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素和陀飛輪的區別

腕錶 寶璣 寶珀 英國 萬湖奢侈品 2017-06-02

三問、陀飛輪、萬年曆被稱為機械錶最頂尖複雜的三項技術,相信部分讀者和萬湖小編一樣,曾經出於好奇心對於這三大頂尖技術有過略微研究。今天小編要講的不是三大頂尖技術,而是關於陀飛輪和卡羅素的區別。

陀飛輪相信大家比較熟悉,而卡羅素作為後起之秀,因寶珀而聞名於世。我們知道,地心引力對機芯中的擺輪遊絲和擒縱系統產生影響,進而破壞腕錶走時的精準,陀飛輪和卡羅素都是為了抵消腕錶垂直位置改變時引力對鐘錶走時精確性的影響。但是二者之間還是存在細微差別的。

陀飛輪是由寶璣先生髮明的一種腕錶擒縱系統,寶璣大師在1801年獲得巴黎專利局專利的設計。雖然陀飛輪裝置解決了地心引力對腕錶走時造成的誤差,但是因為這一技術過於複雜且成本過高,在很長時間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有數據表明,自陀飛輪發明到1986年不足兩百年間,只有不到1,000枚含有此裝置的時計曾被製造,這便為卡羅素的誕生埋下了伏筆。

卡羅素和陀飛輪的區別

十九世紀末,旅居英國的丹麥籍製表師巴納·伯尼克森(Bahne Bonniksen)希望繞開陀飛輪另闢蹊徑,發明一種價格更具優勢、結構更為簡單、走時更為精確的擒縱裝置,從而令更多的時計受惠。但是這個發明因為製作工藝更復雜、元件更多樣,價格反而更高。1892年,這項新的發明被命名為卡羅素(Carrousel,意為旋轉木馬)取得專利,並在英國考文垂地區銷售。

隨後十餘年,卡羅素極為盛行。遺憾的是,卡羅素腕錶的製造發展集中在英國,而後世英國製表業並未有長足發展,卡羅素的生產也因此逐漸銷聲匿跡。卡羅素重見天日是在2008年,寶珀卡羅素首次亮相巴塞爾鐘錶展,成為世界上首枚卡羅素腕錶。這款腕錶是歷史上第一枚一分鐘飛行卡羅素表,擁有最長的動力儲存。

知道了陀飛輪和卡羅素各自的歷史來源,下面萬湖小編要給大家分析分析兩者的區別了。客觀而言,卡羅素與陀飛輪這兩套系統的根本差異在於傳輸路線。

卡羅素和陀飛輪的區別

陀飛輪就是一個擒縱裝置,因為機件處於固定的運動狀態所以會受到重力影響。陀飛輪的創意在於,將鐘錶核心的擒縱機構放在一個框架內,使框架圍繞軸心——也就是擺輪的軸心規律性地做360度週期性恆速旋轉(業內公認的理想速度是一分鐘一圈)。經典理念中的陀飛輪是一個裝有擺輪與擒縱機構的旋轉框架,擺輪通常位於中央位置;擺輪下方的第四輪被固定且與框架載臺的軸杆同心,擒縱輪的小齒瓣則與第四輪互相咬合,繞著第四輪旋轉,旋轉的理想速度為一分鐘一圈。

這樣原本的擒縱機構是固定的,因而當表擱置位置發生變化的時候,擒縱機構不變,造成了擒縱零件受力不同而產生了誤差,當擒縱機構360度不停地旋轉起來的時候,會將零件的方位誤差綜合起來,互相抵消,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誤差。

和陀飛輪一樣,卡羅素的發明也旨在減少重力作用對機芯運行的影響,只是兩者的構造有所不同。陀飛輪通過一條傳動輪系與主發條盒鏈接,而卡羅素則有兩條傳動輪系:一條為擒縱機構提供動力,另一條則用於控制框架載臺的轉速。客觀而言,卡羅素與陀飛輪這兩套系統的根本差異在於傳輸路線。

卡羅素的設計初衷與陀飛輪如出一轍,基本原理也是將擒縱機構和擺輪搭載於一個圍繞軸心轉動的框架載臺上。不同的是,卡羅素與陀飛輪兩者在旋轉方式的實現上自成一派。陀飛輪採用固定齒輪,通過框架的旋轉為擺輪和擒縱裝置提供動力。而卡羅素則不設固定齒輪,它有兩個獨立又互補的運轉輪系,全部由第三齒輪帶動。雙齒輪傳動鏈中,一條控制框架旋轉,另一條為擒縱系統的運行傳輸動力。

相較而言,卡羅素的設計理念更為複雜,製造時需要更多的部件。因此,它能提供更強的動力傳送,能量減弱時振幅損失也較小,從而擁有更加穩定的速率。

當然,陀飛輪和卡羅素都是為了保證腕錶作為時計工具走時精準的初衷,複雜的的工藝比拼也為各個品牌帶來了勝出的機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