值得稱道的,便是王安憶的空間描寫的能力。小說第一卷第二篇中有這麼一段文字:

"柯海的新房做在花廳旁的一個小套院,三間平房,十來步深的庭院,鋪著細白石子,面上用暗紅暗綠卵石嵌成圖案,一孔月洞門隔成內外兩進。外院僅兩步,兩面牆爬了常春藤。院內中央一棵香樟樹,樹下安一具石桌,,四具石鼓凳。正屋簷下是趙孟頫字的橫額,堂上掛了古人的楹聯,月洞門上鑿了兩個字:蕉風……從後窗望出去,白牆前立一具湖石,形狀好似披盔戴甲的兵將,邊上再有幾株美人蕉,這一幅小景是申家自己的趣味,有點孩子氣,又有點娟閣氣。"

這是對新造天香園中柯海房的描繪,作者將視野先放大,後縮小,先宏觀俯瞰柯海房的位置,後細細著眼到院內每處佈景。視線由庭院移至房屋,又透過房間的窗戶透視到後院,這種寫法類似於現代影視拍攝中的"一鏡到底"手法。這段文字既寫出了大戶人家庭院設計的細膩繁複,又突出了申家別出心裁的趣味,一段簡簡單單、沒有華麗辭藻的空間描寫,也把申家人的脾性帶上紙面了。從這種一板一眼、舒緩細膩的家宅庭院的描寫中,不難看出《紅樓夢》中描繪賈府的影子。

另外,《天香》中對器物美學的認識也值得一提。第一卷中寫園中案几時是這樣描繪的:"案几簡要,但色澤極沉,近荸薺色,又泛紅,看不出紋理,又不著漆,因沒有浮光,知道不是平凡材質"。幾個短句,便描繪清了案几的材質、色澤,語句的簡潔樸質與所寫案几的古樸雅緻相應相稱。《天香》中的器物雖不像《紅樓夢》中那樣美輪美奐、奢華精緻,但這主要是由申家與賈府本身財力與生活習性上的不同導致的。而在描寫手法上,二者都採用了工筆畫式的白描手法,描寫細膩詳實又緩和深麗,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

總體看來,雖然故事發生的背景從《紅樓夢》清朝的南京轉至明代的上海,故事的結局是不同於賈府的樹倒猢猻散,而是大起大落後歸於平淡,但王安憶的《天香》在內容構架、形象塑造和語言運用上均繼承了《紅樓夢》的光輝成果,使人讀來有滿口馨香,滿心感慨之感。

為什麼說王安憶的這部小說是寫於當代的《紅樓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