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1075年,處於王安石變法期間的北宋,準備開啟一場對越南的戰爭。然而,由於準備工作被提前察覺,惹來了對方的主動進攻。之後的一年裡,雙方在邊境兩頭大打出手。而獲得表面勝利的北宋,最終還是選擇了後撤,甚至將部分邊區讓給了越南。

急於求成的改革派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王安石一直需要外戰勝利來彰顯變法效果



從1069年開始,成為宰相的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開啟了大規模變法。然而,改革內容從一開始就遭到了眾多保守派官員的反對。儘管王安石向皇帝保證,自己的變法可以讓宋朝富國強兵,但實際效果卻與理想是大相徑庭。

為了證明自己的成果,平息因改革激起的民怨,王安石必須不斷用開啟外戰的方式來獲得功績。恰逢傳統對手西夏在之前遭遼國重創,還在攻城時被宋軍擊傷過皇帝,北宋方面便繼續從西北方尋找突破口。然而,聯合青唐等邊區勢力的整體戰策略,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財力。包括王安石自己,都懷疑能否在任內順利完成。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西夏成為了北宋體現改革成果的宣洩口



同時,王安石為了推進自己的變法,吸引或招納了眾多黨羽加入。這些人一方面需要像宰相那樣獲得成績,同時也需要抵擋保守派的批判抨擊。沈起就是這樣的典型。他建議王安石調轉戰略方向,向看上去更加弱小的越南下手。因為雙方在過去就多有摩擦,只是因為宋朝的關注度都在北方,才經常選擇大事化小。但越南北部比較在很多歷史階段內,隸屬於中原王朝。如果想辦法拿下,也算是為常年拓邊無力的宋朝,注入一劑強心針。

於是,王安石將沈起調往西南邊陲的桂林擔任知州。後者在抵達當地後,立刻開始進行大規模戰爭準備。由於廣西是土司領眾多而中央郡縣稀少的地方,所以徵召部隊大部分都是當地土著。這些人經常在宋朝和越南兩頭活動,在做買賣的同時也傳遞各類情報。因此,宋朝準備戰爭的消息就很快被越南人所熟知。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劉彝這類集團成員 比王安石還急於獲得功績



此後,替代沈起擔任桂林知州的劉彝,繼續著規模龐大的戰鬥準備。因為不想動用北方各邊區的武裝,就必須儘快將土著士兵訓練成宋朝士大夫的理想模樣。這就進一步暴露了北宋的戰爭意圖。當越南方面派來使節,以表彰宋朝功績為理由進行探查,被劉彝毫不猶豫的驅逐。同時,北宋方面也開始阻斷和越南方向上的貿易,希望減少對方的戰略物資儲備。

越南在此時剛剛經歷同南方勁敵占城的戰爭,被王安石判定為消耗巨大而沒有多餘的作戰能力。所以,對越開戰的既定方針便得到了穩步推進。但越南在實際上併為遭到任何重大軍事失敗,完全有能力組織大規模抵抗力量。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戰爭前夕的越南李朝版圖



先下手為強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從吳朝開始 越南基本上是徹底擺脫了中原王朝控制



1075年的越南,正處於重要的李朝統治時期。這個王朝在很多地方的表現,就和即將攻打他們的北宋一樣。甚至可以說,北宋的統治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有影響李朝越南。但這並不妨礙李朝貴胄們在戰場上同宋軍廝殺。

早期五代十國階段,越南當地勢力通過第一次白藤江戰役勝利,從嶺南的南漢國治下獨立。但這個建立不久的吳朝,很快因為強力統治者去世而陷入內鬥。原本就是地方首領或土司的貴族,彼此間也進行著越南版本的十國戰爭。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李公蘊的奪權方式與趙匡胤一樣



隨著宋朝的建立和出兵南下,越南各地方團結到新的黎朝麾下進行集中抵抗。在勉強贏得第二次白藤江之戰之的勝利後,黎朝開始效仿五代後期的政治模式,強化中央集權而削弱地方勢力。類似中原王朝的禁軍勢力得以膨脹,最後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最終,執掌這支部隊的權臣李公蘊篡位,建立了堪稱越南版北宋的李朝。隨即將都城搬到了自己的家鄉--升龍城,也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越南。

李朝就像北宋那樣進一步壓縮地方勢力。憑藉禁軍的強大戰力,將地方貴胄的土地繼承權問題,收歸皇帝個人所有。這樣一來,即便是功臣去世,其後代的土地繼承權都需要由皇帝批准。若是有人觸犯龍威或被認為辦事不利,就可能失去祖產。但李朝顯然還沒有將全國軍隊都用朝廷財政包養起來的能力。所以普通士兵在服役幾年後,就可以回家務農。這也幫助李朝在財政結構上,還是強於北宋一些。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南方的占城是李朝主要擴張對象



此外,為了尋求擴張和發展,李朝繼續這此前幾代統治者都會奉行的南部並進策略。在南方,他們不斷髮起對占城國的戰爭。有時候也利用加入對手內鬥的機會,從占城人手裡侵吞一些土地。由於其強制集權的時間不長,軍隊戰鬥力還沒有出現明顯的下滑,所以往往能依靠體量優勢獲得成功。在北方,李朝也會經常襲擊宋朝邊境地區,帶回的主要戰利品就是人口。這確保了皇帝擁有更多人力去開發土地,順便繼續削弱土地貴族。

1075年,當時的李朝皇帝還只是一個孩子,全國兵權主要由淨身成為宦官的李常傑管理。面對宋朝即將大舉用兵的絕境,越南上下一致決定先下手為強。為了預防宋朝調動其他地方的部隊干涉,他們將戰爭時間選擇為冬季。這樣,北方的軍隊在不利於調動的使節難,難以迅速反應。而氣候較為溫暖的嶺南,則可以不太顧慮冬季暫停用兵的禁忌。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掌握兵權的宦官 李常傑



圍攻邕州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李朝軍隊的進攻路線(紅)



1075年11月,李常傑率領號稱20萬人的越南軍北上。但考慮到李朝當時的人口與防備占城需要,這個數字無疑需要降低到紙面上的一半以下。只是因廣西邊區的土司往往更傾向越南,所以其整體規模會在途中得到加強。

在這次主動出擊中,越南軍隊幾乎很少遭到抵抗,欽州城和廉州都在大軍抵達後宣佈投降。大批不滿被王安石保甲制束縛的土司和流民,紛紛選擇投靠李常傑的軍隊。在他們的幫助與指引下,80000軍隊很快就摧毀了宋朝在附近設立的四個小規模軍鎮。隨後又將宋軍殘部集中的邕州城包圍。擔任知州的蘇緘發現,自己手裡只剩下2800名地方禁軍分支與逃亡來的廂軍。加上自己臨時募集的民兵,勉強湊出4000多人應戰。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戰敗後自焚的邕州知州 蘇緘



之後的42天裡,宋軍多次拒絕了投降要求,並拼盡全力死守。但除了城頭的少許弩炮外,他們對越南軍隊並沒有太多優勢。在擊退雲梯和大象之餘,還是不能阻攔對方施展的優勢兵力。

隨著越軍的攻城土堆壘起,居高臨下的進攻者也順勢拿下城牆。蘇緘等官員在自己的辦公室內自焚而死。越軍也因為抵抗激烈而進行了屠城,總計殺死50000多人。城市本身也在劫掠後被拆毀,讓其他軍隊無法將其利用起來。從這個細節也可以看出,雲南其實對於否能佔據宋朝西南地區是沒有太大興趣的。但他們必須摧毀宋人佔據的主要據點,確保自己的地區優勢。為越南軍隊作戰的西南土司,也勢必不樂於見到平原耕地被郡縣奪去。自然是有更多要求拆毀城市的動機。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圍攻邕州的越南李朝軍隊



之後,李常傑又派兵四處出擊,摧毀宋朝設置在西南各地的郡縣機構。儘管李朝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禁軍部隊,但在遠征時還需要依賴邊境兩頭的土司或山寨。這就讓統籌協調顯得非常麻煩。不過,越南人的水軍還是沿著海岸向東,最遠抵達了雷州半島附近。

至於北宋方面,自然是希望立刻進行反擊,卻發現調兵非常艱難。因為大部分能戰之兵都部署在北方沿線,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來遼國或西夏的威脅。但若是不調動這些人馬,僅靠內地的分散禁軍和廂軍,又不足以完成任務。所以,宋朝的增援效率顯得非常緩慢。作為一種補償機制,2名使節被分別派往李朝南方的占城和真臘。兩國雖然都願意加入反李朝同盟,但軍事實力也只能做到稍稍牽制。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作為北宋同盟參加戰爭的占城與真臘軍隊



富良江戰役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北宋被將精銳的西軍抽調南下



1076年,北宋朝廷罷免了主動惹出事端的沈起和劉彝,接著開始組織反攻大軍。但因為朝堂上的兩黨爭鬥,又將夏季時間浪費在人事任免上面。最後,長期在西北前線作戰的老家郭逵上任,負責指揮整整30萬人的宋軍南下。

9月,北宋的西軍抵達廣西,同其他各禁軍分支部隊會合。他們同樣得到了一些地方廂軍、土司武裝和臨時招募來的民兵支持。在廣東,為進攻越南而準備的水師艦隊也已完成。由於北宋平日裡只在山東半島部署防備遼國的水軍,這支艦隊應該是在半年時間裡徵集和趕造的。沿海的漁民和黎人,是非常容易招募的水手和工匠。加上不斷在沿海定居的西亞海商幫助,這些工作就不難完成。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宋朝時期的海船結構圖



按照中原軍隊一貫的攻打越南方案,宋軍也必須同時進行水路夾攻。尤其是沿著海岸前進,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船隻運輸補給。

但越南方面對此同樣心知肚明,已經通過堆砌水師艦船和佈置木樁等手法,封鎖了白藤江入口。再加上陸上部隊的援助,讓運載大批補給的宋朝海船也很難進入。雙方就在這個地方展開了長期對峙,並對後來的戰爭結局產生了巨大影響。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宋朝收回的只是一片殘破地區



此時的宋軍陸上部隊,剛剛收復那些被李朝軍隊摧毀後又主動放棄的地方。這也意味著在之後的戰爭中,當地很難為宋軍提供充足的物資保障。整整30萬大軍,在這年10月經過了被李朝吞併不久的廣源州,逼降了當地守將。接著繼續朝著李朝傳統地區挺進。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正陷入宋軍步兵之戰的越南戰象



李常傑在佈置對宋防禦作戰時,已經不指望能夠在邊境上攔住對手。他首先在靠近宋朝的涼山地區設立了第一條防線,但並沒有放置禁軍在內的重要部隊。這一線的任務就是阻擊和警戒,併為以太原為核心的第二線主力爭取時間。當宋軍非常輕鬆的經過廣源州後,就觸發了越軍的第一線兵力抵抗。

但面對以大象為主要核心的越南步兵,宋軍使用大量的弩進行齊射,然後派出敢死隊揮刀攻擊象鼻。受驚的大象返身衝亂了李朝步兵隊列,讓宋軍大獲全勝。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紅河平原就是越南李朝實行集權的物資基地



宋軍隨後就被另一頭富良江擋住去路。李常傑與兩位王子一起領兵,在河對岸列陣,並部署了大批水師戰艦支援,絕不讓宋軍南下進攻太原城。因為一旦太原失守,那麼作為首府的升龍城和整個紅河平原都將面臨威脅。這兩個地方又是李朝進行集權控制的核心,容不得戰爭造成的任何閃失。

由於等不來還在白藤江口磨蹭的水師,郭逵決心以退為進,吸引李朝軍隊渡河來同自己決戰。他一方面只暴露了部分部隊讓對手看見,另一方面則讓人悄悄伐木趕造各類工程武器和渡河船隻。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李朝水師在混戰中被擊敗消滅



12月21日,越南人被成功吸引到了對岸列陣。宋軍的騎兵則在這時突然殺出,衝亂了李朝步兵的隊列。隨後,西軍步兵跟進,將對手截成幾段。部署在後方的投石機和弩炮也一起朝著江面的越南船隻設計,成功擊毀了幾艘戰艦,進而引發更大混亂。一些士兵被派到船上,從水路夾擊越南水師。最終用這種突然襲擊的手法,將李朝的水師和先頭部隊消滅。兩位王子也慘死在亂軍之中。

然而,李常傑依然握有至少70000人的部隊在南岸繼續抗擊。宋軍則在失去了突然性之後,被迫選擇強攻。可除了具有優勢的騎兵外,宋軍的步兵並不具備強大的野戰攻堅能力。面對需要渡河再戰的困局,實際上也沒有任何辦法。李常傑的部隊則可以在南岸繼續鞏固營壘,讓宋人無法好好靠近。雙方再次在富良江兩岸對峙起來。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宋軍對越南的最大優勢就是騎兵



為了打破僵局,作為副將趙卨被派往上游的一個渡口。宋軍準備從這裡分兵進攻,出其不意的抵達南岸。但李常傑早就在那裡部署的了伏兵,在宋軍剛剛渡河時就將其擊潰。雖然北宋一邊只折損了1000名士兵,卻也因此失去了渡河希望。

戰爭就這樣被無限期的拖延下去。牢牢控制紅河平原的守軍,在補給方面有著巨大優勢。宋軍則在水師運量不到的情況下,勉強靠就地徵糧維持。加上天氣的逐漸轉熱,習慣在北方作戰的宋軍開始飽受潮溼、炎熱和疾病的侵襲。加上大軍長期集中在一個地方,滋生了讓更多人喪命的瘟疫。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戰爭期間 宋朝水師一直被堵在白藤江口



不敗而敗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對峙期間 李常傑還賦詩一首來鼓舞士氣



事情一直髮展到1076年的12月,無論是北宋還是李朝都覺得不能再將戰爭持續下去。宋軍因為氣候和疾病襲擊,損失了半數士兵。李朝則因為主要糧產區靠近戰場,消耗了眾多儲備物資,對國力傷害很大。

最後,李朝方面宣佈求和,給了宋軍一個下臺階的機會。郭逵立刻同意撤兵,並馬上率領殘部北返。這次宋越熙寧戰爭,便以一個平局收場。但宋軍畢竟是攻入了對手腹地,表面上看也就佔有一定的優勢。同時,原本已經被越南吃進的廣源州,也依然在宋朝手裡。


不敗而敗:宋神宗與王安石時代的宋越熙寧戰爭

宋神宗很快就將注意力轉回了西夏身上



雙方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內,都出於現實考慮而開始修復彼此關係。1078年,越南李朝恢復了同北宋的朝貢貿易,並希望要回廣源州。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李朝以歸還擄去的人口為條件,獲得了宋神宗第二年“賜予”廣源的回報。又過了2年,宋朝覺得實在難以同時維持南北兩線對峙局面,接著從順州撤退。在帶走了全部郡縣人口後,這裡就成為了今天越南的廣治。這種戰場上平局,事後還要丟掉點土地的結果,怎麼看都是北宋的不敗而敗。

當然,北宋之所以進一步同李朝妥協,原因還出在北方。無論是皇帝宋神宗還是大改革家王安石,都期望利用西夏的內亂開戰。為了心無旁騖的執行“五路伐夏”行動,就必須先解決越南這個隱患。但一直到宋神宗去世和王安石下臺,他們都沒有能夠解決掉已經衰退的西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