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論了40年的戲,王安憶說不能改:“這個劇本是歷史,歷史是不能隨便改動的”

王安憶 於無聲處 歐陽平 詩歌 音樂 上觀新聞 2018-11-30

《於無聲處》演出結束,一束追光照亮舞臺上的客廳鋼琴,《紅梅贊》音樂響起。觀眾席響起零落而遲疑的掌聲,大家意猶未盡,“這麼快就結束了?”直到場燈亮起,主創們並肩走上舞臺,觀眾像突然醒來,用力鼓掌。

一臺熱門演出結束,普通觀眾往往迅速撤退去趕車,忠實觀眾湧到前排瘋狂拍照。《於無聲處》是特別的,全場觀眾舉著手機靜靜等待,既不退場,也不向前。青年人在重讀節目冊,中老年人在交頭接耳。有人摘下眼鏡,抽紙擤鼻子,觀演時輕輕的抽泣聲不知不覺中終止。最後一排,有人收起望遠鏡。

導演蘇樂慈介紹藏在觀眾席的“嘉賓”——40年前《於無聲處》歐陽平扮演者張孝中,舞美設計周本義。掌聲更熱烈了,大家左顧四盼找人,許久才發現他們沒有坐在正對舞臺的黃金位,而是散落在走道旁的座位。老藝術家羞澀地笑,站起揮揮手而後迅速坐下。

編劇宗福先代表劇組發言,“《於無聲處》40年了,還有人願意演、願意看,是件非常幸福的事。”2008年《於無聲處》在上海各大學巡演,他驚訝於大學生們不但看懂了,而且感動了,“每個人都應該清楚地知道自己從哪裡走來,中國不是像你們看到的一直這樣。只有以過去、以歷史作為座標,才知道什麼方向是向前的,衷心祝願我們的祖國永遠前進在改革開放大道上。”掌聲再次響起,堅定而持久。

這是《於無聲處》走過的第40年。今年劇組特地把85歲高齡的舞美設計、周本義教授請回來,同樣的情節、同樣的舞臺,周本義加入寫意象徵,“整個舞臺壓抑的黑白灰基調下,窗外透進一抹綠,傳遞著無法阻擋的希望。”上海話劇經典之作《於無聲處》10月27日、28日亮相美琪大戲院,參演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

被討論了40年的戲,王安憶說不能改:“這個劇本是歷史,歷史是不能隨便改動的”

《於無聲處》講述青年歐陽平察覺到“四人幫”反對人民悼念、緬懷周總理,於是開始收集、整理、印刷並散發紀念週總理的詩篇,名為《揚眉劍出鞘》,詩集很快散播開來,“四人幫”下令追查詩集的作者。歐陽平的母親梅林,戰爭年代曾冒著生命危險救過上海某進出口公司革委會主任何是非的性命,而歐陽平正是與何是非的女兒何芸相愛。但何是非投靠了“四人幫”,將女兒作為活禮物許配給上海民兵組織領導成員唐有才。一天,歐陽平熱情洋溢地向何是非講述天安門廣場悼念周總理的宏偉場面,並將自己編輯的詩集《揚眉劍出鞘》送給他。何是非這才知道,原來歐陽平就是全國通緝捉拿的現行反革命分子、《揚眉劍出鞘》一書的作者,他馬上打電話給唐有才,讓他派人逮捕歐陽平。最後,何是非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

此次上演的《於無聲處》遵循著名編劇宗福先當年創作,並由40年前的導演、上海戲劇學院教授蘇樂慈再度執導。1978年10月,《於無聲處》在上海工人文化宮第一次正式演出,在全國引發強烈反響,被2700多個劇團搬演,成為“新時期話劇發軔之作”。1978年12月,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前身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海青年話劇團相繼演出該劇。2008年,時任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製作人李勝英決定重排這部在30年前曾給中國帶來新鮮空氣的劇作,與導演蘇樂慈不謀而合。一晃又是10年,2018年,《於無聲處》再度上演,對於主創人員來說,不論內容還是表演方式上都是全新挑戰。昨晚《於無聲處》集結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許承先、徐幸、周小倩、韓秀一等老中青三代優秀演員。製作人張嫿嫿表示,導演蘇樂慈和老演員們反覆給年輕演員說戲,剖析故事背景與人文精神,令全劇組沉浸於時光倒流40年的氛圍中,感受良知與勇氣的力量。

一直以來,《於無聲處》為何出自上海,也是文藝界熱議話題。對此,編劇宗福先有自己的答案:“《於無聲處》不是我一個人的、也不僅僅是我們劇組的,它是上海人對思想解放運動的一次表態。” 在他看來,歷史上有兩部《於無聲處》,一部是工人文化宮上演的挺好看的小戲,還有一部是走向全國的《於無聲處》。 “第二個《於無聲處》,不屬於我個人,而屬於那個光榮的1978年,屬於改革開放的大潮,屬於當時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不是一人之功、一人之力能夠做到的,而是順應歷史大潮被推上去的。我為自己親身經歷了中國那樣的重要歷史轉折期,感到自豪。”宗福先說,“我想,我完全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沒有1978年的思想解放運動,不可能有《於無聲處》,也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如果說1978年《於無聲處》的演出是轟動的,那麼幾十年後的《於無聲處》的演出是火熱的。宗福先表示,導演蘇樂慈功莫大焉。 “我劇本沒有改——原來倒是想改的,但是王安憶說:你的這個劇本是歷史,歷史是不能隨便改動的。於是作罷。但是導演還是率領劇組全體成員,創造了一個新的、不同於30年前的《於無聲處》。30年前的演出是把匕首,是一個向外‘吶喊’的戲,強調的是這個戲的政治戰鬥力,為了達到為‘四五事件’平反的目的;30年後的演出是把解剖刀,是一個向內‘深挖’的戲,強調的是這個戲的心靈震撼力。”

張嫿嫿表示,《於無聲處》戲劇架構完整而嚴謹,情節性強,年輕觀眾看戲,不會覺得沉悶或生疏,劇中強調“實事求是”原則,更是值得大家時時警醒,永遠不會過時。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圖片編輯:蘇唯

圖片來源:祖忠人 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